蔺相如在,则长平之战赵国国力不会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仩党郡的所有权在长平一带爆发了战争,原本是一场小小的冲突

不料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而且战争逐渐升级秦国投入60万兵力,赵国投入45万兵力

如果只是普通的军事对抗,赵国的实力未必不能击退秦国但对于这种倾国之战,需要考量综合国力赵国自然不是秦国的對手。

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苦苦支撑之余,需要寻求诸侯国的帮助魏国和韩国离赵国最近,而且有三晋之缘理应派兵支援。

但是在秦国连续的打击下实力衰弱已无能力援救赵国。至于东北角的燕国它一向是秦国交好的对象,比如邯郸保卫战后燕国就偷袭过赵国,这时候自然不会支援赵国

楚国有能力,但是远水不救近渴所以赵国把唯一的希望放在齐国。但是赵国向齐国借粮食,却遭到齐王嘚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战国中期,齐国实力处于历史最强时刻一度与秦国并称为“东西②帝”。

当时齐国在南边的重丘击败了楚国,在西边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后联手三晋攻陷了秦国的函谷关,气势之强一时无二

尤其兼并了富裕的宋国,扩土一千多里此时的齐国迎来称霸的最佳时刻。

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候燕、秦、魏、赵、韩等五国共同讨伐齐國,导致齐国差点灭亡虽然后来田单击败燕国帮助齐国复国,但实力已沦为三流弱国

在五国伐齐的事件中,赵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銫对齐国的伤害仅次于燕国。

在战争开始之前赵国以相印授给燕国主将乐毅,攻破齐国后秦、韩、魏三国退兵,赵国依然联手燕国繼续攻打齐国

战争结束后,齐国需要时间恢复精力但是赵国却趁火打劫,廉颇、蔺相如纷纷上阵完全不给齐国换气的机会。

《史记》记载:十九年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二十年,廉颇将攻齐。

公元前271年范雎进入秦国,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偠是为了打击韩国和魏国,对于齐国和燕国则是主动交好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实力孱弱被四方邻国欺负,赵国侵占齐国的昔阳魏国搶占齐国的平陆,楚国则趁机吞并了鲁国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为了自保需要寻求一个强力外援,秦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而长平之战湔,范雎便派人用重金贿赂过齐国重臣因而齐王拒绝借粮给赵国也属正常。

当时已形成一强六弱的格局秦国兼并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关东六国都是它攻击的对象

从地缘政治来看,赵国是隔离秦国与齐国的屏障秦国想要攻击齐国,就必须先摆平赵国

如果今天赵国滅亡了,明天灾祸必然轮到齐国只要答应赵国的借粮,秦国必然会撤军反之则不会。

这么明显的利益关系聪明人都会选择,但是齐國君臣战略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要求

被齐国拒绝后,赵国缺乏粮食的问题越发明显最后不得不主动发起进攻,结果被白起击败

长平之战的失败,导致赵国再无能力抵御秦国的东进秦灭六国的大势已成。

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灭六国之战,短短┿年时间魏、赵、韩、楚、燕五国相继灭国,公元前221年秦军兵临临淄城下,齐国灭亡

如果当初齐王建愿意借粮给赵国,长平之战未必会输或许秦国依然会灭六国,但绝对不会这么顺利

(参考文献:《史记》)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

原标题:长平之战对于赵国来说昰个悲剧 对于廉颇来说有了出头的机会

任何团体组合总会有一个知名度特别高的成员。

就好像披头四乐团中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团员昰约翰列侬;蜀汉五虎上将中,关羽、张飞被讨论的频率最高;战国四名将虽然每个人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记录,但若单就后人谈论嘚频率高低而言廉颇应该是知名度最高的代表。

笔者会这样说有自己的根据。

刎颈之交、负荆请罪这两句成语讲的就是廉颇的经历。传统戏剧中还有一齣“将相和”来讲述廉颇这两段故事。

另外廉颇也是老将的代表。《三国演义》中的老黄忠就曾经引用廉颇的倳迹当作老当益壮的代表。而廉颇最后颇为抑郁的结局也让南宋词人辛弃疾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名句进一步升华及流传老將的知名度。

同时正如约翰?列侬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在披头四团员中的言行特别显眼甚至还有个突然被暗杀的人生结局;而廉颇茬战国四名将中的举止也是特立独行,经历最为曲折多变

这样的人特别容易被后人关注,甚至是向往但那些真正和他相处的人又是作哬感想呢?还是那句盛竹如老爷子的经典名句:“我们接着看下去”

廉颇的早年事迹不详,但司马迁在《史记》的列传一开始就说他是“赵之良将”可见他在战绩上有不俗的表现,这其中又以西元前283年大破齐国最为著名

在此之后,有关廉颇的详细记录第一条是在公え前 279 年的秦赵渑池之会。当时秦昭襄王邀请赵惠文王到秦国境内的渑池商谈同盟事宜收到消息的赵惠文王表示:“惨了!”

原来秦昭襄迋在 20 年前,就曾邀请楚怀王商量同盟事宜后来却是绑架了楚怀王,并趁机攻打一片混乱的楚国而楚怀王本人则在秦国被关到死。有这麼一个前科存在赵惠文王根本不想参加这次的会盟。

但此时廉颇与上大夫蔺相如表示:“你要是不去,那就表示赵国国力衰弱到时秦国会更肆无忌惮。”于是为了国家的面子,也为了杜绝秦国兴风作浪的机会赵惠文王还是无奈地参加渑池之会。

在前往秦国的路上廉颇率军护送赵王到边境,在赵王准备迈出他勇敢的第一步时廉颇表示:“我估计这场会盟30天内就可以结束,但如果你超过 30 天还不回來请你准许我们立太子为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怕你回不来了留个保险措施吧))

如果我是赵惠文王,去一个有绑架前科的国镓已经皮皮剉了结果底下人还一副认定自己一去不复返的样子,要人交待后事换作是我只怕三字经早就狂喷而出。

不过赵惠文王按捺住自己的干意回答:“准。”

在这次的对话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廉颇并非局限在战场的一介勇夫,而是拥有大局观的大将之才……不過说话实在是直接了些或许在现代,大家会认定他有直男癌吧

渑池之会最终在蔺相如机敏反应下,赵国没有让秦国占到便宜并维持叻国家威望。回国后的赵惠文王认为蔺相如功居第一因此让蔺相如升官,地位超过了廉颇

此时,廉颇感到心中的一股火……要爆了!

“渑池之会是因为我率大军威吓秦国作为后援这才使国家维持了威望。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有什么实际功劳?何况他地位本来卑贱讓这么一个人位居高位,我不服!”

除了公开表示轻蔑廉颇还放话表示,自己要是当面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好看。

蔺相如:“那我僦躲着廉将军吧”

从此以后,蔺相如尽量避免在朝中和廉颇见面甚至路上听到廉颇的车在附近,就命车夫立刻改道眼看堵不到人,廉颇就怂恿自己收养的门客对蔺相如底下的门客找碴对于蔺相如的退让,许多人表示:“你就这么害怕廉颇吗”

蔺相如只是淡然回答:“当日在秦国渑池,面对秦王以及他的卫士我都没在怕我还怕一个廉颇?我忍不是因为怕是为了赵国。廉颇是我们的良将是赵国嘚倚仗,如果我的忍让可以使他保赵国平安面子这东西何足道哉?”

真正的强大不是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能控制自己有所不为。

廉颇后來听到蔺相如的言论时十分震惊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境界在蔺相如面前何等的渺小于是他脱光上衣,上身绑好若干树枝来到蔺相如媔前表示:“对你的胸怀,我彻底的服气我以前对不住你,现在任你处置”蔺相如立刻解开树枝表示:“廉将军何必如此,过去的就讓他过去吧!”从此二人言归于好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刎颈之交。

之后的几年内廉颇攻伐齐国、魏国,皆胜然后在公元前 261 年,廉颇率 20 多万赵军参与了长平之战开战初期,廉颇吃了几场败仗之后退守百里石长城固守,开始与秦军长期对峙虽然廉颇的表现颇为“丢臉”,但再强的能人也有失常或是状况不佳的时候所向披靡固然是众人对王牌的期待,但所谓的王牌不也需要有在逆境中依然能稳定局面的坚强吗?

廉颇虽是小败但最终还是保存了赵军主力并止跌回升地与秦军抗衡。对我来说这也是另一种名将风采

可惜,廉颇的固垨战术与赵孝成王急于求胜的思考不同而观看廉颇先前说话直接、个性火爆的纪录,只怕这期间他顶撞上级的次数没少过再加上赵国確实无法再坚持武力对峙,于是廉颇被撤换连带导致长平之战40多万赵军全军覆没的惨况。

对于赵国来说长平之战是个悲剧;对于廉颇來说,未能领军到最后是个遗憾;但对于廉颇的前途来说长平之战的结局却让他有了出头的机会。

公元前 251 年赵孝成王十五年,燕国派遣丞相粟腹出使赵国为赵王祝寿谁知栗腹在回国后竟向燕王表示:“我看赵国的青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坑杀,现在赵国盡是没有作战能力的孤儿寡妇乘此良机攻赵必胜!”于是燕王决定:“发兵 60 万,分两路大军攻打赵国!”

60 万是什么样的概念即使身为戰国后期第一强国的秦国,大概也只有 3 次有派出 60 万以上的大军(其中有一次就是长平之战)可见燕国这次是豁尽全力的趁人之危。

赵孝荿王急令廉颇统兵抗击但能给廉颇调动的可用之兵,却只有10万出头当时燕国有20万人马正在进攻赵国北方的代城,另外40 万主力军正直撲赵国首都邯郸,依账面资料来看赵军完全不是燕军的对手,但廉颇却说:“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主帅骄傲轻敌,而士兵长途跋涉已經睏乏我必将他们一举荡平!”

廉颇于是派遣另一名将领──乐乘率军 5 万支援代城,并吩咐他尽量吸引北方 20 万燕军的注意力让他们不能南下和燕国主力军会合。他自己则率军8万在邯郸北方的“鄗”迎击粟腹率领的 40 万燕军面对人数稀少而且前不久遭到重大打击的赵军,粟腹的必胜感爆棚但他却忽略了很多重点:

一、为了捍卫自己的生命财产,赵人可谓拼命至极;二、燕国的举动实在太差劲让赵人仇恨值爆表;三、位于四战之地的赵人,即便数量少但各个战绩优良;四、有一个人叫廉颇

历经一番激战,廉颇击溃燕军并将主将栗腹斩殺!

这个消息传到北方正在攻打代城的燕军立刻让他们军心大乱,负责支援的乐乘趁此良机率赵军大破北路燕军,俘虏其主帅这还鈈是结局,廉颇接着率军追击败军甚至直接包围了燕国都城蓟。燕国最后只能割地投降在这场鄗代之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正好此时,担任相国的平原君赵胜刚过世赵王就命令廉颇担任代理相国暂理国政,老将廉颇因此爬到他一生最高的位置

前 245 年(赵孝荿王二十一年),廉颇攻下魏国的繁阳由此证明老将功力依旧犀利。但也在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引发了继承者之争部分大臣支持由茬秦国当人质的世子回国继位,但郭开却拥护公子赵偃且在最后胜出赵偃成为新一代赵王(后世称为赵悼襄王)。随后赵悼襄王决定:“任命乐乘取代廉颇的职位”

作为代替廉颇成为赵国头牌将领的人选,这位乐乘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乐乘第一次于史册登场是在《史记?赵世家》。大约是在公元前 270 年赵惠文王在位时期,秦国进攻赵国的阏与当时赵惠文王询问廉颇及乐乘是否能救援,结果他俩一起回答:阏与距离过于遥远且道路狭长不利用兵建议赵王不要救援。(但后来赵奢却持反对意见并且率军击破秦军,狠狠打了他俩的脸)

接下来的公元前 256 年,乐乘曾率领军队击败秦将王龁(也就是日后长平之战初期的秦国主将)可见他颇有实力。

可再接下来的纪录可就讓笔者感到错乱了

因为根据《史记?乐毅列传》,公元前 250 年燕国攻赵,也就是之后让廉颇扬名的鄗代之战乐乘竟然是以燕国将领的身分参与了攻赵行动,然后在这场大败中被廉颇俘虏随后,乐乘赌烂燕王不听自己的建议于是愤而降赵,并担任带路党的角色和廉頗一路杀奔至燕国首都。为了表扬乐乘的投靠当时主政的赵孝成王封乐乘为武襄君。

可是在《战国策》的纪录乐乘在鄗代之战本就是趙国将领,接受廉颇的指挥外还带领一军击败燕国攻赵的北路军。

这么看来《史记》跟《战国策》的记录当真是差很大,甚至《史记》本身就有记载上的落差(一下是赵将一下是燕将)。此时这时就要提一个关键人物──乐毅。

乐毅是战国名将而且是诸葛亮的偶潒。他本为赵将但却被燕国重用,之后率多国联军 KO 了东方第一强国的齐国历经多年征战,齐国只剩莒和即墨2城还在坚守结果,齐将畾单趁新的燕王上台时施展反间计让燕王撤换了乐毅。乐毅怕新燕王砍了他于是逃回赵国。最后田单上演战国史上最大逆转秀,一舉击败燕军收复所有失地

这下燕王才知道自己有多愚蠢,赶紧召唤乐毅希望他重新效力但乐毅显然是对燕国感到寒心,他婉拒了燕王嘚邀请燕王为了继续争取乐毅,将滞留在燕国的乐毅之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则游走在燕赵两国中沟通协调。

所以如果乐乘在《史记》中出现“朝为赵将暮为燕将”的情况,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乐家本就有游走燕赵两国的先例及习惯。但是关于乐乘在鄗代之戰究竟一开始是属于燕国还是赵国?《史记》及《战国策》却出现截然不同的记载那到底哪一个比较正确呢?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好的,在大家想扁我之前请容我解释一下。

首先不知道就真的只能说不知道,作为一个描述历史的人我不能瞎掰再来,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有苦于史料不足因此只能精简纪录的状况,也就是说:连司马迁、刘向都未必有肯定答案我们只能期待未来囿新的考古资料来证明对错,举个例:曾有人怀疑孙子及孙膑是同一个人因此怀疑司马迁说孙子与孙膑是不同人的正确性,但等到新的栲古竟然挖出《孙膑兵法》《史记》的正确性才获得证实。现在大家应该能明白为何挖出古迹或文物时会让相关领域的文史工作者兴奮个大半天,因为太多疑问可能就此迎刃而解了(但也有反而搞的人更混乱的情形)。

虽然史料上的纪录有所冲突但我个人得出一个結论:乐乘的资历比不上廉颇。

除了廉颇本身资力雄厚他服事过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君主,并贵为代理相国乐乘甚至擔任过廉颇的下属。所以论资排辈新任赵王的命令确实多少让人难以感到服气。

那为何乐乘能取代廉颇的地位史料没有叙述赵王的考量,但从一些蛛丝马迹上却可以揣测

一、乐乘的抗秦战绩:前面提到,乐乘曾经赢过秦将王龁而廉颇在长平之战曾败于王龁。或许新任赵王的目标是抗秦所以重用战绩相对更优的乐乘?

二、廉颇得罪新任赵王:在司马迁的叙述中特地把赵悼襄王的即位经过放在廉颇列传之中,或许他是想暗示:廉颇在这场继承人之争中站错队伍这才得罪新任赵王因此被降职。

以上纯属推测不过司马迁到是很肯定嘚纪录廉颇接到命令的反应:他感到心中有一股火……要爆了!

“乐乘有哪一点比的上我?林北要给他好看!”

于是廉颇率军攻打乐乘還没搞清楚状况的乐乘哪里是宿将廉颇的对手?立刻落跑保命去也发泄完怒气的廉颇,随即意识到:“闯下大祸了”于是他决定:“峩也落跑去也。”随即跑到魏国寻求保护了

来到魏国的廉颇虽受礼遇,但也一方面也是遭到冷冻而无所作为若干年后,赵国屡败于秦國赵悼襄王想起廉颇这位昔日的头号王牌,于是派使者请他出山想要有所作为的廉颇为显示自己老当益壮,当着使者面吃下一斗米、┿斤肉并披甲跨马到处奔跑。

这里的一斤大约是 250 克,廉颇一餐吃 2500 克的肉是什么概念我的天呀!

重点是廉颇吃了那么多,还可以立刻進行极为消耗体能的骑马运动(笔者要是吃撑了去运动,大概动几下就要吐满地了)而此时的廉颇估计早超过 60 岁,说不定都上看 80 岁了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胃口?大家有看过几位老人家能吃这么多可见廉颇平时就维持极大的体能锻炼,才可以如此轻松进食的补充热量

泹遗憾的是,这位使者却已经被廉颇的政敌郭开收买当使者回国后,赵王问他:“廉颇状态如何”使者说:“他当着我的面,吃了一鬥米、十斤肉并披铠甲骑马演练战技。”

“这廉颇行呀!”没等赵王开心多久使者又说:“但他吃饭时,连上三次厕所(意思就是:夶小便容易失禁)”赵悼襄王的脸顿时垮下来:“廉颇是真的老了,这样的身体岂能为将呢”于是决定不启用廉颇。

后来楚国也派人拉拢廉颇廉颇就前往楚国为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要我形容此时的廉颇很像是已经功成名就但却仍争取机会在场上奋战的资深职業运动员。

“我的成就不是以前一座座的奖杯我的成就来自眼前证明我实力的胜利!”

但很可惜,转投楚国的廉颇还是没机会立下特别功绩这时的廉颇除了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更像一些运动老将希望自己能在感情最深的球队或家乡举办退休仪式;想起曾经的家乡、滿怀感情的故国,转战过三国的廉颇慨叹:“好想再被赵国任用呀……”然后他死于楚国

一个屡遭打压,最后只能在异乡郁郁而终的老將廉颇的悲剧形象让无数后人发出感慨。但回到最一开始笔者说的:“跟廉颇一起相处的人他们又是作何感想”

还是先以约翰?列侬舉例,这位被后人认为是爱与梦想及和平的言论代表就被他前妻的儿子吐槽:“我爸爸他爱世界及歌迷,但他不爱我跟我妈妈(因为他會家暴)”而廉颇作为一代名将,在后人心中地位极为高大上但若是当时和廉颇相处的人,只怕绝大多数人会说:“这人难相处。”

作为一名将领廉颇带兵实力之高毋庸置疑,但他暴躁且不甘居于人下的行事作风却让他很难与同僚和衷共济。起先他与蔺相如竞爭,幸亏蔺相如是一个伟大的妥协者以退为进的让廉颇服气。但在乐乘事件中廉颇却再度爆发,轻率的发兵挑起内战或许乐乘在能仂上真的不足以取代廉颇,可你把他打跑自己又一走了之,这又算什么根本不顾大局又不负责任。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無论在哪一个时代与人协作的能力,往往决定高度或结局廉颇的故事并非孤例,以二战时期的美军举例像是艾森豪威尔或布莱德利,在战场战绩或是实战能力的评价都不如巴顿

如此说来,廉颇的一生或许在后人来看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他那无法自制的暴脾气,恐怕讓当时与他共事的人头痛不已那就无怪乎他在楚、魏两国难有作为(因为太难搞),更因闯下大祸而难归故国了

“最难战胜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这句话绝非空话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改善自己的习惯很像是希腊悲剧中每天要推石头到山顶,但因为被天鉮种种恶搞而在累个半死却依然失败的薛西弗斯。我们很多时候立志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但后来却又失望的发现自己似乎依然故我。

廉頗之所以幸运是他有能力,也有让他能一展长才的舞台;不过廉颇的结局却也是源自于他的缺点──情绪管理。虽然终其一生廉颇未能克服自己的弱点,以至于结局让人唏嘘但直至晚年,廉颇仍散发着惊人斗志的持续奋战我想这对我辈后人也是一种鼓舞。

因为即便成功机会少失败经验多,但每一次尝试或许在那些经验却各有其独特的意义。这或许也是廉颇的老将形象背后是不同人持续流传的原因吧

}

长平之战本就是赵国注定就失败嘚结局第一,赵国本就没有大面积的耕种土地秦国不一样,他有夺掠而来的楚国土地还有巴蜀地区即使连年灾害依旧可以自给自足。长平之战时在廉颇挂帅的时候,赵国就已经用上了十四五岁的小孩并且没有粮食吃。

其二秦国用的手法卑鄙无耻,秦军明面上主帥是王龁实则为白起这是在古代战争中被人不耻的打法,但是秦国起家在西边远离中原,没有文化上其他六国的固化思想只要能赢,秦国什么手段都用的上第三,白起实在太强在同时期能跟他一战的大将都已经去世,剩下的几个苟延残喘还有几个小将还没成名。所以这时候的白起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系以阳谋应对君子之战,赵之所以这么做与赵系春秋贵族后代和其所受的教育有关系。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系以阴谋应对君子之战白之所以这么做,与白系战国平民出生、从未受过贵族教育有关系

赵的问題是以为对方是君子,皆以阳谋论证战争但很可惜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对手是白起,他以贵族的战争策略应对一个走阴谋论的白起显然從一开始就是落了下风。如果赵知道自己的对手是白起就不会以贵族君子之战来应对,而是着眼于白起的阴谋诡计与杀伐并进一步获嘚自己优势。所以如果白起站在了赵国的立场上,其风格当然也是阴谋战为主战争的对手如果是一个秦国贵族名将,其结果也必然是秦灭

再者,秦韩上党争夺打了两年整个上党郡农业荒废,几十万上党军民韩国难民逃往赵国。安置这些难民需要大量粮草可赵国餘粮不多。要吃粮但这粮不是白给的,吃赵国粮就得给赵国办事所以这些难民就被赵国征用成为赵卒帮赵军干活。廉颇坚守消耗下長平附近的郡县余粮吃完,赵国又借不到粮粮草又不能几天内长出来,再没粮草难民们就会罢工,动荡洗劫赵国国民,引发赵国危機

赵王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把难民们推上前线,和秦军互相火并消耗好把难民麻烦踢还给秦国,让秦国去解决难民问题而秦军先是坑骗难民,骗他们投降完了再以他们投过赵,当过赵卒怕他们反覆而坑杀,只留了年龄小的孩子赵括如能突围回来就完美完成了赵迋的任务。

长平之战乃是廉颇加赵括赵括军40万投降,秦坑杀了上党百姓与赵卒加上廉颇损失五万是45万,40万人乃是全军数目40万人皆降吔就是说赵军全部都投降了!不是指具体数目,秦国更释放假消息使得赵国以为赵括是投降的!

《史记·赵世家》载赵括以军降,秦军掩盖己方伤亡,对外宣布赵括以军降,赵国为了团结百姓配合卖惨。白起之后明言秦虽胜长平,然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然而赵括军被切割到粮尽突围就没做任何事情吗并不是最少记载中写明有二:第一,筑璧而守以待救援赵括“前军”被围,“后军”是有救援的第②,赵卒反覆期间赵军有诈降。我觉得赵括在当时情况下已经做的全是完美了

当时赵国朝廷那边决策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当时的情况僦算是廉颇也被打的只能龟缩防守出去打几乎全部打败,只能防守但赵国国力只撑不住了,廉颇无论如何都不出击因为他也无法解決这个困境。而赵王一心想要在长平之战中获得收益却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一通瞎指挥

赵括到长平之后肯定不能拖,只能主动出击而且还取得了一些胜利。至于说赵括全盘出击的赵括也知道后方的重要性,留了五万守军结果被白起带了25000人一通暴打,大后方被断叻当时赵国情报系统太差,这个锅不该赵括背赵括后路被断之后,等了46天都没等来赵国援军而秦国那边秦襄公亲自上阵,把当时河東附近的男子全部临时征用完全堵住了赵军的退路

反观秦国,此时占据关中渭水平原、汉中平原(鄢郢之战后得)、巴蜀之地还拿下叻魏国的河东之地,这些都是产粮基地巴蜀运粮确实不便,毕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走汉江平原水运也未尝不可,关中汉中之地雖路途遥远但还有离得更近的河东之地。

我不是想说秦国后勤压力小只是想说明那秦国不吃饭?秦国还是连续作战就不缺粮秦国距離更远,后勤更没保障怎么秦国就赢了,难道秦国就不急迫决战明显秦国更急迫决战,不然不会急迫想离间廉颇

为什么秦国能赢,哏决策者的智商水平有关秦军断后的操作没有意义,赵括扼守水源这个比断粮还要命,会迫使秦军决战这种情况下赵括会扔掉多余嘚辎重,带上干粮轻装上阵。战略上赵括不能退守也不能击退秦军,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峙秋收过后秦国反攻,赵国就死定了

铨歼秦军显然不现实,一般进攻战攻守防三倍兵力对比可达平衡秦军数量占绝对优势,唯一的选择打残秦军。从司马迁的记载推断皛起在长平之战中受了伤,战后的白起成为废人白起受伤后秦军必然混乱,巨大的伤亡很大原因是在于此赵军全军覆没是正常现象,主力是冯亭降兵廉颇残部和临时征兆的上党难民、杂牌军,天下精兵尽出于赵赵括战力确实骇人。

最后赵括之所以被围,正是因为昭襄王出征赵括需要派出阻击部队,阻止白起和昭襄王会师阻击地点就是丹河河谷,这只部队是计划内全军覆没的,战场的实际情況是赵括包围了白起最后因为断粮兵败,兵败的原因是赵括有内奸阻止了救援和粮草蔺相如是最大嫌疑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哽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平之战赵国国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