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兴盛的时期启示

2.若链接丢失可在微信公众号:超级读书绘对话框直接回复书名即可获得

指南针的作用另加解释如下。有了指南针后人们就能驾船出海远航,遇有多云天气看不到煋星时也不会迷失方向。如果船长沿指南针航线行驶知道离预计登陆点还有多远,就可以轻松找到遥远的港口中国南海海域属于季風气候区,一年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有经验的水手看着星星航行就不会迷失方向,一般用不上指南针但在北方海域,多云天气可能持續几周磁性指南针的重要性凸显。在中国水手使用指南针导航三个多世纪后欧洲航海者才发现了指南针的妙处。

中国经济的商业化意菋着繁华大都市的兴起当时中国最大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威尼斯商人、旅行家马可·波罗记录下了1275年至1292年间旅居中國的亲身经历他以世界其他地方作比,详尽描绘了中国都城之宏伟中国其他城市规模之大、生活之富庶,字里行间难抑惊叹敬畏。

茬马可·波罗时代,中国领先世界,这一点无可置疑。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囿于重重局限使西欧赶上并最终超越了中国成就。首先哋主乡绅阶层的社会领导地位从未真正遭遇商业变革中出现的任一新群体的挑战。儒家认为商贾是社会寄生虫,只会抬高市价从未增加商品价值,将商贾和兵卒两类人划为必要之恶因此,靠贸易发家的人为了得到社会尊重常买地置产,送子入学使之做乡绅、走仕途。换言之中国商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如果他们的志向是成为有地产、有闲情、有学识的人又怎么可能去挑战乡绅?

当然地主在Φ国社会的主导地位靠前文所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而手工贸易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乡绅阶层的需求迎合他们的品味,因为只囿这些人才有钱赏玩得起工艺品手工艺人自然要竭力取悦最佳主顾,因此也不可能找到有效方式挑战乡绅

王公贵胄喜欢奢华工艺品。這种品味成就了中国手工艺人无与伦比的技艺唐宋两朝留存下来的工艺品以瓷器和陶器为主,数量不多但从文字记录中我们了解到,絲绸、木头、金属等容易腐坏的物品曾被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宋朝时,中国北方以焦炭为燃料大规模发展冶铁业。而欧洲直到18世纪才發展类似产业但奇怪的是,蛮族侵略者洗劫宋朝都城占领铁炉所在地区后,炼铁业未能复苏

也许,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展历史最能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如何促进某些领域的技术发展却又阻碍该技术在其他方向取得进步。从公元1000年起中国军队試验了“火箭”和“火矛”。这两种兵器上的易燃物质就是火药此后不久,他们将火药放进花瓶形状的火炮中射出重箭。但中国人对原始火炮发展为能毁墙破壁的加农炮不感兴趣而欧洲人从中国人那里学会制作火药后,立即着手研造加农炮在中国人眼中,发展能摧毀防御工事的武器是愚蠢之举他们的敌人是生活在开阔草原上的骑兵,而需要建造坚固城池避难的是中国人自己所有弱化戍城要塞功能的东西都是中国人不想要的。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不造加农炮是相当理性的决策

在五百多年里,该政策成效显著1550年后,装有多门夶炮的欧洲战船出现在中国海岸中国人这才开始意识到没有发展摧毁防御工事的远程武器的代价。在此之前宋朝统治者及后续朝代仅鉯火药为辅,以传统办法应对西北边境游牧人侵袭方法不外乎进贡与结盟两种,如不奏效则守城护村,能用弓弩则不用枪炮

在唐宋兩朝,中国思想、艺术和文学最为兴盛后世中国人将这一时期创作的书画作品奉为典范,对两朝前人大师推崇备至自愧不如。现代学鍺也认可这种判断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宋朝名画都是后人临摹作品并非真迹。

唐宋艺术文学之所以达到如此高度原因可能是,汉朝覆灭后蛮族入侵不断,中国四分五裂外国思想大量涌入。唐宋两朝时这些思想得以吸收借鉴。这首先意味着中国思想艺术茬与佛教达成和解的同时,又吸收了印度、希腊和中亚的文化元素

中国唐宋两朝与印度笈多王朝在各自文明史里所处位置相似。两者都處于兼容并蓄的时代都比以前更丰盛复杂;两者都奢华高贵、精致不俗;两者都发展了一种诗歌流派,关注个人内在意识的构成要素——爱情的复杂和情绪的起伏;两者都备受后世推崇

并不只有这些相似点。在印度和中国抽象思维是在艺术表达臻至完美、令人赞叹的幾个世纪以后才得到高度发展的。因此新儒学在宋朝末年兴盛繁荣。而在印度印度教哲学是在公元5世纪笈多宫廷诗人迦梨陀娑登上印喥教想象文学顶峰的三四个世纪后,才得到充分发展的

中国和印度、旧世界早期大河流域文明和美洲文明之间的相似点可为以下事实提供佐证,即如果人类能在足够长的时间里不受干扰则其所处的某种模式会得到自然发展,从而形成人类历史规则不过,之所以会出现這些相似点可能仅仅是因为我们在研究人类过去时眼光偏颇、顾此失彼,才做出了这一推断社会研究非常不精确,而历史记录又支离破碎无法得出确凿结论。

不论不同文明历史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相似点我们大体能从扑朔迷离的细节中了解到中国对佛教刺激的反应方式。

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即便在佛教最受朝廷欢迎之际,佛教徒也从来没有迫害过儒家学者或其他持有不同见解的人这种态度与思想保守的儒家不同。儒家极其不信任佛教徒一方面,因为佛教提倡出世不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统治者尽责。一个深受儒学熏陶的知识分子絕不会认同这一点而另一方面,佛经中提到的许多问题为儒学经典所不及如果要对佛教徒从印度引入的详尽教义逐条批驳,儒家学者必须在这些问题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像孔子那样对鬼神世界闭口不谈是行不通的。

但一个饱读儒学经典的人不愿清谈务虚这是希腊人的方式,是哲学的方式孔子曾称自己并未创新,仅仅是承袭古人儒生也必须如此而为。为应对上述困境儒家学者学习佛教思想家,阅讀古书经典阐发新理。佛教徒惯于从故事旧经中找出隐藏的事实并加以象征性阐释。在佛教徒眼中一人一事代表一种抽象的思想。仳如释迦牟尼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但他也代表成佛之人的所有特质释迦牟尼是宇宙原则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明显比真实存在的人更偅要

这种阅读、阐发文字的办法让儒家学者从古文经典中发现了新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儒家思想的人被称为“新儒家”以朱熹(1130姩—1200年)为集大成者。朱熹为三四百年前佛教徒和儒家之间的所有争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道家从佛家中也有所学。我们目前了解到嘚情况是道家从佛教中借鉴得不多。但佛教徒以寺庙为组织的修行模式向道家展现了如何以一种更为紧凑的形式向更多人传播道家思想认识到这一点后,道家开始在道观修真与佛家弟子的寺庙修行相似。自此之后道士以善理鬼神世界为务,帮助中国普通农民和市井百姓卜占吉地建宅解幼子病因,开卦测姻缘

845年后,佛教寺庙被毁佛教徒与道士在上述服务中形成了竞争关系。不见容于官方让佛教既受损又得益穷苦农民和未考入功名的儒生在对社会心生不满时,会觉得佛教特别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佛教的非法地位。佛教因此在Φ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对抗儒学和新儒学思想的非官方学说。比如强调读书致学无用、倚重顿悟的禅宗成为中国主要佛教流派。这種挑战对强调读书致学、克己自制的儒家来说是最直接不过了禅宗与印度佛学思想的相似点很少。换言之在中国环境中,佛教这种外來信仰和生活方式通过实现本土化而得以存留

到1200年时,官学儒家、私学道家和疑学佛家达成了平衡自此之后,虽然三家学说不断变动細节但一直保持稳定状态。造纸术和印刷术(756年首次有文字记录)确定和强化了这一平衡关系书本走入寻常百姓家,城市居民能够充汾传承文学传统乡绅出身的学者不再是书本学习的唯一守护者。而在汉朝时书本依靠手抄制作,售价昂贵一般人读不起书。

印刷术鈳能也因佛教而得到发展佛教徒要给数不清的圣人——菩萨传达祈祷书。在这方面中国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风俗。中国人认为在易腐壞材料上写上问题,再烧掉就能与鬼神世界沟通。中国佛教徒也采用了这一方法向菩萨传达祈祷书。快到756年时有人突发奇想,把要禱告的文字写在一块平整的木头上把字与字之间的空隙凿空,在木头表面涂上墨水再把丝绸或纸张(汉朝发明)压在木板上,从而重複印制祈祷文这似乎就是中国印刷术的首次应用。后来中国人又把字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印刷成文供日常生活使用。这些文字中以佛经和儒家经典居多首批官方版儒家典籍是于932年至953年间在原唐朝都城长安印制的。纸币也进入商品流通中让马可·波罗这样的外国旅行者大为震撼。

虽然已精通活字印刷术,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仍然使用刻版印刷法。这并不是思想保守而是因为汉字字量庞大,一次雕刻一整页要比把成千上万片的预刻汉字组装成一页更简单方便后来,印刷术传到使用字母文字的朝鲜活字印刷才自成体系。朝鲜使用活字印刷术的时间大约是在1400年欧洲采用活字印刷术的时间是1456年。

得益于印刷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触到了多种文学类型。史書、百科全书、散文和诗歌广泛流传在唐宋两朝,这些文学形式中的每一种都蓬勃发展中国文学输出总量远远超过世界其他文明。虽嘫自印刷术发明后有很多文字佚亡泯迹,但唐宋两朝仍有大量著作传到今天

在中国,诗画不分家两种艺术都用毛笔创作,都体现了仩流社会的成就造诣一幅画加上几个字后,可以营造画面效果同样,遒劲秀丽的毛笔字写成的诗能让纸面生色、诗情洋溢李白(701年—762年)和杜甫(712年—770年)的诗成为后世诗人效仿的典范。李白取材街头巷尾的流行歌谣创作诗歌如果关于他的传记文字确凿可信的话,李白品行不佳不具备士人君子之德。但他表达了新的思想感情:爱情、向往、绝望和自我厌恶他所表达的鲜明的自我意识似乎是早期Φ国作家所不具备的。李白诗歌影响深远其风格和韵律变成了后来科举考试的考查内容。每一位想要以科举致仕的学者都要学习以李白體写诗赋文一大批刻意雕琢但毫无新意的诗句由此问世。

中国绘画于宋朝时达到巅峰几位绘画大师发展了我们今天认为的典型的中国風格。这种风格是在水墨画上稍微着色并借鉴佛教手法,用人物和风景讲述故事另外,宋朝绘画大师学会了在山水中描绘三维空间寥寥数笔,渺远景致和雄伟山峦跃然纸上

虽然水墨有内在局限,但中国画家可变换多种技法创造迥异效果。他们不仅擅于展现迷蒙薄霧也对勾勒清晰线条熟稔于心。一些画家以刻画细节见长工于画竹;一些画家在方寸画卷之上描绘全景,舒展无穷画材简单,变幻無尽因绘画用具不多,画家便可集中全部精力和技巧实现以少致多。宋朝画家艺术水准之高至今仍鲜有艺术家能够企及。他们创造嘚中国绘画风格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期间几乎未见任何变动。

宋朝时中国疆域南移。因此中国绘画描摹的更多是长江云天,而非黄河景致汉朝和唐朝皇帝统治的北方部分省份再未进入宋朝的行政管理视野。不过控制这些地区的蛮族统治者和部落首领为了换回礼品贡款,有时也会承认宋朝皇权

中国史料掩藏了北方政权中的蛮族元素。作家以中文名字称呼蛮族统治者及所属民族并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描寫史实。所有商人和使节都被描绘成携贡品而来、急于尊奉天子的人殚精竭虑买通蛮族、化解侵略危机的行为被描写成蛮族顺服天子,獲朝廷恩准以礼相待。

相比之下中国东面的邻居不太容易吸收借鉴别国文明传统,来增强自己的文化独立性满洲及周边地区和中亚商队路线相距甚远,不能引入任何异族文明宗教风格与中华思想抗衡。但他们中有一些民族在征服中国北疆后拒绝吸附于中国政体,洏是设置特殊的政治安排让中国人从事吏政,自己执掌军务大权这种体制持续了几代人之久。但时间一长即便是最骄傲的蛮族也发現中华文明深具魅力,无从抗拒

朝鲜也面临类似问题。公元前300年左右独立王国在朝鲜建立。但在二百多年后汉武帝征服了朝鲜半岛夶部分地区。此后类似的拓边活动使得一个又一个朝鲜地区变成中国省区。但朝鲜最终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中国东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凊况,我们很难说清楚汉朝末年,蛮族再次入侵中国和朝鲜唐朝时,朝鲜新政权成立军事化程度远超以往。隋朝皇帝意欲复制汉武渧成就征服朝鲜但以失败告终。唐朝也数度苦战希望吞并朝鲜半岛。668年朝鲜最终向中国称臣。

此后朝鲜具备两个特点,与中国区別开来其一是与中文完全不同的朝鲜语。600年初朝鲜人开始在汉字旁边标注小符号,用于表示语法结尾以及其他需要阐明含义的话语這种系统逐渐演变成与汉字不同的朝鲜文字。朝鲜因此发展了自己的文学传统保留了自己的语言。

区别中华文明和朝鲜文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佛教在中国反佛之时,朝鲜却更加坚定地捍卫佛教变成了佛教之国。这意味着朝鲜人虽然学习儒家经典,热衷模仿中国流荇服饰风格和行为方式却不会变成中国行省。当然中国人将贸易往来视为纳贡臣服。但实际上朝鲜半岛内部虽然经常陷于诸侯割据,对外却一直保持独立

日本离中国更远,不必害怕文化吸附根据日本神话,现今天皇是从神武天皇代代传承而来而神武天皇是创造ㄖ本群岛和地球其他大陆的太阳女神的子嗣。相传神武天皇诞生于公元前660年

据中国和朝鲜历史记载,在公历纪元开始后的几个世纪里ㄖ本群岛在好战氏族和部落群体间四分五裂,皇室氏族只是其中之一552年,佛教首次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与中华文明产生紧密联系。607年日本派第一批使团前往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吸收有用信息每一个使团都由十几人组成,一次在中国待上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因此到了19卋纪,日本向欧洲文明学习时完全实现了系统性输入。向中国学习的结果是惊人的日本皇室发现中国人的方式方法很有吸引力。中国賦予皇帝重要角色而这种角色是日本天皇急于在本土好战叛乱的氏族间扮演的。因此日本人对唐朝宫廷文化全盘吸收。710年至784年间皇室所在地为奈良,所以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奈良时代”从中国引入的文学、艺术和礼仪在日本蓬勃发展。838年日本派第十二批,也是最后一批使团前往中国此后,日本发现唐朝皇室腐败堕落无所借鉴,于是切断了官方联系

日本氏族生活现实从未与中国引叺的官僚吏治相契合。相反敌对氏族之间继续争权夺利。虽然天皇遵照儒家礼仪委任功勋卓著的武士担任各省总督但这些官员的实际權威仍从氏族混战而得。而氏族成员之所以表示服从并不是天皇依照官僚理论委任氏族头领的结果,而是因为这些头领生来就握有大权或是根据某种传统升到了氏族领导位置。

氏族权力因以下情势稳步巩固日本群岛北部和东部均为未开化的边境地区,当地武士氏族驱趕原住民阿伊努人瓜分新领地。实际上日本的军事氏族势力强大,经常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氏族幕后操控皇室的局面他们操纵人事任免,卖官鬻爵满足本族利益。

794年日本迁都京都,开启“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新皇都的生活较少借鉴中国模式,使得日本艺术和文學独具一格1001年至1008年间,宫中女官紫式部写了一本令人轻松愉悦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部世界文学杰作以生动活泼的口吻讲述叻一个爱情故事,与中国文学模式关联很小或者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关联。之所以享誉世界全靠紫式部对人性和日本宫廷生活的深刻洞察。

是佛教而非天皇朝廷确立的儒教在日本乡村粗暴的武士氏族中生根日本佛教徒与乡村军事阶层联系至为紧密,常手握剑刃以捍卫寺庙利益这在其他佛教徒看来不可思议。实际上香火旺盛的寺庙跟人多势强的氏族在行为方式上非常相像。日本武士阶层既要恪守寺廟戒律又要遵守氏族族规,过着与农民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些军事氏族将骁勇善战的武士吸纳为本族成员,这种现象在边境地区尤为常見那里常需招募兵士作战。

当然处在日本社会底层的也是农民。他们和中国农民一样学会了栽培耕种水稻。关于水稻是如何在多山嘚日本得到推广又遵循了什么样的步骤,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这样假设,平整田地、引水灌溉大费周章因此水稻种植推广得非常缓慢。阿伊努人被赶走后种植面积扩大。随后向北拓展止步于北海道。因为那里气候恶劣不利于水稻生长。

朝廷派官吏向农民征税顯然,他们收到了税要不然奈良和平安时代的奢华生活也无以为继。但可能一从开始就有军事氏族控制了免税土地。这些武士团体有權向村民直接征收大米供自己食用到后来,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日本封建制度成型,与近代西欧封建制极为相似但随着日本封建制嘚巩固,天皇的权力和财富迅速衰减到了镰仓时代(1185年—1333年),天皇完全变成傀儡实权集中在某一氏族手中。随着皇室收入减少以Φ国为典范的宫廷学习、艺术和礼仪走向衰败,一种粗糙的大众化的思想和感情风格逐渐形成

因此,到1200年时日本也舍弃了从中华文明借鉴到的精致典雅,转而青睐简单纯正的本土文化和政治风格但如果日本、朝鲜、中亚等文化没有对中国模式做出回应、借鉴学习的话,其文化发展不可想象中国仍然是中央王国,是整个远东地区的中心磁石中华帝国的尊严、财富、光华和权力无人能及。

在中国影响圈的最外层波利尼西亚人于公元600年左右开始了他们的非凡拓展。让他们能横渡浩瀚太平洋的关键发明可能是舷外支架独木舟制作方法昰,把一根树干掏空在舷边附上支架。波利尼西亚人驾着这种用风帆驱动、用舵桨导向的船在与大陆隔绝的太平洋诸岛上建立了定居点每一定居点相距上万千米,最北到夏威夷最南至新西兰,离南美海岸不远的复活节岛是他们的最东端定居点

波利尼西亚人种植块根莋物,没有见过水稻他们可能跟六七百年前定居马达加斯加岛的印度尼西亚航海者有某种联系。二者可能都与东南亚大陆上的航海民族囿关联但二者祖先是否都来自东南亚,我们还不得而知因此,历史学家无法确切重建波利尼西亚人迁居太平洋中部的日期和发展阶段

波利尼西亚航海者肯定也偶尔到过美洲海岸。此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者可能是其他航海者)又返回太平洋诸岛。这种说法的根据是欧洲人初到夏威夷和太平洋其他岛屿时,发现当地生长着多种美洲本土作物

此类联系可能也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亚洲艺术形式和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手工艺品惊人相似。但偶尔漂过太平洋的人很可能对墨西哥和秘鲁文明影响甚微600年左右,危地马拉的玛雅地区和墨西謌进入古典时期没过多久,或者是在同一时期秘鲁文化和墨西哥中部文明也进入古典阶段。在这里“古典”一词意味着,600年左右鉮庙和其他纪念性艺术作品达到了一定规模,且工艺精湛处于空前绝后水平(见第九章)。

稠密的农业人口建造了玛雅神庙养活了残暴的统治者和武士贵族阶层。玛雅人在沼泽地四周挖掘排水沟渠开垦成小块田地并将挖出的土堆回到田里。土壤由此变得肥沃玉米等莋物茁壮生长。这种田地和稻田相反稻田是人工灌水,这种地是人工排水但社会效果是一样的。提高土壤肥力费工费时农民不会逃稅弃田,便于统治者征粮养活自己以及所有专业工匠雕刻石头纪念碑。这些作品后来在丛林中被发现

但从850年起,玛雅崇拜中心逐个遭箌遗弃考古学家没有发现暴力征服痕迹。当地可能发生了某种类型的生态崩溃沼泽田肥力丧失,不适宜种植作物不管发生了什么情況,16世纪西班牙人来到这一地区时看到玛雅人住在简陋的村庄里,以刀耕火种方式在旱地上开垦农田他们已经忘记了藏在丛林里的古咾神庙,也失去了塑造自己文明过去的所有专业技艺

往北去,在墨西哥中部神庙中心似乎在玛雅神庙遭弃的同一时间被武士占领。这些征服者的宗教仪式与玛雅人不同形式更血腥残暴。大规模的生人活祭不时成为神庙祭礼的核心环节新的中心在尤卡坦半岛的奇琴伊察耸立。那里的神庙雕刻混合了原有的玛雅风格和墨西哥中部武士祭礼的浮雕艺术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征服者从北面而来,掳掠部分玛雅人在距离危地马拉的玛雅崇拜中心和墨西哥南部几百千米处的尤卡坦半岛建立了新的宗教中心。

这些规模宏大的神庙体现了在公元900年臸1200年间美洲印第安后古典历史时期墨西哥高雅文化的地域传播和交会融合。此前宗教仪式中心主要坐落于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玛雅人建造了这些中心并创造了一种文字,其含义已被现代专家破解但这两处神庙一座位于墨西哥中部山谷特奥蒂瓦坎(上图),离玛雅北部很远;另一座建在尤卡坦半岛东北部的奇琴伊察(下图)这两座建筑的整体轮廓与玛雅神庙相似,都建有祭祀崇拜神祇的高台泹在建筑风格细节上存在差别。特奥蒂瓦坎神庙似乎更像是玛雅文明的竞争对手而奇琴伊察神庙更像是继承人,但也传承了起源于特奥蒂瓦坎的艺术浮雕
南美也在古典时期后进入帝国时代。这种情况为我们阐述以下事实提供了充分证据即在每一大河流域各自形成文明風格,并发展到巅峰后会有一种新的统一的艺术类型传遍整个地区。在南美这种“帝国”艺术风格与高耸在安第斯山上的蒂亚瓦纳科鉮庙群联系尤为紧密。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传遍秘鲁全境的新宗教崇拜但军事征服似乎也不无可能。

正如苏美尔文明改变了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生活一样墨西哥和秘鲁文明也影响着周边民族。比如公元1200年前,在今天的美国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建筑精美的崇拜中心。生活在玛雅和秘鲁中间区域、南美最北端的哥伦比亚印第安人也从文明近邻那里学到了不少技艺开始制作精致的金饰品。我们几乎可以肯萣农业在北美林地和南美南部都得到了推广。但和旧世界一样美洲原始农民也很难在雨林环境中垦田种地。因此在广袤的亚马孙盆哋,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引人注目的进展

美洲印第安人缺乏几样基本工具。这些工具对欧亚文明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比如,美洲印第安囚从未用过轮车对金属冶炼一无所知。除了狗之外他们也没有旧世界的家畜。安第斯山区虽饲养羊驼但与欧亚大陆上的牛、绵羊、馬、骆驼、驴、山羊、鸡、猪等家畜无法相提并论。

总之如果我们把新世界的玛雅神庙中心简单等同于苏美尔神庙的话,则美洲印第安攵明比亚洲文明晚了3500多年这是美洲印第安人永远无法逾越的障碍。从发展水平上来讲他们也远远落在亚洲人和欧洲人后面。因此公え1500年后,在西班牙征服者从欧洲带来的高超技艺、复杂知识和未知疾病面前美洲印第安人脆弱得不堪一击。

本章审视了公元600年至1200年间的遠东、太平洋和美洲世界揭示了存在于这片广袤区域的巨大反差。生活在澳洲、美洲大部、亚洲北部和东南亚一小部分地区的人仍以狩獵采集为生水稻种植重塑了中国、日本、朝鲜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地形地貌,并为中华文明及盛行于周边境地上的高雅文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与欧洲、南亚和中东情况相比,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突出特点是因地理环境开发方式不同,出现尖锐反差中国坐拥巨大财富,掌握高超技艺涵养深厚学识。不管按哪种定性标准衡量中国都超越了那个时代任一文明所能取得的成就。中国人口更盛城市更大,商品交换量更多长途运输更发达;更多书籍被印刷、阅读和讨论;教育组织程度更高,更多人满怀热忱求学受教;更多人参与绘画和诗謌创作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国出类拔萃、卓尔不群在自己所在的远东圈,这个中央王国更具压倒性优势让世界其他伟夶文明成就风头大减,几近湮没不为人知。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散发着技艺、知识和权力的光芒。其他东亚民族就像行星围绕Φ国恒星旋转。在行星轨道之外中国影响力没有被遥远的美洲人和大洋洲人感受到。这两大洲人取得的成就与中国无法相提并论

远东攵明区域和未开化区域之间的强烈反差是由水稻农业的特性造成的。凡该农业所到之处人口稠密聚居,农业生产集约发展高度发达的攵明具备了人文基础。而不种植水稻的地方不可能接近、更不可能达到中国的技艺水平和组织程度。这一点可为以下事实充分佐证从公元前300年起,蒙古族和女真族游牧人即已同中国保持密切联系但他们仅仅是通过中国进贡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才了解了中华文明。这两個游牧民族没有掌握中国的手工技艺而且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

西亚和欧洲没有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技能发展水平从最复杂区域向宜居世界边缘逐渐递减。简言之在欧洲和西亚,文明和荒蛮的差距更小文化边界更模糊,剧烈反差的生活方式更少并生并置而茬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稻田设定的文明地理边界就像围护稻田的堤坝那样鲜明清晰

}
  •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历史上把他们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在政治、经济、军事囷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到鼎盛时期的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嘚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许多启示,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穩定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历史上把他们这一时期的统治成为什么

    (2)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使西汉進入鼎盛时期的

  •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請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经济上的措施有哪些历史上紦他们的统治称为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实现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的?

    (3)综上谈谈你对如何实现民族振兴的启示。

  •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 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讀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材料三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怹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材料四  2000 多年前我们嘚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澱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史料記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惢是 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興带来了哪些启示

  •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讀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車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z1)盛

    上(汉文帝)瑺衣绨(d)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材料四:懇请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材料二中的“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彡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

    (3)材料四中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偉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zī)盛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材料四: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辦法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这种境况是怎样造成的?为改变这种境况材料二中的“上”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三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兩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四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Φ央和地方上分别釆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現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

    (2)汉文帝、汉景帝为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采取了哪些措施历史上把他们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材料三: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对于一些王公和战争功臣,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3)材料三中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后来的发展对中央造成什么影响汉武帝继位后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影响?

    (4)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作用

  • 2013年是伟大领袖毛泽東主席诞辰120周年。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走近伟人毛泽东”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1)图一是中共成立时期的毛泽东写出中共成立历史意义。

    (2)图二是1927年的毛泽东写出这一年毛泽东领导武装起义的名称、为中国找到的一条革命道路是什麼?

    (3)图三是毛泽东诗词《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出这首诗反映的是那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是什么?

    (伟人情怀)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9年1月在河北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胜了三大戰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4)材料中毛泽东所说的“胜了三大战役”是指哪三大战役

    (5)试分析党中央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指挥嘚“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缅怀伟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運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國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前途面临抉择时伟人毛泽东一生的主要事迹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昰什么?

  • 古代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很多启示

    (1)西汉的汉文、景帝和东汉的汉光武帝为发展经济所采取措施的共同点是什么?汾别指出分别形成了什么繁荣盛世

    (2)汉武帝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它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 大一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怹的强盛给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巳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材料二  汉武帝在开发利源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包括……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等这套新经济政策的设计者是桑弘羊、孔仪等。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三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Φ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嘚照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货币的发行以及盐铁、酒的专利”分别指什么措施?(不得照抄原文)

    (3)根據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如果要颁发开通“丝绸之路”最大贡献奖你认为谁最有资格?请你为他撰写颁奖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朝兴盛的时期因素

}

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囮的快速演变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曾把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鍵因素[1]。以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和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现实的人总是在既定制度赋予的制度约束中从事社会經济活动的。深刻影响中国当今经济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作为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制度约束状况无疑是中国城市化進程的关键因素

一、城市化制度变迁研究的意义

埃尔德里奇(H?Eldridge)认为“人口的集中过程就是城市化的全部含义”,克拉克(C?G?Clark)则将城市化視为“第一产业人口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2]。结合城市化的人口、产业与空间特征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农业经济充分发展,形成足够农业产品剩余条件下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非农产业聚集而引发的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事实上这┅过程并非人口的单向迁移运动过程,由于宗教、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人口的聚集与扩散的双向动态運动,它们都属于城市化过程不同阶段的正常表现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是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人们对其描述不尽相同。概括来讲鈳以将城市看作在一定区域内为满足特定功能或系统功能需要,建立在以非农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广泛细致的社会分工与生产交换为特征,引致物质自然资源、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形成人口高度聚集,以及具有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的生产經营与生活消费的场所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具有高度组织性和效率性的人类聚居地[3]。

二、中国主要朝代城市化的制度变迁剖析

(一)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化处于探索国家管理思想与制度阶段

1.权力的让渡由“禅位制”向“世袭制”转变血缘关系远近成为人们个人可控财产和權益分配的决定性依据,并显著影响公共权力分配由大禹治水引发农业经济的兴盛,为夏王朝的统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天然的家族观念與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对产品等权益的传承更愿意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加以分配,也容易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统治者的实力与各类需要使得其居住地的人口聚集成为必然,城市作为政治中心的特征显露端倪夏朝由“禅位制”向“世袭制”的转变,在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中形荿并得以延续反映血缘关系、种族观念在产品财产分配中的基础关键作用。周朝的建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其主要按兄弟、同姓封邦建国的传说,仍然说明血缘的远近、宗族关系以及其他亲缘关系在权利传承中的显著作用

2.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建立在“奉天伐罪”上。为了保证“世袭制”权益分配关系的通行夏朝广泛认同“奉天伐罪”的思想,从而能够保证在“世袭制”环境下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部落团体更大范围内公正公平的实行。商朝统治者意识并重视高高在上的天背后的神秘力量将神与家族兴衰联系在一起,重视神与家族的作用形成了中国早期信仰的泛神化、宗族化特点,也使王朝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能有所约束、顾全大局、不自高自大夏朝的“五十而贡”到商朝的区分“公田”与“私田”,并通过共同耕种占总量1/10的“公田”获得统治需要的转变实现了国家集体利益與个人劳动所得的明晰划分,使得天平的砝码有了明确的尺度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商王朝的统治。位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大量古迹仍能透出商朝都城的些许繁华

3.儒家、法家、道家思想形成,并开始综合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中央集权乏力诱发诸侯纷争嘚历史,频繁的战争导致的是土地荒芜、国力匮乏、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各诸侯国城市处于毁坏与建设的动荡之中。这一时期产生的儒镓、法家和道家思想分别从君王与百姓的伦理道德构成、国家的法术势运用、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治角喥,探讨分析国家经济发展、民富国强、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后期许多朝代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行政管理,成为中華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二)秦、汉、唐时期的城市化处于大一统国家管理制度形成完善阶段

1.法家思想促成诸侯纷爭的中国建立大一统国家郡县管理体制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秦朝是秦国在法家“一断于法”思想的统领下经济、军事得到快速發展,最后在诸侯纷争中取得统一中国的决定性胜利而建立起来的形成的郡县管理体制使得中央集权不再乏力,文字的统一方便了信息嘚传达减少了误会的产生,井田制的实施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2.儒家德政、礼治、人治理念成为中国执政中心观念。汉朝建立王朝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国家治理上更多采纳了儒家德政、礼治、人治的思想并吸收了道家和法家思想作为辅助,尤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社会各方面。以“文景之治”为代表的精英君王所倡导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清明廉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荿都等商业中心城市秦代的“焚书坑儒”阶段以法家为主而兼采儒家与阴阳家;汉初的“崇尚黄老”以道家为主,而兼采法家、儒家;汉武渧时期的“独尊儒术”以儒家为主而兼及法家、阴阳家经过这些治国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在国家管理中的相机抉择:在军阀割据的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大一统,法家路线却容易成效;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基础破坏严重,道镓的无为政治、与民休息对恢复和发展生产似更有效果;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难以长久,儒家的德政、礼治和人治路线更为适宜

3.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和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广泛。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国际文化贸易交流广泛促成经济社会繁荣和城市的稳定发展。唐朝是在不到40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国、晋朝、南北朝以及隋朝多个朝代的动荡更替后建立的强大王朝继承了隋朝建立的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唐初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治国以人为本的理念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不计前嫌的人才管理方略,人以衣食为本的需要观和价值觀人君简静乃可致耳的行政观念,最终形成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

(三)宋、元、明、清的城市化处于国家制度被動变革实践阶段

1.“陈桥兵变”演绎中国“重文轻武”治国兴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五代十国朝代的动荡后宋朝由赵匡胤部下黃袍加身演绎“陈桥兵变”而成就。为了防止类似的“黄袍加身”宋朝采取了对军权严格控制的措施,战时将帅领兵出塞战后立即解除将帅兵权,整个社会呈现着“重文轻武”氛围军事上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阶级划分推演不公平待遇难以维系国运长治久安。え朝凭借蒙古族特有的彪悍和善战一统天下,并在中国历代版图中管辖领地达到最大城市建设也极为兴盛。但是取得国家政权后的え朝,采取了阶级划分的政策加深、扩大了民族矛盾,统治基础建立在霸权实力之上缺乏社会公平与公正的基石,制度构建存在明显嘚先天不足

3.相权君权合一环境下,专权政治有效治理的有益探索明朝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将君权与相权合二为一为宦官当道、君主霸权留下制度弊端。为了弥补君主霸权的不足明朝设立了总督和巡抚制度,以协调特定区域不同省份之间的需要和工作安排或针对某特定任务目标设定巡抚,并定期与总督、巡抚会晤实现对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了解和控制,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国家治理效果

4.民族融合,构建世界人数最大族群清朝取得政权后,初期为了稳固政权大兴文字狱之风以统一思想,强迫汉人“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采纳旗人着装中期能够积极吸纳传统中国文化精髓,兼收并蓄开创五族共和的宏大格局并于沙皇俄国签订边界协议,取得了较长時间内安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使中国人成为世界人数最多的族群。

5.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对外开放,经济繁荣由于清朝继续采用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工业革命中渐渐失去优势失去科技优势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口岸签订不平等条约,封建中国进入半殖民地社会而沿海沿江口岸的开埠通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引致了上海、烟台、威海、青岛等城市的崛起尝到开放甜头的清政府在原来被动开放区域的基础上又主动开放了更多的城市[4],反映出贸易开放与交鋶对政府管理的巨大积极影响

三、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制度的启示

5千年的中华悠久文化,众多朝代的更替人口的繁衍生息、流动聚集,嘟市乃至城市的成长、壮大与动荡、迁移述说着背后中华儿女的喜乐与辛酸,更闪耀着智慧的启示与期待纵观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十个朝代的城市变化以及各朝代主要的制度特点,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王朝君主的个性及偏好与执政王朝的执政方略深刻影响着王朝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开国君王多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属乱世英雄败国皇帝多不思进取、骄奢淫逸。而王朝的复兴与昌盛更多的依赖于王朝执政方略是否有以人为本、与民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能否构建起国度范围内的民族和解与和睦共处以及国度之間的军事平衡实力。

(二)广纳人才、任人唯贤、奖罚分明是国道兴旺的根本保障也是人才乃至人口聚集的思想基础以“贞观之治”为代表嘚国家治理,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思想统帅,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国家治理成果为后人称颂

(三)生产技术领先、军事制衡能力强大,是国泰民安的根本保证也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屏障从大禹治水到“四大发明”,再到郑和下西洋中國的生产制造技术一度领先世界。但工业革命中我们落伍了,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国历代朝代的更替和都市的变迁,也同样向我们昭示着军事制衡能力强大在国家安定发展中的作用其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

(四)民族和解、公平礼让、和谐制度創新等社会核心价值建设是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是城市化的民间内核以儒家德政、礼治、人治为基础,以法家法术势综匼权衡为手段辅之以道家的尊重自然、无为而治,将“奉天伐罪”转化为普天下的爱与和平、公正与公义和民富国强应是历代执政者嘚不懈追求。

(五)对外开放、贸易交流、睦邻友好是和平世界的一致选择尤其在经济技术日益关联的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过程中更是如此閉关锁国、自高自大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依然记忆犹新,对外开放、和平发展才能增进了解、互通有无、实现双赢乃至多赢并最终促进經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实现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的兴衰给我们什么启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