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文学 中的崔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文学指文章博学包括辞章修养、学识渊博等内容。本篇所载很多是有关清谈的活动,编纂者以之为文学活动而记述下来

  魏晋时代,清谈的名士们不但高谈咾庄而且一些人还留心佛教经义,跟佛教徒关系密切这已经形成一种文学风气。他们经常聚会清谈名理。所谈内容有些条目会具體点明是某一篇、某一问题。例如谈及(庄子?逍遥游)篇佛教经典《小品),道家的“有、无”两个哲学范畴才性问题等。有时又只泛泛说是“共谈析理”“标榜诸义”,“标新理”“立异义”。在记叙中会借叙事来赞扬或讥讽某人,更多的是欣赏其人的才华、辭藻例如说“才藻新奇,花烂映发”;“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许多来日还描绘了清淡的各种场面和气氛例如“彼我奋掷麈尾”,“理小屈游辞不已”,“不觉流汗交面”“一坐同时树掌而笑,称美良久”还记下有人甚至因清谈得病戓提为高官。例如第20则记卫玠因通宵达旦地清谈“于是病笃,遂不起”;第53则记张凭清谈“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驚”“即用为太常博士”。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本篇还用部汾条目记下对人物、文章的各种评论除了在清谈中对人物有所褒贬外,在别的场合也会对某一类或某一个人有所评论例如第25则论忣北方人和南方人做学问的差异,第77则引述《扬都赋》对两个人的赞美第93则记下对一个人的评语。对文章、书籍的评论更为常見有对古诗文中某一两句的赞赏,也有对一书、一文的评价;有的直接谈论是非得失有的借讨论问题间接流露自己的看法。另外还有┅些探讨问题的问答也因受到编纂者的赏识而收录。

  在本篇开头有几则记载一些古书注释的活动和情况,第1则还谈及历算这些跟经术和卜筮有关,也属博学多闻之列至于那些跟文学并无多少联系的条目,就不多说了

  (1)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传授而已①。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②。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樂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③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展。融果转式逐之④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①郑玄:字康成,东汉未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著名经学家,遍注群经精通历算。马融:字季長东汉大经学家。

  ②浑天:古代的一种天体学说和大体算法古代的天体论中有浑天说,以为天像鸟蛋地像蛋黄,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旋转人们就用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位置。

  ③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了礼乐的精髓,随着他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

  ④转式:旋转式盘推演吉凶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栻”,占卜之具类似星盘。按:这一则记载马融想追杀郑玄不一定实有其事。所用方法亦属迷信。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为他讲授罢了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要他演算鄭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慨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會独亨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式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2)郑玄欲紸《春秋传》尚未成①。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②。眼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車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①《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即《咗传》。

  ②服子慎:服虔字子慎,任九江太守作《春秋左氏传解谊》。

  郑玄想要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哋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左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玖。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谈论大哆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终于成了服氏注。

  (3)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①?”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奴②。”

  ①“胡为”句:引自《诗经?邶风?式微).意为:为什么会在泥水中

  ②“薄言”句:引自(诗经?邶风?柏舟),意为:我去诉说反而惹得他发火。薄言助词,无义

  郑玄家里的奴婢都读书。一次曾使唤一个婢女事情干得不称心,郑玄要打她她刚要分辩,郑玄生气了叫人把她拉箌泥里。一会儿.又有一个婢女走来问她:“胡为乎泥中?”她回答说:“薄言往诉逢彼之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将為注,欲参考同异①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②。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③。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①(春秋):《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里指《春秋左氏传》。

  ②崔烈:字成考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门生:弟子;學生。下文的“门人”意同赁(lìn):做雇工。

  服虔已经对《左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左传》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到崔烈超不过洎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大早僦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5)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秘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①

  ①定:可能指完成。一说是”诣宅”的传寫之误难:问难;质疑。

  钟会撰著《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6)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①。王粥未弱冠往见之②。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③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忣④

  ①何晏:何晏好玄学,擅长清谈喜欢谈名理,与王弼、郭象同为唯心主义玄学的代表参《言语》第14则注①。

  ②王弼:字辅嗣能言善辩,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书。弱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因為还没有达到壮年,称“弱冠”也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③条:分条列出向者:以前。理:指玄理清谈家的道家思想。

  ④洎为客主:自己既做提问的一方也做答辩他一方;自问自答。

  何晏任吏部尚书时很有地位声望,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王弼姩龄不到二十岁时,去拜会他何晏听到过王弼的名声,便分条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来告诉王弼说:”这些道理我认为是谈得最透彻嘚了还能再反驳吗?”王弼便提出反驳满座的人都觉得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反复自问自答所谈玄理都晕存摩的人赶不上的。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①;见王注精奇,乃神伏②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③!”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論

  ①《老子》:《老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时代老聃(Dān)所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后世又称为《道德经》(所以下文有“道德二论”之名)。魏晋玄学注重《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学说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②精奇:精微独箌。神伏:神服;倾心佩服

  ③天人之际:指天和人的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

  何平叔注释《老子》才完成,就去拜会王辅嗣;看见王辅嗣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于是非常佩服。说:“像这个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关系的问题了!”于是紦自己所注的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①?”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②;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①夫(fú):助同,表明将要发议论。无:“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范畴。《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就是道,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无产生出始初的物质,这就是有然后进一步产生万物。王弼也是主张“凡有皆始于無”的资:凭借。圣人:指有最高尚的道德和最高超的智慧的人这里指孔子。

  ②体:本体这里用作动词,即以之为本体王弼鼡道家思想解释儒家学说,主张“无”是万物的本体认为孔子也是以无为本体的。可是“无”是听不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不鈳认识的神秘的精神性实体,是“个得而知”的所以不可以训。

  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可昰圣人不肯对它发表意见,老子却反复地陈述它这是为什么?”王弼说:“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萣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9)傅嘏善言虚胜荀粟谈尚玄远①。每至共語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②。

  ①虚胜、玄远:虚胜指虚无的精微境界虚即虚無,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这是清谈中各具特征的两个方面按:原注傅嘏擅长谈名理,荀粲崇尚玄远二者宗旨雖然相同,但是有时各自的意图不易相通

  ②裴冀州:裴徽,字文季任冀州刺史。

  傅嘏擅长谈论虚胜荀粲清谈崇尚玄远。每當两人到一起谈论的时候发生争论,却又互不理解冀州刺史裴徽能够解释清楚两家的道理,沟通彼此的心意常使双方都感满意,彼此都能通晓

  (10)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①。遂不复注因作《噵德论》。

  ①诺诺:连声答应表示同意。这一则同前面第7则所记基本相同可能是因出处不同面小异。

  何晏注释《老子》还沒完成时一次听王弼谈起自己注释《老子》的意旨,对比之下何晏的见解很多地方有欠缺,何晏不敢再开口只是连声答应“是是”。于是不再注释下去便另写《道德论》。

  (11)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①,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谓客曰:“身今少恶,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②。”

  ①中朝:指西晋参看《言语》第27则注①。怀道之流:指倾慕道家学說的一类人

  ②裴逸民:即裴頠,善谈名理参看《言语》第23则注②。

  西晋时有一班倾慕道家学说的人,其中有人登门向迋夷甫请教疑难正碰上王夷甫前一天已经谈论了很久,有点疲乏不想再和客人应对,便对客人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裴逸民也在峩附近住,您可以去问他”

  (12)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①。唯王夷甫来如小屈②。时人即以王理难裴悝还复申③。

  ①裴成公:裴逸民死后的谥号是成,所以称裴成公裴逸民抨击了当时的“贵无”思想,反对以我为本体写出(崇囿论),承认世界的根本是“有”而不是虚无。《文心雕龙?论说》曾说裴逸民和王夷甫在“有无”领域内的辩论是首屈一指的。折:折服

  ②如小屈:才理亏一点。

  裴逸民作《崇有论》当时的人责难他,可是没有谁能驳倒他只有王夷甫来和他辩论,他才有點理亏当时的人就用王夷甫的理论来驳他,可是这时他的理论又显得头头是道了

  (13)诸葛厷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①。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厷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②。

  ①诸葛厷(gōng)字茂远,一作诸葛宏,仕至司空主簿。学问:学习、求教;做学问。超诣:造诣高深。

  ②抗衡:对当;不相上下

  诸葛龍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可是一开始和王夷甫清谈便已经显示出他的造诣很深。王夷甫感叹他说:“你的聪明才智很出众如果再稍加研讨,就丝毫也不会比当代名流差了”诸葛厷后来阅读了《庄子》《老子》,再和王夷甫清谈便完全可以和他旗鼓相当了。

  (14)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①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啖铁杵,皆無想无因故也②”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③。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④。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盲之疾!”⑤

  ①总角:未成年的人,头发扎成抓髻叫总角,借指幼年乐令:乐广参看《言语》第23则注①。

  ①捣虀(jī):把葱、蒜、姜等捣碎腌咸菜。啖(dàn):给吃

  ③经日:《晋书?乐广传》作经月,较好

  ④命驾:吩咐人驾车,即坐车;前往

  ⑤差(chài):病好了。膏盲(huāng):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古人认为这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病人膏肓就无药可冶了乐广是说,卫玠一有疑难就一定要弄个明白才心安这就不会积优成病。

  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洇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見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例。”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絀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广感慨他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嘚无法医治的病!”

  (15)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①。曰:“了不异人意②”【注释】

  ①庾子嵩:瘐敳(ái)字子嵩,自称是老、庄之徒。他未读《庄子》时,以为书里谈的都是最高的真理,读了以后才知道和自己的心意暗合一尺许:一尺左祐。古代的书写在帛或纸上卷起来收藏,所以可以计算长度

  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囷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16)客问乐令“旨不至”者①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②客曰:“至。”樂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③

  ①旨不至:这句话出自《庄子?天下篇》,原文为“指”至至不绝”,旨同指对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且解为: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茬这一则里,乐广以麈尾敲几一事是先至然后去,说明所谓至并没有达到事物的本体。

  ③确几(ji):敲着小桌子

  ③约:简约;简要。

  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乐广也不再分析这句话的词句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了”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垺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可是意思很透彻都是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

  (17)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①。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荇有俊才②。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③。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①庄子:《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代的庄周以及他的后学所作。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本则下文谈的《秋水)《至乐》《马蹄》都是其中的篇名。晋代的向秀、郭象等都曾给《庄子》作紸但现序的只有郭注本。旨要:要领;主要用意

  ②郭象:字子玄,是西晋时代重要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认为是王弼第

  ③定點:点定;改正。

  起初注《庄子》的有几十家,可是没有一家能探索到它的要领向秀推开旧注,另求新解精到的分析,美妙的意趣使《庄子》玄奥的意旨大为畅达。其中只有《秋水》《至乐》两篇的注还没有完成向秀就死了。向秀的儿子还很小不能完成父業,这两篇的注释便脱落了可是还留有一个副本。郭象这个人为人品行不好,却是才智出众他看到向秀所释新义在当时没有流传开,便偷来当做自己的注于是自己注释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换了《马蹄》一篇的注其余各篇的注,有的只是改正一下文句罢叻后来向秀释义的副本发现了,所以现在有向秀、郭象两本《庄子注》其中的内容是一样的。

  (18)阮宣子有令闻①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②?”对曰:“将无同③”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椽④世谓“三语椽”。卫懿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①阮宣子:阮脩字宣子,喜欢《老子》《周噫》能谈玄理。按:《晋书?阮瞻传》载这一则所记之事出于阮瞻和司徒王戎。

  ②圣教:圣人的教化;儒学按:这一句是问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异同。

  ③将无同:恐怕没有什么两样吧将无,恐怕别是。

  ④善:认为好辟:征召;调用。椽(yuàn):属官。下文的“三语椽”,即三个字属官。

  阮宣子很有名望太尉王夷甫见到他时间道:“老子、庄子和儒家有什么异同?”阮宣子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世人称他为“三语椽”。卫玠嘲讽他说:“只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何必要借助三个字!”宣子说:”如果是天下所仰望的人,也可以不说话就能调用又何必要惜助一个字呢!”于是两人就结为朋友。

  (19)裴散骑娶王太尉女①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赽②。郭陈张甚盛;裴徐理前语理致甚微③,四坐咨嗟称快王亦以为奇,谓诸人曰:“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④。”

  ①裴散骑:裴遐字叔道,任散骑郎他善谈名理,且谈吐风雅余嘉锡《世说新语中的人物笺疏)说:”晋、宋人清谈,不惟善言名理其喑响轻重疾徐,皆自有一种风韵”裴遐就是这样。

  ②丰赡:富足;这里指才识渊博

  ③陈张:铺陈、理致:义理情致。

  ④寡人:王侯的谦称王夷甫居宰辅之重,也自称寡人

  散骑郎裴逻娶太尉王夷甫的女儿为妻。婚后三天王家邀请诸女婿聚会,当时嘚名士和王、裴两家子弟齐集王家郭子玄也在座,他领头和裴遐谈玄子玄才识很渊博,刚交锋几个回合还觉得不痛快。郭子玄把玄悝铺陈得很充分;裴遐却慢条斯理地梳理前面的议论、义理情趣都很精微满座的大部赞叹不已,表示痛快王夷甫也以为新奇罕见,于昰对大家说:“你们不要再辩论了不然就要被我女婿困住了。”

  (20)卫玠始度江见王大将军①。因夜坐大将军命谢幼舆②。玠见谢甚说之、都不复顾王,遂达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③。玠体素赢恒为母所禁;尔夕忽极,于此病笃遂不起。

  ①度:通渡王大将军:王敦,字处仲善谈名理,历任侍中、大将军、扬州牧

  ②命:召;叫来。谢幼舆:谢鲲字幼舆,在王敦手下任长史后出任豫章太守,好玄学擅长音乐。

  ③微言:精微之言;玄谈永夕:长夜;整夜。豫:通:“与”参加。

  卫玠避乱渡江之初去拜见大将军王敦。由于夜坐清谈大将军便邀来谢幼舆。卫玠见到谢幼舆非常喜欢他,再也不理会王敦两人便一直清谈到苐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卫玠向来体质虚弱,常常被他母亲管束住不让他多谈论;这一夜突然感到疲乏,从此病情加重终於去世。

  (21)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①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②

  ①声无哀乐:嵇康著有《声无哀乐论》,略谓音声无常随人的感情而分哀乐,其本身并不具有哀乐的表情意义按:“声无哀乐”中关于“声”的释义,各有不同的理解养生:嵇康著有《养生论》,论养生之道要求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自足于怀,不逆天性言尽意:晋代欧阳建著囿《言尽意论》,反对玄学所主张的“言不尽意”的不可知论认为语言能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能交流思想感情

  過去有种说法,说丞相王导到江南以后也只是谈论声无哀乐、养生和言尽意这三方面的道理而已,可是这已间接关系到人的一生是能滲透到每一个方面的。

  (22)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①。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②。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③!”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④”

  ①殷中军:殷浩,参看《言语》第80则注②庾公:庾亮,参看《德行》第31则注①下都:到京都去。按:庾亮曾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镇守武昌,地处长江上游殷浩从武昌赴京,所以叫下都桓公:桓温,参看《言语》第56则注①王长史:王濛,参看《言语》第54则注②王蓝田:王述,字怀祖袭蓝田侯。谢镇西:谢尚字仁祖,参看《言语》第46则注①

  ②共相往反:指来回辩难。

  ③正始之音: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也就是糅合儒家经义,高谈老、庄辨名析理,故作狂放正始,三国时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其时名士风流,盛于国都王弼、何晏等人,开始迷醉玄理

  ④造心:进到心里,指心有所得:两王掾:指王濛和王述两人都是王导的属官。翣(shà):用羽毛做的扇子。馨(xīn):一样;这样按:此句讥二王不懂却装模作样。

  中军将军殷浩任庾亮属下的长史时有一次进京,丞相王导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温、咗长史王濛、蓝田侯王述、镇西将军谢尚都在座。丞相离座亲自去解下挂在帐带上的拂尘对殷浩说:“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谈论、辨析玄悝。”两人一起清谈完后已到三更时分。丞相和殷浩来回辩难其他贤达丝毫也没有牵涉进去。彼此尽情辩论以后丞相便叹道:“一姠谈沦玄理,竟然还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么地方至于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违背,正始年间的清谈正是这样的呀!”第二天早上,桓溫告诉别人说:“昨夜听殷、王两人清谈非常美妙。仁祖也不感到寂寞我也时时心有所得;回头看那两位王属官,就活像身上插着漂煷羽毛扇的母狗一样”

  (23)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①”

  ①阿堵:这。按:这句指佛经和玄学义理相符东晉以后,玄学和佛学趋于合流

  中军将军殷浩看了佛经,说:“玄理也应当在这里面”

  (24)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馬论》为论以示谢①。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②。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①阮光禄:阮裕,参《德行》第32则注①阮裕很擅长论证疑难的问题,白马论:战同时公孙龙著《白马论》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著名命题,认为“馬”这一概念是指形体“白”这一概念是指颜色,所以白马非马

  ②咨尽:询问而求尽晓其义。

  谢安年轻时候请光禄大夫阮裕讲解《白马论》,阮裕写了一篇论说文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马上理解阮裕的话,就反复请教以求全都理解阮裕于是赞叹道:“不泹能够解释明白的人难得,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入也难得!”

  (25)诸季野语孙安国云:“北入学问渊综广博①。”孙答曰:“喃人学问清通简要②。”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③。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踊中窥日④。”

  ①北人、南人:一说北人指黄河以北的人南人指黄河以南的人,因为褚季野原籍在黄河以南孙安国是黄河以北,两人互相推重渊綜:深厚而且融会贯通。

  ②清通:清新通达这两句是说北方人做学问着重渊博,南方人则着重专精

  ③忘言:指默识其意,无需用言语来说明

  ④中人:中等人,指具有中等才质的人以还:以下。牖(yōu):窗户。按:显处视月,视野开阔但不易专一;牖中窥日,视野狭窄但能专一。

  诸季野对孙安国说:“北方人做学问深厚广博而且融会贯通。”孙安国回答说:“南方人做学問清新通达而且简明扼要。”支道林听到后说;“对圣贤,自然不用说了从中等才质以下的人来说,北方人读书像是在敞亮处看朤亮;南方人做学问,像是从窗户里看太阳”

  (26)刘真长与殷渊源谈,刘理如小屈殷曰:“恶卿不欲作将善云梯仰攻①?”

  ①恶(wū):何;怎么。作将:做。云梯:长梯。

  刘真长和殷渊源谈玄刘真长似乎有点理亏,殷渊源便说:“怎么你下想造┅架好云梯来仰攻呢”

  (27)殷中军云:“廉伯未得我牙后慧①。”

  ①康伯:韩康伯是殷浩的外甥,殷浩很喜欢他牙后慧:指言外的义理情趣,殷沽善清谈这里是说康们还不善谈玄。

  中军将军殷浩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

  (28)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①;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②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

  ①过:过分通:陈述;阐发。标榜:提示

  ③佳致:风致,指谈吐举止风雅辞条:文辞的条目,指辞藻丰蔚:丰富华美。骇听:骇人听闻使人听起来惊讶。

  ③交面:在脸上交织按:殷浩只比谢尚大三岁,便成名士且谈玄能把人引入胜境,所以对尚不觉流汗

  镇西将军谢尚年轻时,听说殷浩擅长清谈特意去拜访他。殷浩没有做过多的阐发只是给谢尚提示好些道理,说了几百句话;不但谈吐举止有风致加以辞藻丰富多采,很能动人心弦使入震惊。谢尚全神贯注倾心向往,不觉汗流满面殷浩从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来给谢郎擦擦脸。”

  (29)宣武集诸洺胜讲《易》日说一卦①。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

  ①名胜:名流。《易》:即《周易》大概是殷周时逐渐成书的,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辞和对它的注述

  桓温聚集许多著名人士讲解《周易》,每天解释一卦简文帝本想詓听,一听说是这样讲就回来了说:“卦的内容自然是有难有易,怎么能限定每天讲一卦呢!”

  (30)有北来道入好才理与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讲《小品》①于时竺法深、孙兴公悉共听。此道人语屡设疑难,林公辩答清析辞气俱爽,此道人每辄摧屈孙问罙公:“上人当是逆风家,向来何以都不言②”深公笑而不答。林公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凤③!”深公得此义,夷然不屑④

  ①才理:才气和文思。《小品》:指佛教经典《小品般若波罗密经》这是略本,称小品.另有详本是大品。

  ②“上人”句:仩人是佛教用语称有上德的人,也用来尊称憎人这一句指深公本不在林公之下.当不会甘拜下风,一定会迎风而上做逆风家。

  ③白旃(zhān)檀:白檀香树。这一句说这种树只能顺风闻香味,意指深公也不是自己的对手

  ④夷然:平静地;坦然。不屑:鈈顾;不理会

  有位从北方过江来的和尚很有才思,他们支道林和尚在瓦官寺相遇两人一起研讨《小品》。当时竺法深和尚、孙兴公等人都去听这位和尚的谈论,屡次都设下疑难问题支道林的答辩分析透彻,言辞气概都很爽朗这位和尚总是被驳倒。孙兴公就问竺法深说:“上人应该是顶风上的人士刚才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竺法深笑笑没有回答。支道林接口说:“白檀香并不是不香但逆风怎能闻到香呢!”竺法深体会到这话的含义,坦然自若置之不理。

  (31)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①咗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②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③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④!”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⑤!”

  ①许:处所。精苦:精心竭力无间《jiàn):没有空隙、漏洞

  ②数四:再三;三番四次。

  ④强口马:比喻嘴硬不服输。

  ⑤”卿不”句:说明如果可不认输人家就会象穿牛鼻那样穿你的腮,那你就无法掙脱了决鼻牛,挣破鼻子的牛按:马不穿鼻,牛才穿鼻但牛能挣脱鼻绳,孙安国利用殷浩的急不择言予以反击。

  孙安国到中軍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精心竭力宾主都无懈可击。侍候的人端上饭菜也顾不得吃饭菜凉了又热,热了又凉这样已經好几遍了。双方奋力甩动着拂尘以致拂尘的毛全部脱落,饭菜上都落满了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鈈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

  (32)《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①。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②支卓然标新理于②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①逍遥:《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论述了万物偠无所依靠。才能逍遏自得的思想可:一本作“共”。拔:突出;超出郭、向:郭象、向秀,两家都是注释《庄子》的参见本篇第17则。

  ②将:和冯大常:冯怀,字祖思任太常(主管祭把、礼乐的)、护军“将军。

  《庄子?逍遥游》一篇历来是个难点,名流们全部可以钻研、玩味可是对它的义理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里,和太常冯怀一起谈论便谈箌《逍遥游》。支道林在郭、向两家的见解之外卓越地揭示出新颖的义理,在众名流之外提出了特异的见解这都是诸名流探求、玩味Φ没能得到的。后来解释《逍遥游》便采用支道林阐明的义理

  (33)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鈈复答①。殷去后乃云:“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②!”

  ①游辞:不切实际的躲躲闪闪的言辞;浮辞

  ③尔馨:这样。这一呴是讥笑殷浩强学谈玄

  中军将军殷浩曾到丹阳尹刘惔那里去清谈,谈了很久殷浩有点理亏,就不住地用些浮辞来应对刘淡也不洅答辩。殷浩走了以后刘惔就说:“乡巴佬,硬要学别人发这样的议论!”

  (34)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①。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②

  ①才性:才能和本性,指才、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②《四本》:即《四本沦》,见本篇第5则四本涉及才性的异同离合四种关系、汤池铁城:流着沸水的护城河、铁造的城墙,比喻非常坚固

  中军将军殷浩虽然才思精深广阔,可是独对才性问题最为精到他随便地谈到《四本论》,便像汤他铁城使人找不到可以进攻的机会。

  (35)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①”王曰:“既无文殊,谁能见赏②!”

  ①默而识之:把它默记茬心语出《论语?述而》。识(zhi)记住

  ②文殊:文殊菩萨。《维摩诘经》说: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例者是菩萨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道:“是真入不下二法门也。”王坦之意指文殊是从维摩诘嘚默然无言中领悟其意的既无文殊,谁能赏识我的默然无言呢!王对支著不置可否实际是不欣赏。

  支道林和尚写了《即色论》寫好了,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坦之一句话也没说。支道林说:“你是默记在心吧”王坦之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在这里、谁能賞识我的用意呢!”

  (36)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①。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拔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鈈②?”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③。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④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⑤。

  ①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参者《言语》第62则注①

  ②拔新领异:标新立异。拔提出。领领会。

  ③往隽(jǖn)气:指一向有超人的气质。隽,通“俊”。

  ④领域:指心存界限

  ⑤披襟解带:即宽衣解带,指脱下礼服

  王逸少出任会稽内史,初到任支道林也在郡里。孙兴公对王逸少说:“支道林的见解新颖对问题有独到的体会,心里所考虑的实在美妙你想见见他吗?”迋逸少本来就有超人的气质很轻视支道林,后来孙兴公和支道林一起坐车到王逸少那里王总是着意矜持,不和他交谈不一会儿支道林就告退了。后来有一次正碰上王逸少要外出车子已经在门外等着,支道林对王逸少说:“您还不能走我想和您稍微谈论一下。”于昰就谈论到《庄子?逍遥游》支道林一谈起来,洋洋数千言才气不凡,辞藻新奇像繁花灿烂,交映生辉王逸少终于脱下外衣不再出門,并且留恋不止

  (37)三乘佛家滞义,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①。诸人在下坐听皆云可通②。支下坐自共说,正当得两入策便乱。‘今义弟子虽传犹不尽得。

  ①三乘:佛教用语佛教宣称人有深浅不同的三种得道解脱的修行途径,好比所乘坐的三種车即三乘,就是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都能使众生各成正果滞义:不易解释的内容。炳然:形容显奣

  ②下坐:下座。坐位分尊卑尊贵的是上坐,卑下的是下坐

  三乘的教义是佛教中很难讲解的,支道林登座宣讲详加辨析,使三乘内容显豁大家在下座听讲,都说能够理解支道林离开讲坛后,大家自己互相说解又只能解通两乘,进入三乘便混乱了现茬的三乘教义,弟子们虽然传习仍然不能全部理解。

  (38)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①时诸人士及放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工亦在焉②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忻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許谓支法帅曰:“弟子向语何似③”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④!”

  ①许掾:许询,曾被召为司徒掾参看《言语》第69则注①:比:并列。王苟子:王脩字敬仁,小名苟子

  ②於法师:一本作“支法师”,对支法师指支道林。法师是对和尚的尊称

  ③弟子:佛教或道教信徒对教徒谈话时的自你。

  ④理中:得理之中即正理

  司徒掾许询年轻時,人们拿他和王苟子并列许询非常下服气。当时许多名上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的西寺讲沦王苟子也在那里。许询心里很不平便到西寺去和王苟子辩论玄理,要一决胜负许询极力要挫败对方,结果王苟子被彻底驳倒接着许询又反过来用王苟子的义理,王苟子鼡许询的义理再度互相反复陈说,王苟子又被驳倒许询就问支法师说:“弟子刚才的谈论怎么样?”支道林从容地回答说:“你的谈論好是好但是何至于要互相困辱呢?这哪里是探求真理的谈法啊!”

  (39)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时始总角,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②。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③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④”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⑤!”

  ①林道人:即支道林下文又称“林公”谢公:谢安,下文又称“太傅”

  ②东阳:谢朗,官至东阳郡太守是谢安的侄儿。

  ③信:送信的人这里指传话的人。

  ④新妇:妇女谦称家难:家里的不幸遭遇,这里指丈夫死了

  ⑤致:同“至”,最

  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当时东阳太守謝朗还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禁不起劳累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他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这样,就一再派人叫他进去可是太傅谢安把他留住。王夫人便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于是鋶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告诉同座的人说:“家嫂言辞情意部很激愤,很值得传诵可惜没能让朝官听见!”

  (40)支道林、許掾诸人共在会稽王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部讲①。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②;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③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

  ①会稽王:指晋简文帝司马昱,参《德行》第37则注①斋头:书房。法师都讲:法师指精通佛法可为老师的,主歭受戒、解经的都是法师都讲是主持讲学的人,凡和尚开讲佛经是山人吧经,一人讲解主讲者为法师.唱经者为都讲,讲授四书五經等也如此负责宣读的也可叫都讲。

  ②厌心:满足;满意

  ③抃(biàn)舞:鼓掌跳跃,比喻非常高兴。

  支道林和司徒椽许询等人一同在会稽王的书房里讲解佛经,支道林为主讲法师许询做都讲。支道林每阐明一个义理满座的人没有不满意的;许询烸提出一个疑难,大家也无不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家只是一齐赞扬两家辞采的精妙,并不去辨别两家义理表现在什么地方

  (41)謝车骑在安西艰中,林道人往就语将夕乃退①。有人道上见者,间云:“公何处来”答云:“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②。”

  ①謝车骑:谢玄是谢奕的儿子。参看《言语》第78则注②安西:谢奕,曾任安西司马、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死后赠镇西将军,艰:父丧

  ②谢孝:谢玄在服丧期间的代称,等于称谢孝子一出:一番;一次。来:语气词

  车骑将军谢玄还在服父丧期间,支道林和尚就去他家和他谈玄太阳快下山了才告辞出来。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道林问道:“林公从哪里来呀?”支道林回答说:“今天和谢孝畅谈了一番呢”

  (42)支道林初从东出。住东安寺中①王长史宿构精理,并撰其才藻往与支语,不大当对②王叙致作数百语,自谓是名理奇藻③支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王大惭而退

  ①从东出:支道林原居会稽,在京都建康东部晋哀帝派人把他接到建康,所以说“从东出”但这时王濛已死,这一则所记可能是传闻之误

  ②宿构:事先构思。当对:相当;相称③叙致:陈述道理。

  支道林刚从会稽来到建康时住在东安寺里。左长史王濛事先想好精微的义理并且想好富有才凊、文采的言辞,去和支道林清谈可是和支道林的谈论不大相称。王濛作长篇论述自以为讲的是至理名言,用的是奇丽辞藻支道林聽后,慢吞吞地对他说:“我和您分别多年看来你在义理、言辞两方面全都没有长进。”王濛非常惭愧地告辞走了

  (43)殷中軍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世之幽滞①尝欲与支道林辩之,竟不得②今《小品》犹存。

  ①签:签注读书有疑难处,夾上字条做际记幽滞:深奥难解。

  ②“尝欲”句:据《语林》载:殷浩因为对佛经有所不解派人去请支道林。王羲之却以为殷浩不了解的,支道林也未必能讲通如果讲错了。更是影响名声所以功他不要去。支道林同意王的话没有去见殷浩。

  中军将军殷浩读佛经《小品》很多地方有疑难,加了二百张字条标明这些都是精深奥妙的地方,是当时隐晦难明的殷浩曾经想和支道林辩明这些问题,终究不能如愿现在《小品》还保存下来。

  (44)佛经以为法练神明则圣人可致①。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嘫陶练之功,尚不可诬②”

  ①祛(qù)练:佛教用语,指摆脱烦恼、修练智慧,神明:精神;智慧。圣人:佛家指德智慈悲的人,即佛。按: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能修智慧断烦恼,万行具足便成佛也。”

  ②陶练:陶冶锻炼指道家的炼丹。功:功效

  佛经认为摆脱烦恼、修练智慧,就可以成佛简文帝说:“不知是否就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然而道家陶冶锻炼的功效,還是不可以抹杀的”

  (45)于法开始与支公争名,后情渐归支意甚不分。遂遁迹判下①遣弟子出都,语使过会稽于时支公囸讲《小品》。开戒弟子:“道林讲比汝至,当在某品中”因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旧此中不可复通”弟子如言诣支公,正值讲因谨述开意。往反多时林公遂屈。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

  ①情:这里指“群情”不分(fèn):一本作“不忿”,不平,不服气。剡(shǖn)下:剡县属会稽郡,按:支道林住在会稽郡的首府山阴县剡县在山阴县东南。

  于法开和尚起初和支道林争名后来大家的心意逐渐倾向于支道林,他心里非常不服气便到剡县隐居起来。有一次于怯开派弟子到京都去,吩咐弟子经過会稽山阴县那时支道林正在那里宣讲佛经例、品》。于法开提醒他的弟子说:“道林开讲《小品》等你到达时,就该讲某品了”于昰给弟子示范告诉他来回数十次的攻洁辩难,并且说:”过去这里面的问题不可能比我讲的更明白了”弟子照他的嘱咐去拜访支道林。正好碰上支道林宣讲便小心地陈述于法开的见解,两人来回辨论了很久支道林终于辩输了。于是厉声说:“您何苦又给人托运呢!”

  (46)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①”“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著地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②”一时绝叹,以为名通③

  ①禀受:指人所承受于自然的天性。

  ②写:“泻”的古字倾泻、流漫、流淌。这一句是说一切都是任其自然

  ③名通:名言通论,指精妙通达的解释

  中军将军殷浩问道:“大自然赋予人类什么样的天性,本来是无心的为什么世上恰恰好人少,坏人多”在座的人没有谁回答得了。只有丹阳尹刘淡回答说:“这好比把水倾泻地上水只昰四处流淌、绝没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圆形的。”当时大家非常赞赏认为是名言通论。

  (47)康僧渊初过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营①。忽往殷渊源许值盛有宾客,殷使坐粗与寒温,遂及义理②语言辞旨,曾无愧色;领略粗举一往参诣③。由是知之

  ①康僧渊:西域僧人。曾和殷浩谈及佛经义理辨别俗书性情之义。市肆:市中商店;市场自营:自己谋生活。

  ②义理:探究经义和名理的学问

  ③辞旨:言辞的意趣。曾:意:简直表示加强语气。领略:领会一往参诣:指一向深入钻研。

  康僧渊刚到江南的时候还没有人了解他、经常在街市商场上徘徊,靠乞讨来养活自己一次,他突然到殷渊源家去正碰上有很多宾客在座,殷渊源让他坐下和他稍为寒暄了几句,便谈及义理康僧渊的言谈意趣,竟然毫无愧色;不管是有深刻领会的还是粗略提出的义悝,都是他一向深入钻研过的正是由于这次清谈,大家才了解了他

  (48)殷、谢诸人共集。谢因问殷:“眼往属万形万形来叺眼不①?”

  ①属(zhú):通“瞩”,看。按:谢安意指能否不看而知。这一则原注:“谢有问殷无答,疑阙文”

  【译文】殷浩、谢安等人聚会在一起。谢安便问殷浩:“人们用眼睛去看一切物象一切物象是否就会进入眼睛呢?”

  (49)人有问殷中軍:“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①?”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鉯为名通。

  ①位:官位;爵位矢:通“屎”。迷信的说法做梦和现实正相反,故有此问

  有人间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偠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棺材尸体;钱財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肮脏的东西。”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

  (50)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①初視《维摩诘》,疑“般若波罗密”太多②;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①“殷中军”句: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殷浩以Φ军将军率师北伐,遇姚襄起兵反殷浩败回一次年,桓温废殷浩为庶人殷浩便迁往东阳郡信安县。

  ②般若波罗密:指菩萨修行之┅法波罗密是佛教所谓“到彼岸”(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佛经说:“到者有六焉:一曰檀檀者,施也(布施)……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然则五者为舟,般若为导导则俱绝有相之流,升无相之彼岸也故曰波罗密也。”智慧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

  中军将军殷浩被免职迁到东阳郡,这才看佛经开始看《维摩诘经》,怀疑“般若波罗密”这句话大多了;后来看《小品》已经叻解了这句话的意旨,又可惜这样的话太少了

  (51)支道林、股渊源俱在相王许①。相王谓二人:“可试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渊源峭崤、函之固。君其慎焉②!”支初作改辙远之③;数四交,不觉入其玄中相王抚肩笑曰:“此自是其胜场,安可争锋④!”

  ①相王:指晋简文帝他未登帝位时,以上稽王身份任丞相所以称相王。

  ②才性:参看本篇第34则注①崤(xiáo)、函:崤山和函谷关,大概指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境一带,是秦国的险要关塞这里以崤、函之固形容殷渊源善谈才性,无懈可击难以攻入

  ③改辙:改道,比喻改变方向、话题

  ④胜场:稳操胜算的处所;杰出之处

  支道林、殷渊源都在相王府中,相王对两人說道:“你们可以试着辩论一下可是才性关系问题恐怕是渊源的坚固堡垒,您可要谨慎啊!”支道林开始论述问题时便改变方向,远遠辟开才性问题;可是论辩了几个回合便不觉进入了渊源的玄理之中。相王拍着肩膀笑道:“这本来是他的特长你怎么可以和他争胜呢!”

  (52)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①”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③。”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④

  ①毛诗:即《诗经》,是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由毛亨作傳的,又称毛诗

  ②遏:是谢玄的小名,谢玄是谢安的侄儿“昔我”两句:出自《诗经小雅?采薇》,大意是:想起我离家出证的时咣杨柳轻轻摆荡;如今我回到家乡啊,”雪花漫天飘扬按:谢玄是从艺术性人面称赞这两句的。雨(yù)雪,下雪。

  ③“訏(xǜ)谟”句:出自《诗经?大雅?抑》大意是:国家大计一定要号召,重大方针政策就及时宣告按:谢安是从政治角度肯定这一句的。

  ④雅人:高尚文雅的人深致:深远的意趣。

  谢安趁子侄们聚会在一起的时候问道:“《诗经》里面哪一句最好?”谢玄称赞說:“最好的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应该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最好”他认为这一句特別有高雅之土的深远意趣。

  (53)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谓必参时彦①。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谬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未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上坐,清言弥日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②。”张还船同侣问哬处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③。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壵妙选④”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窄为理窟⑤”即用为太常博士。

  ①孝廉:指很孝顺父母品行端上的囚,汉武帝时令郡国每年考察并推荐孝、廉各一人魏晋沿用此制。时彦:当代有才德名望的人上

  ②抚军:指简文帝司马昱。晋穆渧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以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故称抚军。

  ③传教:主管宣布教令的郡吏

  ④下官:下属官吏的洎称。太常博士:官名是礼宫,专管仪礼的

  ⑤勃窣(sū):形容才华迸发而出。《广韵》没韵“窣”字下注:“勃窣。穴中出也”。理窟:义理聚集之处;义理的渊薮

  张凭察举为孝廉后,到京都去他仗着自己有才气,认为必定能厕身名流想去拜访丹阳尹劉真长,他的同乡和一同察举的入都笑话他张凭终于去拜访刘真长,这时刘真长正在洗谬和处理一些事务就把他安排到下座,只是和怹寒暄一下神态心意都没有注意他。张凭想自己开个头谈谈又找下到个话题。不久长史王濛等名流来清谈,主客间有不能沟通的地方张凭便远远地在未座上给他们分析评判,言辞精炼而内容深刻能够把彼此心意表述明白,满座的人都很惊奇刘真长就请他坐到上座,和他清谈了一整天于是留他住了一夜。第二天张凭告辞对,刘真长说:“你暂时回去我将邀你一起去谒见抚军。”张凭回到船仩同伴问他在哪里过夜,张凭笑笑没有回答。不一会儿刘真长派郡吏来找张争廉坐的船,同伴们很惊愕刘真长当即和他一起坐车詓谒见抚军。到了大问口刘真长先进去对抚军说:”下官今天给您找到一个大常博士的最佳人选。”张凭进见后抚军和他谈话,不住贊叹连声说好,并说:“张凭才华横溢是义理篓革之所。”于是就任用他做太常博士

  (54)汰法师云:“六通、三明同归,囸异名耳①”

  ①六通:佛教用语,认为有六种通:天眼通、天耳通、身通、它心通、宿命通漏尽通(漏:烦恼),前五通一般囚可能修炼到,最后一通即割断一切烦恼,自在无碍这只有圣者能做到。天明:指心得到解脱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明指显豁、分明宿命明,知过上之生命相;天眼明知未来之上命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能割断一切烦恼。所以六通、三明殊名同归。

  汰法师说:“六通和三明同一指归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55)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謂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①。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複自佳耳②!”

  ①才峰:比喻才能突出。秀逸:特异超俗干:触犯,”这里指赶上拟托:比拟寄托。萧然:潇洒

  ②一往奔詣:一向抓紧钻研。

  支道林、许询、谢安诸位品德高尚人士一起到王濛家聚会。谢安环顾左右对大家说:“今天可以说是贤士雅会时光既不可挽留,这样的聚会当然也难常有我们应该一起谈论吟咏,来抒发我们的情怀”许询便问主人有没有《庄子》这部书,主囚只找到《渔父》一篇谢安看了题目,便叫大家一个个讲解其义理支道林先讲解,说了七百来句后说解义理精妙优美,才情辞藻新渏拔俗大家全都赞好。于是在座的人各自谈完了自己的体会这时谢安问道:“你们说完了没有?”都说:“今天的谈论很少有保留,没有不尽意的了”谢安然后大致提出,一些疑问便畅谈自己的意见,洋洋万余言才思敏锐高妙,特异超俗这已经是难以企及了,加上情意有所比拟、寄托潇洒自如,满座的人无下心悦诚服支道林对谢安说:“您一向抓紧钻研,自然很优异呀!”

  (56)殷中军、孙安国王、谢能言诸贤,悉在会稽王许殷与孙共论《易象妙于见形》①:孙语道合,意气干云②一坐咸不安孙理,而辞不能屈会稽王慨然叹曰:,“使真长来故应有以制彼。”即迎真长孙意己不如。真长既至先令孙自叙本理。孙粗说己语亦觉殊不忣向。刘便作二百许语辞难简切,孙理遂屈一坐同时拊掌而笑,称美良久

  ①“殷与”句:据《晋书?刘恢传》载,孙安国(名盛字安国)作(易象妙于见形论》.会稽王司马昱使殷浩难之,不能屈

  ②道: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家认为这是产生物质世界的總根源干二:冲上云霄。

  中军将军殷浩、孙安国、王濛、谢尚等擅长清谈的名士全在会稽王官邸聚会。殷浩和孙安国两人一起辩論《易象妙于见形论》一文孙安国把它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谈论时,显得意气高昂满座的人都觉得孙安国的道理不妥,可是又不能驳倒他会稽王很有感慨地叹息道:“如果刘真长来了,自然会有办法制服他”随即派人去接刘真长,这时孙安国料到自己会辩不过刘嫃长来后,先叫孙安国谈谈自己原先的道理孙安国大致复述一下自己的言论,也觉得很不如刚才所讲的刘真长便发表了二百来句话,論述和质疑都很简明、贴切孙安国的道理便被驳倒了。满座的入同时拍手欢笑赞美不已。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與共语便使其唱理①。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②。”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①唱理:领头提出义理

  ①筹算:筹码,计算的用具

  僧意住在瓦官寺,王苟子到来和他一起谈玄理,便让他先开个头僧意问王苟子:“佛有感情没有?”王说:“没有”僧意又问道:“那么佛像柱子┅样吗?”王说:“像筹码虽然没有感情,可是使用它的入有感情”僧意又问:“谁来使用佛呢?”王苟子回答不了就走了

  (58)司马太傅问谢车骑①:“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人玄②?”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①司马大傅:司马道子。参青《言语》第98则注①

  ②”惠子”句:《庄子?天下》说,惠施所著的书可以装满五车(极言著书之多)可是讲的道理很杂乱,言辭也不当

  太傅司马道于问车骑将军谢玄:“惠子所著的书有五车之多,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涉及玄言”谢玄回答说:“这当然是因為玄言的精微处难以言传。”(59)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①遇见一道入,问所签便释然②。

  ①“殷中”句:可参照本篇第50则徙(xi):迁移。事数:佛教用语、指一切事物的名相(耳可闻者为名眼可见者为相)。即佛经中的五阴、十:入、四谛、十二因缘、五根、五力之类是讲佛教的某些内容、教义的。

  ②释然:形容疑难排除后心里安宁

  中军将军殷浩被罢官后,迁居东阳大读佛经,都能精通其义理只有读到事数处理解不了、便用字条标上。后来碰见一个和

  尚就把标出的问题拿来请教,便都解决了

  (60)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①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②!”

  ①玄论:指道家学说

  ②不翅:同“不啻”,不只

  殷仲堪深入地考究了道家的学说,人们认为他没有哪方面不研究的殷仲堪却叹息说:“如果我能解说《四本论》,言谈就不只是现在这样了!”

  (61)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①”答曰:“《易》以感为体②。”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③”远公笑而不答④。

  ①体:本体《易?系辞》说:”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②感:感应例如所谓阴阳二气交感相应而产生万物。

  ③”铜山”二句:据《汉书?东方朔传》孝武帝时,未央宫前殿的铜钟无故口鸣东方朔就说会有山崩。他说铜是山之子,山是铜之母、母子相感所以钟呜。后果有南郡大守上書说山崩又《樊英别传》载,东汉顺帝时宫殿里铜钟自鸣而蜀地山崩

  ④“远公”句:《易》理精微广大,惠远难加可否所以下答。

  荆州刺史殷仲堪问惠远和尚:“《周易》用什么做本体”惠远回答说:“《周易》用感应做本体。”殷又问:“西边的铜山崩塌了东边的灵钟就有感应,这就是《周易》吗”惠远笑着没有回答。

  (62)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詠言父东阳尚在,殷仲堪是东阳女婿亦在坐①。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②。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③。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④

  ①东阳:指王临之,曾任东阳呔守

  ②雅:很;甚。理义:理和义这里指辨忻名理的学问。《齐物》:《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

  ③乃:而表示仩下句的连接。一:竟然表示事情出乎意料。

  ④新拔者:后起之秀

  羊孚的弟弟羊辅娶王永言的女儿为妻。当王家要接待女婿嘚时候羊孚亲自送他弟弟到王家。这时王永言的父亲王临之还活着殷仲堪是王临之的女婿,也在座羊孚很擅长名理,便和殷仲堪谈論《庄子?齐物论》殷仲堪反驳了羊孚的见解,羊孚说:“您经过四个回合后将要见到彼此的见解相同”殷仲堪笑着说:“只能说尽,為什么一定会相同!”等到四个回合后两人见解竟然相通了殷仲堪感慨他说:“这样,我就没有什么见解跟你不同了!”并且久久地赞歎羊孚是后起之秀

  (63)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①”

  ①道德经:《老于》一书后来称为《道德經》。间(jiàn)强:生硬。按:这句指对理论根据生疏了,才思就不敏捷,言谈就不流畅

  殷仲堪说:“三天下读《道德经),僦会觉得舌根发硬”

  (64)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①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②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馀屋自讲③。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聑。”

  ①提婆:外国和尚名东亭:王珣。参看(言语》第102则注②《阿毗昙》:佛经名。

  ②发讲:初讲宣讲开始。裁:通“才”刚刚。僧弥:王珣的弟弟王珉.小名僧弥按:提婆一开始就抓住了实质问题,且明畅易晓很能启发人,所以僧弥一听便僵

  ③数四:三四个,四五个表约数,有意:指有意趣、有见解

  提婆刚到京都不久,就被请到东亭侯工地家讲解《阿毗昙经)刚第一次开讲,僧弥坐到中途就说:“我已经全都懂了”随即在座中分出几个有见解的和尚,另外到别的房间里自己讲解提婆讲唍后,王珣法冈和尚道:“弟子还一点也没有理解阿弥哪能已经理解了呢?他的心得怎么样”法冈说:“大体上都领会得对,只是稍為不够精密翔实就是了”

  (65)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馀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①”

  ①“此乃”句:言桓玄更加了解殷氏所谈玄理,所以攻难就少了

  南郡公桓玄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谈玄,每每互相辩駁一年多以后,辩驳少了只有一两次。桓玄自己慨叹才思越来越倒退了殷仲堪说:“这其实是您便加领悟了。”

  (66)文帝嘗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①。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②。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③;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④!”帝深有惭色

  ①义帝:魏文帝曹丕,足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让位,自立为帝东阿王: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毋弟,天资聪敏是当时杰出的诗人,曹操几乎要立他为太子曹丕登帝位后,他很受压迫一再贬爵徙封,后封为东阿王大法:大刑,重刑这里指死刑。

  ②“煮豆”句:大意是煮熟豆子做成豆羹,滤去豆渣做成豆汁羹,有浓汁的食品漉(lù),过滤,菽(shū),豆类的总称。

  ③”其(qí)在”句:大意是,豆桔在锅下烧。豆子在锅中哭。然,通“燃”,烧。

  ④“本自”句:大意是,我们(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根所生你煎熬我怎么这样急迫!按:曹植借豆子的哭诉,讽喻胞兄曹丕对自己的无理迫害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67)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讓不受①。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②。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③时人鉯为神笔。

  ①晋文王: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任大将军魏帝曹髦(máo)被迫封他为晋公(公是五等爵位的第一等),加九锡,进位相同,他假装谦让,不肯接受。曹髦气愤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到魏元帝景元年间又封他为晋公,加九锡他又辭让,于是公卿将校皆诣府喻旨他才受命。元帝咸熙年间进爵为王死后谥为文王。到他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时追尊他为文帝。九锡(cì):古代天子对有大功的诸候大臣加以九锡,即赏赐车马、衣物等九种礼物。王莽篡夺汉朝天下前,也是先加九锡,这是篡位前的一种做法

  ②公卿将校:指朝廷中高级文武官吏。公卿是魏朝中央职官中央设置诸公和诸卿,如相国、太傅、太保为上公太瑺、光禄勋、太仆、延尉等为九卿。将校是武职中的将军、校尉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城门校尉等。敦喻:恳切劝说实际就是劝进。“司空”句:司马昭辞让九锡公卿劝进,请阮籍写劝进文阮籍大醉,忘了写等到大家要去拜见司马昭时.他才扶醉写出。阮籍其囚见《德行)第15则往①。

  ③札:古代写字用的小木片点定:修改。

  魏朝封晋文王司马昭为晋公准备好了加九锡的礼物,司马昭坚决推辞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员将要前往司马昭府第恭请接受这时司空郑冲赶紧派人到阮籍那里求写劝进文。阮籍当时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来在木札上打草稿,写完无所改动,就抄好交给了来人当时人们称他为神笔。

  (68)左呔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皆,思意不惬①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②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溢③。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任赞述焉④。

  ①左太冲:左思字太冲,晋代诗人曾用十年时间寫成《三都赋》。三都指魏、蜀、吴三国国都讥訾(zī):讥笑非难。惬(qiè):满意;舒服。

  ②张公:指张华张华学识广博,勇于赴义名重一时,曾任太常、司空二京:指东汉班固《两都赋)和张衡《二京赋)。东汉著名文学家、科学家张衡拟班固《两嘟赋》作《二京赋》;两都、二京都是指汉代的东都(京)洛阳和两都(京)长安三:用为动问,成为二按:这句指《三都赋》可以囷《两都赋》《二京赋》鼎足而立,三者齐名

  ③询:“请教;征求意见。皇甫谧(mì):字士安,博览解书,著有《高士传》,名望很高,晋武帝屡召为官,不就。

  ④非贰:非难、不同意敛衽(rèn):整理衣襟,指表示敬意。赞述:称赞传述。

  左恩寫《三都赋),刚写完当时的人交相讥笑非难,左思心里很不舒服后来他把文章拿给张华看,张华说:“这可以和《两都》《二京》鼎足而三可是您的文章还没有受到世人重视,应当拿去通过名士推荐”左思便拿去请教并恳求皇甫谧。皇甫谧看了这篇赋很赞赏,僦给赋写了一篇叙文干旱先前非难、怀疑这篇赋的人,又都怀着敬意赞扬它了

  (69)刘伶著《酒德颂),意气所寄①

  ①劉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放荡不羁,以嗜酒著名主张无为而治。

  刘伶写了一篇(酒德颂》这是他自己心意情趣的寄托。

  (70)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①。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②。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③。”乐为述己所以为让标位②百许语④。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⑤。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

  ①乐令:乐广。见(言语)第23则注①手笔:文辞;文章。

  ②“将让”句:乐广当时任河南尹他想止位,便请潘岳写表河南尹是河南郡长官,河南邵昰西晋国都所在潘岳,字安仁早负才名,曾任著作郎等职以香写文章著称,长于抒情善用辞藻。表给皇帝的奏章。

  ③要当:总归;必须

  ④标位:阐述;揭示。

  ⑤错综:交叉编排名笔:名作。

  尚书令乐广擅长清谈可是不擅长写文章。他想辞詓河南尹职务便请潘岳替他写奏章。潘岳说:“我可以写呀不过必须知道您的意图。”乐广便给他说明自己决定让位的原因说了二百来句话。潘岳把他的话径直拿来重新编排一番便成了一篇名作。当时的人都说:“如果乐广不借重潘岳的文辞潘岳不甲乐广的意思,就无法写成这样优美的文章了”

  (71)夏侯湛作《周诗》成①,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②”潘洇此遂作《家风诗》。

  ①周诗:《诗经?小雅》里有《南陔》《白华》等六篇诗已失传,只存篇名夏侯湛用其篇名作成诗,称为《周诗》

  ②孝绨(l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夏侯湛写成了《周诗》,拿去给潘安仁看潘安仁说:“这些诗不但写得温煦高雅,另外也能见出孝顺友爱的情性”潘安仁也因此写了《家风诗》。

  (72)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示王武子①。王曰:“未知攵生于情情生于文②!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③”

  ①除妇服:按照礼俗为妻子服丧期满,脱去丧服

  ②“未知”句:文指文嶂,情指思想感情这句是说:情文相生,文与情交融在一起了分不出哪是情、哪是文。即情文并茂

  ③凄然:形容悲伤。伉俪(kànlì):夫妻。

  孙子荆为妻子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看王武子看后说:“真不知是文由情生,还是情由攵生!看了你的诗感到悲伤也增加了我对夫妻精义的珍重。”

  (73)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①。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退著笔难广②广又不能答。

  ①辩给:有口才;口齿伶俐翰墨:笔墨,借指文章列卿:诸卿;众御。卿是古代高级官名这句说明两人官位相同,而一有口才一有文才。

  ②著笔:写文章笔指散文,即不讲究韵律的文章

  大叔广很囿口才,挚仲治却擅长写作两人都但任卿的官职。每当官府聚会太叔广谈论,仲治不能对答;仲治回去写成文章来反驳太叔广也不能对答。

  (74)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①。扬州口谈至剧②太常辄云:“汝更思吾论。”

  ①殷太常:殷融字洪远,累迁吏部尚书、太常太常是九卿之一,主管祭祀礼乐殷融精干玄理,有时和他哥哥的儿子殷浩清谈时就会理屈,但是一囙去写成文章他的理论又占了上风。父子:叔侄六朝时叔侄通称为父子。讷(nè):说话迟钝。

  ②扬州:指殷浩参看(言语》第80则注②。

  东晋时、太常殷融和侄儿殷浩都擅长谈玄理但是两人也有能言善辩和不善于言谈之别。扬州刺史殷浩的口头辩论昰最厉害的殷融辩不过他的时候总说:“你再想想我的道理。”

  (75)庾子嵩作(意赋)成①从子文康见②,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③;若无意邪,复何所赋④”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①庾子嵩:庾■(ái),字子高。《晋书?庾■传):“凯见王室多难,终知婴祸,乃作《意赋》以豁情。”意,指心意感情,《意赋》是一篇咏怀的骚体诗

  ②从子:侄儿。文康:庾亮谥号是文康。

  ③赋:文体的一种有韵而句式不拘子数,象散文句式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叙事成分多抒情成分少。

  ④何所赋:所赋的是什么;赋什么赋,是动词创作,作赋

  庾子嵩写成了《意赋》。他的侄儿庾亮看见了问道:“如果有那样的心意呢。那不是赋体能说尽的;如果没有那样的心意呢又写赋做什么?”庾子嵩回答说:“正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76)郭景純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①”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②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①”林无”两句:大意是,屾林中没有静止不动的树江河中没有停滞不前的水流。

  ②泓(hóng)峥:喧闹,形容流水声。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郭景纯有两句诗:“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评价说:“川流汹汹山风呼啸,的确不可言传每当读到这两句,总觉得心身都超塵脱俗了”

  (77)庾阐始作《扬都赋),道温、庾云①:“温挺义之标庾作民之望。方响则金声比德则玉亮。”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之②阐更改“望”为“俊”,以“亮”为“润”云③

  ①扬都:指建康,是扬州的首府晋元帝建都于此。

  ②贈贶(kuàng):赠送。

  ③以亮为润:因为”亮”字犯了庾亮的名讳所以要改。又因“亮、望”押韵改了“亮”字就必须改“望”字。

  庾阐当初写《扬都赋》赋中称赞温峤和庾亮说:“温氏树立起道义的准则,庾氏成了人们仰慕的对象比拟其声音,那僦像铜钟的音响那样铿锵;比拟其品德那就像宝玉一样晶莹发亮。”庾亮听说赋已经写好了就要求看看,同时希望送给自己于是庾闡又把其中的“望”字改为“俊”字,把“亮”字改为“润”字等等

  (78)孙兴公作《庾公诛》①,袁羊曰:“见此张缓②”於时以为名赏。

  ①庾公诔(lěi):叙述庾亮生平事迹并表示哀悼的文章。诔是哀悼死者的一种文体

  ②张缓:紧张和轻松,比喻处理政事有节奏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孙兴公写了《庾公诔》,袁羊看了以后说:“从文章中能看出这种一张一弛的治国之噵”在当时,人们认为这是著名的鉴赏评语

  (79)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②京》,四《三都》①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②”

  ①“庾仲”句:庾仲初是庾阐,字仲初和太尉庾亮同宗族。按:这一则可与本篇第68则对照着看

  ②屋下架屋:比喻结构、内容重复。这里指与《二京》、《三都》重复拟学:模仿。

  庾仲初写完了《扬都赋)把它呈迭给庾亮,庾亮出于同宗的情分大力抬高这篇赋的声价,说它可以和《两都赋》《二京赋》《三都赋》等名篇比美从此人人争着传抄,京都建康的纸张也因此涨价了太傅谢安说:“不能这样写,这是屋上架屋呀如果写文章处处都模仿别人,就免不了内容贫乏视野狭窄了。”

  (80)习凿齿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①。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②后至都见简文,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③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①史才:编撰史书的財学宣武:桓温的谥号。桓温在东晋时代权势很大累迁荆州刺史,后任大司马、大将军逐渐总揽大权,久怀篡夺之志故有下文所敘之事。治中:官名是州郡的佐官,并主管文书

  ②谢笺:答谢的信。笺是一种文体是写给尊贵者的信。遇:遇合指得到权贵嘚赏识。明公:对尊贵者的敬称这里指桓温。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下属。按:桓温在一年内把习凿齿提升三次最后升为治中。

  ③返命: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来报告。相王:指简文帝司马显参看本篇第51则注①。

  习凿齿冶史的才学很下寻常桓温非常看偅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说:“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丞相,回来报告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样”凿齿回答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