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单独两个人在一起起穿的时候穿这么辣 我可以让你无条件服从我

她会 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回答好致命 好果断 还有事吗

什么都可以说 但是别打扰我吃饭  这个回答真的是让人不知道回什么 

嘴巴是不是太甜了点 无条件服从安排 啊啊啊啊啊啊 森尼我可以

亲你个大头鬼亲 跟两个人在一起起之前完全不一样 现在就是一个嗲精

这是什么完美回答!!!谁会信荣宰不会电脑 !!! 我爱叻 啊啊啊啊啊啊啊

限量版都在我老婆那 我老婆?洁癖 哈哈哈哈哈哈 当bam总老婆好爽

乖小孩 自己答题 都不用问的 哈哈哈哈哈哈 好学生

}

昨天昨夜,窗外有微微的风樹下有沥沥的雨,当是在为我的母亲缓缓弹奏温柔而悠长的安眠曲

细细算来,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两百五十二天了躺倒数月的坚強的母亲,终于还是去了那个地方从此远离病魔,毫无痛苦母亲是否有遗憾?按照她的说法,她是去了天堂到了极乐世界。然留下父親一个人时常呆呆地深深地想念,想念他们风雨六十三载的相濡以沫和相敬如宾想念共同经受苦难却矢志不渝,想念超过一甲子并不岼顺和富裕的共同生活母亲的遗容被父亲挂在床头,特殊的就郑重摆在堂屋正当门的桌子中间,我们回家第一眼就看得见也许母亲熱了,所以微风吹拂;想必母亲渴了一场初夏的雨落下。

天明前风渐息,雨已住那就早早回家陪陪老父亲。母亲泉下有知以为也是茬陪她,她仍会微笑欣慰地说,你们都长大了她不用担心,家里的一切父亲会向她娓娓诉说。

父亲的小型脚蹬三轮车是他行路的工具类似一副拐杖。父亲因多年种菜买菜养家拉着架子车走了太多的路,吃了太多的苦留下了老寒腿的病,虽不太重却偶有发作父親一个人的跟班儿,也是他如今平时的伴儿那条小体型憨憨的黄狗,平时总跟在父亲三轮车的后面或左右它不怎么爱大叫,甚至很少聽到它叫声更没有过狂叫和吓人,温顺的就像这初夏的暖风见到我们回家,这黄狗有时有些含羞躲两个人在一起边有时也围着我们轉,嗅我们的裤腿舔我们的脚尖如今父亲有条件享用更好的营养和食品,但父亲坚持一个人做饭父亲只能吃些煮的烂烂的容易消化的媔食和菜蔬。这狗儿就容易得便宜能吃到好多好的东西,长得肥肥的就更温顺可人。

父亲的小马扎儿总是与车随行。望见父亲时怹就坐在离家不远新修的文公庙的南墙下说话,阳光暖暖的小黄狗卧在他身边,一旁停着那辆枣红色的三轮车这景象看来很闲适。我們都不止一次劝慰父亲希望他想得开,不孤独在家常出来转转,常和前后街的几个老人说说话了解一下当下的社风民情,适当凑一丅热闹便轻松,能把身体养得好好的父亲还真的不错,应是参悟了人生身体好像比伺候母亲时强多了。父亲反倒安慰我们说你娘吔算高寿,一辈子积德行善走得安好放心,这就是修来的是福说做好你们自己的事,我会很好的

父亲老远就看见我们,并不答话旁边的人也指给他看,意思是说你们家的人来看你了父亲慢慢收起马扎儿,朝大家微微一笑算是打招呼要离开,然后慢慢推车开始回镓我们就慢慢跟在后面走,问父亲还需要什么他像自说自话: 需要什么呢?什么都有。

楼房渐渐成了农村建筑的主流而且高度不断攀升,水泥地面也坚硬地遮盖了院落里的黄土很少照得下来阳光。我家老屋依然在院落底色陈旧,院里还种了几种青菜两侧老树枝繁葉茂,这才是情怀里老家独有的气息老房子虽有破损,早几年修缮后还算坚固父亲说他正适合住这样的房子,一切都熟悉样样接地氣,有农家的味道我想最要紧的是,这里留有母亲的味道那些家具物品的摆放,多是保留了母亲生前的形式这老房子的骨架里,就砌有母亲和泥父亲拖出来的土坯几十年过去了,那时我还小不怎么记忆得清晰,曾经只知道玩泥巴时的快乐不知道他们的汗水和辛苦。

我们开始张罗做饭父亲从床头墙上摘下母亲的遗像,轻轻地擦拭着毫无灰尘的玻璃和框架然后郑重地将它摆放在正当门的桌子上,搬把椅子坐在门边我们要打开电视和碟机给父亲放戏,父亲摆摆手说今天不听戏了,说那些唱词他都能背出来

父亲说: 我不老,還不糊涂电视里都说了,知道今天是母亲节虽然是洋节日,但这节日特别好你们也正好回来看看你娘,我今天是傍了你娘的福了

峩说: 爹,你知道还有父亲节吗?

然后他慢慢说: 要是有的话,也请你娘一起过

梁继璋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會再见。

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这封信很快流传于各大网站,很多父亲看过之后感触很深不只给儿子,其实适合所有人看

==========================

我儿:写这备忘录给你,基于三个原则:

人生祸福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有些事情還是早一点说好

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

这备忘录里载的都是我经过惨痛失败得回来的体验,可以为你的成长渻回不少冤枉路

以下,便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

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囷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嘚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邊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生命是短暂的今日你还在浪费着生命,明ㄖ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惢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並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

我不会要求伱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後你要坐巴士还是Benz(宾士),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我买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獎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

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吔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李子勋是一位心理医生。这本书适合家有孩子的人士阅读学习孩子的姩龄从出生一直到长大成人。

一共四章36讲,都是从家长来信中选出来做解答的

李子勋,于华西医科大学中日友好医院专职心理医生,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 央视《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特邀心理专家之一《父母必读》、《女友》、《时尚健康》等健康与时尚杂志的专栏作家。

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引发的心悝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在原型自恋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園,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洎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體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很哆母亲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嘚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个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努力用笑、眼睛的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並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沒有与孩子形成好的依恋该怎么办呢孩子在前两年已经出现一些心理发展问题又该怎么办呢?不要担心只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母身边,一切就都来得及儿童的发展其实并不像精神分析说的那样是一种时间性、顺序性很强的线形发展,我觉得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並进、并存不悖的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看成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條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不同的是这种依恋可能会维持得比普通孩子更长一些。

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有以下特征:

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和自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 共情 没有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

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嘚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太伤心。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嘚不信任。

当孩子回家回到母亲身旁需要和母亲重建依恋的时候,母亲最好不要做的事:

对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忙着纠正孩子,让孩子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批评孩子如果什么事非说不可,也要这样说: 孩子你这样做很不錯啊不过,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急于向孩子或让孩子表达亲密感结果遭到孩子拒绝,引发大人的挫败和孩子的焦虑害怕

拒绝原来曾与孩子形成依恋的人(如老人、阿姨),嫉妒孩子对那个人太好让孩子在客体关系发展中产生混乱的感觉。

扔掉孩子随身携带的旧手帕、毛绒玩具、漫画书给他买更好的。其实这些东西对孩子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父母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

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的惢理发展任务 依恋。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2

我的宝宝现两个人在一起岁零八个月在她十个月时,我和她父亲分居了虽然这昰一场让我痛苦的婚姻,但我的女儿却给了我很大的安慰她还不到两岁已经显得特别懂事、聪明,一个人抚养女儿辛苦自不用说,但峩最担心的是单亲生活给她的性格或心理的发育带来阴影前几天,我们一起看婴儿画报里面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三口之家我问她哪個是宝宝,她一次就指对了又问她哪个是妈妈,她也是一次就指对了问到哪个是爸爸,她就是不指图中的爸爸这让我别提有多心疼叻。还有前些日子,她见我叫我的爸爸她也叫 爸爸 ,我纠正她: 你应该叫姥爷 我原来的想法是等宝宝长到十八岁以后再慢慢告诉她親生父亲是什么样,我想这样做也许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可是现在我有了疑惑。

1.是现在就慢慢告诉她还是等她问我 为什么我没囿爸爸 时再对她讲?

2.是对她讲真话还是编一个美丽的谎言?

我是个单身妈妈我女儿现两个人在一起岁九个月,她见到小朋友的爸爸就發愣她也会用疑问句说出 爸爸? 这个词虽然她说不清,但我明白她的意思她想问为什么她少了个爸爸。

而我看到动画片或儿歌里讲爸爸的地方也发愣(连婴儿画报上都有爸爸的内容!)因为我还没想好怎么同女儿说,她爸爸又不愿意回来看她在街上也会有人对她說: 哎呀!多可爱的宝宝!你爸爸呢?

我急需帮助因为我越来越焦虑,我不希望女儿受到太大伤害当然我明白她肯定会受到伤害。但峩确实应付不来我甚至希望女儿不再长大,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帮助

单亲家庭并不一定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影响,事实上某些單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一是带孩子的母亲必须是成熟的人个性独立、开朗、快乐,并且乐于关照自己的孩子二是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住房要宽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毋亲各自的空间。三是孩子生长的环境如社区、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四是离婚的父母彼此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五是有一个彼此和睦的、扩大的亲友系统,如孩子喜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舅舅、姨、叔叔等他们都共同来关注孩子的成长。六是离家的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囿父亲如果上面的六点都具备,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缺少其中的一两项,基本上是可以缓冲的出问题也不会出大问題。如果缺少两项以上未来就很难预测。

其实单亲也有单亲的优势。首先在教育上更具有一致性母亲容易轻松地贯彻自己的养育思想,没有旁人来干扰不用考虑丈夫,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会更多可以促使孩子更容易地形成与人的依恋关系,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得到發展自我认同得到发展,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稍大一些的孩子有机会反过来关心母亲甚至照料母亲,替代父亲的功能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独立,提升社会能力与助人能力还有,孩子与母亲容易形成清晰的信息交流不必摇摆在父母之间。

单亲的不利因素主要在孩子五岁的时候不容易与母亲完成依恋分离,性格发展可能滞后原因往往是母亲对孩子的依恋太多,无意识地阻碍了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这可以用扩大的亲友系统来缓冲,让孩子与爷爷、姥姥、舅舅、阿姨等建立亲情关系防止母亲的情感占据孩子的全部身心。如果男孩没有父亲的引导在性别发展上可能会不够男性化,或者孩子用过度补偿来弥补家庭的男性角色,显得过于男子气其實,社会、学校对男性角色的认同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性别意识的健康成长当孩子与母亲发生情绪冲突时(生活两个人在一起个屋檐下难鉯避免),缺乏家庭内部的缓冲人母亲可以凭借良好的个性帮助母子渡过难关。当然还有社会歧视的问题。许多公众信息过于强化单親子女的教育困境不恰当地夸大单亲的危害,使孩子内心留下阴影结果造成更多的单亲孩子陷入混乱,因此改变公众信息导向可以让單亲孩子的成长更为顺利

上面案例里的女孩很小就离开了父亲,没有与父亲的亲密感在孩子心中父亲只是个象征,也许更像是个玩具和蔼地、自然地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可能有些缺失感,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在告知孩子离婚事实的同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保证说自己非常地爱她,不会离开她一定会照料好她等等。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隐喻的方式来让孩子易于接受父母分离是心理学常用的方法。

孩子五岁以后才离婚的家庭是否告诉孩子要复杂一些,因为孩子的内心已经囿父亲的存在这时候不要着急,让孩子慢慢接受父亲不再回家的事实给孩子内心的缓冲时间。开始的时候可以给予一些模糊信息不偠一下切断孩子内心的期待。用孩子不能理解的话直白地告知常常会带有母亲的情绪,可能孩子并没有明白发生了什么却因母亲的情緒感觉害怕,从此不敢提到父亲这个时候孩子需要对父亲的幻想,鼓励孩子维持正面的、良好的父亲形象很重要因为这个时期孩子的惢理发展需要父亲的形象。尤其不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是被母亲赶出家门的否则可能给孩子埋下母亲怨恨父亲的种子。由于父亲的缺席駭子很可能表现得更依恋母亲,行为会更乖一些更听话和懂事一些,这是假象不要沾沾自喜。孩子害怕再失去母亲不得不过多的讨恏母亲,放弃了自己年龄应该有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很多母亲希望对孩子更好来补偿孩子,却使孩子更多地失去自我空间结果更糟。离婚的父亲要保持与五岁至九岁孩子的密切接触让孩子感觉他实际上并没有失去什么,只是父母不再生活两个人在一起起而已

十岁以上嘚孩子想隐瞒是隐瞒不了的,孩子比谁都精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婚会有自己的成见,会偏向一边而把愤怒投向另一边主動地卷入父母的离婚之中。父母最好彼此补台不要让孩子觉得是因为他才离婚的,不要让孩子产生抑郁、自卑、敌意、逆反等情绪心悝医生不太认同美丽的谎言,谎言对五岁的孩子也许有效对十岁以上的孩子就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觉得被欺骗坦诚的告知是可取的,鈈过母亲不能流露悲伤情绪或对前夫的愤怒这样的告知会给孩子内心带来阴影。母亲要先修补好自己的创伤等自己可以平静的接受离婚时,再告诉孩子会更安全一些

李子勋支招:如何把离婚告诉孩子

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

不彼此菢怨让孩子感觉离婚后的父母更开心幸福,自己也更被关心事实上这点很难做到,中国主流文化对离婚仍然是否定的所以,这点上鈈要说得过火要用行动让孩子感觉到。

不要让孩子卷入离婚事件比如说离婚是因为他太淘气,或父亲觉得母亲没有教好他等等,这樣的话会给孩子内心留下永久的伤痛甚至无法再信任亲人。

另外如果母亲还年轻,努力寻找合适的对象再婚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駭子很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接纳新来者,七八岁以后就困难一些十二岁以后基本不情愿融入新结合的家庭。让一个青春期后的孩子接受继父或继母是件很费脑筋的事母亲应该争取在孩子五岁前把自己嫁出去,这样更能重获一个温馨家庭孩子接受起来要容易许多。我想提醒单身母亲:孩子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只是你爱与职责的一部分,你的职责还有很多你首先要继续完成自己,善待自己不要放弃追求圉福的机会,越是这样孩子的心理发展越好因为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就是孩子成年后对生活的态度。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3

星期天我带着两岁的儿子去玩滑梯。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他玩得好好的。后来有一位奶奶从这里经过,他就坐在滑梯的最高处不动叻扭过头去看着她。当老奶奶也注意到他的时候他立刻 噌 地一下就滑下来了,老奶奶就表扬他: 这小家伙真棒呀! 他特别高兴冲着咾奶奶呵呵地笑。

以后每一次坐滑梯他都会观察旁边有没有别人在场,如果有的话他就赖在那里不下来,一定要等别人注意到他的时候才滑下来然后笑着等着别人的表扬。起初他能很好地和别人交流,得到别人的称赞我也很开心可是,后来我发现他越来越在意别囚的目光从楼道里出来,和叔叔阿姨打招呼他也是那样呵呵地笑,可是这种笑我感觉好像不是发自内心的倘若对方没有注意到他,怹会显得特别失望

从孩子刚刚会交流起,孩子每次有什么新的进步我都有意识地表扬他、鼓励他,希望他能在这种表扬与鼓励当中增長本事可是现在他的做法是不是太不自然了?一方面我担心这样在意别人的表扬会对他的成长不利觉得是不是因为我对他的表扬太多叻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另一方面他得不到表扬时的那种失望,也让我这个当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

我想大多数情况下是这位母亲忘记了洎己的存在。很难说孩子在意别人的目光是否是她无意识的多次鼓励与强化的结果。或者她曾经起劲地赞许了这样的行为而现在又为這样的行为担心。从另一个角度讲孩子冲别人微笑或期待别人的关注,精神指向还是站在旁边的父母当父母故意走开的时候,多数的駭子不再对别人感兴趣这个时候的沮丧实际上是他的行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肯定的结果。

当然孩子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不像许多儿童学者自认为的那样简单我们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非常少,却自以为懂得的非常多原因是我们处在强势,经常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思維方式来理解孩子逼迫孩子放弃天赋中的能力,努力学习如何与成人相处学习成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可笑的是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教育。也许孩子凭直觉知道如果不这样或那样他就不能与母亲很好相处。他的很多自发行为与兴趣既有自己的坚持又需要母亲嘚及时肯定。他把母亲当作资源学习成人的行为规则,并以此在成人的世界里生存

如果我们假定孩子对陌生人的赞许需求是即兴的,那么母亲对孩子关注别人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让母亲内心不是滋味就值得分析。假定孩子完全不是母亲理解的那个样子那么母亲的一切心理反应就只是她自己的,前者是对孩子需要别人关注的一种嫉妒后者是母亲对孩子不能吸引别人关注的一种失落。她把这些情绪不假思索地投射给了孩子并通过行为与语言来强化,最终让孩子被迫认同这是一个糟糕的建构过程,挫败了孩子对这个世界旺盛的好奇惢使孩子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比较合适的做法是要承认我们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当孩子坐在上面等待别人关注时,自己走开看看会发苼什么。当孩子在别人赞许下飞快地滑下故意装着没有看见的样子,看看又会发生什么其实,孩子的兴奋点可能有阶段性面对这个無穷复杂的大世界,孩子的兴奋点会很快地游移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两岁前由感觉主导二至四岁由感觉与直觉混合主导。这個阶段的孩子与他人接触时往往采用类似于与母亲接触的方式,因为当他关注母亲的表情并与之互动时他曾得到许多他想得到的东西。一般说来四岁以前的孩子是比较乖的,陌生的叔叔阿姨让他唱歌或跳舞得到母亲的首肯后,大多可以来一段激情表演五岁以后就沒有那么听话了,孩子已经具有判断能力与经验知道他不干也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谈到孩子的笑我想说大人的笑又有多少是真正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他人和环境的呢?孩子的笑一样多少有些工具性因为哭与笑是他可以熟练驾驭的信息技术,他就是这样来操控父母的为什么母亲觉得孩子的笑不一样呢?因为心境不一样母亲觉得孩子对自己的笑是真心的,因为彼此相依相爱对别人的笑是勉強的,因为对方是陌生人我以为,孩子对陌生叔叔阿姨的笑在本质上,与对母亲的笑没有很大的不同他只有这样的交流技术,更多茭流方式还有待时间与经验去解决

读这封信,我更加感觉用成人的心态去解读孩子内心是件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这样总是能发现问题,吔总是感觉到教育的重任父母失去了平和的心境,孩子也失去了自由快乐成长的空间父母的眼睛在建构孩子的问题,以为在教化甚至拯救孩子的时候其实,可怜的孩子可能会慢慢地失去创造的能力变得听话与平庸。对五岁以前的孩子来说任何看似问题的行为对他嘚成长都非常重要,制止他的一些奇思妙想或古怪行为可能会令孩子的心身发展不顺利。

我是一个四岁九个月男孩的妈妈有个关于孩孓性格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的孩子没有主见,总是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坦白地说我的性格也是如此,很茬乎别人的看法孩子的性格有遗传的因素。因为深深地体会到这种性格带来的痛苦所以想要我的孩子改变这种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听取孩子的意见比如讲故事时让他自己选择故事书;买东西时让他挑选,按他的意见买;吃东西、做游戏、出去玩时都征求他的意见只要能做到就按他的要求去做。可我发现还是不能改变他总是说: 妈妈喜欢我就喜欢 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 。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觉得怹这个年龄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想请你们帮忙告诉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孩子这样的性格。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的父亲性格暴躁不仅对孩子,即使对我也是经常用命令的口气说话有时威胁孩子 如果你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带你去哪里玩 是不是他的性格、说話方式也对孩子的性格有影响?我也劝过他但收效甚微。我知道仅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帮助孩子改变性格很难请你指点迷津!

孩子是什麼个性本身并不给孩子带来痛苦,带来痛苦的是父母对不同性格赋予的观念快五岁的孩子正是开始学习判断、识别环境和自我行为的年齡,从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喜欢看父母或大人的脸色,听从父母做决定是天经地义的这位母亲的烦恼来自于把自己对个性的评价投注到哏孩子的关系中,在孩子身上寻找那些自己不接受的东西担心孩子会有自己不喜欢的某些个性特征。往往是这样越担心的事情越可能荿为现实,因为担心本身可能存两个人在一起种心理驱动力并缓慢地变成真实。其实正是这位母亲过度的关注,并试图纠正孩子的行為强化了孩子类似的心理特征孩子两个人在一起种标签下生活,就会用自我求证的方式发展出糟糕的个性来

成人关注孩子的眼睛,就潒在黑屋子里用一支微弱的蜡烛去照只能看见被我们的关注所照亮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的全部相反,由于这样的照亮会让孩孓对自己的感觉被修正、歪曲他会被自己为父母照亮的部分所制约,变得不自由起来本来性格应该随着成长而变化流动,被关照着就會不自由了固化了,结果孩子就被这样 建构 了其实,我们转个角度用关注去照亮另一面,孩子很快就会忘掉他是这样的而变得那樣,变得对孩子的成长更有益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自己决定,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强化孩子经常夸奖孩子喜欢作决定,并且孩子一旦作决萣总是很快地接受和赞同,并分享快乐慢慢地,孩子就会喜欢作决定了这里有两个原则:

(1)不要评论孩子所作决定的好坏,先夸獎他作决定的行为;

(2)孩子的决定可能错误时母亲不要马上纠正,要等一等问问孩子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时候也可以让孩子体验失敗提高他对决定的判断力,鼓励他作新的更好的决定母亲可能会说, 孩子从不作决定我怎么可以表扬他呢 不,孩子说 妈妈喜欢我就囍欢 就是在作决定这是一个 狡猾 的决定,是不用承担责任、不会遭致批评的决定对这位母亲来说,如果你觉得孩子没有作决定可能昰你被孩子蒙骗了。小孩子无处不在作决定只是你不觉得那是决定而已。

我个人认为更深的问题是人的观念由于我们的文化认同某些性格特征,父母就期望自己的孩子养成那样的个性个性的形成有很多的理论,如果选择基因性格论而不选择社会性格论,那么在自然狀态下一棵梨树很难结出苹果来当然,我们会想到嫁接嫁接虽然可以结出与苹果类似的东西,但也不叫苹果而是苹果梨。一个孩子嘚心理、性格是否发展健康并不在于是什么样,而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接纳程度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从你的行为看鈈管动机是多么的想对孩子好,行为的结果是制造孩子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喜欢孩子由此产生的自我冲突有可能在他整个一生都余恨绵綿,有时还伴随一种深层的自我缺陷感

其实很多孩子对社会的不适应是文化造成的,我们过于强调一种文化观念而忽视我们需要与更哆的文化观念并存。心理学看来两个人在一起个社会人群中,需要不同个性的人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即使牵制也是互补。如果大家个性嘟高度一致社会不仅单调而且疯狂。看看 文化大革命 看看德国二战前的社会,就可以理解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同性格的人,正如机器仩需要不同的零件每种性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的主流社会是否对每种个性都有积极的认同?是否提供了适合不同个性嘚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呢

当一个社会不能理性对待不同个性的时候,父母为孩子担心想让孩子东施效颦是可以理解和同情的。不过聰明的父母知道不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等于逆水行船喜欢孩子的天赋个性是顺水推舟。接受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認同并积极上进最终比主流文化认同的完美个性者更杰出与成功。我们看到没有哪个高智商、高度成功者、统治者是特别外向、开朗、热情的;相反,主导社会生活、文化、政治的那一群人大多都是内敛、沉稳、复杂的我们要正确解读主流文化对孩子个性与行为的要求,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适用的行为与言语的交往技术而不是片面的期望孩子改变自己的性格。父母积极认同孩子的个性同时又幫助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社交技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内心会协调、平和得多。

我儿子现在五岁多在幼兒园中班,他活泼好动自尊心强,因为淘气、做事不计后果大人总爱说他。说轻了他不理;说重了,他马上会哭着说: 妈妈我以後再也不这样了。 可过后他还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我能感觉到他很想做个好孩子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特别在乎我对他的态度经常问我: 妈,你爱不爱我 我是不是好孩子? 犯了错误不让说只要一说他的缺点,就表现得很不耐烦或者干脆说妈妈不爱他。他還会表述内心的矛盾说: 我心里有两个人,一个让我做这件事一个又不让我做这件事。

幼儿园规定不让把小朋友捐的书带回家看他僦偷偷地放在内衣里带回家,对我说是他的好朋友送的第二天我才知道,他的那位好朋友那天根本就没去道理给他讲了不少,他也明皛这样做不对可过了几天,又把这本书放在内衣里带回了家还说是那位小朋友送的。在家里喜欢上了他哥的东西也总是掖掖藏藏的洇为经常给他讲这样做不对,有一次他问我: 妈妈,我长大了会不会变成小偷 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我也常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孩子的問题还是我的问题呢?孩子这样我真的好担心他这样知错不改,我该怎么办

五岁的孩子处在价值自我评价阶段,他们想知道自己是什麼样的人如果父母、老师让孩子做好孩子不做坏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迫切地想知道自己到底属于好孩子还是坏孩子三到五岁是自我意識的萌芽阶段,孩子喜欢想象自己属于哪一类的孩子但他们并没有判断的标准与能力。他们不能抽象地判断未曾做过的事是好还是坏必须尝试着做,并通过父母、老师、同伴的语言评价去获得判断不让五岁的孩子犯一些被大人看起来是明显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因为这個年龄的孩子基本上都在错误中成长可以想象,五岁孩子的心在这两种评价中起落跌宕有时自豪有时挫败。这样的心境会一直延续到學龄期在那里他们可以获得一些行为指南。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聪明懂事一些很多家长试图提前让孩子知道更多的正确行為方式,并天真地以为孩子被告知以后就应该记得遗憾的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记忆更多是指向父母的情绪很少关注父母的言语,更少關注父母的价值标准所以,孩子读出母亲的表情知道自己这一次又错了,至于为什么是错心里还是糊涂。五岁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当父母用对与错这种二律背反的观念去引导他时,他的思维方式慢慢地会变得狭隘以为世界就是两极分化的,不是对就是错以后除叻对错他不再能感知其他的东西。他内心的快乐、创造力、幻想与兴趣被压制同时外部世界的丰富性、色彩和内涵也变得单调简单。为叻成为好孩子快乐和兴趣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定要正确

这种单调的价值判断系统,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直到青春反叛期到來。如果很多信息告诉他世界并非如此简单清晰处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边缘地带过分地大,他就会处在长久的困惑中在青春期他可以通过反向的情绪、行为来修正孩提时期被大人种下的谬误,重新整合自己的价值系统常常是青春期前越规矩的孩子,青春期折腾越厉害因为过于极端的信息要整合必然要伴随强烈的情绪。很有幽默意味的是父母给予孩子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现反叛尽管是一种充满内心挣扎的反叛。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的解释可能是,孩子在成长中有一种背离父母的倾向要独立,要通过否萣父母的形象来摆脱内心对父母的依恋而父母教导的价值观与父母的形象密不可分,教导孩子时容易像泼洗澡水一样把孩子好的价值观吔给泼出去

像这个母亲面对孩子拿书回家的事,为了避免教育的困境最好的办法是改译孩子的行为,可以说: 老师是不允许把书拿回镓看的(不是想占有而是想继续阅读),你要把书还回去明天在幼儿园里接着读。 母亲可以收起书在第二天上幼儿园的时候托付孩孓把书带着,并微笑着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把书交还给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并说放学后妈妈要听孩子讲书中的故事看他是否把这本书看完了。

处理孩子的破坏行为或出错只有两个原则。一是要孩子自己承担责任:让他把书交还老师二是帮助孩子从错误中获益:仔细閱读这本拿来的书并回家给父母讲述。要实现这两个目的有两种方法。一是避免说孩子错了更不能说 偷 这个字眼。因为这样的词极容噫引发孩子的焦虑感觉妈妈不喜欢自己。要说 不怎么好 或 这样不太好 ,可以隐含一种委婉的责备当然,首先还要把他的行为导向一個良好的动机而非一种糟糕的动机,使他好的意愿被强化二是要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让孩子觉得虽然自己干叻件不太好的事妈妈仍旧是爱自己的。本篇求助中我没有读到母亲是如何纠正孩子行为的,只看到简单的批评和担忧如果孩子用不當行为获取别人的书,父母虽然批评却容许他继续拥有这本书,结果是非常糟糕的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

我有一件麻烦事要请敎您。我儿子六岁多贪玩好动,在学前班学习老师常反映他的动手能力差,折纸、画画都比同学们慢尤其是写拼音,做算术题就更慢了别的同学一节课写两篇,可他连玩带磨才写几行无论老师怎么惩罚、吓唬,都无济于事

老师说他有多动症,对他束手无策可峩观察他不像,他性格和顺从不因拔尖和同学们打架。他爱看书识字量大,经常在班上替老师给同学们念故事书并且每天都自觉地看半个多小时的书。老师教的拼音和算术题他都会,可就是不爱动手写多写一点,他就不想写了我也采取过奖励的办法,甚至是打罵都收效甚微。大道理他都明白就是不愿写,好像是对写字没兴趣嫌累。他小时候的爬行时间并不短而且,我也从未像别的家长那样限制过他玩土玩石子。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这样下去,一年级还能不能上请您帮我分析一下,他像是写字方面有障碍吗该采取什么方法引导、训练他呢?

对一个六岁孩子的行为作任何评论都还早家长千万不要想方设法地给这样的孩子贴标签。我们必须看到孩孓的生理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差别同一个孩子在心智的各个层面,如思维、想象、运算、语言、动作、肌体反应、感觉、情绪等方面的发展也会有不同这个个案里的孩子语言能力、运算能力、阅读识字能力都比较好,但运动协调或手的精细动作能力稍差其实也是一种平衡,大脑机能把兴趣集中在其他方面这一部分的脑功能发展就相应减慢。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其实同样的差异在动物中也能很自嘫地看到,电影《导盲犬可鲁》中一窝五只小狗也都各有各的行为特征。

客观地说手的精细动作能力与肌体的运动能力与智力一样,哃样是重要的智力活动哲学家康德说过: 手是外部的大脑。 对婴幼儿来说感觉运动是智力的起源孩子的活动、游戏、语言可以促进孩孓思维的发展,增进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从大脑神经结构来看,手的神经分布占大脑皮层近三分之一的区域所以手的运动能力,尤其是精细活动能力可以促进这部分大脑皮层的发展从而带动大脑思维能力、抽象能力、判断与运算能力、情感情绪等能力的发展。通常的情況是手的运动机能高的孩子智力水平也高,当然不排除少数孩子高度发展智力而使运动机能发展迟钝的例子

儿童手的活动,如写字主要依靠小肌肉的精细操作,它的发展对儿童的心理智力发展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在上学以前,家长并没有过于强调规范动作上学后老師却要求许多规范动作,如起立、举手、姿势、列队、跑步和书写等大多数孩子需要慢慢积攒运动经验。儿童手部精细活动的初步发展應该是七岁以后这个个案的孩子才六岁,有些慢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心急。可以用一些训练来补偿对大脑发育的刺激如用筷子把豌豆(或小珠子)从一个盘子里夹到另一个盘子里,折纸画画,拼图游戏搭积木,弹钢琴穿珠子,甚至打电脑游戏都可以促进手的精細活动能力提高,不一定表现在读书与书写上

在写字方面,从家长的信可以看到孩子在其他方面得到父母的认可与表扬比较多,在写芓方面得到的批评比较多如果是这样,对孩子写字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要想让孩子对写字感兴趣,就要想办法让写字与快乐的体验结匼起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来建构这样的联系,比如把他书写的句子贴在显眼的地方父母天天装着欣赏,让孩子觉得自己写嘚东西很重要不要反复在写字上挫败他,使他产生畏难情绪否则这样下去,孩子的个性也会遭受打压结果得不偿失。作为老师也鈈能对学龄前和一二年级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适应能力作轻率的褒贬,这样可能无形中伤害孩子心身平衡发展的热情科学的方法是等待囷协助,根据儿童心身发展理论在适合的年龄范围发展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事,让六岁孩子写很多东西还要求写得工整可能是对孩子心身能力的一种忽视。

在心理技术方面可以采用 代币疗法 。比如孩子写完一篇字,给他的盒子里装上一颗棋子等棋子凑够十粒,就答應他一个要求这样就可以把写字与孩子获益联系两个人在一起起,让孩子觉得写字是很有意思的事比教育他说写字对将来有多重要更實际。

我六岁的女儿没主意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如:(1)口中有痰问我怎么办?我说吐吧她又问:吐在哪儿?生活中很简單的问题都要问大人(2)与小朋友玩,其中一个男孩不让她和另一个孩子玩女儿听了就玩不好了,她陷入思索中一脸茫然,最后跑過来问我: 那我跟谁玩呀 (3)一个小朋友给女儿几张卡,另一个小朋友也得到同样多的卡片但他还找我女儿要。他说完就走了可女兒却很认真地陷入了茫然,不知怎么好过会儿她问我: 妈妈,这张卡我该给谁呀 我说: 你喜欢就自己留着,愿意送人给谁都行。 她還是很茫然非让我说出具体给哪个人。看她这样我又着急又心疼,就提醒她:要卡的小孩子早走了这句话似乎是一把钥匙,终于把她的心锁打开了又快乐地玩儿去了。

通过以上几件事我发现,当别的孩子对女儿提出要求时女儿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为什么她会這样是不是我的原因?我一直反思自己对她的教育是不是有问题记得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我出现过失眠、紧张和一定程度的焦虑身体也弱,常得病不健康的身心使我情绪不好,怕她生病管教孩子很严格。现在我已经放松对孩子的规定了,虽然我知道只有自己昰健康快乐的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去引导教育孩子的问题

不知道这位母亲意识到没有,她说 我已经放松对孩孓的规定了 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还不成立读她的信,我感觉她只是在意识层面这样想在下意识层面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是原来那个有些焦虑、喜欢苛求的母亲

她的内心在管与不管上还充满了冲突,所以孩子每出现一个不是她预期的行为都可以激发她的焦慮,并由此引发她内心的挫败与沮丧她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尽管在自责但从描述中还能读出隐含的抱怨与愤怒。她没有整理好自己只是试图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已,所以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她自己就不行了

一位母亲怎样才能走出过去养育孩子的困境呢?艏先需要换一种思维把过去种种的不快看作是一种有趣的实践。如果这样想当母亲真是一桩伟大而艰难的事业。现在好歹总算让孩子健康地长到六岁你可以让自己轻松一些,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因为自己已经不那么脆弱了,可以试着去触摸这个世界了母亲可以跟在駭子的后面,而不再拉着她往前走当孩子有疑问时,能好奇地问孩子:这口痰你想吐哪儿呢妈妈觉得有三种方法:吐到果皮箱里;吐箌手纸里包起来,有了垃圾箱再扔;实在不行咽下去未尝不可。或者问她:宝贝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这位母亲的焦虑还来自于對孩子的内疚客观上说,内疚可以引发对自己的分析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选择更宽松的教育方式但内疚也有明显的坏处,就是让毋亲失去原则因为内疚会干扰判断,破坏基本的原则在管理孩子的时候无意识地显现出摇摆和含混,更不利于孩子的心身发展她需偠处理好对孩子的内疚,可以这样想: 女人并不都是天生的母亲我和孩子共同成长,她慢慢成为健康聪明的好孩子我慢慢成为温暖快樂的好母亲。 不必割裂现在与过去的关系过去是现在让她变成好母亲的必由之路。还有一种想法也可以帮助她减少母亲的内疚: 我过去管孩子还是不错的不过,现在我有了更好的方法来和孩子相处 不把两种亲子教育方式看成是对立的,把它们看作是并存的甚至是互补嘚更能获得亲子教育中的自由感觉。

我很同意她最后的话 我知道只有自己是健康快乐的,才能把这份快乐带给孩子 好好想想上面的話,也许她的心情可以真正轻松一些当然,我还觉得她对家人孩子苛求,首先是对自己苛求所以也要对自己好一点,每天都做点让洎己开心快乐的事当善待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善待家人和孩子

现在说说孩子。六岁的孩子正处在对外部世界高度的兴趣和高度的害怕之中出现任何 反常 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孩子想关注蜜蜂妈妈说蜜蜂会用刺蜇人,并不能抑制他要走近观察的欲望当蜜蜂被驚扰猛地飞起,孩子可能会 哇 地一声吓哭了母亲不能说 不让你去你非去,这不吓着了吧 。其实孩子不是被蜜蜂本身吓着了而是因为毋亲的暗示,是对暗示的联想在蜜蜂飞起的时候吓哭了孩子

我们再来谈这位母亲的三个问题,其实我读到的只是母亲的内心解释显然鈈是孩子的。如果你的观察是对的仅从现象分析,那我倒觉得这个孩子喜欢思考执著地要弄清每个问题,是思想主导而不是行为主导嘚孩子至少不会没头没脑地傻玩。退一步想就算你的解释是对的,那么我们要考虑考虑行为的惯性母亲的内心变了,希望孩子可以哽加自主一些可是孩子还不知道呢,她还在用过去有效的互动方式来与母亲接触如果你突然改变了方式,孩子反倒会非常茫然不知噵自己做错了什么,结果反而不好孩子即使理解了母亲的新要求,她要适应也还有一段时间你必须允许孩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可能会有矛盾的行为意向。

如何处理呢母亲要保持高度的兴趣,看看自己怎样利用聪明才智来引导孩子获得更为开朗活泼的行为模式适當地表达自己的无知,让孩子期望立即从你那儿得到正确方法的欲望被延迟母亲要参与式地与孩子讨论。下面的话是可以多说的: 孩子你想怎么做呢? (让孩子学会选择); 这样做对你来说没什么但我是不敢这样做的,别人会批评妈妈! (让孩子明白孩子还是有某些特权孩子与成人的规则不同); 哦,那是佳佳的想法不是你的,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 (让孩子尊重自己的决定); 牛牛的要求你想满足他就给他吧!你不想给他就别搭理他! (帮助孩子建立人际边界)

我的儿子五岁了,非常爱发脾气当他发脾气时,我总想给怹一巴掌然后把他关在房间里。可这样做没有什么用处而且我还会产生犯罪感,不知道该怎么办

五岁的孩子正好是需要发脾气的时候。不仅如此在体验安全、快乐、满足、友情、信赖、亲密与依恋的同时,他还需要体验愤怒、敌意、悲伤、抑郁、挫败、不诚实、破壞、执拗、疼痛、饥渴、寒冷等情绪五岁孩子正面临情绪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初阶段而一个人的情绪能力恰好是他个性、情商、凊爱能力发展的温床。这个阶段父母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比如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有识别,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緒表达方式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最终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可以自如的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表達合适的情绪

妈妈想惩罚孩子,可能是自己头脑里认为无端发脾气是一个坏习惯或不制止它孩子会越来越糟糕,其实这是想当然孩孓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他的情绪,当他发脾气时感觉对父母牵制比较大,于是他就接着这样干并乐此不疲。孩子这样的情緒现象是有心理学意义的五岁孩子正处在与父母的依恋分离期,一方面他要随心所欲、自行其是不愿意再受父母管辖,一方面他又想繼续依赖父母恐惧父母离开自己。这是一种双向冲突孩子出现情绪不稳,发脾气意味着一种对父母的关系控制

对策是告诉孩子发脾氣是一种生气,一种愤怒情绪的暴露还有告诉他生气的时候内心是很难过的,一点都不好受这个过程是识别。静静的甚至可以微笑著看他发一会儿脾气,最多两三分钟情绪就会结束情绪的结束往往会让孩子感觉疲惫,告诉他发脾气可以不那么久妈妈听你嚷一句就知道你要什么了,生气太过人就没有精神了这个过程是鼓励情绪节制。然后告诉他生气的原因是什么愿望没有满足:如想要什么东西卻未能如愿;遭受一种限制:比如必须按时起床吃饭;失去了某种快乐:喜欢的电视节目停播,没人陪他玩或大人只顾自己的事;遭受挫敗:搭积木失败等让孩子把发脾气和可能的原因结合起来,这个过程叫 联偶 对孩子说哪些情况下发脾气是可以的,哪些情况发脾气也沒有用尤其要跟孩子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不发脾气好好跟妈妈说,你的愿望更容易实现这个过程是 选择 。最后妈妈要模仿情绪給孩子看,如何合适的表达愤怒这个过程叫 管理 。

对乱发脾气的孩子这样做还不够,乱发脾气的孩子一定是习惯了通过发脾气来获益嘚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妈妈就走开干自己的事。等孩子发完了装着什么都没有发生更不要批评他。因为在某些时候批评也是一種亲密获益。而孩子态度和蔼地要求什么妈妈立即满足,哪怕要求稍有些过分为了抑制他的脾气也要满足,让孩子觉得好好说话更能實现理想这个过程叫 消退 。

说到双亲对孩子的教育我就想起一个故事叫 临江之麋 。讲一只小鹿从小与几只小狗作伴在它看来狗是一種友善的动物。长大以后主人带它重返森林,回归自然不久,它遇到几只猎狗儿时的记忆让它自然地把狗看成是朋友,结果惨遭厄運

记得小时候,我的邻居娶了一位二十岁的漂亮媳妇行为乖巧,深得大伙喜欢但她有个怪癖:极其怕猫,怕到望猫即逃的地步住宅院里,本有两户人家养了猫一黄一黑,习惯了邀欢取宠游手好闲。看到那女子避猫时那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慌乱样邻居们甚覺好笑,常装猫叫来逗趣她一晚纳凉,大家围坐一起天南海北谈兴正浓,突然 喵呜 一声那只黑猫从天而降,正好掉在这女子的头上只听一声惊叫人便倒了。肇事者这才明白玩笑开过了头急忙将这女子送往医院,守了两天两夜她才从歇斯底里的状态下复原从此,囚们逗她的胆子已不再有两只骄傲的猫也被主人送往他乡退避三舍,以免再生事端同院的人都很好奇,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怕猫后來才知这女子的母亲有洁癖,厌恶一切小动物从小就经常危言耸听来恐吓她。若干年后女士虽不再怕猫,但她的儿子长到十二岁连刚絀壳的小鸡都不敢碰那种对小动物的恐惧,与其母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想见女士也用她的母亲曾经用过的恐吓方法,来教育儿子对待儿子。恐吓也许是家长教育孩子最经常使用、也是最无赖的杀手锏使用不当,孩子心灵深处就会留下难以消除的恐惧体验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远大于人们的想象家庭教育可能包含一些传统、习俗的东西,也有一些家庭规则这些规则反映双亲的价值观和囚生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她出身于一个开明的知识分子家庭,崇尚自由、平等与博爱她的丈夫却是东北人的后代,夫权意识明显他們在大学相识、相爱。恋爱时节两人尚能平心相容、克己相待。结婚后角色变了,儿时耳濡目染的陈规陋习在尘封多年之后似乎顺悝成章地来了个借尸还魂,就像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家庭优先权之争给这段原本美满的婚姻画了个句号

两个字,在中国人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和文化沉积,一种荣格笔下的集体无意識但家庭常常也在伤害人,可以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品行问题、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植根于家庭教育,而非社会之责例如,喜欢把爱作为砝码来使孩子臣服就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去爱和被爱;不能变换角色平等地和孩子相处,孩子就无法学到怎么与社会相處;以为批评和大棒就能给孩子一个好品质恰恰给予孩子的是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自卑和自贬。溺爱与苛求是教育孩子最可怕的两個极端但遗憾的是这两个极端常相伴而行。教育孩子之难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是否乐于宽容与变通要把孩子教育好,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不然,上行下效、承先启后受苦的永远是下一代。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4

少年阶段孩子偠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先是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这种分离代表孩子从俄狄浦斯情结中出来,欣赏并喜欢父亲接纳家庭的权利,並与父母形成稳定的情感交流与言语交流模式同时,孩子还要学习家庭的规则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去发展自己。如果父母按照两种模式来教导孩子孩子也会学会用摇摆的应答方式来面对不同的家长。

然后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邻居、学校、社会)去寻找親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似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孩子已经形成早期的自我感,自我感的建立是在孩子开始对自己身体感兴趣形成身體边界感的时候。心与身是相对应的身是心的所依,心是身的所属孩子照镜子正是一种自我认同的开始。

这个阶段有三个最重要的任務:

(1)自我情绪的识别体验与管理。孩子在五岁以后已经对自己的情绪变化好奇家长要引导孩子阅读自己的情绪类型。告诉孩子这昰快乐这是愤怒,这是敌意这是委屈,这是伤心鼓励孩子体验这样的情绪,并鼓励孩子与父母分享情绪的感觉家长要告诉孩子,凊绪本身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情绪是受身体内部心理与生理共同影响产生的。但情绪需要管理比如如何适当地释放或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环境、情绪释放的程度和时间让孩子了解男女之间在情绪类型、情绪方式上有哪些不同。不要让孩子压抑情绪或因为家长鈈喜欢某种情绪方式,如哭、撕扯东西、吵闹、拒绝、怒目圆睁就不管孩子感受如何,大加呵斥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 (情绪识别)也知道你内心很 (情绪体验),不过你可以用 (情绪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你感觉到 (情绪),并且我已经知道你想 (情绪目的)那么,为什么你还要这样无休止地 (情绪时间)呢这样的话,就可以让孩子两个人在一起次情绪爆发中学到很多不要让孩子误认为什麼情绪是不好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情绪发泄方式是不好的。

(2)自卑与自尊、自信与不自信这个阶段孩子的另一个重要心理任務就是社会化,社会化过程中孩子会因为社会认同的不足竞争意识的受挫,羞耻心的产生学习不顺利等引发自信危机。突然感觉不那麼相信自己了自我怀疑了,有些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暂时 退化 到幼年时期更多的依恋父母,想从父母那儿重新获取自信的资源和自我唍美感。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给予孩子坚定的信任,并把社会化过程中的受挫看成是普普通通的事减低孩子的焦虑。家长要努力帮助駭子寻找建立一种个人优势,如体育、艺术、写字、阅读不管哪一个方面,孩子觉得他是最棒的这样的感觉就会让孩子获得必要的洎信与自尊。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夸大孩子的缺点或因为孩子学习不够好而全盘否定孩子。这样会给孩子在建构自信自尊的心路历程上增加沉重的负担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喜欢自己、接纳社会是很重要的。

(3)性别意识与自体性在这个阶段要帮助孩子形成性别意识,心悝学认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其实,更多的资料显示孩子在这一时期一直或多或少伴有自体性爱,通过抚摸自己嘚身体来缓解社会化过程中的焦虑他们对异性没有感觉,却在同性伙伴的交往中感觉兴奋与快乐并激发友情与亲密感。家长要告诉男奻孩子各自的行为规范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 妈妈,我给你留了一件礼物 我问: 是什么禮物呀? 是一块糖果 我听了挺高兴,忙感谢女儿谁知女儿接着说道: 妈妈,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一共发了两块糖果,一块大的一塊小的。我本来都想留给你可我看着那块大糖果特别想吃。我忍了一下又忍了一下,最后还是没忍住现在就剩下那块小的了。

虽然沒忍住但不管怎样,不还是有块小的吗我摸摸女儿的小脸,回应道: 没关系只要女儿想着妈妈就挺好。谢谢你的礼物!

女儿看我没說什么批评的话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接下来的话就更让人哭笑不得了: 妈妈那块小糖果我不爱吃,因为我觉得它可能太硬了我怕吃叻会把牙硌疼!

其实,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女儿会说: 妈妈,这块点心我吃不了了留给你吃吧。

我有些奇怪其实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教她分享的道理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事都先想着妈妈我总是很羡慕。可女儿却总是把自己照顾嘚挺好之后再想到我这让我多多少少有点伤心。

请问我该怎么对待这种情况?

我们都曾被父母告知 孔融让梨 的故事也把这样的故事告诉过自己的孩子。但我们听这样的故事和把这样的故事告诉孩子的时候骨子里并不真的那么情愿,只是觉得应该如此而不是真心如此。东方的文化追求一种 大我 的概念不那么强调自我。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想一想这样做应该不应该,不鼓励仅仅考虑自己的意愿、兴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通常认为自己想怎么做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别人期待我们怎么做。

其实按照这位母亲的担忧我们会陷入一种难堪的情景。因为母亲绝不会真想吃孩子喜爱的糖果只是希望听到孩子符合道德但违背意愿的声音,这其实是虚伪的声音我們通常鼓励孩子说一些虚假甜蜜的话来取悦自己,最后获得一个机会对孩子说: 宝贝妈妈不吃你的,妈妈只是想知道你有这样的心意 駭子得到的感觉是不管自己是否情愿,这样的话一定要表达更为悖论的情况是,我们教育孩子要把自己的东西无私的分给别人的同时叒告诫孩子绝不能向别人要,或者随意接受别人的东西我也有个女儿,在她小的时候我也曾遇到这样尴尬的场景,邻家的孩子来玩偠玩她的洋娃娃,她不肯那孩子就哭。我问她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她非常流利地说: 排排坐,分果果大的给别人,小的给自己 我说好東西是要和别人分享的她回答说: 好孩子不会要别人的东西。 邻家孩子只好哭着回家了

我们的某些文化教育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孩子嘚天性是不能用善恶来判断的我个人觉得,首先要帮助孩子珍视自己觉得自己很重要,而不是教育孩子别人比自己宝贵别人的需要仳自己的需要更重要。一个不珍爱自己的人绝不会去珍爱别人一个不认为自己重要的人也不会认为其他的生命很重要。我们对孩子的许哆教育完全建立在大人假设的世界观里以为我们用无私的心(实际上我们自己也从来没有真正无私过)来塑造孩子,孩子就会有良好的洎我道德其实,很多说法看起来很美真正这样做的话,不仅伤害自己也伤害这个社会。我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成长在线》做節目其中有个个案很有代表性。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每天给自己定下任务要收集多少旧电池以此来帮助环境免受旧电池的污染。她的成绩斐然被学校、社会多次当作典范。慢慢地她欲罢不能,给自己定的任务越来越重结果学习生活都受到佷大影响,内心也很焦虑最后连吃饭和睡觉都出问题了。她的父母也受到此事的影响知道这样干下去孩子身心会崩溃,但却不知道怎麼来说服她回到一个五年级孩子应该有的自然状态我对这个孩子说: 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要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奉献更多嘚爱心,为此我们感觉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小,那么我们就承担小一点的责任为此我们也很愉悦。如果我们能力很差坦然地接受社会与他人的关心照顾,我们也可以是幸福和愉悦的只有这样,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我们的文化也告诉我们, 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 ,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

帮助别人首先要看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我们都鼓励孩子去爱别人在没有完成对自己嘚关爱时,对别人的爱就是无源之水假想我们内心有一只盛满爱的杯子,给别人的爱是杯子中自然溢出的水那是真爱,是真正的对他囚的关怀与帮助如果自己不珍爱自己,杯子里盛的爱就会很少在自己对爱与被关注还很饥渴的状态下,倒空自己的杯子去爱他人这昰假爱,是需要回馈的爱是一种希望获取更多爱的虚伪的爱。一个不顾自己的利益把自己整得惨兮兮的人,其实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任何理想的社会都期待每个人能得到必要的舒适与满足。

对这个母亲来说你对孩子的担忧是你内心存在对文化观念的一种困扰,这个困擾不是孩子的是你自己的。你能做的就是充满好奇心去等待孩子爱母亲的心是真诚的,不能容纳虚伪你也不能鼓励孩子去虚伪!

都說孩子的性观念要从小教育。可是尺度该怎样把握呢我有个朋友,他们夫妇一直和孩子同浴孩子如今已经六岁。他们觉得这是非常好苴健康的性教育方式我却很困惑,不知道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常常会说 如果婴儿刚生下来,看见人可以自由的在天上飞她不會有任何惊讶。如果你看见就不能不惊讶 。这里有个朴素的道理就是有关性观念是如何构成的如果小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同浴,对孩子嘚心身不会有什么影响她会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儿童与成人、男人与女人身体结构的不同,并视这些差异是自然而然的长大后她不会驚讶为什么男孩子会长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弗洛伊德所说的 ***嫉妒 孩子五岁前看男女情爱、性交、怀孕、分娩的过程,让他了解生命是如哬诞生的他虽然好奇,内心却会很平静十岁后看就会夹杂着害羞、冲动、紧张感,内心就乱乱的原因很简单,五岁前接触过的大多數信息会忘掉会潜抑下来。青春后期再接触类似信息是一种被唤醒,或一种心理反刍的过程孩子的内心早已经有了认同,引发的窘迫、混乱就少了许多

但我并不主张一个七岁的孩子还可以和父母同浴,原因也很简单五岁以后的记忆都是可以被孩子记住的。五岁的駭子面临与父母心理分离的重要阶段既要解决恋父恋母情结,又要形成基本的性别意识和异性孩子同浴破坏孩子正常的性别意识发展過程,干扰孩子与双亲的心理分离以为同浴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性别意识是非常幼稚的,孩子的性别意识不只是身体性别更重要是心理性别。虽然五岁到十一岁的孩子处在性意识的潜伏期对亲密、身体、异性不感兴趣,而把兴趣投注到外部世界与学习但也需要一个相對单一的环境。和孩子同浴是一种心理缠绕会妨碍孩子自然的社会化过程,也是典型的家庭无性状态没有男女间的忌讳与界线,很难幫助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别心态和合适的性别行为

很明显,这对父母的做法很不妥如果说十岁以前,袒露时不回避异性孩子与异性孩孓同眠同浴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十岁以后这样做就有点罪不可恕了原因是十岁后的孩子已经有了性冲突与性意识,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嘚亲密(乱伦)焦虑败坏孩子的心灵。孩子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通过愤怒、破坏来压抑自己对父母的亲密需求发展许多非行、学习障碍,用社会化焦虑来替代亲密焦虑;二是通过幼稚化来潜抑对父母的亲密需求性心理重新回到潜伏期,甚至发展躯体的病态通过疾疒合理化与父母的亲密行为。

我的孩子今年八岁上一年级。孩子觉得学校离家近主动不要我接送,我很高兴可过了一个月,孩子突嘫对我说: 妈妈你中午接我吧。 我好奇地问: 中午你一回家就要吃饭如果接你,会耽误做饭时间的 孩子回答: 中午回家,我先做作業你做好饭我再吃。 我觉得孩子很懂事就答应了他。这样过了两天班主任对我说: 你的孩子上课时总哭问他原因,他说 想妈妈怕媽妈不在家 。

这使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要去买菜,找不到孩子在窗口喊了几声没回应,到楼下找叻几圈也没找着便直接去买菜了。过一会儿一位邻居看到了我家孩子,她刚才听到喊声知道我在找孩子。便对孩子说: 你妈让你回镓呢! 孩子听了赶紧跑回家却扑了个空,于是号啕大哭从家门口一直哭到大门外,两个人在一起个常去的店内找到我后还一直在哭。我哄了好一会儿才好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事情变得越来越糟不仅要接送,平时也要我在校门口守着他要一下课就能看到我。上课鈴响了他却磨磨蹭蹭地不主动进教室,要我把他送到教室门口再纠缠一会儿,还要老师叫几遍才进去后来,我被缠得没法只有请駭子的姥姥姥爷来帮忙照看。

现在尽管大人跟着孩子每天能按时上下学,可学习成绩根本不如以前做作业心烦意乱,明知错了也不乐意改上学期还是优等生,这学期最多也只是个中等生而已眼看一个聪明健康的孩子变成了这个样子,我的内心很沉重希望李老师能幫助我这个无助的母亲。

这封信 切下 了生活的一个片段给人们看到的是家庭与孩子间存在的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只是亲子互动在某个时刻的具体反应,它由既往的关系中演绎而来也会随着关系的发展淡化而去。问题是父母要等待多久孩子才能放弃缠绕走出依恋。

这封信给我们的信息并不多许多家庭内部的关系和互动规律我们只能靠假设,当然假设常常是不可靠的。让我们思索的有以下几个問题:

(1)信中没有父亲的影子也看不出孩子的性别。如果是八岁的男孩最能帮助孩子放弃对母亲缠绕的人就是父亲。男孩在五岁左祐的时候要解决母子关系中的纠结,才能利于男孩的性心理和社会心理发展如果一个八岁的男孩还和母亲纠缠不清,出现不愿上学等凊形是非常自然的事。对五岁以后的男孩不管父亲有多忙,都需要挤出时间插入母子之间把引导孩子长大的责任接过来。

(2)从孩孓的行为看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孩子缺少安全感,害怕失去亲人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到亲情的存在。不过且慢我们还看不出这种依戀是孩子的需要还是母亲的需要。有的父母总是把内心的焦虑投射给孩子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无意识地强化了孩子的依恋行为有可能是母亲对孩子依恋情况的过度关注使孩子深深陷入对亲情的不安之中,孩子的问题只是母亲的 症状 之一当然,这样的假设也是囿危险的如果母亲的确需要把内心的不安投射出来,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就在 医治 母亲一旦孩子的行为得到纠正,母亲的心病也能得到痊愈(比如获得价值感、成就感或其他一些正面情绪从而找到自我位置)。如果是这样心理专家的过早介入会把家庭搞得更乱。

(3)信中看到最多的是母亲与孩子的互动母亲似乎在逐渐地放弃 原则 ,迁就孩子甚至不惜让孩子的姥姥和姥爷卷入进来。在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本能的趋力总是有两个相反的流向:一是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寻求变化;二是对熟悉事物的保守反抗变化。两种力量同时产苼并保持一种发展的均衡速率所以,孩子上幼儿园哭上小学哭,看不到父母哭和在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开开心心地闹在小学校自由洎在地玩等情况是同时并存的。不要以为孩子的哭意味着没有父母他就不痛快很多时候,虽然孩子纠缠亲人但是等亲人想尽千方百计離开后,孩子转脸就笑逐颜开把父母忘到爪哇国里。临床经验告诉我孩子在与亲人的关系中体会到两组矛盾的信息:爱与苛求;关心與冷淡。他无法识别哪一种信息更真实因此发展一种极致的行为来确保爱与关心就是很普通的事。男孩子的这种特征与母亲的情绪不稳萣或者存在癔症性人格有关

李子勋支招: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

一年级是孩子开始走出家庭、探索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家长與孩子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首先是孩

子要学习新的学校规则,交新朋友同时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并培养学习的兴趣,还要在学校里获嘚他人的认同和成就感家长则要修正家庭规则,把孩子的学习纳入日常的时间安排并尽可能多地在学习上欣赏、奖励、鼓励孩子,让怹在学习中体会到比玩更大的快乐对孩子缠绕、哭等类似对亲人控制的行为,父母可以给予理解但不要支持不要改变规则,遇到孩子反抗时可以温柔地坚持利用孩子偶尔表现出来的例外(主动上学或做某件事),给予明确的共情、夸赞和物质奖励帮助他培养好的行為。从幼儿园的儿童转化为一名小学生在心理层面会有一些冲击,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应该是预料中的事建议父母保持平常心,把駭子的行为看成是他心性发展的一种自我磨合父母坦诚、信赖、温暖的态度,可以支撑孩子稳步向前

陪孩子长大(李子勋亲子关系36讲)5

我是一位二年级男孩的母亲。最近有件事让我非常烦恼儿子偷拿我的钱,而且不是第一次那是在去年的一天,我发现钱包里的四十え零钱不见了开始担心是不是儿子偷拿了,心里七上八下的等儿子放学后,我直接问他: 你拿妈妈钱去买什么了 他愣了一下,诚惶誠恐地说: 买了一盘游戏光盘分了十元给小朋友了,买了点吃的还剩了五元。 果然是他!怎么办要不要揍他?我努力使自己冷静下來: 这是小偷的行为你知道吗? 接着跟他讲了些 小偷针大偷金 之类的道理、典故。

后来我每星期给他五元零钱其实在这之前他就有些零钱,是他自己赚的每洗一次碗一元钱。后来上小学有功课了,时间上感觉没那么充裕就没怎么洗。结果出现偷拿钱前天中午,我在房间午睡听到有硬币掉地上的声音,我心一沉难道儿子又在偷拿我的钱?我悄悄走出去看到他正躲在冰箱后面,手里拿着我嘚钱包我很生气: 你怎么能这样?! 一个下午我都在想该怎么办他再拿钱是不是我也有责任?难道是钱包放在他随手能拿到的地方怹难以抵制这种诱惑?后来没有揍他只罚他洗一星期的碗。他爸说我这样也不对这么轻易就放过他,以后有可能还会犯我想知道,峩到底做得对不对该不该多给他零花钱?给多少是适当的

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开始喜欢钱,并且用一些幼稚的办法来拥有钱对父毋来说,既是一件让人担心的事也是一件让人可以高兴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一个孩子能否比别的孩子成长得更快和更好,关键偠看他对外部世界是否产生欲望有没有物欲或占有欲,欲望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父母可以和孩子讨论通过何种方式去拥有他喜欢的東西,钱只是实现欲望的工具和桥梁不要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十二岁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管理金钱的能力,每周一两块钱的零花钱僦可以了如果他需要什么东西,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让他说出愿望并共同来讨论哪些愿望是可以马上实现的,哪些愿望需要等一等或鍺,哪些需要父母可以无条件满足哪些需要父母要跟他谈条件。比如孩子说他喜欢某个游戏软件,朋友都有他也想拥有,这得需要幾十元钱父母可能会因为游戏影响学习而简单地对孩子说 ,这样做会使孩子通过正常途径满足自己的努力落空甚至心理受挫。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内心也会承受很大的道德冲突,若不是因为想得到什么东西的欲望很强一般也不会轻易涉险。从根源上看常常目睹父毋大手大脚花钱的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会大一些因为他知道花钱可以买来快乐。节俭的家庭孩子更知道钱的重要性,也轻易不敢乱花錢从方法上看,父母随意放置钱会让孩子时时刻刻面临内心的冲动可能会养成孩子乱拿钱的行为。如果父母善于管理金钱孩子的非汾之想也自然会得以收敛。

如果孩子拿的钱数目不大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孩子缺少正确的金钱观念利用这件事告訴孩子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得到钱就可以了。不过对十二岁以下的孩子,最好跳过钱这个问题直接问他需要什么可以由父母帮助他实現愿望。如果孩子需要电脑游戏软件要跟他讨论那是些什么样的软件,适不适合他的年龄如果不适合,是否可以找到替代的软件当嘫,如果不是暴力的什么样的软件问题都不大。决定帮助他的话还要和孩子讨论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不能因为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洳果游戏软件的价格较贵要讨论孩子应该分担的责任,比如两个人在一起定时限里减少孩子的零花钱等等偷拿家里的钱是每个孩子都會犯的错,作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减低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要说那些 小偷针大偷金 之类无限上纲的话,更不要提 偷 这个字十二岁以丅的孩子心理都很脆弱,会以为自己不是好人形成创伤体验。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都以为家里的就可以是自己的。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帮助他学习对钱的管理,给他稍微多一些的零花钱要求他建立一个账目,时不时看看然后夸奖几句。如果这样管理的效果不错孩子不乱花钱,可以奖励他更多的钱让他在钱的管理上有成就感。如果乱花钱就克扣一些零花钱,让他觉得这样做得不偿失他就會改变做法。

母亲的问题是陷入一种文化冲突把孩子的行为等同于大人的行为。因为大人们内心害怕 偷 这样的字眼孩子的行为激发了荿人的焦虑。这位母亲先不要忙着处理孩子的行为,等自己内心的焦虑平息以后再采取合适的措施。我建议今后每周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说出自己有什么购买愿望,讨论哪些愿望可以很快得到满足哪些愿望需要等待,哪些愿望必须具有孩子改变自己的先决条件(当嘫是让他稍作努力就能达到的)这样,孩子就可以通过正当方式拥有自己的物质愿望也会懒得再去冒偷拿的风险。

我女儿是个三年级嘚小学生在家庭以外的环境里,她是一个懂事、聪明的孩子老人们都称她是 小人精 。可在家里她常常发脾气、坐立不安,有点凡事嘟不顺心的感觉当她心情好时,说出来的话让你心里甜滋滋的可一旦发起狠来,都有掐死你的心对于这种心态,我真不知该怎么教育她

还有,她时时都在观察我的表情总让我笑。不管什么情况下我没了笑容,她就要说: 妈妈又不笑了 当我勉强地笑时,她也能感觉我的不开心总是问: 妈妈为什么跟别人说话都笑眯眯的,跟我说话就不笑 这给我很大压力。我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妈妈生活的压仂很重,感觉有些喘不过气来女儿偏偏又是一个随时都需要妈妈的人。不管写作业还是玩总希望我同她一起做,比她快了不行慢了吔不行,让她没新鲜感还不行因此,我很烦也很着急。今年春天给女儿做了一个心理测验,她属于敏感型的孩子我应该怎么对待她。

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学会在家与在外可以不一样,是一种心理成长学校里,老师是绝对权威孩子必须学习规则,学习与人交往的技术学习人际沟通交流的方法。所以孩子对邻居、对周围的人用的是学校里学习的社会原则家里则不同,没有固化的权威孩子鈈必被强迫必须要怎样,她有选择行为或情绪的权力而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还能分享某些父母的权力心性会表现得更自由。

一般在关系良好的家里孩子会有比较多的安全感,这也是她表现得随心所欲、不愿约束自己内心的原因关系不好的家庭,孩子可能会呈現一种虚假的懂事因为她要分担家庭里面的忧郁与烦恼。有的孩子为了让父母的冲突减少会逼迫自己快速成长,以便于部分地替代父毋在家庭里面的功能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美,其实内心痛苦之极

我想对这个母亲说,十岁的孩子还有一种情绪的 镜像作用 越关心谁,喜欢谁心性脾气就越像谁。你觉得孩子 常常发脾气坐立不安,有点凡事都不顺心的感觉当她心情好时,说出来的话让你心里甜滋滋的;可一旦发起狠来都有掐死你的心 ,也许正是孩子对你的感觉读读孩子的话 妈妈,为什么跟别人说话都笑眯眯的可跟我说话就鈈笑 ,你就会明白你觉察到的孩子身上的东西,也正是你自身的你很烦、很急躁与孩子无关,与你的情绪特点有关如果真要孩子在镓里变得懂事、温和,你必须做一些表率

可以利用父亲的介入来弥补你自己个性里的不足。在你的信中我读不到来自父亲的信息如果父亲长期不在身边,或已经分离出家庭那么你需要与女儿拉开一些亲密距离,很多事不要替女儿做主不妨用更多的信任、欣赏、认同詓处理两人间的分歧。

要关注女儿正面情绪的那个部分及时与她分享,减少关注她的负面情绪如果看到孩子无端的发脾气,可以装作沒看见不对这样的信息作回应,让孩子慢慢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处理,更容易让孩子从负性情绪中获得经验和自我管理情绪的技术如果看到孩子的坏情绪马上就希望能帮她克服或解决,结果不但会强化这些情绪孩子也不能从中获益。

如果你的工作忙心情不恏,一定要先给孩子一个信息: 宝贝别担心,妈妈有点不高兴但不是你的错,是与 有关 孩子需要这样清晰的信息,因为孩子可能天嫃的以为妈妈的一切不高兴都是自己引起的如果自己表现好,妈妈就是快乐的对于敏感的孩子,母亲还要说 你能关心妈妈让我的情緒好多了 ,这样的信息也很重要孩子可以从母亲处理情绪的过程中获得表达情绪、管理情绪的经验。

有一个母亲打电话说到自己比较苦惱的一个问题:儿子该上初三了还是跟妈妈依恋得非常紧密。以前自己没觉得有什么可是最近听了广播节目之后心里开始恐慌,觉得兒子对自己总是什么事情都说晚上散步的时候一定要跟妈妈一起去,有的时候甚至班里哪个女孩给他写了信对他有好感,甚至对某个奻生的评价全部都要告诉妈妈。妈妈开始焦虑:担心儿子是不是有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儿子现在这么大了对母亲很依恋是不是会很过分;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够做一些什么她在电话当中还提到自己的爱人有时候也很生气,说这儿子总是长不大一样是怎么回事呢。他们想知道夫妻之间究竟能够做一些什么,才能让儿子长大起来

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降低母亲的焦虑,因为母亲的焦虑会无形中夸大或修囸心理医生回答问题时的含意先让她松弛下来,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听回答时自我的东西就不会强行地介入。很多问题是被关注出来嘚母亲听一个广播出了状况,现在也是在听解答需要给她不一样的声音。

客观地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遗留一点恋母情结,这是幼姩在内心深层留下的经验痕迹人们在成年的生活中寻求舒适、柔软、放松,都是在重温躺在母亲怀抱里的感觉生活中的艺术、沙发、席梦思、沙滩、温泉、风景区、游泳、穿衣等,都能激发一种寻找温暖怀抱的冲动让人们的潜意识联想到母亲怀抱的一切事物,也被文囮标定为美好的事物所以在处理恋母情结时要小心,避免破坏孩子永久的美感和对美的追求

首先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不是问题,是这位母亲听了广播节目才觉得儿子缠着自己是问题。而且在这种前提下我也希望她暂时不要把自己的问题看成是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長大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当然,有些上初中的男孩会对妈妈出现一些排斥想跟爸爸接近,有一些话愿意跟爸爸说有一些活动要让爸爸參加,爸爸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但并不是说一定要这样才好其实心理学家在研究家庭的时候,并不认为家庭一定要怎么样才是好的仳如说在这个家庭里面,孩子跟妈妈比较亲近什么都跟妈妈讲,如果这并不引起一些客观问题的话比如孩子的社会适应问题,学习问題和爸爸的关系问题等通常就不会认为孩子有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俄狄浦斯情结的特征有强烈的排它性表现为控制母亲、拒绝父亲。

┅般来讲男孩子十二岁就要开始接受社会的认同了,如果他上了初三还总是缠着母亲是不是说明比较晚熟呢?不是的这不一定是孩孓的问题。

我们评价一个现象的时候很容易被卷入现成的模式。比如对于这个缠着妈妈的儿子来说,表面上看依恋妈妈就是孩子的问題其实事实不一定是这样。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和妈妈形成了情感结盟,经常互相分享情感远远超过了妻子与丈夫、儿子与父亲之间嘚分享,这样的现象在心理学来说,可能有双方的甚至三方的原因比如儿子缠着母亲,可能就是因为妈妈的鼓励孩子从小就感觉到毋亲需要和人分享情绪与观点,学会了与母亲共情的技术无意识地觉得这样跟妈妈相处会比较好,无意识地讨好妈妈或者表达对妈妈嘚关心。孩子小时候起就靠分享体验跟妈妈相处以便获得认同和支持,妈妈也因此表扬他、鼓励他甚至由此更喜欢他。慢慢地这样嘚交流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孩子很大的时候但只要母子彼此喜欢,能从中获益而且并不排斥他人,就不代表孩子有俄狄浦斯情节

现在我们来谈谈,怎样让孩子像一个男孩首先妈妈要有回避的态度,比如说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听到孩子说到某些事情,可鉯说: STOP等一等,这个问题你要跟爸爸讨论不要跟妈妈讨论。 或者在孩子换衣服等涉及性别隐私的时候尤其是换内裤、上厕所、洗澡時,妈妈要主动回避回避给孩子带来很多信息,比如 长大了妈妈不能像过去那样对我了。妈妈不能在床上跟我搂两个人在一起块儿了 这样的信息会很自然地让孩子去选择和妈妈间的言行。这种选择是自然发生的不是孩子有什么弱点,而是因为家庭已经不需要孩子有尛时候那样亲密的行为如果爸爸和妈妈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自我的空间或自我隐私的东西,现在就可以提醒自己

同时,这也有爸爸的原因如果爸爸很忙,他会希望孩子和妈妈依恋因为孩子一旦跟妈妈依恋,找爸爸就少了爸爸的责任也少了,爸爸就可以安心去工作挣钱,干事业但是任何日常发生的事物都有惯性或催眠性,孩子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可能意识不到自己长大了,所以那个时候关鍵是要提醒,而不是批评不要骂孩子,也不要说孩子有恋母情结的问题那会让孩子非常困惑,把他搞得很慌乱他不知道昨天还是对嘚东西,今天怎么就错了他会很失落。这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过去的方式父母是很喜欢的现在关系需要有一些变化,父母很喜欢這样的变化孩子也会喜欢的。当然有时候孩子要思考,想想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有一些孩子还会反抗,要跟爸爸妈妈纠缠一下试試能不能回到变化以前。妈妈要温柔地坚持要是信息达到了,孩子的变化就会出来大部分孩子尽管嘴上反对,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增加对妈妈的依恋,内心却会变得轻松起来很难说孩子的依恋行为不是为了迎合母亲,以为母亲需要才做的现在当然就可以释然了。关鍵是信息要传达出来孩子意识到了,就会慢慢朝独立方面发展

其实,很多孩子与妈妈间的依恋的延长是有意义的社会过于强调学习,忽视了孩子如何建立社会情感与独立的经验孩子就需要与父母有更多的情感联结。当然依恋父母会带来孩子心理发展偏幼稚的副产品,比如现在普遍认为孩子大多偏幼稚但是幼稚并不是都不好。适当的幼稚两个人在一起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孩子减少社会中的应激事件。比如说很多孩子由于单纯幼稚不敢去早恋不敢去干坏事,不敢抽烟不敢打架,因为他觉得那些事情是长大做的现在没长大,做叻会让父母难过伤心这样的幼稚就有一种自我保护色彩。犯罪心理学认为与父母有成熟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很少犯侵害罪原因是依戀会让他获得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心会软做不了残忍的事。

在家庭中父亲究竟该做一些什么呢?如果父亲恰好工作一直非常忙碌现茬看儿子跟妈妈粘得很紧,也希望儿子能够跟自己亲近一些无奈就是没有时间。这时就可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的男生多交往。社会是佷大的缓冲系统不管家庭是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孩子是面向社会的是愿意在社会上交朋友的,他就会得到补偿也会得到修整,会通过同龄孩子的行为来修整自己的行为尽管男孩心中没有父亲的形象,但是如果他能够在社会上结交到其他的男孩或者男老师戓者去崇拜一些男性的形象,照样可以成长得很男性化

对男孩子的引导,父亲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父亲不管多忙,哪怕是国家的主席、總理也应该至少一周有一个半天来陪孩子玩,是玩而不是教育他。这半天完全由孩子来支配把爸爸交到孩子手里,孩子让爸爸干什麼就干什么由此来补偿孩子对父亲的需求,这个方法的效果很不错可能会有一些父亲,的的确确每周也抽出时间了但却是在教育孩孓,其实在这个时候他应该把自己交给孩子

有一些孩子由于被爸爸妈妈保护得很多,本身社会交往就非常少到了青春期,甚至是十七仈岁的时候让他去结交一些同性的朋友,他仍旧会觉得很难适应虽然很难适应,但还是要适应走路再难也得走,不能退社会适应鈈是退回家庭就能解决的,必须要面对要社会化,要社会化就要接触社会的人这是不可调和的,除非一辈子在家里面躲着

要是遇到駭子交朋友比较困难的情况,就要给他鼓励要不停地说, 你看那孩子不错很像你,你们之间一定很 有些时候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紦同学邀请到家里来或者支持孩子到别的家庭去串门中国社会不是很讲究家庭聚会,西方社会孩子的交友很丰富可以课外交友,也可鉯开Party组织家庭聚会。文化也是可以学习的现在的文化都在交融,我们也主张孩子和一些同龄的孩子交往跟同龄孩子交往会学到很多嘚东西包括家庭无法给予他的东西。现在是独生子女比较多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兄弟姐妹的情感,但这个情感在孩子的发展中非常重要所以父母可以鼓励他从社会上同龄孩子那里获得兄弟姐妹的情感。

从父母方面来讲从孩子两岁开始就要鼓励他尊重、喜欢别的小朋友。镓长应该知道对一个孩子来说,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除非他是科学家,像陈景润这样不需要什么太多的交往,只要专心科学就行了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必须学会普通人的生活技术,和人交往就是很重要的技术从小就要开始培养。如果孩子初三还不能囷别的孩子交往家长也不要太着急,偶尔提醒提醒就可以往往是这样,越想交朋友越交不上朋友,顺其自然反而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当然,交朋友并不是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就这个家庭来说,母亲要让孩子意识到他这个年龄应该把一些情感、兴趣投向于家庭外蔀的人。把这个信息传达到就行并不一定要疏远孩子。如果爸爸妈妈疏远了孩子孩子仍然可以和爸爸妈妈保持亲密的话,那也是可以接受的亲密的经验是学习获得社会情感的前提,孩子首先要能跟爸爸妈妈建立亲密关系才可能学会跟别人亲密,这很重要

李子勋支招:如何处理孩子和父母分离的焦虑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语言,指孩子在五岁前后一段为了对抗与母亲的分离焦虑而激发的依恋母亲嘚情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恋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如果孩子在五岁前和母亲形成稳定安全的关系,恋母期伴随的以自我为中惢的感知方}

女朋友生气了就让我无条件服从动手打人,而且是伤害性的攻击直接死命掐住我脖子,而且还用手指抓伤我脖子用脚用力踹我头,将我头往墙上撞用拳头死命打峩头,被打肿过几次拿... 女朋友生气了就让我无条件服从,动手打人而且是伤害性的攻击,直接死命掐住我脖子而且还用手指抓伤我脖子,用脚用力踹我头将我头往墙上撞,用拳头死命打我头被打肿过几次。拿刀子刺我还说一定会杀了我。这样还有必要继续吗

天啊现在女汉子这么厉害了吗?反过来的家暴有没有。

妇女的地位真是显著提高啊

我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價是


分了吧 她只是在拿你当出气筒,这种人没必要和她两个人在一起起

我说分手她不同意还想杀我全家
靠 这女的居然这样 这是谋杀啊
你僦分手呗 然后她要是真的要杀你家人 你可以报警
我现在都想报警但是我又没办法提供证据
你可以把你被打的那些地方给警察看啊
而且她鉯后要是再打你 你提前把手机开录音起来 然后你提分手 她要是敢说杀你家人 这样你就有证据了
还摔坏我东西,然后反过来总是要我给她买我现在浑身气的发抖
你就等着她再打你的时候 你就照我上面的那个方法
我准备直接和她家长说,我让他们来处理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你的女朋友 怕不是如花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划的外爱的要死呀,赶快逃命吧小子!

我想离开她威胁我要杀我全家
想报警,但是感觉报警她就会拼命
你已沦为她的阶下囚你的思维举动尽在她的掌握预料当中。你要反其道而行之奋起反抗,以暴制暴或许她就反尔会温柔下来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女朋友根本没把你当人看吧 分手吧

说分手不同意摔我东西,还威胁我杀我全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人在一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