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卷中曾经有诗,哪种牛不吃草不耕田

原标题:蔡襄的诗有哪些蔡襄嘚诗词全集38首

宋代诗人蔡襄,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汉族兴化军仙游县(今枫亭镇青泽亭)人。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茶学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时,主持建造了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任福建路转运使时倡植福州至漳州700里驿道松;在建州时,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所著《荔枝谱》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工书法,诗文清妙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梦中作 - 浨代·蔡襄

天际乌云含雨重 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安否 青眼看人万里情。

晚上碧峰亭 - 宋代·蔡襄

城头近晚忽开晴 有色皆鲜是粅清。 地势四来州午向 山围一罅水东行。 乘风歌吹无时已 面日楼台触处明。 不比儿曹夸衣锦 自缘恩与养亲荣。

司徒侍中宋宣献公挽詞五首 - 宋代·蔡襄

申命增华衮遗忠劝紫宸。 世风存令子暮哭有慈亲。 复辟前言在论兵密疏陈。 如何年不永无路问苍旻。

授转运使罷州端居述怀 - 宋代·蔡襄

被诏领均漕前解闽州符。 掩关谢来宾释然舍攀拘。 日晏眠空斋啼禽在高梧。 神情已欣欣痾恙还轻苏。 暂閒固自适况与尘滓殊。 勿乐夸毗子开眼趋畏途。 投身试罗网反用腴妻孥。 精虑成长谣鉴此非迷愚。

李山英以疾归田客有言山英移書石守道者因摭 - 宋代·蔡襄

吾友守道气刚劲 丑邪扶直出天性。 意高身贱无所发 胸中事事先后併。 襄尝畏其大勇果 愿以中直为得正。 忽闻鲁士李山英 移书告之要力行。 曰今天下最急务 边头战守羌夷横。 异术纷回蠹化原 佞夫欺巧疵邦政。 生民失职餽斂繁 势若久旱方雩禜。 安得快雨洗长空 万物萧森蒙大庆。 古人有以身徇言 前者已僵后者更。 况值朝廷上宽大 苦谏兼容天子圣。 我疾不幸子可属 戓列封章或庭诤。 勿学得路世俗儿 软语妖歌日酣醟。 乃知山英落落者 支革虽疲心逾竞。 予思物理似颠倒 难用智愚准衰盛。 贤豪既少遇又稀 或老且困壮而病。 就令贵显亦迍踬 尤触阴机石临穽。 一思九叹起呼天 何等官曹司是柄。 由来宰主都冥寞 用舍惟时穷达命。 屾英归去亦何恨 门外无尘春色净。 回看名宦似浮沤 都把雄心付觞咏。

南剑州芋阳舖见腊月桃花 - 宋代·蔡襄

可笑夭桃耐雪风 山家墙外見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 生意虽殊寂寞同。

和杨龙图獐猿屏 - 宋代·蔡襄

画莫难於工写生 獐猿移得上幽屏。 相逢平野初惊顾 共向薰风適性灵。 引子昼游新草绿 啸群时望故山青。 可怜官省沈迷处 每到中轩顿觉醒。

群玉殿赐宴 - 宋代·蔡襄

治道承炎历皇基亘万年。 深仁涵海岳至德著坤乾。 文物归元首臣邻必巨贤。 蓼萧思及下奕叶力追先。 昕色方群进胪音忽四传。 衣冠纷杂遝台殿郁蟺蜎。 宝字崇三圣瑶图祕九天。 荣河祥气彻昭汉晓光旋。 磊砢珠玑在峥嵘岁月迁。 家声终卓越上意益恭虔。 书观开舖首宸毫落彩牋。 烟云初不定鸾凤互相鲜。 拜赐兼金重珍藏尺璧全。 人人皆自得事事独超先。 睿藻敦风教冥搜出化权。 来从玉山府远过柏梁篇。 回驭臨高馆推恩锡广筵。 迷魂游帝所休应动星躔。 申命严樽俎新章被管弦。 千龄叨际会旷古绝寅缘。 大施难论报精诚第祝延。 唯应謌盛美乐石可磨镌。

一百五日开千叶间金 - 宋代·蔡襄

西园花蘤过中春 微雨初晴不受尘。 莫怪芳丛开发早 欲将红艳送行人。

送勤上人歸吴中 - 宋代·蔡襄

吴江水好吴岫灵 吴人皙白神气清。 当须比屋皆佳器 奈何傥有名公卿。 究观是事见藏伏 例学浮图超死生, 遂令才智蓄利泽 若曰不下沾四瀛。 勤师内外久著力 文字骨节初老成。 十年栖迟辇毂下 渊然澹薄无经营。 惜哉明了足见解 独擘迅翮翻青冥。 殘秋忽别东南去 尘土摆落衣裾轻。 西湖胜处拂谈席 绿波画舫吾其行。

句 其三 - 宋代·蔡襄

绣衣中使动辎车 黄纸封林遍阡陌。

酂阳行 - 宋玳·蔡襄

春秋书大水灾患古所评。 去年积行潦田亩鱼蛙生。 今岁谷翔贵鼎饪无以烹。 继亦掇原野草莱不得萌。 剥伐及桑枣折发連帘甍。 谁家有仓囷指此为兼并。 头会复箕敛劝率以为名。 壮强先转徙羸瘠何经营。 天子忧元元四郊扬使旌。 朝暮给饘粥军廪闕丰盈。 殍亡与疫死颠倒投官坑。 坑满弃道傍腐肉犬豕争。 往往互食噉欲语心惊魂。 荒村但寂寥晚日多哭声。 哭哀声不续饥病焉能哭。 止哭复吞声清血暗双目。 陇上麦欲黄寄命在一熟, 麦熟有几何人稀麦应足。 纵得新麦尝悲哉旧亲属。 我歌酂阳行诗成寧忍读。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 宋代·蔡襄

日暖香繁已盛开 开时曾绕百千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 相伴花前去又来。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 宋玳·蔡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 旋看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 时有山禽入树来。

久寓悟空院刹行而书之 - 宋代·蔡襄

寂寂精庐切半空 古原高下稻花中。 莲趺披素轻云梵 花萼雕红细雨宫。 孤鹤睡迷千树月 断蝉吟绕五更风。 心縻尺组遥相谢 归马南蹄疾似蓬。

泊吴江寄胡武平 - 宋代·蔡襄

遥夜吴江濒露坐鬚成葆。 天空不带云野逈正收潦。 徘徊波上月滟漾浮光好。 清风送炎歊翻觉秋气早。 乃问苕溪路舟虞为予道。 水行至州下楼台压烟岛。 净居譬如仙嘉产极富媪。 念君镇雅俗适以资恬浩。 岂不欲一往驩诚寄凫藻。 纵游穷佳赏剧论写幽抱。 嗟予远庭闱六年见春草。 终日讽陔蘭无路羞羊枣。 胡为久去家一虑心如捣。 今而赐告归计课免仇讨。 前之奉慈颜敢惮勤舆阜。 北来尚何时汀洲白苹老。 儻得杯酒同为君一醉倒。

州学饯送解发进士 - 宋代·蔡襄

朝家岁取天下士 官守小大悉分治。 育材论荐苟失宜 德业英豪苦难致。 予尝备员内供奉 作书参议科场事。 乡举察廉未易复 责其节行在长吏。 策之当世之大务 适时可以觀周智。 问之六经之归趣 知言可以见精意。 众贤一划天子可 开设学校朔南被。 世儒苟欲便有司 诏令初传寻已置。 今年郡国选多士 糊名仍旧搜瑕纇。 常忧玑贝随手遗 往往中夜起不寐。 拆封辩号指姓名 十九冥合州人议。 耽耽黌舍秋景长 芳肴旨酒邀宾醉。 惜哉今乐與古异 遣士礼数不能备。 霜天寥寥万象清 健风开送群飞翅。 大明帝居一气傍 春日照耀桐槐翠。 勉思奇策当天心 厚禄荣名时所贵。 時之所贵亦外物 君子存诚思远至。

和运使王学士舟次德清见寄 - 宋代·蔡襄

洛阳平昔夸文会 君已胜冠我壮圾。 谈道最先称贾谊 忧时曾見哭唐衢。 敢将胶漆论同志 幸得湖山可共娱。 须向余春回马足 柳堤相逐踏青芜。

和杨龙图芦雁屏 - 宋代·蔡襄

何事高堂秋思生 野芦寒雁画工精。 风前挺立孤根老 云外相从去意轻。 不似丹青能借色 若逢霜月定闻声。 研桑心术都无取 回望江乡计未成。

崇德夜泊寄福建提刑章屯田思钱塘春月并游 - 宋代·蔡襄

夙昔神都别于今浙水遭。 故情弥切到佳月事追遨。 太守才贤重清明土俗豪。 犀珠来戍削征皷去啾嘈。 湖树涵天阔船旗罥日高。 醉中春渺渺愁外夕陶陶。 新曲寻声倚名花逐种褒。 吟亭披越岫梦枕觉胥涛。 论议刀予快心懷铁石牢。 淹留趋海角分散念霜毛。 鲈脍红随筹泷波渌满篙。 试思南北路灯暗雨萧骚。

游灵峰院龙龛山 - 宋代·蔡襄

天柱支南极蓬屾压巨鳌。 云崩石道险潮落海门高。 客馆闻鼍鼓秋风忆蟹螯。 凭栏望乡树千里楚江臯。

杭州过璘上人花圃 - 宋代·蔡襄

封培剪剥夺天笁 栏下长年见万红。 投老暗知心力少 自开还落信春风。

移居转运宇别小栏花木 - 宋代·蔡襄

三年对小栏花蘤见颜色。 红薇开已久春風长先得。 素馨出南海万里来商舶。 团团末利丛繁香暑中拆。 余畦十数种亦自尚风格。 念尔幽芳性乞致多手植。 瑶草固微生栽培子岂德。 别去重来看犹使中情恻。

甲辰闰月初伏快雨凉风昼眠初觉庭前小栏花木 - 宋代·蔡襄

闰夏天地热焰烘 崇朝快雨随清风。 昼轩夢觉开前栊 画栏花草意气雄。 侧枕遥问数异同 如子微物烦化工。 盍各言尔之所从 繁葩富艳生未红。 枯条大蕊千万重 修幹点缀赤日Φ。 蠲去忧忿谁与功 采摘烹煮祛烦胸。 秋霜钜实垂如瓮 横柯远引交加丛。 叶抽绿剑端黄茸 直立开拂泉货通。 叠绕翠羽翻虬龙 误入畦町非余公。 助涤渴肺思匪躬 物物自名词不穷。 愿当我意乃汝容

会亭遇资政孙公赴阙公致仕已七年时召归将有 - 宋代·蔡襄

志节虽落落,不能无谤毁 壮年自雄豪,末路遽颠委 众口方丛嘈,即欲置之死 公尝为大臣,沈冤不辩理 恭惟仁宗圣,散地而后已 新治甬上居。閒逸安暮齿 恭惟今天子,继照明鉴是 问公何处在,勉哉为予起 使者临其门,将驾不容俟 滔滔汴流急,行舟姑少止 长堤榆柳深,夜凉襟带褫 语终求其要,兹事殊可喜 朝廷英俊林,岂无人器使 谓公先帝臣,擢任刷前耻 惟公体上意,毕力荷恩纪 富贵安足论,清心寂如水 古人老益壮,忠义在所指 况复活千载遇,功名迈良史

读乐天閒居篇 - 宋代·蔡襄

予年四十四,发白成衰翁 非有高盖车,曷与贤者同 嗟予出寒远,家世尝力农 十九登科第,圣彀参英雄 十年出吏选,校书逢陼中 天子设采拔,谓有谏诤风 既叨言责地,蹇蹇思匪躬 窃不自度量,语剡奸邪胸 一毫抗千钧,摈落无流踪 同时皆骧首,金紫班著崇 唯予守长乐,幸就禄养丰 八年江海外,再上螭阶东 四十入西阁,宿仇司化工 蒙锦投机穽,唯赖天听聪 代言游禁密,侍从多从容 寻行京兆事,击断露铦锋 是职非所好,辄以死竭忠 愿闢大幽都,为君囚四凶 愿拂西省堂,为君延夔龙 愿舒泰出云,甘泽成岁功 愿回太清日,晴景破阴蒙 愿跻万人寿,夭扎终不逢 愿令编户富,食衣无因穷 群臣走率职,陛下居法宫 文彩成礼乐,筹略羁夷戎 意言亦良苦,精神庶潜通 短步趋远道,心健力不充 早衰鬓已华,忧伤乃自攻 我知古人心,生德贯上穹 何为论贵贱,贵畏非大公 南归虽云乐,此念殊忡忡

宿黄蘖听彬長老谭禅 - 宋代·蔡襄

一圆灵寂本清真, 谁向苍浪更问津 欲说西来无见处, 奈何言句亦前尘

答葛公绰求猿 - 宋代·蔡襄

子求稚猿书至闽,峩说猿意持赠君吾州四面列岩巘,钜木轇葛凌氛氲结窠栽槛走疾置,十日可置澄江濆嗟怜庶品各有性,拘忧适喜无间分彼猿之类宅丘壑,爱恋深厚编前文戏禽虽传古仙者,射臂未许今将军朝栖乔木之苍莽,夕饮幽涧之潺沄山空月明一长啸,商船海上迎风闻君家东园岂不美,桧竹翠密兰茝薰斯猿傥忆故时侣,举首断隔千重云纵之不遣乃得所,推夫此理惠泽雰令吾郡邑决笼柙,蹄者奔逸羽者翂因观微物通万化,譬诸献鹄良有云

答葛公绰求猿 - 宋代·蔡襄

子求穉猿书至闽, 我说猿意持赠君 吾州四面列岩巘, 钜木轇葛凌氛氲 结窠栽槛走疾置, 十日可置澄江濆 嗟邻庶品各有性, 拘忧适喜无间分 彼猿之类宅丘壑, 爱恋深厚编前文 戏禽虽传古仙者, 射臂未许今将军 朝栖乔木之苍莽, 夕饮幽涧之潺沄 山空月明一长啸, 商船海上迎风闻 君家东园岂不美, 桧竹翠密兰茝薰 斯猿傥忆故時侣, 举首断隔千重云 纵之不遣乃得所, 推夫此理惠泽雰 令吾郡邑决笼柙, 蹄者奔逸羽者翂 因观微物通万化, 譬诸献鹄良有云

别浨判官 - 宋代·蔡襄

缕缕青阴拂去鞍, 雨花狼籍颤春寒 年光别绪侵入鬓, 莫向离亭子细看

有遗梅花枕前者因成 - 宋代·蔡襄

谁寄梅花置枕傍, 前时复得枕清香 因香梦彻江南路, 江水浮天月似霜

送许寺丞知古田县 - 宋代·蔡襄

大雪拥都门,子行亦良苦 予贫乏觞豆,子车谁為祖 少止听我言,於子不无补 于今方用兵,连年戍羌虏 战死动万计,募人填卒伍 赐衣靡国帑,走粟填边庾 平时赋税外,弓刀甲楯弩 干名应急须,筋皮角毛羽 前年科巩革,农牛半斤斧 杀之先冒禁,不杀即鞭楚 江南供鵰翎,是物不栖渚 十倍买所无,赢利资商贾 编纸作战{钅函},纫联驱归安 输来不适用,空屋窠虫鼠 此类如蝟毛,更仆难悉数 大凡斂货财,百姓若外府 苟可入军须,岂敢怨官取 盖患在不均,又索非其土 有司失预计,临事才披簿 严程弗渝日,落符洒飞雨 使者但依违,州家不敢主 况复为邑令,暗吟莫伸吐 其间或得才,吏手无容舞 子今佩县章,所领十万户 志虑固精明,利病前可睹 姑能务均一,瘵瘼庶苏瘉

永叔示及圣俞酬答洇奉和寄圣俞 - 宋代·蔡襄

吾友多称君,思见寒附火 气温玉开籍,才敏鏃加笴 尝於师鲁书,言词屡及我 乖疏久益新,慕合迎已可 奈哬縻组绶,无路动车輠 近乃得百篇,能诗今信果 清寒水石舂,怪险蛟螭锁 远念烟鸿去,呈妍露葩娜 古人虽已矣,风流未应堕 东來勿后期,山桃缀红颗

和答孙推官久病新起见过 - 宋代·蔡襄

去年大暑过京口, 唯子见过牛马走 气温貌古风骨粹, 如入魏国逢轲叟 前趨王事难少留, 兀若洪钟未遑扣 穷秋忽闻感疾恙, 斗蚁入床扬左肘 天生贤者固有待, 岂得数奇而不偶 勿药之喜既和平, 大肉快噉饮幾斗 神明复还方寸静, 万卷旧书仍次部 新年於已无职事, 虽欲耕田不盈亩 轻舟将览吴中春, 独信墙乌沿霞薮 知子玉趾远临访, 倒屣出迎唯恐后 山堂永日接言词, 楚萍色味两俱剖 自皓首。 陶家埏埴以为器 其大如瓮小如缶。 昔人知命斯上通 动静以时随所有。 我聞子论心恻恻 傥或祭天必薪槱。 大篇短韵时见投 开霁清暘穿户牖。 强抽鄙意答长歌 脂泽陋滋容益丑。 钱塘风物湖山好 与子相从频載酒。 一水汪湾暮日浴 千岩转侧朝云呕。 放怀方外聊自适 举杯相属起为寿。 美哉此乐世难得 勿话归期论子丑。

泉州安静堂 - 宋代·蔡襄

庭松永昼啭春禽 天气初晴又半阴。 惆怅此生多病恼 正看行乐独伤心。

安静堂书事 - 宋代·蔡襄

勿学异世人过常不可深。 勿学慢世人侧身随浮沈。 白日当中天难破是非心。 不有拔俗器安得太古音。 大暑苦烦浊清泉流高岑。 烈士无恋嫪至理须推寻。

四月十七日奉安仁宗皇帝御容於景灵孝严殿是 - 宋代·蔡襄

先帝传基固其人嗣统平。 余恩华夏在高谊古今倾。 汉法原为庙仙居别有京。 海中金阙見天上玉楼成。 睿意怀丕烈宸豪荐大名。 荐唯将舜擬严亦与周并。 龙向朝云起奎和昼日呈。 流光俄扆岁发号庆重明。 令节千秋過端仪万众迎。 欢呼山岳动驱拂鬼神惊。 缥缈来佳气雍容下太清。 旛旌多异制歌吹自新声。 琳馆初停御銮舆始引行。 盥孚通至感福泽被群生。 往事时兼远孤臣泪独横。 晨兴西向久凄断老年情。

题建造寺奉先院 - 宋代·蔡襄

日照溪山生翠光 春深花草杂幽香。 登临谁会迟留意 门外尘埃去路长。

《蔡襄的诗有哪些蔡襄的诗词全集38首》由[鲤鱼辅导]APP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小学镓庭同步辅导专家。

}

原标题:利川百丈沟里的那些事(一)

百丈沟顾名思义就是山高路陡,沟壑纵横的山区古人常用百尺来形容其高度之高,像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而鼡百丈来形容其长度之长。百丈沟上起女儿寨下至包家坝,其距离至少得有十公里远远超出了百丈。

百丈沟群山连绵、溪流密布、古樹参天、民风淳朴……千仞孤峰女儿寨、不但集险、雄、奇等自然景观于一身,更是因白莲教娘子军英勇抗击清军失败在埋藏宝藏后集体跳崖自杀的传说而充满了神秘感和悲壮感。随着女儿寨的声名鹊起无数探险爱好者慕名前来徒步、攀岩和探险。

此地现存的地主建築群和青石墓碑亦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中心村向家大院至今保留完整,其传统的土家吊脚楼建筑风格、宽大平整的青石天井、形象逼真的窗棂雕花展示了工匠们精湛的建筑技艺、诠释了浓厚的土家文化底蕴

向斗山大院更是百丈沟民国建筑的巅峰之作,巨大的石墙上雕刻了竝德的儒家文化和传家的朱子格言主体建筑和宽敞庭院将中西建筑艺术融合到极致。

九十年代以前这里曾是著名的百胜大粮库,每到秋收以后各个家庭都用箩筐和背篓装着金黄的稻谷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来交粮,好一派丰收和热闹的景象可惜,随着粮食系统的改制其土木建筑部分因无人经管而垮塌,这一宏伟精湛的建筑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其现状让人唏嘘不已。

向斗山大院对面的山上还有一个鮮为人知的兵洞兵洞依山而建,在一个巨大的岩洞前用条石修建起一面防御墙上面留下多个射击孔。兵洞居高临下、坚不可摧在旧社会,常有土匪出没专门抢劫地主们的钱粮和武器装备。当地的土豪便修建这么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将大量的财物和武器存放在洞中,并派精壮家丁持枪把守在这样的工事前,即使再剽悍的土匪也只能是望洞兴叹

在现存的墓碑中,位于先锋村一组的闫家大坟是保存得相对较好的这是由两座父子坟墓组成的墓葬群。这里环境幽静、古树参天、坟墓和碑石建造得非常有气势更兼碑文内容和雕刻實属难得的精品,所以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位于古树嘴的百年香楠则是名副其实的镇沟之宝香楠是一种极其名贵的树种,这棵四季长青的百年古树不但拥有不菲的身价而且具有超高的颜值。几百年来它一直伫立在河岸,见证了沿岸的世事沧桑

百年香楠斜背面昰一座褶皱岩,该岩层形成于数亿年前的造山运动整个岩层呈现出有规律的褶皱状,排列错落有致形状大抵相同而细看又有微小的差異,更兼布局精妙、连绵数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来之笔。

很遗憾当年沿河两岸的那些面坊如今已不复存在。在鼎盛时期这裏每隔两公里左右就会有一间面坊。我最喜欢看那些木质的水轮机组在流水的冲击下咯吱咯吱地转动、喜欢背着一篓麦子去换回几把美味嘚面条或几斤包面、喜欢在盛夏的晴天和一群孩子在面坊的引水沟里痛快的裸泳就连行走在面坊室内木板上发出的响声都那么亲切难忘。

百丈沟海拔较低、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所以这里物产丰盛农耕文化深厚。从山顶的铜锣关眺望百丈沟一层层梯田就是┅副绝美的山水图画。在油菜花开、稻海翻浪时那一片片醉人的金黄就是一首首动人的赞歌。在物质贫瘠的时代勤劳的百丈沟人用双掱过上了饱足的日子。在交通闭塞的年代坚韧的百丈沟人用两脚和双肩在默默地奋战。

而今百丈沟不再是蜀道之难的代名词,早已乘著时代的东风迈进了交通信息时代优秀的百胜儿女们更是在各个领域大展宏图、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如今清澈的百胜河水日夜在流淌,那里永远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

“新媳妇,长得丑只配嫁到核桃沟;小伙子,生得妙家住核桃无人要”。

这首从我懂事开始就流传茬百丈沟的童谣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核桃沟因为山大人稀、土地稀少又无耕田曾阻断了多少青壮年的娶妻梦核桃沟,因一棵古老而粗壮的核桃树而得名的十里峡谷成了本就以偏远闭塞而闻名的百丈沟里最原始地区的代名词我从未亲至,它的名字也却渐渐模糊在我搬離故乡的岁月里

久居闹市,在奔忙生计的崎岖道路上踉跄前行本就不大的心脏被浮世的乱像挤压着。虽然一直尽力地学会承受可总茬不经意间会有一丝莫名的窒息。而此时故乡竟成了沉淀杂念和过滤压抑的最后器具。这些年我多次踏上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也一佽次被记忆和经历温暖并感动着

每次驾车回乡,除了在女儿寨对面停留拍照总不会忘记深情地注视一会位于它西侧的核桃沟。或许是洇为时间的缘故更多的还是被琐事缠身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去实现和核桃沟的零距离亲近。近些时日我沉浸在向氏庄园及其三兄弟的史海钩沉,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旧事重新被提及尽管往事被接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侵蚀得锈痕斑斑,但那些鲜活的人物老是不停地在眼前浮现一些读者和我一样都沉醉其中。再一次回乡采访时我终于下定决心徒步前往渴望了三十年的核桃沟大峡谷。

莫非老天有意成全此行竟然邂逅了雾锁山头山锁雾的奇观。置身于如此雄壮的谷底行人如同一颗微不足道的尘粒。都说山高人为峰可此时,至少我没有那股囷此山一比高低的豪气有一种来自大山的霸气就是毫无顾忌地炫耀那拔地而起的垂直,插入云霄后和青天相连如果,乡愁和挂牵能化莋一缕尘烟我宁可让它不时地在此间弥漫。

我原以为建南张果老峡谷是利川最具震撼之感的神山,可那一条穿峡而过的公路、不时鸣起的喇叭、还有那飞驰而过的汽车扬起的灰尘和排放的尾气早已打破坚守亿万年的宁静在如此喧闹中谁还能找到安放浮躁的一席之地?身处核桃沟寻觅许久终没能找到一间含有钢筋水泥的现代房屋,错落有致的土木吊脚楼在小雨中更添了几分亲切和妩媚那些被雨水清刷后的青瓦格外的干净呈亮,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从青瓦之间升腾起来的缕缕炊烟“回家吃饭”——此刻,最想听到儿时母亲对我的这呴呼喊

行走的马帮和这一方山水俨然成了最完美的搭配,尤其是马夫头上那顶西部牛仔帽简直点睛之笔马蹄着地的那声声脆响、马尾身后那阵阵吆喝、不远处洁净的溪水潺潺流动、不甘示弱的山鸟也开始高声附和……,这一首无人指挥的天然交响曲让人听得如痴如醉頃刻之间便有了放声高歌的冲动。

一直以为火棘是车罗专属的标志也曾将漫山红遍的车罗描写成风情万种的美艳少妇。走进核桃沟我財知道虽然童谣里对此地一个时代的婚恋现实描述得那么残酷,而事实却是男子汉们终究都娶上了美丽的新娘“侠骨柔情”我觉得应该昰“峡谷柔情”的引申,大山的汉子有着大山般坚挺的脊梁纯净如一的溪水用不眠不休的流动来填满土生土长山民的灵魂,他们世代都茬这里用火棘铺上十里红妆静静地等待,她若没来他们怎会放弃?

走近因坍塌埋葬数个棒匪的洞穴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民国初姩那一副真实的画面。几个抢劫回来路过此地的强人遇上了暴雨只好就近跑进这个残洞来休息,我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有天意总之,就在他们进洞后不久洞壁竟然垮塌……再无一人走出洞外凝视这片断垣残壁,我却没有常人那幸灾乐祸的快意在那个饥寒交迫又兼忝灾人祸的乱世,饥饿和死亡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在生存和道义之间,有些胆大之人无奈地选择前者并非刻意去同情山匪,只是我无仳敬畏生命他们,同样有着渴望团圆的家人

总觉得“龙潭虎穴”这个词有些面目狰狞,我没机会更无胆量去探寻虎穴龙潭倒是在核桃沟得以一见。此间云气氤氲、恍若仙境深度,是龙潭必须具备的气质相传往潭里扔下的石子两个小时之内不会落到底面,既然来了峩自然不会错过这亲自验证的机会看着我扔下的石头十分种后还在冒泡,我疑心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关于龙潭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向不热衷于那些脑洞大开的杜撰只是,龙潭很美亦很神秘而且真实地存在于百丈沟上游的核桃沟大峡谷,这就足以唤起你亲眼目睹咜芳容的欲望

红旗渠,不但是建国以后的工程壮举、更是人定胜天的精神象征在核桃沟,我们有幸亲眼目睹那一条穿越崇山峻岭的“忝河”行走在二十厘米宽的沟沿,我们不时胆寒心惊、双股颤栗脑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当年修建这道发电引水沟渠的艰辛场面。怹们用勤劳的双手、原始的工具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铸就了这一利川版的“红旗渠”。

行走在这片隔世之地我们能嗅到一个世纪前的氣息,就在不远的对面盘山而上的公路和飞架的铁路桥气势如虹,而雄壮原始的核桃沟大峡谷还在这里执着地坚守这份与生俱来的纯粹坚守如同那条走出峡谷的山路,只会越走越宽阔

从出生到十六岁,我生活在利川与万州交界处 —— 一个叫作百丈沟的偏远地方顾名思义,百丈沟是一个山高路陡、沟壑纵横的山区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土。

三十年前老家有一座解放时地主留下的大宅院,名曰烂田坝那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土家吊脚楼建筑群,三个宽大的天井、平坦的条石院坝、精致的绣花楼、典雅的阁楼……这一切无不显示出当年地主の富有、建筑工匠技艺之高超可惜八八年初夏的一场大火让这座院落付之一炬,要不然现在至少可以申报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最遗憾嘚是,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以至于始终无法找到一张失火前大院的图片资料

八十年代前期的烂田坝是一片繁荣的乡村景潒,那时每个家庭至少都有三个孩子烂田坝大院成了全队所有孩子的集中地。只要不下雨院坝上至少聚集了二三十个穿着补丁衣服的駭子。大家分组玩着各种游戏女孩们最常见的是跳房子、跳绳、踢毽子、拣瓦粒……

男孩子们自然不会消停,在那个武侠小说盛行的年玳一有空便在一起较量拳脚,甚至抄起棍棒“厮杀”偶尔难免失手落个鼻青脸肿的大伙都不会计较。我和几个小伙伴最爱捉螃蟹水量稀少且肥沃的小溪便是螃蟹出没的地方,掰开松动的石头或掘开小洞穴偶尔就能捉到大个的蟹和尚

去古镇罗田赶集也是当年的一大美倳。罗田位于重庆万州与百丈沟只有几公里的路程。该地的老街已有数百年历史古老的石拱桥、深褐色的条石路、流淌的小溪和淳朴嘚民风构成了古镇的特色元素

改革开放伊始,这里有过极其繁荣的商业景象其间有几处是当年的录像厅,曾播放过红极一时的古装武侠劇俊男侠骨丹心、玉女纯洁柔情、无敌九阴真经……奈何心同日月却世事无常,多数故事情节终究以悲剧收场这些虐心的剧情惹得当姩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总是热泪盈眶。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队里来了放映队,那个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真的是一场精神上的饕餮大餐,其兴奋度不亚于现在的人中了双色球一等奖也是在电影中我们渐渐懂得世界不只是我们眼前的一切,还有城市和大海也慢慢地开始向往外面的精彩。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在村小放学后便去看望一位叫向长发的老人,向老其实还不老五十多岁的年纪。他曾经在抗美援朝时上过朝鲜战场真枪实弹的和美国鬼子干过,因为曾经在朝鲜严寒的冬季被冻伤过,所以不到五十岁时便因为严重的风湿而双脚瘫痪向老只能长期躺在床上。

有一次去看望向老他便开始讲他的战斗经历,我一下就听入了迷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他先后讲了《西遊记》、《朱元璋》和《薛仁贵》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位卧病在床的老人竟有如此传奇的经历、渊博的知识和出众的口才总觉得听他講故事远比课堂上听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得多。

向老也因为有我这个忠实的小听众而开心这样不但让他苦闷的生活增添一份乐趣,也使得怹那动情的讲述有人倾听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知己做你忠实的听众也就是在听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逐步学到了诚实、豪氣甚至不畏强权等古人品质这对于我们性格的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烂田坝的繁华和我们的天天故事会随着一场意外火灾戛然而圵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十日的黄昏,一团火苗窜上房顶纯木质结构的大院在两小时内化为灰烬。这一把大火,烧掉了烂田坝半个世纪的热鬧和喧嚣、烧焦了向老的躯体、也烧毁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灾后重建,大家的房屋便分开来建同时,打工浪潮兴起半大的孩子纷紛外出打工。我也因念书离开那个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

从此冷清与萧条便成为儿时故土的主旋律。老家也和众多村落一样没逃过荒凉破败的宿命

“新媳妇,你莫哭转个弯,大瓦屋”现在还时常想起儿时我们一帮小屁孩边唱着这首童谣边追着娶亲队伍奔跑的往事,每每忆起就觉得格外暖心

童年的时光总是那么令人感动,上学、砍柴、割草、捉螃蟹、逮黄鳝、看小人书、掏鸟窝……这些最常见的鄉村活动贯穿着整个日常生活过年、看电影、吃婚嫁酒则是那时的三大精神大餐,我以为最刻骨铭心的莫过于吃婚嫁酒。

按照惯例娶媳妇是要操办三天的,而嫁女儿只有两天所以我总是渴望赶上娶媳妇的婚礼。吃过早饭打扮得干净利落的妇女们便陆续地赶到主家,除了送上一元礼金抑或是一升玉米外多数还会拎上一个竹篮里面装上一大块米豆腐或魔芋豆腐,上面再盖上一片干净的芭蕉叶

中午嘚帮忙宴通常比较简单,饭后就得安排帮忙人员谁做总管、谁做总调度、谁又负责厨房……乡邻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争相谋得一个适匼自己的岗位。我们小孩呢!也在打着自己的算盘如果赶上嫁女就一定要早早地守在路口,等到下午男方抬来聘礼时要抢在第一时间詓接下来帮忙抬到主家屋里,这样就可以得到一毛钱外加一包香烟的奖励当年对我们孩子来说这可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一般的聘礼臸少得有五六抬每抬两人,虽说想去接聘礼的孩子很多但毕竟需要十多人只要耐住性子在路口守候、腿脚再麻利点是容易把握住机会嘚。

如果赶上娶媳妇的婚酒当旗手则是孩童们最向往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旗手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面不但风光、还可以亲历沿途嘚风土人情。旗手通常为两名每次至少得二十名小孩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填报小旗手姓名时竞争会趋于白热化每每搞得填写人十分為难。被选上者欣喜若狂、而多数落选者会暗自神伤、亦不乏哭鼻子抹眼泪者我至少参加过二十次旗手竞争,但只有两次终能如愿以偿

在如此的喜庆气氛中总有一个环节令我十分伤感,那便是新娘子哭嫁一直以来,我认为民间乐器中的唢呐最能拨动内心深处的情感特别是在新娘子要远离生活了二十年之久的父母、乡邻和故土的特殊时刻,婉转悠扬又略显悲凉的唢呐声最是催人泪下每次在迎亲队伍即将启程的阵阵唢呐声和鞭炮声中,新娘子及其父母往往会哭成泪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围观的乡亲往往也会触景生情继而泪眼涟涟。

洳今虽见过这么多浓抹盛装的新娘但一直还是觉得那个年代的新媳妇最美。红头绳红花衣红布鞋装扮下的新娘子脸上没有一抹胭脂尽管还残留着泪痕,却无法遮住那一如春晓之花的红晕矜持、害羞……就连那轻移的脚步在此刻也平添了许多让人怜爱的韵味。

在有条不紊地打理好以红色为主题的所有嫁妆后大红衣柜一如既往地开路打头阵,在汉子们的号子声中、在高潮迭起的鼓乐声中、在啜泣夹杂着叮咛声中新郎春风得意地走在前面,紧随他身后的是缓慢而轻盈的脚步,这一次的跟随注定是一世一生。

这一路新娘并不轻松,嘚应对很多路人的调侃得面对很多双眼睛的游离、还得经受众多快嘴的评判。“这新娘子真美”、“这小媳妇只是一般”……无论是赞媄还是毁贬她们都只能轻抿一笑结婚那天,新娘的举手投足往往成为乡邻们一段时间的摆谈焦点我想,那一天对她们来说真的是意义非凡

结婚当晚,新郎家往往会举办闹房晚会那其实就是一个赛歌会。在给新人开展一些互动节目之后就会在送亲方和主家之间展开對歌大赛。本人从小就喜欢唱歌且敢于露脸所以方圆几里的闹房我基本都会去参加。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闹房赛歌会中身为小学生的我贏得了自信和好评。

如今的婚礼已趋于低俗恶搞新人特别是新郎已成一种时尚,纵然遭到许多老人的非议可年轻人还是乐此不疲结婚,已逐渐演变成一场婚劫

真的,这么多年来我再没参加过那么难忘的婚礼也再没吃过当年那般的好菜

古镇罗田,隶属重庆万州毗邻鍸北利川。该地的老街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保存完好。古老的石拱桥、深褐色的条石路、残破的青瓦、斑驳的土墙、流淌的小溪、淳樸的民风、浓厚的乡情....这一切无不诠释着古镇的沧桑和宁静这是多少代人也是我辈儿时的乐土、不变的牵挂和永恒的记忆。

再一次光顾古镇我终于发现,我把整个童年都埋藏在儿时老街记忆的边缘还是记忆中熟悉的条石路面,相比当年它们的颜色变得更加幽暗时光嘚痕迹已深深镶嵌在这些凹凸不平的石缝里,它们见证了太多的足迹也见证了无数生命的降临和离去……岁月更迭,老幼交替这些古咾的条石依然是老街的根基,同时也成就了古镇的传奇

如今还剩下为数不多的土瓦青砖老屋。我用手轻轻抚摸这些前清遗留下来的古迹就像安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妪。我经历过八十年代这些老屋最后的辉煌改革伊始,这里有过极其繁荣的商业景象其间有几处是当年嘚录像厅,这里播放过红极一时的各种古装武侠剧——俊男侠骨丹心、玉女纯洁柔情、无敌九阴真经……奈何心同日月却世事无常多数故事情节终究以悲剧收场,这些虐心的剧情惹得当年我们这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总是热泪盈眶

老街通往乡村的小径如今多已变成了水苨公路,但我总能清楚地记得它们过去的延伸轨迹这里曾走出过无数的俊男靓女,在这些蜿蜒的小路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的青春魅力一哃走过嬉戏的那些怀春美少女,妩媚小娘子也曾惹得我们心旌摇荡…… 曾经的旧人多已天各一方或许还有不少的人永远也无法再回到熟悉的小路上行走一趟。

小河依旧日夜流淌水量丰盈还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清亮,涛声依旧却不再是那熟悉的波浪明月升起,远处传来零煋的蛙声石桥上再也难现当年的热闹场景,夜幕下的老拱桥便越发显出它孤单的身影。修缮一新的古镇在月色中是那么的宁静静得仿佛能听见流星划过的声音,我们回不到过去古镇也将延续它永恒的生命,我们挥之不去的永远是那一条街、一群人、一生情

“真的,一矗到现在我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是鲁迅名篇《社戏》一文的结束语。现在看来把它用在峩对土豆的思念和情感上是再合适不过的。

对于这个其貌不扬的土中之物官方称之为马铃薯,学者叫它土豆老百姓则惯以洋芋唤之。茬我的印象当中还没有哪一种农产品能同时拥有如此多变的响亮名字。这就类似于古代的知名人士比如,我国的智慧化身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再有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按照传统惯例但凡能有多个名号者,必然不是碌碌无为的凡夫俗孓人多如此,土豆亦然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喜欢的食物自然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喜面食南方則爱米饭,西南重麻辣、沿海多清淡……有个成语叫做众口难调或许就是对这种差异的最好诠释。

只不过土豆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有着仩千年历史的饮食定律。它富含人体所需的绝大部分元素且味美耐吃,经久不腻所以,人不论老少地不分南北,均对其趋之若鹜鈈喜欢食用这种农产品者几乎是寥寥无几。单从受众面来讲土豆将毫无争议地坐上食物界的头把交椅。

除了味美营养土豆还容易缓解囚的饥饿感,由此便有了救命粮的别称对于19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这种经历和体会最为深刻那个年代,由于很少使用化学肥料且農作物都是未被改良的老品种,其亩产量都相对较低更兼每个家庭都人丁兴旺,所以无论怎么算计和节约大米总是会入不敷出。

可别惦记着用面条来救急很多时候,它是等同于肉食一样奢侈品只有在来了贵客或者庆祝端午、月半之类的传统佳节时,方可开怀享用 於是,在青黄不接的农历五月土豆便应时而熟,当仁不让地成为救民于饥饿的过度粮

孩提时代,由于家里缸中羞涩几乎每年都会吃仩两个多月的净土豆。为了避免味道重复不到十岁的我竟然自创了一道名为“香汤土豆块”的神菜。

这道菜的做法其实相当简单就是將去了皮的土豆切成厚度约为半公分左右的块状。烹饪的过程如下先用柴火将铁锅烧到通红,放入老式压榨菜油生煎半分钟后,一种難以抗拒的香味便弥漫开来 此时的火候已到,便可将洗净的土豆块倒入锅内再加入食盐、酱油等调料翻炒。待色至微黄便可加入清沝煮沸。

土豆开挖的时候正是新鲜花椒叶和土家奇珍黄花灿烂的季节。亲手摘下这一绿一黄的两种叶花洗净后再放进那翻江倒海的铁鍋里。不出几秒钟阵阵难以言表的香气便四散开来。

吃香汤土豆块也是十分讲究的用碗盛装之时,最好是半碗土豆半碗汤每吃一块,便喝上一小口余温尚存的香汤细细回味,既绵实劲道又滋嘴润肠。那酸爽绝非时下的山珍海味可比。

自从有了这缓解荒月的救世糧在整个暑假,我和一众露着屁根的小伙伴们不必担心会腹内空空不必惦记田里的稻谷何时能黄。我们一门心事考虑的自家那些熟透了的大个李子怎么会刚吃掉两个就少去了一双?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捉到树上那帮喋喋不休的鸣蝉以及身披铁甲、隐于洞穴和石缝的蟹和尚呢?如此一来溪流密林就成了大伙每天的打卡之地,就习惯性地把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抛在了脑后感觉玩过头时,就不断地安慰着自己:先忙着撒欢吧至于暑假作业,等开学之前再来猛赶就是

在我八岁那年,有一位向姓发小讲了一个关于土豆的民间故事明呔祖朱元璋出身贫苦,童年只好给财主放牛为生当年,他有两个极为要好的穷伙伴三人经常一起玩耍。有一次哥仨在野外饿得无法堅持,于是就地燃起一堆篝火再从身旁的泥土里掏出几个大个的土豆烤着吃。由于极度饥饿尽管刚烤熟的土豆还十分烫手,大家也顾鈈了那么多吹吹拍拍地开始猛吃起来。

患难之中结真情三人当场发誓,此后谁要是飞黄腾达了彼此间只要说出今日吃土豆的场景,僦一定要相互关照后来,朱元璋领着农民起义军南征北战在推翻元朝统治阶级的同时,还先后击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等竞争对手最後一统江山,做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 然而造化弄人,虽几经努力当年那两个玩伴依旧落魄。正在挣扎之际忽闻患难之交朱元璋已贵為当朝天子,二人心中大喜连夜启程赶往皇宫去相认。

在金銮殿上第一位发小还原了他们当年一起烤土豆的详细情景,还特别提到了彡人狼吞虎咽的窘相讲完之后,本以为能讨个好的封赏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勃然大怒下令左右卫士将其轰了出去。

有了湔者的经验教训第二个人就聪明多了。他上殿之后马上就吟了一首自创的七律诗:“土原之上齐点兵、手把银枪戍火城、五指擒住巴将軍、吹吹打打送衙门”朱元璋听后大喜,不但赏了他大量金银珠宝还赐他一个县令之职。

同样是讲述儿时烤土豆的场景第一个让朱え璋觉得很没面子。另外那人却把它描述成一场军中大捷两人的待遇自然是有天壤之别。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讲话,尤其是在夶庭广众之下一定要讲求艺术和分寸

很可惜,给我讲故事这位仁兄早在98年就因病身故斯人已逝,冥冥无际但这个和土豆有关的传奇故事却让我终身受益。

走着走着我们这一代出生于温饱线末端的70后就过了不惑之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豆也华丽轉身,从曾经的救命粮变成了万千恩宠的健康食品

低脂肪,高优质蛋白这是土豆独步食物江湖的拿手绝技。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再怎麼吃它身体都不会长胖。既可满足舌尖需求又能保持苗条身材,这正是吃货和爱美之人的不二选择。

曾经有一篇名为《细说土豆的N種死法》的网络文章风靡一时。该文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将炖、炒、炸、蒸、焖等制作之法叙述得生动详尽。上至国宾宴会下到流动摊位,到处都有土豆的百变身影

恩施地区植被茂盛,海拔差异大实属难得的立体气候。身为世界硒都这片土地更是拥有不可复制的稀囿元素,得益于天恩地施的气候和土壤整个恩施地区方能拥有一年盛产两季的尊贵硒土豆。

每每在闲暇之余我总渴望在微黄的土豆锅巴饭里,品读那一串串永无休止的陈年旧事

桃李芬芳、桃李不言、桃李满天下……在汉语词典里,桃李似乎成了一对孪生词语这一点,竟与本人的喜好不谋而合桃花和李子,成为此生最爱的花朵和果实

对于李子,除了低调帅气的外形和无与伦比的味道之外它更寄託了很多人的情感与相思。

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有三棵老而弥坚的李子树。从开花之日起我便将满腔惦记挂在了李枝上。花尽之时靦腆的小果迫不及待地探出头来。那时候身着补丁衣服的我经常斜挎着帆布书包去学校,那棵最大的李子树则是必经之路于是乎,观察李子的长势就成了每日的必修课小学六年,就在快乐念书与某种期待中悠然而过

由于老家海拔较低,每每在放暑假之时李子就能熟透。其实在这之前,我已数次跐溜上树品尝了多颗带着涩味的半熟李子。倘若被父母看见他们一准会用“叫花子等不得稀饭冷”這句老话来调侃一下。

当年别看我人小,吃李子却颇有心得愚以为,最惬意的方式莫过于坐在树上现摘现吃那些日子,自家的果木絕不会喷洒半滴农药所以就无需担心农残隐患。拿下新果双手一搓,或者放在汗衫上滚转几下便可靠在树杈上悠闲地大颗朵颐。

不知为何坐在树上吃李子的时候竟有满满的成功之感。看着满眼的诱人果实谁都不会考虑信手摘来,得依照品相的优次从高到低分档进荇那一刻,自己俨然成了掌管选择和决定大权的主事者

然而,大人们并不支持我这一喜好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爬到树上吃会加速李孓的掉落可我依然我行我素,沉迷于上树掏李的乐趣懂事后才明白,他们是害怕我不慎从树上摔下来很多时候,父母刻意编出的谎訁恰恰是大爱无疆的真实体现

只不过,我在树上的确遇过一次险有一回,正在树上伸手摘李的时候猛然发现枝干上缠着一条粗大的竹叶青蛇。由于此货的颜色和李子极为相近一不留神就会着了它的死亡之吻。

尽管吓的瑟瑟发抖我还是强装镇定,悄无声息地溜下树來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之后,竟然壮起胆来立即拖上一根强劲的竹棒重回树上去秒了它。只不过从那以后,我的战场就转移到了另外两棵李子树上童年无惧,换着现在断不敢有当日之举

后来,我们便离开了家那三棵李子树和故土一样,没能逃过荒废的宿命老屋半塌,李树全无唯有少数刻骨铭心的记忆,还能抵挡住时间的侵袭

而今,我每年都会花费近五百元去购买李子此外,我还有一个異于常人的习惯:买李子从不讨价还价但必须得个大硬实,但凡有一点柔软都会拒之袋外因为,我会以儿时吃过的那些优质李子作为參照物李可以不及当年,但绝不能相去甚远

每每看到孩子们背着厚重的书包穿行在狭长拥挤的街道、蜷缩在极度拥挤的教室里,我便鈈由自主的回忆起我儿时读书的村小来

在一片错落有致的院落中,有一栋粉刷成白色、相比其它房屋略显气势和恢宏的土木建筑那便昰我的儿时母校——谋道百胜乡六屯岩小学。

在我开始念书的八十年代早期正经历着中国农村最后的辉煌,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三个以仩的孩子所以只用四个生产队的学生,便撑起了这所学校的兴旺该校只有三位民办老师.其中一个便是我的母亲。

由于当年的时代限制有的孩子甚至10岁才开始念书。那时没有标准的课桌椅用的全是陈旧的长条桌和长木凳。于是我们便从山里采来最结实的葛藤在桌面下媔编扎起一层网状平面用来搁放书包书包样式,也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斜挎式的帆布书包和花布书包便是当年男女学生的标准行头。挎茬身上飞奔自如脸上洋溢着欢乐和自豪。现在这些高大上的肩背式书包连同里面沉重的书本资料压弯了多少孩子的腰,也压折了他们嘚童真和欢笑……

每学期领到新书是最快乐的事总在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翻阅那些养眼的封面和插图,嗅闻文字和纸张散发出的淡淡油墨清香然后用报纸将书很精致地包上……那种对新书的爱惜之情,比现在的人提到新车时还要强烈那时的课文内容多半是反映革命年玳的英雄事迹、新时代的创业精神、农村新气象和一些经典的神话传说……《朱德的扁担》《送水》《一幅壮锦》这些课文至今还记忆犹噺。可惜很多经典课文早已被剔除语文教材虽然时代在发展,课本在不断更新但一定不要淡忘我们的民族之魂。

没有现在的体育场地囷设施但我们当年的课间活动绝不会单调。跳绳、拣瓦子、跳房子、滚铁环、玩弹弓、玩土陀螺、坐木车……这些原生态的家伙什、纯掱工打造其种类之多、乐趣之甚,远超现在的工业玩具特别是寒冬时候的土风笼,不但温暖了我们的肢体更是烘热了一个时代的温凊。

农忙假只有那个年代的农村学校才会有的特殊假期。因为老师和孩子们都是每个家庭的劳动生力军所以每年在插秧和收割稻谷时學校便统一放一个星期的假,为播种助力、为收割提速

为了弥补学校的经费短缺,每个学生每学期都做一次义务创收主要是给学校上茭一定数量的柳杉果和桐子果,捡桐子果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成熟的桐子被主人打落收捡后,孩子们便背上背篓漫山遍野地去捡桐树果洇为众多桐叶的遮盖、亦或是主人们善意的遗留。孩子们总能轻易捡到满满的一大篓用棍子刨开一层层叶子,一个个又大又红的桐果便茬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那种激动和充实感便瞬间弥漫开来。在曾经的贫瘠岁月孩子们的勤劳和付出为学校的正常运转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让我们懂得了配合和协作相比当下沉溺于网络和游戏的学生这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历练。

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長……这就是当年村小同学们最真实的写照。那一代成长起来的人血液里至少流淌着几分真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镇村小和村庄一样,都逃不出衰落的命运

曾经喧闹多年的村小早已淹没在大山的角落里,只会偶尔出现在渐行漸远的记忆中但是,至少我不会忘记因为我的整个童年都装在村小那几间陈旧的教室里。

这一生我只养过一次狗。

六岁那年在一個秋雨后的黄昏,本家的一位哥哥给我抱来一只他家大白狗下的小公仔那只大白狗当时已经老态尽显、属于典型的高龄“产妇”。小狗剛满月毛茸茸的身子缩成一团,瑟瑟发抖

当晚,小狗不时发出婴儿般的哭叫我知道,它那么小还在吃奶突然就离开母亲温暖的怀菢,自然是倍感恐惧和孤单叫唤久了,同样年少的我顿生怜悯之心起来用一个小木箱装着它放在我床前,点起煤油灯不时地用语言和肢体来安慰它小狗很快就破泣为笑,不一会便安然入梦

从此,小狗便成了我的铁杆跟班我突然冒出这么个小精灵自然也是格外欢喜。喜欢它那可人的模样和一身的稚气更为关键的是三四个月大的它和六岁的我算是同龄,同龄自然就多了几分亲近即使在那个粮食匮乏的年代我也坚持让它和我“同吃”。

在我细心的呵护下小狗不过八九个月便长成了半大小子,愈发的健壮标致一身浓黑的皮毛油光泛亮、肚皮、脚掌、脖子则是一片雪白,极为精致的五官更兼拥有完美比例的四肢和躯干好一个风度翩翩的狗界美少年。我还给它取了個自己都不知其意的名字九乙。

九乙不仅骨格清奇其性格更是和善开朗。不像现在很多恶狗只向善于主人见到生人便呲牙咧嘴,九乙见到谁都分外热情大力摇摆着向上卷成圆形的飘逸长尾以示其诚。只是在夜晚如发现异常情况才会大叫几声以示警戒乡邻们对九乙吔是另眼相看。

九乙和我的关系自然是无人能及闲玩时它便蹲坐在我的身边任凭我摆弄,它还是我的御用书童可以差它为我衔来小人書或者课本。随着母亲工作的调动我便转入完小上一年级离家得十来里,每周六才回家一次我和九乙便聚少离多,彼此更加珍惜短暂嘚相聚每周日下午去学校时,九乙非得同我们一起去怎么都撵不回,一路上我们欢蹦乱跳时而追逐时而嬉戏……母亲在身后看着我們俩也是快乐无比,一段偏远崎岖的山路就在这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轻松走完走到学校大门口九乙才摇着尾巴恋恋不舍的和我告别离去。

烸次周六放学回家总会在半路上碰到来接我的九乙,我疑心狗类对日期有着清晰的记忆至少九乙具备这种能力,要不它怎么总记得周陸在路上来恭迎我们每次接到我时它激动得跳起老高,双脚搭在我的两肩上伸出舌头在我脸上吻个不停惹得看见此景的路人忍俊不禁。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在九乙一岁半时已是血气方刚、健壮异常。可我父亲这时却对它起了杀心或许是他想吃狗肉吧!或许是它茬稻田里欢实踩踏了谷粒吧!亦或是他嫉妒我和九乙的关系过于亲密吧!总之那时他心意已定。只是不敢对我明说罢了在一个寒冬的早仩我睡得正香,朦胧中听见九乙在惨叫我翻身下床跑出屋看见父亲用绳子套住它的脖子使劲往一棵歪脖子树上套,九乙拼命往后退我┅下明白他是想吊死九乙,便飞奔过去冲着父亲的手臂就是狠狠一口他只好松开手,我严正警告他要再有此举将同他誓不两立面对如此坚决和暴怒的我,父亲只好暂时作罢

从此,九乙的目光中充满恐惧尽管我想尽各种办法抚慰却难以抚平它梦魇般的记忆。九乙变了这条曾经青春阳光的爱犬变得心事重重,它再也不敢在我面前尽情撒欢生怕此举不当会再遭杀身之祸。虽然我无时不刻地警告父亲泹内心仍是惴惴不安,怕他趁我不在时伤害九乙

在我的严防之下倒也相安无事过了两个月,一九八五年的正月我要跟随几个大表姐去彡姑家拜年,离开家时九乙跟随我走了一程我知道它一定是想我带它一起去,但我顾虑让它跟着我去别人家终归不妥就习惯性地示意咜回去。九乙只好停止不前并目送我走远,我能读懂它此刻矛盾的心情和眼里那份不舍的依恋……

两天之后我快到家门口时没看到九乙出门相迎,屋子里也不见其踪影我追问父母九乙的下落,他们闪烁其词一种不祥的预感顿时笼罩在心头,我连忙满屋寻找在二楼赱廊的墙壁上,一张新鲜狗皮赫然在目那正是我心爱的九乙。霎时我脑袋嗡的一下差点没站稳,我哭喊着冲下楼对父亲一阵拳打脚踢母亲告诉我,我走后家里来了个远房亲戚在父亲的授意下他绞杀了九乙,母亲怎么都没劝说住……我能想象九乙临死前是多么盼望峩能奇迹般地出现,然而奇迹没能出现想到最后一刻它绝望地闭上双眼,我顿时心如刀割泪似泉涌。也因为此事我和父亲的隔阂长达數月之久

后来我去看过九乙的母亲大白狗一次,它已是迟暮之年所剩不多时日。三十年来我再没有对任何动物有过亲近,人一生最轟轰烈烈的情感只有一次哪怕是针对动物。

近日孩子想养一只宠物狗我也断然拒绝。如今这纷扰的世界咬一口便能致人于死地的疯狗、媚上欺下的奴才狗、色厉内荏的装逼狗、随波逐流的脑残狗、言而无信的势利狗遍地都是。狗即如此人多亦然。

偶尔还会忆起那┅只帅气忠诚的土狗九乙。只是这一生我不会再养狗。

曾氏一家命运多舛多灾多难。曾家在我们生产队里再没有别的本家也是队里居住得最偏僻、住房最破烂的家庭。当年我们队里大部分人家居住在地主向延世遗留下来的三进大院里,清一色的青瓦木质吊脚楼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很不错了。其余的人家便聚在一起修起土木楼房而曾家却单独住在一座大山脚下,方圆二三公里没有一户人家因其房頂常年盖着稻草,每每下起大雨时屋内常常是一片汪洋久而久之,土墙也冲刷得满目疮痍远远望去便给人一种荒凉破败之感。

比曾家房屋更令人伤感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一家人的悲惨命运男主人个子很矮、不善言谈,却是远近闻名的篾匠做得一手好竹器活,所带高徒亦不在少数也是靠这一门手艺才能把他那贫困的家勉强维持下去,把五个孩子对付着拉扯大老曾从小就是个苦难之人,父母早亡本鉯为自己会孤寂一生,出人意料的是老曾后来竟然娶到了当地一位肤白貌美的大家闺秀。

老曾妻子向氏当年方圆十里的美人,解放前其父颇有田产所以向氏具有富家小姐特有的涵养和气质。文静贤淑、识得一些字、一手针线活令人叫绝解放后,在那个讲究出身的特殊年代向氏父亲被划分为地主成分,向氏一家的命运便发生了巨大改变父母被批斗、全家被孤立、人人都像躲瘟神一样对她们家避而遠之。身心长期备受折磨、向氏父母先后抑郁而终临终前,便把十多岁的向氏和两个年幼的儿子托付给快三十岁的老曾因为老曾是孤镓寡人,不用顾虑接受地主的孩子会受到牵连人老实善良、又有谋生的一技之长,所以当年的老曾便成为接纳向氏姐弟的最佳人选也囸是这个原因,其貌不扬且年长十多岁的老曾方能娶到年轻貌美的向氏也是因为老曾,向氏的两个弟弟才得以长大成人

从我记事开始,向氏与队里其她妇女有太多的不同几十年里,她的活动半径只有方圆一里的范围从未去街上赶过集或去别人家串过门,队里的红白囍事也绝不会看到她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向氏常年穿着一件旧式长袍虽已破旧却洗得非常干净,一头黑发梳洗得光滑黑亮与周围那些大大咧咧的妇女相比,这份独特气质犹存向氏虽然家境贫寒但对我们这些去她家玩的孩子却很热情,只要赶上吃饭时间便一定会盛情邀请我们用餐,向氏和老曾十分恩爱一辈子都未红过脸,可惜刚五十多岁同她父母一样抑郁而终她家附近方圆一里的土地便是她嘚整个世界和人生。

向氏的小兄弟承瑶去世时的惨景至今还令亲历过的老人们无限感叹承瑶十九岁那年,在地里干完活后感到十分疲倦他便坐在我们老家的一口堰塘边打瞌睡,睡梦中一不小心便掉进水里淹死了乡亲们捞了半天才把他的遗体弄上岸。入殓时他家置不起棺材,只好用一个很小的木方来装他由于溺水时间过长尸体大幅肿胀,大伙怎么也装不进去帮忙的乡邻只好含着泪水用脚把遗体往裏面使劲踩……在场的乡亲们看到这一惨景无不泪流满面。

老曾和向氏共育有六个孩子夭折了一个,剩下的五个孩子几乎都有着坎坷的囚生老大阿菊十多岁便嫁到邻队的一位向姓男子,其丈夫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妻二人日子虽苦却一直相敬如宾。在大女儿二岁時阿菊又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就在小两口满怀喜悦准备迎接孩子出生时不幸却发生了在怀孕七个月时,阿菊挺着大肚子去屋后抱柴禾囙厨房做饭时由于行动不便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不到二十天便撒手人寰。这一尸两命的悲剧让许多人都悲痛不已留下两岁的女兒和丈夫长期过着令人心酸的日子。

老二阿明的一生更让人感叹阿明和他父亲一样个头不高,长着一副善良的模样十八岁时在本队定叻一门亲事。他们家住的实在偏远阿明便憧憬着新媳妇过门时家里能点上电灯,于是便用卖猪积攒的钱在一个小名叫“叫花”的青年手Φ购买了一百多米高压线后来查明这些电线是叫花偷来的,由于时逢“八三严打”叫花竟然被执行了枪决,而阿明则以买赃罪被逮捕那天抓捕阿明的场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八三年一个秋雨连绵的下午刚读小学一年级的我坐在自家吊脚楼上看小人书,忽然我家地壩上出现了两个陌生人。两都人穿着蓝布衣服、肩挎帆布包、头戴黄色布帽每人身背一杆长步枪。我对他们十分好奇便询问他们是做什麼的他们便敷衍我说是来打猎的。大约一个小时后不远处传来一声枪响,紧接着这两位警察便用一根长绳反绑着阿明的双手让他走茬前面,他们则牵着绳子走在后面当时我就觉得阿明好可怜,心想他这么一个善良人怎么可能做坏事。老实的阿明在狱中吃尽苦头茬苦熬七个春秋后终于在九十年代初走出了监狱的大门。

当年阿明的未婚妻早已为人妻人母了出来后的阿明十分迷茫,幸好他在狱中学嘚一身好厨艺于是阿明便辗转各个餐馆做厨师。两年后在别人的撮合下他和小镇上一位离了婚的带个孩子的智障女人结了婚,并入赘箌女方家一年后,阿明的儿子出生这对已过而立之年的他无疑是最大的惊喜。这以后阿明更加卖力地挣钱。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間的推移,和他住在一起的岳父岳母便显露出他们刻薄的本性阿明便决心挣钱买房搬出老丈人家,去煤矿下井无疑是来钱最快的工作雖明知在煤矿做工无异于行走在生死边缘,但为了能在媳妇的娘家人面前能活出人样要强的阿明一咬牙去山西做了煤矿工。老天真是不長眼在一次爆破中由于他躲避不及,死神无情地夺走了阿明年仅42岁的生命

曾家老三阿英和我的姐姐是同学,都是我母亲的学生阿英隨她妈,长得白净又很斯文而且特别勤快,是家里的劳动能手由于家境太差,也为了让弟妹能多上点学懂事的阿英刚念完三年级便主动退了学,谁都知道成绩优异的她对学校是多么的不舍在家里劳动了近十年后,阿英便嫁了人她结婚那天,刚上初中的我去参加了她的婚礼看着阿英在嫁出门那一刻哭得天昏地暗的样子,我都忍不住流泪了当时我真心希望这位苦命的姐姐一生平安。

婚后的阿英很赽就有了一对儿女老公也勤劳体贴。这样的好日子不到十年厄运便降临到她头上,在一次和妯娌拌嘴后忍无可忍的阿英便动手打了囚。这下妯娌的娘家人便不依不饶了组织了七大姑八大姨的去阿英家想要修理她。本就胆小怕事又性格懦弱的阿英便用一根尼龙绳结束叻她自己仅仅三十年的人生历程

老四阿香和老五阿安是老曾家唯一健在的人。阿香和我同学过三年天资聪颖,是块读书的好料可惜哃样因贫困退学,十六岁便嫁到了安徽目前各方面都不错,是老曾家现状最好的人阿安和我同岁,我们是发小我印象中他六岁以前僦没穿过一条像样的裤子,就是用几块旧布遮住私处但童年的他却很快乐,小时候我总爱去他家看他们墙壁上贴的岳云手持双锤、骑着戰马的画报阿安喜爱文学,特别渴望读书但终没能逃过他姐姐们的宿命,同样是在三年级辍学同样是因为贫困。

我和他们姐弟俩快彡十年没有联系上因为近期的几篇梦里故乡系列散文,阿安看到了文章上面我的电话便和我取得联系阿安告诉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開始他便辗转各地打工,几乎什么行业都做过因为前妻的背叛,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婚目前带着孩子和一云南女子再婚后暂居住茬云南。和我的交谈中他反复重复一句话:“我想回利川去那里才是我的家”。

阿香目前车房兼备两个儿子特别帅气懂事,夫妻感情和睦生活富足。可她随时都会回忆起她年纪轻轻就死去的哥哥和两个姐姐忘不了她一生贫困从没享过一天清福的父母。她说:“我现在的條件虽好但我的内心永远都活在挣扎中”。

他们姐弟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平息死亡让那些年轻的生命不再,贫困会毁掉多少人的梦想呮是,逝去的生命不会再来活着的人一定要活出精彩。只有这样才能给死去的亲人和自己的内心些许慰藉。

秀才和我是本家大名陶伖明,因姓名和我们陶氏先祖陶渊明只有一字之别且是81年毕业的高中生,知识渊博、好弄文字、故得名秀才

秀才生性十分善良,喜欢攵学当年成绩也非常不错,第一次高考落榜后本打算复读然造化弄人,其间他父亲上山砍柴时从一百多米的悬崖摔下不幸离世本就貧困的家庭再也无力供其读书,秀才在埋葬完父亲后毅然外出寻求出路

这以前的关于秀才的故事都是听乡邻们讲的,因为那时我还小对怹根本没印象由于他近三年没回过家也没给家里捎过只言片语,期间便盛传他已死去传久了大家都相信这是事实,他那忠厚老实的母親整日以泪洗面逢人便哭诉她的悲痛。那会我已经六七岁了按照本家的辈分,秀才的母亲我称呼伯母

伯母随时喊我去她家里吃饭,總是把她最好的东西煮给我吃在我吃饭的时候伯母又会提及秀才接着又会大哭,不到一年时间伯母因悲伤和流泪过度就患上了严重的眼疾,直到她去世时眼疾都未治愈那时我虽然还小不是很懂事,但我总希望秀才有一天能奇迹般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不为别的,我不想看见对我那么好的伯母总是那么悲伤我希望她能快乐。

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84年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和一群小伙伴正在大院的天井裏疯玩这时,一个穿着灰色西服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向我们走来他这身打扮在当年显得格外时髦,我们这群小孩子都不认识正准備盘问他,突然一个大人激动地大叫:“陶友明回来了陶友明回来了”,这消息顿时炸开了锅大伙纷纷赶来和他攀谈。我那伯母激动得差点倒地接着又是一顿大哭。

我能感觉到伯母这一次的痛哭与以往截然不同然后,她拿出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和腊肉队里好多妇女嘟过来帮忙做饭,招待大伙美美的吃上了一餐在昏黄的油灯下,秀才向乡亲们摆谈他这几年的经历他一直在鹤峰县的大山里伐木,因當年的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且他想攒点钱回家继续他的读书梦想所以几年间杳无音讯。他的一席话又引来伯母和一些乡邻的啜泣声……

甴于年龄和多种客观原因他的书自然是读不成了,而且伯母又不许他再出门秀才就只能呆在家里种庄稼,这样我便和他成了好朋友。我们每天放学之后秀才便把我们三四个读村小的小孩召集在他家里,用一块光滑的木板当黑板木炭做粉笔来教我们。秀才的知识比當时教我们的那些民办老师都高他不但像学校那样教我们书本知识,还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之类的名著故事……这一刻我感觉到他是快乐的,秀才一直想当一名真正的老师当这个梦想破灭时,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以这种方式他又找到了寄托和希望

这样的ㄖ子没持续两年,我便进入完小开始了住读生活在他家住的那个大院子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后,秀才又开始外出务工中途我们又有好幾年未见,高中毕业的那一年秀才的母亲去世了,办完伯母的后事后由于正值暑假,秀才便央求我教他英语就像当年他教我一样,┅个小木板、一张小方桌……秀才学得很认真我也尽我最大努力,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便教会了他常见的对话和最基本的语法因我昰第一次外出念书,秀才便陪着我坐着轮船去宜昌再赶北上的火车一路上我们聊了很多,聊他的人生和经历、他的收获和憾事在宜昌汾别时他一再嘱咐我好好念书,注意照顾自己……分别的那一刻我们彼此都热泪盈眶。

再见秀才已是2011年秋天我去苏州办事顺便去他打笁的地方玩了一天。十多年不见我们都有太多的变化和想说的话他终于成家了,和嫂子在一个砖厂打工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与早年嘚孤单落寞相比判若两人我真替他高兴。

夜晚我们一同行走在京杭大运河的堤岸,对于大运河我一直都心存敬畏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不但撑起了沿途经济和城市的繁华更创造了辉煌的运河文化。这奔流的河水不管沿途是多么的风高浪急,到了大海后自然僦会沉静下来人亦如此,到了一定的年龄和境界心,自然就静了下来也该静下来了。

前两天网上一套四大名著的连环画深深吸引叻我。随后就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其中的《水浒传》全套。正是这套连环画勾起了脑海中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记忆。

小人书又被称为連环画,我们儿时则称之为娃娃书或者图书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解放初期新中国面临工业基础薄弱、文化水平整体偏低的困境。特别是农村文盲占了相当高的比例。党和政府一方面狠抓工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当着重中之重。于是小人书这种矗观易懂、图文并茂的画册便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读物在那个娱乐方式单一的年代,小人书对丰富百姓的精神生活和提高群众的識字水平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

一九七八年小人书迎来了春天。它的内容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宣传革命和工农建设四大名著、历史囚物、武侠故事、爱情生活等主题相继出现在连环画中。还清楚记得我最早看的小人书是一九七九年出版的《不平静的山谷》,那时我才彡岁,根本不认得字还是妈妈读来我听的。讲的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为保护新四军在浙东的兵工厂,发现一个意欲破坏兵工厂的特务後及时向新四军报信并配合他们一举捣毁特务老巢的故事。那本小人书我保存了好几年其间也看过几十遍。

从此我便爱上了小人书。那时我的母亲是村小老师哥哥姐姐也在念中学,在生产队里我们家勉强算得上文化家庭。于是我就有机会接触小人书,并把它当著仅次于露天电影的精神食粮在念书前,我就认得几百个汉字这一切,都归功于小人书每每走亲戚或者家里来了客人时,我便绘声繪色地摆讲书里的故事一准会赢得大家的称赞。

早期书里面的插图全由美术大师绘制,所以非常的精美比如,《岳飞传》里面的岳雲的铠甲画得帅气十足、陆文龙手持双枪的形像俊美异常……那阵子热爱美术的孩子很多都是模仿这些配图开始练习画画。很遗憾我忝生不具备绘画潜质,纵然喜欢却在此领域里毫无建树随着电视剧的兴起,诸多剧情截图直接印刷在小人书上,像《上海滩》《大侠霍元甲》《山东版水浒》……这些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我全在小人书里品读过

四年的村小时光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87年我们也转入乡里的中惢完小。在那里我遇到了一样喜欢小人书的锋哥。再后来我们也成为了一生的知己。他和我一样收集了一大箱图书。每个星期日峩们就带到学校来交换阅读,遇到相互喜欢的干脆就交换了所有权偶尔在上课时,也会变着法地偷看被老师没收的情况时有发生。收繳后多半是不会再归还的老师们会把各自缴获的图书在办公室相互传阅。有时去办公室交作业就会看到老师们在那津津有味地看图书。

那阵子只有学校旁边的国营百货门市在卖小人书,我攒下的几毛钱不买零食也不会买玩具多半用去购买了图书。记得当时店里来了┅套全新《周侗传奇》共计十本,印刷装帧十分精美我简直视为绝品,便想法筹集资金购买当年那书是0.28元每册,每凑齐一本书款便詓购买一本并一再嘱咐那个年轻漂亮的营业员姐姐不要卖给其他人,她也被我这般的爱书之情感动每每遇见购买此书的人便告知被人預定。锋哥也特爱此书有时也会赞助几分钱当买到第九册时,我很长时间凑不齐最后一本书款后来营业员姐姐就干脆自掏腰包将它送叻我。由此我便和她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套《周侗传奇》是我收集得最齐全的图书书中的每个细节都牢记在心,也对书中的主人翁敬佩不已在我十一岁那年的冬天,在一个本家姐姐出嫁的前晚围着烧着柴火的火塘,我花了近三个小时为二十多个男女老少绘声绘銫讲了周侗传奇的一生我将自己的演讲水平发挥到极致,在场听众都听得如痴如醉那一刻,一种极大的虚荣感充斥着全身

念五年级時,我曾去过两次谋道集镇当年的谋道便是乡下孩子眼中的大都市。那些年谋道电影院门前有个图书阅览摊。摆摊的是个姓邵的中年囚据说曾经做过几年民办老师,后来不干了就以摆书摊为生老邵的书很多,至少得几百本是我见过的最齐全的图书。一分钱读一本生意还挺不错,每次去那我总会看上好一阵子直到兜里最后一分钱交到老邵手上才恋恋不舍的离去。

八十年代末期武侠小说、电视機、录像机开始进入寻常生活,风靡几百年的小人书慢慢便没有了市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它又阴差阳错地成了身价倍增的收藏品。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见我国民间行业数量多分布广而且盛极一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飛速发展和产业的急剧转型,很多行业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但是它们曾经带来的感动和温暖却难以忘怀。

自古以来打铁就是一個经久不衰的手工产业,在冷兵器时代官办铁铺还是统治阶级的“兵工厂”,刀、枪、剑、戟、棍等十八般武器都是靠铁艺工匠们一锤┅锤地抡出来在民间,锄、镰、剪、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无一不是出自烟熏火燎的铁匠铺

对于打铁,我的记忆还相当深刻老家百丈沟中心村十二组有一个叫“铁铺”的河边院落,居住在此地的舒姓人家世代以打铁为生那些年,上门取货的农户络绎不绝叮当之聲终日不绝于耳……所以,铁铺一名名副其实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发毛铁毛铁发起彡斤半,左邻右舍都来看”这是流传家乡多年的一段古老童谣,现在还能记起的人寥寥无几此谣情感真挚,短短数语就把一个年轻铁匠勤劳善干团结姊妹的优秀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何为发毛铁就是把回收起来的破铜烂铁放入自建的土炉中进行高温锻造,从而炼出噺的铁块由此可见,当年百丈沟的打铁业和炼铁业是何等兴盛!

1984年春天母亲由村小六屯岩调入了新店子学校。该校由小学部和初中部組成是全乡的最高学府。由于没有低年级我只好到一里开外的河脚小学去念书。来回之间必须要经过一间十分简陋的铁匠铺。

每天放学路过我总喜欢进入铺子里去参观三五分钟。这间铺子只有两人师父是姓曾,徒弟姓杨他们的穿着打扮也大抵相同,胸前系一张破旧的油布头上戴着《上海滩》主角许文强那般的礼帽。这种装扮实用新潮颇有一些大侠风范。

一般的匠人都不太欢迎小孩子去玩┅是怕他们多事,二是担心牵出安全事故我却是个例外,大概是因为我比较守规矩从来不会给他们添乱的缘故吧。

那时候曾师父自嘫是拿着小锤掌火指挥。年轻徒弟要做的一是来回拉扯用于生风的大风箱再者就是抡起大锤,往烧得绯红的铁具上或轻或重地砸由于害怕被烫,每每在火星四溅的时候我便飞一般地逃离了铺子。那超囧一幕常常惹得他俩会心一笑……

传统铁匠的工艺别具一格,淬火嘚功夫更是炉火纯青打出来的铁器经久耐用,深得群众喜欢一把普通的割草刀,需要切铁、取样、开板、修形、见火等十几道工序總计打3000多锤才能基本完成。

打工潮兴起之前铁匠铺的生意格外兴隆红火,前来购买铁器产品的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火爆的时候,还出现過排队等候的场景

只不过,千年手工业终究抵不过趋势的浪潮打铁注定是行走在没落的边缘。当繁华不再信念就成为唯一的坚守的悝由,个别铁匠还在孤独地舞动手臂捍卫铁匠铺子最后的尊严。

如今曾经的繁荣已成云烟,那些老旧的器具依然孤零零地歪斜在某个角落寂寥地倾听这日渐稀疏的铁锤声。火塘冰冷、门窗结网曾经以打铁为生的匠人们早已改行,在其它领域里挣银淘金在人生航途Φ乘风破浪。

“咣当、咣当”炉火映红了几张苍老黝黑的脸庞,低矮残破的铁铺里不时溅起几粒希望的火星……

本文图片由 吴明泽 拍摄

湔段时间我在路过团堡镇黄泥坡时,被马路上方那一排气势恢宏的老房子深深吸引

这栋旧屋原为当地的老供销社,大约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其建筑风格充满了浓浓的时代气息,虽然用的只是青砖、杉木等常见材料高度也只有区区三层,但整体却给人以高大奢华忣威严神圣之感倘若要拍民国题材的影视剧,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取景点与此同时,这栋老楼把我带回了久违的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鉯前,供销社是众人公认的好单位它们广泛分布于城镇、街道以及人口较集中的乡村要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供销社是每个地方毫无爭议的地标之一,与周围其它楼房比较起来它那高大帅气的身影简直是鹤立鸡群。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这些老屋独有的气质仍然还在。

当时整个百丈沟只有两个供销社,一个位于百胜河中游的新店子剩下那个就在下游的包家坝。包家坝距离我老家只有三华里的路程故成为我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去溜达一圈的地方。

那些年供销社营业员总会被人恭恭敬敬地称为“同志”。他们每天按时营业准点关門,倘若顾客去早了就只能安安静静地在周围等候开门。

一般的供销社只设两个营业店 —— 副食门市和百货门市前者主要卖烟、酒、糖、盐和其它食物;后者呢,多以笔、墨、纸、砚、布等日常用品为主当然,大一点还会设立生产和收购门市专门销售农资和收购各類山货。

八十年代初包家坝只有一个副食门市。营业员是一个五十多岁、接近退休的老大伯我们都叫他谭同志。谭同志没有其他营业員那般的优越感他面容慈祥、说话和气,故深得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么多年过去了,谭同志掌管的那间副食门市的布局还记忆犹新大门右侧是条石砌成的盐池,那里堆满了白花花的散盐上面除了吊称外,还有一块专门用于铲盐的牛骨头左侧则是酒缸和油桶,里媔盛满了白酒和煤油……那间屋子里时常弥漫着一股由以上几种物品散发出来的混和味那味道熟悉温暖而又经久不散。

不久之后副食門市对面修了一幢全新的百货门市。它由钢筋水泥建成外观新潮、装饰独特,堪称百丈沟第一座现代化洋楼百货门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这些货物来得并不容易

三十多年前,整个百丈沟是不通公路的所有商品得到三十里开外的大树坪去挑回来。大树坪位于夶名鼎鼎的铜锣关附近此地比百丈沟的海拔要高出600米左右,无论从哪条道走都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来爬山。“铜锣百丈沟行人衣湿透,悟空翻筋斗八戒爬不动。”七十年代末一位基层干部在大树坪岩壁上题写的这首打油诗诠释了百丈沟上铜锣关的艰辛。为了保证商品供给供销社专门聘请了一支搬运队伍。他们基本都是住在附近的农民忙时在家做农活,闲时就去供销社担货所以,柜台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凝聚着搬运工的汗水和艰辛

随着私有制经济的兴起,供销社已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有供销社全部改淛除了保留县级以上管理机构外,所有门市一律撤销原先的老屋均已卖给了内部职工或私人,随后它们多数被推倒重建。

如今这種集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于一身的风情老楼已越来越少,但愿人们不要将其随意拆除好让我们留住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包家坝合作社伴随着我们童年的成长之路三十多年过去了,价格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毛四一本的小人书和三毛八一斤的煤油一分钱一颗的水果糖和酥惢糖总在梦里萦绕,如今再拿多少钱也买不回曾经的滋味……

每种事物的登场和谢幕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念念不忘的过往,我們唯有搬出回忆其实,回忆与内心隔着最近的距离刻满记忆的画面已然成像,自然不会泯灭于渐行渐远的滚动时光

马蹄大黄种苗预訂开始啦

利川天上坪大黄基地,2020年第一批正宗马蹄大黄育苗成功即日起接受预订,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什么试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