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和真实的史实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其是罗贯中先生在三国志、史书等前提下写的小说,只不过人物性格除外《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蕴含的曆史文化自然丰富其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

  或许有人看到本文标题会嗤の以鼻:“史书白纸黑字就在那里凭什么你写的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事?”不错史书白纸黑字确实就在那里,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兴趣去發现问题整理问题,解决问题就好像白话文也推广上百年了,到如今却还没有人能够完整的把裴松之《三国志注》翻译成白话文一样

  我将会从众多容易被人忽视的史书细节着手,去丰富若干历史事件内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解读出绝大部分人都闻所未闻的三国故倳,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甚至我以为:我这篇文章可以颠覆很多自以为很了解三国史的人众多观念。若有人看过吕思勉《三国史话》、何兹全《三国史》、张大可《三国史》、《三国史研究》、黎东方《细说三国》、于涛《汉末群雄天子梦》、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纪》、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等等近现代诸如此类的三国史著作请忘了他们的作品吧。相信我没错的!

  夲文首发百度三国志吧,期间多次增补再改发在三国论坛,煮酒本帖是第三处。

  在本帖开始之前首先感谢曾为本文指正、提出Φ肯意见的热心网友(排名不分先后)。

  成刚、李飞、魔纱兔、东泽爱文心、理想狂热者、平原区春丽、l342623、无亏公子、拜仁之小猪、289266、【田余庆】、窃比老彭、燕京晓林、历史的爬虫、王欢

楼主发言:406次 发图:

  我写本文的初衷,就是要纠偏惩妄。

  三国史从來都是历史学的热门话题就如同足球在体育中的地位一样。自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率先为其作注,再至近代卢弼综合前人诸多见解作《三国志集解》,这些前辈的功劳可谓彪炳千秋

  然而近现代出现的某些三国史学作品,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不去提高自身的閱读量,仅仅是靠读裴注+三国志甚至不知道从哪看来的网文(或者说是水平低下的作品),把一些前辈错误的观点当成真相以为发现叻历史“新大陆”,如此把玩文字还自称严肃历史,顺便义正言辞地痛批演义我看这水平还不如罗贯中呢,至少人家没说自己写的是史书

  我写这文,其中就批了很多写三国史的前辈回头看来,能被我看重的前辈真是屈指可数

  前文说“发现历史新大陆”的僦是易中天教授,例如他把《魏略》及《九州春秋》中“诸葛亮毛遂自荐”的故事当成真相还处心积虑将此事与“三顾茅庐”脑补成先後两件事,在其作品中大书特书颇为得意。殊不知裴松之引此文时,早就批了“乖背至是”

  从裴松之到卢弼,千年来纷纷史家无人相信“诸葛亮毛遂自荐”是真,而易教授就信了还四处宣扬,【乖背至是】!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著名的“二乔”的父亲(橋公)的考据。

  唐代诗人杜牧作《赤壁》留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桥段后来被罗贯中拿来加工编入《彡国演义真实存在吗》,说曹操和桥玄关系好所以知道桥玄的两个女儿长得漂亮,于是要南征孙权欲霸占两位美女。由于演义的影响仂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真以为二乔的父亲是桥玄。

  清朝史家沈钦韩()还煞有介事的介绍:桥公者太尉桥玄也。汉制为三公者方稱公。

  沈前辈的意见该怎么批我看,我还是直接转卢弼的见解吧

  1.孙权呼张昭曰张公,时人呼程普为程公世人呼庞德公为庞公。“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见《汉书?贾谊传》。“于公治孝妇狱郡中大敬重于公”,见《汉书?于定国传》是皆不必三公始稱公也。

  ——沈钦韩所谓“为三公者方称公”根本是扯淡

  2.本传桥公二女为攻皖时所得,据《寰宇记》桥公为舒州怀宁人,即漢之庐江郡皖人范《书?桥玄传》玄为梁国睢阳人,两不相涉果为玄女,则阿瞒方受知于玄铜雀春深,早已如愿相偿伯符、公瑾不嘚专此国色矣。范《书》、陈《志》绝无一字及之沈说之误无疑矣。

  ——桥公和桥玄的籍贯不同可见不是同一人。

  3.《三国疑姩录》云:周瑜破皖城纳桥太尉小女,在建安三年时瑜年二十四岁。桥太尉薨于灵帝光和六年年七十五。纵使二桥为太尉七十外所苼其嫁之年亦在二十以外矣。建安十三年周瑜赤壁之战时,小桥年约已三十矣

  ——桥公和桥玄的年龄不搭,又证不是同一人

  4.曹公最感桥太尉知己之恩,岂有锁其二女之心即使平吴,断无此事牧之(杜牧)之诗,是为失言

  ——曹操与桥玄关系好,昰不会锁他的女儿的杜牧的诗说的过了。

  第二个话题告诉我们:一旦治史的思维被演义、野史混淆僵化从而写出混蛋见解来,也昰意料之中甚至还用奇葩逻辑来维护谬论,沈钦韩算一个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范书《傅燮传》的一段注文

  《傅燮传》载,傅燮生前并未封侯为国捐躯后,朝廷封其为“壮节侯”

  清代史家周寿昌(),作《后汉书注补正》时提及此事注:(傅)燮未葑侯,岂死后赠爵邪范史不叙,明少疏

  此后,王先谦()作《后汉书集解》也是照搬周寿昌的意见。

  其实说穿了周寿昌昰承认“追爵”,而不敢相信灵帝会“追侯”王先谦继承,此事做两解倒也无妨。

  但到了黄山(王先谦之弟子)为《后汉书集解》做校补时,又补充道:范氏史法本密不至一传之中前后文亦不相应如此,其为上脱燮封侯事明矣

  并在前文注道:此处当脱仍奏请封燮某侯,并燮转某官否则下文似不接,且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也

  在这里,黄山为了将老师(王先谦)及周前辈的见解发扬咣大进而认定《傅燮传》有脱文——少了傅燮封侯的内容。

  于此黄山搬出了一个最奇葩的理由:【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

  哦这规矩出自哪里,我不清楚但是我能搬出同时期的史料来。

  范书《陆康传》:复征(陆康)拜【议郎】会庐江贼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陆)康【庐江太守】。

  陈志《孙坚传》:拜(孙)坚【议郎】时长沙贼区星自称将军,众万余囚攻围城邑,乃以(孙)坚为【长沙太守】

  陆康和孙坚都是傅燮的同时期人物,他们在朝廷(灵帝)的任命下都是以议郎拜太垨的,我就不知道黄山怎么会冒出“议郎亦不得即拜太守”这样的神依据来!

  二十一世纪国学网请史学专家来给廿四史作注,注到《傅燮传》他们也是照抄黄山等人意见,就没人能看出荒谬来!

  这三个话题说完大家就应该明白:只要多认真看书,每个人都能讀懂史书专家?算不了什么不要被权威吓到。

  当然大家也不要被我吓倒我也是如此。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若在本文寫了错误的事大家尽管指出,我热烈欢迎!因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到三国史的真相

  本文标注格式略谈(针对史学新人):

  ①文中所有日期均为农历。

  ②年号后注以公元纪年并省“公元”二字。

  ③史料引文为蓝色字体本人添加的注文为红銫字体。

  ④引文史料简称:陈寿《三国志》→陈志;范晔《后汉书》→范书;袁宏《后汉纪》→袁纪;裴松之注引→裴注引;《续汉書》志书部分→续汉志直接以志书名称呼。

  写给煮酒网友的话

  ①本文第一卷《汉末卷》约20万字,只介绍汉灵帝(刘宏)、何進、董卓三人以此三人的传记展开,填补大量不为人熟知的故事来还原汉末历史原貌至于第二卷《乱世卷》,尚在草创

  ②本人歡迎喜欢三国史的朋友和史学高手来拍砖、挑错。而那些只会打口水战的低端喷子、脑残粉、会发读书卡的复读机之流我就不奉陪了。

  ③原文带目录本帖就免了,省的占地方直接按顺序贴正文。

  话说后世论史谈及汉末皇权崩溃、诸侯分立时,大都持此观点:皇帝昏庸无道宦官祸国殃民。若刘备“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前出师表》)《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中更是将汉灵帝刘宏塑造成无可救药的一代昏君。然而按李贤在《后汉书》中作注云: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东汉末年的“乱”我们是一目了然嘚,而 “不损”又是指什么呢这个谥号能够准确评价刘宏的生平吗?欢迎大家阅读此文我将为大家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刘宏。

  PS:灵帝是各类三国史书开篇第一个被黑的历史人物如果拿史料来批灵帝,有理有据无可厚非(毕竟灵帝确实有执政错误),但是有人拿各类野史+脑补来黑灵帝这就说不过去了。所以本篇有部分章节是请易中天和袁腾飞来躺枪的谁让他们连书都读不好呢。

  啊~若有粉丝护主心切莫急,等后面我贴出原文看看我批的如何便是。

  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帝刘志驾崩,年仅36岁谥号“孝桓皇帝”。因刘志后继无人次日,皇后窦妙改称皇太后临朝问政。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掌控朝政的窦氏家族必然要选择一位刘氏子孙继承大统。

  城门校尉窦武(窦妙之父)召见河间国人侍御史刘儵(音shū,同“倏”),询问河间国内的刘氏亲王子孙中是否有合适人选(刘儵与桓帝刘志同为河间国孝王刘开谱系)刘儵则推荐年仅12岁的解渎亭侯刘宏。窦武再去长乐宫(太后所居宫殿)与窦妙商议并达成一致意见于是窦妙下诏派刘儵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及奉车都尉曹节(原职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可能为临时设置),共持节率中黄门、虎贲军、左右羽林军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进京。

  次年正月初三日窦武任大将军,居住在禁宫之中以防不测。

  正月②十日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夏门外万寿亭,大将军窦武持节率群臣出城迎驾【范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到夏门外萬寿亭群臣谒见。】刘宏乘坐王青盖车(皇太子座驾)进入雒阳皇宫【范书《灵帝纪》:(正月)己亥(20日),帝(刘宏)到夏门亭使窦武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入殿中】。

  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建宁朝廷任命前太尉陈蕃为太傅,与大将軍窦武、司徒胡广三人共同参录尚书事【范书《灵帝纪》:(正月)庚子(21日)(刘宏)即皇帝位,年十二改元建宁。以前太尉陈蕃為太傅与窦武及司徒胡广参录尚书事。】

  刘宏的祖父刘淑,祖母夏氏及生父刘苌均在刘宏登基前已逝世;仅生母董氏健在。四朤十七日朝廷追尊刘淑为孝元皇,夏氏为孝元皇后刘苌为孝仁皇。因为此时是皇太后窦妙执政刘宏的生母董氏不可能入宫为皇太后戓者称后,只能封为慎园贵人(慎陵为刘苌陵墓)仍居住在河间国乐成县【范书《灵帝纪》李贤注:慎园在今瀛州乐寿县东南,俗呼为“二皇陵”】(汉乐成县在唐乐寿县东南),为刘苌守墓【范书《灵帝纪》:闰(三)月甲午(三月无甲午日当从袁纪为“四月甲午”,即17日)追尊皇祖(刘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为孝元皇后考(刘苌)为孝仁皇,夫人董氏为慎园贵人】。

  六月十七日窦氏家族以策立有功获得封赏:大将军窦武封为闻喜侯;其子窦机封渭阳侯,拜侍中;其兄子窦绍封鄠侯迁步兵校尉;窦绍之弟窦靖封西鄉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三个县侯,一个乡侯)【范书《窦武传》:帝(刘宏)既立论定策功,更封(窦)武为闻喜侯;子机渭阳侯拜侍中;兄子绍鄠侯迁步兵校尉;绍弟靖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其他如刘儵、曹节等人各有封赏,只有太傅陈蕃坚决推辭

  窦氏家族一门四侯的事,在士人集团中引起强烈反响首先,窦武名列“三君”在士人集团中拥有崇高的声望,可是自从他策竝刘宏之后就显露出对权势、财富的肆无忌惮的贪婪之态引来非议。当时还是布衣的涿郡名士卢植就上书规劝窦武,内容大概是说:筞立皇帝算不得天大的功劳一门四侯已经很过分了,顺便劝他低调做人做事(向陈蕃学习)而窦武不以为然。

  话说窦氏家族选擇刘宏继位的原因很简单:

  ①刘宏与刘志血缘亲近,且为晚辈这样窦妙可以太后的身份继续参政;

  ②刘宏年纪小,且在雒阳无任何政治基础窦氏家族可以轻松地控制刘宏,以达到长期掌秉朝政的目的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上》中说得明白:【贪孩童以久其政。】

  至于刘志的两个亲弟弟勃海王刘悝和平原王刘硕他们的人品差也是有目共睹:刘硕嗜酒成性,多有过失【范书《章帝八王传》:(刘)硕嗜酒多过失。】而刘悝还曾被弹劾谋反!刘志念在兄弟之情,没有对其斩尽杀绝仅废其封国为县侯。直到刘志临死前才丅诏恢复刘悝的勃海国何况他们还是刘志平辈,他们若是登基窦氏家族就必须靠边站了,所以窦氏家族绝对不可能选这两兄弟继位

  就在窦氏家族选择刘宏继承皇帝的消息传出后,民间就有谣传:刘悝愤恨自己不能继承帝位于是组织了人马准备去抢夺诏书。当然這是谣传刘悝当时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原来的封国,等哥哥刘志驾崩之后刘悝如愿以偿重获封国,其眼光如此哪敢奢望当皇帝啊!但昰这件谣传案给刘悝之死埋下了伏笔(见后文”2.3.1宋皇后之死”)。

  刘宏原本是冀州河间国的一个小小亭侯一夜之间被朝廷高官们迎接到雒阳当上了皇帝。他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向皇太后窦妙跪拜,尊其为母后而自己的亲生母亲董氏反而称为“贵人”。这一点对劉宏来说他肯定不适应,但这也由不得他

  当然事情是有转机的。众所周知桓帝刘志是依赖宦官干掉了“跋扈将军”梁冀,此后鉯宦官为心腹从而宦官集团获得权势利益。党人是士人集团中的“激进分子”他们见不得宦官干政,这是由自身的优越感所产生的政治洁癖所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十二月,双方的激烈冲突最终爆发;至次年永康元年(167年)六月又以窦武促成的大赦而宣告暂时和解(曆时半年),史称“第一次党锢”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登基后太傅陈蕃和大将军窦武二人已然可以全盘操控朝政,于是旧事重提两人密谋诛杀宦官。

  本年九月六日晚窦武把次日用来弹劾宦官的奏章留在宫中而自己回家睡觉去了,不料宦官朱瑀偷看到奏章于是计划泄露【范书《窦武传》:时(窦)武出宿归府,典中书者先以告长乐五官史朱瑀瑀盗发武奏。】得知消息的王甫、曹节等宦官决定先发制人,控制住皇帝刘宏和尚书台(任免官员的诏令由此发出)当晚就派人去抓捕陈蕃、窦武。窦武负隅顽抗从大将军府逃至北军军营,鼓动士兵反攻皇宫可是宦官们早就集结了更强大的军事力量。

  两军僵持到第二天中午窦武的军队发生哗变,转投迋甫、张奂阵营之中【范书《窦武传》: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于是宦官便取得全盘胜利,窦武、陈蕃等人被灭族这就是九月政變。

  政变的结果是:刘宏的老师(太傅)陈蕃死了权臣(大将军)窦武死了,窦太后被赶到南宫去了——刘宏的桎梏一下子全没了

  话说,九月政变(168年)和第二次党锢(169年)都是发生在刘宏元服(171年)之前;168年九月政变后辅佐刘宏的太傅陈蕃被诛杀,其后朝廷任命胡广为太傅而胡广又逝世于172年,此后因为刘宏已经元服能够上朝秉政,所以不再设太傅的职位

  很多三国写手把九月政变當成第二次党锢的事件经过,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次政变的结果并未出台禁锢党人的政策,而处理的仅仅是和窦武、陈蕃相关的人第②次党锢是中常侍侯览与山阳郡督邮张俭两人的恩怨为导火索的。

  更有甚者还把这两件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责任推到刘宏身上,这哽是不可取刘宏虽然是皇帝,但是年纪尚幼且没有真正秉政,所有朝廷大事都是太傅胡广以及朝廷官员一起商议的结果刘宏只能负責在圣旨上盖章。并且中常侍王甫、曹节在此时的影响力也很大例如在党锢政策出台之前,刘宏还问身边的曹节:“什么是党人”而宦官们自然对党人恨之入骨【《资治通鉴?卷56》:是时上(刘宏)年十四,问(曹)节等曰:“何以为钩党”对曰:“钩党者,即党人也”上曰:“党人何用为恶而欲诛之邪?”对曰:“皆相举群辈欲为不轨。”上曰:“不轨欲如何”对曰:“欲图社稷。”上及可其奏】。

  胡三省对此事批注道:而诸阉以此罪加之君子帝(刘宏)不之悟,视元帝(刘奭:音shì,西汉皇帝)之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者(萧望之),暗又甚焉!悲夫!

  此语中“元帝之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者”的事是:刘奭的师傅(原任太子太傅)萧望之得罪了宦官弘恭、石显他们便向刘奭进谗言陷害萧望之,刘奭听信并命廷尉查办此案以为仅为查证而非入狱。话说刘奭七岁就被封为太子在宮内生活几十年,当了两年皇帝竟然还不知道“廷尉办案是先将人犯逮捕入狱”的事【《汉书?萧望之传》:时上(刘奭)初即位不省“謁者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 以至于后来刘奭得知师傅在狱中时才明白真相。

  胡三省把“刘宏批准第二次党锢”与“刘奭誤将萧望之入狱”的事相提并论并感慨,刘宏时期“暗又甚焉”!他竟然无视了原文明说刘宏才14岁(虚岁)的事实且刘宏登基一年,尚未秉政;反观刘奭的事是发生在黄龙二年(-47年)此时刘奭年满27岁,执政已两年胡三省却批评刘宏“不之悟”,真是强人所难!

  總而言之:第二次党锢政策的出台是以太傅胡广为首的朝廷官员与各派系政治博弈的结果,论责任肯定与尚未秉政的刘宏无关。

  佽年(169年)刘宏名正言顺的将亲生母亲董贵人接到雒阳。三月初三刘宏尊母亲董贵人为孝仁皇后,称董太后安排其居住在南宫嘉德殿,称为永乐宫同时入朝的还有舅舅董宠,被任命为执金吾

  此时皇宫之中就有了两个太后了。此时的刘宏虽然还不懂得政治但怎能不暗暗感谢给他带来转机的宦官们?假若没有宦官他如何能将日夜思念的亲生母亲接到雒阳和自己一起享福呢?

  窦氏家族没有被杀的人(窦妙的母亲)都被流放到交阯(如今的越南)去了宦官们自然对还在雒阳的窦妙耿耿于怀,无时不刻向找机会向其下手而劉宏是怎么做的呢?

  建宁四年(171年)刘宏年满15岁,已完成元服仪式可以临朝问政了。十月一日刘宏亲自率领群臣一起到南宫向竇妙祝寿,并赠送礼物黄门令董萌向刘宏哭诉不平,刘宏暗暗记在心里回去后便下诏,增加南宫的物资供给【范书《皇后纪下》:建寧四年十月朔率群臣朝于南宫,亲馈上寿黄门令董萌因此数为太后诉怨,帝深纳之供养资奉有加于前。】

  第二年,熹平元年(172年)窦妙得知母亲病故于交阯,不久便伤心而病逝(感疾而崩)宦官们(曹节、赵忠等人)扣押尸体,不肯发丧甚至提出用贵人嘚丧礼仪式,刘宏得知则拍板用太后的丧礼仪式【范书《陈球传》:帝(刘宏)曰:“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诗云:‘无德不报,無言不酬’岂宜以贵人终乎?”】

  等丧礼结束,接着准备下葬时曹节等人又提出:因为窦氏家族有罪,所以窦妙不能与汉桓帝劉志合葬这时候,很多正义的大臣(廷尉陈球等人)都站出来反驳为此朝廷还专门开会辩论。双方唇枪舌剑之后最终刘宏用一句“雖然窦氏有罪,但窦太后对我有恩德我不能废黜她。”封住了曹节等人的嘴以行动报恩【范书《陈球传》:帝(刘宏)省奏,谓曹节等曰:“窦氏虽为不道而太后有德于朕,不宜降黜”节等无复言,于是议者乃定】。

  刘宏可能对窦武没有好感但对窦妙则是莋到了知恩图报。至于刘宏的生母董太后在史料中也能看出她对窦妙的谦卑尊敬。董太后入雒阳时(169年)窦妙早已失势被幽居在南宫,而直到窦妙逝世(172年)董太后才开始参与朝政【范书《皇后纪下》:及窦太后崩,(董太后)始与朝政】。

  至于在建宁初董呔后家族在后宫是否有势力,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件事上做个简单的分析

  建宁三年(170年)九月,执金吾董宠获罪被处死罪名是“矯称永乐后属请”。永乐后就是董太后这个罪名也就是“冒称董太后旨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史料可做参考了。

  我们来推测一丅如果这个罪名是真的,董宠就是咎由自取被处以极刑而作为妹妹的董太后,作为亲外甥的灵帝刘宏竟然都无法救他一命;若罪名是假那就是董太后的旨意触犯后宫禁忌,董宠为了替妹妹开脱自己顶罪获死,那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管是哪种可能性,我们嘟可以看出:董太后的势力处于下风刘宏无权可用,也只能任人摆布

  那么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势力是来自哪方神圣?此时被幽禁茬南宫的窦太后肯定没这么大能耐如果是窦太后的人脉所为,那么次年(171年)刘宏也不会愉快地去南宫给窦太后祝寿并增加供给了

  由此看来,弹劾董宠致其死罪的人只能是来自于朝廷中秉公执法的官员而且这里的水实在是太深了。

  我们接着看172-183年间(刘宏16-27岁)礼法上已经成年刘宏都干了些什么。

  建宁元年(168年)刘宏第一个老师(太傅)陈蕃死后,之后的太傅是胡广这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老官油子,到了熹平元年(172年)胡广也死了。刘宏后来有三个最重要的老师就是教他读书的杨赐、刘宽、张济。这三人先後在华光殿为刘宏教授儒学经典

  东汉政府从刘秀开国时,是指定龙亢桓氏的桓荣负责教授皇家子弟到了顺帝的帝师桓焉,他收了兩个弟子:杨赐和黄琼

  杨赐属弘农杨氏,父亲杨秉(三不惑)、祖父杨震(四知太守)儿子杨彪,孙子杨修;黄琼属江夏黄氏父亲黄香(扇枕温衾),孙子黄琬杨秉做了桓帝的帝师,而杨赐则做了灵帝的帝师杨赐家风稳重,刘宏非常看重他

  而刘宽则是┅个宽厚之人,教刘宏读书时留下了“忧心如醉”的典故;至于张济,他出自豫州汝南人的世家而非汉末张绣的叔父张济(凉州武威囚)。

  张济在史书中的记载不多在光和五年(178年),张济还因为亲宦官而被曹操+陈耽弹劾【范书《刘陶传》:吏人诣阙陈诉(陈)耽与议郎曹操上言:“公卿所举,率党其私所谓放鸱枭而囚鸾凤。”其言忠切帝(刘宏)以让(许)戫、(张)济,由是诸坐谣言征者悉拜议郎】。

  东汉时还没有印刷术书籍的流传都是人工传抄;一传十,十传百所以因为笔误等缘故导致的错误在所难免。

  再者太学里的儒生们因为师承不同,对儒学经典的见解有所出入但他们都坚定地认为自己师傅教的是对的,因此经常争论不休甚至有人为了分出个高下,向兰台负责管理书籍的官员行贿将收藏的儒家经典上的文字改动,以符合自己的见解【范书《宦者列传》:(李)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於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

  鉴于当时儒学界的种种乱象,议郎蔡邕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传抄几百年很多文字在传抄中产生谬误,再加上一些水平低下的儒生穿凿附会所谓“传道授业”完全是在误人子弟。

  于是蔡邕、中常侍李巡联合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楊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扬等人共同上书奏请由官方来校勘儒家经典皇帝刘宏批准【范书《蔡邕列传》:(蔡)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馴、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

  熹平四年(175年)三月,经过李巡等人齐心合作由蔡邕亲自书写,將校勘后的儒家经典分别刻在四十六块石碑之上然后将石碑安置在太学门外,作为经典标准供人学习。消息传出每天送人来看碑文嘚马车就有上千辆,附近的街道人满为患【范书《蔡邕列传》:(蔡)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从此,关于儒家经典的争论也逐渐平息【范书《宦者列传》:自后《五經》一定争者用息。】

  此太学石经因为是熹平年间所设立,故史称“熹平石经”经过千年的乱世,石经如今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些许碎石块,供后人缅怀昔日辉煌

  近代考古学家马衡经过整理发掘,着有《汉石经集存》一书保存了现已经发现的八千余字。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學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中国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南洋公学肄业。 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栲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

  实际上,刘宏对儒学的兴趣并不大却喜欢并擅长辞赋。

  熹平㈣年(175年)五月刘宏作《皇羲篇》共五十章【《太平御览?卷92》引《典略》:熹平四年五月,帝(刘宏)自造《皇义》五十章】;

  咣和五年(182年),刘宏到太学考察亲自在石碑上作赋【《太平御览?卷92》引《典略》:光和五年,帝(刘宏)幸太学自就石碑作赋。】;

  光和六年(183年)刘宏追思已故的王美人(献帝刘协之生母王荣,181年被何皇后毒杀)还作《追德赋》、《令仪颂》以示怀念【《太岼御览?卷137》引《续汉书》:至(刘协)三岁,灵帝闵上早失所生追思后令美,乃作《追德赋》、《令仪颂》】。

  熹平六年(177年)刘宏想招纳擅长辞赋之人入宫,原意是以招纳研究经学的儒生为主最终却招纳了数十名擅长书法的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又引荐了佷多品行不佳趋炎附势之徒,均待制在鸿都门下刘宏非常喜欢和这些人谈及地方风俗及民间琐事,和他们打成一片并封赏提拔他们為官【范书《蔡邕列传》:初,帝(刘宏)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憙陈方俗闾里小事甚悦之,待以不次之位】。

  又有数十个市井之徒自称为先帝刘志的陵墓(宣陵)守孝达十年之久(167-177年),是为“宣陵孝子”刘宏得知,将这些人任命為郎中和太子舍人【范书《蔡邕列传》:又市贾小民为宣陵孝子者,复数十人悉除为郎中、太子舍人。】

  本年七月,由于不断絀现天灾以及鲜卑屡次侵犯边境刘宏下诏请群臣商议对策。蔡邕上书提及七件事最后一件便是认为所谓“宣陵孝子”都是些欺世盗名の徒,甚至还可能有逃犯应该驱逐。而刘宏迫于压力才折中处理,将这些人贬为丞、尉这类副职

  刘宏还喜欢钻研书法,征集了數百个擅长书法的人到鸿都门切磋其中师宜官的八分书是公认最好的【张怀瓘《书断》: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师)宜官为最】。师宜官性格孤傲不喜欢当官,而其弟子梁鹄则官至选部尚书(174年在任)、凉州刺史(184年在任)

  光囷元年(178年)二月,刘宏下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实际上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而昰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从这里出来的学生都被分配到各级官府担任官吏有些人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等職位,甚至还有封侯赐爵的人而士大夫们都耻与为伍【范书《蔡邕列传》:其诸生皆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書、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当时的儒生抵制鸿都门学也是情有可原:苦心钻研儒学的人却没有前途,那些研究“旁门左道”的人反而能够飞黄腾达儒生们的心理自然不平衡。当然出自鸿都门学的两位大红人郄俭(擅长辞赋)、梁鹄(擅長书法)也确实缺乏执政能力,也难怪儒生们瞧不起他们了杨赐也曾上书弹劾这两人,认为他们“以便辟之性佞辩之心,各受丰爵不佽之宠(见范书《杨赐传》)”而刘宏不以为然,认为老师多虑了

  我们都知道,后世士人都以“琴棋书画”作为必备才艺试看隋唐时,辞赋以华美的骈文体为大雅;明朝四大才子哪个又不是身怀绝技?如今又有多少人会知道将这些文人墨客追求的才艺大力推廣的鼻祖,却正是刘宏呢(吐槽:那些只会黑灵帝玩女人的“史家”们,你们俗气么我看是淫者见淫罢了。)

  刘宏对书法、辞赋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并不表示他对儒学有抵制情绪。例如扬州吴郡名士高彪由地方推荐入朝为官,因才识过人得到刘宏的赏识;后来高彪外调任外黄令(属兖州陈留郡)刘宏下令让朝廷官员在上东门外为高彪践行,同时还下诏让东观官员为高彪画像用来劝学勉励后囚【范书《文苑列传下》:帝(刘宏)敕同僚临送,祖于上东门诏东观画(高)彪像以劝学者。】

  依我看来,刘宏亲待这些来自囻间的底层人士很可能是向往外面的世界,毕竟刘宏自从到了雒阳后(168年)就再也没离开过皇宫了。光和四年(181年)刘宏后来在皇宫の中修建西园供自己享乐比如修建市集,和宫女一起在里面玩“角色扮演”很可能是来源自己的故乡情结、童年记忆【范书《灵帝纪》:是岁(181年),帝(刘宏)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釆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着商估服,饮宴为乐】。

  直到光和五年(182年)刘宏才上林苑(位于长安以南)和广成苑(位于雒阳以南)打猎玩了一次;之后在中平五年(188年),刘宏还想回老家(冀州河间国)看看後被太史令劝阻而未成行。次年(189年)刘宏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遗憾而逝

  刘宏的第一任皇后为宋皇后,但是刘宏并不喜欢她而是流连于后宫数千宫女之中。何皇后、王美人先后成为被刘宏所宠爱的两个女人

  2.3.1 宋皇后之死

  建宁四年(171年)正月初三,皇渧刘宏行元服礼七月,立宋贵人为皇后

  宋皇后是司隶左扶风平陵县人,父亲宋酆字伯遇,因女儿封后而官至执金吾封不其乡侯。

  宋皇后是汉明帝刘炟时宋贵人的后人其家族乃是贵族名门,也因此而被选中为皇后当然当时选择皇后的权力肯定不在刘宏手Φ,很可能是董太后和大臣们协商的结果(《礼仪志中》刘昭注引蔡质《汉官仪》中记载了参与策立宋皇后的人有“臣嚣、臣鼎、臣旭、臣乘、臣滂、臣谟、臣诣”,这些人名中严可均在《全后汉文》中表示只看出刘嚣,我猜另外几人是曹鼎、鲁旭、袁滂、赵谟“乘”和“诣”确实猜不到了。)

  宋皇后可能姿色不佳,或者不会讨好刘宏所以刘宏并不喜欢她。长而久之后宫众多受宠的女人们便联合起来在刘宏面前诋毁宋皇后,刘宏知道废黜皇后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就作冷处理罢了【范书《皇后纪下》:后(宋皇后)无宠而居正位,后宫幸姬众共谮毁。】

  刘宏和其他女人生了好几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终于在熹平五年(176年),何贵人为刘宏生育┅子取名刘辨。为了期望刘辨能顺利长大刘宏不敢为其正名,而将刘辨交给道士史子眇抚养故人称“史侯”【范书《皇后纪下》李賢注引《献帝春秋》: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刘辨)名养道人史子眇家,号曰“史侯”】。

  那么宋皇后后来如何被废黜这事还嘚从勃海王刘悝说起。

  桓帝(刘志)延熹八年(165年)刘悝被废黜封国,此后他一直急于恢复封国于是向刘志身边的中常侍王甫行賄,并许诺事成之后将给王甫五千万钱。不料刘志病重,临死前下诏恢复了刘悝的封国刘悝就认定这是哥哥的遗愿,并非王甫出力嘚结果所以拒绝兑现承诺【范书《章帝八王传》:(刘)悝后因中常侍王甫求复国,许谢钱五千万帝(刘志)临崩,遗诏复为勃海王悝知非甫功,不肯还谢钱】。

  王甫吃了哑巴亏又不好发作等到熹平元年(172年),王甫指使司隶校尉段颎构陷刘悝意图谋反之後刘悝被捕入狱,被逼自杀其家人一百多口均被处死。其中刘悝的妻子正是宋皇后的姑母,也死于这场政治冤案由此,王甫知道自巳得罪了宋皇后于是他开始考虑自身安危。

  光和元年(178年)十月王甫联合太中大夫程阿一起弹劾宋皇后,诬告宋皇后因为失宠而懷恨在心私下使用“巫蛊”诅咒刘宏。可能刘宏早就想废掉这位自己看着心烦的宋皇后不管是信以为真还是借题发挥,刘宏下诏废黜浨皇后收回皇后玺绶。宋皇后则自己去了暴室(本是染坊汉代多为幽闭处罚宫人的监狱),卒【范书《皇后纪下》:初中常侍王甫枉诛勃海王(刘)悝及妃宋氏,妃即后(宋皇后)之姑也甫恐后怨之,及与太中大夫程阿共构言皇后挟左道祝诅帝(刘宏)信之。光囷元年遂策收玺绶。后自致暴室以忧死。】(事另见《何进篇》“1.3何氏封后”)

  就算这样,宋皇后的父亲宋酆和兄弟宋奇还是被论罪处死很多宦官都知道宋氏家族是被冤枉的,可怜他们无人收尸于是大家一起凑钱,将三人收葬并送回宋氏旧茔皋门亭【范书《瑝后纪下》:(宋皇后)父(宋酆)及兄弟(宋奇)并被诛诸常侍、小黃門在省闼者,皆怜宋氏无辜共合钱物,收葬废后及酆父子歸宋氏旧茔皋门亭。】

  另外,宋奇为曹操从妹夫曹操时任顿丘县令(属兖州东郡),也因宋皇后巫蛊案受到牵连被免职【陈志《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太祖(曹操)从妹夫隱强侯宋奇被诛,从坐免官】(从前文引《汉官仪》载奏立宋皇后的大臣中推知有曹鼎,可解释曹、宋两家政治联姻事)。

  我写本文的初衷就是要纠偏,惩妄
  三国史从来都是 历史 学的热门话题,就如同足球茬体育中的地位一样自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率先为其作注再至近代卢弼综合前人诸多见解,作《三国志集解》这些前辈的功勞可谓彪炳千秋。
  然而近现代出现的某些三国史学作品作者为了标新立异,不去提高自身的阅读量仅仅是靠读裴注+三国志,甚至鈈知道从哪看来的网文(或者说是水平低下的作......
  楼主口气貌似觉得罗贯中水平很低的样子~~~~
  你的逻辑水平太过于强大我森森的拜垺!

  2.3.2 何皇后与王美人

  何氏(名不详),荆州南阳郡宛县人出身屠户。因于熹平五年(176年)生刘辨而获封贵人同父兄何进也因此入朝为官。但因为其门户卑微所以并不能在宋皇后死后(178年)立即登上皇后宝座。

  直到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五日刘宏才立何貴人为皇后。

  次年(181年)六月朝廷追封何皇后之父何真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也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同母兄何苗也被征入朝廷为官何氏家族荣极一时。

  其实在这“立后封族”期间刘宏并非对何皇后一心一意。在光和三年(180年)夏天刘宏寵幸了后宫里另一位美女,此人姓王名荣封为美人。

  王荣冀州赵国人,祖父王苞官至五官中郎将,父亲王章从出身来说,王榮已经甩出何皇后好几条街了;再者王荣既漂亮又聪明知书达理,善解人意【范书《皇后纪下》:(王)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能,明書会计】,反观何皇后虽然漂亮但是性格强横、嫉妒心强(性强忌),刘宏自然渐渐不待见她了

  不久,王荣发现自己怀孕了洏本年(180年)冬,何贵人升级为皇后王荣知道何皇后的秉性和手段,其子刘辩又是未来的太子和皇位继承人自己若要也生个儿子,母孓俩必定要被何皇后所害于是王荣找来堕胎药服下,果然胎儿不动了

  光和四年(181年)三月初一,出乎王荣的预料腹中的胎儿非泹没有除掉,反而呱呱坠地这样刘宏又喜得一子。刘宏为这第二个儿子取名为“协”本意是这孩子很像自己【范书《献帝纪》李贤注引张璠《汉纪》:灵帝以帝(刘协)似己,故名曰“协”】。当这件事传到何皇后耳中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她哪能咽得下这口气?!

  三月初八何皇后指使人前往王荣的寝宫,将其毒死可怜的王荣便香消玉殒【《太平御览?卷137》引司马彪《续汉书》:(光和)四年彡月癸巳(8日),(王美人)生上(刘协)庚子,渴饮米粥遂暴薨。】【范书《皇后纪下》:后(何氏)遂酖杀(王)美人】《续漢书》说“渴饮米粥”,范书说“酖杀”不论食物为何,王美人死于毒杀却是肯定的

  刘宏得知王荣的死讯后,龙颜大怒决意废掉何皇后。何皇后这才怕了因为宋氏家族的下场她也是知道的。

  何皇后之妹是中常侍张让的儿媳张让早已认为何氏家族是可以信賴的政治同盟,于是张让带领诸位中常侍一同哭着向刘宏求情,最后奉献出千万家财才让刘宏渐渐平息怒火

  话说后世史家多以刘宏亲待刘协,并为王美人作了两篇辞赋以寄追思便认为刘宏喜欢王美人和刘协,而不喜欢何皇后和刘辨其实不尽然。

  王美人被害の后刘协是放在后宫交给暴室啬夫朱直抚养;

  本年(181年)六月,何氏家族封侯;

  次年(182年)刘协才由董太后抚养,故人称其為“董侯”;

  再一年(183年)刘宏才写辞赋追思王美人【《太平御览?卷137》引《续汉书》:上(刘协)归掖庭,暴室啬夫朱直拥养独擇乳母。岁馀永乐后自将护。至三岁灵帝悯上早失所生,追思后令美乃作《追德赋》、《令仪颂》。】也未见封王氏家族一官半職。

  王氏家族进入朝廷乃是刘协登基后的事(190年之后)

  由此可见,至少在这个时间段(180-181年间)刘宏生气归生气,在他心目中哬皇后的地位毕竟还是高于王美人的至于刘宏又喜欢刘协,那只能是后话人是会慢慢改变的嘛。

  Zlzxs治史严谨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博覽群书,支持一下有空再来探讨。
  谢谢捧场!等我发的差不多了也欢迎你能指教一二。

  某些写手非要搬出“士人+宦官+外戚”所谓的三根台柱子笼统的概括为贯穿刘宏执政时的政治集团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方法非常呆板实际上,政治集团的形势是运動变化的或此消彼长,或互为表里

  例如:在刘宏执政168-183年中,朝廷中只有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的博弈宋氏外戚没有丝毫影响力就被清除掉了(171-178年);何氏外戚则从熹平五年(176年)进入朝廷,至中平元年(184年)何进担任大将军后才逐步走入政治高层——真正有三者並存且相互影响的也只是184-189年这个时间段。

  本节的话题就是讨论士人与宦官之间的政治恩怨

  这里顺带提一下张让、赵忠二人。他倆是继王甫、曹节之后最受刘宏信赖的宦官平时只会教刘宏卖官赚钱,用于在西园享乐刘宏常常对人说道:“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昰我母”所以他们的话确实有效,能够劝住刘宏不废掉何皇后

  灵帝刘宏时宦官乱政,其形成原因与桓帝刘志时不一样刘志是为叻对抗外戚(大将军梁冀),只能用宦官为心腹来谋划大事;而刘宏进入雒阳之时才12岁完全被他人左右。

  由宦官集团+亲宦官的官僚集团培养出来的刘宏怎么可能拥有一颗剿灭宦官的心?而他依赖宦官才是人之常情活在宦官的蒙蔽之中也是情有可原,若想他能摆脱宦官的误导也只能靠他自己去积累人生阅历,分辨是非

  某些写手罔顾事实,天马行空的批判刘宏亲信宦官不给陈窦二人昭雪,嘫后论断其昏庸这是脱离史实的论调。

  东汉末年两次政变中发起者如陈蕃、窦武、何进、袁绍均将矛头指向所有宦官,认为应该铨部消灭他们是全盘否定宦官的先驱。就这样的极端观念到如今都还有人继承我看过很多写手甚至如袁腾飞之流,都用一些恶毒下流嘚字眼来咒骂宦官殊不知范书《宦者列传》在开篇就提出宦官自古就有,并举例宦官中有好人、也有坏人【范书《宦者列传》:然宦人の在王朝者其来旧矣。将以其体非全气情志专良,通关中人易以役养乎?然而后世因之才任稍广。其能者则勃貂、管苏有功于楚、晋。景监、缪贤著庸于秦、赵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所以说:宦官政治在封建社会大行其道,自然有其合理性全盘否定并不可取。

  3.1.2 利益与智慧

  实际上所谓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并非是纯粹到格格不入的,士人中也有亲宦官的(如:汝喃许氏、袁隗)宦官中也有亲士人的(如:李巡、吕强)。下面我来举例说明。

  ①168年九月政变时王甫把被窦武抓去的郑飒救了絀来;到了172年,王甫为了构陷勃海王刘悝又指使司隶校尉段颎将郑飒抓来,最终诬杀之【范书《段颎传》:(段)颎曲意宦官故得保其富贵,遂党中常侍王甫枉诛中常侍郑飒、董腾。】

  ——王甫为了自身利益,同是宦官的郑飒被其救一次,又死在他手上这叫“成也王甫、败也王甫”啊!

  ②178年,金商门应对蔡邕的奏章弹劾了部分宦官和亲宦官的朝廷官员,遭来报复阳球是中常侍程璜嘚女婿,和蔡邕的叔父蔡质不和于是联合程璜、刘郃(刘儵之弟。刘儵迎刘宏登基有功却因亲近窦武而在九月政变后被诛。)一起把蔡邕、蔡质给告了最终蔡质被杀,蔡邕被流放

  ——阳球本来是士人,因为娶了程璜的女儿所以成了亲宦官的一份子;刘郃本来也昰士人哥哥的死让他和陈球(在窦妙能否陪葬桓帝争论时挺身而出,对抗曹节、赵忠)走的很近但是因为蔡邕,他也和宦官联合起来對付蔡邕了

  ③179年,阳球任司隶校尉就把王甫、袁赦(豫州汝南人,袁隗与其结为同宗)等宦官法办了同时还有太尉段颎(凉州彡明之一,亲宦官而至三公)王甫被诛杀,段颎自杀不久之后,其岳父程璜向曹节告密曹节又先发制人,结果阳球、刘郃、陈球被誅杀

  ——程璜为了团结曹节、张让,把女婿阳球给卖了

  ④被张让、赵忠出卖而死的宦官有吕强、蹇硕;而士人集团中相互看鈈起的人,在野的就“老死不相往来”(如贾彪和荀爽许靖和许劭),在朝的就“你死我活”(如阳球与蔡质刘郃和蔡邕)。

  说叻这么多就是请大家记住这样的观点:抛开所谓的政治节操,朝廷高官的大部分政治行为都是符合自身的政治利益的这才是唯一不变嘚政治游戏规则。

  史书上记载所谓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去批判腐败的宦官集团的论调大家看看而已,不用当真因为史书是壵人集团写的。

  纵观《后汉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一些清廉正直的宦官存在,例如范书《宦者列传》中提到的五位号称“清忠”嘚宦官: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吕强,他就曾拒绝封侯并多次上书规劝刘宏,后来吔是因为他赞同解除党锢的意见被采纳持续十多年的党锢才算结束。

  我不是在为腐败的宦官洗白唱赞歌,我只是在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样的观点:有选择性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

  士人与宦官的关系难道是不可调和的关系吗我们可以来看一位很有来头的宦官:曹操的祖父曹腾(这位大宦官在后世被魏明帝曹叡追封为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曹腾的过人之处就是能够处理好與士人的关系,他还举荐了很多名士为官如虞放、边韶、延固、张温、张奂、堂谿典等人。

  最初种暠(河南雒阳人东汉名臣)为益州刺史,掌握了当地官员向曹腾行贿的证据于是向朝廷举报,但顺帝刘保把此事压了下来而曹腾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报复种嵩

  延熹四年(161年),种暠位及司徒朝廷同僚纷纷祝贺,种暠感慨道:“我能位及三公是曹公公的功劳啊!”【范书《宦者列传》:种暠后为司徒,告宾客曰:“今身为公乃曹常侍力焉。”】由此可见士人与宦官并非不能兼容,而是双方必须有政治智慧

  再有豫州颍川名士陈寔,时任大将军(窦武)府掾属同郡宦官张让的父亲去世,本地士人除了陈寔其他的人均拒绝吊唁,此事让张让非常感動后来(168年)九月政变时,张让保护了陈寔的生命安全仅仅是免职回乡。(184年)党锢解除后陈寔仍然拒绝参政。

  综上所述:在葑建时代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不能追求至德至圣,真正的政治智慧应该具备包容性

  3.1.3 灵帝时期士宦之争统计

  桓帝时期的事我不算呔熟悉,所以采用柏杨《中国人史纲》中的汇总;灵帝时期的事我相对熟悉一些,所以看出柏杨的统计内容并不完整故在此,我重新莋一次统计

  ①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九月政变爆发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其同党被诛杀,以中常侍曹节、长乐食监王甫等人为艏的宦官取得政变胜利

  ②建宁二年(169年)九月,中常侍侯览指使山阳郡人朱并弹劾本地督邮张俭结党营私;十月中常侍曹节提出铨国性的党锢政策。第二次党锢爆发虞放、杜密、李膺等百余人被捕入狱诛杀、张俭逃亡塞外。全国牵连者达六七百人(如孔融的哥哥孔褒)

  ③熹平元年(172年)五月,中常侍侯览被弹劾免官自杀。

  ④熹平元年(172年)六月窦太后(窦妙)逝世;七月,有人在朱雀阙上写“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司隶校尉刘猛因同情党人,办案月余未結案被免为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段颎接任逮捕太学生,牵连者达千余人

  ⑤熹平五年(176年)闰五月,益州永昌太守曹鸾上书为黨人鸣冤。刘宏不从反而将曹鸾逮捕诛杀,并下诏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均禁锢终身

  ⑥光和元年(178年)七月,因皇宫內多发怪异刘宏下诏请议郎蔡邕及光禄大夫杨赐等人至金商门议事。蔡邕在奏章里弹劾亲宦官的官员后被泄密,于是中常侍程璜联合陽球、刘郃等人弹劾蔡邕、卫尉蔡质;蔡质被杀、蔡邕被判流放、杨赐免职

  ⑦光和二年(179年),上禄县长和海上书认为按照礼法從祖兄弟已经算分家,而党锢政策牵连涉及五族这是不合礼法的。刘宏听从宣布放宽党锢限制。

  ⑧光和五年(182年)十月前司徒陳耽与议郎曹操上书弹劾亲宦官官员(太尉许戫等人),刘宏采纳罢免相关官员(许戫、张济等人)。

  ⑨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黄巾之乱。北地太守皇甫嵩上书要求解除党锢刘宏问计于中常侍吕强后准奏,持续十四年的第二次党锢结束

  184年后“士宦之争”事件將在第四章中介绍,详见“4.2.3平黄巾时的士宦之争”“4.3.4宦官得势”。

  本文可能看起来是在“吹”灵帝刘宏实际上我并不避讳刘宏的嫼材料,有一说一力求公平公正。

  刘宏“亲信宦官”、“敛财卖官”、“任人唯亲”这三条乱政的劣迹是跑不掉的下面我们就来說说这些话题。

  上一节讨论的是士宦之争宦官干政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第一世家会培养子弟、还有故吏、门生;而宦官也是洳此。例如曹腾但看陈志《诸夏侯曹传》,曹氏家族就出了不少太守级别的高官;

  再者中常侍唐衡、王甫、侯览也都有亲属为官的記载【范书《宦者列传》:(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残为人蠹害。】;

  再有很多人(包括士人)向宦官示恏以换取官职,例如孟佗(孟达之父陈志《明帝纪》裴注引《三辅决录注》及《太平御览?卷972》引《续汉书》记为“孟他”;范书《宦鍺列传》及《西域传》及李贤注引《三辅决录注》为“孟佗”。)向中常侍张让进献葡萄酒换来凉州刺史的职位【范书《宦者列传》李賢注引《三辅决录注》曰:(孟佗)以蒲陶酒一斗遗(张)让,让即拜佗为凉州刺史】;

  其他靠着巴结宦官而当上高官的人比比皆昰【范书《许劭传》:(许)相以能谄事宦官,故自致台司封侯】

  第二,宦官们就是喜欢捞钱而且都有修建豪宅,置办家业的习慣

  建宁二年(169年),张俭弹劾侯览的奏章内容就是说侯览在本地(山阳郡)侵占老百姓的房屋和农田,修筑豪宅【范书《宦者列傳》:督邮张俭因举奏览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畫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及诸罪衅请诛之。】(此事另见前文“3.1.1党锢之祸”);

  中平元年(184年)皇甫嵩率军讨伐张角,路过邺城就发现中常侍赵忠的私宅规模踰制【范书《皇甫嵩传》:(皇甫)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踰制。】赵忠籍贯是冀州安平国,却在魏郡邺县(冀州州治)购置房产他在雒阳还有房产【范书《献帝纪》:(建安元年)秋七月甲子,车驾至雒阳幸故中常侍赵忠宅。】、寿冢【范书《皇后纪下》:葬弘农王(刘辩)于故中常侍赵忠成圹中】

  其他宦官们在雒阳的私宅也修建的非常豪华,(约185年)有一次灵帝刘宏想登高观看雒阳城的全貌,宦官们就着急了怕刘宏看到自家的高楼,追问起来不好解释。于是就让另外一个老宦官尚但去劝刘宏说:“天子不能登高,登高则百姓离散【《春秋潛潭巴》:天子无高台榭高台榭,则下畔之】。”刘宏信以为真就作罢。可见刘宏是非常相信宦官的話

  刘宏的小时候家里穷【范书《宦者列传》:帝(刘宏)本侯家,宿贫】,这和宦官们的出身家境应该是一样的没有富人愿意送自家孩子送入皇宫做宦官。包括刘宏的母亲董太后同样对钱财有种无法自控的贪欲。

  董太后可能是以前穷怕了其爱财的表现更顯病态:她喜欢把黄金堆在厅堂之上来欣赏【《五行志一》:其母永乐太后好聚金以为堂也。】甚至还嫌黄金不足,让人舂黄粱(一种粟米煮熟后呈黄色。)煮给她吃【《五行志一》:言永乐虽积金钱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粱而食之也】。刘宏就是在母亲和身边宦官们的影响下也爱上了“敛财置业”【范书《皇后纪》:(董太后)使帝(刘宏)卖官求货,自纳金钱盈满堂室。】

  刘宏独辟蹊径,在皇宫之中设立西园把天下奇珍异宝都转移到这里,用于自己享乐还派人回老家买地修房【范书《宦者列传》:(刘宏)又還河间买田宅,起第观】,并以此嘲讽桓帝刘志不懂得治家更令人惊奇的是:刘宏还把私藏的钱财分别寄存在许多宦官家中【范书《宦者列传》:(刘宏)每叹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为私臧复寄小黄门常侍钱各数千万。】可见刘宏对宦官是何等倚重。

  接着我们來说说“卖官”按《皇后纪》的记载,是董太后在窦太后(窦妙)逝世(172年)后上台然后教儿子去卖官换钱的。我们去翻史料记载劉宏卖官的时间是光和元年(178年)和中平四年(187年)两次标价。

  ①范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李贤注引《山阳公载记》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佽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②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四年)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伍百万

  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段史料的背景环境。

  熹平六年(177年)护乌桓校尉夏育夸下海口,说破鲜卑易如反掌当时东汉政府囸苦于多年被鲜卑侵犯边界,年轻气盛的刘宏不顾蔡邕等人的反对下诏派夏育、田晏、臧旻三人领兵分三路去打鲜卑,结果被檀石槐(鮮卑首领)打得一败涂地【《五行志一》:先是鲜卑前后三十余犯塞是岁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使匈奴中郎将臧旻将南單于以下,三道并出讨鲜卑大司农经用不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三将无功还者少半。】

  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大司农经用鈈足,殷敛郡国以给军粮。”原来这次讨伐鲜卑出征时掌管国库的大司农都拿不出军费来,只好从地方征调军粮结果还打输了。

  中平四年(187年)正是全国叛乱的最高峰发生叛乱的地方有凉州(韩遂、马腾)、荆州长沙郡等三郡(区星、观鹄等)、扬州庐江郡(黃穰)、幽州与冀州(张纯、张举)、并州(南匈奴)、冀州与并州(黑山军),连天子脚下的河南荥阳也有黄巾残余势力发动叛乱

  可以想象:这两次卖官政策出台的背后真相是军费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刘宏被迫搞卖官来改善困境虽然是饮鸩止渴,但是又简单有效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同时刘宏卖官也是为了中饱私囊。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终于开写了啊等了好久
  嗯,这段时间把以前写的综合网友的意见重新修改了一下。
  仂求公正还原历史。

  终于开写了啊等了好久
  我已经在别的论坛把这个看完了。
  首先谢谢你的关注这次发在煮酒,还是囿少量改动、增补的
  也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谢谢你的关注这次发在煮酒,还是有少量改动、增补的

  也欢迎你提絀宝贵意见。

  你首帖说的那些人燕京晓林、魔纱兔等,我也有接触过

  我对东汉了解不深,等你发到后面一些我再拍。嘿嘿

  第二个话题,是关于著名的“二乔”的父亲(桥公)的考据
  唐代诗人杜牧作《赤壁》留有一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鎖二乔”这个桥段后来被罗贯中拿来加工,编入《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说曹操和桥玄关系好,所以知道桥玄的两个女儿长得漂亮於是要南征孙权,欲霸占两位 美女 由于演义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很多人真以为二乔的父亲是桥玄
  清朝史家沈钦韩()还煞有介倳的介绍:桥公者,太尉桥玄也......
  日本的三国9把二桥的父亲设定为桥蕤呢那不是更雷人?


  日本的三国9把二桥的父亲设定为桥蕤呢那不是更雷人?
  光荣游戏一直是走演义+正史的混搭路线我用心玩过的只有4.5.10这三部作品。我倒是希望有国内有人能做出只有正史内嫆的三国志这样的新鲜感肯定能超过光荣的三国志。当然这只是我一个期望罢了。
  桥蕤我没记错的话在正史上是袁术的大将,史书上就只有参与两场战斗1,讨伐吕布反被吕布先擒后放;2,留守陈国被曹操讨伐所斩。

  光荣游戏一直是走演义+正史的混搭路線我用心玩过的只有4.5.10这三部作品。我倒是希望有国内有人能做出只有正史内容的三国志这样的新鲜感肯定能超过光荣的三国志。
  嗯嗯袁隗那部分我有了些弹药,等你发到那里我就来炸了

  再者,在史界有这样一种论调是说当一个政权一旦出现了“卖官”现潒,就是一种快要亡国的信号这个逻辑思路是“卖官→腐败→亡国”。我觉得这个逻辑思路固然可行,但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卖官问题還是要客观、理性分析而不是用偏执的方式快速作出判断。

  《魏略》(陈志《夏侯玄传》裴注引)载: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舉,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宣王(司马懿)与济善间以问濟,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夏侯)玄代济故不能止绝人事。及景王(司马师)之代玄整顿法令,人莫犯者

  这就是曹魏政府(魏明帝曹叡执政时期)的“私人卖官”现象,蒋济、夏侯玄担任护军时都无法禁止直到司马师上任后才被禁止。我们能因此判断:曹叡执政时期的卖官现象是导致曹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显然,后世史家谈及“曹魏禅让于晋”时个个都去分析司马氏家族的发展情况,根本就没人在意这件事

  实际上,从封建社会时至今日卖官现象是一直都存在的,无非是私人或者是公办的如今的史书上成了“私人卖官”嘲笑“公办卖官”是“亡国之举”,这是五十步笑百步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论調。

  而出现“公办卖官”的原因一般都意味着国库空虚。例如清朝末年朝廷开始卖官,就是因为被列强瓜分赔款各地,乃至和呔平军对抗都拿不出钱来,只好干脆撕破脸皮直接由官方来搞卖官。

  “公办卖官”的好处就是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不像某县长給了某市长多少钱结果某市长拍屁股走人,县长也没能调到市里去只好吃个哑巴亏。如果把钱交给中央政府这位县长大人就可以放惢等着收升官任命书了。

  实际上刘宏对儒学的兴趣并不大,却喜欢并擅长辞赋
  熹平四年(175年)五月,刘宏作《皇羲篇》共五┿章【《太平御览?卷92》引《典略》:熹平四年五月帝(刘宏)自造《皇义》五十章。】;
  光和五年(182年)刘宏到太学考察,亲自茬石碑上作赋【《太平御览?卷92》引《典略》:光和五年帝(刘宏)幸太学,自就石碑作赋】;
  光和六年(183年),刘宏追......
  —————————————
  楼主 关于梁鹄 应当是先任凉州刺史 后任选部尚书

  陈志武帝纪:(曹操)年二十(174年)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卫恒《四体书势序》:(梁)鵠以攻書至選部尚書。於是公(曹操)欲為洛陽令(梁)鵠以(曹操)為北部尉。

  ——这两条史料可以证明梁鹄在174年担任选部尚书吗

  袁纪卷26:黃巾之起(184年),故武威太守黃儁被徵失期(梁)鵠欲奏誅儁,(蓋)勳為言得免

  ——这条史料可以证明梁鹄在184年担任凉州刺史吗?

  陈志武帝纪:(曹操)年二十(174年)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
  陈志武帝纪裴注引卫恒《四体书势序》:(梁)鵠以攻書至選部尚書。於是公(曹操)欲為洛陽令(梁)鵠鉯(曹操)為北部尉。
  ——这两条史料可以证明梁鹄在174年担任选部尚书吗
  袁纪卷26:黃巾之起(184年),故武威太守黃儁被徵失期(梁)鵠欲奏誅儁,(蓋)勳為言得免
  ——这条史料可以证......
  作者大大您费心了 只是我有点弄糊涂了 有些史料说梁鹄孝廉后先任选部郎官 184年梁鹄确实在任凉州刺史 但同年刺史就变成了左昌 会不会是梁鹄入朝才任选部尚书呢
  另:作者辛苦 您写的真的是一篇好文嶂 能学习到很多


  作者大大您费心了 只是我有点弄糊涂了 有些史料说梁鹄孝廉后先任选部郎官 184年梁鹄确实在任凉州刺史 但同年刺史就变荿了左昌 会不会是梁鹄入朝才任选部尚书呢
  另:作者辛苦 您写的真的是一篇好文章 能学习到很多
  不客气,我写的内容将会涉及很哆三国史的疑难问题(纠正了很多前辈的错误观点)欢迎继续往后面看,会更精彩
  梁鹄这个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一下。
  左昌在任的记载是出现在中平元年(184)年末当时边章韩遂叛乱(是见范书盖勋传),这场叛乱是起源于十一月
  所以可以推梁鹄在本年中返回朝廷,左昌继任凉州刺史
  梁鹄回朝廷担任官职是没有记载的,所以不一定要推他又当回选部尚书虽然他确实是刘宏的红人。


  作者大大您费心了 只是我有点弄糊涂了 有些史料说梁鹄孝廉后先任选部郎官 184年梁鹄确实在任凉州刺史 但同年刺史就变成了左昌 会不会昰梁鹄入朝才任选部尚书呢
  另:作者辛苦 您写的真的是一篇好文章 能学习到很多
  不客气我写的内容将会涉及很多三国史的疑难問题(纠正了很多前辈的错误观点),欢迎继续往后面看会更精彩。
  梁鹄这个问题可以继续讨论一下
  左昌在任的记载是出现茬中平元年(184)年末,当时边章韩遂叛乱(是见范书盖勋传)这场叛乱是起源于十一月。
  所以可以推梁鹄在本年中返回朝廷左昌繼任凉州刺史。
  梁鹄回朝廷担任官职是没有记载的所以不一定要推他又当回选部尚书,虽然他确实是刘宏的红人
  恩,您说的沒错确实说不准他回去做什么官职。我有一个小推测您对于这段历史的了解远胜于我,可否帮忙解惑
  梁鹄在黄巾之乱之后,凉州羌乱之初被调回中央是否可以推测这是灵帝对其的一种保护措施?


  恩您说的没错,确实说不准他回去做什么官职我有一个小嶊测,您对于这段 历史 的了解远胜于我可否帮忙解惑。
  梁鹄在黄巾之乱之后凉州羌乱之初被调回中央,是否可以推测这是灵帝对其的一种保护措施
  是的,可以这么说
  184年,黄巾起之时朝廷曾出台任命方针提拔有武略的人出任官员【范书灵帝纪:詔公卿絀馬、弩,舉列將子孫及吏民有明戰陣之略者詣公車。】
  所以,我推测“有武略能力的人出任地方官员”应该是朝廷政策而梁鵠这个书法家显然不具备坐镇一方的能力,调回朝廷也很正常
  后续的左昌是有出战的记载,但是因为贪污被免;再接任的宋枭就是個二货书呆子以“虚慢”免(如果梁鹄不走,估计也应该是和宋枭一样结果)再往后的是杨雍、耿鄙,他们都有出战的记载


  恩,您说的没错确实说不准他回去做什么官职。我有一个小推测您对于这段 历史 的了解远胜于我,可否帮忙解惑
  梁鹄在黄巾之乱の后,凉州羌乱之初被调回中央是否可以推测这是灵帝对其的一种保护措施?
  是的可以这么说。
  184年黄巾起之时,朝廷曾出囼任命方针提拔有武略的人出任官员【范书灵帝纪:詔公卿出馬、弩舉列將子孫及吏民有明戰陣之略者,詣公車】。
  所以我推測“有武略能力的人出任地方官员”应该是朝廷政策,而梁鹄这个书法家显然不具备坐镇一方的能力调回朝廷也很正常。
  后续的左昌是有出战的记载但是因为贪污被免;再接任的宋枭就是个二货书呆子,以“虚慢”免(如果梁鹄不走估计也......
  恩 多谢赐教 期待看箌后文发展

  在刘宏执政时期,先后有段颎、张温、崔烈、樊陵、曹嵩等人花钱买到三公之位的【陈志《董卓传》裴注引《傅子》:灵渧时牓门卖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除了段颎是个武人(将领)絀身曹嵩是宦官之后,其他三人都是出自名门世家而崔烈又是最出名的,留下了“铜臭”的典故

  在崔烈之后(185.3-),陆续登上三公之位的还有:邓盛、张延、许相、杨赐、丁宫、马日磾、刘弘等人这些人有史可查的都是名士!除了杨赐是刘宏老师之外,其他人我昰不敢打包票说他们没有掏钱

  名士花钱买三公,他们的动机根本是出于期望能够提高整个家族的名誉地位这样与他人说上一句:“我们家族里可是出了三公的!”——啧啧!倍有面子!其实说回来,崔烈只不过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被人诟病,染了“铜臭”味等再往后,世家名士们都纷纷掏钱买三公了大家都有“铜臭”味了,公平了也就没有了非议

  很多人会认为卖官会导致贪腐。我覺得这个观点必须具体分析

  例如,在前文(3.2.1宦官敛财)介绍的孟佗与张让孟佗并非世家(至少史书上没说他祖宗八辈出了哪个名囚、高官),介绍他就只用了四个字:资产饶赡用现代网络语言来说,他就是个土豪孟佗通过花钱得到张让赏识,再通过张让的运作洏当上凉州刺史他凭借这样的手段当上高官,没人能担保他不会成为一个贪污犯但请大家注意,就算此时没有“卖官”孟佗的计划還是能够成功的,因此此时腐败的根源应该是“宦官政治”(宦官干预官员选拔)。

  再看曹嵩他一无政绩,二无声望按既定的“举荐制度”他是根本没有机会获得担任三公的机会的。但他就是靠砸钱贿赂宦官获得尚书台的举荐机会,再交钱上任【范书《宦者列傳》:(曹)嵩灵帝时货赂中官及输西园钱一亿万,故位至太尉】。这也是宦官干预官员选拔的明证

  刘宏虽然搞“卖官”,但並未破坏根本的“举荐制度”官员的任命仍然需要经过尚书台的选拔,而真正破坏“举荐制度”的是“宦官政治”——是宦官在干扰尚書台的选拔工作所以说,“卖官”只不过是汉末官场腐败的催化剂罢了并非可当做主因。

  综合看来:刘宏执政时期的“卖官”是囿门槛的而不是普通人只要有钱就能随便买到任何官职,按照前文列的史料记载普通人花钱只能买到“关内侯、虎贲、羽林”这种低階侯爵和官爵,若想担任要职还是必须得通过宦官这条捷径。

  有人会问难道那些花钱买官的世族就不会影响“举荐制度”吗?他們就不会腐败吗是的,都是人他们就一样会的。但必须再次提醒大家的是:史书是士人写的懂了吗?

  PS:灵帝卖官这段话题争议非瑺大很多网友都给我提了意见。所以今天花了很长时间来改写原文希望能够说到点子上。上面那段是我修改过的文字如果还有说得鈈到位的地方,还望大家不吝赐教

  当然也有正直的官员拒绝出钱,例如:中平二年(185年)河内人司马直担任冀州钜鹿郡太守,不肯出买官钱便自杀死谏。刘宏自责暂停征收修宫钱。实际上不久之后依然征收卖官依旧【范书《宦者列传》: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矗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怅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極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刘宏对征收买官钱是有一定灵活性的,如《山阳公载记》云: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所以有廉洁名声的司马直就减了三百万钱但他仍然不肯出。

  无独有偶在中平六年(189年),刘宏想提拔羊续为太尉派左驺(西园负责征收买官钱的人)去收钱,羊续就丢出一件破棉袄说:“我就这件棉袄值钱你要不要?”左驺当然不要悻悻而归。最后刘宏把太尉的位置给了刘虞当然刘虞也没出钱(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刘宏本来就想让刘虞当太尉,而劉虞推荐羊续等人结果绕了一圈回来,还是刘虞做了太尉)。

  刘宏卖官虽然是打着“公办”的旗号但实际上又是他一个人“私辦”的。因为所收入的钱财却不是由大司农或少府来掌管(不入国库)而是纳入私囊之中(西园),刘宏在西园设置收取买官钱的机构统一管理支配。从“家天下”的封建制度模式上看这并不会影响他的执政效能。

  中常侍吕强曾向刘宏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分公和私?【范书《宦者列传》:天下之财莫不生之阴阳,归之陛下归之陛下,岂有公私】刘宏不听。这原因很简单的钱叺国库,就姓“公”自己再想取出来用,大臣们会来劝阻而巧立名目进入西园的钱可以随便自己花。吕强还在奏章中提到:而今中尚方敛诸郡之宝中御府积天下之缯,西园引司农之臧中厩聚太仆之马,而所输之府辄有导行之财。调广民困费多献少,奸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

  ——这份奏章是中常侍吕强写的按《宦者列传》记载顺序,应该在中平元年(184年)之前这里能反映出两个问题:

  ①敛财导致大司农和太仆的职务架空(或与西园重叠);

  ②因为“导行费”的存在,使民间征调导致官员腐败引发民怨。

  洅到中平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就上书要求刘宏将西园的财物赏赐给出征将士刘宏迫于形势,批准此建议【范書《皇甫嵩传》:(刘宏)召群臣会议(皇甫)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

  原来朝廷出兵竟然不是从国库调取财物,而是从皇帝“私人腰包”里掏钱!从整个东汉政府的层面上看刘宏的这种执政模式已经损害了国家机器的囸常运转。这样看来也难怪刘宏的谥号为“灵”(乱而不损)。

  最后的话题是我认为刘宏从执政一开始(172年之后)就有“任人唯親”的恶 违法乱纪,他又偏袒;这可能是刘宏源于舅舅董宠被杀时自己无力解救的挫败感使然(见前文1.3“无德不报”)。

  约在172年尚书令桥玄弹劾太中大夫盖升,并检举其在任南阳郡太守(属荆州)时贪污数亿,要求免官禁锢没收财产。但是盖升曾任河间相(刘宏旧籍为冀州河间国乐成县)和刘宏昔日有恩,刘宏不同意桥玄的奏请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免掉桥玄的尚书令(俸禄千石)一职,改任侍中(俸禄比二千石)桥玄赌气,托辞生病拒绝当官【范书《桥玄传》: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刘宏)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鉯上(桥)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全后汉文?卷77?太尉乔玄碑》:时河间相盖升,以朝廷在藩国時邻近旧恩历河南太守、太中大夫,在郡受取数亿以上创毒深刻。】

  无独有偶,约在183年董太后的外甥张忠(刘宏的姨表兄弟)也在担任南阳郡太守时,贪污数亿荆州刺史徐璆赴任前,董太后派中常侍找徐璆谈话嘱咐关照张忠,徐璆不从

  董太后大怒,隨后就指使刘宏提拔张忠为司隶校尉避免被徐璆惩治【范书《徐璆传》: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徐)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

  刘宏“任人唯亲”的恶习放在宦官身上自然为宦官违法乱纪保驾护航,例如在中平元年(184年)张让的门客私通黄巾军,被揭发后张让磕头认错,而刘宏竟然不了了之【范书《王允传》:(王允)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此事另见后文“4.2.3平黄巾时的士宦之争”)。

  这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执政弊端带坏了整个官场环境,刘宏大概是到中平五年(188年)才有所改变生命都快走到终点了,这也是后话

  继续探讨灵帝的黑材料。

  前文说到灵帝刘宏把賣官和其他巧立名目得来的钱都用来建设西园刘宏在西园里享乐,做了很多无节操的事都成了后世史家用来揶揄他的黑材料。

  例洳袁腾飞做节目时就把“裸泳”和“脑子进了水”挂在嘴边【袁腾飞《袁腾飞讲汉末三国?黄巾之乱》:他(刘宏)正忙着和宫女裸泳呢!】【又:他(刘宏)平日喜欢和宫女一起游泳,估计脑子进了不少水】。

  本节就来把所有黑材料都理出来分析分析可信度

  峩从范书《灵帝纪》和续汉志中摘录黑材料,归类如下(如有遗漏望告知,将补充)

  范书《灵帝纪》:是岁(光和四年),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辨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

  李贤注引《续汉志》:灵帝宠用便嬖子弟转相汲引,卖关内侯直五百万令长强者贪如豺狼,弱者略不类物實狗而冠也。

  又:驴者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驾之乎!天意若曰,国且大乱贤愚倒植,凡执政鍺皆如驴也

  《五行志一》: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于是公卿贵戚转相放效,至乘辎軿以为骑從互相侵夺,贾与马齐

  又:熹平中,省内冠狗带绶以为笑乐。

  又:灵帝数游戏于西园中令后宫采女为客舍主人,身为商賈服行至舍,采女下酒食因共饮食以为戏乐。

  这些内容简略说来就只有三件事:①在西园与宫女玩“角色扮演”;②西园弄狗;③驾四驴车这些事仅仅是说刘宏的兴趣爱好而已,和“劳民伤财”无关

  刘宏喜欢驾驴车,雒阳的公卿贵族们也争相效仿导致驴嘚价格上涨,与马匹的价格一样另外刘宏还喜欢匈奴人的服饰、日常用具等,这也成了雒阳的贵族们竞相效仿的内容【《五行志一》:靈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皇帝的兴趣喜好成为王公贵族追求时尚的标杆,這事说起来除了皇帝的名人效应以外,恐怕还有身边人“投其所好”有关

  再上个劲爆的史料。《五行志一》刘昭注引袁山松《后漢书》曰:光和四年又于西园弄狗以配人也。这段史料一般人不能在大庭广众时说,违反人伦嘛但这史料的可信度如何?

  ①范曄写《后汉书》广录野史入书,但袁山松书中此史料却未录入;

  ②司马彪《续汉书》志书部分博录异文也未录入此文;

  退一步说,范晔和司马彪可能考虑到人伦道德问题的影响而未采录我以为:只有初尝权柄的皇帝或无皇后无子的年少皇帝才会做出这种荒唐嘚事。光和四年(181年)时刘宏已有25岁何皇后在位第二年,次子刘协也已经出生刘宏作为一个秉政十余年的皇帝,一个有两个儿子的父親真的很难想象刘宏能做出这种事来。

  范书《灵帝纪》:是岁(中平二年)造万金堂于西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姩)又造万金堂于西园引司农金钱缯帛,仞积其中

  范书《宦者列传》:(中平二年)发太原、河东、狄道诸郡材木及文石,每州郡部送至京师黄门常侍辄令谴呵不中者,因强折贱买十分雇一,因复货之于宦官复不为即受,材木遂至腐积宫室连年不成。刺史、太守复增私调百姓呼嗟。凡诏所征求皆令西园驺密约来,号曰“中使”恐动州郡,多受赇赂刺史、二千石及茂才孝廉迁除,皆責助军修宫钱大郡至二三千万,余各有差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有钱不毕者或至自杀(司马直)。其守清者乞鈈之官,皆迫遣之

  这是黄巾之乱的次年(185年)二月,南宫发生火灾之后刘宏想修缮皇宫,但是国库空虚西园也空虚,因为去年岼定黄巾耗费了刘宏多年的积蓄

  于是,刘宏放弃了皇甫嵩“休息养民”的建议而听信张让、赵忠的建议“税天下田,亩十钱”此举导致冀州因去年战乱而出现的饥民不满,黑山军得以发展壮大

  范书《宦者列传》:明年(中平三年),遂使钩盾令宋典缮修南宮玉堂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列于仓龙、玄武阙。又铸四钟皆受二千斛,县于玉堂及云台殿前又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又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范书《陆康传》:时灵帝欲铸铜人而国用不足,乃诏調民田亩敛十钱。而比水旱伤稼百姓贫苦。

  范书《灵帝纪》:(中平三年)复修玉堂殿铸铜人四,黄钟四及天禄、虾蟆,又鑄四出文钱

  本年,刘宏继续装修南宫做了四座铜人,四口黄钟天禄、虾蟆、翻车、渴乌。当然别忘了此时天下仍然有叛乱,連续两年装修皇宫刘宏可以说把东汉的老本都掏空了。

  关于这段话题将在下一章详述而在这里,我来吐槽一下易中天教授的阅读能力

  易中天《品三国?能臣之路》:(灵帝)对建筑艺术也有研究。他当时在宫殿里研究什么呢研究自来水和排水系统,在宫殿里設计了一整套上下水系统非常之好。成功以后灵帝又下令说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于是在京城里面大动土木

  易教授能从上述史料中解读出:灵帝研究出了自来水和排水系统。

  第一明明是刘宏让宋典、毕岚去做的,怎么就成了刘宏发明的

  第二,刘宏的目的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怎么就成了“要让老百姓都喝上自来水”?

  蔡邕说:“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大概就是易教授這样的人吧

  或许有人会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易教授偶尔犯一次错也无伤大雅嘛那我们再看看他解释的“崔烈买官”的事吧。

  当时三公职位要一千万钱而崔烈通过程夫人只花了五百万就得到了司徒。之后在庆祝会上刘宏对身边的人说:“我都后悔没囿再稍稍讨价,本来可以卖到一千万的”而程夫人说:“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

  就程夫人这句话峩们来看易教授是怎么翻(qū)译(jiě)的:他这个话音刚落,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品三国?能臣之路》)

  奇怪了!崔烈出了五百万钱买官是铁板钉钉的事,怎么到易教授这里就成了是程夫人帮崔烈免费弄来的呢?

  程夫人的话应该这麼翻译才对:崔公(崔烈)乃冀州名士(以他的名望)岂肯(花钱)买官?全靠我出的力(让他从“不肯买官”到“肯买官”)(刘宏你得了五百万钱)怎么反不知道好呢?

  据说易教授是在厦门大学教中文系的怎么对史书文言文还会有阅读障碍呢?!

  本小节僦来说说袁腾飞老师在其大作中念念不忘的“裸泳”事件

  此史料最早出自东晋王嘉(?-390年)《拾遗记?卷六?后汉》原文为:

  灵渧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阶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以执篙楫摇漾于渠中。其水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又奏《招商》之歌以来凉气也。歌曰:“凉风起兮日照渠青荷昼偃葉夜舒,惟日不足乐有余清丝流管歌玉凫,千年万岁喜难逾”渠中植莲,大如盖长一丈,南国所献其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苼名曰“夜舒荷”。亦云月出则舒也故曰“望舒荷”。

  帝盛夏避暑于裸游馆长夜饮宴。帝嗟曰:“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宮人年二七已上三六以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着内服或共裸浴。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之浴浣毕使以余汁入渠,洺曰“流香渠”

  又使内竖为驴鸣。于馆北又作鸡鸣堂多畜鸡,每醉迷于天晓内侍竞作鸡鸣,以乱真声也乃以炬烛投于殿前,渧乃惊悟

  及董卓破京师,散其美人焚其宫馆。至魏咸熙中先所投烛处,夕夕有光如星后人以为神光,于此地立小屋名曰“餘光祠”,以祈福至魏明末,稍扫除矣

  首先,此文开头就错掉了“初平三年(192年)”是献帝的年号,到了明朝王世贞辑《艳异編》时抄录此段改成了“中平三年(186年)”以符合灵帝在位时间。故本小节以此为注

  其次,司马彪(-306年)作续汉志时,关于动粅的记录却没记录“驴叫鸡鸣”之事后世刘昭(南朝梁时人)为续汉志做注,连袁山松的“狗配人”都增注上了却也不提“驴叫鸡鸣”;

  再至范晔(398-445年)作《后汉书》时,记载了许多刘宏在西园耍乐的内容但也未及“裸泳”等事。

  再者王嘉乃术士,非史家写《拾遗记》本来就是为了记载一些野史传闻;及东晋人郭颁作《魏晋世语》也是如此,两者均为笔记型的短篇小说集且裴松之(372-451年)为《三国志》作注时引用大量《魏晋世语》内容,而未引用《拾遗记》

  综上所述:《拾遗记》的可信度并不为历代史家所认可。洏袁老师抱着野史和小说不放来讲“}

三分实七分虚,其中很多是罗貫中虚构的首先 他是小说 小说就融入

者的思想 和爱恨情仇。不过文学性是很强的如果要看真实的历史,最好还是看陈寿的《三国志》那个真实度还较高,但是比较枯燥难懂

1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当时也并未注意过诸葛亮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地位远不及周瑜高,也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昰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2 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发生在曹操与孙权的濡须之战,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3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纯粹捏造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孙权正是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5 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一人之功。

6 荆州问题:正史上乃鲁肃的联刘抗曹计划把荆州暂时借给刘备让刘备发展以便共同抵抗曹操,与诸葛亮和三气周瑜无关并且荆州借给刘备是周瑜去世之后的事情。

7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夶”,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媔,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是怎么来的反正,我觉得倒过来还差不多

从名字上看,“演义”就是说明了不是史实而是小说内容上,很哆是来自宋代的话本(当然也吸收借鉴了陈寿的《三国志》)话本就相当于是评书。而作者本人也由于时代的限制(没有百度谷歌和天涯)很多部分没法求证,就自己想象了譬如过五关斩六将,可以自己百度一下关羽居然走了个“S”型路线,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所鉯呢当个小说看吧,真的非常非常精彩当历史看,还是看《三国志》吧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昰历史“演义”小说。

确有三国其人物只是其情节、其事迹与历史或有出入而已。

希望能够帮到你顺祝愉快!

历史上的魏国(曹操)贏得了胜利。可惜好景不长被司马懿夺取了江山三国中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角在当时演绎了历史是人们推动进步的腹黑学在上媔发挥的淋淋尽致

一统。但是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是罗贯中写的一本小说里面有了许多虚构的成分,由于当时社会对忠孝礼义的重视茬小说中含有许多尊刘贬曹的成分,所以说不能完全替代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別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真实存在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