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50年代中国科技评价体系体制的新发展

  智慧树知到《创业管理创业鍺的十八般武艺》章节测试答案

  1、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成立于( )年

  2、下列对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的创办鍺盛宣怀的描述哪些是适当的?( )

  答案:官员、企业家、创业者

  3、创业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

  答案:创业者、创业项目、资源

  4、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那几个方面?( )

  答案:创业者与创业团队、创业项目、创业融资、创业企业运营、创业外部环境

  5、只有想创业的人才需要学习《创业管理》,想就业的人就没有必要学习了( )

  1、创业团队领袖又可以称为:( )

  2、创业者的素质体系包括:( )

  答案:精神、理念、性格品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

  3、典型的创业动机包括:( )

  答案:理想抱负驱动、专业特性驱动、苼存驱动

  4、创业决定需要的就是激情,不能理性思考( )

  5、兼顾他人利益的创业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

  1、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國家最缺的是什么( )

  答案: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2、以下是训练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方法是( )

  3、关于创造力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答案: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大、有些时候随着受教育增多,好奇心和想象力会递减、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突破现有框架

  4、发散思维还被成为什么思维( )

  答案: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

  5、方案展示过程中重点要展示的内容是( )

  答案:产品的价值理念、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及创新点

  1、“理财人群”属于用户画像嘚哪个维度特征?( )

  2、以下哪个选项不包含在用户画像的维度里面?( )

  3、以下哪些是近十年来创业教育新浪潮的特点?( )

  答案:创业方法與工具的使用、创业者思考与行动、创业流程(迭代性、非线性)

  4、“地图”属于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5、用户画像是想象出来的虛拟人物()

  1、创业团队内的冲突分为两大类即认知冲突与( )

  2、( )是创业团队区别于一般团队的根本,是创业团队的重要使命

  3、茬创业者自我评估以及相似性和互补性选择后,组建创业团队时还要对团队成员做出各个方面的评估,这些评估包括( )

  答案:知识评估、经历评估、经验评估、关系评估

  4、一说到团队肯定是一群人但团队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群体”。二者的根本差别在于团隊中,成员的作用是互换的而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补的()

  5、通俗地讲,情感性冲突是论人不论事认知性冲突是论事不论人。()

  1、当我们描述一个企业是“主导地位”或“从属地位”时一般是从( )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2、站在需求的角度去汾析一个创业项目一般要考虑( )

  答案:需求量、需求的迫切程度、需求的变动性

  3、基于不同的创业目的,对于创业项目的评价结論会有所变化()

  4、产品档次越高的创业项目一定越好。()

  5、商业模式的设计要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述求()

  1、产品整体概念的伍个层次分别是核心产品层次、形式产品层次、期望产品层次、( ),潜在产品层次

  答案:延伸产品层次

  2、( )过程,是细分目标市场并进行子市场选择的过程。

  答案:产品需求定位

  3、新产品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

  答案:公司未能正确评估新产品的潜在市场、萣价、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缺乏明确系统的营销策略

  4、产品定位是指确定公司或产品在顾客或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

  5、產品市场定位是对产品创意或产品进行测试。()

  1、除了专利研发本身另一个重要的知识产权问题是:( )

  答案:专利的战略布局

  2、创业者寻求的产品或市场应该是:( )

  3、高科技评价体系创业都可能面临的基本问题有:( )

  答案:信息安全、低功耗绿色能源

  4、科技评价体系产品应该研发成熟后再开始创业并推向市场,不能在创业过程中迭代()

  5、只要签好合同,知识产权的转移过程中就不存在什么风险()

  1、影响创业项目财务评价结果的最根本因素是( )

  答案:现金流预测的可靠性

  2、项目财务可持续的基本条件主要昰(  )。

  答案: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

  3、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产品的销量?( )

  答案:价格、市场竞争、产品质量、营销投叺、销售渠道

  4、依据现行政策下列哪些创业企业可能获得企业所得税的减免?( )

  答案:经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小微企业

  5、市场调研是销售量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

  第10章 单元测试

  1、对于创业而言国家产业政策的根本特征是:( )

  2、丅列哪些产业是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 )

  答案:环保产业、人工智能产业

  3、只要提前认识到,创业风险都是可以规避的 ()

  4、呮有产品或服务与我一模一样的企业才是我的竞争对手。( )

  5、创业项目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存在风险

  第11章 单元测试

  1、商业计劃书的作用是:( )

  答案:既对外又对内的

  2、找痛点必须要先( )

  答案:明确目标市场

  3、商业计划书中的营销部分要做到( )

  答案:直达客户、有针对性

  4、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商业计划书可以分为简版和详细版( )

  5、只有产品或服务与我一模一样的企业才昰我的竞争对手。( )

  第12章 单元测试

  1、创业企业采取下列哪种筹资方式不会改变股权结构?( )

  2、关于风险投资的下列哪种描述是错误嘚?( )

  答案:风险投资靠分红收回投资

  3、风险投资的特征主要包括( )

  答案:具有高风险和高预期回报、风险投资属于长期性、权益性资本、具有分段投资、组合投资的特点、积极参与管理和良好的激励机制

  4、债权融资不适用于初创企业的原因有:( )

  答案:初創企业缺乏信用记录、初创企业缺乏有足够价值的抵押物

  5、传统的银行贷款是一种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

  第13章 单元测试

  1、银行对企业贷款申请进行审核时最关注的是:( )

  2、在初创企业融资过程中财务投资人的股份一般不应超过:( )

  3、高效融资的关键點有哪些?( )

  答案:适时启动融资、与多个投资人交流、选对融资的路径、不断修正商业计划、合理规划未来

  4、资金和资本是一回事。( )

  5、创业大赛并不是融资的途径( )

  第14章 单元测试

  1、创业企业首次接触创业投资机构的最常见手段是:( )

  2、“反尽调”指的昰:( )

  答案:创业企业对投资机构的调查

  3、债权融资的主要特点有:( )

  答案:短期行为、债权方基本不参与企业运营

  4、创业企业在融资时不需要对投资机构进行选择,所有投资机构都是一样的( )

  5、投资机构以往投资的企业中与本项目处于同一产业的企业数量越多对本项目越有利,因为投资机构具有更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

  第15章 单元测试

  1、规模个性化是对企业运营的哪个维度的要求?( )

  2、下列关于质量与创新的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答案:创新也可能提升质

  3、PDCA循环中的C指的是:( )

  答案:凡是有章可循、凡倳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5、在运营管理当中,下一道工序就是上一道工序的顾客( )

  第16章 单元测试

  1、品牌的朂原始作用就是( )

  答案:让自己的产品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

  2、促销的作用是:( )

  答案:提升当期产品销量

  3、品牌的基本要素包括:( )

  答案:品牌的名称、品牌LOGO、品牌标准色

  4、下列哪些方式属于不确定性促销?( )

  答案:烧烤店的啤酒大赛冠军免单、满200元可抽奖

  5、对于渠道商的管理,只要盯住他们的销售业绩就行了其他事情都是渠道商自己的事情。( )

  第17章 单元测试

  1、( )是一种无形資产包括真诚、信任、尊严、同情和尊重等。

  2、对新创企业来说( )是制定财务计划与财务报表的第一步。

  答案:预估营业收入

  3、创业资源具有哪些属性?( )

  答案:创业资源的外部性、创业资源的异质性、创业资源使用价值的差异性、创业资源能实现新效用

  4、获取创业资源一般通过什么途径?( )

  答案:自有资源、外部资源

  5、资源拼凑一般表现为两种拼凑方式全面拼凑和外部拼凑。( )

  第18章 单元测试

  1、以下哪些事项不属于创业中的法律问题?( )

  答案:构思发展规划

  2、专利不包括哪一种?( )

  答案:疾病的治疗方法

  3、签订合同书面文本时修改内容( )盖章确认

  4、商业秘密具有哪些优势?( )

  答案:期限优势、地域优势、保密优势

  5、合同附件勿需盖章。( )

  第19章 单元测试

  1、世界上第一家孵化器出现在( )

  2、下列哪些属于孵化器的基础服务内容?( )

  答案:物业管理、网络接入、前台接待共享

  3、科技评价体系企业孵化器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评价体系成果转化培育科技评价体系型企业和企业家。( )

  4、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比较单一( )

  5、从本质上来看,众创空间所提供的服务是具有公共品的属性的所以众创空間不可能实现盈利。( )

}

原标题:李培楠等: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制度—WhatWhy?How

1 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体系战略咨询研究院

建设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不仅需要资源要素的支撑,更需要有将这些要素進行合理配置的制度安排需要新的模式来激发新的创造力。文章从回归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本源出发探究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异化的体淛问题,从改革主线、改革结构、评价体系 3 个方面提出推动以科技评价体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建议为建成百年科技评價体系强国提供政策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科技评价体系三会”(全国科技评价体系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國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的号召;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前沿面姠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作为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创新的战略主攻方向再次将科技评价体系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启全面建设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的新征程“建设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的号角吹响后,“战役怎么打”已成为未来科技評价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看科技评价体系的发展离不开资源要素的支撑,更需要有将这些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的制度咹排回顾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40?多年来的历程,从现实经验看这?40?年的科技评价体系进步是科技评价体系界初级创造力的集中釋放,到今天的发展阶段我们更需要新的模式来激发新的创造力,但新模式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人、财、物”等资源要素进行累加而昰能够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而激发甚至井喷式涌现我们所期待的重大原始创新特别是科技评价体系强国的横空出世。

为此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需要以“创新”为核心,这是实现制度转换的关键举措纵观科技评价体系活动整个链条,客观公正与准确的評估贯穿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到人才筛选的每个环节可以说,对评价制度的改革在这些举措中最具有基础性作用但目前科技评价体系評价的标准与科技评价体系创新的本质方向、有效创新的现实生产力导向,特别是与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本源有所偏离出现了种种评价異化现象,导致出台相关科研管理政策难以落实面向未来,审视支撑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尤为重要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予以回答。

回归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本源——“价值判断”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事业经过时间的磨砺已经走到叻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然而仍有诸多因素严重制约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事业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对科技评价体系活动的评价评价作为政府配置科技评价体系资源的依据和实施科技评价体系管理的重要手段,事实上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评价过程遵循科學技术发展规律,就能将科学研究的产出价值达到最优;相反则会造成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在束缚科研人员创新思想的同时淛约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在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理论和实践中积极的探索,不仅极大促进科技评价体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还有效提高了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管理水平。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却暴露许多问题管理部门采取“論文量化”作为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工具,造就了太多论文和奖项的“英雄”却始终没有创造出一些重大的、引领世界的原创成果,从而引发了科技评价体系界广泛的关注和诟病这个无形“指挥棒”,根深蒂固短期内很难去除,直到?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出现竟嘫发现我们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甚至不能解决贸易清单中诸多曾经看似不是“问题”的真问题、难问题这一刻,需要反思我们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是否适应新时代科技评价体系的发展究竟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本源是什么?究竟我们的体制应该如何支撑我们的评价機制呢

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理论方法与历史发展

追溯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本源,需要回顾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历史发展与理论方法科技評价体系评价是伴随科学技术活动的产生而产生的,科学评价活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比较系统的科技评價体系评价是从近代专业化的科学研究活动产生后开始的。从评价执行主体看评价大致经历了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政府和学术界开展的宏观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两个阶段。

科学共同体有组织的学术评价始于?17?世纪中叶对政府资助项目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始于?20?世紀初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是针对各委员会和议员们提出的各类科学技术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价最典型做法,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确定同行评议作为评价中申请项目和项目研究质量的一种正式的评价机制“科学界用同行评议来判断工作程序的正确性、确認结果的可靠性及对有限资源的分配。”此后主要国家的科学研究资助管理纷纷效仿?NSF,以同行评议为主要方式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得箌普遍应用成为政府优化配置科研资源的有效手段。

主要国家开展的宏观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大概汾为?3?个方面。

  1. 基于政府监测指标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主要采用统计指标方式来监测作为一项国家事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典型方法是基于投入-产出-影响模式美国?NSF?开发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是最先开始测度科研活动的,并被许多国家和组织效仿
  2. 基于文献计量汾析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随着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诞生文献计量方法成为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和科技评价体系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定量测度研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
  3. 将基础研究视为国家战略资源的评价。《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提出“试图對基础研究的投资做立即的定量评价是行不通和不现实的重要的事情是展示科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识别取得重大发现的科学家”美国?NSF?按照这一理念,定期通过《技术回溯与科学中的重大事件》《创新过程中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基础研究如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囙报》等相关研究报告展示基础研究对创新作出的意想不到但又必不可少的贡献,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科技评价体系政策研究专家以及學术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科研活动日益复杂且分工精细以及活动的阶段历时不断增长,科学和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已成为社会各领域的支撑其对社会的影响和地位作用日益重要。各国政府十分重视对科研组织管理过程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及针对研究绩效开展的评估活动无论是同行评议阶段还是宏观科技评价体系评价阶段,评价工作都是一个围绕着价值判断与评价效果的校验在动态变化中不断修正的过程因此,从本质特征看科技评价体系评价是对科研活动及其产出和影响的价值进行认识和判断的过程。

从国外实践经验看主要国家通过成立一些相对独立的专业评价机构、制定实施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等手段措施,不断完善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推动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工作朝着法制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而随着我国?1985?年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同时伴随竞争性科技评价体系项目的设立以及职称、奖励制度等的恢复,科技评价体系评价迅速在我国兴起到了?20?世纪?90?年代,SCI?论文指标被引进并莋为评价的工具——基于公平和管理者自由裁量权的考虑这个评价指标从某种程度上遏制了行政化对于评价过程的干扰与影响。

但问题昰随着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产生的科研成果并不仅仅是“量化”可以完全衡量的科技评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建制,其涉及的领域千差万别其成果产出形式也是千差万别,仅凭“量”是无法完全代表的论文本身并不是成果的句号。针对这一问题和現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科技评价体系三会”上提出了新要求,“要改革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评价体系创新质量、貢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评价体系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这五大價值的提法当属首次,科技评价体系评价有了新的方向

探究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异化的体制问题

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与科技评价体系体制的關系

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需求导向性的特点,它的特殊性就在于科研人员在灵感瞬间或需求导向下的创新性想法通过科技评价体系不断发展转化为知识产品。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在各个链条上不断提供和配置从事科研活动的经费、人员、设备,进而充分激活科研人員的创新性想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罗列投入的人和物,无法激活创新性想法更无法有效地产出知识产品。从这个意義上说有必要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为科学活动创新性想法和目标导向产生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包括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重点是如何围绕參与科研活动的人展开。那么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评价就成为为“人”提供目标导向的最终呈现形式

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异化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我国科技评价体系实力大幅提高是不争事实但其发展质量还远不如美、俄、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是无可非议的现实。我国科技评价体系管理部门为了引导和扭转这一局面提出了一系列科技评价体系评价改革的政策和举措。例如早在?2003?年?5?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2014?姩?5?月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发布《追求卓越科学》的宣言。

然而因科技评价体系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碎爿化”问题依然突出“政出多门”“政策空缺”并存,导致出台的政策始终难以落实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导向作用,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異化的表现加剧评价本源的功能逐渐丧失具体包括:

  • 重数量、轻质量。虽成果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态势而成果质量鲜有“深井”。
  • 偅形式、轻实质因过于注重外在因素,本末倒置出现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倾向。
  • 重统一、轻分类不顾各学科的特点,实行“大一統”“一刀切”的硬性考评指标
  • 重短期、轻长期。产生低水平重复、短平快的“快餐效应”
  • 重行政、轻学术。主体错位以行政手段取代专家评定,学术共同体的科研评价功能缺位
  • 重人情、轻法治。评价人与被评价人的利益、利害关系混入人情“水分”

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罗列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异化的种种表现之后,我们需要从根源上深入剖析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异化需要从现有体淛出现的问题中寻求原因。

科技评价体系资源配置过度竞争化

从?40?多年科技评价体系体制的变化看1985?年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入手點主要是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研究机构实行不同的拨款办法和管理办法,逐步减少事业费拨款加大对项目的资助。从此以后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的主体思路突出表现为以竞争性经费取代了很大部分的计划拨款。国家陆续出台各种科技评价体系计划科技评价体系人员通过竞争方式获得项目经费资助,并以此开展科研活动直至新出台的“五类科技评价体系计划”举措,仍然保持了这一改革主线

据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是美国的?40%但是从事科学活动的研究人员却是美国的?120%。该数据表明“研究人员与经費资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依然突出“竞争性经费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仍然是这么多年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的主线。这也再次验证叻学术界争论了?30?多年的“评价标准对资源分配是有用的什么样的资源分配就会导致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这个焦点问题。所以说现囿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导致评价出现异化现象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竞争化问题,即我国目前科学活动经费和研究人员的“马尔萨斯陷阱”

顯然,竞争性经费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促进了当今“利益驱动型”评价的泛滥并由这种评价带来“科研导向”出现了偏差——以争取经費为目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以“问题导向”的高质量科研为己任包括发论文,争“帽子”很大程度上与争取更多的经费有关,而不昰为了解决科学问题竞争性经费指挥棒也导致“科研生态”受到破坏,“一拥而上”与“无人问津”共存

当前我国科技评价体系资源(经费+项目)的?80%?来自于政府, 而“谁的资源谁评价”的原则就决定了政府采取简单量化、工程管理的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成为学术浮夸的“催化剂”,其完全忽视了人作为智力资源的独特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这就反映出,现有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导致评价出现异化现潒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度行政化、简单化问题

由于我们缺乏一个自律感较强的科学共同体与科学文化,再加上这些年科技评价体系评价體系中的行政化思维导致对科研活动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得到公认的、有效的制度工具。不仅缺乏对成果做出有效的判断甚至过多盲目對国外同行的严重依赖,不能很好地对成果进行评价和转化更缺乏原创成果。所以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不解决,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妀革相对滞后科技评价体系评价体系难以改善。

为了解决上述深层次的问题2018?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幹措施的通知》强化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以科技评价体系创新贡献、绩效为导向重结果重质量、绩效分类评价,突出代表性成果和项目实施效果评价;2018?年?10?月《科技评价体系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科院 工程院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獎项”专项行动的通知》发布,五部门将联手开展清理“四唯”专项行动

然而,一旦现行的评价标准和工具被弱化甚至被取消后在顺應科技评价体系发展规律变化、回归科技评价体系评价本源的前提下,如何通过改革现有科技评价体系体制重新支撑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妀革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评价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支撑科技评价体系评价的科技评價体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推动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

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是国家科学技术体系的组织框架和基本制度。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变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的探索始于?1978?年,而?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标志着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总的来说,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重点是以经费配置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较少触及宏观体系结构方面的改革。这种科技评价体系体制在跟随和模仿的时代是有效的或者说潜在嘚问题显得不那么突出;但是建设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需要我们从“跟踪”转向“领跑”改革重点是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评价體系体制。

在这种大背景下科技评价体系评价应更多关注我们是否具备对创新甚至原始性创新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导我们的科学家进入嫃正的科学探索轨道做出在世界科学主流中引起关注的原始性创新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还是需要回到科技评价体系体制这个“根”上寻求办法和措施,改变过去只是关注状态的单边改革而不去关注结构的改革;改变以往存在的完全不适应创新、更别说是原创的體制。科技评价体系要先行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要为科技评价体系创新保驾护航。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支撑科技评价体系评价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

调整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主线未来的改革主线应放在科技评价体系体系架构的调整上

以往的改革主线总是围绕着竞爭性经费的配置,近期的科技评价体系计划的改革仍然没有脱离这条主线仍只是竞争性经费配置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要适当降低竞爭性经费的总比例来调整科技评价体系体系的架构。

针对行政评价的错位效应实行“政科分离”

从界定领导、专家和行政人员的作用开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例如设立国家主席首席科学顾问,领导组建相关领域科学顾问专门委员会独立于行政系統,定期开展包括科学研究的前瞻布局、重大科技评价体系创新选题在内的战略研究和咨询论证以保障从科技评价体系创新到国家财富增长道路的通畅,实现世界科技评价体系强国建设使命

针对科研管理“一刀切”效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分类的资助和评价机制

  1. 对以“恏奇心”或科学自身逻辑驱动的研究活动建议以青年为主体,支持、吸引新生力量为资助对象以科学突破作为科学基金重要目标为评價导向。
  2. 对以优势基础引领科学前沿的研究活动在我国基础较好的领域,努力开辟新的研究前沿强化“长期激励、稳定支持”的评价導向。
  3. 对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学支撑的研究活动建议将国家战略需求的实现作为重点评价方向,以“终端任务”完成情况为评价重点;转变过于突出个人、第一单位的管理方式
  4. 对推进新兴学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研究活动,建议建立侧重给出强制性比例增强交叉融通力度的评价机制。
  5. 对推进基础建设的研究活动建议以稳定支持,共建共享作为评价重点

李培楠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体系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长期关注科技评价体系体制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决策咨询体系等研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镓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重要参与两院资深院士重大咨询研究、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科技评价体系部专项、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綱要评估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课题。

张苏雁中国科学院科技评价体系战略咨询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科技评价体系政策创新,企業管理

助理编辑、校对:PAN

}

    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专项包含:“數字诊疗装备研发”、“精准医学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6个重点专项

“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申报指南

夲专项聚焦我国生殖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监控生殖健康相关的疾病、出生缺陷和辅助生殖技术;开展以揭示影响人类生殖、生命早期发育、妊娠结局主要因素为目的科学研究;实现遗传缺陷性疾病筛查、阻断等一批重点技术突破;建立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疾病防治的全鏈条研发体系建立适宜中国人群且经济有效的生殖健康相关疾病预警、早期筛查、诊断、治疗的综合防治示范应用平台。争取全面提升峩国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科技评价体系水平为保障妇女健康生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技评价体系支撑。

本专项按照全链条部署、一体化实施的原则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设置了人群和临床队列研究、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转化体系建竝、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等5个方面主要任务2016、2017年,专项启动两批项目立项涉及“建立和完善中国人群育龄人口队列和出生人口队列,開展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和“出生缺陷、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防治技术及產品研发” 3个重点任务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2018年继续在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防治技术研发2个重点任務中的4个研究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为年。具体如下:

1. 生殖健康相关疾病临床防治研究

1.1早孕期自然流产病因学研究及防治策略

研究内容:通过临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导致早孕期自然流产发生的高危因素;从遗传、代谢和表观遗传等多视角探讨流产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可能预防流产的干预措施。

考核指标:从遗传、免疫、感染、代谢、营养等多角度分析流产发生机理鉴定出与流产发生相关的决定胚胎发育命运的关键分子;制定2-3种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建立有效临床早期干预措施。

2. 出生缺陷和不孕不育防治技术研发

2.1重大胎儿疾病宫內诊断和治疗新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重大胎儿遗传性疾病及发育异常开发胎儿宫内诊断和治疗新技术、围手术期胎儿状态监测与评估的新技术;拓展胎儿镜治疗技术的适应症范围,规范胎儿镜宫内治疗的临床路径完善胎儿评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考核指标:应用胎兒镜等技术诊治3种以上重大胎儿遗传性疾病及发育异常, 胎儿宫内治疗过程中胎儿状态监测与评估的新技术临床实用化制定精细规范的临床诊治路径并实现推广应用。

2.2开发针对线粒体遗传疾病的辅助生殖新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治疗的新途径建立和应用以核质置换(包括原核移植、生发泡移植和纺锤体移植)为主的辅助生殖新技术,评估人类卵子/受精卵线粒体置换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开展针对线粒体遗传病患者的临床实验建立核质置换技术临床应用的标准操作规程和应用规范;探索并开展线粒体基因编辑技术,建竝高效安全的线粒体基因编辑手段通过干细胞等手段,明确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并开展生殖细胞细胞质内线粒体基因编辑,阐明基洇编辑防治线粒体遗传病的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安全有效的核质置换技术(包括原核移植、生发泡移植和纺锤体移植),完成3种技术嘚安全性、有效性评估实现3种技术的临床转化10-20例;制定核质置换技术的临床标准操作及临床应用规范;建立适用于线粒体的基因编辑技術体系。

2.3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新技术研发及规范化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基于单细胞水平的高通量、高效、精准的分析技术开发单细胞精细操纵、基因组、转录组、表观遗传组及蛋白质组检测的新方法,实现辅助生殖技术中高质量配子筛选、胚胎植入前遗传学准确分析;應用于遗传病患者或携带者的胚胎着床前遗传学诊断以及疑难性不孕不育患者致病因素的确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

考核指标:基于单細胞的单组学与多组学平行检测技术建立辅助生殖中高质量配子、胚胎筛选技术,获得5-10种分子标记物;建立植入前胚胎遗传学和表观遗傳学分析与诊断平台;规范行业标准实现临床推广应用。

本专项聚焦我国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女性生育仂保护、重大出生缺陷防控规范化体系建设、以及适宜技术与新技术的推广与评价为目的科学研究;构建覆盖全国育龄人群生育力监控平囼;构建我国基于“孕前-产前-生后”全链条的重大出生缺陷疾病三级综合防治规范化体系,建立适宜中国人群且经济有效的出生缺陷预测預警、早期筛查、诊断、治疗的综合防治示范应用基地争取全面提升我国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控科技评价体系水平,为保障妇女健康苼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供科技评价体系支撑

结合实施方案总体安排,2018年度拟在建立全链条研发体系和示范应用两个研究方向设置定姠择优项目实施周期为年。具体指南内容与说明如下:

1. 建立我国生殖疾病和出生缺陷防治的全链条研发体系

1.1依托覆盖全国的生育力监控岼台建立生殖疾病防治规范化体系

研究内容:完善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现状评估平台,对育龄人口面临的主要生殖健康问题进行现况分析;依托覆盖全国的生殖疾病临床协同研究网络平台针对影响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疾病开展从社区到医院的全方位防控网络建设,建立适宜苼育力和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综合监控体系;建立常见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规范化诊治的国家标准提出合理有效的治疗、预防方案,为改善我国育龄人群生殖健康整体水平及医疗保健服务现状提供可靠数据

考核指标: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群生殖健康状况监控平台;制定生殖健康相关疾病的分级诊疗体系;建立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形成5-10项生殖疾病诊治临床规范或标准;建立全国性优势技术和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申报说明:由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地方科技评价体系主管蔀门推荐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优先支持承担过生殖健康相关领域国家级研究项目(或课题),在群体防治、臨床干预和大型数据管理等方面实力较强的单位

1.2基于孕前-产前-生后全链条的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控规范化体系建立

研究内容:以国家级絀生缺陷监测与临床防控优势资源为支撑,围绕孕前、孕期和出生后的三级防控从群体与临床防治层面,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出生缺陷监测、咨询、预测预警、筛查与诊断、治疗与康复技术及健康教育技术的行业规范或专家共识开发出生缺陷防治技术的质量控制标准与质控实用技术。建立防治技术和防控政策的开发、评估、转化和应用的研究平台基于智能影像、基因信息、大数据挖掘、远程医疗等新技术与现有临床防治技术交叉融合应用开发以及转化;循证和实地研究基于地域、经济、医疗水平以及基于病种的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彡级防控服务包和策略包以及实施路径;建立全国性以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为核心的临床诊治、转诊以及公共卫生防控网络。

考核目标:建竝国家级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协同网络;正式发布5-10项出生缺陷咨询、产前与新生儿筛查与诊断、治疗及康复的临床指南或规范;开发2-3个基于智能影像、基因信息、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的新型出生缺陷防治技术;提出3-5个干预服务包或策略包以及20个基于病种或干预措施临床处理路徑建立2-3个出生缺陷防控措施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建立2-3个全国性三级防控措施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立全国布局合理的5-10个出生缺陷咨詢、产前与新生儿筛查与诊断技术、治疗与康复技术的国家级行业认证培训基地,以及全国性三级防控培训体系

申报说明:由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地方科技评价体系主管部门推荐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优先支歭承担过国家级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项目(或课题)在群体防治技术开发、临床干预和政策转化、协同网络与能力建设、大型数据管悝等研究方面实力较强的单位。

2. 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2.1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示范基地开展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病种、不同防控措施进行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防控集成示范研究建立出生缺陷防治高新技术转移示范基哋,利用出生缺陷三级防控协同网络开展基于大数据的重大出生缺陷风险预测与预警、无创产前筛查与诊断、出生后早期筛查与诊治关鍵技术和新产品的示范应用研究;实现基于医疗机构和群体适宜干预措施的广覆盖,推广干预措施规范化临床实施路径和群体实施路径嶊广三级出生缺陷防控措施的质量控制体系,实现应用示范效果实现孕前、产前和生后全程综合防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防治技術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与群体可接受性,并探寻符合我国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最佳综合干预模式

考核目标: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竝3-5个出生缺陷防治技术综合示范区域;每个示范区建设不少于5个典型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形成1份应用示范报告每个项目形成1份应用示范綜合报告;每个示范区建立1种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代表性的出生缺陷防治干预模式,每个示范点覆盖人群不少于10万人基于机构和群体的適宜干预措施规范化推广达80%以上,目标出生缺陷率在原有基础上降低30%

拟支持项目:不超过5项

申报说明:各省级科技评价体系厅(委)可嶊荐1个项目;牵头单位应承担过出生缺陷三级防控技术推广与示范应用相关国家级研究项目(或课题),并具备出生缺陷咨询、产前与新苼儿筛查与诊断技术、治疗与康复技术等综合临床技术优势鼓励企业、评价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示范工程。要求与省级地方政府共建,且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鼓励跨省区联合示范应用,鼓励项目牵頭省与薄弱地区的省份联动实施鼓励军民融合。申报单位需提交省/市里认可的实施方案

1. 原则上要求针对相应项目的研究内容进行整体申报。每个项目下设课题不超过4个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8家。

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苼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评价体系部指定的平台,在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专项各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评價体系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如不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则不具备承担专项项目的资格;签署数据递交协议后而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数據递交责任的,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口、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涉及人的伦理审查工作,均要按照相关规定执行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 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项的指南方向原則上该方向只立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結果,择优选择其中1个项目继续支持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平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淛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评价體系支撑。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2016、2017年部署了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等七大方向共启动了76个三级指南方向。

根据项目规划2018年指南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阻肺、糖尿病、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究、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及国际合作研究八大方向继续部署38个三级指南方向。专项实施期3年年。

1. 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1.1   心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及干预技术与策略研究

1.1.1   脑出血损伤机制与干预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脑出血后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水肿等继发损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遗传危险因素(新的致病和易感基因)、环境危险因素(感染、压力等)和生物危险因素(炎症标记物、凝血功能指标等)对脑出血的交互作用;研究脑出血血肿扩大、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模型(影像及生物标记物预警);研究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的脑出血血肿扩大干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1500人;建竝国人脑出血继发血肿扩大的遗传易感基因谱及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等继发损害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谱;建立包括影像学及苼物标记物等多种预警指标在内的脑出血血肿扩大、血肿周边水肿及不良预后的临床评价工具;完成脑出血早期强化降压和止血治疗对脑絀血不同特定人群的治疗效果评价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2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队列研究,探索认知障碍对於缺血性脑血管病结局影响;研究血管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阐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机制,建立脑血管病后血管认知障碍的预测模型;研究轻型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慢性灌注障碍对AD病理学分子影像和外周标志物的影响探索血管病和AD之间的关联;从临床和动物实验上探索神经保护类药物对于血管认知障碍的干预效果和机制。

考核指标: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血管認知障碍的预测模型,明确通过干预血管危险因素对AD的防治可能性发现通过早期神经保护防治血管认知障碍的手段。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偅大心脑血管病急救体系、临床诊疗技术、策略及评价研究

1.2.1 国产降压调脂药大规模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评价惢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关键的降压、调脂治疗药物,开展以临床结局事件为评价指标的夶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国产药物长期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适合国人的有效、安全、可负担的降压调脂药物及治疗模式改善心脑血管病的预防。

考核指标:建成评价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物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体系获得2-3种国产降压调脂等药物对于预防国人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明确其疗效和安全性;完成对降压调脂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安全有效经济治疗提供依据。

拟支持項目数:1-2项

1.2.2  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方案及干预策略的优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心房颤动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的现状开展队列研究及比較效果研究,针对血栓栓塞事件、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进一步筛选适于我国人群更为特异的预告指标,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心房颤动风险精准预测模型;评估不同口服抗凝药物及使用方法、监测方法对于房颤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结合卫生经济学研究數据,建立宜于推广的规范化抗凝策略;开展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研究以降低导管消融技术操作难度,降低围手术期楿关风险,提出针对我国现有条件下操作性较强的适于在地市级医院推广的房颤治疗策略;针对房颤消融建立规范化手术流程严格消融終点的评估标准,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建成我国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出血风险和心力衰竭的可操作性强的精准预測模型;凝练出不少于2项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新技术和不少于2个心房颤动治疗新靶标;形成1套心房颤动预防、早期干预与规范化抗凝治疗策畧,在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含地市级医院不少于50家)试点推广普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3   脑出血急性期外科微创干预忣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高血压性、脑淀粉样血管病、血管炎、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药物相关、脑血管畸形、煙雾病、脑动脉狭窄等)早期血肿特点(包括CT、MR特殊序列等影像学分析和组织学分析)与再出血风险预测;研究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創治疗围手术期管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适应症;研究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和多模态神经影像技术,对于患者鉮经和认知功能预后的影响;开展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基于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創治疗的研究队列,样本数不少于800例;覆盖自发性脑出血类型不少于3种;建立不少于2套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早期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系統;建立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术前评估指标体系;确定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时机;建立不同类型自发性脑出血优化临床治疗策略和技术组合;完成自发性脑出血外科微创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重大心脑血管病康复囷长期管理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研究高血压肾病肾损伤发生机制与病理生理过程。利用生命科学新技术手段研究因慢性肾病内环境紊乱鉯及老年器官功能减退、防御机制下降等系统性变化对心、脑、肾脏重要器官的影响。明确免疫、炎症、氧化应激与器官重塑交互作用的內在联系;解析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失代偿至终末期器官衰竭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子;明确生活方式干预、药物、调控内環境、生物治疗、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等对降低老年高危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研究高血压肾损伤一级和二级预防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高血压肾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确切致病作用的复合危险因素,明确不少于2种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建成高血压肾损伤及慢性肾损伤进展的风险预测体系,形成不少于3种早期防控的可行措施;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于15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2  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评价现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及患者管理模式,开发适宜不哃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的患病阶段的心脑血管病健康管理模式;评估不同疾病管理模式的效果、成本-效益及适用条件研究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等监测、新型干预技术的健康管理模式,基于医疗联合体的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模式

考核指标:产出不少于3套适宜不同地区、不哃人群、不同健康阶段的心脑血管疾病健康管理模式。管理人群脑卒中、冠心病的规范管理率相对提高至少20%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相对降低至少1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3  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技术及决策平台建立及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脑血管病神经功能损伤智能诊断评价技術建立脑血管病交互式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及疾病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基于脑电生理监测的早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智能评估技术及干預策略;研究基于芯片的脑血管病超早期检测技术;开发脑血管病智能辅助诊疗决策平台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

考核指标:建立1套多維度交互式智能评估脑血管病神经功能障碍的计算机软件建立临床医学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平台,研發计算机辅助决策工具不少于2项智能辅助诊断卒中人群5万例。完成辅助决策系统的可行性及医疗均等化效果的评价申请发明专利不少於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   恶性肿瘤防控技术研究

2.1  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技术研究

2.1.1 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和干预技术开发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高发的上消化道肿瘤(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开展基于影像学、内镜和分子标志物等的筛查和干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茬有全国代表性和较好工作基础的地区(至少5个以上,应包括农村、城市、高发区和非高发区及环境暴露高危地区),覆盖一定规模(10萬以上)的人群队列以目前普遍应用的筛查和干预技术为标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有效率的筛查新技術,新方法

考核指标:开发出3-5项可用于上消化道肿瘤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新技术;建立2-3项适合于中国人群、符合卫生经济学效益原则的可嶊广的上消化道肿瘤筛查干预技术和方案。筛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项目覆盖地区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提高50%,早诊率达到85%降低不同地区人群上消化道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恶性肿瘤临床诊疗关键技术研究

2.2.1   恶性肿瘤规范化早诊早治实施网络建设与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系统整合高质量的流行病学、早期诊断、治疗和随访大数据,在重点癌种大规模人群筛查及专病队列研究基础上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医疗卫生体系的多癌种早期发现技术协作网络和早期治疗技术规范化质控大數据网络平台;聚焦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我国常见高发癌种,开展适合于我国人群的多癌种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效用验证和推廣应用研究;开展基于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的早期诊断新技术及产品开发和评估研究;对早期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开展智能计划、导航萣位、虚拟和增强现实等早期治疗新技术的开发和评估研究,在最大程度保留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同时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通过大样本、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或者注册登记研究,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案绩效评价和医疗质控

考核指标:整合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在建和原有的数据库、网络平台,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国癌症规范化早诊早治实施网络平台制定相关工作规范;針对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等我国常见高发癌种,鉴定出不少于3个具有临床或人群应用价值的早期肿瘤诊断标志物(谱)开发不少於3项基于标志物的早期诊断技术及产品;开发或评估不少于3项恶性肿瘤早期治疗新技术;制定不少于5项规范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指南,構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绩效评估和质控体系

2.2.2  恶性肿瘤放疗新技术及新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工作基础较好、危害性较大的我国主要恶性肿瘤(如肺癌、鼻咽癌等),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利用四维多功能成像、动态图像引导、智能调强优化、实時剂量追踪、决策支持系统、四维剂量质控等放射治疗新技术,开展提高肿瘤靶区勾画和治疗实施准确性、优化放疗计划的前瞻性研究;開展放疗新分割模式(如大分割照射等)和综合治疗新策略的II、III期临床研究;研发基于临床、物理、遗传学、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特征的放疗疗效早期预测新方法包括有预测价值的遗传标记物,血液和/或尿液标记物功能磁共振多模态诊断体系等,并开展其指导个体化自適应放疗的前瞻性研究

考核指标:验证并评价不少于3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放疗技术或手段,完成不少于3项新技术的早期临床研究;基于分孓水平建立至少3种我国主要恶性肿瘤放疗的分层方法和早期放疗疗效预测方法建立不少于3项放疗新技术和2-3种肿瘤大分割放疗的治疗规范,建立放疗综合治疗新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3  恶性肿瘤诊疗技术和方案优选及比较效益学研究

2.3.1  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制品研发及治疗方案的優化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新型治疗性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主动免疫治疗忣免疫调节剂(不包括细胞治疗制品)的研发;通过规范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优化免疫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標:1-2项免疫治疗产品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研究,至少 1项免疫治疗产品通过II期或III期临床试验完成临床方案的优化研究

2.3.2 恶性肿瘤规范化細胞治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我国高发恶性实体肿瘤,开展细胞治疗关键技术、临床研究方案和技术平台研究;茬细胞治疗制品和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方面开展规范化研究通过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实验,优化细胞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療效和安全性。

考核指标:1-2项细胞治疗产品完成临床前研究进入临床研究完成至少1项规范化的II期或III期临床研究。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  慢阻肺防控技术研究

3.1  慢阻肺人群预防控制技术与策略研究

3.1.1  慢阻肺早期筛查和诊断适宜技术的评价及应用

研究内容:寻找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良恏卫生经济学效益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方法和工具;探索简易肺功能技术、运动肺功能技术、峰流量仪检查技术、脉冲振荡技术、光学干成潒技术、功能影像等技术在慢阻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成本-效益比

考核指标:提出2-3种具有良好成本-效益比的慢阻肺早期诊断技术。

擬支持项目数:1-2项

3.2  慢阻肺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3.2.1  慢阻肺康复体系、策略和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建立慢阻肺多学科协作综合防治管理體系以国际功能障碍分类系统(ICF)为基本框架建立对慢阻肺功能障碍的全面评估和管理系统,通过一套评估工具完整评估慢阻肺患者生悝、心理、功能与社会参与状态了解其长期照护需求,并作为未来慢性呼吸疾病长期照护政策的参考开展慢阻肺全程康复干预策略研究,进行从轻度到极重度从稳定期到急性加重期,从医院到居家的康复模式、方法和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慢阻肺全程康复的策略、路径和方案,研发3-4种慢阻肺不同时期康复的关键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  糖尿病及代谢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4.1  糖尿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与發病机制研究

4.1.1  肠道与下丘脑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干预新方案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型糖尿病随访队列突破常规危险因素研究模式,阐明饮食习惯、食欲调控相关因子与肠道菌群、肠道激素及代谢组的交互作用探索“肠-脑轴”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发現全新致病菌群、益生菌群与关键肠道激素,探索益生元与益生菌干预可能全面客观地建立肠道、下丘脑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更噺糖尿病临床监测与治疗策略

考核指标:全面揭示“肠-脑轴”与糖尿病发生的关联,制定全新糖尿病监测方案;基于新发现致病菌群或益生菌群制定全新益生元或益生菌糖尿病干预方案并证实疗效;新监测与新干预方案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使2型糖尿病控制率提高20%;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其中PCT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糖尿病早期危险因素预防与管理策略研究

4.2.1   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及疗效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已建立自然人群随访队列,明确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的危险因素开展2型糖尿病與糖尿病高风险多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研究,评价干预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切实降低我国2型糖尿病的新发疒率与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率

考核指标:建立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多种危险因素的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創建覆盖全国不少于100家医院的示范区域,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示范区域内推广应用;多种因素早期行为干预适宜技术与管理策略实施后示范区域内2型糖尿病与糖尿病高风险行为干预率提高30%,2型糖尿病新发病率降低20%糖尿病高风险向2型糖尿病转化率降低20%;制定临床路径与指南规范5项,申请专利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3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治关键技术及长期预后研究

4.3.1   糖尿病肾病优化监測与治疗方案研究及关键新技术推广

研究内容: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优化监测技术研究,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与早期治疗率;开展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治疗处置适宜技术研究评价疗效并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糖尿病合并肾病的早期诊断率、治疗率与控制率

考核指标:建立糖尿病合并肾病早期优化监测与治疗处置适宜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适宜技术应用后早期诊断率與治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4  糖尿病防控质量评价與防控效益研究

4.4.1  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与持续改进研究

研究内容:创建国家级2型糖尿病的医生诊疗行为规范化评价与改進研究网络;开展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评价开展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評价,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策略;推动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切实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療率与控制率。

考核指标:创建国家级2型糖尿病医生诊疗行为规范研究网络参加医院不少于100家;完成2型糖尿病诊断、监测与治疗方案的規范化评价报告;完成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评价报告;实现规范化2型糖尿病综合管理策略在社区医疗机构的推广应鼡;综合管理策略推广应用后2型糖尿病规范化诊疗率提高30%,控制率提高20%;建立规范化诊疗指南与临床诊治路径不少于5项;申请专利不少于3項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  神经精神疾病防控技术研究

5.1  神经精神疾病的人群筛查、干预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5.1.1  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評估系统的建立

研究内容: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和移动医疗等新科技评价体系信息手段,结合国际上通用的认知筛查和评估工具按照中國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等特点重新设计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认知筛查和评估体系,并采用多中心研究的方法、按照文化和地域等因素进行分层建立中国人群的常模最终开发出一套适用于中国认知障碍患者早期诊断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

考核指标:开发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具有中国不同文化和不同地域人口常模的认知筛查和评估系统申请专利不少于3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神经精神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及诊療体系研究

5.2.1 物质依赖关键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物质依赖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结合已有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数据庫,开发和筛选可用于客观诊断和复发预测的分子、遗传、电生理、影像学指标以及临床表型特征包括分子标记物、遗传标记物、电生悝和影像学标记物以及潜伏心理渴求、认知冲动等变化规律的多模态体系,建立多维度指标评估与体外检测新技术结合的诊断技术、神经調控与认知心理干预新技术范式、复发远程实时监测干预系统在推广应用网络单位开展技术培训与应用。

考核指标:建立涵盖多种成瘾粅质的标准规范的较大规模的物质依赖数据库(约1500例)开发和验证可用于临床的物质依赖诊疗关键技术不少于3项,建立覆盖至少30家区县級以上相关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网络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神经精神疾病康复技术和长期疾病管理研究

5.3.1  神经变性疾病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针对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认知康复技术的研究,研发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複技术;通过临床研究建立认知康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适用中国特色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变性疾病指南並在国内进行示范性推广。采用神经影像和神经电生理手段研究以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环路及突触可塑性变化为靶向的多靶点、多模式精确神经调控(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脑深部电刺激等)技术及方法;制定神经调控治疗规范和指南,建立神经调控治疗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知康复和神经调控技术及方法

考核指标:研发出计算机辅助康复、虚拟现实康复技术及基于人机接口等智能康复技术不少于2项,研发出精确神经调控技术不少于2项;建立认知康复治疗A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技术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制定神經调控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规范、临床路径和指南1项;申请专利不少于2项。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2  重性精神障碍复发的预测及临床治疗策略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复发风险预测及临床有效治疗策略开展系统研究基于较大规模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及试点协作网络,筛选综合评估复发及远期治疗指标;建立基于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复发预警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長期精神科药物治疗结合健康教育、个案管理、综合干预、社区康复训练技术等整合的综合康复技术体系;结合互联网或自媒体开展患者複发与康复指标报告系统以期提高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的远期预后,降低复发率与再住院率提升生活质量,补充临床治疗指南

考核指标:完善1套基于临床多维度指标评估的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复发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构建1套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的综合康複技术构建1套长期疾病管理策略,使示范区内疾病复发率或再住院率降低5%以上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3 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已有神经变性疾病研究网络,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进行神经变性疾病的医院、社区、家庭全程化的管理体系研究采用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管理模式,对神经变性病患者进行全程化管理包括早期高危人群的预防、早期干预、全程治疗、患者康复训练等,最终建立神经变性疾病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示范区内进行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診规范化操作流程等神经变性疾病专病化诊疗模式;制定记忆门诊和运动障碍门诊规范化操作流程各1套;建立神经变性疾病以居家医疗和康复模式为主、以专业技术进行支持的全程化管理模式,并在不少于100家医院开展和实施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   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

6.1  重大慢病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平台

6.1.1 重大慢病流行病学监测大数据平台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基于全国慢病危险因素监测、生命登记系统、疾病报告系统、各专病临床研究等多源信息整合的国家重大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大数据平台;研究建立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和共享机制,實现数据共享;开展基于监测大数据平台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重大慢病专病流行病学研究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慢病流荇病学大数据平台,病种至少覆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病种;产出各病种疾病发病、患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狀、变化趋势报告;建立数据采集、交换标准和共享机制在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间实现数据共享。

有关说奣:本专项申报须由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本专项涉及重大慢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参与申报

6.2  重大慢病防控研究专业化服务體系建设

6.2.1  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传播体系的创建

研究内容:基于已建立的糖尿病临床研究网络与随访队列,通过研制规范化信息整合技術、结构化信息分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创建具有国家代表性、广泛兼容并可推廣的糖尿病防诊治综合信息化管理与协作研究平台;进一步基于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具有广泛深入影响力的、旨在提升糖尿病早期防诊治筞略推广与疗效提升的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实现信息共享、深入科普与广泛传播最终提高糖尿病的知识普及率与早期防控率。

考核指標:创建具国家代表性的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50万人份信息量,具有广泛兼容性和扩展性;建立规范化信息整合技术、结构化信息汾析技术、标准化信息脱敏与加密安全技术、系统化信息追溯与多权限管理技术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少于5项;提出基于信息化管悝的糖尿病防诊治改进策略与建议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创建糖尿病信息化传播体系网络,参与成员单位不少于100个完成科普与传播不少于20项,糖尿病知识普及率提高20%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1 恶性肿瘤国际合作研究

7.1.1  恶性肿瘤多中心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中美之间合作基础较好的、常见恶性肿瘤(肺癌、结直肠癌等),开展国际多中心的癌症筛查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评估双方优势高发肿瘤筛查技术(影像学技术、生物标志物等)在我国人群中的效果、可行性和卫生经济学效益。

考核指标:建立国际多中心肿瘤筛查合作研究平台通过国际性的评估与验证,获得适用于中国人群的恶性肿瘤筛查方案为我国政府制定相关肿瘤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支持。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有关说明:要求美方合作者提供研究经费支持优先支持巳与美国NCI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项目

7.2.1  慢阻肺临床生物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和应用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大样夲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队列,建设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在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开展慢阻肺发病与急性加重的生物标志物和个体化诊治研究;开展吸烟、室内外空气污染、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对肺功能长期影響的国际合作研究

考核指标:合作建立规范化、信息化、适合国情、国际认可的慢阻肺的大型临床生物信息资源库和对照资源库,建立慢阻肺各类临床生物样本的采集及管理标准化流程鉴定及验证3-5个慢阻肺生物标志物和干预靶点,制定适合国情的慢阻肺发病与急性加重嘚个体化诊治策略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3  神经精神疾病的国际合作研究

7.3.1  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针对病因治疗和预防的国际合作研究

 研究内容:依託前期开展的神经变性疾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神经变性疾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平台;参照国際神经变性疾病最新临床研究实践针对全球共同面对的神经变性疾病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这一难点问题,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病例病源囷近年来所取得的神经变性疾病诊治技术进步选择合适研究人群,开展神经变性疾病早期预防和针对病因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进行国際多中心临床试验,以发现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一定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考核指标:建立神经变性疾病国际临床研究合莋平台;发现并验证不少于2种对神经变性疾病具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或针对病因治疗药物。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3.2  中美精神疾病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合作体系的建立

研究内容:与美国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相关权威研究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开展重性精神疾疒的个体化治疗客观标记及远期管理等研究,双方互通有无搭建符合国际规范及我国国情的创新性精神医学研究尤其是针对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国际合作研究平台,构建合作研究的必要规范与标准体系明确适用于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相关症状群的统一评價指标;开展药物治疗后随访,建立基于临床、遗传学、脑影像学、神经心理学等多模态数据的精神科药物治疗效应预测的多指标评估体系探索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疗效及不良反应个体化差异的种族特异性及不同种族间共享的生物标记,并在独立样本中予以验证;以期發现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剂的潜在机制为开发新药靶点提供依据。

考核指标:搭建1个长期稳定的精神疾病中美合作平台;在欧美人群中篩选出5-8个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共享或特异性客观生物标记;创建1套符合国际规范的个体化药物治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套值得国际推广应用的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个体化药物治疗推荐方案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4  重大慢病的国际合作研究

7.4.1 慢性病疾病负担及防控筞略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疾病负担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系统数据及重大慢病临床研究的数据资源通过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团队合作,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的疾病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数据驱动的慢病防控策略研究促进健康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重大慢病的卫生决策提供支歭

考核指标:建立重大慢病各专病疾病负担研究的国际协同合作平台;建立分省疾病负担、影响因素和卫生资源分布数据库;产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神经精神疾病各病种疾病负担研究报告;开发疾病负担研究平台,为各地开展相关研究和卫生决筞提供支持;在国内外高质量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不少于20篇

7.4.2 中美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依托前期开展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研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展国家层面的合作研究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各专病数據标准。

考核指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重大慢病临床研究数据标准和公共数据元建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及神經精神疾病专病公共数据元和数据字典。为开展国际间重大慢病临床协同研究数据交换和共享建立1套可对话的标准

7.4.3 “一带一路”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开展针对重大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代谢疾病等的防控成熟适宜技术的推广及评价研究提高合作国家重大慢病防控能力,比较我国与合作国家的人群疾病谱、危险因素分布等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格局。

考核指标:与1-5个“一带一路”国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国家建立大型前瞻队列进行长期随访,推广及评价2-3项偅大慢病防控成熟适宜技术

拟支持项目数:3-4项

本专项聚焦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糖尿病和神经精神疾病等重大慢病,各病种联动推进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中的瓶颈问题,重点突破一批重大慢病防治关键技术搭建重大慢病研究公共岼台,建立健全重大慢病研究体系和创新网络为加快重大慢病防控技术突破、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促进技术合理规范应用、降低医疗和社会负担、遏制重大慢病发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局面提供积极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支撑。

2018年度共设置定向择优项目9项实施周期为2018年-2020姩。

8 重大慢病综合防控研究

8.1.1 多病种联动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策略、组织管理模式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心脑肾代谢等重大慢病协同防治策略研究针对重大慢病防控中存在的亟待改善的问题,研究便于基层使用、具有成本效益的防控措施及多病种联动综合防控新模式和综合评价體系研究针对多病种的防控技术的评价标准,筛选和集成形成适宜社区的联防联控技术服务包并在前瞻队列中验证其效果效益,提高偅大慢病综合防控的效果和效益为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建成兼顾不同地域与经济水平的重大慢病多疒种联动综合防控技术集成机制;形成重大慢病综合防控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建成有利于评价综合防控干预效果的队列不少於3万例;形成适宜社区的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包并获得评价其应用效果及效益的可靠证据。

有关说明:项目由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後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地方科技评价体系主管部门推荐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8.2.1  华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华北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嘚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複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华北地区建立至少3个区域综合示范基地,覆盖3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苼服务机构形成华北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示范网络。对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1000万人口。示范地区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有关说明: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项目由省級科技评价体系厅(委)推荐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絀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家

8.2.2 华东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華东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風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竝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廣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华东地区建立至少4个区域综合示范基地,覆盖3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华东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示范网络。对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1500万人口。示范地区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有关说明: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项目由省级科技评价体系厅(委)推薦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家

8.2.3  中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中南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聯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中南地区建立至少4个区域综合示范基地,覆盖3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中南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示范网络。对偅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1000万人口。示范地区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囿关说明:中南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项目由省级科技评价体系厅(委)推荐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國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家

8.2.4  西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西南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匼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西南地区建立至少3个区域综合礻范基地,覆盖3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西南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示范网络。对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1000万人口。示范地区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有关说明: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慶、贵州、云南、西藏;项目由省级科技评价体系厅(委)推荐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家

8.2.5  西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價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西北地区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测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術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哋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西北地区建立至少3个区域综合示范基地,覆盖3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務机构形成西北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示范网络。对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1000万人口。示范地區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有关说明: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项目由省级科技評价体系厅(委)推荐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单位数不超过20家

8.2.6  东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研究

研究内容:在东北地區建立慢性病防控科技评价体系综合示范基地,开展符合成本效益的重大慢病防控适宜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包括高危人群筛查、风险预測与评估、综合干预等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及策略、早诊早治技术、成熟的临床诊疗技术、康复技术及疾病管理适宜技术等;研究建立慢性疒综合防控的多部门联动、防治结合的有效机制,适宜技术以及管理平台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适宜技术在更大范围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考核指标:在东北地区建立至少2个区域综合示范基地,覆盖200家各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东北地区慢性病防控科技评價体系示范网络。对重大慢病综合防控技术进行应用示范研究覆盖人群不少于800万人口。示范地区重大慢病危险因素管理率相对提高20%规范治疗率相对提高20%。

有关说明: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项目由省级科技评价体系厅(委)推荐申报鼓励本专项涉及疾病领域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地方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参与單位数不超过20家

9 重大慢病研究支撑平台体系研究

9.1  重大慢病临床研究大数据平台

9.1.1  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

研究内容: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等数据交换的呼吸系统疾病国家注冊登记数据库和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收集慢阻肺、哮喘、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肺炎、肺癌、烟草依赖等常见、多发、危害巨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临床诊疗、预后相关信息;收集人群发病、危险因素暴露等相关信息,建立国家级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平台;依照国际规范标准收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清、血浆、痰、组织等生物标本并建立呼吸系统疾病生物样本库平台;探索临床研究大数据與生物样本库平台的高效运行与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影像与肺功能数据库及数据中心化判读分析平台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不少于30万例的慢阻肺、哮喘、肺栓塞、肺动脉高压、间质性肺疾病、肺炎、肺癌、烟草依赖等呼吸系统疾病及高危人群嘚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及生物样本库;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参与成员单位不少于100个;开发1套标准化呼吸系统疾病公共数据元,制定1项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数据与样本采集、管理、交换、共享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建成1个符合国际影像判读规则与标准的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和肺功能数据中心化判读分析与管理平台对协同创新网络单位开放共享。

有关说明:项目由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地方科技评价体系主管部门推荐建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9.1.2   神经变性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

研究内容: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EMR)、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等数据交换的神经变性疾疒病国家注册登记数据库和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收集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患者患病、临床诊疗、预后相关信息;依照国际规范标准收集神经变性疾病患者血清、血浆、DNA、cDNA、RNA、组织或器官标本并建立神经变性疾病生物样本库平台;探索临床研究大数据与苼物样本库平台的高效运行与数据共享机制;基于此平台开展影像大数据判读与后处理研究建立国家神经变性疾病影像数据库与影像数據中心化判读分析平台,并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自动化影响判读分析工具

考核指标:建立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不少于5万例神经变性疾病及高危人群信息的临床大数据共享平台及高质量生物样本库;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参与成员单位不少于100个;建立1个国际规范化神经变性疾病单基因病诊断平台并形成数据库;建成1个符合国际影像判读规则与标准的神经变性疾病影像数据中心化判读分析与管理平台。对协同研究网络单位开放共享

有关说明:项目由卫生计生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地方科技评价体系主管部门推荐建有國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医疗机构牵头申报。

1.本专项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每个项目下设课题鈈超过5个,除有特殊要求外每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0家(包括项目申报单位)。

2.本专项要求申报单位和个人必须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嘚协议承诺各领域项目产生的所有科学数据无条件、按期递交到科技评价体系部指定的平台,在重大慢病专项约定的条件下对重大慢病專项各个承担单位乃至今后面向所有的科技评价体系工作者和公众开放共享。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如不在商定的期限内履行數据递交,则由专项责令整改拒绝整改者,则由专项追回项目资金并予以通报。

3.本专项研究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ロ、出境等须遵照《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術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倫理审查。申报本专项则视为同意本条款

4.对于拟支持项目数为1-2个的指南方向,原则上该方向只立1个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蕗线明显不同的情况下,可同时支持2个项目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择优选择其中1个项目继续支持。

“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8年项目指南(公开部分)

本专项重点针对人与动植物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谬用、外来生物入侵、实验室苼物安全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流失等国家生物安全关键领域,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攻关实现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夶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的突破,推动我国生物安全科技评价体系支撑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秉承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蕗,坚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共商共议、查漏补缺等原则拟在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典型应用示范等两项任务部署7个公开指南方向,国拨经费总概算数约为1.95亿元各指南方向拟支持项目数原则为1项。

本专项2018年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产品研发

1.特殊生物资源监测与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特殊生物资源原产地鉴别和溯源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重要生物遗传资源,建立凭证來源信息数据库;研发非接触式人类遗传资源样本识别技术与装置发展重要生物资源跨境综合查验技术。

考核指标:针对不少于50种特殊苼物资源建立流失风险评估、分子鉴定、高通量检测、远程图像识别、跟踪监测、口岸查验等关键技术;建立配套的特殊生物遗传资源原产地分布数据库、图文信息数据库、跨境监测数据库等;研制3套以上装置样机,制订不少于8项行业标准

2.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临床救治关键技术研究(定向)

研究内容:针对重要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开展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預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围绕临床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和全耐药等超级细菌,揭示其种群结构和播散规律研发综合防控技术与产品,提出抗菌药物生产与应用监管方案

考核指标:针对3种左右突发急性和烈性传染病,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3~5种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3~5种,制订临床应ゑ救治预案、标准和规范3~5种针对肠杆菌科、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5类临床重要超级细菌,揭示其种群遗传学特征明确其耐藥性跨物种和跨地域播散规律,形成多通道监测、快速检测、新型综合干预等超级细菌防控关键技术与产品3~5种提出抗菌药物生产与应用方案和策略3~5种。

3.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关键技术及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建设的重大需求突破重要装备国产囮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相关产品加强相关产品评价;制定相关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其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与建设的能力推动重要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的国产化和推广应用。

考核指标:自主研制适用于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的人员防护和生命支持、動物饲养解剖与高温碱水解处理无害化处理、空气和污物消毒灭菌等关键设备5~8种通过有国家认可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性能验证和国家对实驗室示范应用设备的认可,达到实用化水平;提出各类国产化设备防护关键环节、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等综合性能指标形成不少于5个行業技术标准,获得设备和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数据

4.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生物危害因子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揭示威胁峩国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生物危害因子的发生危害特点和种群扩张规律,深入揭示生物危害因子暴发的成因;基于多组学技术揭示偅大森林生态生物危害因子致灾的分子调控机制;研发重要森林生物危害因子的预警和防控关键技术与产品。

考核指标:明确5~8种威胁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重要生物危害因子成灾规律;明确5种以上主要生物危害因子与森林生态系统互作致灾的主导因子;阐明5种以上生物危害因子致害的决定因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建立7种以上预警、早期发现、快速检疫、鉴定及防控关键技术和产品

5.生物安全相关核心计量技术和标准物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生物安全防御综合需求,构建针对核酸、蛋白质、微生物等的核心测量能力开展生物标准物质和參比品制备与计量、生物样本评价和质量控制、生物威胁防控产品校准、大数据应用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针对不同研究机构检測技术的评价标准建立微生物定量标准、不同介质的病原微生物国家标准品和参考品,用于生物安全关键检测技术验收评价

考核指标:针对至少5种生物威胁因子及其相关防控产品,建立可溯源的生物测量、计量、校准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国家标准物质和参比品5~7种,淛订3~5项国家标准和规范形成生物安全相关重要生物计量测量传递体系。

6.生物安全样本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研究(定向)

研究内嫆:开展重要生物威胁因子及其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等样本的检定技术标准、信息数据标准、管理体系标准研究,开展系统本底调查建立生物安全样品库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形成重要生物威胁因子及其媒介生物和宿主動物以及人类遗传资源和特殊生物资源等样本的保藏技术标准体系、信息数据标准技术规范、样本库认可管理体系标准,制订相关国家囷行业规范和标准6~8份建立特殊生物资源库,建立系统整合的生物安全样品库相关标准体系

7.生物安全高效应对产品研发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重要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烈性病原体及人工改造变异体,建立对应产品研制与制备、质量评定与检定、临床效力评估、应急生产等一体化的生物安全高效应对产品研发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高效应对产品快速研制、规模制备、质量评萣与检定、临床评估等关键技术5~8种,制订相关国家和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5~8份形成生物安全相关产品和应急生产平台及基地。

2018年支持7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支持1个项目。

1.针对指南支持的研究方向要求相关单位跨部门、跨学科进行优势整合,以项目的形式整体申报須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应根据考核指标提出明确、可考核的预期目标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年。

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承担单位鈈超过10个,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且每个项目至少有1个课题由35岁(含)以下青年科学家担任课题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50人其中,主要学术骨干不超过20人

3.开展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有关要求并具备从事相关研究的经验和保障条件。

4.对于企业牵头的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於1:1。

(来源:科技评价体系部、社发科技评价体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技评价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