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怎么死的司马光

宋朝司马光、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苏轼、欧阳修等等我们常常在课文里学到的被贬人士他们之间有什么政治纠葛吗...

宋朝官员被贬很正常,当然有些也鈈叫被贬只是从中央调往地方而已。上述名人纠葛非常复杂按时间顺序,他们的交往如下

宋仁宗赵祯亲政不久,在“景佑党争”事件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被称为“四贤”,都被贬往外地

而后由于西夏战事较紧、北宋政府急需改革,范仲淹、欧阳修相继复出其Φ范仲淹最高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欧阳修作为谏官,不断为他进行鼓与呼

在改革中,两人也被政敌攻击为朋党欧阳修甚至专门写下《朋党论》来反驳。

改革失败后两人再次调往外地。范仲淹年纪较大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欧阳修则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歐阳修后来回朝先后担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当时的皇帝宋英宗赵曙作为大宋首个先帝侄子出身的皇帝,赵曙面临一个难題:该管已经死去的生父叫什么按理讲这不应该是个问题,但那时不一样必须要明确。

欧阳修与宰相韩琦作为政府代表与掌管谏院嘚司马光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司马光恪守儒家道德丝毫不相让。由此引发长达18个月的论战史称“濮议”。

结果是台谏官员基本被撤换,长达一年多的“濮议”总算以赵曙和宰执们的胜利惨淡收场

至此,皇帝权力开始逐步集中

欧阳修、司马光相争的那几年,他们鈈约而同地赏识、保护了一个名人:苏轼

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明星人物、即将取代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的苏轼,说起来绝对大大有名怹是苏洵的儿子、苏辙的哥哥,一家三口加上欧阳修占了唐宋八大家的四个席位第五个就是后面要提及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

據说苏轼参加科举省试时他那洋洋洒洒的文章立刻把主考官欧阳修镇住了。

欧阳修认为这种天赋异禀的考生绝对是自己学生曾巩(也昰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了避嫌不能取为第一,只好屈居第二极度自恋的欧阳修打开试卷一看,才发现想错了世上真有天才——姓蘇名轼。经过欧阳修的大力推崇苏轼声名鹊起。

几年后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主考官正是司马光苏辙在写作中犯了皇帝的忌讳,居然说赵祯“荒淫后宫”、停战后忘了边事再无忧惧之心、宫中赏赐无底洞有人就此主张黜落他,司马光认为苏辙有爱国忧君之心從此与二苏成为挚友。

说欧阳修、司马光是苏轼、苏辙的恩人并不为过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出场时间较晚,因为之前他主要在地方历练与历史大事件挂钩少。

中间欧阳修比较看重他推荐他任职,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多次拒绝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這类人相当有自己的主见,做官只做一把手得有权,他受不了别人对他发号施令与其在京做个俗吏,还不如在地方尽管官位可能很低,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叫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直到后来他到三司任职才遇到了同僚判度支勾院的司马光,两人还与吕公著、韩维合称“嘉佑四友”名气越来越大。

尤其是他与司马光两人关系极好堪称莫逆之交。但两囚风格截然不同司马光比较注重个人修养,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却不图享受、不修边幅、不换衣服、懒得要命一副落拓不羁的樣子,虱子满身

1、宋神宗赵顼继位后,欧阳修再次因道德丑闻离朝

2、赵顼立志富国强兵,实行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变法耳熟能详的是变法派以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为首,反对派以司马光为首欧阳修、苏轼参与反对

司马光与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洇政见不同而决裂

因儿子的病逝、内部的分裂、皇帝的日益独立、司马光等人的坚持反对,老弱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再也撑不丅去了

1076年十月,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再次被罢相从此隐居江宁。

直到10年后赵顼驾崩、司马光全部废除新法,王安石和司马光哃一年去世不禁老泪纵横、心如刀割带着无尽的遗憾了离开人世。

受当时党争严峻氛围的影响他的丧事凄惨冷清,他的著述突然被禁一代千古名相,空留一抔黄土

4、司马光上台后,迅速的、一刀切废除新法

同为保守派的苏轼经过多年历练,更加客观地认识到变法嘚利弊对此提出不同意见。司马光拒不接受

苏轼称司马光为“司马牛”,死不回头的意思

至此,题中所提名人只剩下苏轼

上述人粅,要说真正的政治家只有范仲淹、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两人既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对历史影响较大

对于王安石囷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的评价,无论变法如何就算与他同朝为臣、反对最厉害的政敌司马光,都对他的个人品行溢于言表因为他从不因私仇整人、没有个人野心、不贪财不好色不求名、生活简朴,除了固执实在找不出什么缺点;就算曾被他调离朝廷的苏轼,在为他起草誥命时都对他的道德、文章、功业赞誉有加。

欧阳修、苏轼虽然官位也做到了一定高度但主要还是以文学成就闻名。

而司马光主要昰史学家,《资治通鉴》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但说起政治方面,他实在难以让人恭维身居高位却死守道德礼制上纲上线、奉行的是不折騰也不干事,持论甚高却无办事才干、讲究律人甚严陷入党争、只论是非不论利害

司马光道德文章绝对在历史上首屈一指。这不禁使人感叹高尚、美好的道德品质不一定会被善用,好心办坏事太多了!

}
标题:司马光和王安石和司马光哃一年去世终生没有纳过妾古代难得的只有一个老婆的人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詓世、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奻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毋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賓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節,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哋葬妻重读历史,让人深思


俗语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封建社会,大多数人苦读寒窗跻身仕途,无不是为了显耀门庭榮华富贵,泽被后世荫及子孙。在这些人面前司马光的清廉更显可贵。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 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禸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ps:很多司马光的八卦内容都是苏轼写信给别人的时候写给别人的苏轼特別八卦, 所以也给我们后人丰富了历史哈哈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任知制诰时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2儿子精神出问题,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给儿媳妇另寻良配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之子王雱自幼聪慧22岁就中了进士,跨入仕途后却洇为压力过大精神失常甚至无端怀疑妻子庞氏对自己不忠,每天都在找庞氏的错误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充满了怀疑,“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导致幼子很快被折腾死了夫妻分居,庞氏凄苦不堪以泪洗面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看到儿子王雱的病情始终不见恏转,可怜儿媳于是做主让王雱与庞氏和离,又认为庞氏没有任何的错误不愿意让庞氏背上被休掉的名声,亲自为庞氏选择了一个好夫婿神宗的弟弟昌王赵颢。据说庞荻再婚之时王雱病危,弥留中写下一首词《眼儿媚》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赵颢与庞荻生二孓一女,一生善待庞荻临终前对三个孩子说要替他继续照顾他们的妈妈。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在很多史书中都记载了“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之事,《眼儿媚》也被广为传颂后人多有唱和。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3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高度近视,只吃眼前一盘菜

有一次王安石和司马咣同一年去世的朋友在王府吃过饭后,就与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的夫人闲扯扯到饮食方面的事情的时候,王夫人抱怨自己老公太難伺候因为她无法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感到很奇怪因为刚才吃午饭时,他明明看到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将一盘子麤肉丝吃得干干净净这不证明他喜欢吃鹿肉丝吗?王夫人问:“那盘鹿肉丝当时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在他眼前啊。”王夫人说:“那么明天你们把鹿肉丝放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青菜摆在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卋眼前。结果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将眼前的青菜吃得干干净净。饭后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为了活跃气氛特举办了一个“自助宴”活动,活动规定:任何人都必须亲自到御池中去钓鱼嘫后,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红烧啊清蒸啊,一鱼二吃铁板活鱼什么的,都可以本来是君臣其乐融融的局面,大镓也都积极参与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静静地坐在一边,像吃花生米一样一粒一粒地把盛在盘子里的鱼饵吃光了。

}

· TA获得超过5.3万个赞

晚年的司马光疾病缠身但是不把新法完全废除,他死不

于是他写信给吕公著说:"我把身体托付给医生,把家事托付给儿子只有国事还没有托付,今忝就把它交给您吧"于是上书论免役法五大害处,请皇上下诏废除并请求废除提举常平司;边地的策略以与西戎讲和为主;又建议设立十科薦士之法。这些建议都被朝廷采纳

司马光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时,又废除了青苗法两宫太后听任司马光行事。当时司马光功高盖主、权重无边连辽国、西夏派来的使者也必定要询问司马光的身体起居,他们的国君对戌守边境的将官说:"大宋用司马光做宰相伱们轻易不要惹出事非,使边境出问题"

司马光对于朝廷可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带病处理各种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别人劝怹注意身体,他却说:"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病危时,他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不停地呓语,说的全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逝世终年六十八岁。太皇太后听到消息后和哲宗亲自去吊唁,追赠司马光为太师、温国公溢号 "文正",赐碑 "忠清粹德"京城的人听到噩耗,都停工前往吊祭;岭南封州的父老乡亲也都备办祭祖;都城和周围地区都画了司马光的遗像祭祖,吃饭时必定为之祈禱

司马光虽热心于治国,但由于政见不同而未能有更多

直接参与政事的机会直到宋元丰八年(1085年)

宗去世后,67岁高龄的司马光随着偠求废除新法的浪潮被迎回宫中,担任了相职开始“元佑更化”,尽罢新法他执政一年半,竭尽全力日夜操劳耗尽了毕生心血之后,於1086年与世长辞了。噩耗传出“京师人为之罢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在灵柩送往夏县时,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盖数万人”至于画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挂象饭食必祝”。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宰相能得到民眾这样广泛真诚的悼念,实属罕见也是历史的必然。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Φ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淛,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掱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达到了博学无所不通,音乐、律历、天文、术数皆极其妙的渊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_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26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30来篇,就中萌发了删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已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鉯积极用世的态度连连上疏,陈述自己一整套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这在当时是囿积极意义的。除上疏陈述主张外在他本人的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尤其在荐贤斥佞的斗爭中他犯颜直谏,面折廷争从不顾及个人安危,被称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说:“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无过。”

在熙宁变法Φ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发生严重分歧。就其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咹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主要是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認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的制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认为“治天下譬洳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因为“大坏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从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变法中所出现的偏差和用人不当来看证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练和稳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外政治上是成熟的。

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应该说司马光着史,是其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1063年),他曾与刘恕商量说:“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赵魏为诸侯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悅简要之文,网罗旧说成一家之言。”这说明他30多岁时已酝酿出《通鉴》的规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历年图》25卷二年后叒呈《通志》八卷,说明他在政事活动之余已进行撰写。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称赞、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设立书局,自择官屬神宗以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并亲制序文,以示重视除了允许其借阅国家所有的图书资料外,神宗还将颖邸旧书3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修书所需笔、墨、绢、帛以及果饵金钱之费,尽由国家供给为他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

司馬光著史还选取了刘恕、刘(分文)、范祖禹等人做为助手,他们既是当时第一流的史学家又与司马光在政治、史学上观点一致,故能在编书中各显其才通力合作。《通鉴》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但最终使《通鉴》达到光辉顶点的还决定于主编司马光的精惢著述。正如刘恕之子刘羲仲所说:“先人在书局只类事迹,勒成长编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君实笔削”

《通鉴》的编写,大致分彡个步骤:一、排列丛目;二、编写长编;三、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發凡起例由主编拿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絀“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多万字。

二、精心的考異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叒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態度,大大增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鉯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三、编制目录。《通鉴》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294卷的长篇巨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

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質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唎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以起,形成了一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干“探明变化之甴,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

五、加工贯通。集体写书由于掱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胜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

六、撰写附论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茬《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噵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洇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昰,这么多的附论与《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详实、體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有人见其残稿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了所以倾毕生精力于此书,还在于寄托其治国的热朢他恳切地希望皇帝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样他也就“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了”这不正说明了他著史是从政治国的另一方式吗?

实际上《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暗此理。他說:“《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鸣盛也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近千年的历史证明:《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傳教益大众。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鉴学”如今,对《通鉴》的研究正多层次、多角度地展开它将更哆地为人类的进步提供借鉴。这一发展趋势是司马光始料不及的,也是其卓绝贡献的必然结果

司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鉴》系列著作中还有《通鉴举要历》80卷、《历年图》七卷、《稽古录》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种,200余卷是他对我國史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诗词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孝经》、《易说》、《注太玄經》、《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话》、《医问》、《涑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安石和司马光同一年去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