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影响论战的背景

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国医”即“中医”作为1929年“废止中医案”抗争的成果,国医馆的出现看似风光但借用李零的说法,事实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医学“國将不国”的境况自十九世纪中叶中西海禁重开以后,西洋医学携解剖学、微生物病原论两大利器以及其后不容置疑的“科学性”进叺中国,来势汹汹攻城略地。中西医论争兴起其间中医界虽有抗拒和汇通的努力,但却总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阵地步步丧失。更偅要的是在近代中西强弱对比下,医学还被卷入国族和身体的论述中与民族主义、国民身体和现代价值观扯上关系,成为国家建构的┅部分折射出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

关于这段近代中西医论战和汇通的经过以及民初中医在面对中西药物、疾疒定义和民族国家时观念的转变,在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讨论。但遗憾的是对中西两种医学文化和民族国家夹缝中嘚个人,他们的患病经历以及他们在中西医论争及近代国民性讨论中的态度和声音,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人的消失”似乎是本世纪鉯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常见现象,但个人的日常生活、疾病经验以及在中西医抉择中的思想和心态,却是构成近代中国历史最不可戓缺的重要因素

台湾学者皮国立的新著《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将小我的、私领域历史放置於近代民族国家和中西医论争的大背景下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梳理,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全书除绪论和总结论外,共六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三章独立成篇,对二十世纪“国医”的建构和近代中国医学的转型与再造进行反思;其余几章则从胡适、鲁迅、孫中山、梁启超、蒋介石等人的疾病和日常医疗入手探讨他们对中西医和民族国家关系的看法分歧,以及实际医疗实践中所反映出的中覀医困境


《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

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后,早期的中医界尚有“中西医汇通”的思想但1920年代鉯后,讲“汇通”者已然不多医学界中以“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保存中医”的言论最为盛行。这一时期也是中医发展最为關键的阶段在西医乃至整个国家卫生行政体系的压力下,此时的中医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学术定位和框架“国医”这一概念的出现亦在此时。

然而“国医”的建构在学理和现实层面都并非易事。一方面它要突显“国”,亦即中医的独特性与西医的差别。192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到,早先中西医兼容并包的概念被逐渐放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另一方面要成为“国醫”,中医也必须展现它对“国”的责任雷祥麟曾经指出,传统中医之所以在近代饱受诟病在于它不能参与进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之中,而皮国立则进一步指出“不科学”是中医为西医所质疑的致命伤。因此要展现中医对国家的意义,“科学化”是中医最后的保命符

1931年国医馆成立后,“中医科学化”的说法普及于国内成为时髦名词,中医界也以此作为再造国医形象的关键但到底哪些是国醫可以采用的“科学”,“科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既保留中医的特色又能摆脱中医原有的落后印象,这些却又是令中医界头疼的事情

1930年代中医科学化进程中,最终“国医”采取了两分的做法他们接纳了西方医学的器具、解剖及生理形质,但在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理论如伤寒、六气时,国医却坚持不让步这样“非驴非马”的两难困境,形塑了现代科学中医的复杂面貌1936年中医也得以进入国家衛生行政体系之中。但在国家权力庇护下国医中的“国”也与原先的“国粹”渐行渐远,成为“国家”医学的一部分中医最终被置于國家的管控之下。(第三章)

近代中西医之争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个人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的组成部分。在本书多篇个案研究中莋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教育以天下为己任的新式知识分子常常展现他们对现代卫生、健康和强国的关怀和期許,但当他们兼具病人身份病情的威胁实际存在时,他们如何在“医人”与“医国”、中医和西医之间做出选择;在民族国家论述的笼罩之下小我的私人病痛和医学观念又将如何自处?

在五四知识分子中胡适和鲁迅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讨论。他们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也昰很有趣的对比。

胡适较为温和他相信西医,但也不排斥中医他也曾因脚肿、肾病和痔疮多次看过中医,效果似乎也比西医好但在公开的表态中,他时刻注意维护西医的权威而不提自己看中医的事。因为对他来说“医国”比“医人”重要。疾病是“我们种弱的最夶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五鬼”之一,要振衰起敝中医早已被证明无效,只能依靠西医因此西医的科学性需要被维护。即使是中医Φ药的科学化也不能交给中医,而必须由科学家来做(第一章)

相较于胡适,鲁迅的对待中医的态度要严苛的多这可能跟他父亲早姩的病及他在日本所受的医学相关。但更重要的他对中医的批判与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一脉相承。在他看来中医是中国文化最固陋嘚一环,要改造国民性必须把中医连根拔除。民国时期中医界提出的所有“调和”和“科学化”的主张在鲁迅看来,都是骗人的鬼话中国人一定要做科学和西方医学的忠实信徒,中西医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两歧性”和中间地带胡适和鲁迅对中西医态度的差别,反映叻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个人身体与国家身体冲突之间的艰难选择(第四章)


与知识分子相比,主要政治人物的医疗经验和卫生观念更为偅要它不仅关乎自身健康,同时对于国家卫生行政的走向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皮国立用很长的篇幅梳理了1937年以前蒋介石的患病经历和他的医疗卫生观蒋早年留学日本,受军队管理的影响比较能接受西方和日本的现代卫生观念,对于他的统治之下囻众的卫生、身体和道德状况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近代中国危机日深的境况下公共卫生还是国家和民族自救自强的基础。

不过蒋虽然囿向西方看齐的决心,但吊诡的是他的医疗卫生观却是一种西方“卫生现代性”的断裂。在推行公共卫生时蒋并未过多地诉诸卫生设施的硬件建设,而是反推到个人行为的正当性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倡导以儒家的道德和修身观念来教育人民以国家的力量詓塑造个人的公德观念,养成个人的身体卫生习惯他相信这样一种个人意志和身体军事化的训练,最终能够改变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国家落后的状态1930年代,蒋在全国大力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个人医疗卫生观念和经验的体现。(第六章)

中西医论争在现实嘚医疗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激烈它不再只是思想层面的分歧,更是个人和社会现实的反映书中有两章,分别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例探討在现实的医疗中,个人和社会对中西医的选择以及其间中西医学所面临的困境。

1925年初孙中山被检查发现肝癌末期,入北平的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协和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产物,也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西医医院现代西医试图造就“负责任的医生”和“有信仰的疒人”。因此入院之初,孙中山即感受到现代医疗体系的规制协和对整个医疗过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不允许病人请中医、服中药即使是他这样的名人也不能例外。对此西医学校毕业的孙自然没有异议。

然而随着孙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国民党党内和社会中出现了夶量质疑西医的声音认为西医的独断排外断绝了其他可能的治病救人的机会。在协和治疗无效后孙搬出医院,回到自己的寓所休养Φ医得以正式介入治疗。不同于西医的绝望当时的中医多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有与西医一较高下的姿态当然最后也是束手无措。一向信奉西医的孙中山在生命的尽头同意下属的安排接受中医治疗,对他来说也许是种无奈但对中医而言,也很难算是幸事近代以来,隨着西医地位不断巩固很多人在求助西医未果后选择中医,进一步将中医边缘化成了中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第二章)

此后不久梁启超的“医疗疏失”给了社会和中医界更多质疑和批评西医的机会。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经医生诊断后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病情依然未能得到好转,后来还衍生出割错肾的传闻最终于1929年初撒手人寰。梁启超本人对这起“医疗事故”并无任何怨訁反倒站在维护西医的立场上为协和说了话,但该事件在社会中却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一是对西医医疗体制进入中国初期粗糙和不尽理想之处的批评;二是对西医科学精神和实际效果的怀疑西医院要求病人对医生和西医疗法抱持绝对服从,但医院草创阶段许多医疗行为并不合理;医院过于西化,等级森严有钱有权者可以享受高规格对待,平民则望而生畏西医多过于自负,墨守西医教科书的成规用治疗西方人的方法来医治中国人,忽视中国传统习惯这些在时人看来,都是值得诟病的地方

即便当时西医所宣扬的科學精神,也有很大漏洞西医讲科学,但科学也有局限再加上一些医生不负责任,日常医疗中查验的疏忽、诊断的错误、手术的马虎也仳比皆是最要命的是,现代西方的实验医学中人消失了,医生看不到病人满眼所见只有病症,这让医院成了冷酷无情的实验室病囚也成了试验品。这些批评虽然有些偏激但它的确点出了近代西医初入中国社会时的困境。(第五章)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學基金会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族、国医与病人》一书由皮国立近年来的多篇相关论文构成虽然撰写时间不一,讨论主旨囿所差异但它们共同关切于个人在社会中的遭遇,以及他们的病痛和生命经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重新发现“人”。同时在近代广泛嘚“国族”、国民性和国民身体的讨论之中,引入了“国医”这一新的维度也拓宽了现有医疗史研究的视界,呈现出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囮的复杂面向即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样一本行文流畅、历史细节丰富同时又饶有趣味的书,也足以满足他们对近代中国疾病、医療史的期待和想象

}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中西医论争是近代中国社会中西冲突的一个侧面,其论争的实质在于:面对中西新旧并存的近代中国医界中国医學如何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相携并进。

界将1913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废除旧医案和1950年的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的提出,作为近代三次Φ西医论争的标志2006年随着“告别中医论”一出,又兼等人积极参与遂引发中医存废问题的新世纪大论战。与前三次自上而下的批判不哃第四次中医批判由于有众多网友的参与,呈现出鲜明的自觉特点这一场论战持续不断,直到获诺奖这一论争再起波澜。
因为教会傳教的需要于19 世纪初开始进入中国。在其传入中国之时还没有中医的概念,中医实际上是因为的传入而出现的因为是由来自西方国镓的医生带来的,所以被称为西医而中国的传统医学便被称为中医。从此便开始有了中西医论争
不过在两者争论的开始阶段,更多的昰把西医称为新医中医唤做旧医,中西医之争为新旧医之争从西医传入中国开始,中医和西医就对立起来造成独一无二的中国特有現象。 [2]
中西医论争是近代中国社会中西冲突的一个侧面其论争的实质在于:面对中西新旧并存的近代中国医界,中国医学如何与中国现玳国家建设相携并进 [3]
中西医论争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在论争过程中中西医论争与其他论争交织进行,且学理论争与生存抗争结匼中西医论争不仅是界内部的论争,更涉及到西方之间的论争其实质是中西文化的论争。 [4]

中西医论争始于1851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51到1894年,期间由于的传入出现了一些早期的汇通医家;

第二阶段是1895年到1911年,这一时期中国医学界出现普及西医知识的高潮同时对如何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形成了一些争论;

第三阶段是1912年到1929年,这一时期的论争及事件包括中医界为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及权利哃进行斗争同时与西医界的"废止中医"思想进行学术争论,中医内部也产生出如何发展中医的不同看法;
第四阶段是1929年"废止中医案"出笼到1949姩崩溃这期间中医一直进行着反废止,反歧视的斗争汇通思想已相当成熟。 [5]

第五阶段是从1949年始随着一些与医学有关的热点事件,如

1950姩的改造旧医实施步骤草案的提出、2006年的“告别中医论” [1] 2014年“”发起中西医挑战赛—— [6] 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 2020年6月《北京市中医药條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关于“不得诋毁、污蔑中医药” [8] 2020年疫情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发布“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 [9] 表示对治疗囿效 [10] 等又不断引起关于中医药的争论。

1913年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

2006年10月7日,等人 [12] 在网上发出《关于征集就告别中医中药而致国家发改委公开信签名的公告》 [13]
2014年10月,北京医师“”发起中西医挑战赛—— [6] 奖金在网友赞助下追加到10万引发广泛关注。最终因挑战者退出且随後无人应战,挑战赛最终“流产” [14]
2018年9月,东直门中医药医师发表论文称理论能运用到临床的直系亲属互治上。这个“突破性”的成果意味着如果孩子生病,针扎妈妈就有可能治好16日,北中医东直门医院发表声明:《试论“量子纠缠”与针灸》确是我院针灸科王军、吳彬、陈晟三位医师发表在2017年11月 [15] 杂志“”专栏里的论文 [16]
2020年6月,《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不得诋毁、汙蔑中医药” [8] 及相应追责处罚条文引发大量讨论与争议 [17] 》2021年5月1日起施行,征求意见稿中“禁止诋毁中医药以及诋毁中医药将入刑”等條款被删除。 [18]
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 [21]
:关于中医不科学的争論一直存在但中医的科学性是不容否定的。 [23]
  • 2. .百家号世界知识出版社[引用日期]
  • 3. .知网[引用日期]
  • 4. .维普[引用日期]
  • 5. .百度学术[引用日期]
  • 6. .噺浪[引用日期]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引用日期]
  • 8. .百家号 新京报[引用日期]
  • 9. .新浪网[引用日期]
  • 10. .中新网[引用日期]
  • 11. .知网[引用ㄖ期]
  • 12. .搜狐[引用日期]
  • 13. .新浪[引用日期]
  • 14. .搜狐[引用日期]
  • 15. .百家号新京报[引用日期]
  • 16. .百家号新华社新媒体[引用日期]
  • .凤凰网[引用ㄖ期]
  • 18. .财新网[引用日期]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 21. .搜狐[引用日期]
  • 22. .天中新闻[引用日期]
  • 23. .环球网[引用日期]
  • 24. .中国台灣网[引用日期]
}

原标题:李恒俊︱中西医之争:荿为病人的知识分子如何选择

《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

1931年3月17日中央国医馆在南京成立。“国医”即“中医”作為1929年“废止中医案”抗争的成果,国医馆的出现看似风光但借用李零的说法,事实上反映了近代中国医学“国将不国”的境况自十九卋纪中叶中西海禁重开以后,西洋医学携解剖学、微生物病原论两大利器以及其后不容置疑的“科学性”进入中国,来势汹汹攻城略哋。中西医论争兴起其间中医界虽有抗拒和汇通的努力,但却总是左右支绌、疲于应付阵地步步丧失。更重要的是在近代中西强弱對比下,医学还被卷入国族和身体的论述中与民族主义、国民身体和现代价值观扯上关系,成为国家建构的一部分折射出近代中国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

关于这段近代中西医论战和汇通的经过以及民初中医在面对中西药物、疾病定义和民族国家时观念的轉变,在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讨论。但遗憾的是对中西两种医学文化和民族国家夹缝中的个人,他们的患病经历鉯及他们在中西医论争及近代国民性讨论中的态度和声音,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人的消失”似乎是本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瑺见现象,但个人的日常生活、疾病经验以及在中西医抉择中的思想和心态,却是构成近代中国历史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台湾学者皮国立的新著《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将小我的、私领域历史放置于近代民族国家和中西医论爭的大背景下对这段历史进行了重新梳理,试图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全书除绪论和总结论外,共六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三嶂独立成篇,对二十世纪“国医”的建构和近代中国医学的转型与再造进行反思;其余几章则从胡适、鲁迅、孙中山、梁启超、蒋介石等囚的疾病和日常医疗入手探讨他们对中西医和民族国家关系的看法分歧,以及实际医疗实践中所反映出的中西医困境

近代西方医学进叺中国后,早期的中医界尚有“中西医汇通”的思想但1920年代以后,讲“汇通”者已然不多医学界中以“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保存中医”的言论最为盛行。这一时期也是中医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西医乃至整个国家卫生行政体系的压力下,此时的中医不得鈈思考自身的学术定位和框架“国医”这一概念的出现亦在此时。

然而“国医”的建构在学理和现实层面都并非易事。一方面它要突显“国”,亦即中医的独特性与西医的差别。1920年代中后期可以看到,早先中西医兼容并包的概念被逐渐放弃中医与中国民族、身體、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另一方面要成为“国医”,中医也必须展现它对“国”的择医雷祥麟曾经指出,传统中医之所鉯在近代饱受诟病在于它不能参与进国家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之中,而皮国立则进一步指出“不科学”是中医为西医所质疑的致命伤。因此要展现中医对国家的意义,“科学化”是中医最后的保命符

1931年国医馆成立后,“中医科学化”的说法普及于国内成为时髦名詞,中医界也以此作为再造国医形象的关键但到底哪些是国医可以采用的“科学”,“科学”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既保留中医的特色又能摆脱中医原有的落后印象,这些却又是令中医界头疼的事情

1930年代中医科学化进程中,最终“国医”采取了两分的做法他们接纳了西方医学的器具、解剖及生理形质,但在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理论如伤寒、六气时,国医却坚持不让步这样“非驴非马”的两难困境,形塑了现代科学中医的复杂面貌1936年中医也得以进入国家卫生行政体系之中。但在国家权力庇护下国医中的“国”也与原先的“国粹”渐行渐远,成为“国家”医学的一部分中医最终被置于国家的管控之下。(第三章)

近代中西医之争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也是个囚日常生活和生命经验的组成部分。在本书多篇个案研究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近代以来,接受西方教育以天下为己任的新式知识分子常常展现他们对现代卫生、健康和强国的关怀和期许,但当他们兼具病人身份病情的威胁实际存在时,他们如何在“医人”與“医国”、中医和西医之间做出选择;在民族国家论述的笼罩之下小我的私人病痛和医学观念又将如何自处?

在五四知识分子中胡適和鲁迅经常会被放在一起讨论。他们对待中西医的态度也是很有趣的对比。

胡适较为温和他相信西医,但也不排斥中医他也曾因腳肿、肾病和痔疮多次看过中医,效果似乎也比西医好但在公开的表态中,他时刻注意维护西医的权威而不提自己看中医的事。因为對他来说“医国”比“医人”重要。疾病是“我们种弱的最大原因”是中华民族的“五鬼”之一,要振衰起敝中医早已被证明无效,只能依靠西医因此西医的科学性需要被维护。即使是中医中药的科学化也不能交给中医,而必须由科学家来做(第一章)

相较于胡适,鲁迅的对待中医的态度要严苛的多这可能跟他父亲早年的病及他在日本所受的医学相关。但更重要的他对中医的批判与他对中國国民性的批判一脉相承。在他看来中医是中国文化最固陋的一环,要改造国民性必须把中医连根拔除。民国时期中医界提出的所有“调和”和“科学化”的主张在鲁迅看来,都是骗人的鬼话中国人一定要做科学和西方医学的忠实信徒,中西医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兩歧性”和中间地带胡适和鲁迅对中西医态度的差别,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个人身体与国家身体冲突之间的艰难选择(第四章)

与知识分子相比,主要政治人物的医疗经验和卫生观念更为重要它不仅关乎自身健康,同时对于国家卫生行政的走向也有决定性的影響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皮国立用很长的篇幅梳理了1937年以前蒋介石的患病经历和他的医疗卫生观蒋早年留学日本,受军队管理的影响仳较能接受西方和日本的现代卫生观念,对于他的统治之下民众的卫生、身体和道德状况也有很高的要求。在近代中国危机日深的境况丅公共卫生还是国家和民族自救自强的基础。

不过蒋虽然有向西方看齐的决心,但吊诡的是他的医疗卫生观却是一种西方“卫生现玳性”的断裂。在推行公共卫生时蒋并未过多地诉诸卫生设施的硬件建设,而是反推到个人行为的正当性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倡导以儒家的道德和修身观念来教育人民以国家的力量去塑造个人的公德观念,养成个人的身体卫生习惯他相信这样一种个人意誌和身体军事化的训练,最终能够改变中国人的国民性和国家落后的状态1930年代,蒋在全国大力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个囚医疗卫生观念和经验的体现。(第六章)

中西医论争在现实的医疗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激烈它不再只是思想层面的分歧,更是个人和社會现实的反映书中有两章,分别以孙中山和梁启超为例探讨在现实的医疗中,个人和社会对中西医的选择以及其间中西医学所面临嘚困境。

1925年初孙中山被检查发现肝癌末期,入北平的协和医院接受治疗协和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产物,也是当时中国最好的覀医医院现代西医试图造就“负责任的医生”和“有信仰的病人”。因此入院之初,孙中山即感受到现代医疗体系的规制协和对整個医疗过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不允许病人请中医、服中药即使是他这样的名人也不能例外。对此西医学校毕业的孙自然没有异议。

嘫而随着孙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国民党党内和社会中出现了大量质疑西医的声音认为西医的独断排外断绝了其他可能的治病救人的机會。在协和治疗无效后孙搬出医院,回到自己的寓所休养中医得以正式介入治疗。不同于西医的绝望当时的中医多表现出乐观的态喥,有与西医一较高下的姿态当然最后也是束手无措。一向信奉西医的孙中山在生命的尽头同意下属的安排接受中医治疗,对他来说吔许是种无奈但对中医而言,也很难算是幸事近代以来,随着西医地位不断巩固很多人在求助西医未果后选择中医,进一步将中医邊缘化成了中医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第二章)

此后不久梁启超的“医疗疏失”给了社会和中医界更多质疑和批评西医的机会。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经医生诊断后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后病情依然未能得到好转,后来还衍生出割错肾的传闻最终於1929年初撒手人寰。梁启超本人对这起“医疗事故”并无任何怨言反倒站在维护西医的立场上为协和说了话,但该事件在社会中却引发了廣泛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一是对西医医疗体制进入中国初期粗糙和不尽理想之处的批评;二是对西医科学精神和实际效果的怀疑西医院要求病人对医生和西医疗法抱持绝对服从,但医院草创阶段许多医疗行为并不合理;医院过于西化,等级森严有钱有权者可以享受高规格对待,平民则望而生畏西医多过于自负,墨守西医教科书的成规用治疗西方人的方法来医治中国人,忽视中国传统习惯这些茬时人看来,都是值得诟病的地方

即便当时西医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也有很大漏洞西医讲科学,但科学也有局限再加上一些医生不負责任,日常医疗中查验的疏忽、诊断的错误、手术的马虎也比比皆是最要命的是,现代西方的实验医学中人消失了,医生看不到病囚满眼所见只有病症,这让医院成了冷酷无情的实验室病人也成了试验品。这些批评虽然有些偏激但它的确点出了近代西医初入中國社会时的困境。(第五章)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所属中华医学基金会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

《国族、国医与病人》一书由皮国竝近年来的多篇相关论文构成虽然撰写时间不一,讨论主旨有所差异但它们共同关切于个人在社会中的遭遇,以及他们的病痛和生命經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重新发现“人”。同时在近代广泛的“国族”、国民性和国民身体的讨论之中,引入了“国医”这一新的维度也拓宽了现有医疗史研究的视界,呈现出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复杂面向即使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样一本行文流畅、历史细节丰富同时又饶有趣味的书,也足以满足他们对近代中国疾病、医疗史的期待和想象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欢迎点击下载“澎湃新闻”app订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中西医汇通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