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澳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

原标题:陈茂波:粤港澳合作共同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香港 5 月 7 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 7 日表示,三地共同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2019 粤港澳经济技术贸易合作交流会 " 当日在香港开幕,交流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陈茂波出席会议并致辞。

陈茂波表示,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及港珠澳大桥于去年开通,往返粤港澳三地工作、探亲或旅游都更为便捷。加上预计今年内可开通的莲塘 / 香园围新陆路口岸,完善的跨境基建联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基础条件。

陈茂波说,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角色将是积极的 " 参与者 " 和 " 推广者 "。香港将利用好丰富的国际联系和经验协助引进外资,也将与内地及澳门的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粤港澳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共赢。

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梁维特表示,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澳门规模较小。为充分发挥优势,澳门将继续保持自由、开放的营商环境,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搭建中国和葡语国家文化、商贸交流平台。

}

  中国的是非常的庞大,博大精深和悠久的,那么同学们对的历史知识学习的怎么样呢?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级中国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八年级中国历史知识点一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P.2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及其主要内容(1949.9北平) 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

  ③确定国旗、国歌、国都,并采用公元纪年

  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注意碑文的含义)

  2、 P.3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P.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义:

  ①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和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②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认识与启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实践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把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二、P.4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1、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联系和管辖——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唐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玄宗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8世纪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2)元时,元政府在中央设立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前期,清政府确立了对__、班禅的册封制度。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与__、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2、和平解放西藏,推进民主改革

  (1)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2)1959年西藏完成了民主改革,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明: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1916麦克马洪线)

  1. 背景:美国借口朝鲜内战,入侵朝鲜,威胁中国安全;中国应朝鲜政府邀请,派兵援朝。

  2.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为国。

  (P.9)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中国开始抗美援朝战争。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如上甘岭战役中勇堵枪眼的黄继光和严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 意义: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1、背景:(1)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

  2、开始标志:(P.1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3、主要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地主凭自己份地,自食其力。

  4、完成:到1952年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5、★★P.13土地改革的意义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中国历史知识点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

  1、基本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

  2、主要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公路。

  二、P.20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国家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社、业合作社和公私合营等方式(其中赎买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它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二、P.2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1.概况:中共八大后,党中央于1958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由于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紧接着党中央又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

  2.实质:P.2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的一次“左”的失误,导致左的错误在全国泛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模范人物:P29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雷锋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被誉为“铁人”的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党的好儿子雷锋。“铁人”精神:爱国、、求实、奉献;焦裕禄精神:无私奉献的公仆精神;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

  八年级中国历史知识点三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P.38背景:①“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积累了许多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②党的“左”的指导思想,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③1978年,思想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P.39概况: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P.39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转折和变化

  2.领导中国实现近现代历史三次社会巨变的三个重要人物

  (1)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毛泽东创建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3)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拨乱反正,领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一、★★P.42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包产到户”)

  (1)背景和原因:人民公社制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3)扩大:随后在党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含义:土地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经营,交够国家,留足集体的,余粮自主支配。

  (5)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大发展和农村富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6)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及其影响:①建过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②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扩大公有制程度,严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次严重失误;④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P.4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

  2、主要措施: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92年以后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中小企业采取改组

  3、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意义: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引进了外资和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积累了经验。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P.45---5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P.48①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

  P.48②1979年,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P.48③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P.48④1987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

  “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P.49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P.50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邓小平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八年级中国历史知识点四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1课 民族团结

  1、P.56背景和原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P.56、措施:(1)政策:筹建新中国时,中国共产党提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实践: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P.56成果:现在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4、P.56意义: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

  一、★★P.60“一国两制”

  (1)提出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

  (2)P.60根本出发点: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3)P.60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4)实践成果:港澳回归

  (5)P.60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前提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2、理论基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P.61回归盛典: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意义:洗雪了百年国耻,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上P.106①早在时期,吴国孙权就派大将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 ②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此后,历代政府更是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七下P.68③元朝时,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

  七下P.104④明朝时,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七下P.104⑤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正式在台湾设立行省。

  八上P.17⑥1894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⑦1945年,中美英三国签署的《波茨坦》中规定日本将台湾归还中国

  ⑧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逃台湾,将台湾与祖国大陆人为分开,(八下P.7)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军统一祖国,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的对峙局面。

  二、P.65中共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和努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P.65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P.65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P.65③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P66④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成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思想。

  P.66⑤2000年3月,中国共产党重申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海峡两岸的对话和谈判。

  ⑥2004年3月14日我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依据。

  三、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

  P.66①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P.66②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1993年两会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P.67③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指引下,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④2008年底,大陆和台湾实现了“大三通”(通邮、通商、通航)。

  四、目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

  (1)历史因素: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本因素:海峡两岸同根同种,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传承;统一不仅是两岸人民,也是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3)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大。

  (4)思想指导:“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基本方针的正确指导。

  (5)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

  (6)法律依据:《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为祖国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美联合以及其它中外建交公报都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五、目前影响中国统一的不利因素:(1)国际反华势力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尤其是美国经常违反《中美联合公报》,支持台独;(2)岛内的台独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台湾民进党企图通过所谓的“公投”“扩大生存空间”。

  六、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1)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和全球华人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2)统一是中国的内政,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决不允许任何力量干涉中国内政,阻挠统一。

  (3)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决不允许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行为,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完成历史交给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4)祖国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初中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但也不放弃武力。

  (5)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加强对话和交流,政治上缩小分歧,经济上缩短差距,尽快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苏吴中217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外开放的内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