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腾冲哪个寺院收尼姑?

 “秦开五尺道”,打开了从四川宜宾到昭通的大门,这条道叫做僰人道,又把这条道从昭通延展到曲靖,这一段叫做朱提道。古时候从中原进入云南的道路还有另外两条。一条叫灵关道,过大渡河穿金沙江到丽江,经西昌,过石鼔镇,进入云南的永胜、大姚。另一条经贵州六盘水,从胜境关进入平夷(今曲靖富源)。

根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滇王者,庄硚之后也,…昆明反,遣拔胡将军郭昌以击之”,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西汉设置益州郡(治所在今晋宁县,蜀汉时迁味县(今曲靖),其治下设云南县,治所在今详云县东南的云南驿。这是云南地名的起源。至于说为什么叫云南,有人称是说他在云山之南,有人说是在云岭之南,有人说是在彩云之南,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或许这只是当时少数民族语言的一个地名。蜀汉时下辖蜻蛉(大姚)、弄栋(姚安)、邪龙(巍山)、叶榆(大理)、遂久(丽江)、姑复(永胜)、永宁(宁蒗)、云平(宾川)。在1914年之前,详云县还叫做云南县,因与云南省的省名重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才将云南县名改为祥云县。

张骞于公元前122年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说,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蜀布和筇竹杖,估计是从印度国贩运出去的,因此它断定从西南夷,可能有道路,直通印度。汉武帝派遣使者探求从云南通往印度的道路—蜀身(读因)毒道。但昆明之属杀死汉使,未能打通道路,汉武帝一怒之下,在长安挖了一个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湖,以象征滇池(另一说是洱海,并建造大型的楼船,演习水战。准备通过武力打通开往印度的道路,这就是“汉习楼船”的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重用南中地区的大姓,爨习因协助平叛而“功授官属”,成为南中大姓之一,西晋初年,南中大姓随都督霍弋降晋,泰始元年,霍弋夺取交趾,封爨谷为太守,公元337年爨琛被巴蜀国李雄封为胶州刺史,和建宁太守孟彦,宁州刺史霍彪,成为南中三大姓。公元339年孟彦缚霍彪降晋,后孟彦又被李雄所杀,仅存爨氏成为南中实际统治者。从西晋咸和八年(333年)爨琛任胶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南诏灭爨,爨氏统治云南达400多年。

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为代表的爨文化,也成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云南独特文化现象的重要内容。爨宝子碑又名因碑体较小,称为“小爨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立于东晋大亨4年(405年),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碑刻书法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转折嬗变特点,所以爨宝子碑的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价值较大,现存于曲靖一中。爨龙颜碑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侯爨使君之碑”,立于南朝宋大明二年(458年),现存于陆良贞元堡小学旁。建安10年(205年),曹操以“天下凋敝”而下令,禁立墓碑。咸宁4年(278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甚于此,一禁断之”,南朝人依旧制而禁碑甚严,顾刻石寥寥无几,直至北魏后才解除碑禁,因此在我国书法史上出现了南朝碑少而贴多,北朝碑多而帖少的现象,然而两爨碑,尤其是立于禁碑甚严的南朝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便成为这一时期唯一现存的碑刻,惟其如此,后人将两爨碑称之为“南碑瑰宝”。

从蜀汉起至南诏之前,曲靖一直是云南的政治中心。

“曲靖”一名的出现,最早是在《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南蛮下》,将“曲州”、“靖州”中各取第一个字“曲”和“靖”,合起来称作“曲靖州”,但“曲靖”一名在当时并未通行使用。据《大明一统名胜志·云南曲靖府志胜》卷2说:曲靖军民府“盖举曲州、靖州之名合而用之”。《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曲靖者,本唐之曲州、靖州也,合其地置府,而名亦因之。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汉朝首先在曲靖地区推行郡县制。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堂琅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存鄢县(今宣威)的设立(为同年设立的犍为郡所辖),标志着郡县制在曲靖在云南的最早确立。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一代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了汉王朝。在今三岔一带建成了味县,隶属于益州郡。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濑(马龙)、同劳(陆良)。至此,曲靖的郡县制度全部确立。

“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

曲靖远古人类存在较早,距今10万年左右就已进入旧石器时代。据对宣威格宜尖角洞、富源癞石山旧石器遗址和曲靖珠街八塔台等古文化遗址的科学考证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南盘江流域一带就有人类足迹可寻。三四千年前,曲靖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创造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曲靖为“靡莫之属”。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楚将庄蹻率兵入滇,曲靖为古滇国腹心地带。

秦修“五尺道”至建宁(曲靖),始通道置吏,把曲靖与内陆联系起来。

汉朝首先在曲靖地区推行郡县制。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堂琅县(今会泽、东川一带)、存鄢县(今宣威)的设立(为同年设立的犍为郡所辖),标志着郡县制在曲靖在云南的最早确立。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刘彻派兵打败了盘江流域一代的“劳浸、靡莫”部族,滇国归顺了汉王朝。在今三岔一带建成了味县,隶属于益州郡。益州郡辖区包括味县(曲靖)、牧靡(寻甸)、铜濑(马龙)、同劳(陆良)。至此,曲靖的郡县制度全部确立。

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在盘东一带与南中地区叛乱部族发生激战,主帅孟获被擒后率军归附,在三宝温泉石宝山与诸葛武侯和盟。诸葛亮三军会师味县,立纪功碑于城内。废益州郡设建宁郡,并将郡治由滇池迁到味县。

诸葛亮在云南曲靖“三军会盟”、“七擒孟获”南征回朝的时候,由于北盘江滔滔江水切断了蜀军的去路,前方探路回来的哨兵回报说:“前方江水猛长,但有舟楫。”丞相甚喜曰:“可渡就好!”,于是“可渡”就成了这个古时重要的交通驿站的名称。

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八月,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改设宁州,治所仍在味县,直属于中央王朝。宁州成为全国十九州之一。唐初,中原纷乱,曲靖为爨氏大姓所据。北周时期,仍授爨氏为宁州刺史。但因北魏已设置宁州于彭元(甘肃境内),为区别南中宁州,则将彭元的宁州改称为北宁州,南中宁州改称为南宁州,南宁一词开始在云南曲靖的历史中使用。

唐朝承隋制设南宁州。贞观八年(634年)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开元五年(717年)又复名南宁州都督府。首任都督韦仁寿率军民在今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筑成石城,武德八年(626年),自益州移都督于今治。天宝七年(748年),崛起于洱海区域的南诏灭爨,徙爨区20余万人到永昌(今保山一带),今曲靖市辖境由南诏拓东节度使控制。南诏及后来的大理国均在石城设石城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立云南行中书省,设曲靖路总管府,置沾益州,沾益之名始此。元、明时期沾益治所在宣威。沾益地名的由来,据《云南省各县疆域资料》:“普垢归顺元世祖,即以其地封之,而改同州县之制,命曰:沾益。意盖从宽处理,使沾朝廷之益也。入明,省并所领三县。而以流官知州分其权,以卫所官兵压其境。清世宗时,鄂尔泰奏言改地归流。”解放前,沾益县衙门里有副对联,文曰:“沾圣世之洪恩升民共乐,益生民以骏德雅化同登。”

明朝大军马不停蹄地到了入滇第一重镇,为了“宣播朝廷威德”,傅友德马鞭一挥,将这个重镇设为“宣威关”。这就是“宣威”的由来。雍正五年(1727年),从沾益分设宣威州,东川府(今会泽)从四川划归云南;雍正八年(1730年),置迤东道,治所先设于寻甸后迁南宁(曲靖)。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朝再改曲靖军民府为曲靖府,县府仍为南宁县。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撤平夷卫和亦佐县,把“夷”改为“彝”,合置平彝县(治所今县城),这是“平彝”(今富源县)县名之始;此前历朝皆称“平夷”。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缩小了曲靖与内陆的差异。

}

更新几张照得好一点的图片,同行的哥哥传给我的。



在离开昆明的那一刻,终于能体会到漂洋过海里面的歌词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最开始想去去和顺似乎只是因为团长的最后一集的最后,烦啦走过的那段路,想去走走。可是在等我看第二遍的时候觉得非去不可的地方又多了那么多,师部,庭审,小醉家,迷龙家,数不过来了。

到达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个地方是师部,也就是和顺的李氏忠祠

仿佛又看见孟烦了和龙文章。

小醉家很破旧,大门紧闭。甚至不能透过门缝看到里面的荒芜,只是门口的台阶上却长出来一棵小草。


六月的禅达是雨季,走到小醉家门口的时候,雨下得大了起来,于是在小醉家门口的石凳上坐了会儿,孟烦了来了肯定不会误会的。雨停了,该出发了,与小醉家和歪脖树告了别。

走啊走啊,就到了禅达的洗衣亭

再往上走一点,就是尹家忠祠,庭审的地方

那段我熟悉到都能背下来的声音又出现了。

北京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儿;南京的干丝烧卖,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的润饼、蚵仔煎,看的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的麻花、狗不理;广州的艇仔粥和肠粉;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酸花白肉炖粉条;火宫殿的鸭血汤、臭豆腐,还有被打成粉了的长沙城……


当时在学校推荐书的时候,还专门做了一个PPT,放了一段小视频,团长的第十三集。

当我知道真的有人因为我的推荐去看团长的时候,心里面无比开心。

尹氏忠祠再过去一点就是张氏宗祠,炮灰们从南天门回来之后住的地方。只是张氏宗祠的大门没有开,并且没有找到可以翻墙的地方,于是又在门口坐了十分钟。

看见了吗?团长回来了,一群炮灰跟在团长屁股后面大摇大摆的回来了。

第二次去的时候,一群阿姨在门前跳舞,张氏宗祠的大门开着,但也只是大门开着,于是进去瞧见了长迷龙的那堵墙。

迷龙家是第二次去,才看见的,在装修,听朋友说,可能会变成客栈。窗花是真的漂亮。在这里,迷龙和上官给炮灰们撒了多少的狗粮?


迷龙家再往上,就是千手观音树的地方,树有八十几年的历史了。

往回走的时候,去张家大院喝了一杯咖啡,瞧见了一个似乎很不得了的东西

我仿佛几乎都能确定这是龙文章骑的那辆没有坐的自行车,车上面写着腾冲市公安局,怕是有许多年的历史了。

三号中午去安生食堂吃了一份饵丝,很棒,汤也好喝。没有照片π_π

下午和一位认识的哥哥去的国殇墓园,一到了那里,看着墙上的名字,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难过极了。


认识的一个老爷爷,九十多岁,安徽来的,愿长命百岁,平安喜乐。

墓园里面只有自己去感受,但是一定别忘了去后山看看,那才是真的震撼。山上一列列,三千座整齐的墓碑。我手上没有鲜花,只有向着每一列墓碑深深的鞠躬,虔诚的感谢,感谢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他们在山上,静静的听着风吹雨落,看着花谢花开。还有未亡的战友未忘,来山上坐一会,陪着聊聊天,应该也不会孤单

国殇墓园的旁边就是纪念馆,馆里面只是感受,并没有记录。第一次远征,败,回来,翻越野人山,炸毁惠通桥,戴安澜。第二次远征,x军,y军。孙立人,松山之战,龙陵之战,来凤山。当时想起的只有小书虫说的话。我居然现在才知道π_π

一直到纪念馆闭馆我们才出来(六点闭馆)。 第一天行程结束



去松山的时候最好有当地导游讲解,

当你知道了松山之战之后,更会感叹兰晓龙真是鬼才。我站在能望见惠通桥的地方,声嘶力竭的喊着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突然词穷,不知道怎么形容,只是想起了李连胜,康火镰,要麻。

接下来去了高黎贡,爬了天台山。

天台山不是追寻团长之旅,却让我更加爱上腾冲。一个寺庙,一个道观。

寺庙里面有两个小女孩,只是寺庙里面只有一位尼姑,所以上下的居民就上山来帮忙,忙了一天之后,就在寺庙里吃斋饭,然后下山。

一片祥和,似乎是另一个世外桃源。

我在这里见到了生命里最美的夕阳

亲爱的炮灰们,如果下次去高黎贡,愿者能者能否带点东西去,吃的也好,文具也好,当做给寺庙里的小姑娘的礼物


道观在半山腰。宁静的山上,道观师傅似乎云游去了,留下了一封告示,内容大概是,免费提供自助餐,只是用完之后,需把锅碗洗干净。如果你累了,还可以在这里休息。听说山顶上还新建了一个道观,到山顶的朋友可以歇息。

第四天下午三点的飞机,于是起了个早,和青旅的阿姨一起去和顺的百年菜市买了菜,买到了三块五一斤的芒果,还有好吃的包子和花卷。在买包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感动的事情,当时点了之后,一时间没有找到钱,就连忙对小哥说,等一下先别装,小哥满不在乎的说,没事,明天来给也是一样的。最后还是找到了钱的。

吃过午饭,青旅的认识的小哥哥说顺便送我去机场,于是一起出发,但是看时间还早,就觉得再逛逛和顺古镇,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让我走到了团迷签到的地方,迎荷客栈。当时太激动,写得不太好,但总归是留下了一点笔记在。迎荷客栈很好,风景很美

}

早餐后离开六库,天气无比晴朗,空气凉爽而清新。10:00发车,预计下午15:30到达,这一段路是这次旅行中最好走的一段,大概有多半都是高速路,只有很少一段路是高黎贡山的盘山公路。一路上视野逐渐变得开阔,景色与怒江州也大不相同,山地的线条越来越低缓平和,植被景观和土壤量也大不相同,低洼的河谷地带出现了大面积的梯田景观,听说附近还是咖啡的重要产区,著名的高黎贡山小粒咖啡就产自这里。路上还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甘蔗林,不过这里的甘蔗是青秆甘蔗,大多用来榨糖了,也不是特别甜。路过的民居也和怒江边上的山地寨子大不同,有几个傣族的寨子,有漂亮的佛寺和佛塔,金碧辉煌的。

到达腾冲之后,直奔县城四公里以外的和顺。和顺曾在2006年CCTV的评比中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古镇的第一名。与其说是个古镇,不如说是个古村落,当然云南正在大力开发小镇经济所以爱怎么叫就怎么叫吧。和顺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如其名,非常安详平静的一个小镇,其建筑风格,有徽派的水墨气,又有亚热带地区的妩媚之感,很多建筑的正面看上去都非常舒展,仿佛广角镜头中水平线有微微的弧度,而高檐钩角又加深了这种倾向。

村边盛开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村民们赶着水牛和鸭子在美丽的街巷间行走着。村边的小河上有几座。据说和顺是著名的侨乡,以前男人们都必须去缅甸做生意否则就会被人鄙视,于是赚了钱的男人就投资在村边修了很多洗衣亭,以方便留守的女人们洗衣服,似乎这是和顺独特的一景。另外还有很多男人客死他乡,留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后来儿子长大了出息了,就给母亲修筑一座孝节牌坊。哎,这一座座孝节牌坊背后是多少女人孤独辛劳的一生阿~~~

参观了滇缅战争纪念馆,解说词写得非常够劲儿,而且立场非常独特,让人觉得日本人真是可杀,有骨气的中国人真是可敬。

参观了著名的,据说这是中国独一份的乡村图书馆,但可惜的是外人不能借阅图书只能看看门口摆的报纸,也大多过期不少时日了。

在村口的桥头上,从一位老大爷那里买了一块钱的麦芽糖,差不多一满捧,吃着玩呗。后来才发现那天正好是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的日子,呵呵,还正好应了景儿了。

翌日,早起,住的民居的大妈已为我们做好了早餐,当地的特色名吃“保山大救驾”。其实就是炒饵块,相当于用米粉作的面片。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当年大理国国王战败逃到保山,吃了这个赞不绝口,相当于慈禧西逃,吃到的窝窝头吧。保山大救驾标准的吃法是配酸酸辣辣的清汤,大妈还准备了一些当地的小菜:酸渍菜,炸藕(一种很细长的藕,生吃有点苦涩),炸虾片,炸豆皮。

在阳光下沿着小镇的石板路向山上走,树影婆娑间感觉很是凉爽惬意,阳光照在身上的时候又特别温暖。

参观了刘家祠堂和李家祠堂,院子里摆着整整齐齐的两溜植物盆景,艳红的茶花在阳光下怒放着,非常好看,从来没觉得茶花有这么漂亮过。凉亭下面,一群大爷们或是喝茶,或是打牌,或是推着麻将,悠闲得紧。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西方社会的俱乐部吗,或者是现在都市里的会所吗。以前常常感叹中国人因为没有信仰,所以没有例常的教堂里的聚会与社交,但看来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宗族文化很好地促成了中国式的社交圈的形成。

在通往艾思其故居的路上,又看到一个洗衣亭,一群中年男女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舂粑粑。粑粑其实就是我们的糯米年糕。有人负责揉掺了红豆的糯米,有人负责踩舂粑粑的杠杆,有人负责揉锤子底下的半成品,有人负责把粑粑拍成圆饼形状放在棕叶上面,在太阳地里晾着。看来是在准备过年啦。

艾思奇就是毛主席的哲学老师,他本姓李,属当地一望族,李氏宗祠就是他爸爸修的,门口有毛主席的题字“一个真诚的人”这个意思很好。

不幸的是,后来我发烧了,只能折返回民居旅社,卧床静养。

翌日,早起大安,其实是被接连不断的爆竹声吵醒的。又看到大娘在门口插上了两根一米来长的红香点着,听说是腊月二十五,当地年前最重大的日子,大概相当于咱北方的小年儿。早饭是大娘做的糯米粥和鸡汤饵丝,饭罢向西线游览。从村口大榕树向西走不多远就是寸氏宗祠,相对李氏与,庭院要小一些,但建筑非常精致秀丽。照例是一群大爷们的会所,令人羡慕啊。后又去了财神庙跟。看来这里是泛神主义,能帮上忙得都可以塑个像供人拜拜。财神庙里有小片的菜地,中天寺里有佛祖观音玉皇大帝,相安无事。院子里几个穿着毛背心儿的尼姑和几个村民在往细干藕上缠薄薄一圈面,估计又是准备过年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没有寺庙招尼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