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耀明是大红袍艺术家吗?

“大红袍”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和《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两套大型系列画集的俗称。因为这两套画集以其“宏大的选题规模,精湛的编辑、设计、印制水平”,加之其函套外表是庄重的中国红色,加上系列丛书在业界和市场上的长久美誉,久而久之被我国美术界称之为“大红袍”。可以说,在人美社出版一部“大红袍”是优秀艺术家的毕生追求。

“大红袍”系列每年都有新的选题推出,影响力逐年递增,成为美术出版界大型系列画册出版的一个里程碑和艺术标杆。“大红袍”作为国家著名品牌为人民美术出版社所独有并注册,受到国家知识产权保护。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能查到的艺术大家的大红袍画集共200多本,对比仅中国美术家协会这一机构会员就有15500多人,可谓是凤毛麟角!因而,可想而知的是,能够出版大红袍的艺术家的级别之高。

“大红袍”系列画集定位为收录中国美术史上最著名、最重要的、具有学术性、艺术性和影响力的个人作品集。凭借严整的规制、宏大的选题、精湛的编印水准……对艺术的虔诚追求和评选的万里挑一,自然赋予了大红袍系列画集的权威参考价值,可谓是中国艺坛“价值风向标”!

哪些牛人入选过“大红袍”

凡是能够入选大红袍的艺术家必是国宝级艺术家,可以说,能入选大红袍的艺术家们,他们的作品无疑是“一个时代永恒的经典”。那么,到底哪些艺术家入选了“大红袍”呢?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别号缶庐,晚年自称吴字,浙江安吉人,中国清末民初的篆刻家,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文人画最后的高峰”。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作品《花卉十二屏》曾在北京保利拍出2.09亿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字渭青,号兰亭,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以加佣金9.315亿元成交,是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近现代艺术巨匠、书法家,山水画一代宗师。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其作品对中国画坛影响巨大。黄山汤口》曾在中国嘉德2017春拍中拍出3.45亿。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校,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并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明确的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在11年的保利秋拍以2.66亿成交。

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内江人,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大风堂派”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之一,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张大千名作《桃源图》在2016年的香港苏富比春中拍出2.27亿。

何海霞(1908—1998),初名何福海,字瀛,和赵望云、石鲁合誉为“陕西三杰”,共同创立“长安画派”;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9年5月30日,何海霞晚期的金碧山水——《泰山雄姿》(镜心),最终以296万8千元人民币成交。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和“巴黎市金勋章”得主,二十世纪现代中国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独创的“彩墨画”独树一帜,与朱德群和赵无极被誉为“留法三剑客”。

作品《松石相映》2018年5月29日于香港佳士得中国近现代画拍卖中售出,成交价5,140,000港元

朱曜奎,祖籍苏州,出身艺术世家。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杰出美术教育家、我国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中国民办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拓者。其艺术形式多样,以油画、漆画、雕塑、壁画为主。是新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推动者。

2020年6月4日,朱曜奎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8,589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9位。

入红袍前:作品市场价46万元
入红袍后:作品市场价115万元

2012年在陕西曲江传世春拍上,万鼎作品《不求人夸好颜色》拍出46万元的高价,期间被“大红袍”收录出版画集,后到2018年的广东万众秋季拍卖会上,作品《春到汉江》就拍出了115万元的天价!

入红袍前:作品市场价22万元
入红袍后:作品市场价747万元

2013年在天津同方国际秋拍上,范扬作品《林泉高致》拍出22万元的高价,期间被“大红袍”收录出版画集,后到2014年的北京东联盛世宝国际春季拍卖会上,作品《秋山禅悟图》拍出了747万元的天价!

范扬作品·中国画《秋山禅悟图》

入红袍前:作品市场价10万元
入红袍后:作品市场价205万元

2021年8月18日在北京得逸拍举办的“当代书画作品专场拍卖会”上,李丰田个人艺术作品《飞瀑》拍出了205万元的高价!在2004年时,其小幅作品仅能拍至10万元左右。

李丰田作品·中国画《飞瀑》

大红袍自出版以来,相继推出了近现代至当代中国画坛各时期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系列对中国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成为公认的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品牌。更因其学术性和权威性,长期以来备受美术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艺术爱好者的推崇。学术界以能否入选“大红袍”来评判一个画家的艺术高度!收藏界以收藏“大红袍”系列作品为最高荣誉!艺术市场上“大红袍”作品相比一般作品价格高出好几十倍!凡是能够入选大红袍的艺术家,其作品无一不在后市拍卖上屡破天价!被艺术品市场誉为中国艺坛“价值风向标”!“红袍一上,千万起藏!”,事实上何止千万,很数“红袍画家”作品价值早已过亿。

}

马禺凌,出生于1946年。被誉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巨匠”,马禺凌先生更是中国国展权威评委大红袍艺术家“大红袍”是我国艺术界的一个神圣的存在,被誉为“画坛史册”,更是无数艺术家的终极梦想!能入选“大红袍”,必是国宝级艺术家,必是对中国美术界做出突出贡献的佼佼者!“大红袍”先后出版了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关山月、崔如琢、范曾等艺术家专集。可想而知的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巨匠马禺凌先生的艺术级别之高!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国家领导人携马禺凌老师所创作的山水作品,作为国礼相赠。

马禺凌创作三十余年间,作品多次作为国礼相赠于韩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越南首脑及多国驻华使馆。

2016年,G20峰会主会场收藏马禺凌老师为其创作的山水作品《江山永固》。

作品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主题中国邮册》收录,出版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邮品、邮册等。

2008年,被文化部及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台湾等专业润格认定机构认定其作品润格为书法5000元每平尺,国画20000元每平尺。

出版《马禺凌山水作品集》《马禺凌书法精选》《当代山水画百杰-马禺凌》《大红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马禺凌》

多部国家专业报纸刊物《艺术百家》《美术》《中国水墨》《鉴宝》《美术市场》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系列之《雄风万里》,该系列作品多次作为国礼相赠于韩国、意大利、哈萨克斯坦、越南首脑及多国驻华使馆并被收藏。

系列之《雄风万里》,多部国家专业报纸刊物《艺术百家》《美术》《中国水墨》《鉴宝》《美术市场》对此系列作品进行了报道。

山水作品《江山永固》2016G20峰会主会场收藏马禺凌的同名作品后,马禺凌再次创作的同题材巨作《江山永固》,引起了收藏界的广泛关注,该作品最终再次以个人破百万记录价成交。

作品简述:《气势如虹》这部以大山河为背景的作品,描绘了民间“九九寒尽,春暖花开”的愿景,古代,冬至这一天有“贺冬”的习俗,十分热闹。这天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大人小孩服饰华丽,往来如云,相互庆贺。面对严寒,气势如虹敢入天无畏无惧呼之欲出。

}

“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岩岩有茶。”奇特瑰丽的丹霞地貌给了武夷山“秀甲东南”的美誉,也赋予了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

九曲溪萦回在云雾缭绕的群峰之间,茶树倚山岩而植,得天独厚的山场优势是武夷岩茶“岩韵”的来源,制茶人的工艺又对其品质的呈现起了关键作用。

2006年,武夷岩茶 (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陈德华、叶启桐、王顺明、刘宝顺、刘峰、王国兴、吴宗燕、游玉琼、刘国英、黄圣亮、陈孝文、苏炳溪成为首批国家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此后,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在国内市场发展迅猛。金秋十月,《茶道新生活》走进武夷山,拜访了这些传承人,追寻悠悠岩韵,细味正宗岩茶。

1985年,由肉桂、水仙等拼配而成的第一款商品大红袍上市,将其研发并推向市场的陈德华被尊称为“大红袍之父”,他也是第一个以无性繁殖的方式成功培育出纯种大红袍的人。

市面上对于母树大红袍的典故大家众说纷纭,无论是“猴子采茶”还是“御封贡茶”都极具传奇色彩,陈德华笑言:“光是《中国茶经》里编的故事就有七八千字,我看播音员也要念一个钟头。”而真实历史,可以考证至民国时期。“

1932年崇安县政府在母树大红袍旁盖了房子,由民党军官蒋鼎文派兵看守,茶则由天心寺庙产。”自此之后,生长在九龙窠悬崖上的这几棵树龄三百多年的大红袍一直有人看守着,1995年崇安县政府下红头文件声明大红袍母树为国有财产, 2005年5月3日,采制自母树大红袍的20克茶叶由武夷山市政府赠送给国家博物馆珍藏,这是母树大红袍被特别保护前的最后一次采摘。

王顺明的茶叶厂取名“琪明”,因为“老婆的名字一定要放前面”。走进茶厂,大宅前有一半是他的茶树实验区,另一半是种满柚子柿子、养着家禽和鱼的庭院,“她喂她的鸡,我种我的茶”是他现在的生活写照。对老婆如此疼爱的王顺明,讲起茶来话锋可犀利了。

“我们要研究茶如何改进,不要老讲传统手工。”曾任茶科所所长的王顺明和陈德华、刘国英、游玉琼一样,都是科研技术的推崇者。“历史要记住,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手工的那一套,我敢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看过。

1972年以前没有电,家家户户都是手工制茶,现在百分百没有一家是手工的。你们现在电视上看到的手工制茶,都是东凑西凑拼成一套完整工序的。”他认为,在机器可代替手工且效率更高的今天,还固执于手工就是落后了。“传承的是传统的原理,但要用现代的方式。”

他从不把管理大红袍母树二十余年的经历看作荣耀,“其实就是替政府办事,有什么好炫耀的?”看到茶学专业的学生泡茶方式不对,立刻手把手教起来,“学校错的东西多了去了!”在大众看来已是顺理成章的观点,在他这里都能被轻易推翻,但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真实的王顺明,犀利也幽默。

现代科技的引用给传承千年的茶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更多的可能性,但“传统”依旧是传承人坚守的品质。

年龄最大的传承人苏炳溪今年已过鲐背之年,虽然耳朵听不清了,但见到我们拜访求合影就立马把头上的草帽往地上一扔,对着镜头笑得像个小孩似得,十分可爱。他的儿子苏德发说父亲现在还要做茶,“一到采茶季看到厂里的摇青机也要过去摇两下。”

苏德发从小跟着父亲学做茶,他坚持好的山场必须用手工一芽一芽地采,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茶叶里的物质,山场的管理也必须按传统的规矩要求来,不能妄自改变,“父亲的树不能砍的,一砍他就生气。因为砍掉的茶树只有香气,没有枞味。”

刘锋的仙凡岩茶制作中心在武夷山景区内,竹子和木头搭起的建筑与秀美的武夷山融合在一起,古朴自然,如茶,连接起心灵与自然。竹棚子下几位工人正在分拣茶叶,秋风穿过通透的窗户,茶香满屋。刘锋说传统的岩茶是越喝越舒服的,“就算市场行情差,好的品质也一定要坚持。”

北岩茶业的吴宗燕也讲到传统的岩茶要烘焙到中火以上,但环境气候和制作理念的改变,使得现在最高级别的岩茶远比不上以前的。“很多人不懂真正的岩茶是怎样的,投机取巧的茶商多了,市场就乱了。”面对茶叶市场的起起落落他也看得轻松,“倒下一批就当重新洗牌。”传承在他看来就是要尊重历史,回归到传统的工艺和风格,“几代人传下来的,一定不会错。”

在武夷山脚下的兰汤桥边,有一处清净自然的院落,唐宋风的建筑透着东方禅意,这是彝山兰若,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最年轻的传承人陈孝文。

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正岩中又以“三坑两涧”为上。孝文家茶以拥有“三坑两涧”中的牛栏坑山场最多而闻名业界,陈孝文又出自制茶史两百余年的“陈氏一族”,28岁就入选成为首批传承人之一。如今,孝文家的“牛肉”(牛栏坑肉桂)更被外界冠上“岩茶之巅”的美称。

彝山兰若将文化、艺术与生活,以茶为媒,融合在同一雅舍内,这里是孝文家茶的全国客户接待中心。茶是基础,文化是升华,陈孝文说文化包装也是更好地建立品牌,这方面另有管理者,他的本行还是做茶。“做茶就像玩股票一样,最高点谁都算不到”,尽管制作武夷岩茶暗含着很多的变化性,但陈孝文一直在精益求精,把茶做好。

在十二位传承人里,祖祖辈辈做茶的除了陈孝文,还有黄圣亮。

据黄氏家谱记载,明末清初,黄氏祖先开始潜心研究武夷岩茶,由“士汉”公设的“瑞泉岩茶厂”品牌至今已有百年历史,黄圣亮现主管瑞泉岩茶厂的生产技术。

由于大红袍与佛家的渊源,黄圣亮19岁到永乐禅寺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的参悟也是他对茶的参悟,他认为传承除了技艺,精神的传承也很重要。黄圣亮现在带了很多小徒弟,全部都会做手工茶,他说这是工艺的传承,但还需要精神上的提升,懂得怀着恭敬心制茶,所以这些小徒弟每天都要到佛堂上课。未来,黄圣亮希望把茶做到“东方文化国际化”,让武夷岩茶带着东方精神走向国际。

本文系茶源地理首发原创,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并注明来自茶源地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入选大红袍的画家名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