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营销?这个千络智慧博物馆咋样?

为促进新技术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在展现多元中华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作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于2022年4月举办“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公益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创新、策划选题、形式设计、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等:

《新时代博物馆(美术馆)陈列展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文化艺术智库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文化管理新读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文化大数据》,主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文化强国建设研究”“居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主编“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系列读本”,对党的文化建设史、文化和旅游宏观政策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法学专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学专业,获得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先后在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机关、边疆基层、部属院校和国有院团从事文化行政管理、社科研究、艺术教育和院团管理工作。现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发表文化治理、文艺研究等相关论文30余篇,40余万字。著有《政府与国家文化治理》《社会视角下的国家文化治理研究》等专著,主编《当代中国话剧思考》等。主持完成全国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策划出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和国家艺术基金专家。

《流向那灿然的一片苍莽一一试谈博物馆展览策划内容设计之关联性、密切性和独特性》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同年入职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长期从事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常务副馆长。

《国际展览的策划与思考》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策划、编辑出版各类文学、艺术图书千余册,多次荣获国家级图书奖项;策划众多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马克·夏加尔”中国首展、“雷安德罗·埃利希——太虚之境”、“安尼施·卡普尔”、“悲鸿生命——徐悲鸿艺术大展”、“超越”西海美术馆开馆大展等。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云展览的实践与思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现任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纪委书记。中国文物学会信息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近年来,牵头组织编制《国家文物局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国家文物局“十四五”信息化专项规划》及重点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和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一期)”建设、全国文物地理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和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组织开发部署国家文物局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网报网审系统等。牵头组织开展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研究,编制《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建设方案》等。

《博物馆陈列展览与新媒体》

历史学硕士,社会学博士,现任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原首都博物馆党委书记、法人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北京历史文化、城市社会治理、博物馆管理,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实现途径研究”,发表《北京会馆成因及其功能解构》《法治思维与博物馆治理》等论文,专著《宣南文脉》《街道办事处权力运作逻辑》,合著《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网络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主编《北京抖空竹》《极简北京史》。

《糸(mì)——策展的在地性与开放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8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及雕塑项目。在其主持下,北京画院美术馆入选首批9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并获得工人先锋号的荣誉;北京画院出版的研究成果及推出的展览,连续多年获文旅部等机构颁发的十余个国家级奖项。参与策划将齐白石的艺术带到澳门、匈牙利、日本、希腊等国家及地区展出。参与组织“策展在中国”论坛、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等学术项目。2015年,被评为中国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2019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同年,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艺术文化政策研究项目支持。2021年,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全球征集项目策划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数十篇论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出版专著《一叶知秋》。多年受邀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评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德国海德堡大学等院校授课,以及受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日本京都博物馆、韩国毅斋美术馆等机构发表演讲。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探讨与实践》

硕士学位,研究馆员。现任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历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国家海洋博物馆筹建办公室党总支书记、主任。

《传承传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专家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组成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村落专家组成员,北京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衣尚中国》专家组组长。曾担任第五、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策展工作专家组组长,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活动总策展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总策展人。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先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非遗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名匠个案研究”课题等科研项目。

《传统文化沉浸式展览的诠释与解读》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中国博物馆协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教育与服务专委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学、博物馆社会教育,在省级以上刊物先后发表博物馆社会教育论文十余篇,出版了相关专著。2017年,赴美国克莱蒙研究生大学参加盖蒂领导力学院(GLI)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先后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等多项关于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文化创意等方面课题。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策划的实践与思路》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7—2009年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访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副教授,策展人。主持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学者个人项目“考古学视野下的秦汉北部边疆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项;多次参加田野考古与调查与发掘;博士学位论文《匈奴考古学文化研究》被评为“2013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故宫博物馆院院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从事展览策划20余年,策划展览数十个,其中大型展览和博物馆项目近20个,编撰大型展览图录10余部。

《博物馆数字展示与信息具象化》

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理事长,先后任职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中国动漫集团、歌华文化集团和北京文投国际,从事文化、文物信息化工作20余年,在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动漫游戏、文物艺术品数字化等领域有较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

《博物馆陈列展览主题与形式设计》

北京天图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第十二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装饰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建筑装饰协会执行副会长,北京中关村智慧创新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颁发的2021年度建筑装饰行业科技创新工程奖(特等奖)。

《博物馆智慧化陈列展览与技术应用》

天津恒达文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文博展馆智慧化技术带头人。长期深耕于文博行业产品、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博场馆智慧服务与管理、智慧化展览等。发表多篇论文及报告,经常受邀参加行业内交流会议,负责数十个智慧场馆信息化系统、展览展示系统的整体开发管理和交付管理工作,项目产品多次获奖。

《藏品活化云展览平台技术构架》

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智慧化管理、保护、应用等。参与“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及“全国第一次美术馆藏品普查”,在普查过程中参与了《美术馆藏品登记著录规范》《美术馆藏品影像规范》两部行业标准以及博物馆工作数十个企业标准的编制,致力于“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课题”研究及研发。

2022年4月25日至4月29日,每天安排三场在线课程,未能当日上课者可在2022年6月1日前的任意时间通过回看功能补课,正常累计学时。

面向行业与社会: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包括艺术、自然、科技等)相关人员;各级各类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相关人员;相关行业和技术企业人员。

依托中央文化和旅游干部管理学院网络学院与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公司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网络平台,邀请十余位国内文博领域智慧博物馆专家在线授课。全部课程结束后,结合在线学习情况授予结业证书。本次培训为公益线上课程,仅收取工本费200元/人(含网络培训技术开发、培训课程录制、培训课件制作及网络部署、证书制作、邮寄等)。

支持“集体报名”与“个人报名”两种情况,成功关注“智慧博物馆研究中心”公众号后,报名方式分别如下:

集体报名:请报名单位指定一名代表代为完成培训联络事宜。请该代表在公众号菜单栏点击【最新培训】——【集体报名】, 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个人报名:点击【最新培训】——【个人报名】,按提示步骤完成报名。

点击【最新培训】——【培训须知】可了解报名须知及学习手册。

报名成功后,按提示加入微信群。听课指南、交流答疑、注意事项等可通过微信群及时沟通。组织方统一为学员在听课网站(即“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注册,学员请勿自行注册。

开班前1天,学员可登录全国文化和旅游干部网络学院观看班会,熟悉听课平台。登录账号密码及操作方法详见公众号菜单栏【最新培训】——【培训须知】内的学习手册部分。

工本费由具体承办方北京元道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代为收取并开具发票。发票为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项目为培训服务费。

报名截至2022年4月24日。

全部课程结束后,依据学时与总结综合考核,评估合格学员可获得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盖章颁发的“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高级线上研修班结业证书”。本班证书统一为纸质证书,并印有学时数目,收到证书后可自行决定是否在照片位置粘贴个人照片。

《关于举办2022年智慧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策划高级线上研修班的通知》

责任编辑:刘宸熙 CN093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

  20多年前,数字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才刚刚起步,而今,在我国,许多博物馆都在努力开拓数字化展示和服务的平台。各大博物馆的网站日臻完善,除了展览信息、导览服务、门票预订等基本功能外,虚拟浏览能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轻松游历博物馆。陕西数字博物馆是这方面的翘楚,游客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够在网上免费参观陕西省内百余座博物馆。此外,大型博物馆纷纷转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比如,国家博物馆的官方微博粉丝超过160万,微信语音导览正在取代传统的讲解员和解说机。(5月17日 人民网)  

  建立博物馆,就是让文物有所依托。文物来自于祖辈的创造,具有不可再生性,要求人们在提升对文物修复工作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敬畏文物、尊重文物,进一步健全完善文物修复工作的体制、机制,从而善待文物、珍惜文物。保护好文物,令其在人类文化长河中代代流传,是我们不懈的历史责任。  

  近日,西班牙对兴建于公元9世纪的马德雷拉古堡展开修复工作,但在最近的修复工程中,却直接用水泥对古堡损毁部分进行重建,引起质疑。文物,乃一国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壁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找寻文物,其实就是找寻先辈、找寻故乡、找寻文明。  

  想起宁波古刹保国寺的保护工作。保国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经千年的沧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损。在所有维护工作中,有些效果比较好,有些效果并不如专家们所预期。运用科技保护文物的理念,使文物保护监测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从2007年4月起,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安装了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处理工作站、数据查询与展示触摸屏及配套的不间断电源、照明和视频播放设备等。这套系统能够采集到丰富的文物建筑信息,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地基沉降与位移、振动以及木材种类、霉变、虫蛀、糟朽等情况,采集结构静力,进行建模、计算等。通过长期观测,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这份精确“病历”为今后全面研究、科学决策、谨慎处理文物建筑,全力提高保护修缮的预见性,降低破坏文物原状所携带历史信息的可能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有效条件。  

  中国有13亿人口,有4500余座博物馆,而平均每位公民大约2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除了故宫博物院等少数热门旅游景点之外,大部分博物馆都鲜有人问津。自1905年张謇自费创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博物馆以来,我国博物馆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地位也从早先的“开民智”之场所,依托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与平台,博物馆将如何重焕生机?我们文物保护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新出路。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文化资源,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加强对文物的修缮、保护,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则是世界各国对于文物保护管理的同一性原则。  

  而互联网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博物馆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应该从硬件投入转向服务理念提升和内容建设。也就是说博物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技术,但也要意识到我们不是技术秀,必须做好内容建设。博物馆展览的技术应用不能一味求“新”,技术应该为展览服务,应把内容挖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样对于博物馆也好,对于文物保护也好,才是真正的起到作用。(丽红)

}

各市、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省文物局,厅属各单位,厅机关各处室(专班):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方案》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已经厅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特制订本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以数字化改革撬动文化和旅游各方面改革,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文化和旅游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聚焦“七个关键”,推进跨部门多场景系统集成应用,高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坚持“一体化推进”。既全方位融入省五大综合应用系统,又体现文化和旅游系统的整体性和通用性,彰显文化和旅游的鲜明特色。省市县联动,探索数字化平台建设新模式,智慧文化云、浙里好玩等系统由省市共建、市级设置分站点;省里统一建设数据采集标准和数据采集系统。鼓励市、县(市、区)打造个性化应用场景,由一地先行或多地并行、择优遴选,全省共享。

2.坚持“数字赋能”。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最大程度开放数据资产,促进数据深度关联应用,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激发数据生产要素对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3.坚持“管用好用”。在政府数字化转型成果的基础上,统筹利用好各类资源,对原有系统进行迭代升级,优化功能模块和服务体验,使复杂系统实现简易应用,全面提升用户的使用率和好评度。

4.坚持“协同发展”。加强政府与社会、企业的协同,鼓励多方参与资源配置,优化文化和旅游数字服务内容,实现从单一要素配置向全过程全要素构建转变,形成全社会协同发展格局。

围绕建设数字浙江目标,坚持“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聚焦跨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两个关键,一体化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数字化改革,按照系统分析V字模型持续迭代,着力打造决策“一屏掌控”、政令“一键智达”、服务“一网通办”、体验“一机顺畅”等数字化闭环工作场景,推动文化和旅游重要领域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系统性重塑,实现从“数字”到“数治”的新生态。推进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思维全面应用、行业相关的各部门、各层级数据资源和应用全面集成、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体系高效实现、群众数字公共服务获得感切实增强、产业数字化驱动效能充分显现和数字化治理体系全域覆盖。按照“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的要求,努力实现分阶段目标:

——2021年底前,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系统政府管理数字驾驶舱。智慧文化云一期项目正式上线,面向长三角居民游客全面实现“一卡通”文化和旅游服务。基本实现“掌上办公”“掌上办事”“掌上审批”等现代化机关办公办事应用场景。初步形成政府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优质服务、精准评价的整体智治体系,融入五大综合应用系统。培育创建5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创建5家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20家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4A级及以上景区30%建成智慧景区,“浙里好玩”公共服务系统年服务人次达5000万人次。

——2022年底前,智慧文化云全面上线,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整体智治体系。培育创建1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创建10家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50家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4A级及以上景区60%建成智慧景区,“浙里好玩”公共服务系统年服务人次达8000万人次,推出不少于5个省级优秀应用场景。

——2025年底前,在文化和旅游重要领域实现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系统性重塑,实现从“数字”到“数治”的新生态,基本实现景区、文化场馆、旅游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和应用,全面提升群众数字公共服务获得感,打造全国文化和旅游数字化高地。培育创建2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创建30家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200家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全省所有景区建成智慧景区,持续推出不少于10个省级优秀应用场景。

基于全省“一张网”“一朵云”,全面构建“1+4+N”的数字化改革总框架,其中,“1”是指1个智慧文旅大脑,即通过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和汇聚各类文化和旅游数据,加强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能力,构建智慧文旅大脑;“4”是指四大数字化改革体系:数字政务服务体系、数字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数字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N”是指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出的N个应用场景。全力推进“互联网+旅游”发展,加强在线旅游营销与推广、旅游监管服务,打响“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品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艺术、文物、非遗等传承保护和利用。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一件事”改革,全面实现文化和旅游系统“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打造全国数字文化和旅游“重要窗口”,为文化强国建设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数治路径。

(一)建设数字政务服务新体系

一是构建高效协同的机关整体智治新系统。全面梳理厅核心业务,建设文化和旅游系统数字会议、数字党建、数字人事、数字宣传、数字意识形态、数字档案、数字督查、数字科研等办公业务模块,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和指标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掌控工作进度和工作绩效,实现工作闭环。对接“浙政钉2.0”,全面融入党政机关数字综合门户,实现机关内外的高效协同,全面实现“掌上办公”“掌上办事”。加快厅直属单位核心业务梳理,数字赋能打造现代机关办公和办事服务体系。推进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数字)校园、场馆、院团建设。(牵头处室:办公室;参与处室:科技与教育处、直属机关党委、人事处、宣传工作专班、省文物局综合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厅直属各单位)

二是构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数字监测分析新模式。构建省市县三级数据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数据资源动态管理。提升数据精准性和时效性,强化数据多维度校验及溯源机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体系,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优来评价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监测区域文化和旅游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创新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文化和旅游统计数据生产模式、制度方法和工作流程。推动政事企多元参与,深入开展大数据在旅游统计中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建设科学的大数据旅游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数据采集+监测评价+决策实施+市场反馈”的闭环体系,将评价结果合理运用到资源配置、公共服务、艺术创作、旅游规划、市场推广等领域,实现要素配置效率最优化。(牵头处室:科技与教育处;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艺术处、市场管理处、财务处、执法指导监督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

三是构建系统集成的“一件事”服务新场景。持续推出图书借还“一件事”、其他营业性演出审批“一件事”、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设立审批“一件事”等应用场景,重构业务流程,深化证照分离事项改革,建立健全便民高效、标准统一、协同互信的政务服务“全省通办”机制,提升群众、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牵头处室:改革工作专班、市场管理处、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

(二)建设数字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新体系

一是构建省市县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新模式。省市县一体化整合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文艺展演、非遗传承、活动展览等信息,跨部门融合交通、生态环境等信息,建立省市县企共建共享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实现多层级、多维度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窗集成“浙里好玩”一站式公共服务,实现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闭环服务机制,打通“浙里办”、“企业码”等应用。(牵头处室: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资源开发处、艺术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二是构建面向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新模式。持续推进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创新,完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供给机制,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推进非遗数字化,建立非遗网络传习所进行非遗传承教学。推动舞台艺术线上传播,丰富线上艺术产品内容,打响“小百花”等浙江文艺金名片。集成创新“文化点单”服务、个人生命周期“个人文化宝”服务等个性化文化服务应用。创新文艺服务模式,多元化打造线上线下观众沉浸式互动体验(表演)场景。一站式实现预约、停车、入园进馆、导览、体验、评价、分享等数字化全流程体验闭环体验服务。建设场馆智能化服务终端。创建一批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牵头处室: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处、艺术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是构建集约化、广覆盖的公共文化和旅游资讯服务新模式。持续推动公共场所服务大提升,结合“未来社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信息资讯服务进社区驿站、农村文化礼堂、高速服务区、加油站、公交站点等场所,拓展文化和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新渠道,提高文化和旅游信息资讯服务的广度和效能。推进数字厕所建设,创新旅游厕所“一厕一码”管理服务模式。(牵头处室: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科技与教育处、艺术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建设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新体系

一是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发展“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旅游”新模式,开发沉浸式旅游演艺、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跨部门协同“产业大脑”,发展在线定制旅游、在线游戏、光影互动等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办好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公共服务处、艺术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二是培育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主体。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数字赋能计划,优化文化和旅游企业数字赋能方式。引导文化企业、旅游企业加大对数字技术应用研发投入,支持自主或联合建立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推动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改造升级。大力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上云,积极推动企业“资源上云、管理上云、业务上云、数据上云”,鼓励企业升级信息系统,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数字化水平。(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艺术处、市场管理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是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新模式。跨部门共享“企业码”“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等系统及数据,集成金融、投资、项目、招商、政策、运营等要素资源,为上下游文化和旅游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投融资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精准招商和项目匹配,培育一批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企业。(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四)建设数字文化和旅游治理新体系

一是构建“无预约、不旅游(不参观)”管理新机制。实施景区、文博场馆“预约、限流、错峰”的常态化管控,推动“文旅绿码”预约预订,完善限流预警机制,利用实时数据发布等形式引导游客错峰出游,形成与“无预约、不旅游(不参观)”相适应的建设、管理新机制。推进景区智慧化改造。(牵头处室:资源开发处;参与处室: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二是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精准化风险预警新机制。共享气象、交通等部门数据,完善文保单位“一家一档”、景区“一景一档”、旅行社“一团一档”等主题数据库,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加强重点A级景区、文物保护单位运行的风险预警,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一张图”,形成客流超载、文物安全、防台防汛等全天候、精准化的风险预警机制。(牵头处室:执法指导监督处;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省文物局文物安全与督察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是构建数字赋能、精准高效的信用监管、执法新机制。全面融入“大综合、一体化”执法体系,创新监督管理理念、制度、方式,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新机制。在旅行社领域信用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集成演出经纪机构、网吧、导游等行业主体信用信息,加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主体信用监测预警、统计分析、业务协同,打通审批、监管、处罚等完整业务链,实现数智“精准画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建立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持续优化文化和旅游行业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提升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精准性,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牵头处室:市场管理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执法指导监督处)

(一)迭代升级诗画浙江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

不断迭代升级诗画浙江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整合“浙里好玩”和智慧文化云,围绕产业发展、行业监管、公共服务、市场推广等四个核心业务,用系统化、集约化思维集成各个文化和旅游业务系统,分层分级实现全省一体化的业务应用。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打造不同的终端服务应用。升级改造不同应用场景的政府管理数字驾驶舱。全面升级乡村旅游客流监测分析、假日专题旅游市场分析等应用。(牵头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产业发展处、省文物局综合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围绕艺术、文物、非遗保护、公共服务四个模块,梳理核心业务流程,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模型,全面汇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艺术剧场等场馆运行数据,集成创新“浙里有戏”“文化点单”“个人文化宝”“文旅信用积分”等一批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诗路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专题数据模型及应用。(牵头处室: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办公室、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教育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省文物局综合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提升“浙里好玩”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全面迭代、升级“浙里好玩”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全省一盘棋整合优化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跨部门协同横向部门数据资源,通过新载体、新内容、新形式,拓展新服务,提升平台的多维度触达能力和使用价值。打造“浙里优选”高品质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内容,基于大数据资源及横向协同创新游客出行辅助决策应用,建立人工智能咨询服务应用。建设“浙里好玩”地市特色分站,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省市县联动,推进优质“旅游+”产品服务,创新特色专题,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一站式服务,不断提升旅游体验,实现对游客的高质量公共服务。鼓励文艺院团、演出场馆依托“浙里好玩”,探索建立智慧营销数字化应用。(牵头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科技与教育处、市场监管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四)文物资源综合管理系统

建设浙江省文物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重点推进浙江省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可移动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等系统建设,优化集成省级层面文物领域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建设文物资源知识库,形成文物领域数据治理体系,并基于行业数据归集、部门数据共享、社会共享诉求等,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共享工程,逐步推进文物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文物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浙江省文物保护工程领域信用监管系统建设。(牵头处室:省文物局综合处;参与处室: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五)“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数字化服务系统

建立“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旅游美食数字化服务系统,重点推进旅游美食主题库、旅游美食业务监管模块及旅游美食运营服务模块等建设,构建“一个评价标准体系,一个美食资源数据库,一批美食体验场景,一张旅游美食地图,一批美食专业人才”,形成政府、企业、用户的一站式数据积淀,提升政府整体管理和服务竞争力,为企业及用户打造线上线下营销服务生态圈,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不断增强用户体验。(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公共服务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六)文化艺术数媒服务系统

通过艺术资源数字化,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场景,整合剧团、艺术人才、创作人才、艺术作品等数据资源,建立艺术相关数字化标准,进行数据深度关联分析,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精准推广,全面提升文化艺术整体价值和艺术传播,带动设计、制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整体数字化发展,推进文化艺术产业“上云、用数、赋智”。(牵头处室:艺术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教育处、浙江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交响乐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美术馆、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七)文化和旅游新基建工程

全面提升、改造高等级景区、重要公共场馆、厅属院校的5G网络及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动5G网络在文化和旅游相关场所的覆盖和应用。使景区(场馆)运行监管更加智能,决策分析更加科学。利用MR/AR/VR等技术打造未来景区、未来博物馆、未来美术馆、未来剧院等‘未来’系列,让群众更有获得感。(牵头处室:科技与教育处;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艺术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培育创建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智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推出一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应用案例,提质扩面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链,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牵头处室: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产业发展处、公共服务处、艺术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九)长三角社保卡“一卡通”

全面推进社保卡在文化和旅游应用场景的落地。牵头组织长三角专班、资源开发处、公共服务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社保卡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入馆借阅、博物馆入馆、A级景区购票入园等场景的全面应用,实现社保卡由全省到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互认互通互用。联合省人社厅联合发文,丰富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率先在长三角区域实现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同城待遇”。(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长三角专班、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厅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工作。以“专班化运作+项目化实施”的工作方式做好协调推进、组织实施、案例征集、应用推广等相关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晾晒考核机制,将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加强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试点,鼓励各地推出文化和旅游特色应用场景,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的最佳实践,推动“盆景”变“风景”。

(二)加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跨部门协同五大领域系统,以“统分结合”的方式做好应用输出。既要在五大领域系统里彰显文化和旅游应用服务,又要自成体系(文化和旅游子系统),形成条块融合的网状结构。强化与社会、企业互动,建立数字化改革专家智库。

(三)建立标准体系。标准化专班负责推动覆盖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标准研究制订,形成文化和旅游数字标准体系。加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标准的宣贯应用。

(四)强化数据安全。科技与教育处牵头落实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制度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强化个人和法人信息保护。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强化内容安全审核把关。建立重要数据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建立数据安全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负责人、要害信息系统运营单位负责人的数据安全责任。

(五)加强资金保障。财务处牵头推进政府预算资金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设运营新模式,大力引进社会投资,推动新基建与运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数字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信贷投放。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工作要点

根据《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各方面改革,统筹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和旅游广泛深度融合,结合2021年目标任务,聚焦“七个关键”,围绕一体化、全方位、制度重塑、数字赋能、现代化五大特征,制订本工作要点。

一、完善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顶层设计

印发《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方案》,迭代升级“诗画浙江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数字化改革专班工作机制,设计文化和旅游治理端门户,制定省市县数据和业务集成一体化建设指南,实现全省一体化的数据归集与业务集成应用。制订文化和旅游数据标准规范,推进全省文化和旅游基础数据采集工作,优化景区客流预测等算法模型,初步构建智慧文旅大脑,建成厅级和重点处室数字驾驶舱。(牵头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参与处室:办公室、公共服务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产业发展处、省文物局综合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二、迭代升级“浙里好玩”公共服务系统

以数字社会系统“游有所乐”为目标,以跨部门协同和数据共享为核心,全面优化“浙里好玩”公共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容,建立省市县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一体化运营体系(省级建设总站、市级建设分站、县级建设产品主题馆,并进行统一运营)。组织、协同、引领各OTA企业及中小文化和旅游运营企业,实现数据、产品、服务的优势互补、共建共拓。与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推出3-5个跨部门业务协同应用场景。打造“浙里优选”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推进浙里好玩服务进社区、乡村、景区、文化场馆、公共交通场所等,促进旅游消费。(牵头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科技与教育处、市场管理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三、完善提升“浙江省智慧文化云”

整合公共文化、艺术、文物、非遗保护四大模块,建立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模型,全面汇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艺术剧场等场馆运行数据,进行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集成创新“浙里有戏”、“文化点单”、“个人文化宝”、“文旅信用积分”等一批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探索诗路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等专题数据模型及应用。(牵头处室: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办公室、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教育处、艺术处、资源开发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省文物局综合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四、建设艺术数媒综合服务系统

通过艺术资源数字化,优化线上线下服务场景,整合剧团、艺术人才、创作人才、艺术作品等数据资源,建立艺术相关数字化标准,进行数据深度关联分析,并通过数字赋能实现精准推广,全面提升文化艺术整体价值和艺术传播,带动设计、制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整体数字化发展,推进文化艺术产业“上云、用数、赋智”。(牵头处室:艺术处;配合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产业发展处、科技与教育处、浙江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交响乐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浙江美术馆、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五、建设数字化现代机关办公服务系统

建设数字会议、数字党建、数字人事、数字档案、数字督查、数字科研等办公业务模块,对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和指标进行在线监测,实时掌控工作进度和工作绩效,实现工作闭环。对接“浙政钉 2.0”,实现机关内外的高效协同,全面实现“掌上办公”、“掌上办事”、“掌上审批”。(牵头处室:办公室;参与处室:各相关业务处室、厅属单位、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六、打造“一件事”集成改革事项

设立审批“一件事”的应用场景,重构业务流程,深化证照分离事项改革,建立健全便民高效、标准统一、协同互信的政务服务“全省通办”机制,提升群众、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牵头处室:改革办、市场管理处、公共服务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

七、提升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监管水平

建立“无预约、不旅游(不参观)”的管理机制(牵头处室:资源开发处);打造景区“一景一档”、旅行社“一社一档”等主体数据库,构建多部门协同的精准化风险预警新机制(牵头处室:执法指导监督处);以“旅行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打通监测预警、信用监管、掌上执法数据和业务闭环,构建数字赋能、精准高效的信用监管、执法新机制(牵头处室:市场管理处)。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文物的资源管理、数据分析、监测预警,建设浙江省文物博物馆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省市县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实施文物数字化保护共享工程,逐步推进文物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推进文物领域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牵头处室:省文物局综合处,以上各项任务参与处室: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八、构建省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运行分析系统

以省文化和旅游产业投融资服务系统为基础,跨部门协同企业码、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系统和数据,利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和统计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运行指标体系,以经济、社会、生态和综合指数来评价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良好基础。完善文化和旅游招商项目库,探索项目招商市场化运营模式,以数字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优质发展。(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市场管理处、资源开发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九、推进“百县千碗”美食数字化综合管理服务

建立旅游美食数字化服务系统,推进旅游美食主题库、旅游美食业务监管模块及旅游美食运营服务模块等建设,构建“一个评价标准体系,一个美食资源数据库,一批美食体验场景,一张旅游美食地图,一批美食专业人才”,形成政府、企业、用户的一站式数据积淀,提升政府整体管理和服务竞争力的,为企业及用户打造线上线下营销服务生态圈,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不断增强用户体验,打响“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的美食品牌。(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资源开发处、公共服务处、市场管理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十、推进长三角居民“一卡通”文化和旅游场景应用

全面推进社保卡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入馆借阅、博物馆入馆、A级景区购票入园等场景的应用,实现社保卡由全省到长三角区域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互认互通互用。丰富长三角地区文化和旅游线上线下应用场景,率先在长三角区域实现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同城待遇”。(牵头处室:产业发展处;参与处室:长三角专班、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十一、全面升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基础设施

全面提升、改造高等级景区、重要公共场馆、厅属院校的5G网络及物联感知设施设备。推动5G网络在文化和旅游相关场所的覆盖和应用。使景区(场馆)运行监管更加智能,决策分析更加科学。打造未来景区、未来博物馆、未来美术馆、未来剧院等“未来”系列,让群众更有获得感。(牵头处室:科技与教育处;参与处室: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艺术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市场管理处、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十二、培育数字化改革示范案例

引导各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创新数字化改革应用,培育创建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智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推出一批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应用案例,提质扩面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链,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推进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数字)校园、数字院团建设。(牵头处室: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其中,省级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示范区(县)由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负责,智慧景区由资源开发处负责,公共文化场馆数字化示范单位由公共服务处负责,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示范企事业单位、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应用案例由产业发展处负责、数字校园由科技与教育处负责,数字院团由艺术处负责;以上工作配合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信息中心,各地文化和旅游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物馆数字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