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接纳孩子的症状?

原标题:他们去何处?星星的孩子,需要陪伴更需要社会接纳

  国际普遍做法是怎样?

  倡导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

  郭德华表示,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来看,一般都倡导孤独症患者能够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创造机会让患者融入周围环境,但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郭德华解释,一方面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师资,另一方面,儿童进入学校后可能很难与环境融合,“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师资,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郭德华表示,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孤独症儿童在入学前会接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选择普通学校(普通班或特教班)、特教班级等,学校也会结合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常规的做法。

  另外,张俊之表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概念、情绪等,孤独症患者往往无法理解,“有的孤独症患者在看到抽水马桶抽水后会一直在旁边追问,不知道水到哪里去了,因为他不理解这是抽水马桶,而且他们很难表现出疼痛、需要等”,这类辅导需要的是特殊心理辅导,并非简单的心理疏导可以胜任。如果不被周围人群接纳,孤独症儿童反而容易变得更加敏感,症状有可能加剧。

  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患者一般属于低智商人群吗?

  25%患儿智商正常

  崔永华:跟所有的精神疾病一样,独孤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在治疗时也没有特效药物,其中25%的患儿智商是正常的,75%的患者则存在智商低下,所以每个患者的能力、水平、病情等都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有些患者可以说话,但有些则无法做到,一些患者同时会伴随出现注意力差、精神难以集中等症状。

  郭德华: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超普通人,如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更多工作还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涉及开发孤独症患者能力的内容还比较少。

  孤独症有特效药物吗?

  6岁之前是黄金治疗期

  崔永华: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容易区别,一般来说家长能够及时发现,但在孤独症的治疗方面,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如果患儿伴随出现多动症症状、冲动行为等,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仅针对伴随症状,对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目前并没有有效药物。

  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很关键,一般6岁前是孤独症的黄金治疗时期,教育和训练是这一时期的干预方法,至于患儿恢复的程度,这与儿童自身的病情相关。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智力正常的患儿来说,及时、恰当的干预可以使患者的智力接近正常儿童水平,如果本身基础病情较严重,即便进行干预,也很难恢复正常。

  孤独症目前的主要康复方式有哪些?

  医教结合为主要康复模式

  郭德华:孤独症患者的核心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技能的缺乏,无法跟周围环境进行正常的交流,也无法建立依恋、友谊等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行为的刻板和兴趣的狭窄,患者的关注面有效,只能适应某种固定模式。

  目前多采取医教结合的方式,以行为干预方法为主,医学干预为辅,通过特殊教育,一方面是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帮助其克服刻板的行为,同时通过融合教育影响其行为,即鼓励患者与正常环境、人群接触,帮助其逐渐建立正常、正确的行为。(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