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非要出国不可,之前最后一针打的康希诺疫苗,能出国吗?

问:你好,我之前打的康希诺的疫苗,后面再打疫苗能不能换成科兴的#

  • 天津滨海新区新北街蓝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科

  • 天津滨海新区新北街蓝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内科

}

重磅长文!康希诺公司与投资者交流新冠疫苗相关信息:8月已经完成对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EUL滚动资料的递交,目前正在与WHO进行沟通来现场检查的时间,因为检查员来国内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表的安排和隔离,我们争取在年底之前完成WHO的检查。2021上半年20亿元销售收入,主要来自新冠苗,净利润9.37亿,主要是在研发上有非常集中的支出,包括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整个研发费用也会有类似水平的支出,持续支持创新的推进。克威莎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在2月份的时候获批上市,之后得到一系列国家的授权使用,52%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实际上海外需求不止于此。除了现有的8个国家的紧急使用授权以及有条件批复之外,公司也在申请其他国家地区的紧急使用授权,包括WHO(世界卫生组织)的EUL(紧急使用清单),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已经完成对EUL滚动资料的递交,目前正在与WHO进行沟通来现场检查的时间,因为检查员来国内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表的安排和隔离,我们争取在年底之前完成WHO的检查。克威莎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的产能实现部分可能是投资人最关注的,在上半年已完成对天津工厂的新冠疫苗的厂房建设,历经8个月的时间实现从开工到建成投产,创造前所未有的速度。毕竟因为新冠疫苗在中国在以往的历史上没有这样技术以及生产设施等,所有生产工艺以及技术设备等都是创新的,康希诺的生产建设团队经受住这次非常大的挑战与考验。与此同时,公司与上药集团在上海合资建立的上药康希诺工厂也已经在上半年以更快的速度完成建设,大概4个月就完成,目前已进入试生产的阶段。为了支持更多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土化生产,公司派出团队对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国家进行成品生产的一些机器的转移和一些培训工作,在这些国家也是里程碑式的进展。关于后续的新冠疫苗的临床研究,公司科研团队一直奋战在第一线,与新冠疫苗相关的十多个临床项目同时在开展当中,其中包括加强免疫的临床,对变异毒株有效保护性的研究、更大年龄组扩展保护上的临床试验等,以及吸入式新冠疫苗,如何提高疫苗的安全性、可行性,提高保护效应等一系列研究都在进展当中。公司在人员组织发展和ESG管制上投入很大精力,自去年年底的700多人增长至上年年的1100多人,目前8月人数已经超过1300人,人员梯队的快速扩张发展对公司的人员组织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公司在这上面倾注很大的资源。此外,公司在上半年内花了很大精力扩充商业化运营团队,主要在流脑疫苗、新冠等各级产品产生支持,目前已经在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覆盖,同时在亚洲、欧洲、北美也建立当地营销团队,覆盖全球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在8月份公司实施新一轮股权激励计划,这是公司自两地上市后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员工391人,为了使更多新进员工享受到股权激励支持,公司创始人团队与核心管理层决定放弃本次股权激励的授予。公司在ESG的进展,对于全球新冠疫情的预防控制,创始人带队长达半年多时间驻扎在多个疫情严重国家,手把手支持辅导当地三期疫苗临床试验开展。公司未来会在国际化版图、商业化竞争力、产能的放大、技术的布局以及社会责任方面全面推进,希望成为有担当的国际化疫苗企业。
1、吸入式新冠疫苗目前的二期数据的结果如何?剂量多大?二期数据中是否有粘膜部位的免疫数据?
回答:目前二期数据大部分已经获得,现在的剂量有两种可能性都在交流,有0.1毫升的和0.2毫升的,不同的程序产生的剂量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一期的数据里面没有粘膜的iga数据,只有血液的数据,在早期动物实验里面做过肺部灌洗液的数据,在人里面早期没有的原因是试验方法有一定挑战性,需要志愿者配合。在二期还没有这样的试验设计,未来方法成熟会在合适时机进行粘膜部分iga的直接测量。但动物实验数据,无论是小白鼠还是猴子身上,都明确显示通过吸入给药产生很强的iga反映。

2、吸入剂型涉及到特殊医疗器械,这有可能会造成评审或者扩大规模的一些影响,想了解目前器械生产流程准备到了什么阶段?
回答:在研发这边是平行在做吸入剂器械的准备工作,目前看准备工作和上市时间表是比较吻合的,涉及到审评也在按部就班进行中,我们认为器械这块不会对吸入疫苗的推出产生重大推迟作用。

3、公司目前对mRNA方向的研发计划如何?公司如何看待这块的优劣势?
回答:公司对mRNA疫苗有长期的投入,在5、6年前就注意到这个新技术。公司目前主要的靶点是新冠疫苗,如果到了审评的节点公司会及时公布,届时可以看到进展。从技术层面上,我想讲讲公司对mRNA疫苗的看法,以及其他技术平台的特点。目前新冠疫苗有灭活的、mRNA的、腺病毒载体的等这些核心的平台,因为今年新冠疫情的紧急、紧迫性,使得mRNA疫苗最快的优势得以体现,就是从抗原序列到临床的过程极为缩短,在疫情比较急迫、对安全度容忍比较高的情况下,mRNA疫苗在两个好品种推出后大放异彩。当然也有开发mRNA疫苗不成功的例子,这套技术里面细节很多,BioNTech和Moderna是比较成功的,其优势在于作为平台技术,从序列到产品非常快,从设计上看另外一个优势是体内表达抗原的免疫途径,所以可以产生好的细胞免疫。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因为有近百年的开发使用历史,相对比较安全,缺点是不能提供细胞免疫。从针次上看,两针的mRNA疫苗可以引起比较强的免疫反应,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目前看来两针也许还不够强,有可能要三针,有些品种开发就是三针。在国际上,好几个厂家开发了不错的几个腺病毒载体疫苗品种,像是俄罗斯的、阿斯利康等。目前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尽管mRNA疫苗以其高抗体水平看起来先拔得头筹,但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病毒载体疫苗有其优势,主要在于产生的免疫持久力比较强,而且病毒载体疫苗是唯一一个可以做成单针免疫的技术平台,当然也可以做成两针作为加强,同时其免疫产生的抗体对于交叉综合这块也比较强,这与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平台特点相关。因为腺病毒载体疫苗与mRNA疫苗一样,都是在体内表达抗原,其区别在于腺病毒载体在体内表达抗原的时间、跨度要比mRNA疫苗要长一些,这就使得产生的免疫亲和成熟的过程更持续长久一些,所以会产生更持久的免疫保护。最近国际上发表的几篇文章,包括阿斯利康等的文章,都表明在免疫载体疫苗以后的半年内,其中和抗体水平的下降相对其他疫苗是低很多的。

4、新冠疫苗序贯接种,历史上有没有用过?未来如果推行序贯接种,需要怎样的验证程序?或者说在监管层上面有哪些风险?
回答:序贯接种的例子,比如说国内用的opv和ipv,现在的方法是先接种ipv灭活的脊灰,后续再用opv灭活的脊灰疫苗,其逻辑是通过ipv得到更安全的保护。在时间间隔比较长的情况下,每年的流感疫苗都在不断换厂家的序贯使用者等等。疫苗的序贯接种需要临床数据、接种的安全有效的评估来评价的,而不能说是不存在序贯的可能性,我认为学术界对这种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当没有数据的时候,一般不鼓励序贯的使用,尤其是时间比较短的情况下,这里主要考虑的不是科学问题,主要考虑的是责任问题,因为当序贯的程序靠的比较近的时候,疫苗的不良反应还不能清楚地归结到哪一种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没有必要的纠纷。但如果使用间隔时间比较长,比如半年以上,这种问题就不存在了。

5、关于新冠疫苗的出口准入问题,针对其他国家的出口,是否需要逐个去做国家药监体系准入的审批,然后才能形成相应的出口订单呢?还是说可以拿着现有的数据,对方国家可以进行互认?
回答: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药监管理体系,这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关乎民生的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自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以WHO专家意见为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方面的工作的原因。目前公司正在开拓的国际市场,都是按照所在国家的药监管理要求做适当的沟通、交流,甚至在寻找本土的合作方,根据其国家的管理规范来做,比如说在巴基斯坦等地我们都有当地灌装的合作方,我们做了包括技术转移等大量工作,这样可以顺利在当地推广。当然有些国家也认可中国药监批准的条件准则,有互认的情况存在。目前公司在走几个途径,一方面公司自己在做,一方面申请WHO的紧急使用的资质,目前已经完成滚动申报,之后的工作就是WHO的专家审查资料,之后是现场审查,预计在今年四季度完成,这样会打开很多国家的大门,因为WHO的紧急使用是被很多国家所认可的。目前公司已经获得欧盟,比如说匈牙利的GMP认证,理论上说是可以获得欧洲很多国家地区的认可。另外一种特殊情况是,作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产品,这是国家之间互相认可的协议,如果国家要援助某个国家疫苗的话,双边政府达成协议,公司产品交给国家进行统一调度,作为援助疫苗之一,能获得国家信用背书。

6、公司股权激励解锁条件中,提到原发管线项目进展,公司对于未来两三年原发管线预期的梳理?
回答:由于疫情的原因,这两三年公司围绕新冠会有原发管线的调整,在肌肉注射针后争取把吸入作为疫苗品种进行注册,同时在mRNA平台上进行对新冠疫苗的开发,因为其技术特性,预期也会产生其他产品进入管线。

7、公司目前针对德尔塔毒株疫苗的研发的新进展如何?以及公司对于类似拉姆达等新变异毒株的如何应对以及进展?目前新冠疫苗市场各种技术路径很多,可否分析一下这些不同技术路径的疫苗未来市场的占比情况?
回答:关于对德尔塔毒株的应对策略。腺病毒载体疫苗产生的中和抗体交叉保护比较好,基于现有数据以及加强数据,针对德尔塔毒株的中和抗体的有效性并没有明显下降,所以我们认为应对的优先策略是开发加强免疫,通过肌肉注射可以间隔6个月再次免疫,或者通过粘膜免疫,间隔的时间可以提前到一到两个月。通过加强的做法,可以产生更好的具有交叉中和抗体的免疫保护。当然我们也在平行开发针对德尔塔毒株的腺病毒毒株,对于任何新出现的VOC株,我们都会去研发,在临床前都会做毒株种的开发,进行动物实验评价,是否进入到临床评价,就看其和现有血亲交叉中和水平能够下降多少倍,一般认为在4倍之内是不需要开发新的针对新的VOC的疫苗,如果将来出现新的毒株,而且是传播覆盖面高、交叉中和水平差异超过4倍以上,我们有两个应对策略,一是采用腺病毒平台开发,二是用正在投入的mRNA疫苗进行开发。在拉姆达Lammda变异病毒上我们也做了交叉中和,目前看起来问题不算很大,所以我们目前也不认为拉姆达Lammda值得再新开发一个疫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了一针五联不想打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