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同学一起参加赴日留学培训,有好的推荐吗?


· 找留学中介,先上留学监理网

留学监理网创建于2009年,是在国家有关部门备案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是国内唯一从事留学中介服务监理的第三方独立平台。

出国留学之前,光是挑个中介就能逼出学生们的选择困难综合症:广告遍地的网红中介、新锐online留学中介、规模庞大的传统老牌中介、一站式高端定制留学中介......数不清的噱头和名号让学生和家长分分钟挑花眼。
选留学中介不能嫌麻烦,一定要实地去探访,今天麻烦一点申请的时候就省心很多。还有不要贸然签约,一定要谨慎一些。很多人只去了一家,听他们忽悠了一下就签了约,后面发现中介不靠谱,但是也晚了。多去几家中介聊聊,了解大致情况,清楚大概的定位。和留学中介的顾问老师以及后期老师都多深入沟通几次,自己的情况能申到什么样的学校?和我类似背景的同学都去了什么学校?带我的后期老师背景如何?这些问题都要问好,很多人和中介沟通的时候都比较害羞,怕自己问得太多被人家看轻。但是留学是你的申请,一定要自己把好关。
留学学中介合法从业,但是业务各有所长,口碑不一,顾问流动性大。可以先查询各地留学中介口碑:
判定一个中介是否靠谱:
多挑几所中介备选,对每家中介给出的留学建议进行甄选。
是要看老师是否对学生负责,申请过程是否能和学生配合密切。
大家找机构时能接触到的是“留学顾问”他们只是负责销售服务,找到最终帮助你修改PS、推荐信、简历的文书后期老师,留学后期服务非常重要。
就是要看申请结果,毕竟对于学生来说,申请结果就是一切。

那可以选择了学习谷,我当时就是和同学一起到这培训的,在它们的老师帮助下,考上了心目中的大学,真心感谢满意的话,可以给个大大的赞不。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首先根据自己的专业可以选择自己的目标院校。看看哪些大学有你所学的专业。在校内考时间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可以报考多所院校。可以选择一所作为保底校。接下来查找大学的募集要项。根据募集要项来准备成绩。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大体上需要准备的成绩:



英语托福(个别大学院要求提交托福成绩)


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途径:

在国内出愿报考→办理旅游签证到日本大学参加校内考→合格→申请在留和签证→赴日升学

在国内申请直考在报考出愿的时候除了需要提交成绩之外,学生的出身校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也会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评估。

在国内申请研究生流程:

准备好日语成绩、英语成绩和研究计划书→联系教授(可能会有面试)→获得内诺→申请在留和签证→赴日升学

在国内申请研究生不用去日本参加大学校内考。和在国内申请直考一样学生的出身校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也会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评估。研究生期间和其他考生一样考修士。

在国内申请sgu流程:

准备英语成绩,gre、gmat成绩,研究计划书→出愿报考→大学审查材料→合格→申请在留和签证→赴日升学

和在国内申请研究生一样学生的出身校以及在大学期间的平均成绩也会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评估。申请全英文项目英语需要比较好的成绩。

申请语言学校→面试合格→申请在留和签证→赴日读语言学校→期间准备成绩报考出愿大学→参加大学校内考→合格升学

申请语言学校是赴日留学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在语言学校期间考修士会比较方便,但是语言学校也会花费一部分留学费用。

这个是关于日本留学的圈子,大家可以关注下哦~里面有很多整理好学习的资料,好看的日剧资源,也有留学的前辈在里面答疑,大家有任何关于日本留学的问题都可以互相交流。

}

  不是想写一篇关于行李准备的清单。这样的文章在网上汗牛充栋,恨不得告诉你不妨把整个家乐福里的东西都搬去美国。我想写这篇文章只是因为我想起了两年前的我。

  两年前我对我即将开始新生活的地方一无所知,心下惴惴不安。纵然我对待行李的态度一贯是宁缺勿滥的类型,也仍然忍不住四处查看别人都带了些什么,然后一遍一遍问自己这个需不需要那个需不需要,再加上妈妈从旁操心,最后――当然是带多了。

  可是另一方面,等我真的开始试图在美国展开的我的新生活的时候,却发现有许许多多本应当在国内做好的事情却没有做――连想都没有想起来过。而且也似乎没有任何文章提醒过我这些事情,仿佛它们都是常识一般。

  所以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传达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赴美行李的准备,并不比各位四年或者六七年前来到北京时的行李准备更复杂。而赴美前夕应该做的准备,又远远超出了行李的范畴。

  简而言之,我想是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大家描述一下新生生活的大致模样。至少就我自己而言,在赴美之前对美国生活的想象,要么模糊不清,要么似是而非,要么根本就是错误的。我想尽力澄清其中的一些问题,提醒一下各位也许忽视的地方。自然,即便没有我的提醒,各位的异乡生活一定也能开展得轰轰烈烈热闹精彩――事实上我常常觉得这才是留学生活里最有趣也最刺激的一部分:从两眼一抹黑开始慢慢理清生活的脉络。不过,反正我此刻闲着也是闲着,所以聒噪几句,想来也是有益无害的。


  一、 衣,食,日常消费。

  首先我想开宗明义,提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请记住,你要去的地方不是西藏,不是老少边穷地区,不是埃塞俄比亚,你要去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你能在北京买到的东西,有99%可以方便地在美国买到。

  价钱比较的问题我们呆会儿再讨论。我的意思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不带就了。我只是想说,基本上很难找到一样东西是万一忘带了就会给你的美国生活带来很大困难的。所以,放轻松,准备行李是一件很不重要的任务。我很难理解那些在行李里放上一大捆牙刷的人,难道你觉得美国人都不刷牙的么?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必备日常消费品的准备就很简单了:估计一下自己第一次去超市的日子,然后,基本上在这个日子之前你要用到什么就必须带什么。事实上,对绝大多数美国地区来说,这个日子就是你赴美的第一天或者第二天。再次强调,你不是去荒岛或者原始部落里上学。即使你听说自己的学校处在什么玉米地或者沙漠中央,那也不意味着当地连超市都没有。美国是几乎没有城乡贫富差别的,所以,只要当地仍然有美国人幸存并聚居,你就可以放心大胆的认为自己能享受到几乎全部现代文明的成果。如果你还能弄到一台能上网的电脑,那么拜amazon或者ebay所赐,“几乎”这两个字也可以扔掉。美国邮政体系之发达远超中国,你完全不必为自己的学校在地图上看起来远离大城市而烦恼。

  所以,所谓的“必备行李”其实就那么回事。你当然可以带上一堆洗发水吹风机剃须刀手电筒过去,不过,说实话,何苦呢?

  美国买东西贵啊!有人会说。

  那么我们来说说美国的日常消费费用问题。

  首先就我本人而言,我生活的城市的物价水平就全美而言是偏高的(洛杉矶),我的工资水平就一般留学生而言是偏低的(每年有保证的奖学金不超过两万)。所以,我想我的意见不至于被当作过于奢侈的想法。

  其次,请记住,在接下来的四到五年之内美国就是你的家,那么你对一切消费标准的判断,都会以美国而不是中国的物价作为基准。也许现在听起来还有些奇怪,但是等到真正出国之后至多两个月内,你就会习惯于一切都按照美元来估计,而不会再自动把它们换算成人民币了。

  这是因为,说到底,是购买力而不是直接汇率决定了我们的生活状况。请记住如下事实:在美国的学校餐厅吃一顿正常的午餐(类似于北大农园的层次)大约需要四到八美元,在美国住一个月的学生宿舍大约需要三百到八百美元,等你买了车之后每个月给车加油要花掉三十到一百美元。这是三项你无可回避的花销。以此为基准,当你听说一个男孩子在美国理一次发需要六到十美元左右的时候,你不应当去想,哇,十美元就是人民币七十多块钱,好贵!而是应当想,哇,十美元还不到两顿学校食堂的午餐,好便宜!(如果在北京,一般来说,两顿食堂的午餐大概是换不来一次理发的。)

  听起来有点像自欺欺人?其实只不过是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而已。既然五美元的午餐你天天都要吃(或者自己做饭能省一点点),那么别的东西非要换算成人民币再考虑不是有点奇怪么?

  在此基础上比较美国和中国的物价,你会发现对于绝大多数商品来说,美国都便宜得多(也许只有书籍是例外)。一台好一点的笔记本电脑只需要花我们这些穷学生不到一个月的薪水,这在国内大概很难想象。一辆不错的德国半新二手轿车也不过需要一个普通研究生三到四个月的薪水,这在国内当然更不可能。当你初来美国,惊讶的看到即使在大城市高楼大厦的密度也远不及中国一个小城市的时候,你一定奇怪美国怎么这么土。等你发现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能用一个月的工资的二十分之一买到市面上随便哪个牌子的最新款手机,你才会明白美国之富庶体现在什么地方。

  我们当然远远算不上中产阶级,一个月还不到两千块钱(至少我不到),但是请相信我,在美国致富谈不上,基本的物质生活是不用发愁的,为了一条毛巾在中国和美国的差价而耿耿于怀就更用不着了。

  废话了这么多,主旨只有一句:凡是美国买得到的东西,大多用不着携带。那到底什么才是美国买不到的东西呢?

  首先是药。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的药,有些还是中药。准备一个小药箱在身边是必要的。

  其次是炊具,主要是指中餐的炊具和筷子之类。其实这一点也因地而异。如果你来洛杉矶这种中国人无穷多的地方,那什么瓦罐高压锅都很容易买得到(其实大多数大城市附近都有中国人开的超市)。如果你确定你热爱做饭而学校附近没有中国人聚居区,那你买锅吧――反正我是来洛杉矶才买的,极其便宜。

  当然还有牵扯到中美生活差异的物品,例如电源转换器之类,不赘述。

  再次是个人的衣服。这里主要是指携带自己喜欢的旧衣服。也就是说,带什么衣服应该立足于哪些衣服自己喜欢,而不应当立足于哪些衣服在美国买不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在美国买不到适合中国人尺码的衣服。我以为这个问题一定对我来说特别严重――我的体型即使在中国人中间也偏瘦――可是事实是我几乎没有在美国买衣服时遇到什么麻烦,确实不像身体更壮实的同学的号码选择那么多,可是也完全谈不上有什么困难。说到价钱,美国的衣服并不贵,而且越好的衣服相对而言越便宜。就以仔裤而论,Levis的裤子只要不到五十美元就能买到,即使直接折合成人民币,恐怕也比在国内买便宜许多。因为害怕在美国穿不起衣服而在国内买一堆新衣服带着,这恐怕有点杞人忧天了。

  (让我们把账算得更细致一点。比方说,我要去北方上学,需要买一件防寒服。在国内买一件高档的防寒服大约五百元左右,相当于毕业学生平均月收入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在国外买一件高档的防寒服大约需要一百美元到一百五十美元,相当于普通研究生月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可是更关键的是,对大多数北大学生来说,在国内花的每一分钱,基本上都是父母的钱,而出国之后花的钱是自己挣的钱。同样是买一件防寒服,花去父母月收入的一大部分和花去自己月收入的一小部分,哪个更合适呢?)

  一个特殊的问题是关于正装。很多人在考虑出国之前做一身正装带上,对此我很难发表意见(因为我不穿正装),但是我可以提供下列事实以供大家参考:

  的形式(懂得域名原理的就会明白这是的子域名),也有可能看起来就是的形式,但是当你点开这个链接的时候却被导向另一个网站(这是因为一个链接的显示文字可以和实际指向地址不同),这个网站看起来和你熟悉的citibank的网站一模一样,于是你输入了账户名和密码――然后诈骗就成功了。结论是:处理财务事务时,自己输入网络地址来登录网站,永远不要进入陌生人给你的链接。

  有了银行卡,就可以方便的购物了。生活中的购物场所绝大多数都允许划信用卡。Debit卡上面如果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标记也可以作为信用卡来刷(和真正的信用卡的区别是当时就要从自己的帐户里扣款)。刷debit卡的时候刷卡机或者收银员会问这是credit card还是debit card,如果按照credit card来刷就不需要密码只需要签名,如果按照debit card来刷需要输入PIN密码。如果是在网络上购物,同样可以把有VISA或者MasterCard的标记的debit卡当作信用卡来使用,卡的正面的16位数字就是卡号。但是要提醒的是debit卡不如真正的信用卡那么安全,因为信用卡购物本质上是暂时“花银行的钱”,所以有了购物纠纷可以联系银行进行申诉,debit卡是直接划自己的钱,有了纠纷要解决就难得多。所以碰到不熟悉的购物网站心里没底,可以让学长帮忙用信用卡买,然后写支票还钱就好了。

  最常见的购物网站当然是amazon,可是大家更常见的做法是不主动去某个网站购物,而是让专门的价格比较网站来告诉我们某样商品在哪个网站。例如购买电器时可以先去,找到你要购买的电器和型号,它会自动列出所有的常见购物网站里该产品的价格,并且还有该网站的顾客评分,你可以在评分比较高的网站里选择的一家购买。如果你输入自己的zip code,这家网站还能算出大概需要的邮费。类似的网站还有google旗下的google product。如果购买学术书,也有类似的价格比较网站。

  其余的常用网站还有:

  (各种电器型号的介绍,比较不同型号的电器功能上的差别。)

  (留学生最常见的购买PC机的方式,可以自定义配置,有点像攒机的感觉。)

  ,和(三个张贴最近哪里有什么商品打折的网站。)

  购物之道,博大精深,留学生中有不少都是此间高手。各位不妨多向学长打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说一说手机的问题。至于住宅固定电话的开通和水电煤气网络一样,算作公寓的utility,需要和公寓管理人员研究,所以此处不予讨论。

  美国的手机和国内的手机的主要区别在于:

),购买方式和通常的网络购物类似,没有信用卡用debit卡代替就可以了。

  5. 手机缴费完全在网上进行。每月会有帐单,登陆手机网站用银行帐户或者信用卡付费即可。

各家公司都有遍布各地的营业网点办理开户。第一个月需要交一笔额外的手机开户费。至于手机电话本身则相当便宜,多数会在开户时附送或提供大额优惠购买。如果愿意用自己以前的旧手机,可以去办理手机开户的网点咨询如何带机入网。不同开户网点(而不仅仅是不同手机运营商)有不同的手机购买优惠,可以咨询学长哪里最划算。注意有些手机运营商的手机不是机卡分离的,即以后不能换用别家公司的sim卡。手机丢失后可以去开户网点咨询,一般会以比较优惠的方式获得新手机。

  最后讨论一下账单(statement/bill)。在美国每月会收到大量账单(手机/电话/煤气/水电/银行账户/信用卡……),为了避免被纸信淹没的困扰(也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公司都提供电子帐单的选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出或直接登陆网站查询。但是很多时候申请信用卡时银行却会要求你提供电话或水电的账单原件以核实你的住址信息,所以一般会在身边保留一些纸质账单备用。账单会列出当月消费的明细(电话账单上会列出每一次通话的详细信息),付费方式可以选择给公司邮寄支票或者网上电子付费,多数情况下大家都采用后一种方式。

  尽速办理手机对能够方便的开始美国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大多数情况下大家是没有住宅电话的(我至今都没有),手机就成了的对外联络方式。有了手机,各位或多或少就能找到一点国内生活的感觉了――除了需要适应没人发短信聊天的事实以外。

  很多人都曾经问过我在出国前的最后日子里还应该准备写什么。我的建议是,除了吃喝玩乐之外,学点英语。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合时宜。马上就要去美国了,干嘛在国内学阿,事倍功半的。

  我当然不是建议这时候再去做阅读理解和完型填空,我是说,不妨抓紧最后的时间,预习(也可能是复习)一下在美国生活中实实在在会马上用到的英语,而不是考试中的那种。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需要买一双拖鞋,就跑到一家大超市里去找,怎么也找不到。想找营业员问一问又很快放弃了。原因很简单,我不知道“拖鞋”这个词怎么说。

  (各位都能在不被提醒的情况下主动想起来么?)

  这其实是平时英语学习的一个死角。我相信肯定有很多词汇量超高的大牛,可是我也相信有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烂――我可以保证托福阅读几乎不错,但是我不能保证生活里需要用到的词统统背过。就算见了面认识,主动去说又是另一码事。我们学英语的时候总被告知动词是最需要花功夫学的。问题是实际生活中一个动词想不起来了总能找到替代说法,名词呢?我总不能现场造词吧。

  各位只要认真的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生活里有大量的针头线脑是平时从来不去留意的。一旦进入一个绝对的英语环境,你会很快感受到一种解释都无从解释起的郁闷……不会说就是不会说。订书机怎么说?订书针呢?螺丝刀?手电筒?饭盒?枕头?被子?鞋带?手套?透明胶带?隐形眼镜?笔筒?变压器?剃须刀?各位都能在口语环境里很快反应出来这些词的英语说法么?

  如果进入一个餐厅里,餐巾纸怎么说?吸管怎么说?侍者问你鸡蛋喜欢怎么做,怎么回答?hash brown是什么东西?clam

  (类似的问题还有看病。喷嚏怎么说?哈欠呢?腹痛怎么说?溃疡呢?最郁闷的事情莫过于医生叽里呱啦诊断了半天却一个字也听不懂了……)

  这其实是每个刚来国外生活的人的必经之路,如果在国内就看过很多的日常生活类美剧,问题也许会有所缓解,如果英语差劲如我,大概就只能一点一滴的摸索。胆大心细脸皮厚,慢慢自然就能如鱼得水起来。可是如果事先在这些问题上下点功夫,我相信这个过程会轻松许多。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签名。在美国,无时无刻不需要签名,而多数中国学生是在第一次被要求签名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从来没怎么签过名。需要说明的是签名本身只是一个标识身份的符号,本身不一定是英文,用中文乃至用一朵花作签名都可以,只要保证一致性就可以了。如果用英文作签名,请不要用规范的英文字体以防止被模仿。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从现在才开始打算采用一个固定的英文签名,就提前开始做一点练习,一般说来新的签名样式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如果到美国才开始用英文签名的话,很可能会造成前后签名不太一致的情况。

  最后也是最没办法预先下功夫的当然是口语和听力。美剧也许有用,可是毕竟时日无多,我只能说,事已至此,凭着大家在英语课上积攒的底子,一头跳进英语的汪洋大海里慢慢练习吧。有一个学长曾经告诉我,练听力和口语的办法就是在美国打客服电话,我深以为然。在美国各种服务业公司(银行/手机/公寓物业/网络购物……)都有客服电话系统,一个电话打过去,什么手势纸笔都帮不了你的忙,只有纯凭着嘴巴和耳朵全力以赴。我仍然记得我刚来美国时打过的一个客服电话,那头的CSR(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接起电话来,核实了我的身份之后很快的叽里咕噜说了一句话,听起来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但是我听不懂。

  我:……Pardon?

  我:……Pardon?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种孩子适合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