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旅游服务水平怎么样?

8月30-31日,中国共产党桂林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成功举行。

桂林市第六次党代会,深入分析了桂林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科学提出了未来桂林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对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作出部署,再次明确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


  • 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

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培育国际一流服务品牌,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城乡繁荣、社会文明、生态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富裕的世界级旅游城市。


  •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具体分三步走

——到2025年,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国际山水人文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到2030年,世界级旅游城市基本建成,城市国际化特征更加彰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核心竞争力进入国际同类旅游城市第一方阵,成为国际高端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之一。

——到2035年,世界级旅游城市全面建成,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业态,旅游核心竞争力走在国际同类旅游城市第一方阵前列,发挥引领作用。

2020年,桂林已经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四大战略定位”逐步实现:

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54.4%,旅游成为千亿元产业,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率全国之先,实现了从零散景点向全域旅游、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单一要素向多元融合转变,从旅游项目开发向文旅精品创造、市场低效竞争向集聚集约发展、服务基本规范向国际化品质转变。

而日前,《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桂林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在今年7月下旬已经对外公布。

《纲要》不仅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是桂林市可以大有作为、必须奋发有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换道超车、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也对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定位及要求。



桂林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

展望2035年,桂林将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迈上大台阶;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桂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广西“东融”新高地、“北联”主阵地,形成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平安桂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建成法治桂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


建成经济强市、文旅强市、生态桂林、健康桂林,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境界;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桂林建设达到新高度;

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民族团结巩固提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桂林城市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7.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工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更高水平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经济带,“粤桂画廊”和“湘桂走廊”建设全面提速, “东融”“北联”取得新突破。

社会文明建设得到新提高。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生态立市成效显著,主要环境评价指标保持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法治桂林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纲要》明确提出,桂林将着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打造广西先进制造业中心城市

到2025年,桂林争取全市工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进入广西工业发展第一梯队


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大发展。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生态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 到2025年,优势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 65%以上。

其中,到 2025年,力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超650亿元;力争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500亿元;力争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超250亿元;力争生态食品产值超250亿元。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崛起。

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布局发展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其中,到202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力争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到2025年,力争全市 3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实现整体或部分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


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装备升级、模式创新和品牌质量提升,加快家电家居、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二次创业”、重焕生机。

到2025 年,力争传统工业总产值超550亿元。


加快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培育打造产值 100 亿元以上企业2家、50-100亿元企业6家、10-50亿元企业20家。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重点培育壮大智能终端制造、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橡胶轮胎等产业,打造一批超 500 亿元产业,力争实现千亿元产业零突破。


提升完善“345”发展格局。

提升壮大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桂林)广西园三大园区,加快发展全州、兴安、平乐、荔浦四个工业重点县(市),推动阳朔、灌阳、龙胜、资源、恭城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特色发展,形成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多点支撑的“345”发展新格局。

到2025年,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0%。工业增加值和规上企业数量,三大园区年均增长超20%,四个工业重点县(市)和灵川、永福以及六城区年均增长超18%,五个生态功能区县年均增长超13%。


在建立支撑工业振兴的长效机制上,保障用地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推动园区提档升级、健全工作机制。

其中,到2025 年,全市新增工业用地超过 4000 公顷,占全部新增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30%。


加快桂林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围绕“六个一流”目标,坚持统筹思维、融合理念、高水平规划设计,推动旅游全域化发展、全产业融合、全要素配套,构建高品质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和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争创旅居时代的引领者。

力争到2025年,桂林全市年接待游客 1.53 亿人次,其中境外游客 350 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 2150 亿元。


一、在加快提升旅游品质上:

规划建设“四区一带一中心”,提升优化八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游区域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城市中心区重点优化提升景区品质;北部旅游片区以“红绿结合”为特色;东部旅游片区重点发展体育休闲、乡村旅游,打造一流的体旅融合示范区;西部旅游片区重点发展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旅游,打造一流的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


加快旅游发展国际化。到2025年,境外航线达12条,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航空枢纽。

推动大健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桂林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加快中国—东盟友好疗养基地等大健康文旅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大健康养老、大健康医疗和管理、大健康食品、大健康文旅、大健康运动和文化等产业,加快形成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链。

提升旅游休闲娱乐业态。积极争取承办国际电影节、音乐节、艺术节、摄影节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旅商旅综合体。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和监管。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有力、行为规范、保障有效的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标准和诚信体系,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水平。



二、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上: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示范带动好、影响大、品牌效应强的大型龙头企业 10 家以上。

包括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加快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加快发展居民与家庭服务业、推动新兴服务消费产业发展以及 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

在房地产发展方面,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扩大有效需求,化解房地产库存,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与销售稳定增长。

积极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依法加强“烂尾楼”处置,探索建立房地产信用平台和管理机制,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

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等中介服务,加快物业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

包括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构建全方位人才引育体系。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继续实施“漓江学者”培养工程,发挥“海创基地”平台作用,建立“人才飞地”机制,大力引进创新型尖端人才、重点产业领军人才;

加大青年拔尖人才引育力度,强化人才队伍梯次建设;

加快中级人才培养,推进人才小高地和拔尖人才工程建设;

加强实用人才培养,持续开展“十万大学生留桂林”创新创业活动;

力争培养4名以上“漓江学者”,打造8个人才小高地,每个县(市)建立 1 个乡村振兴产业人才集聚示范点。


加快紧缺型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聚焦重大战略和重点产业,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制定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相互融合;

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理念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深入推进“人才回归”工程,建立桂林籍人才库,搭建返乡创业信息交流平台。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流动体制机制;提高人才服务质效,升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落实高层次人才安居、出行、子女就学等政策,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打造区域人才集聚地。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枢纽功能,将T1航站楼改造为国际航空中转站,加密联结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直飞航线航班,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航空港。

加快推进桂林临空经济区建设,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培育壮大临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打造广西临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支持桂林航空做大做强,壮大机队规模,拓展国际和国内新航点。积极发展商务飞行、私人定制飞行。推进兴安、荔浦、阳朔、资源等通用航空机场、低空旅游专用机场建设。


畅通高标准客运通道,完成衡柳铁路提速扩能改造项目,推进南宁经桂林至衡阳高铁、怀化经桂林至湛江高铁前期工作,谋划桂林—郴州—赣州红色高铁等项目。

推动桂林—贺州—肇庆、柳州—荔浦—平乐—贺州—韶关等客货铁路建设,提高铁路货运能力。

加密至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和西南地区等主要客源地的始发列车。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新老城区大运量快速交通

在桂林新区规划建设桂林南综合客运枢纽,实施桂林北站及东广场改造项目,提升火车场站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建成桂林至柳城、灌阳至平乐、龙胜至峒中口岸公路龙胜芙蓉至县城段、桂林至恭城至钟山、桂林至柳州改扩建等项目,推进全州至桂林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工平乐至昭平、平乐至荔浦、湖南通道经资源至全州凤凰、资源至凤凰(接厦蓉高速)、桂林外环高速公路等项目。

加快普通干线公路提级改造,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县乡联网、旅游路、产业路等重要节点路段技术等级,推进通自然村(屯)硬化公路建设,至“十四五” 末,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90%以上的自然村(屯)通硬化路。

到2025年,新增公路里程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里程500公里。


提高内河航道等级和过船设施通过能力,尽快开展洛清江复航工程(苏桥至柳江河口)、湘桂运河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开工平乐桂江高等级航道升级改造项目。

构建以漓江、湘桂运河、桂江、洛清江为主骨架,两江四湖、临桂水系为支脉的水运网络。


全面提升漓江保护治理水平

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桂林山水的殷切嘱托,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杜绝滥采乱挖破坏生态行为,严格查处漓江沿岸“四乱一脏”行为。

建设漓江生态监控预警平台,构建高效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机制;

持续推进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

统筹推进漓江全流域保护治理,建立完善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漓江风景名胜区、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为主体的漓江流域自然保护地体系;

强化漓江水源林建设,逐步提升林分质量,改善林种结构;

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


实施漓江流域水治理工程,开展漓江干支流全面综合整治、城市洲岛生态修复、沿岸乡镇村屯污垃集中治理。

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管理体系,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废水治理。

建立水源地水环境安全预警监控系统,提高漓江防洪治涝能力。

保障用水水质安全,保证漓江生态流量常年保持 60 立方米/秒,到 2025 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94.5%,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确保漓江水质长期稳居全国前列。


推进漓江流域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

深化漓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漓江分级分责保护管理及考评问责机制;推进漓江流域旅游资源整合;实施漓江品牌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数字漓江,推进智慧景区建设,促进漓江游船清洁低碳发展。加强漓江沿岸山水田园景观保护和建设,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塑造“山、水、城、文”融为一体的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立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提升联动机制,围绕拓展空间、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优化环境,统筹实施一批城市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功能完善、特色鲜明、文化品味突出的中心城区。


将老城区建成历史文化与时尚潮流先导之城。

高标准疏解提升老城,按照“能平衡、美城市、促产业”原则,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和重要交通节点改造,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

加强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加大历史文化街区、地方特色建筑等“桂林符号”的保护修缮,打造一批文化多元的休闲娱乐主题街区,展现休闲品位之都新魅力。

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双修”工程,加强漓江沿岸城市段改造提质, 建设宜居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公园城市;

适应消费新需求,规划建设一批新兴文化娱乐项目;

推进中心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增强中心城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


将桂林新区打造成活力四射的现代产城融合示范样板。

围绕绿色、便捷、特色、和谐、智慧、创新的要求,完善“桂林新中心”城市功能。

优化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加快机场路以北片区、兰塘河以南片区、凤凰林场片区开发建设,全力向西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配套设施,建成新区湖塘水系中期补水工程和西城大道南延长线提升改造等一批路网项目,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建立现代化智慧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全方位提升生产生活便利度和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各种优势资源要素向中心区聚集,引进科技、贸易、体育、金融等业态,推进企业总部入驻,建成现代化的政务聚集区、信息服务聚集区和金融商务聚集区。



推动教育、医疗高质量发展

加快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确保到 2025 年普惠幼儿园覆盖率达88%,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 100.7%。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城镇学校规划建设;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缩小县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支持驻地高校利用名校名师资源,创办附属中小学校;办好特殊教育,加强专门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按照向城市和县城集中原则,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撤并乡镇普通高中学校,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大班额,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 113%。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批自治区级示范学校。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快桂林高校集聚区建设;支持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建设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一批一流学科。推动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桂林医学院和桂林旅游学院更名为大学,争取创立广西农业大学、规划大学(学院)。支持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筹设 1 所民办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院校,在临桂区筹设 1 所民办本科院校。

完善教育发展保障体系。加强城区教育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以“县管校聘”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等。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如加强市级综合、中医、妇儿专科等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县域卫生健康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重大疫情应急体系建设、强化卫生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等。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如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种养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如发展青少年体育、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建成桂林新区体育中心、建设国家和自治区运动队训练基地等。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

作为国际旅游胜地,桂林经历无数高光时刻的同时,发展途中也会遇到许多坎坷,但桂林无时无刻不在克服困难、 追求卓越和发展,旅游、经济、交通、工业产业等方方面面都在突破。

我们也相信,未来,桂林会更好!

桂房网综合编辑(转载请注明)

关注桂房网订阅号了解更多资讯详情

}

原标题:旅游复苏后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

桂林郑重发声:谁砸桂林旅游形象,我们就砸谁的“饭碗”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新冠脑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当前疫情防控总体形势,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7月14日晚,国家文化旅游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有关事项的通知》,恢复跨省(区、市)省团队旅游和调整旅游景区限量措施。这一利好消息的发布,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纷纷点赞,旅游行业的春天真的来了!

图为:李汉春副局长讲话

2020年开年以来,因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旅游业按了“暂停键”。中共中央、各级政府、行业及社会团体等凝心聚力、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坚决打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战、总体战。旅游人以坚强的毅力和必胜的决心一直坚守着、盼望着旅游的春天的到来!当得知恢复跨省(区、市)省团队旅游和调整旅游景区限量措施后,旅游业内人士纷纷奔走相告,流露出久旱逢甘雨般的喜悦与渴望,大家都卯足了劲,准备大干一番,为全力做好“六保”、“六稳”贡献一份力量。

图为:与旅游警察支队交流座谈

作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除了积极支持、帮助旅游企业复工复产外,同时针对旅游业复苏后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更好地维护好旅游市场秩序和保障好旅游企业及游客的合法权益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这既是职责所系、民心所盼,也是对旅游行业治理能力及执法水平的一次全面考验。7月16日上午,桂林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主动作为,及时召开了科室、大队负责人以上会议,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汉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主要就旅游业复苏后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进行了研究和部署,较好地统一了思想,形成了从严监管的共识,决定着重从加大旅游企业应知应会培训、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规范旅游产品宣传、加大市场检查、突出市场整治重点、健全完善诚信体系等方面予以加强和规范。

图为:与市治安支队交流座谈

会上,李汉春同志传达了市领导有关旅游复苏后如何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重要指示精神,即“谁砸桂林旅游形象,我们就砸谁的饭碗!”绝不能因疫情的影响而放松对旅游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同时,他对下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进行了强调:一是要加强对旅游市场的检查,主动扛起肩上的责任,改变工作思路,创新监管模式,进一步提高执法成效;二是要突出监管重点,强化对旅游购物场所、旅行社服务网点、旅游合同及行程单的检查力度,有力精准打击“不合理低价游”;三是要优化内部执法力量,重点向市场一线倾斜,充分发挥每一名执法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始终保持高压整治态势,整治工作要有部署、有力度、有创新、有成效,为我市旅游业全面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图为: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分局交流座谈

农锦支队长表示,将严格按照市领导及李汉春副局长的指示精神抓好落实,并提出具体要求:一是加强一线执法大队的执法力量,其它业务科室实行“一对一”的支援,并配合执法一至五大队开展日常执法工作;二是加大市场检查,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确保旅游复苏后市场稳定、有序;三是加强联合执法力度,疫情期间与市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进行了交流座谈,大家一致认为,下一步应加强部门间的执法协作,开展常态化的执法行动,精准有力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形成高压打击态势,力争查处一批典型案件,以此进一步优化桂林旅游营商环境;四是加强业务培训,重点开展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旅游企业质监员投诉处理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旅游市场监管成效,促进我市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和创城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周边旅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