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如何不花钱,或者花销控制在1000以内,生活?

1.本次申论考试分题本和答题纸两部分,题本提供资料和问题,答题纸供你作答时使用。

2.考生姓名、准考证号务必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指定位置,答题纸上不准做与答题无关的标记符号。注意:所有作答都必须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否则无效。

3.用黑色墨水笔(签字笔)作答。要求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4.本次申论试题共3个问题。总时限为120分钟。

1.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根据机构预测,令人吃惊的支持中国经济崛起的“人口红利”时代行将结束,到2015年左右中国适龄工作人口将在达到巅峰之后回落,取而代之的将是人口老龄化浪潮的提前到来。尽管对于“人口红利”时代何时结束,尚存较大争议。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特征的日渐显现,我国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成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高和荣博士告诉记者,“.人口红利”通常表现在某个阶段一个国家劳动年龄阶段的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大,抚养负担比较轻,从而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劳动力,促进这个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存款储蓄的增加、社会财富的增长。

据蔡防(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在改革开放的头20年(1978年至1998年)的GDP增长率中,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贡献份额达到24%。这一情况,也符合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据测算,新加坡、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超出稳态增长率部分有1/3到1/2源于“人口红利”的贡献;历史上欧洲移民去新大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几乎全部归结为“人口红利”因素。

3.“‘人口红利’并不意味着经济一定会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人口红利’就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汤兆云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人口红利”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供给上。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二是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或者说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相反还有可能使储蓄率进一步上升。

依照上述标准,目前,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好处在“人口红利”期,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800万—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

4.可以认为,人口红利有两种。第一次人口红利,是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加产生人口劳动力的供给充足和高储蓄率,这是人口转变早期出现的现象。当这部分人口逐渐消失之后,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会产生、制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利用人口转变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所创造的财富。比如说在老龄化的情况下,如果养老保障制度不能积累养老保险金,高储蓄率将得以保持,如果我们有好的健康保障,好的教育水平,社会劳动年龄、退休年龄可以往后推,保持劳动力充足,另外,还有劳动力市场的改造等很多有挖掘潜力的第二次人口红利。这就在于把进城的农民和没有进城的农民真正市民化,让他们作为劳动力转变成市民,在城市生活、工作、做贡献。这两者之间有相当大的潜力可以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在深度城市化的过程中,把农民变成市民的人口红利的挖掘只是一个例子,何况,未来我们的城市化率不可能是零,我们仍然会继续增长。

1.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社会,如果60岁以上老人比例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我国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前后只用了不到18年。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说:“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新中国成立初期(扶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10:1,可是前几年我们测算了一下,就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发达国家是在一个很漫长的老龄化的过程中,用充足的资源应对一个较小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这对国家的压力是比较小的。中国需要在资源很少的情况下,快速地应对一个很大的老年人口群体的需求,这个实际情况国家是难以承受的。”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5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2.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只通过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两种机制发生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反而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为此,在总体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一低教育投入一低可行能力一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而为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促进人力形成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

3.初春时节民工荒,从2004年开始已成为保留节目,除了2009年。2009年的新闻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纷纷金蝉脱壳关门“走厂”,剩下一堆愤怒而无奈的工人。最后一根稻草就这样压在了已日趋脆弱的农民工供应链上。

随着人口出生的逐渐减少,这根供应链条将无可回避地走向细弱。尽管这一拐点会出现在哪一年研究者尚在争论之中,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再也不是想象中的源源不断取之不尽,而是越来越有限供应。长久以来,数以百万的农民工为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却长期得不到社会的足够关怀,始终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当危机爆发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以毫不留恋的姿态迅速离开了城市。

随着经济复苏,当订单重新飞来,工厂们不得不开始抢夺工人。待遇在迅速提高,比如在东莞,过去普工的底薪基本上是按东莞最低工资770元设定,而自2009年年中开始,已经有企业主动提到1000元甚至1200元。门槛也开始放宽:过去只招30岁以下员工的企业,现在也将标准放宽到了45岁以下;过去有的企业非女工不要,现在也“男女兼容”了。

这样的变化,已经让那些利润微薄的企业尝到了痛苦。鞋厂老板李小建苦笑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只有微薄的五六个点上下,如果工资上涨30%,利润就要再下降一个点,再加上改善员工福利等投入,“投资鞋厂恐怕还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起码省了辛苦”。但即使这样,在多年从事人力资源招聘的李秋明看来,仅靠简单的加薪和放宽招工条件并不能真正解决日益明显的结构性的劳动力资源短缺现象。他说,从人力管理的成本而言,留住老员工比招聘新人的成本要低得多。但如何留住员工,却是个难题。

1.2010年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用工短缺。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其中,广州预计缺工量达15万,特别是餐饮业的前台和楼面服务员。平均1名求职者,有近5个对应岗位可供选择,东莞缺工更为严重。此外,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人现象。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会出现变化,该情况在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已经初现端倪,劳动力供应预计在2013年至2014年到顶。

河南目前有1亿左右人口、23200万富余劳动力,不仅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国劳务工第一大省,到2009年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超过2200万人。不过总量增速近几年明显降低,2007年,新劳动力200多万,2009年则木到110万。

与此同时,作为“民工源头”的中国西部地区,也开始提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输出,与东部争夺劳动力资源。中国劳动力供应已发生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的重大转折,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会经常出现。

2.节前珠三角农民工“回乡潮”带来的就业难,似乎还未从记忆中褪去,2009年下半年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又成为考验珠三角的新难题。

在东莞市中心的智通人才市场里,刚从广西老家返回的张衡站在招聘栏前寻找感兴趣的应聘信息。几个月前,东莞一家电器厂由于订单减少把他辞退了。

张衡没有想到这次回来工作会这么好找。“几天前已经有一家电子厂雇我了,马上就可以去上班。听说原先厂子最近也开始招工人了,我想来这里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他告诉记者。在张衡“意想不到”工作好找的同时,东莞厚街一家港资电器公司也“意想不到”自己工厂会缺工1000人。“我们把薪水提高了,但就是招不到工人。现在缺最多的是包装工等基础工种,我甚至都去附近村子问有没有家庭主妇可以过来帮忙,连工厂的保安也被安排临时做包装工。”公司一位经理无奈地对记者说。

3.有人说目前珠三角等地有t民工荒,,这个说法有歧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假如民工出现数量短缺,这是民工荒,但这不是事实。根据测算,一直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总量有所减少,但也不会低于8亿人。”

劳动力是充足的,但有技术的活,没有人能干;没技术的活,没人愿意做。郑教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技术荒”。在智通人才市场,蔡晓梅分析说,目前缺口是因为结构性供求矛盾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如求职者达不到用人单位岗位技术要求、用人单位提出的薪酬水平达不到求职者的期望水平等方面。

钟启云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困惑。招来的工人大多是80后、90后,越来越不像过去那样能吃苦耐劳了。“如果把500人的工厂向城外迁移20公里,一个月后估计就只剩下100人了。”

郑梓桢解答了这个困惑。“需要注意的是,现在珠三角求职人群发生较大变化'就业地区环境、就业企业工作场所环境及周边生活环境都是他们选择考虑的条件。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背着蛇皮袋进城,第二代就拉着拖箱进城;第一代只完成空间的迁移和流动,第二、第三代就是有文化的一代,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收入问题,更需要教育、文化、社会地位的全方位提高。相当一部分人不太愿意从事流水线的普工工作,就业流动性加大。”他说。

1.很多观察家近日忧心忡忡地估计,随着十年之后老龄化社会的真正到来,中国经济赖以增长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好日子将难以为继。按照流行的观点,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风险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其一,降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发动机”大受影响:其二,降低储蓄率,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形成,进而降低经济增长;其三,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然而,故事还有另外一面。北京日报刊发的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傅勇的文章认为,人口红利的消失也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实现更平衡和更持久增长的契机。

首先.人口红利的消失有利于充分就业时代的真正到来。国情告诉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要为如何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劳动力短缺而焦头烂额。实际上,现在农村还有超过2亿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老龄化的到来将加速这一工业化的必经阶段。与劳动力低廉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改革开放所构建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巨大的市场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如果劳动力无限供给不改变,卖出八亿件衬衫来进口一架空客飞机这样的低附加值“比较优势陷阱”很可能还会延续下去。

其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将提振消费的引擎功能。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整个社会持续40%的高储蓄率将下降。这固然会带来一定风险,因为高储蓄率对中国增长方式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这又是改变高储蓄低消费现象的好时机。我们要变投资和出口拉动型经济为消费推动型经济,储蓄率的下降应是题中之意,人口红利的消失将有利于这种转变。

最后,老龄化迫使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从现收现付养老保障制度向完全个人积累制度过渡。为了支撑这个过渡,需要把农村转移劳动力纳入新的保障体系,提高当前保障基金的缴费水平。有关研究表明,养老保障的转变将使社会养老负担率下降大约19个百分点。这无疑为政策变迁提供了激励。因而,人口红利的消失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打量。重要的是,我们应当清楚,事情并不会自动地向好的那方面发展,而需要我们切实为之作出有效的努力。

那么,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否终止我国的高增长呢?傅勇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其他条件很可能会有所改善。劳动力成本的适当提高回以促进节约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并且会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要义所在,这对于扭转中国的粗放式生产有关键意义。

2.因为多,所以便宜”。这是横行商业圈的硬道理,劳动力市场似乎也不该例外。来自河南省人口计生委的信息表明,河南人口于2010年7月将突破一亿,而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河南省形成了30多年人口抚养成本较低、劳动年龄人口充裕、储蓄率较高的黄金发展期(人口红利期)。30多年来,中国依靠全球首屈一指的廉价劳动力大军,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但问题是,人口红利已经“红”了30多年,还能继续红下去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显示,中国目前已经转移出2.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剩余2481万人,从经济学角度讲,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转变的转折点,这是经济学界著名的“刘易斯拐点”。

尽管学界对中国人口红利是否结束仍有争论,但至少这一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警剔。河南经济存在着不少类似的尴尬,我们干了很多脏活累活,却挣钱不多,回过头来一看,我们处在产业链的最前端和价值链的最低端,我们把大部分利润拱手让给别人,因为我们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商品没有核心竞争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而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又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个转变,我们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力素质,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大省,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3.《21世纪》:从中国过去走过的路径,以及一些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来看,未来中国解决民工荒的出路在哪里?

蔡昉(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这其实是一个人口红利的问题。大的方向上说,就是如何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中国如能创新制度安排,至少在2020年前,有望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源泉。

1978年至本世纪初,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来自“人口红利”。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直至2000年,中国步入“老龄社会,“民工荒”的出现,意味着“第一次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相反,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国有望获致“第二次人口红利”。这些制度安排包括,良好的、有利于积累的养老保障制度;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劳动力培训,把中国的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源优势等。

值得强调的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扩大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把目前2.3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和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口,就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另一半人口红利”。

《21世纪》:如你所提,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至此第一次人口红利结束,要启动第二次人口红利,计划生育的一胎政策届时是否需要调整?

蔡昉: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虽然在长期内来看可能产生有利于矫正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管是否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发展阶段都必然会出现,现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没有实行过我们这样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也经历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1. 2006年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比例占53. 5%,每天工作8—12小时的比例占50. 5%,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比例达6.5%,大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来实行工作和休息制度。2005年底,深圳市在企业工资发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欠薪企业达653家,欠薪总额达1亿多元。

2006年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46. 4%的农民工工资可以当月发放,52.4%的农民工工资推迟发放,余下的1. 2%的农民工不清楚工资何时发放。拖欠时间最久的长达31个月。据调查.30%农民工的身体都受到过工作环境的侵害。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入托问题,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训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的高流失率。

2.目前,应对民工荒的问题,用工企业与政府必须联手解决。作为企业特别是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需要为民工创造更好的劳动就业环境,要像对待“城里人”一样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作为企业家.也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决不能依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低档次的产品.挤占低端市场,而是要依靠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附加值的不断提高来实现,否则将无法支付不断增加的用工成本。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来依靠更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更多地应该依靠技术进步手段来实现。作为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需要依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规范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的行为,创造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社会化的劳动保障,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市场化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做好就业引导,提供更为完善的劳动伤残救济保障体系,完善劳动保护监管职能和手段。政府,作为管理者,所应该做的就是服务与负责。

3.如今,中国的经济大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GDP总量有超过日本的趋势。日本有一点与中国很不同,就是在每个大都市里面都看不见“农民工”独特的身影。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j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竟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或者说是在20年的时间里化解了“农民工”问题。

日本的做法简单说来,首先是户籍制度决定了“农民工”的移动自由。在日本,不存在所谓 “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问题。也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一个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政府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到之地政府登记即可。这种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

其次,日本城市的住房制度也让“农民工”安定下来。在日本的城市里面,有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对中低收人家庭居住进行保障的住房制度。这种住宅中有的当初就是为了接受“农民工”而兴建的。

再次,日本采取的是全民保险制度,进城的“农民工”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这种一视同仁的保险制度,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是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让企业不至于出现“劳工荒”。

第四,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转迁之后,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由其安排入学。他们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更不存在要回到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重要的在于,日本这些化解“农民工”问题的制度并不是在日本经济发达以后实施的,而是在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就开始逐步实施的。因此,说这些制度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公允的,

请根据给定资料,用不超过300字的篇幅概括中国当前“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原因。(30分)

要求:概括全面,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

“抠”是一门高深的哲学,是一场无人能逃的修行。

似乎每个人都会在某个特定的青葱岁月,经历一段“抠”学的灵魂暴击和精神洗礼。

在博大的中华文化中,“抠”曾与不同层次的抽象化词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铁公鸡,羊毛党,白嫖怪等等,它们分别象征着“抠”学铁一般的意志,羊毛般丝滑的操作和白净的心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人曾把“抠”视作小人专属的贬义词。却殊不知在当今社会中,“抠”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尤其是当你作为为数不多幸存的韭菜,跟着商家口号血拼半个月,才发现刚需还没买的时候......

我们前不久举办的涵盖国内外一二线城市的“1000元生存金挑战赛”选手群潜伏一个月后,我终于发现了一套连朋友圈抠学大佬看了都忍不住想点赞的“抠学秘籍”。

搞钱的方式千千万,抠门的人直接赢一半。

一、为了省钱我竟然吃菜市场的菜叶

说到吃,很多人可能会问:如果想要省钱,难道不是应该啥也不吃吗?如果你还抱有这样的想法,那我只能说:大人,时代变了。

当代抠学大佬告诉我:吃!为什么不吃!不仅要吃,还要吃得健健康康的!虽然省钱是目标,但身体健康才最重要。

没有山珍海味,没有满汉全席,每天一把菜叶子也能让抠人吃得倍儿香。

活动参与者小鞠,下面菜叶子故事的主人公,她每天省钱之旅的第一笔消费就是去菜市场逛一圈,选个想吃的菜叶儿,把一天的伙食费在这儿解决了。

遇到最便宜的豆芽菜,只需要花0.3元就能搞定一天一人食的伙食分量。

开销最大的一次买菜记录是12.5人民币。因此,她可以在菜市场里解放天性,自由地挑选各种各样的“菜膳”。

被问到天天吃菜难道不烦吗,她的回答是:“对于所有食物来讲,即使你不想吃,身体想吃。人的基因永远渴望热量,达尔文永远适用。

但如果你在很想吃的时候,把如果不做xx就可以去一趟日本之类自己更渴望的东西作为替换,就可以延缓消费的欲望。”

另一位挑战者小雨,是一位坐标英国伦敦的研究生。

对比小鞠家周边居住环境菜市场所提供的便利,她所在的环境是一片菜价巨贵,中餐超少的伦敦小镇。

如果一个月内三餐都靠买菜自己做来解决,那么1000元人民币折合下的100多英镑将会迅速被花光,一毛不剩。

朋友知道她参加活动后说,没想到一个英镑玩家也有勇气参与1000元人民币生存金挑战赛。

但幸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小雨摸索了一套适合自己的省钱方法——临期食品,指那些保质期快要结束,再不吃就过期了的待处理食品。

▲X小姐买的临期三明治

“虽然还没过期,但不是快过期了吗?万一吃坏肚子怎么办?”

抱着这样的心态,很多人都把临期食品视为食品届的“毒瘤”,对此不屑一顾。但事实上,临期食品有着对于“抠”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价格是真心的便宜。

1.74英镑的肉卷和零食,1.32英镑的打折晚餐,0.69英镑的三明治......

在味道还不错的情况下,既能饱腹,又能节省花销,何乐而不为呢?

▲小雨临期食品消费记录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临期食品都是马上过期的。有不少食品实际上离保质期还早,可以再保留一段时间。

豆瓣上有个6万多人的小组,叫做“我爱临期食品”。

▲有很多人在里面分享自己买临期食品的小贴士和心得。

抛开觉得临期丢人的羞耻感,大家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临期带来的“买到就是赚到”的兴奋体验。

二、如果你有男朋友,你会发现千元挑战其实很简单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若引起单身群体的羡慕或是嫉妒,请自行跳至第三个故事。

如果把1000元生存金挑战融入到真实生活中,你的手上只有1000元供你一个月的衣食住行,你真的会选择一个人解决这个难题吗?

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否认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公事公办的利益维护,更是来自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当身上只有1000元傍身时,我们很难做到屏蔽与外界的互动和拒绝外界的帮助。

1000元生存金挑战其中一位选手L小姐,曾在选手群分享她在参与挑战之后和男友的相处日常,虐倒了群内一片单身狗。

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了减少她本人在参赛期间的消费,L小姐直接把男朋友“送人”了,要求他全天在单位食堂吃,减少她身上伙食费用的负担。

▲千元挑战选手群秘密截图

L小姐最近应酬和培训业务很多,也许是因为熬夜太多导致眼睛酸痛,一直盯着电脑和手机感觉眼睛快要瞎掉了,急需购买一个大件3000元的投影仪脱离苦海。

男朋友在得知L小姐眼睛问题后,主动提出这个大件他直接送给她,让她不需要担心超过1000元的问题,安心安排正常开销就好。

除了男朋友的帮助外,她的千元挑战同样也离不开与朋友的相处和来自朋友的帮助。

在这一个月中,去朋友家蹭饭、朋友请客,都让L小姐在吃上免去了不少的消费。

活动的另一位参与者小鞠也有同感。她信奉给“你花钱/时间的人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有时给别人花钱会让她更有价值和成就感,也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小鞠和我们聊她的经历

抠人名句:“蹭到就是赚到”。由此可见,人脉其实也算是“抠”学一种特别的方式。

但这条准则需要慎用的点在于:“抠”更多的是对于金钱的控制,而不是对于情感的一味索取。

我们都期待真心能换来真心,所以在考虑别人能带给你什么的时候,也请先多多主动提出可以为别人做什么吧。

三、不出门才是抠的最高层次

在当代世界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基础下,“不努力”好像成为很多人所追求的生活状态。

在竞争环境激烈,压力倍增的情况下,一部分人选择了通过不努力去抒发内心的不满,企图抗争这大数据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

的确,直接呆在家里永远都是最省钱的方式:既省下了出行费用,又节约了社交成本。

本次1000元生存金挑战赛中,有80%的挑战者都曾选择用宅家一天的方式减少一天的花费,因为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在“抠”这场游戏中,不出门其实也是躺赢的一种方法。

但不出门真的是抠学的终点吗?

活动的参与者小雨说,得益于这次挑战比赛,让她重新研究了英国一些省钱的App和方法窍门,比如伦敦的公共自行车,购买打折食物的App,一磅店,还有群里几个姐姐还发起了看自己多久不买新衣服的挑战赛。

▲千元挑战选手群秘密截图

对比国内的消费主义,她在英国观察到大家的生存状态感觉消费更理性。

而且英国人二手衣物交易网站非常多且成熟,随处可见的慈善商店也帮助大家省了不少钱。借助这个问题不仅让她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观,支出结构,甚至是赚钱的意义。

国内朋友嘲笑说自己不想努力了,但是人的物质欲望,同龄人难忽视。大家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大,相比之下1000元恐怕连塞牙缝都不够。

活动挑战者Miyami小姐在某天早晨买麦当劳时突然意识到,这个活动让她重新获得了对金钱金额的感知。

之前看网上有个大佬说,很多人是对金钱数没有概念的,虽然有些人经手的钱一天就有几百万,但是他们却很难感知到这些钱的真实价值。但当你逐渐把一些购买行为形成习惯后,金钱的感知度也会发生变化。

▲Miyami分享她的感悟

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提出“锚定效应”:指当人们需要对一件事或者物品做出评估时,往往思维获取的第一个信息会像沉入深海的锚一样,把人的思维固定和限制在特定区域。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最常见的打折和限购就是“锚定效应”。

商家把较高的原价划掉放在折扣价旁边作为“锚定参考”,同时放出限购条件迷惑顾客心态,从而让顾客认为自己买到商品的价格特别值,商家达到多销多盈的效果。

虽然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这样的营销手段总是屡试不爽。

原因在于所有人都觉得“我怎么可能笨到这么简单的消费陷阱都看不来”,但现实告诉人们:“这种想法可要不得咯,你就是连这么简单的陷阱都看不来”。

越自信,越容易被忽悠。当然,这就是另外一种心理现象了。

“锚定效应”告诉我们的真谛是:如果没有判断能力,待在家里又有什么用呢?遇到生活必需必买的日用品,商家暗箱操作一下,还不是被轻松收割,甚至还有可能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因此,真正的抠学一定不止于不出门,它还有更多的未来和无限的空间等着人们去探索。

就比如活动参与者容与小姐,觉得自己在本次活动中最有用的消费就是购买了一个月的监督学习服务,帮她提高学习效率,摆脱拖延。以前两个月才能够完成的量,现在在五天之内就完成了。

消费还是要在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上花大头,在娱乐上浅尝即止。

当然,容与也承认,最省钱的方法也许是卸载购物软件、出门逛街不带钱。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抱着学习的态度,最后再安利一些豆瓣里与抠学志同道合的“负债者联盟”小组,“丧心病狂攒钱小组”,“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等等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让我们一起抠得精彩,抠出自信,抠出房子和车子,早日抠出美好生活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一个月赚7000多花销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