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陶轮学社搬迁到什么地方?谢谢

第一四大文明之中国 中国北边绵延万里的巍峨长城,流过古今孕育文化的滚滚黄河,除了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代表之外,也交织出一篇篇动人心弦、荡气回肠的历史诗篇。沧茫大漠中,盘伏长眠的巨龙,黄土怀抱里,曾经璀璨、繁华一时,如今,随着年轮向前滚进,留下的是什么?只有前人未知的心意,等待后人的探索与体会。 第二四大文明之印度河 最近,在古哲拉特省谷地一带,发现了一处城市遗迹。在这些遗迹上,卫星影像上显示出一条业已干涸的河-哈喀拉河。人们一直认为这条古河只是个传说,但现在我们知道它确实曾经存在过。 第三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乌尔城是世上最早的城市建立者-苏美人最伟大的成就。现在,乌尔城遗址所在之处是伊拉克南部的荒漠地带。是什么扼杀了这片富饶的大地?为何技能足以创造出运河、庙塔与最早文字的人往北方迁移?毕竟,如果他们未曾北移,可能不会有巴比伦王国的出现。 第四埃及文明 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告诉我们,金字塔是以奴隶建造,用来安放死者的地方。但是,如果我们从"每年九月泛滥的尼罗河"这个角度来探讨构筑金字塔这件事的话,将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十年前在工人村发掘出一千具左右的人骨,经过分析研究后,强有力地支持金字塔是某种公共工程这种说法。 元前3世纪,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最早提出了“世界七大奇迹”的说法。昂蒂帕克总结沿途所见的7处最伟大的人造景观,称它们为“世界七大奇迹”:巴比伦空中花园、罗德斯岛太阳神雕像、摩索拉斯王陵墓、阿尔忒弥斯神殿、宙斯神像、法洛斯灯塔、埃及金字塔。 而“世界十大奇迹”指的是: 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埃及的吉札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绝大多数都建筑于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这些有4000多年历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开罗及尼罗河上游西岸吉萨等地.吉札金字塔左边属于卡夫拉王,右边属于库夫王,附近连着一座狮身人面像.主要建材为石灰岩,部分为花岗岩. 埃及共发现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壮观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把坎石块雕薹刻及砌成陵墓,陵墓内部的信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宫,古代埃及人是用甚么方法设计它呢? 宙斯神像: 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中.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于公元前456年完工,由建筑师Libon设计,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Pheidias负责.神殿是以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建成,殿顶则使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三十四条约高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支柱支撑着,神殿的面积达41.1 米乘107.75米 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兴其余六个奇观绝对是与别不同,因为它并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法洛斯灯塔的灯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位置: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Pharos)上. 在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后不久,他的手下之一Ptolemy Soter 便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有鉴于亚历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险,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筑师Sostratus及亚历山卓图书馆(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兴建法洛斯灯塔,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 巴比伦空中花园: 与罗得斯岛巨像一样,考古学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园的遗迹,事实上,不少在自己著作中提到空中花园的古人也只是从别人口中听回来,并没有真的看过,到底空中花园是否纯粹传说呢? 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园是由Nebuchadnezzar王(公元前604 - 公元前562)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而兴建了空中花园 阿提密斯神殿: 阿提密斯是希腊的狩猎女神,阿拉伯人称她Lat,埃及人称她依西斯(Isis),而罗马人则称她为戴安娜(Diana),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丝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兴建了七大奇观之一阿提密丝神殿. 提密斯神殿遗址估计位于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土耳其的Izmir (Smyrna)南面50公里 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是十大奇观中最神秘的一个,因为它只在短短五十六年间便倒下了,考古学家甚至连它的确实位置及外观都未能确定. 罗得斯岛巨像位于希腊罗得斯岛(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在公元前305年罗得斯岛联邦和马耳他(Malt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 发生了一场战争,战胜的罗得斯岛联邦得到大批战利品,为了记念这场胜仗,他们便变卖战利品来建造罗得斯岛巨像. 毛索洛斯墓庙: 毛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呎)乘30米(100呎),高45米(140呎),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 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庙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毛索洛斯墓庙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毛索洛斯墓庙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毛索洛斯墓庙的资料,令我们对毛索洛斯墓庙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 中国万里长城: 我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是有史以来唯一在太空中可见到的三度空间建筑物.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仅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法洛斯灯塔外传之亚历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 (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 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象到亚历山卓是如何繁荣,世界的通商是如何发达,而且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 (Pharos) 更拥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法洛斯灯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着港口.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国王宫殿等大量建筑物遗迹.虽然亚历山卓拥有如此繁荣,但到了今天,亚历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公元四世纪的一次大地震,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倒下.科学家在亚历山卓港进行过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于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国的专家声称在亚历山卓港的海底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遗迹,同时亦发现出古代的道路及铺设道路的铺石痕迹.调查人员发现于古代时沉入海中的双耳长颈瓶 (Amphora),这是古希腊的一种壶, 壶上有两个手把,用作运送葡萄酒等交易货品.调查队亦发现了法老雕像的头部,工作人员以金属器具先固定法老的头部,再运用汽球将雕像送上水面,而这次调查是在法洛斯灯塔的可能所在位置进行,只要将雕像的头部与旁边的工作人员相比,就可以想象到此雕像的巨大.随着这一些的发现外,多次的调查已经发掘出数以千计的遗迹,而发掘出来的遗迹大多有几吨至几十吨重,从这些遗迹中,我们慢慢可以想象到神秘的法洛斯灯塔的外观.由于亚历山卓的繁荣,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术的落后,可以想象到照耀着整个港口的法洛斯灯塔对于保卫古代船员的生命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后世的人类能否对法洛斯灯塔有更清楚的认识,全在于政府及专家会否重视对亚历山卓港的发掘.如果亚历山卓港的发掘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筑物特色重现. 秦始皇兵马俑: 外国元首,学者参观秦俑博物馆后认为,秦俑坑的发现,不仅在中国,而且也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可以说是世界第八个奇迹,它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公认它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197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捅发掘出土,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本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秦兵马俑,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上所罕见,它对于深入研究公元前二世纪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它既是中国人民的艺术珍品,又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代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等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但对由于古文明缺乏准确的文献纪录,其具体诞生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论。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 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文明古国在距今7000年-4000年前,相继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进而步入铁器时代。社会制度大多采用奴隶制,国家政权则较晚诞生。古埃及的诺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他们利用神话来加强自己的专制主义统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古巴比伦的统治者汉谟拉比自称“月神的后裔”,中国的君主自称天子。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四大文明古国”这一说法,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梁启超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使用这个定义,并自注说,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梁启超的说法来源于当时世界学术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发源地”但遗憾的是,除中国之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文明古发源地有五个。《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希腊(公元前3000年~1100年之间)、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古中国(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西方人只认实物证据而不认学术,所以不承认五帝及夏时期,编者加)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认同最多的说法,其他说法还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玛雅”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印加,中国”。 目前中国学术界公认的说法是: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四千零七十八年的文明史,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一般用来指古巴比伦、古埃及、中国、古印度印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二零零七年 序 1966年3月9日,英国政府关于摩擦学教育与研究的报告(通常称为Jost报告)正式向社会公布,并首次提出了“Tribology(摩擦学)”这个新词。从此,“摩擦学”就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了。40年来,摩擦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许多工业部门的一项基础性的通用技术和某些新兴学科和高技术的一门重要支撑学科。为此,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Jost教授呼吁该理事会的各成员单位举行各种纪念摩擦学创立40周年的活动。作为国际摩擦学理事会的主要成员单位之一,中国摩擦学学会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与40年前相比,全球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三大热点。摩擦学作为降低资源与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它的普及与发展不仅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国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按200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亿元)估算,如果充分发挥摩擦学的作用,全国工矿企业每年的节约潜能为近3000亿元(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1986年公布的〈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按国民总收入的1.4%估算)。由此可见,只要大力普及摩擦学知识,充分发挥摩擦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其经济效益是极其可观的。而且,摩擦学应用的社会效应也是十分显著的。因此,我们纪念摩擦学创立40周年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次纪念摩擦学创立40周年的活动,包括2006召开的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和座谈会以及中英摩擦学研讨会。鉴于中国摩擦学的发展史是国际摩擦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编辑出版这本纪念文集。此文集出版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整理、汇编我国摩擦学学会活动以及其它有关的史料,从各方面记录和反映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历程。因此,书中除了一些历史回顾的文章外,还发表了郑林庆和齐毓霖两位摩擦学前辈几十年从事摩擦学科技与教育工作的体会。郑林庆教授的文章从构思到完稿,前后长达4~5年,该文翔实而生动地回顾了他在半个多世纪从事摩擦学科研和教学实践的经历,并从中总结出深刻的体会。齐毓霖教授的文章也历经数年,反复推敲,几易其稿。他们的切身体会无疑是我国摩擦学界的宝贵财富。此外,文集还发表了三篇对已故的老一代摩擦学家雷天觉院士、党鸿辛院士和黄文治教授的回忆文章。在此,我谨向以上述五位专家、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摩擦学科技工作者为创建和发展我国摩擦学以及培养出几代摩擦学专家、学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杰出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特别是他们淡泊名利,献身科教,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严谨治学的学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曾经说过:历史指示着未来的方向。希望这本文集的出版有助于我国摩擦学科技工作者了解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受到启迪,为使我国尽快从摩擦学大国走向摩擦学强国作出不懈地努力,对此,我特别寄厚望于我们的年轻一代。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委员 张嗣伟 2007年7月 前 言 2006年是以Tribology这个新词为标志的摩擦学学科创立40周年,2005年在天津召开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六届四次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上,经讨论,决定于2006年举办纪念摩擦学40周年的活动。2006年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70周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也要求各分会举行各种历史回顾和纪念活动,并要求编写学会活动大事记和撰写纪念文章。为配合这两项纪念活动,摩擦学分会决定编辑出版《摩擦学40周年纪念文集》。 为出版这本文集,秘书处在2006年4月通过网络和电子邮件向各位委员和各专业(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发出了征文通知(秘书处[ 号文)。通知得到了广大摩擦学工作者,特别是老一辈摩擦学专家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在这期间,秘书处也仔细翻阅和整理了学会的有关资料和档案,编写了《摩擦学分会历届理事会组成(征求意见稿)》和《摩擦学会大事记(征求意见稿)》,并在学会网站上张贴公布,以广泛征求意见。 2006年7月由摩擦学分会主办的“纪念摩擦学40周年大会”在哈尔滨如期举行,当天晚上又召开了纪念摩擦学40周年的座谈会。会上,秘书处向参会的各位专家和代表发放了上述两份材料,以进一步征求意见。在大会期间还召开了摩擦学分会六届五次常务委员扩大会议,会上重点讨论了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要求大家认真审阅有关材料,并落实了有关人员协助老专家撰写纪念文章等事宜。会后,秘书处收到了许多有益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两份材料进行了认真的修改。 2007年5月31日,秘书处编印了《摩擦学40周年纪念文集》(征求意见稿),并于6月10日召开的摩擦学分会六届六次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送交各位委员审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原区朱屯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