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画?

日前,“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正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展出。本次展览呈现的248件展品中,有来自迪士尼的大量原稿和珍稀赛璐珞作品,如享誉全球的《米奇与唐老鸭》、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被誉为“迪士尼最完美的动画电影”的《木偶奇遇记》,以及经典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风中奇缘》等,画面精致,制作细腻,极具梦幻色彩。

在观展的同时,很多观众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赛璐珞”到底是什么?


《爱丽丝梦游仙境》, 赛璐珞, 美国,1951年,华特迪士尼公司出品

据了解,1926年的上海,万氏兄弟拍摄并制作出了一部由真人和动画结合的无声黑白短片——《大闹画室》。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片,片长仅12分钟,讲述了一位真人画家与动画小纸人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影片的情节虽然简单,但第一次从事动画创作的万氏兄弟却遇到了不少难题。在实拍中他们发现,本应动起来的小纸人在打闹时显得呆板卡顿,而背景的细微差别,却导致本该静止的墙上挂钟、画室桌子动了起来。

为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反复摸索,万氏兄弟决定参考美国动画制作中所使用到的赛璐珞胶片:将固定静止的背景画在纸上,把运动的物体画在赛璐珞胶片上,拖动胶片,就可以做出角色在背景上运动的效果。《大闹画室》的摄制成功,揭开了中国动画的帷幕,也开启了以赛璐珞动画技术的中国之旅。


Nitrate),原指一种透明的合成塑料,具有坚韧、轻薄等特点,是制作玩具、文具的主要材料。1914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将其运用至动画制作。用赛璐珞制作的胶片受到广泛使用后,动画的工艺得以简化。”成都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在同一个背景的每一幅画面里,人们都要把背景重复画数次,使得动画的制作效率极低,浪费了动画艺术家的时间和精力。赛璐珞出现后,大大减少了重复的工作量,将活动的形象与静止的背景叠放在一起进行逐格拍摄,不仅能缩短动画制作时间,还能进一步实现多样化的动画效果。

同时,在动画的制作当中,尤其是早期二维动画的制作中,赛璐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的动画技术。人们耳熟能详的《米奇和布鲁托》《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等广泛传播的早期经典动画作品,最初的原画稿件就是在赛璐珞胶片上进行制作的。伴随着赛璐珞胶片的发明,动画技术的发展趋近成熟,最终使动画电影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宝莲灯》,背景画+赛璐珞,中国,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

因为赛璐珞塑料的特性,同样的角色,在赛璐珞上和在纸上勾画出来区别甚大,所以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特点。赛璐珞的线条格外干净明亮、闭合度高、界限分明,色彩格外鲜艳醒目,多呈块状,边界锐利,显得瑰丽动人。同时,明暗关系也十分明显,很少有模糊的过度。由于是突出于纸面的胶片,赛璐珞更有一种独特的厚重感、立体感,呈现出一种专属于赛璐珞时代的动画美学。

赛璐珞的用法从美国传入日本后,被发扬光大,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几乎成为手绘动画的代名词,大量的日本经典动画如《灌篮高手》《天空之城》《犬夜叉》《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等都采用了这种方式,以至于赛璐珞和“日系”“二次元画风”紧密联合在一起,甚至这种“分层”的绘画方式、鲜明的绘画特色也被许多漫画家继承下来,衍生为“赛璐珞风格”。

今天,我们已无缘得见《大闹画室》,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动画技术也飞速更迭,许多时间跨度较长的动画都经历了从赛璐珞到数码制作的转变,而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更为精致细腻的数字化影像。幸运的是,在“一支铅笔诞生的世界:动漫原画特展”上,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世界经典动画作品的珍稀赛璐珞原片,以供观众们追忆与观赏。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8月28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

所有绘画艺术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感悟和升华,中国画也不例外。

总体来说,一个时代的绘画是什么样的形态,遵循哪些艺术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时代背景、文化导向、审美情趣,乃至经济状况和人文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

中国画在古代并不是一直追求“画得像”,确切来说,唐代以前的中国画相当写实,从造型、色彩、结构等方面,画家们都追求画得像,高度还原物象的本色,以体现物象最真实的一面。

从宋代开始,“文人画”兴盛起来之后,中国画逐渐以写意为主,忽略神似而注重神韵和笔情墨趣的体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宋代的文化导向有关。

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大部分画家由文人士大夫来担当,在这种现实状况下,画家首先必须是文化修养很深厚的文人,然后才是书画家。

在这种文化导向的影响下,文人们在作画时,应该像创作文学作品一样,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给画面中凝注个性气质、思想情感、人格理想等元素,让绘画成为一种集合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要达到诗书画印为一体,画家必须成为综合文化修养很高的文人才行,像北宋的苏轼、黄庭坚、文同、米芾,南宋的刘松年、李唐、夏圭、马远,元明清的赵孟頫、唐伯虎、董其昌、徐渭、郑板桥、八大山人等名垂青史的大画家,他们在本质上其实都是文人,会画画只是他们众多技艺里的一项。

第二,跟“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有关。

唐代到宋代,是中国画在写实方面达到顶峰的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写实作品。比如,唐代韩干的《牧马图》和韩滉的《五牛图》,张萱和周昉的仕女图,宋徽宗的花鸟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南宋马远的《踏歌图》,等等,都以工细精准的写实技法著称于世。

当任何事物走向巅峰之后,接下来肯定会步入衰落,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中国画也一样,当写实走到尽头后,为了延续中国画的生命力,具有创新意识的画家们必然会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探索,这给写意提供了丰厚的生存土壤。

唐代之前的中国画追求画得像,遵循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其一,东晋绘画大师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

唐朝以前,中国画以人物画为主,东晋画家顾恺之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画家代表之一。他在几十年的创作经验里,总结出一句绘画理念的名言:“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

意思是说,画人物画时,必须以生动、精确的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果没有了具体形象作为参照,人物画就谈不上传神。

其二,南著名画家和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应物象形”。

谢赫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理论家,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和欣赏,他提出了著名的“谢赫六法”,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

“应物象形”是说画家在描绘物象的造型时,必须以客观物象作为依据,简单来说,就是画什么必须是什么。比如说画马,马的脸部修长,身形矫健,四肢细长,肌肉结实,整体呈现出优美的流线型,这些是马的基本特征,画家在画马时,必须把这些特征如实地反映出来,才算画出合格的马。若把马画成驴或者骡子的样子,肯定是失败的作品。

其三,唐代著名绘画理论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说,画画要基于现实,为了体现物象造型的美感,画家必须参照大自然里的物象进行模仿,但艺术之美依靠模仿获得并不完整,画家还必须在作品里凝注自己的情思和构想。

张璪的这句话常常被画家们用作写生时的理论指导,既肯定了写实的重要性,也肯定了写意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中国画从写实向写意过渡时的一种艺术经验的总结。

进入宋代以来,中国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写意逐渐成为主流,不再把画得像看作是中国画主要的表现方式,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绘画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

四,北宋艺术巨匠苏轼总结的“不求神似”。

苏轼“不求神似”的绘画理念体现在他的许多言谈里,在五言长律《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里,苏轼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画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这些诗句阐述了谈论国画,衡量国画好坏时所遵循的依据。首句直接提出看画如果只看画得像,是非常幼稚的见解。

整首诗强调了神似的重要性,但不等于不要形似。要形似还是神似,是创作和欣赏国画的着眼点不同罢了。

后来,苏轼在《又跋汉杰画山》一文里说的一句话更为直接,出现了贬低形似而抬高神似的情况,他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鞭策、毛皮、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

苏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此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画很快将步入“写心”的时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常说国画要追求神似或神韵,这个“神”实际上是苏轼第一次提出来的,特指艺术家的主观精神。苏轼因为是中国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艺术巨匠,在他的倡导下,自元代起,“心画”,也就是追求写意和神似的国画很快成为绘画的主流。

五,北宋著名绘画评论家和鉴赏家郭若虚提出的“画乃心印”。

郭若虚跟苏轼是同一时代人,作为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绘画评论家,他在自己的著作《图画见闻录》里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艺术见解,最著名的无疑是“画乃心印”,原话这样说: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迹,迹与心合,是之谓印。

绘画是心灵印迹的自然流露。

可以说,这四个字对美术史的影响很深,至今是国画在创作和欣赏层面的金玉良言。

当然,宋代之后跟写意有关的绘画理念还有许多,本文就不再赘述,喜欢美术史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和学习。

}

  《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中国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画作闻名遐迩者不在少数,其中有一幅画作《韩熙载夜宴图》,被誉为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幅画作分多个部分,如同一幅连环画,绘制了

  时期著名官员韩熙载家中开宴作乐的场景,每段一个情节、一个地点、一个人物组合,每段相对独立,而又统一在一个严密的整体布局当中,繁简相约,虚实相生,富有节奏感。

  然而这幅名画创作的背后,以及之后的传承有序,都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带大家深入地走进这幅千古名作。

  画作当中的主人翁韩熙载,生活中五代南唐,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任命韩熙载为吏部侍郎、兼修国史,可谓国之重臣。画作的作者,顾闳中,和韩熙载同朝为官,南唐李煜在位时期的画院待诏。

  李唐末年,各路节度使、太守、军阀趁势而起,撕裂瓜分大唐江山,江西、浙江一带为南唐,彼时的韩熙载已经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的重臣了。他和南唐后主李煜的关系可以用微妙来形容,虽说韩熙载忠于国家、忠于君主,但是他为人耿直,时常顶撞李煜,李煜也很是无奈,对他又爱又恨,升了他的官又想踢他下台。

  不久以后,中原赵宋兴盛,南唐岌岌可危,南唐的满朝文武都是深知大势已去,韩熙载也是意识到这点,知道自己无力回天,于是就不再上朝,终日宴请达官显贵在家中饮酒作乐,夜夜笙歌。此事传入李煜耳中,甚是气愤,于是就叫顾闳中去参加韩熙载的夜宴,并要他将夜宴的场景细致的刻画出来。画作完成后,又将此画送给了韩熙载,李煜希望韩熙载能够领会自己的用意。然而韩熙载并没有,依旧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直至李煜将他放逐金陵。

  《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用屏风和隔扇加以分割画面场景,使得整幅画作能够巧妙地连接,场景布局又显得统一。

  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们正在聆听弹奏琵琶的情景。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结构紧凑,人物集中。但人们又都屏气凝神,使得场面显得十分宁静。画中的韩熙载,盘腿坐于榻上,左手腕落在膝盖上,手指下垂,神情凝重,略有所思的样子。此段出现人物最多,计有七男五女,有的可确指其人,弹琵琶者为教坊副使李佳明之妹,李佳明离她最近并侧头向着她,穿红袍者为状元郎粲。另有韩熙载的门生舒雅、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

  众人正在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站在红漆揭鼓旁,两手抑扬地敲鼓。韩熙载右手举起鼓捶,使人感觉仿佛这二捶敲下去就能听见鼓的声音似的。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一边可以照顾到韩熙载击鼓,一边可以欣赏王屋山的舞技,不单单是画出了神韵,连心理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新出现的一个人物德明和尚,他拱手伸着手指,谦卑的低着头,好像感觉和尚出现在这种场合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只能看着韩熙载击鼓而不看舞伎,眼神也是略显尴尬,十分符合人物身份。

  描绘的是宴会进行中间的休息场面,人物安排相对松散。韩熙载在侍女们的簇拥下躺在内室的卧榻上,一边洗手,一边和侍女们交谈着,也是整个画卷所表现的夜宴情节的一个间歇,整体气氛舒缓放松。

  这个场面的主人公韩熙载换下了正装并盘膝坐在椅子上,一边挥动着扇子,一边跟一个侍女吩咐着什么话。五个奏乐人横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动态,虽同列一排,但也没有感到整齐统一的滞板。旁边一名打板男子坐姿端正,与富有变化的吹奏管乐的女伎们又形成一对比。

  画面描绘宴会结束,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宾客们有的离去,有的依依不舍地与女伎们谈心调笑的情状,结束了整个画面。

  整幅卷轴中,虽然都是觥筹交错,但是所有人脸上都没有出现笑容,要么平淡无奇,要么眉头紧锁,交织着热烈而冷清、缠绵又沉郁的氛围,把韩熙载等达官贵人在醉生梦死中及时行乐描绘的惟妙惟肖。

  虽然原版的《韩熙载夜宴图》已经失传,但是宋人临摹本现如今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此画历经沧桑,经许多名人之手。卷后有南宋史弥远“绍勋”葫芦印,清代宋荦钤“商丘宋荦审定真迹”一印,后隔水清代王铎题跋,后有“董林居士”、“纬萧草堂画记”等收藏印,明代王鹏翀、孙承泽、梁清标等鉴藏家的钤印。

  乾隆皇帝对《韩熙载夜宴图》十分倾心,留下了“乾”、“隆”、“乾隆鉴赏”、“乾隆预览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五福五音昌堂古稀天子宝”、“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等诸多皇家印鉴。在《韩熙载夜宴图》卷后,有乾隆皇帝亲写的一段跋,落款:乾隆御识。

  还有就是张大千对《韩熙载夜宴图》也可谓情有独钟。某日,张大千从一位古玩商的口中得知,《韩熙载夜宴图》被北京玉池山房(老板马霁川)购得。张大千闻讯后想买下这张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乃国画之粹,稀世珍宝,被历代帝王珍藏。辗转流落到北京玉池山房。当日晚上,张大千来到北京南新街一位姓萧的朋友家中商量,那朋友的儿子萧允中是张大千的学生,朋友让他陪张大千前往玉池山房 。马掌柜索价500两黄金,张大千答应,又风风火火地带着画卷再至朋友家,与朋友再次同赏这件稀世名画。他俩看一会儿画,认定这幅《夜宴图》绝对是真品,不是赝品。张大千决定暂缓买王府的房子,先买下《夜宴图》。他有一枚印章,文曰“东南西北,只有相随无别离”。加盖在图卷上。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描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