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山附近哪里有游玩山水?

  闽南网3月29日讯

  第一次上灵源山前,我对它一无所知。

  很奇怪,我翻开许多文献,却极少发现对灵源山的摹写。

  是灵源山没啥值得写吗?

蔡芳本(诗人,散文家)

  应该不是,光“灵源”二字,我想就可大做文章。史书记载,“灵源”山在隋朝时称为灵盟山,唐代时候因为山势隆郁突出,高出东南众山之外,而且平展延伸四余里,因此又叫太平山。到宋代时,有人见山中时有源泉涌出,于是将山改为灵源山。

  我不得不要佩服改山名的人啦。山名一改,山活水也活,文化含量加大了。灵源灵源,源是有灵的,明代时就有“鲤鱼戏水上天台”祀祷观音菩萨,灵感响应的故事,因此,清代建成的寺庙就取名叫“灵源禅寺”,供奉佛祖观音菩萨。

  连鲤鱼都会祀敬观音佛祖,何况人呢?自清以来,“灵源寺”就一直香火旺盛,四里五乡的善男信女蜂拥而至,灵源山真正成了一座灵山。

  “灵源”流入山下平畴,饮用千家万户,浇灌千丘万里,让一方百姓得享天泽,安居乐业,那就是灵水了,我想,灵源山下灵水村的得名恐怕是由此而来吧?

  灵源与灵水,多么美妙诗化的名字。许多工厂在这里落地生根,晋江开发区选址在这块诗意的土地上,不应该是一种凑巧吧?

  灵源生灵水,生生不息,汩汩而流。

  第一次登灵源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夜晚。这是一次诗歌的盛会。

  我不知道,千古诗人林外那首脍炙人口的《题临安邸》是不是在灵源山写的,可我知道,这个千古诗人死后跟他的二世祖林知一同安葬在灵源山。奇怪的是,这个如此有名的诗人,却没有人考证出他的生平,没有人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出生。也有后人说他是晋江人,晋江何地人呢,又实在说不出。我倒宁愿他就是灵水村人,我在想只有灵山灵水才能出如此杰出的诗人。

  不论怎么说,他葬在灵源山,就跟灵源有关系了,有人说他浪迹江南钱塘,可他又怎会魂归故里呢?他是到死也舍不得家乡的山山水水呀!他的满腔诗情化作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一直流在有良心的爱国志士仁人之中。

  因为林外,我对灵源山有了一些敬意。

  灵源山它还是警世的山,醒世的山。

  官潮州路总管,后寓晋江沙堤的元朝诗人王翰有一首写灵源的诗,我觉得很能概括我对灵源山的理解:

  旭山照高岑,天风振远林。

  不因沧海色,那识白云心。

  瑶树吞香满,珠林积翠深。

  坐看明月上,何处起潮音。

  有评说,王翰的诗虽然貌似写景,却“沉郁顿挫”,“其慷慨激然之气”,“凛然足见其志节”。王翰不用说了,跟林外何其相似,寄情灵源山水,畅抒胸中块垒:“坐看明月上,何处起潮音”呢?

  古人在问,今人也在问。

  让我们站在灵源山上的望江石下,去问问山下的万家灯火吧!去问问远处苍茫的百折江流吧!

  那一晚,我们薄被破席,就歇在灵源山上。却一夜未曾入睡。

  因为林外,因为王翰,还因为观山赋诗的王慎中、陈让、苏浚、张瑞图等一代名人。

  灵源山难道不应该称为诗山?

  第二次上灵源山,也是夜里,我跟了一位摄影家和他的家人朋友。一行人在寺庙的大埕前,泡一壶清茶,说一些家常话,家国江山事都成了远去的幻影。

  我惊奇地发现,原来灵源山还能让你因人而异生出各种心情。

  乘着他们谈兴正浓,我与摄影家悄悄走入老和尚的禅房。老和尚正在默坐,我们不敢打扰,欲悄悄退出,没想到老和尚出声了:“施主留步。”油豆灯下,老和尚面色红润,白发银须。

  他问:知道灵源吗?

  他说:不知即为知。知者智也。灵源之灵,即心智,心智灵则源出也。凡事靠心,有心则万事可毕,无心则万事皆废。心平则气平,气平则事无不顺。

  一番禅语似无深奥,仿佛时有所闻,但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之下听来,却更觉醍醐灌顶。我不觉又记起王慎中的一首赠答诗:

  家在深山非避秦,相寻正及桃花春。

  近看道气眉气异,暗接心期语下亲。

  受诗的人是广东长乐县知县吴希澄,他因不满老留司的贪赎无压,归隐灵源山。归隐后,吴希澄气也顺了,心也平了,语也亲了。家在深山,见到的都是满眼桃花春色了。

  归隐不是一种逃避,在事不平理不顺的时候,寻找一个缓冲的地带,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归隐是需要勇气的。

  我想,我什么时候也该归隐灵源的。

  灵源应该可以接纳一切愿意归隐的人。

  我到灵源来寻找“桃花春”,寻找诗的灵感。来弥补我对灵源的欠账。我不想勒刻于石,我只是想一还心愿。

  我来灵源几次,都未能写出一首灵源的诗,好在前人都替我写了。

  好在因为前人的诗,灵源就更灵了。(原文有删减)[蔡芳本(诗人,散文家)]

}

在长江之南的安徽宣城,有这样一座小山:浩然天地中,它本真纯朴,安然独立,宁静地面对一切常有和无常。

这座小小的敬亭山,竞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一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敬亭山座落于宣城北效,志书说:横亘于此,若屏障然,高数百丈,周广百倍之,东临宛句,南俯城闉,万壑千岩,近效胜境也。”它之所以成为胜境”始得益于一位极具审美眼光的山水诗人。

南朝齐建武二年(495)是敬亭山一个重要的日子,南齐才子谢脁出任宣城太守。

谢脁出生于南京乌衣巷中的谢氏家族,高祖是东晋名臣谢安之兄,祖父辈是刘宋王朝的重臣,母亲是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史书记载,谢脁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青年时代在藩王幕下,与著名诗人沈约、范云等并称竟陵八友与同族前辈诗人谢灵运并称大谢小谢谢脁来到宣城后,在郡衙之北建起一个书斋,这间陋室后来成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谢脁楼。

宣城是江南大郡,物产丰饶,经济发达,自吴楚以来,文化沉淀深厚,社会清明,民风淳朴;加上山明水秀,幽静遗世的敬亭山,仿佛一名沉稳智慧的隐士,时时与他展开心灵的对话。在这个自然与人文完美和谐的地方,谢脁的文思一发不可收,写下了他一生最精华的诗篇。

他的《往敬亭路中》写道:山中芳杜绿,江南莲叶紫。芳年不共游,淹留空若是。渌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新条日向抽,落花纷已委…”《游敬亭山》有:兹山横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诗人观察细微,描写真切,从写景到抒情,从实况到虚境,虚实相间,情景相生,婉转多变,摇曳生姿。

从此,景情交融”成为山水诗”最显著的特征。谢脁的作品,代表了南朝山水诗的最高成就。这是敬亭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亮相,如此惊艳华美。

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里,大小山峰60余座,主峰名一峰。

一峰庵:因主峰一峰而得名。

齐云阁:游人把酒凭栏,江城在目,尽览敬亭风光。

梁武帝萧衍曾说:三日不读谢诗,便觉口臭杜甫也说自己诗接谢宣城称誉谢脁的文人历代不绝。而最喜爱谢脁的诗人,当属奇才的谪仙人李白。

李白对谢脁感情特别,他曾在自己的诗中引用、化用谢诗达数十处,以至清代大诗人王士祯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这可能存在一种相怜相惜之情。谢脁离开宣城后身陷小人堆中,两度被动卷入宫廷,35岁即死于监獄。

天宝十二载(753)李白应宣州长史李昭之邀来到宣城。多年的漂泊生涯,使李白豪放的外表下,深深隐藏着一颗孤独难抑的心。他来到敬亭山后,便明白了谢脁心寄于此的原因。敬亭山一如既往,展开厚朴的胸怀,接纳每一个出世入世者,倾听他们的心声,抚慰他们的心灵。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时来一顾我,笑饭葵与藿。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既缅怀谢脁,也自感萧索,但始终志气不灭。

自此,李白在敬亭山题咏不断,成为敬亭山最珍贵的文化名片。

李白晚年无疑是失意的,但决没有失志。他生命最后的9年,除短期出游和流放外,大多都在宣城度过。宣城,成为李白浪漫传奇人生之旅的最后一站。

宝应元年(762)又是一个深秋季节,李白病逝于宣州当涂,临终之际作《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知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无限悲凉,慷慨悲壮,千秋万世之下,仍令人膜拜仰视。

李白的诗歌在宣城落下帷幕,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气象也就此落幕。

拥翠亭:系李白独坐题诗处,此处碧山千层、青翠欲滴,故名拥翠亭。

玉真公主为武则天之孙女,唐玄宗的胞妹,为逃避宫廷争斗而远离,出家成为道姑。

电视剧《杨贵妃传奇》里玉真公主剧照。

如果说,谢脁是敬亭山最早的者,李白是其最成功的建设者和传播者,那么盛唐以降,追随谢、李遗迹的诗人群体,则共同缔造了这座诗山的。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敬亭山下,他和他的家族重要人物都从这里走出。白居易27岁寓居宣城 ,对敬亭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参加宣州乡贡的应试诗,第一句就写到敬亭山天静秋山好杜牧两度入幕宣城,前后6年,存在宣城的诗作40多首,多次写到敬亭山…灿若星辰的名家次第登临,怀古吟今,敬亭山风光无限。

明朝时,高维岳和状元沈懋学、文献梅鼎祚等组织起敬亭诗社日对青山共吟诗诗社发展到清初,一派宗师施闰章团结30多位本地诗人,形成集团冲锋之势称雄文坛,一个著名的诗歌派宣城诗派横空出世。他们既呈现了总体的艺术特色,每个人又各具风貌,表现出可贵的艺术探索和独立精神,推动了清代的诗坛的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从南齐到清代,有近500位文化名人畅游宣城,留下诗文3万余篇,关于敬亭山的诗文就流传有2000多篇。正如刘禹锡所感叹: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晚清时,人们在李白吟出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之处,建起一座李白独坐楼”1931年曾被山洪冲毁,1933年修复。侵华期间,这座楼又被炮火摧毁,但敬亭山所代表中国文化精神没有被日寇摧毁。1939年,在皖南坚持抗战的戎马倥偬之际登临敬亭山,欣然提笔写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五十年后,老家黄镇游敬亭山,重读此诗,缅怀,题下江南诗山”四字,以示纪念。

敬亭山真正成为一座中国诗山成为中国灿烂文明的一个缩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广教寺:广教寺位于敬亭山南麓,始建于大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为江南千古名刹。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腰,元末毁,明重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一扬子鳄保护区。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诗山镇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北部,地处南安、永春、安溪三县(市)交界处,现有人口9.2万多人,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6万多人,全年气候温和。诗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交通便利,省道307线、206线贯穿全境,历来是闽南著名侨乡和南安五大古集镇之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附近山水旅游景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