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菜科在新疆植物志第几券

简介药材名称:天山堇菜 名称出处:《新疆药用植物志》 概况 异名:天山比那夫西(维吾尔族)。 基源: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天山堇菜的全草。 原植物:天山堇菜Viola tianshanica Maxim. 形态:...

名称出处:《新疆药用植物志》

异名:天山比那夫西(维吾尔族)。

基源: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天山堇菜的全草。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7cm。根茎粗短。主根圆柱状,长2~5cm,黄白或棕色。叶基生,匙形或长卵形,长10~17mm,宽4~7mm,全缘或具圆齿,先端钝圆,基部渐狭,具长达15mm的柄,托叶披针形,黄白色,膜质,边缘具流苏状腺毛。花两侧对称,梗长15~35mm;苞片2枚,披针形;萼片5枚,卵状披针形;花瓣倒卵形,5枚,紫色或白色带紫色条纹,下面1枚较大,基部延长成距;雄蕊5,合药,花丝基部具密腺附属物;子房上位,花柱具短喙。蒴果球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民族药志》.90页.图85)

生境与分布:生于高山或亚高山草甸,山坡。分布于新疆。原苏联亦有分布。

主治:《维吾尔药志》:“感冒发烧,疔疮肿毒,淋巴结肿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当茶饮。

}

相信最近身边的小伙伴们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吧。作为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春天一般都和“繁花似锦”、“百花盛开”这些词联系在一起。在城市里的小伙伴都会在这个时节外出踏春。

3月25日-4月8日美国梅西百货Macy's纽约/芝加哥/旧金山三家旗舰店,使用三万多株鲜花打造梦幻童话花展!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童话主题,可以说是很少女心了,我一个大老爷们都感觉很想化身小公举穿梭在花丛中了(可惜我在国内)

除了花展还有满满的福利在文末,但还是请大家先好好学习,把今天的阿老师小课堂看完哦!

和编辑部天团一样,不能去美国还要认真工作小仙女们,我们可以吃花来满足自己的仙女情节。

而说到能吃的花,大家肯定会列举出一大把:泡茶的杭白菊、茉莉,秋天的桂花糖,田野里姥姥炸着吃的南瓜花,国外一直用在海鲜饭里的香料藏红花,其实也是番红花的花蕊。

不过今天,我们还是要来点不一样的科普,选了一些大家熟悉却不一定那么了解的花朵。另外,虽然本文提到的花都可以吃,但是千万别去花坛里随便摘啊。还是因为2点:一来破坏环境,二来观赏花都有农药过量的危险。科学吃花,请购买专门用来食用的种类哦~

说到三色堇小伙伴们肯定都不陌生。不论是学校公园路边的各种花坛都有着它的身影。但是你知道吗?虽然它得五颜六色,非常不像可以吃的品种,但是三色堇真的可以吃!一般比较常用来做作地摆盘西餐

分类:堇菜科-堇菜属-美丽堇菜亚属

分布:各地公园栽培供观赏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三色堇不需要任何烹饪,摘下来的鲜花就可以直接吃。也因为可以直接食用,所以西餐摆盘都用它,遇见的小伙伴下次就不要随便扔掉啦,可以尝尝味道。小伙伴们也可以买一大盒回家,在平时吃沙拉的时候加进去一起拌着吃。三色堇吃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味道,入口时间久了会有一股类似在嚼青草叶子的感觉,很奇妙~

看到金盏花三个字,小伙伴们是不是下意识地想到了科X氏的某某水?没错,这里的金盏花和护肤品里的金盏花是一个东西,它不止可以敷脸,更可以吃~金盏花是原产欧洲的菊科植物,但是18世纪就传入中国了。

分类:菊科-管状花亚科-金盏花族-金盏花属

分布:各地广泛栽培,供观赏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金盏花的干花可以泡茶喝,作为菊科植物,它的味道也和大家熟悉的菊花茶非常相似。除了简单的作花茶,金盏花的花瓣还能放进甜汤里或者拌进沙拉。由于花朵个头偏大且颜色明艳,所以放进最近爆红的水信玄饼里也有着很棒的视觉效果。

其实我本来不想将玫瑰放进这个选题里,因为玫瑰做的食物真的太常见了。然而每每看到有天真的小仙女把花店买的玫瑰花放进锅里煮啊煮的,我都很想说:住手!她不是你想的那种玫瑰花!可食用玫瑰一般没有花店里卖的那么艳丽,但会有非常香甜的芬芳气味,下图中泡在水里那样的,就是可食用玫瑰。

分类:蔷薇科-蔷薇亚科

蔷薇亚属-桂味组-宿萼大叶系

分布:全国各省均有栽培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大家在花店里买到的园艺玫瑰其实是历代园艺师用野生玫瑰、月季、蔷薇杂交过不知道多少次才得出的园艺品种,吃是勉强可以吃,但是真的...既没有玫瑰花的香气也没有玫瑰花的清甜。

▲园艺玫瑰,欣赏用,没事尽量别吃

玫瑰的吃法实在有太多种了。玫瑰茶大家都泡过吧,而生活在昆明的小伙伴们,定对玫瑰鲜花饼也非常熟悉。作为精致优雅的厨娘,阿老师也分享过玫瑰糖浆的做法,想学习的小伙伴们戳下图~

▲点击图片观看玫瑰糖浆的教程

▲部分红红的玫瑰花也可以泡茶喝,

要仔细和卖家确认好品种

樱花真的是最近爆红的一个花了,现在几乎全中国都有能观赏樱花的地方。而园艺樱花是被日本人杂交杂交再杂交的品种,目前和园艺樱花亲缘最近的就是山樱花了,日本晚樱就是山樱的亚种,而这其中,被广泛作为食物的樱花一般需要花团紧密,花瓣多,口感好,颜值高。

而这其中又以八重樱里的关山樱为佳,一般食用樱花都是来自于这个品种。

分类:蔷薇科-李亚科-樱属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樱花普遍的吃法就是——盐渍樱花!一般大家能买的可食用樱花都是盐渍的。盐渍樱花吃起来其实...和樱花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就是单纯的咸咸的,泡水后入口要在咸味过后才能微微品尝到樱花的一丝丝清香,就像岛国人羞赧的性格一样。(永远永远永远不要空口吃!真的咸到肾衰)

此外,樱花汽水也是一种创新的喝法,喜欢喝盐汽水和咸柠七的小伙伴可以尝试一下。

前几天Amanda倒是在家做了一个樱花奶盖抹茶拿铁,淡绿的抹茶,浅粉的奶盖,还有满满春天气息的樱花,不好意思,阿老师就是精致!

如果你不喜欢咸咸的盐渍樱花,其实网络上还有糖渍樱花,可以包进甜品的内馅里,甜甜的味道相比之下就显得合理了很多。

薰衣草大家肯定也非常熟悉了,在本世纪伊始它就爆红全中国,目前也有许许多多人都是它的忠实爱好者。薰衣草种植的范围很广,传说中的圣地普罗旺斯我就不多说啦,其实日本北海道也有大量薰衣草花田,本段第一张图就是阿老师在北海道夏天的时候拍的哦~

分类:唇形科-薰衣草亚科-薰衣草属

分布:新疆伊犁有大片花田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一般大家能买的薰衣草鲜花就是洗一洗可以直接吃了,而更容易买到的薰衣草干花则可以直接泡水喝,也可以和糖一起磨碎之后加入甜点中。薰衣草也可以和牛奶、红茶包一起煮成奶茶,法国的小伙伴可以试试看,非常的香甜。

由于薰衣草不是中国传统的花卉,大家对它的熟悉度没有那么高,而且它的花朵小,粗略看来特征不明显,所以经常有人用其他花朵冒充熏衣草,而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很接近,所以这里就教大家,哪种才是真实的薰衣草,而哪种是长得很像但其实都是冒牌货。

由于颜色相似,且都是大面积成片的种植,所以柳叶马鞭草花海很容易被人当成薰衣草来宣传。不过近看大家就能看出端倪了,对比本段第一张阿老师拍的正牌薰衣草,是不是颜色完全不一样。此外,花朵的香气也不一样。真正的薰衣草闻起来会非常非常的“薰衣草”。

薰衣草和粉萼鼠尾草之间真的是李逵和李鬼了,它俩亲缘很相近,颜色相似,形态也差不多,再加上鼠尾草比薰衣草容易伺候多了,花农种起来更省事,所以更多人都上了它的当。要分辨它们其实也很简单,薰衣草的叶子上有灰色的小毛毛,鼠尾草没有,而且鼠尾草的叶子更宽更大。

正牌薰衣草其实并不难买到,中国新疆伊犁拥有大片大片的薰衣草花田,在逛网店的时候多留一个心眼就能很轻松找到正牌薰衣草的买家。

莳萝(shí luó)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到“小茴香”,大家都认识吧。莳萝和小茴香的关系非常非常亲,味道也相似,因此也被称为“洋茴香”。

分类:伞形科-芹亚科-阿米芹族

分布:我国东北、甘肃、四川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作为香料的时候莳萝食用的部位是它的嫩叶,很多海外党苦于买不到茴香(fennel)的时候都会买莳萝(dill)代替,Amanda曾经的茴香盒子就用的是莳萝嫩叶:

而莳萝的花朵也是可以吃的,它们看起都小小黄黄的,开花的时候汇聚成一片片,远看还是很美的。马上就要到莳萝的花季了,小伙伴们可以在网络上搜寻一番,应该可以买到鲜花回家吃吃看。

莳萝花吃起来有股类似小茴香独特的香气,基本可以和莳萝嫩叶(洋茴香)同等替换使用,制作出的东西除了茴香味还会有一种花的清新,爱吃茴香的小伙伴可以试一下。关于莳萝能做的美食就多啦!莳萝意面,莳萝酱汁、莳萝沙拉等等等,莳萝也经常被用来撒在烤过的三文鱼上增添风味。

金鱼草并不是中国原生的植物,它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北至摩洛哥和葡萄牙,南至法国,东至土耳其和叙利亚。在欧洲,金鱼草有着广泛的种植历史,野生的金鱼草也很多很多。一般来说大家都将它作为园艺植物,然而,它本身也是可以吃的,“养啥活啥体质”的小伙伴们可以在网上买了种子以后自己种了自己吃~

分类:玄参科-金鱼草属

(资料来自《中国植物志》)

金鱼草花有淡淡的花香,尝起来味道不大,微微有些苦味。拌进鲜花沙拉里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小伙伴们可以用糖或蜂蜜浸渍一番,在春天的野外带上一罐,下午茶的时候配着吃。

身不在美国的小伙伴不要难过,虽然我们看不到花展,但我们有超级少女心的Macy's【梅好童话】小游戏可以玩~我得到的童话角色是英勇骑士,阿老师是优雅的秋天公主~可以说很符合阿老师做作的气质了

小宝贝们也可以试试自己是哪位公主哦!

还有很多角色专属萌萌哒小贴纸,可以把自己的照片打造成童话小公主的感觉,最感动的是,贴纸里分配的王子都很可爱

把你得到的角色截图发给“美国梅西百货(MacysOfficial)”官方微信,并留言【阿老师福利】,就能开启阿老师粉丝团专属秘密福利~快点开动吧~

在留言区告诉我你是哪一种童话角色+关于“吃花”想说的话,我们将从中抽取13名小伙伴,三位国内小伙伴送Macy's定制保温瓶十位美国小伙伴送10美金美国梅西百货购物券~

4月9日开奖,叫上乡亲父老一起来玩啊

}

中国植物志详细资料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植物志》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之一,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

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少眠少休加班加点辛辛苦苦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该植物志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

  • 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总字数:5000多万字

简要介绍,作品内容,作品目录,作品荣誉,作品编撰,编撰花絮,参编单位,编研简史,英文修订版,修订启动,修订过程,

《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科研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 中国植物志每个卷册的内容包括科、属特征,科、属、种的检索表,每种植物都记载有形态描述、产地、分布、生态环境、重要种类的经济用途等。书中附有帮助鉴别的形态图,书末有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卷.册 出版年月 分册主编 类群 1.0 2004.00 吴征镒 总 论 (附录中还收录了水青树科植物。) 2.0 1959.09 秦仁昌 蕨类(一)瓶尔小草科—条蕨科 3.1 1990.06 秦仁昌 蕨类(二)蕨科 中国蕨科 凤尾蕨科等 3.2 1999.11 朱维明 蕨类(三)车前蕨类 书带蕨类 蹄盖蕨类 4.1 1999.07 邢公侠 蕨类(四)肿足蕨科 金星蕨科 4.2 1999.02 吴兆洪 蕨类(五)铁角蕨科 睫毛蕨科 球子蕨科等 5.1 2000.01 武素功 蕨类(六)鳞毛蕨科(1) 5.2 2001.02 孔宪需 蕨类(七)鳞毛蕨类 6.1 1999.08 吴兆洪 蕨类(八)叉蕨科 肾蕨科 实蕨科等 6.2 2000.01 林尤兴 蕨类(九)双扇蕨科 燕尾蕨科 水龙骨科等 6.3 2004.00 1996.03耿伯介、王正平 禾本科(一)竹亚科 9.2 2002.00 刘亮 禾本科(二) 9.3 1987.10 郭本兆 禾本科(三)早熟禾亚科 10.1 1990.06 陈守良 禾本科(四)画眉草亚科 黍亚科 孔宪武 藜科 笕科 26.0 1996.09 唐昌林 紫茉莉科 马齿笕科 商陆科等 27.0 1979.07 关克俭 毛茛科(一)睡莲科 金鱼藻科 领春木科等 28.0 1980.04 王文采 毛茛科(二)(毛茛亚科) 29.0 1992.02 潘锦堂 虎耳草科(一) 35.1 1995.11 陆玲娣、黄淑美 虎耳草科(二)(梅花草亚科 绣花球亚科 多香木亚科等) 35.2 1979.05 张宏达 海桐花科 金缕梅科 杜仲科等 36.0 1979.08 陈介 紫金牛科 59.1 1989.11 陈封怀、胡启明 报春花科(一)珍珠菜族——报春花族 59.2 1990.01 陈封怀、胡启明 报春花科(二)报春花族——水茴草族 60.1 1987.09 李树刚 白花丹科 山榄科 柿科 60.2 路安民、陈书坤 五福花科 败酱科 川续断科等 73.2 1983.08 洪德元 桔梗科 草海桐科 花柱草科 74.0 1985.01 林镕、陈艺林 菊科(一)班鸠菊族——紫苑族 75.0 1979.09 林镕 菊科(二)旋覆花族——堆心菊族 76.1 1983.05 林镕、石铸 菊科(三)春黄菊族(一) 76.2 1991.05 林镕、林有润 菊科(四)春黄菊族(二) 77.1 1999.04 陈艺林 菊科(五)千里光族 金盏花族 77.2 1989.07 林镕、刘尚武 菊科(六)千里光族 千里光亚族 78.1 1987.12 林镕、石铸 菊科(七)蓝刺头族 菜蓟族 78.2 1999.08 陈艺林、石铸 菊科(八)菜蓟族 79.0 1996.02 程用谦 菊科(九)帚菊木族 80.1 1997.09 林镕、石铸 菊科(十)舌状花亚科 菊苣族 80.2 1999.05 葛学军、林有润 菊科(十一)菊苣族 蒲公英属

《中国植物志》55(1-3): 伞形科 江苏省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
《中国植物志》7: 裸子植物 国家自然科学奖农业部科技成果奖
《中国植物志》63: 萝摩科 夹竹桃科 国家自然科学奖广东省农业科研奖
《中国植物志》30(2): 蕃荔枝科
《中国植物志》31樟科 优秀科技图书奖林业部科技成果
《中国植物志》27-28: 毛茛科 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中科院科学进步奖
《中国植物志》46, 52(2): 槭树科 胡颓子科等15科
《中国植物志》天南星科
《中国植物志》67(2), 68: 玄参科 中科院科学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中国植物志》14-15: 百合科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中国植物志》36-38: 蔷薇科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
《中国植物志》65(2), 66: 唇形科
《中国植物志》59 (1-2): 报春花科 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中国植物志》20: 杨柳科
甘肃科技进步奖高校科技进步奖
《中国植物志》73(2):桔梗科等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分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中国301科3408属31142种 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于才得以2004年10月全部出齐,实现了中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 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植物资源是国家的重要财富,国家要发展经济,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植物资源,必须弄清植物的种类和组成,这就需要编研、出版国家或地区的植物志。 中国地域辽阔,山川纵横,地跨热带、亚热带至寒温带,植物种类异常丰富。作为我国植物的户口册和信息库,功载千秋的科学巨著――《中国植物志》是掌握和利用国家植物资源的重要依据和发展有关学科的必须基础,它包括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记载了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 中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到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几万号标本。继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俊以及其他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秦仁昌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写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4年,胡先骕(Hu Xian Su)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他是第一位取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植物学家。但当时由于资金、标本、文献等方面的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 1959年 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Qian Chong Shu)、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以后历任主编是林镕,俞德浚和吴征镒。 为深入开展《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先后组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四川大学等单位上千位科技人员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国性野外调查考察和标本采集, 到2000年全国各标本馆的植物标本达1700万份之多,为编写该书打下了极为扎实的基础。 《中国植物志》自出版了三卷册以后, 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给予专项经费的支持,达446万元。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之一。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共301科3408属31142种。该书基于全国8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和164位绘图人员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编研工作基于大规模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基于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包含了许多新信息、新内容,有很高的科学价值,这在国际上是空前的。 该书的作者们,还参加了植物科属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有关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论著,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和中科院或省部委奖多项。这些成果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植物志》的学术水平。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正式出版,不仅摸清了中国的植物资源,还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例如在商贸、检疫、公安和国防等方面,给国际贸易纠纷和侦探破案等提供有力的帮助。植物分布对地层鉴别、环境变迁和寻找矿藏提供重要信息。此外,在宣传和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等方面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植物学家所瞩目,自198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合作编写英文版《中国植物志》。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里程碑,也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植物志》的关注与重视。 《中国植物志》的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四代植物学家的夙愿,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国家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标志著中国植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八一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北京自然博物馆、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复旦大学生物系、甘肃民勤治沙研究所、广西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植物研究所、贵州生物研究所、贵州省林科所、杭州大学生物系、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杭州植物园、河南农业大学园林系、河南生物所、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林学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江西大学生物系、江西教育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兰州大学生物系、庐山植物园、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南京大学生物系、南京林业大学林学系、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南开大学生物系、山东临沂科委、上海教育学院生物系、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上海自然博物馆、深圳仙湖植物园、四川大学生物系、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四川省林业学校、四川省绵阳市药品检验所、四川省雅安中学、四川师范大学生物系、苏州师专生物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安植物园、西北大学生物系、西北师范大学植物所、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南林业院林学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厦门大学生物系、新疆生物土壤研究所、云南大学生物系生态地植物所、浙江林学院树木标本室、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中国林业科学院林研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华南植物所、中科院昆明生态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兰州沙漠所、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沈阳套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山大学

《中国植物志》编研简史 作者:陈心启、崔鸿宾、戴伦凯、夏振岱 本章是在崔鸿宾生前写成的《中国植物志》三十年编研史、戴伦凯的《中国植物志》编研史和夏振岱的《中国植物志》编研史的基础上,由陈心启执笔写成,经过洪德元、陈艺林、傅国勋参加讨论修改,并经吴征镒审阅定稿。 《中国植物志》是一部总结我国维管束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系统分类的巨著,全书共80卷,计126分册,包括了3万多种植物和9000余幅图版。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历史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但直至1958年才正式启动。全书126卷册的编研工作共经历了45年的漫长岁月,于2004年全部完成。实现了我国数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出版了《中国植物志》,它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最大的一部。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史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我国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极其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为全世界所瞩目。早在18—19世纪,许多外国人就不断地到我国来考察和采集植物。但所采集的标本被全部带走,保藏在他们各自国家的标本馆中。依据这些标本发表了大量的新科、新属、新种。但标本和文献资料分散于世界各地,给中国植物学家研究中国植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自20世纪初也陆续开始采集植物标本,并先后到欧、美各国查阅保藏在那里的植物标本和有关文献资料。最早到野外采集标本的是钟观光,他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共采集了10多万号标本。随后秦仁昌、陈焕镛、钱崇澍、刘慎谔等也在华南、东北、华东、华中、华北、西南、西北等省区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随着植物分类学研究取得进展和植物标本的大量采集,胡先骕等曾渴望能着手编写《中国植物志》。胡先骕的博士论文就是《中国种子植物科属志》。 这是当时研究中国植物的最基础的参考资料。他曾在1934年中国植物学会第二届会议上说:“现在国内治植物分类学者渐众,理应编纂《中国植物志》。凡编纂各科植物专志者,应同时编纂《中国植物志》。”并希望由商务印书馆负责出版。但这一愿望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而未能实现。然而,就在抗日战争前后,蔡希陶、王启无、俞德浚、陈封怀、郑万钧、秦仁昌、胡先骕、汪发缵、唐进、匡可任、王作宾、傅坤俊、冯国楣、吴征镒、简焯坡等仍然不断地在各地采集植物标本,特别是川、滇地区的植物标本,总数近百万号之多,为后来在各地区建立植物标本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们还深入地研究了特定的植物群,如秦仁昌对蕨类植物,胡先骕对安息香科、桦木科、榆科、山龙眼科、茶科,陈焕镛对壳斗科、樟科、苦苣苔科,郑万钧对裸子植物,汪发缵、唐进对百合科、兰科、莎草科,耿以礼对禾本科,俞德浚对蔷薇科、秋海棠科,方文培对槭树科、杜鹃花科,何景对五加科,单人骅对伞形科,陈封怀对报春花科,蒋英对番荔枝科、夹竹桃科、萝藦科,裴鉴对马鞭草科、薯蓣科,吴征镒对唇形科、罂粟科,周太炎对十字花科,钟补求对玄参科、桔梗科,侯宽昭对茜草科,林镕、张肇骞对菊科,匡可任对胡桃科、杨梅科,孔宪武、简焯坡对藜科、蓼科等的研究,以及我国台湾和海外学者,如李惠林、胡秀英、黄增泉、刘棠瑞等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先后发表了许多论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文献资料。 秦仁昌在英国Kew园工作时,曾到英国、瑞典、奥地利拍摄约2万多张的中国标本(包括相当数量的模式标本)照片;吴韫珍和吴征镒又根据当时世界上研究中国植物的权威H.Handel—Mazzetti的中国植物名录精心整理和考证,做成一套科学卡片;由蒋英、傅书遐收集的台湾植物资料与图片等,对于编研《中国植物志》都是极其珍贵的科学资料。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的辛勤努力,为《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植物分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家的重视下,中国科学院先后成立数个以植物分类学为基础的植物研究所,并由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负责组织全国的植被和植物资源考察,例如历时20余年的多次西藏综合考察、黄河水土保持考察、海南橡胶宜林地为主兼及南方和西南植物资源考察、中苏联合考察、南水北调考察、多人多次新疆考察等,在考察中也同时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此外大专院校、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形式多种多样的考察与采集,如野生植物资源普查及中草药多次普查等,又增添了数量巨大的植物标本。 1950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植物分类学工作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编著《中国植物志》的任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先开始组织全国分类学家编写《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种子植物名称》、《种子植物形态学名词》、《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禾本科、蕨类)和《北京植物志》等;华南植物研究所组织编著《广州植物志》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东北林业土壤研究所编写《东北植物检索表》;南京植物研究所(现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编写《江苏南部植物手册》等。这些都属于编研《中国植物志》的前期工作,既整理和鉴定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又培养训练了年轻科研人员。到了1956年,中国科学院在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中,正式将《中国植物志》列入生物系统分类和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项目之中。 2.初创阶段 1958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启动了。首先,在1959年5月由钱崇澍、胡先骕等26位植物学家联名在《科学报》上倡议编写《中国植物志》。 同年8月上报中国科学院,请求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于10月获正式批准,并于1959年11月11—14日在北京召开首次会议。此次会议形成了下列档案:1.《中国植物志》编委会组织条例;2.编辑出版条例和编审规程;3.编写规划;4.编写及出版规划;5.编写规格;6.植物分类学术语表;7.著者缩写表;8.引证文献缩写表;9.被子植物按Engler系统(1936)的科号与分卷表。编委会第一任主编为钱崇澍与陈焕镛,秘书长为秦仁昌,下设秘书组,长期由崔鸿宾负责组织与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植物研究所秦仁昌等于1959年9月首先完成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2卷(蕨类植物)。接着汪发缵、唐进、钟补求等分别于1961与1963年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11卷(莎草科一部分)和第68卷(玄参科一部分)。此三卷《中国植物志》的出版标志著编研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当时面临的困难是相当大的,例如保存于国外的许多标本和文献资料难以看到,国内一些地区的标本严重不足,年轻人员缺乏训练等。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制定可行的编写规划和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需要合理地分工合作,统一的编写规格,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合格的青年科技人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制约《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因此在1961年9月召开的编委会扩大会议上,对组织条例、编写规程、编写规格进行了修改。 1964年编委会决定《中国植物志》各卷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册出版,同时还制定了审稿办法。1965年编委会对审稿办法作了修改,并对某些规格作了变动,如把引证中的罗马字改为阿拉伯字等。1966年编委会决定组织力量优先编写经济意义较大的科。但此后不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曾一度停顿下来了,有10年之久未能继续出版。其间只得以编写出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方式,继续此项工作,以适应社会的迫切需要,也同时赢得了国家奖励和国际声誉,并进一步整理了资料和积累了经验。 3.恢复阶段 1973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在广州召开了《中国植物志》、《中国动物志》、《中国孢子植物志》(简称“三志”)的编研工作会议,要求逐步恢复《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此时主编钱崇澍、陈焕镛均先后辞世,老一辈的植物分类学家大多已故世或年迈体弱,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工作恢复的初期首先调整了编委会正副主编和编委,增加了中青年编委。 从1973年和1974年开始编委会分别不定期出版《编写工作简讯》和定期编印《中国植物志参考资料》(以当代文献为主)。还编印了云、贵、川、青、藏等各省区的地名考证,拉丁文术语汇编,书刊及著者姓名缩写等工具书性质的资料。对统一编写规格和提高编研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与1963年第68卷的出版相隔11年之久,于1974年12月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一部分)。此时《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又开始恢复和重新起步了。在1977年出版了第63卷(夹竹桃科、萝藦科)、第65卷第2分册和第66卷(唇形科)等三卷册。 4.高速发展和完成阶段 自1978年开始,《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又一次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国家在1978年春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一形势的鼓舞下,《中国植物志》编委会采取了许多措施以提高编志质量,例如召开一些卷册的交流会,在一些地区召开座谈会等。此时编志的步伐明显加快了,于1978年出版了三卷册,1979年出版了十卷册,1980年出版了三卷册。在国家科委制定的科技发展规划中“三志”被作为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成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之一,并成立了“三志”联合编委会,编研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资助。《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工作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共获得中国科学院及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9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14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此后每年以平均4—5卷册的速度出版,终于在2004年9月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巨著的全部卷册*。 《中国植物志》总共有126卷册,含300科3407属31141种,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科、属、种数量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参加编研的编研人员312位,绘图人员164位,经过四代人的艰辛努力,终于初步摸清中国维管束植物家底,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最基础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为国家可持续地开发生物资源作出巨大的贡献。《中国植物志》的出版为全世界所瞩目。在中国植物学家1979年访美时,曾提出与国际合作的建议,于1988年由俞德浚、吴征镒和全体编委代表中国科学院与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的P.Raven签订了中美合作编写《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协定,成立了《Flora of China》编委会,并于1989年正式开始编研工作。《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实为《中国植物志》的增订、修改版或第二版,将与全世界专家合作、共同完成。这是《中国植物志》走向国际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整个编研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支持和资助下,大专院校配合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全部著作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出版。整个编研准备工作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延续了近80年,而从正式启动至全部完成亦经历45年之久。这部巨著的完成与出版无疑为我国可持续开发植物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88年10月,中美双方就《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编撰工作签订合作协定,1989年编撰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主要是对《中国植物志》中文版进行全面修订,并译成英文。项目工程浩大,文字25卷,图版24卷,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前后历时25年,由中美等国共同完成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已于2013年9月全部出版完成。

198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Peter Raven院士代表中美双方就Flora of China的编撰工作签订合作协定,编撰工作正式启动。通过国际合作,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有机会走向国际,利用保存于世界各大标本馆的大量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查阅大量经典文献以解决《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由于历史条件、经费等局限而未能解决的大量名称和鉴定等问题。通过野外考察、文献考证和对疑难类群的深入研究,中外学者融合不同的学术观点和思路,共同提高学术水平,通力合作完成了这一巨著。 China历时25年,对80卷125册的中文版《中国植物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订,并用英文成稿。该书由吴征镒院士和Raven院士主编,2003年编委会调整,增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洪德元院士为副主编。项目采用中外作者合作的形式,由中方作者完成初稿,并赴美国和欧洲一些大标本馆查阅模式标本,鉴定存于国外的大量中国标本,并查阅植物分类学经典文献,结合新采集的国内标本,对物种名称和分布区状况进行修订,并邀请美、英、法、日俄等相关类群的权威学者作为合作者,通过广泛的交流、讨论,共同修改文稿,最终由双方作者协商定稿。该书包括文字25卷、图版24卷,记录了我国维管束植物312科3328属31362种,是世界上最大和高水平的英文版植物志。这也是自2004年《中国植物志》出版完成并于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之后,中国植物学界的又一里程碑式的成果。 18和19世纪以及20世纪前半叶,大量欧美日植物学家和探险者在中国采集了数十万份标本,几乎全都存于国外,其中许多后来成为模式标本。通过《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开展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学者有机会研究这些标本,利用国外的大量经典文献,解决《中国植物志》中文版由于历史条件、经费等局限而未能解决的大量名称和鉴定等问题。 此次编撰工作中完成的工作还包括:鉴定中国采集的标本;野外考察,对疑难类群的形态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分析;对类群进行分类修订,着重物种的划分和归并、学名的考订和规范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桠果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