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转青岛北10分钟换乘够不够?

2019年,我国GDP过万亿的城市,已多达17个。同时,座次也发生了较大变动。

青岛以1.17万亿元位居第14位,处于10年来的最低位,不仅与位居前列的杭州、南京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被宁波、无锡赶超,后面则被郑州、长沙逼近。

其中,同属北方城市的郑州,GDP是11590亿元,与11741亿元的青岛,差距仅有区区151亿元。2000年,青岛GDP超越大连和沈阳,成为京津之后的“北方第三城”,至今已保持足足20年。

“北方第三城”会否在短时间内易主,成为社会热议的一个焦点话题,也是青岛必须直面和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20年的“北方第三城”,面临挑战

上世纪90年代,青岛家电制造异军突起,成为唯一能与广东抗衡的家电之都。2016年,青岛成为全国第12个GDP“万亿元俱乐部”城市。2017年,青岛规上工业产值18280亿元,与苏州、上海、天津、深圳,并称中国五大制造业中心。

近年来,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先进城市的发展加速,中西部传统城市的快速崛起,青岛逐渐陷入标杆渐远、追兵逼近的窘迫局面,甚至连守住传统“北方第三城”的地位都面临挑战。

作为国家战略机遇加身、资源禀赋优越的青岛,正应在反思中奋起,以更高目标、更大魄力“学深圳、赶深圳”,谋划城市发展的新跨越。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于青岛而言,关键是如何更加清晰、清醒地认识当下困局,综合把握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核心,妥善处理短期脱困与中长期发展的关系,在新赛程中把传统荣耀发扬光大,以高质量发展点亮城市未来。

二、不苦恼于“失守”,不焦虑于“一时之得失”

青岛应以更高定位和发展思维,审视“北方第三城”之争;以转型成效和发展实绩,回应“北方第三城”之争。

不可回避的是,未来青岛丢掉“北方第三城”的位子,确实存在可能性。关键是青岛应以何种心态,来正确看待这场“危机”。

首先,思想上要突破“守城”观念,跳出城市GDP“锦标赛”的排名思维。

城市发展是充满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每一座城市的发展,都不是始终直线上升的,必然要经过螺旋甚至是波折。任何短期思维和急躁心态,都容易导致忽略城市发展的本质规律,影响“调整之后再出发”的长远发展。

作为青岛的对标城市——深圳,在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出现过三次经济下滑,但最终都通过实施长远发展战略,走到了时代最前端,成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的高地。

同样,青岛也大可不必苦恼于“北方第三城”被围城甚至是失守,不必焦虑于“一城之得失,一时之得失”,而要把重心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把方向放在谋划城市长远发展布局上。

只有这样,才能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不断化危为机,以高质量发展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对标最前列,跳出“北方第三城”这一小视野

青岛要放眼全国,对标国内城市最前列,谋划赶超之策。

随着越来越多的南方甚至中西部城市,加快发展、迅速崛起,我国南北发展差距日益扩大,青岛如果还是盯着“北方第三城”之争,则已经意义不大。

必须放眼全国,立足城市发展整体格局,谋划城市发展的对标和赶超。

特别是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区的叠加赋能,珠三角地区形成了以深圳、广州、佛山为代表的城市集群。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为代表的城市集群,发展态势亦十分抢眼。同时,中西部地区抓住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等战略机遇,正在加速形成以武汉、成都、郑州、长沙等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为代表的新城市群。

这种大态势,才真正应该引起青岛的重视和思考。

思考如何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发挥龙头城市作用;如何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良性互动;如何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纵深开放格局中,打造长江以北地区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如何走出一条北方城市可借鉴、可复制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因此,青岛绝不能局限于“北方第三城”这个小视野,而应按照目前“南深圳、北青岛”的城市对标发展思路,着眼于跃居、稳居全国大城市最前列这个大目标谋求发展。

这是当下青岛需要认真研究、严肃对待的问题,也是青岛应该肩负的城市发展使命。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青岛一直是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是站在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先行区”和“示范田”,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以及“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军民融合示范区等。

随着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等新的国家战略叠加赋能,青岛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责任和使命愈加重大。

这些都充分表明,青岛不仅仅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城。青岛在谋划城市发展中,不但要突破“保住北方第三城”这个“小格局”,立足“跃居和稳居国内城市最前列”这个中期目标,还要瞄准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大战略”,义不容辞地站到世界舞台上。

这才是时代赋予青岛的发展定位,也是这座城市勇担国家战略重任的必然选择。

四、“排位”之争,背后和实质是“产业转型”之争

城市排位之争,背后和实质是城市产业转型之争。

谁率先抓住了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谁就能站在新一轮发展的风口,获得持久不断的发展动能。

青岛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心,2019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4182.76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

反观宁波,从2016年开始,即将新动能产业作为主攻“城墙口”,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引领产业。2019年,宁波第二产业增加值为5782.9亿元,在前15城市中工业产值占比最高。

郑州引进富士康,带动电子产业信息增加值5倍以上,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超30万人,带动华为、中兴等一批大企业纷纷落户郑州,催生了河南首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聚区。

京东方落户合肥,累计投资超1000亿元,吸引了1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以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国内新型显示领域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一流的集聚发展区。

2019年,深圳华为营收8588亿元,杭州阿里营收3768亿元,而青岛海尔、海信营收分别为2800亿元、1269亿元。

头部企业对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尚有巨大空间。

从信息化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看,武汉东湖高新区聚集了小米、科大讯飞等近30家知名互联网企业;长沙移动互联网企业2.6万家,互联网产业产值突破900亿元;无锡更是集聚物联网企业2000多家,2019年物联网产业营收超2800亿元,约占江苏省的一半、全国的四分之一;集成电路产值超110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二。

根据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武汉排名为第6位,长沙排名第10位,而青岛仅排在第20位。

产学研一体化,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2019年,深圳吸纳技术成交额1506.4亿元,南京、武汉和成都均超过500亿元,而同期青岛吸纳技术成交额仅为199.67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0位。

五、充分挖掘“机遇”和“红利”

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青岛的战略机遇持续放大。

2019年7月,青岛获批建设上合示范区,被赋予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国同上合组织国家互联互通的“国之重任”,并与深圳在国家战略层面同框。

同时,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作为三大片区之一的青岛片区同时设立,被赋予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重任。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作为沿黄九省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在发挥山东城市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同时,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三大核心城市之一,青岛被委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任,要发挥标杆示范城市关键作用,成为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增长极。

2020年,山东又发布《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青岛作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牵头城市,要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创新引领力、人才集聚力,担起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的重任。

从地缘优势看,青岛地处“海三角”核心——北接正在振兴中的东北,南接长三角,对内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发展互动,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前,青岛正处在“凤凰浴火”的阵痛期,同时也是“破茧而出”的转型期。在青岛下一步的城市发展战略中,关键是要充分挖掘独特的国家战略机遇和资源禀赋红利,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新赛程中以新动能驱动“超车”。

六、搭乘工业互联网“动车”,融入“全面在线”时代

未来发展中,青岛要强化头部企业引领,激活全产业链“葡萄串”式集群发展。

曾经的“五朵金花”,成就了享誉世界的“青岛制造”。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青岛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跟进、纵向产品配套、横向资源共享的“葡萄串”经济模式。

要立足青岛产业布局弱环、缺口和企业发展需求,放大坐标,面向国内外,聚焦抢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头部企业。

特别是瞄准独角兽、瞪羚类拥有高新技术、高成长性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招引专业化水平,用专业队伍、专业态度、专业思维,实施专业招引、科学招引、精准招引。

同时,青岛对标深圳,与深圳政府和企业交流密切,应进一步推进与深圳企业界的强强联合,整合人才和科研优势,以组建产业协会等方式,共享头部企业资源,推动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以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正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青岛应积极抢抓新风口,充分发掘“新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价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

互联网时代进入下半场,工业互联网正成为“新基建”赛场上最有潜力的“新赛道”。这是青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换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目前,青岛提出“四年5000亿,再造一个新海尔”,加快建设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下一步,应积极抢抓重大窗口机遇期,充分发挥制造产业优势,搭乘工业互联网的动车,全面推动本土产业和优秀企业融入经济“全面在线”时代,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

放眼未来,随着国家战略和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只要青岛坚持长远规划、久久为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做好产业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够迎来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更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春天。

}

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开通在即,青岛市交通运输局今起公示《青岛市常规公交与地铁1号线南段衔接方案》,四条隧道公交拟取消。

《方案》以客流变化为基础,兼顾居民出行需求,着重进行接驳公交线路的增加及高重合线路的调整;充分考虑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整与优化;积极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形成“适度竞争,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一是通过减少常规公交与地铁的竞争线路、增加接驳线路,建立地铁为骨干、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公交体系,实现二者协调发展,避免客流竞争。

二是通过调整公交线路、公交中途站点,建立地铁与公交零换乘枢纽,减少居民换乘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一)取消线路4条,减少与地铁的竞争

取消:隧道2路、隧道4路、隧道5路、隧道7路。

保留:隧道1路、隧道3路、隧道6路、隧道8路、青西快线。

(二)调整线路2条、增设站点1处衔接地铁站

来源:青岛西海岸新闻网

}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6日讯 随着青岛城运控股集团亮相,青岛公交发展正迎来新格局。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国企改革攻势,打造“大交通”格局统一部署,今年7月6日,我市正式启动公共交通企业调整重组工作,将公交集团和交运集团优化重组,筹备组建青岛城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0月22日,城运控股集团顺利完成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11月1日正式挂牌。

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公交集团和交运集团是我市公共交通客运市场上的两大主力。据统计,两家企业在主城区拥有5400多辆公交车、近300条线路,日均客流300多万人次。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两家企业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时,还存在着重复投资建设、线网优化难度大、城区联动阻力大等问题。

自10月22日以来,优化重组后的城运控股集团瞄准这一发展痛点,从全域视角启动公交线网结构优化。截至目前,已对31路、461路等10条线路进行了线路延伸、增设站点、调整首末车时间等调整,同时新开两条线路(679路、临2路),取消1条(110路),既填补了公交服务盲区,又将公交与地铁衔接地更为紧密,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便捷升级的公交出行服务。

更方便!首批优化线路瞄准公交地铁换乘

在公共交通出行体系中,公交和地铁承担着主体和骨干的角色,两者之间互为补充,便捷顺畅的换乘接驳体系是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地满足市民对公交与地铁便捷的换乘接驳需求,31路和461路成为城运控股集团成立以来首批启动的优化线路。

小区内锣鼓喧天、人们载歌载舞……10月24日上午,寒风瑟瑟,但崂山区浮山军苑里却暖意融融。当天,优化调整后的461路通车,小区居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自发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改线庆典活动,敲锣打鼓庆祝这条微循环公交线路开到居民“心坎里”。“以后去超市买菜购物可真是太方便了,我们这些老年人终于不用发愁了!”浮山军苑业委会的赵大姐激动地说。温馨巴士兴达分公司副书记孙海波介绍,461路线由汽车东站—浮山军苑(环行)调整为汽车东站—香港东路秦岭路(环行)。调整后的站点由14个增到19个,沿途增设了小埠东、劲松七路同安路、海尔路香港东路、香港东路秦岭路等站点,既方便了山东头路、劲松七路沿线居民出行,同时提高了公交地铁换乘效率,乘客可在汽车东站和海尔路香港路两个车站无缝换乘地铁2号线。

10月30日起,31路线路由天泰体育场—青岛大学(环行)调整为天泰体育场—市委党校(环行)。调整后,方便了宁德路、青大一路周边小区居民和市委党校、青岛大学师生出行,还加强了常规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的衔接。这是城运控股集团获批后首条在车体形象、运营线路、运力搭配上实施的优化、提速和升级的线路。交运温馨巴士安达分公司经理冯永涛说,全新上路的31路“温馨号”打破传统公交车配置标准,从线路、车型、服务、安全等方面进行升级、完善,实现了车厢更舒适、出行更省时、换乘更便捷。

从“大交通”的视角来看,公交与地铁的便捷接驳体系,不仅体现在线路的高效衔接上,还体现在站点间距的“零距离”、运营时间的“无时差”。一个多月以来,以此为目标,城运控股努力为市民打造便捷高效的换乘体系——

公交2路线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线以来,基本保持原貌,没有进行过大的变迁。11月20日起,城运控股公交市北巴士公司所属2路汽车、2路电车在台东一路西向东方向增设台东一路站。这一新增站点比邻2号线台东地铁站G口,实现了地铁和公交“零距离”无缝换乘。同时,为市民前往台东步行街游玩提供了极大便利,较以往可节约两百米的步行距离。

为方便市民换乘地铁2号线和11号线,11月1日起,610路首车时间调整。由刘家下庄场站发出的首班车由5:50提前至5:30(提前20分钟),由沙子口车站发出的首班车由6:30提前至6:10(提前20分钟)。自11月14日起,611路线对首车时间进行调整。其中,沙子口车站首车发车时间调整为6:10,提前了30分钟 。

线网优化调整做“加减法”,便民出行实现“乘法”效应

目前,主城区有不少线路存在着长度过长、堵点较多、车辆周转慢、乘客候车时间长等弊端。

既做站点增设、线路延伸的“加法”,也做站点缩减、线路取消的“减法”,努力实现便民出行效应的“乘法”——这是城运控股优化公交线网结构所遵循的一个重要逻辑。通过“组合拳”,努力推动市民出行意识由依赖线路向优选线网转变。

11月1日起,自台东郭口路至仰口(含卧龙社区)的110路线正式取消。在当年公交线网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这条线路极大满足了部分乘客直达崂山景区的出行需求。但近年来,线路日均发车班次少,线路对乘客的吸引力逐年降低。“110路单程长度为52.9千米,在不堵车情况单程运营时间2小时20分钟左右,且与104路、383路等公交线路基本重合。”城运控股公交市南巴士公司营运服务部部长孙建彬说,随着地铁2号线、3号线和11号线陆续开通,现有地铁网络已覆盖了110路线85%以上的区域。110路线取消后,市民可通过104路、125路、383路、619路、旅游6路、地铁2号线、地铁11号线之间的换乘满足出行需求。原服务于110路线的8部车辆分流支援到104路、229路等线路上,大幅提升了这些线路的运能,为疏解大客流、更好保障市民便捷出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11月28日起,320路和388路开始优化。调整后,城运控股公交隧道巴士所属320路副站由西镇调整为台东郭口路,调整后为隆德路——台东郭口路,增设台东郭口路站点,取消台东、利津路等站点。城运控股公交崂山巴士所属388路调整后增设中崂路金川路站点,取消延川路徐水路站点,线路长度由14.3千米调整为13.8千米。市民刘女士住在延川路周边,单位在李村公园。“以前坐388路车要绕行涟水路,涟水路是单向车道,早晚高峰时段拥堵不堪,公交车体型又大,遇到剐蹭事故根本无法通行,常常会被堵在路中间,进退两难。”刘女士说,调整后,车辆通行效率大大提高,她上下班单程可节约10到20分钟。

随着崂山区行政服务大厅迁移至青岛国际创新园,11月30日,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顺达分公司开通了临2路(新利路停车场—崂山区政府)环行公交车。该线路沿途设置了20多个站点,极大方便了市民及工作人员办理业务需求。

12月1日起,发往青岛科技大学西的岛城东西客流大线——321路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后,线路始发站由四川路滋阳路调整为从市政府山东路,增设了市政府山东路③、新浦支路、伟东尚城、浮山所、市政府山东路等站点,取消了四川路滋阳路、团岛四川路等20多个站点。这些站点取消后,不会造成公交盲区,市民可通过其他线路便捷前往。而且线路缩短了,运行时间较以前明显缩短,车辆周转率高,配车数也相应减少了。“目前配车15辆,比以前减少了14辆,减少的车辆,被调配支援至其他线路。 ”城运控股公交市南三分公司书记杨东说。

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填补公交服务盲区

来早了寒风中干等,来晚了从头再等。眼下,正值寒冷冬天,“车到我也到”成为很多人的心愿。12月4日起,崂山区的村民开始享受这种便捷。城运控股温馨巴士捷达分公司在615路、616路、627路、635路、466路等5条崂山区村村通线路上推出“定点发车、准点到站”的服务新举措。据了解,这些线路发车间隔比较大,半小时至一小时一班,且没有可替代的线路,错过一班要坐下一班车就得等很长时间。新举措实施后,让乘客对车辆到站时间心中有数,不用像以前那样在冷风中苦等公交了。

“定点发车、准点到站”是城运控股集团成立以来努力实现服务大提升的一个暖心行动。而对主城区之外的很多居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随着公交服务盲区被填补,“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不再难了。

10月24日,城运控股交运温馨巴士蓝色硅谷分公司开通了679路公交车。这条线路不仅为山东大学师生及即墨蓝谷周边居民出行提供了更便捷的公交出行条件,还加强了常规公交与地铁的接驳。“之前下了地铁要走20分钟路程才能到学校,现在坐上公交车就能到,真是太方便了。”山东大学学生孙红雨对这条新线赞不绝口。家住即墨山大乐水居的市民李先生也十分激动:“原来坐公交要多走半里多路,现在好了,公交车通到了小区门口,节约了不少时间。”

黄岭村是位于西海岸新区大村镇藏马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此前,因道路原因,783路公交终点站距该村较远,村民出行需要步行一公里多才能到站点,很多年龄大点的老年人乘车不便。11月16日起,城运控股交运西海岸温馨巴士将783路公交车延伸至黄岭村,打通了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祖祖辈辈都住在该村的村民刘大爷激动地说:“没想到公交车还能开进村里,以后串门走亲戚想走就走!”

位于偏僻山区的屯地村村民也是线网优化调整的受益者。11月23日起,城运控股交运西海岸温馨巴士对736路线进行优化,在原来站点基础上增加了屯地站。公交车开进村,为早晨进城卖菜、打工的村民和学生上下学提供了方便。“以前上趟胶南,天不亮就得从家走,骑着摩托车再换小公共进城,来回要花20块钱,多花钱是一方面,主要是不方便。现在不仅通了公交车,而且我坐车还是免费老年卡,心里甭提多滋了!”村民郑大爷喜笑颜开。

目前,更多条线路的优化调整已提上日程。“下一步,我们将在车体形象、运营线路、运力搭配上全面实施优化、提速和升级,努力打造专业化的公共交通服务板块,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出行需求及高品质服务要求,切实增强市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城运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学亮说。

青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

今年9月,青岛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

2013年11月,青岛获批国家第二批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7年来,我市组织实施了公交线网优化、公交场站建设、公交运力投入、政策规划引导、智能公交完善、公交特色强化、行业素质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等八大工程,健全了各项保障措施,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创建指标基本完成,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市民公共交通满意度持续提高,城市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约11.6亿人次,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58.8%。截至2020年6月,青岛常规公交线路881条,线网总长度8331公里,配车10877辆,日均客流318万人次;已开通轨道交通线路4条,运营里程约176公里,日均客流52万人次;现代有轨电车1条,位于城阳区,全长8.77公里,日均客流3000人次。(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西站换乘方便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