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塘水质浑浊,如何处理才能让水质清爽水草旺?

技术员:北京水世纪生物公司张林
地点:江苏宿迁市宿豫区黄墩镇

填表时间:2015年4月21日

水色:黄绿,透明度20cm

1、枝角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老化,藻类单一;

2、连续阴雨,水浑15天左右,水体稳定性下降,同时纤毛虫附着,导致水草挂脏。

3、由于隔天喂食,食量投喂把控不准,螃蟹的活动量比较大,导致水体浑浊。

处理前照片(水浑,发黄,透明度低)

4月17日 纤纤净8瓶 全效底改2袋
4月20日 解毒灵2袋
4月21日 肥水旺2袋+黄金液2桶+1桶5kg膏肥

处理后照片(水绿,透明度高,草无挂脏)

水草挂脏机理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

1、4、5月份水温上升,正好适宜枝角类、轮虫等的繁殖。由于枝角类和轮虫摄食水体单胞藻,水体藻类严重老化,自净能力下降,遇到天气变化或投食不足水体易浑浊。
2、虫子的分泌物和水体中老化藻类尸体混杂在一起形成悬浮物,导致透明度下降,影响水草生长。
3、水草光合作用下降,草叶上附着有机质和细菌,这正好给了纤毛虫着生的机会。纤毛虫的进一步生长,更加抑制水草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

总结:针对以上三个问题,首先杀枝角类、纤毛虫;再通过全效底改氧化分解虫子尸体、有机质;接着解毒,解除毒素对藻类及水草的抑制,改善水体环境;最后肥水培藻,重新构建池塘生态系统,修复水草和藻类。

}

目前江苏不少塘口处于开始脱三壳的状态,从一壳二壳的情况来看,损蟹的情况比往年要好,但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一壳二壳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后三壳才是考验养殖户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阶段。三壳四壳五壳才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期,这一年养河蟹能否出产量赚钱,就看后面这三四个月了。

从天气预报的情况来看,2021年河蟹主养区五六月份雨水比较集中,阴雨天气持续时间比较长,养殖户如何顺利度过这一关,“现在养螃蟹的朋友很多,有的朋友入行一年就赚钱了,但并不一定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赚钱,以为自己技术很好,实际上在管理上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注意到”,有负责人表示,每年的养殖情况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养殖户朋友一定要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不断地和高手交流学习,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养蟹技术不断进步,“一年赚钱不一定能说明什么,年年赚钱才是真本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赚钱越来越稳”。

一壳二壳是河蟹养殖的基础,三壳才是重中之重

“一壳二壳是每年河蟹养殖的基础,大多数养殖户都能操作得很好,我把一壳二壳称为基点。但从三壳开始,就是今年河蟹养殖成败的重中之重,我把三壳称之为拐点”,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叶建生介绍,今年大多数蟹塘一壳二壳的成活率都是比较高的,只有极少数的塘口成活率偏低,损蟹严重,“从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的梅雨季节,大多数蟹塘开始陆续蜕第三壳,这才真正是成功的关键。从往年的情况来看,很多蟹塘出问题、出大的问题也就是从脱三壳开始的”。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叶建生

5月初至5月底,河蟹养殖风险开始增加,水温适宜,河蟹处在一个快速生长阶段,给即将到来的三壳创造了营养保障,同时环境多变、雨水偏多、缺氧增加,也给三壳前后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考验;进入5月下旬,河蟹养殖问题会变多,因为江苏河蟹主产区的平均气温持续在25℃左右,大多数蟹塘的河蟹吃食量明显增加(很多蟹塘吃食很猛),很多蟹塘水草活力不好、水质指标持续超标、底质也不清爽……

叶教授着重从水质、水草、底质、营养等四个维度详细分享了河蟹三壳阶段塘口管理情况。

首先要维持水质稳度。稳定的环境生态平衡,是河蟹生长的基础条件。养殖户要维持稳定的水色和水位(嫩、爽),可以适量地加水、施肥、投螺、控虫;要维持良好的菌相和藻相(肥、活),要合理地补菌、补藻、补肥、补碳。叶教授重点分析了水浑、水浓、水绿问题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其次要维持水草活度。水草有五大功能:

栖息遮阴降温,脱壳隐蔽栖息场所;

增氧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增加水体溶氧;

净化吸收底质营养,调控水质环境;

饵料草质脆嫩,适口助消化,补充矿质元素生态提升蟹池生态系统功能。

水草合理的种类、密度、高度、布局,是现阶段河蟹养殖成功的必备条件。而保持水草的活度,是蟹塘水草管理的比较好态势。

第三要维持底质爽度。叶教授认为“成也底质、败也底质”,蟹塘底层环境的优劣影响河蟹养殖的成败,“河蟹是底栖甲壳动物,对池塘底层环境要求比较苛刻;水草生长在池塘底部,对底质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塘底螺蛳、青虾、各种浮游动物和细菌,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二壳后残饵粪便大量沉积,产生氨氮、亚硝、硫化氢等,滋生有害菌、寄生虫”。叶教授认为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决定养蟹成败。

第四要维持营养效度。“今年河蟹一二壳期间,部分蟹塘出现河蟹硬壳延迟、蜕壳周期长,空肠空胃,严重的肝胰脏发白、死亡量大等现象,这肯定与蟹苗体质弱、营养供给不足有关”,叶教授表示,营养越充足,规格越大。营养越充足,体质越强,蜕壳时吸水膨胀越顺利,成活率越高,翻倍率越高,“营养有很多种,饲料、冰鲜鱼、钙镁等微量元素都是营养,这些都是决定河蟹养成规格的关键因素”。

大多数养殖户朋友基本很认同“中间粗、两头精”投喂模式,还有不少人全程投喂高蛋白、高脂肪饵料,认为投喂高营养的饵料,河蟹必然生长良好,“通过这几年研究和实践,我认为应该采取“前精-中粗-后荤”的投喂模式。而且饲料投喂量不是定数,这与养殖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要因人而异、因塘而异,有的养殖户蟹塘套养了青虾或者小龙虾,那就必须要加大投喂量”。

在水瘪子的问题上,叶教授也有自己的见解。由于水瘪子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尚未明确,他建议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比如选择质量蟹苗、加强环境调控、使用质量饵料、提高抗病能力,“拿到了好苗、用了好料、让河蟹在舒服的环境里生长,定期内服肝脏保健制剂,促进肝脏功能的修复完善,一旦开始有症状时全池泼洒”。

“溶氧为王、营养为道、天道阳光”,在《河蟹高产养殖秘诀之“Yang”在当下》的分享环节中,南京农业大学朱忠超博士深入浅出地详谈了溶氧、营养、阳光对于河蟹养殖的重要性。

增氧蟹塘溶氧,很多养殖户都在蟹塘里装了增氧机,“不管是水车或者微孔曝气增氧,这些都是机械增氧,必须长时间开启才有用”,朱博士介绍了粉剂固体过氧化氢和颗粒固体过氧化氢的立体式增氧组合,“粉剂化水泼洒,由上而下向水体提供溶氧,抑制有害菌;颗粒均匀干撒,由下而上作用,在底部形成氧库,源源不断提供溶氧,改良底质,二者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养殖户每天都要给河蟹喂饲料,但一些养殖户不细心观察,没掌握合理的投喂量,这样的话很大一部分饲料投喂后,并未被河蟹摄食掉,或者吃掉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根本无法吸收利用”,朱博士表示,没有被河蟹吃掉、消化掉的饲料,不仅造成了浪费、增加了养殖成本,而且会导致蟹塘残饵增多,会导致底质水质变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使蟹塘水变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