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好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1、四年级某班李某,不好好学习,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常出洋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找他谈话时,表面答应,过后丝毫起不了作用。

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学生你怎么办?

1、面对这样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先了解他不写作业的原因,比如,是懒惰,这样的学生要多进行心灵的沟通,多督促;如果是他自己的学习水平低,不会做,这样的学生我们可以把作业题目的难度降低,多指导。不管什么原因,我们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情况,对症下药。同时老师也应该反思:那个学生为什么不写我布置的作业?是自己布置多了还是难度太大了或者是自己没关注到那个学生令他厌恶了自己所教的学科。

2、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3、要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从生活、学习等方面来关心孩子,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是多表扬少批评。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做能够恢复孩子的学习信心,会点燃孩子的学习欲望,会让孩子重新喜欢学习,会使孩子沿着一条快乐学习之路,越走越远。

答题要点:(一)理论支撑: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二)方法措施:1、找他心平气和的谈话,让他承认自己的不足,下定改正错误的决心,安排学习好的同学与他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对他的学习进行帮助、辅导、监督。2、为他确定小目标,根据目标完成情况适时表扬,不断激发他的上进心。3、做好家访工作,形成教育的合力(意思对即可)(三)有较好效果,有启发性。

2、何小刚是某校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时,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上五年级后,小刚的父母亲因忙于做生意而经常难以顾及小林的学习和生活。渐渐的,小林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上网吧玩游戏,有时彻夜不归。为了弄钱上网吧,有一次他甚至偷了同学的钱。家长和老师分别多次对他进行教育,但收效不大。问题:请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理论,结合你本人的实践经验,帮

}

引言:“最好的东西”这简短的五个字里,孩子和父母对它的认识却应该是不同的。 每一个活泼的小生命降临到一个大家庭,都会使爱他的人们增添不少幸福感,为了自己心爱的孩子的健

引言:“最好的东西”这简短的五个字里,孩子和父母对它的认识却应该是不同的。

每一个活泼的小生命降临到一个大家庭,都会使爱他的人们增添不少幸福感,为了自己心爱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父母都愿意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带给孩子。

孩子和父母对“最好的东西”理解不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能给自己买名牌衣服、给自己足够的生活费、自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自己的父母就是其他小孩眼中羡慕的样子。

要创新需要一定的灵感,这灵感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长期的积累与全身心的投入。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王业宁

哪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面对自己可爱的孩子,家长们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所以为他们打算好人生中的一切事情,当然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

现在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几乎想要什么都能得到。然而这样就真的好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最好的东西吗?

答案显然不是这样。家长们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反而这样做甚至还有可能腐蚀毒害孩子。父母把自己认为的“最好”的东西给了孩子,当真是最好的吗?

这种“好”是一种变质的好,最终你会发现你的孩子得到了懒惰,得到了任性,得到了懦弱,得到了游戏人生。最好的东西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别人白白给的。

那究竟什么是最好的东西呢?我认为最好的东西应该是给孩子坚定的精神支柱。

第一, 性格是人生中隐形的天使,给孩子一个好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虽然简短,但却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因为它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中的幸福感。

最好给孩子一个乐观、外向型的性格,这样的孩子面对困难时就会积极向上。外向型的性格也会赢得更多人缘,他所交的每一个朋友都可能成为在危难时刻帮助他的那个人。

第二, 给孩子灌输感恩的观念。

现在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仍有很多家庭存在独生子女,这些孩子通常优先考虑自己惯了,自私的毛病到了社会上是不被人所容忍的。所以让你的孩子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感恩帮助他的每一个人。

每个人的父母都不确定能陪孩子到什么时候,亲子之间的人生只有中间交叉的一段,以后的生活还是要靠他自己一个人走。

让孩子早早学会独立,想要的东西自己取得,不要总是依赖别人,这样他就会有一个强大的性格。

结语:天下苦心的父母们,可以把最好的给孩子,但是千万要明白什么才是最好的。

}
曾有一段视频,在家长圈引起过不小的轰动。

视频主张“快乐教育”,考试、分数、重点中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拥有快乐的童年。

不少家长看完后,发自肺腑地感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于是,他们投入大量心力和资源让孩子快乐学习,却疏忽管教,一味溺爱、让步、纵容。

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骄纵,不但学无所成,还不守规则、不知感恩,甚至影响自己的未来。

面对此种教育怪象,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痛心疾首地呼吁:

“教育不能一再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

成长,本质上是收束天性的过程;而教育,则是一种规劝、矫正和引领。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爱若没有边界,那结果很可能导致亲子关系不和谐。

真正负责任的爸妈,都懂得“爱有分寸”,让孩子在约束中,成长为三观正、有担当的人。

只会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

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

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我们总以为对孩子有求必应是爱,殊不知,这种爱是蚀骨的毒药,害了孩子,最终也会伤了自己。

还记得那个“状告父母不养之罪”的29岁男子吗?

“希望国家出台法律,如果孩子没能力,父母就该一直养下去。”

他叫匡正轩,读书时怕累,没学到一技之长。

辍学后打工,又觉得工作比读书还累,就索性回家啃老,游手好闲地混日子。

或许你以为他家境殷实,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他父亲不过是个建筑工人,每月最多也就赚3000块;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匡正轩为什么会如此堕落颓废?

原来,这背后,与他接受的教育不无关系。

妈妈溺爱,爸爸袒护,从小到大,匡正轩在“过度保护”中,随心所欲,肆意妄为。

不爱读书就不读,不想工作就不去,吃喝拉撒全由父母打理,没钱了就要,一旦被拒绝,他就大发脾气,对父母拳脚相加。

我们觉得父母可怜,但这一切都源自他们过度介入孩子生活,在超浓度的爱中,没有底线地让步。

匡正轩的故事,让我想起了非洲草原上的红蜘蛛。

这种蜘蛛,刚出生就胃口很大,吃光了母蜘蛛准备的饭团,就会一哄而上爬到母蜘蛛的背上,把妈妈撕咬分食。

这些父母就像蜘蛛妈妈,掏空了自己,还得不到孩子的感恩,最终被蚕食殆尽。

很多时候,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反而越没有自我认知和判断力,越没有斗志和生存能力,越欠缺教养与品格。

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莫非就是用满满的爱养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人才“魔术师”蔡笑晚,曾在节目《谢谢了,我的家》中,讲过自己和儿子的一段往事。

四子蔡天润读初中时,迷上了《少林寺》、《霍元甲》这种武打片,吵着闹着要去少林寺学武。

为了说动父母,蔡天润发誓说:

“今生绝不读书,要成为一代武术大师,保卫祖国,震撼世界。”

蔡笑晚听后,并没有立刻同意,也没有百般劝阻,而是平心静气和孩子交谈。

确定孩子去意已绝,他让蔡天润写一份“决心书”,保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之后,蔡笑晚找来武校的招生简章,为孩子报了名,还带全家人给蔡天润践行。

没想到,仅仅过去两个月,蔡天润在武校就待不下去了,希望回学校继续读书。

但这次,蔡笑晚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郑重地对儿子说:

“你必须坚持下去,你对自己的人生选择都不负责,将来怎么成才呢?”

结果,蔡天润只能硬着头皮在武校待够了一整个学期,才被父亲接回家。

有了这次教训,蔡天润端正了学习态度,一路高歌猛进,直到取得美国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

蔡天润十分感激父亲当年的教导,为了完成蔡笑晚“救死扶伤”的遗愿,多年后,他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在上海创办了一家私立医院。

在教育子女上,蔡笑晚体现出了父母“有分寸的爱”,既没有完全顺从孩子,又没有强行打压。

而蔡天润在吃了点苦头后,懂得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的爱,唯有“恰到好处”,温和而坚定,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

同样是爱孩子,有的父母处处帮忙,事事掌舵,完全介入孩子的生存领域,将自己与孩子过度捆绑,但也有父母,在爱的基础上,能够舍得放手,适当拒绝,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育绝非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每一位家长用心用力,既要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又要在管教的过程中,松紧适度。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过度溺爱、一味让步,是一种越界的爱;

靠父母权威严厉管教,同样是“以爱为名”对孩子的伤害。

合格的父母,都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给孩子自由,又能对孩子有所约束。

《管教的勇气》里说:“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狠管,长大了给他翅膀。”

管教孩子,并非打压与控制,而是从小给孩子树立规则观念,培养良好的习惯,用爱为孩子画一道安全线,帮孩子成长为适应社会的人。

那如何管教孩子呢?给大家五点建议。

1. 管住手机,不让孩子沉迷娱乐

有人在网上问:有哪些东西,孩子千万不能碰?

“孩子千万不能碰的东西之一,就是能获得短期快感的东西。”

比如短视频、小游戏,太容易让孩子沉迷,而手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孩子接触。

“6岁以前,不要以各种名义让孩子接触手机;

就算要用,也要删掉短视频、游戏等手机APP;

6岁以后,根据学习的需要,制定看手机的时长、频率;

立下规矩,并明确破坏规矩所要承担的后果。”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缺少自控力,容易被低级娱乐吸引,并沉溺其中。

身为父母,当务之急便是以身作则,让自己和孩子远离手机,不沉迷娱乐。

2. 管好时间,不让孩子拖延成性

孩子上学后,时间总是不够,每天一早起,半夜睡,可还是有做不完的事。

一家人着急忙慌,鸡飞狗跳,永远没有停下的那一刻,分分钟感觉自己会猝死。

不可否认,生活节奏的确越来越快。

因此,时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人是怎样管理时间》中说:

“聪明的人,知道如何分清轻重缓急,如何提高自己办事的效率。”

家长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认识和感受时间;

帮孩子缕清事情的条理;

将时间分段并进行合理安排;

劳逸结合,缓慢适度,既不要一味唠叨催促,也不要让孩子拖延成性。

3. 培养习惯,提升孩子自觉性

作家高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朋友“宋兄”的孩子正在读高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却从来不上补习班,学习之余还能搞点兴趣爱好,可谓典型的学霸。

“一是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家庭作业;二是有问题只找主观原因。”

第一条,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条,是提升孩子的自觉性。

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好的父母,都懂得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尽早培养起自觉性。

4. 情绪管理,提高孩子的情商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孩子和我们一样,会有各种情绪:积极的、快乐的、负面的、愤怒的……

但却没有我们对情绪的分析和疏散能力,一旦受挫,孩子们很容易陷入情绪失控之中。

身为家长,要读懂孩子的情绪,听见他们内心的语言,并教孩子如何表达和处理负面情绪。

比如面对青春期闹情绪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帮孩子安静下来。

再通过深入了解与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引导孩子去接纳、面对、解决问题。

教会孩子情绪管理,不仅能和谐家庭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5. 学会拒绝,让孩子自立自强

卢梭在《爱弥尔》中写过一句很扎心的话:

“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

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迟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这种意料不到的拒绝,对他的伤害,远远大过他不曾得到过满足的伤害。”

为什么有的孩子很难被满足,不知道感恩?

而有的孩子却能体谅父母,懂得生活的不易?

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是否做到了适当拒绝。

学会对孩子说“不”,只做60分父母,才能养出独立自强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栽培小树苗成长一样。

小树苗的成长,需要灌溉呵护,也需要修剪枝桠。”

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自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我们都像栽培树苗一样培养孩子,让他们在悉心浇灌和耐心修剪中慢慢长大。

而父母,就是手握剪刀的园丁,只有父母用心,才能把孩子修剪出更好的样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正的爱都有后劲儿,能托起孩子的未来,也能让他们展翅高飞。

本文来源:公众号@男孩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孩子的教育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