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下年轻人都想逃离北上广?

原【孜循】现已更名为【国际教育智库】

改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品质!

“感谢您乘坐本次航班,我们将在14:07分左右降落在温哥华国际机场……”

摘下眼罩,我看着窗外绵延的宝蓝冰山,镶嵌在绿色田边的数个小小房屋变得越来越大。春假回一趟温哥华,已经变每年的固定Routine。

已经记不清这是多少次降落在列治文的机场,但我还是紧张的像第一次去迪斯尼的孩子一样。

期待着,过几日又能和旧友约着一起吃顿正宗日料,去见见高中最喜欢的化学老师,拜访曾经的Homestay女主人……

既然温哥华已经这么好。当初,为什么我会选择离开她的怀抱呢?

有人说,温哥华是没有乡愁的

在别的地方的留学生,也许需要练就一手好厨艺才能满足自己的挑剔中国胃;

而我每天晚上纠结的只是今天点外卖吃列治文的烤鱼还是烤串,明天去Downtown喝一杯贡茶还是快乐柠檬。

每个周末,摆脱一周疲惫的方法定是叫上好朋友一起喝早茶,和香港一模一样口味但鲜虾肠粉伴着浓浓茶香唤醒早晨还剩下的睡意,和朋友谈笑时候耳边掠过五湖四海的中国方言,恍恍惚惚突然便忘记了自己身在海外。

温哥华实在太温柔了,人们提起她的第一印象,是沿着海边蜿蜒下去的石子道去看粉紫色夕阳;是春天粉白樱花飘洒满整个学校主干道;是秋天艳红枫叶好看得仿佛火焰燃烧。

人们安逸,平静,随意能花一整个下午去公园草坪边躺着晒太阳。

和国内大城市相比,这里的每小时都仿佛漫长几倍。就如李元胜歌词里写的,“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一直消磨到星光满天”。

我还想连落日一起浪费,比如散步

坐在走廊发呆,直到你眼中乌云

我已经虚度了世界,它经过我

但是明天我还要这样,虚度

刚落地海外的我也马上就认识许多风趣善良的好友,更不用说这里有无数和我相同经历的同乡人。我知道,温哥华已然变成了我一个家。

离开温哥华,是长大的开始

高中时,我常常会想象在东海岸的日子:大家行色匆匆的在地铁口来来往往而过,每个人的日程表上恨不得把要做的事情详细落实到每一分钟。

大家都精致打扮,西装革履,就算早上八点,也能穿着恨天高泰然自若的给出一个完美的Presentation。

我有时候真的很讨厌温哥华过的太过轻松,四五点早早下班放学便是带着大狗在海边散步。也讨厌一年两百天的绵绵阴雨,能去加州,迈阿密天天晒太阳该多好。

这个地方太适合养老。而年轻人,不应该活得更肆意些,对未来有更多憧憬想象吗。

热爱艺术的我已经参观过无数次精致小巧的温哥华美术馆,但我一直知道,这远远不够填满我对艺术的热情。

我希望能认识一群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人,希望有机会看到奢侈品牌最新的产品和展览。

在温哥华,艺术史书上的作品只代表一个要背住的考点;而去更大的地方,上课就能和教授一起去博物馆讨论书上那幅画。

数百年前的历史,不可想象的未来,仿佛都触手可及。

拿到梦校Offer的那天正好是十八岁生日,欣喜激动之外, 我比自己想象中更平静的接受我要远远离开温哥华的事实,我要离开这个舒适圈的枷锁,要变成一个大人了。

最后一门Final前的凌晨两点,终于复习完最后一章。

困倦的收拾好桌上空空的咖啡杯,走出图书馆,寒风铺面的一瞬间又突然清醒起来。我裹紧厚厚的大衣撑开雨伞。

“为什么四月份这里还会下暴风雪啊?”我叹着气和朋友抱怨,苦笑一声,“突然好想温哥华,这时候应该樱花开满了吧。”

两年前报考大学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把UBC和SFU放在选校List里面——从小就一直在Campus玩,长大了再留在这里自然会腻味。

就像叛逆期的高中生和父母吵架一样,我嫌温哥华老套无趣,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的我用力的挣脱开她的怀抱。

一开始确实也很开心,忙的时候可以自己熬夜到天色微微亮,做完小组作业的周末也可以和同学去痛痛快快的喝酒撒欢庆祝,再也没有不到父母的约束,唠叨着要你十一点前回家。

“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对繁华大城市的想象确实和现实生活如出一辙。

但想象总是忽略了光鲜亮丽的背后一面:深夜里的挣扎和崩溃都比预期来得更激烈。遇到更优秀的朋友的同时,我也看到自己的资质是多么平庸。

濒临及格线的Essay,精心准备的Project却只能拿到差强人意的分数,快节奏的生活和一个个不如意压的我直喘不过气。不过这周偷懒少在家做了几次饭,生活费突然又捉襟见肘。

和温哥华的父母视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一个人住也挺好的,我告诉自己,至少所有的焦虑都能不被人看见的默默消化掉。

但,如果能时光倒流回选大学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也点开UBC的申请page,留在温哥华呢。

终于做完暑假Intern的面试,走回家的路上,我想起大学Orientation的第一天也是这样的阳光灿烂的好天气。

初来乍到的我谁也不认识,高中同学大多留在温哥华了。看着大教室里大家兴高采烈的用夸张语气聊着88rising的新专辑,卡戴珊的哪个晚会的新裙子如何如何,而在生人面前有点害羞的我只是装着附和,思绪不知道飘到什么地方去了。

88rising的新专辑你听了吗?真的太好听了!!!

卡戴珊的那个晚会的新裙子真不错!我想get同款!!!

现在,在这里生活一年又半载的我词典里已经再也没有怯生二字。

读商科的我,活过站在几百人前做演讲的期末和无数考试季的腥风血雨。

现在,配合着标准微笑,我完美的Elevator Pitch能张口就来;Networking面对一圆桌的陌生人,我不再只敢坐在角落里听,我变成一个了话题开启者。

学业压力,Peer Pressure,和对自己更高的期许,推着我滚滚前行,飞快的成长。

这座城市给予我的,是走向舞台聚光灯中心的胆量。

而温哥华,自始至终都是我背后的支撑,她带给我的所有记忆,和今天漂泊在另一个城市的酸甜苦辣一起,编织出今天我面对困难,变得更好的勇气和毅力。

如果现在再让我回答,逃离温哥华的自己,有后悔过吗?

“你做过的每一个选择,都把你带到今天的境地。”

离开最熟悉的地方,便是我新故事的开端。但现在的我不再习惯用二元的好与不好来给一个地方下定义,要享受温哥华的美丽,同时也要“忍受”生活无聊的代价。

申请季,如果有任何关于【留学】的问题

记得预约老师一对一咨询噢~

专业导师,一对一申请咨询指导

私人订制,打造个性化规划建议

成绩评估,给予大学专业选择建议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

似乎每年春节过后,“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都要拿出来晒晒,今年也不例外。从报纸、微信公众号、微博到各新闻网站、客户端,扑面而来的文章,以各种方式、从各个角度,刷新人们的认知,刺激人们的感受。对这个话题的炒作,有时严肃,有时戏谑,有时还免不了恶搞和娱乐化。

一旦挑起这个话题,就有人探讨离开的原因、可能性,有人讲述“漂”在大城市的亲身经历,还有人拿出隐居大山、僻居大理丽江的新闻来,在一些电动车营销和房地产广告等的软文里,也悍然可见“逃离北上广”的字眼。某内容创业公司去年曾在公众号上发起了一个“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活动,已经把“逃离北上广”玩到了嗨,据说接下来还准备拍个“逃离北上广”的大电影。

一切居然还是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了,谈论“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只不过是那些留在大都会的人们舒缓压力的方式而已。媒体的渲染,给某个特定人群提供了自得或自嘲的出口,以及抒发愤懑、感时伤事的机会,没有人真的会去想“逃离北上广”背后的逻辑,因为那些经常喊着要“逃离北上广”的人是不会真的离开“北上广”的。那些故事性、情节性很强且饱含情怀的叙述,放大关切者的个体境遇,混淆旁观者的立场差异,沦为大众媒体消费的对象、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

当我们谈论“逃离北上广”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逃离北上广”背后是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狂热成功学的庸俗逻辑。所谓“逃离”,这个标签里包含了放弃、堕落、失败、退化、妥协等等诸多意思,所以这种行为基本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北上广”预先就意味着梦想、机遇、成功、冒险、金钱,等等。人们总是念叨,北京居大不易。人们也念叨,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北京总是要来的,万一闯出了一片天呢?大城市提供了一切实现梦想的条件,它是造梦的机器,也是碎梦的刀斧手。追逐梦想和成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人们关注的也只是结果,没有人关注开始和过程。所以离开被贴上了标签——“逃离北上广”,回来也被称为“逃回北上广”。人生就是逃亡,这么让人悲伤、绝望又简单粗暴的逻辑,当然是针对失败者而言。至于成功,这个社会有一万种方式来歌颂它,成功的拥趸总能找到其中一种对号入座。

“逃离北上广”,总是跟大城市的房价直接扯上关系。连这个概念,也是2009年北京开始限购时才炒热的。今年的两会刚刚结束,几十个大中城市就纷纷出台房地产新政,几乎是同时,知乎上关于北大清华毕业生买不起孩子的学区房不得不“逃离北上广”的帖子引爆了整个网络,群情汹汹,一点就着,很快纸媒也加入了报道的行列。报道中写到,既然清华北大毕业生都买不起房,家长们又何必要买清华北大的学区房?这妖孽一样的逻辑,又让人大跌眼镜。在当下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现实中,将高学历等同于金钱、地位、成功,还真是不少人的认识误区。进入大城市的门槛很低,在大城市获得成功和归属感的门槛却很高,仅凭个人的努力买不起房,是残酷现实的归结点。

另一方面,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多少人是被这已经变味的句子给蛊惑了,到处漂移,只为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的一个好友把QQ签名改成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为什么非得抛弃现实中当下的生活?现实与远方是必然矛盾的吗?尽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所谓理想中的生活,如果是脱离实际、虚无地飘在空中,想拥有无节制的自由、无尽的金钱和唾手可得的成功,无异于痴人说梦。将理想生活与房子挂钩无可厚非,但万万不能给二者划上等号。如果房子无形中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必须警醒自己,不如奋力一跳,跃出这个生存的怪圈。所以,要不要“逃离北上广”,首先得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人们对于“逃离北上广”这个话题的热衷情有可原,对这种行为的态度也值得深思。公众号“财经记者圈”转载了一篇文章,一对清华北大毕业的80后小夫妻在北京呆了14年后回到武汉,他们选择“逃离”的原因,既不冲动,也不盲目。也许有人要说,他们只是选择了资源仅次于大城市的二线城市而已,还不是追求在大城市得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自命清高呢?既然如此,去留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又何必贴这个标签?正如文章的作者所说,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她引用《圣经·新约》中保罗的话表明心志:“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留下或者离开,诚然都有充足的理由。在疯狂的房价面前,守住自己的立身之本,坚持一种踏实而有价值的生活,不为房价所奴役,不被现实所打倒,这才是年轻人应有的生活态度。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杨凡、赵国徽]

  建行特约齐鲁时评,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请关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要不要逃离北上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