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陈元方这个小故事的故事?

  师:在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世说新语》两篇,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

  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

  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对于王安石我们同学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生:我们学过他写的《京口瓜洲》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我还能背他写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师:是小学时学过的吗?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师:这很好,我们学生课后一定要多读多背,积累多了,语文的成绩自然就能提高了。对于王安石大家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好象有个王安石变法什么的?

  生:王安石当了宰相,就去变法了,好象还和司马光有仇(大家笑)

  师笑着问:有什么仇呢?

  生摇头,其它同学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找书本,也可以去请教历史老师。下节课再来告诉我吧。

  师补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更应注重朗读。哪个同学自告奋勇把课文读一篇。

  师:你能给自己评评读得怎么样吗?

  生(笑):读得不错。

  师:同学们来评评?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声音响亮,感情真挚。

  生:我感觉她读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够准确。

  生:我认为最后一段应该读得慢一点,才能体现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读得很大声,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点高兴的样子。

  师: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应该是……

  师:对。你们说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

  师:那就应该读得委婉一点。还有吗?

  生:我认为她读得很好,但是有一个字读错了:即书读四句的即应读“及”音,她读成了“记”;还有一个地方她也读错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应该是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她读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你听得很认真。读文章除了要咬字准确外,还应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时还要注意朗读的节奏。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一篇。

  师:大家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解自读课文,字词理解有困难的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请同学们帮忙。

  师:你们在自读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或者有什么新的发现?提出来大家交流。

  生:我们小组不知道“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为什么要译成“当宾客对待”。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有谁能给他们帮忙吗?

  生:因为“宾客”是名词,“当宾客”是动词。这和“不耻下问”的“耻”的翻译是一样的。

  师(带头鼓掌):很好,我们读书就是要学会举一反三,要学会积累,要学会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知识,按孔子的话来讲叫做……(学生齐答)“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化成自己的能力。这篇课文还有很多类似的用法,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得又多又准。

  生:我们认为还有“父异焉”的“异”;“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属于这一种用法。

  师:好。你们小组一口气就说出了三个,其它同学就没有机会了。同学们回去后把这些内容抄到积累本中,牢牢记住。还有问题吗?

  生:我们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之”理解得不是很准确,想听听老师的看法。

  师(笑):你们把问题直接抛给了我,是对其他同学的不信任吧。其实我已经给同学们概括了“之”的四种基本用法,你能想出来吗?

  生:(尴尬地摇头)

  师:有谁能帮助他们吗?

  生:一种是代词;一种是助词,翻译成“的”;还有一种是动词,译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种的,就不翻译。

  师:“之”的用法很复杂,但上面的四种用法已经足够解决这篇文章遇到的问题。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师,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词,代替书写工具……

  师:对。读书就要善于动脑筋,要学会积累,学会分类记忆。只要同学们能做学习的有心人,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词方面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复述故事,分析课文

  师:那好。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把这篇文章给复述一篇。谁?

  生上台复述(内容略)

  师:你们说他复述得怎么样?

  生:很流利,声音也比较大。

  生: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讲方仲永写诗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动。

  生:还很有表情,讲少年方仲永写诗快的时候,他的脸上还露出一种得意的样子,看了很想笑。

  生:条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都讲得很清楚。

  师:复述的同学复述得很好,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到位。你刚才讲到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那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你能概括吗?其他同学也都认真想想。

  生:我认为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写他小时候写诗的天才?

  师:你用了“天才”一词?为什么?

  生:因为他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书写工具,就能写诗。

  师: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的才能,你认为应该用哪一个呢?

  其他同学反对:应该是“即”

  生:“即”说明他写得很快,连想都不要想。

  师:文中还有类似的表达,找出来。

  生:“指物作诗立就”的“立”。

  师:对。从这两个字,我们确实可以看出小时候的仲永是一个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个阶段是写他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师: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一句话?

  生:“不能称前时之闻”

  师:好。那第三个阶段呢?

  生:第三个阶段是他二十岁时,已经和平常的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生:“泯然众人矣”

  师:“泯”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师:方仲永少年时能“指物作诗立就”,长大后“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他成年时竟然“泯然众人矣”。造成这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齐答:“不使学”

  师:为什么“不使学”

  生:“父利其然也”

  师:这说明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一个很愚昧的人。

  师: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师:对。读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会替他感到……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时间在1分钟左右。谁带一个头?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一个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奋刻苦地学习,否则就会像仲永一样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个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天才,也不会五岁就写诗。(大家笑)更应该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为。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天下的父亲千万不能像方仲永的父亲一样“不使学”。(大家笑)因为假如仲永的父亲有让他学习的话,说不定仲永就能成为一个大诗人,跟李白、杜甫一样。

  生:从方仲永的悲剧我想到了后天的学习是最关键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没有学习,最后一事无成。而许多大科学家,他们小时候并不很聪明,像大发明家爱迪生……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补充,写到练笔本上。

  今天的语文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了《伤仲永》这篇文章,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积极,而且很有创意,让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训,珍惜大好时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

  具体授课过程中,又十分注意将学生的独创性融入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对一些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王安石变法”,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则留给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课后查找资料的习惯。

  2.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诵读与积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教学实录范例】相关文章:

}

自汉武帝时代起,将儒家学说正式确立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学内容是首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宋朝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它告诉我们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待人接物的原则: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养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八德”。简释如下:

一、孝:孝是孝养父母,顺其心意。《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一个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为先

我们中国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号。

为会意字。一个字,加一个儿子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体叫。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们看这个字就好像一个儿子背负着一个老子。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代代相传。上一代总是想着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理应将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孝顺父母,不仅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这样才能真正让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满幸福。

圣人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本,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们不管是对自已的父母,还是对一切大众,我们都应当真诚的关怀和爱护帮助,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为会意字,一个字,加一个弟弟的,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对弟弟妹妹的关心,就是兄弟间彼此诚心友爱。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对哥哥要恭敬顺从。哥哥对弟弟要爱护,并用正知正见来领引他。兄弟之间如能各尽其道,自然和睦友爱。

兄弟之间如手足,要相互关心友爱,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在家中要敬爱兄长,在学校、社会要奉事师长,礼敬大众。家中兄友弟恭,则父母欢喜。团体相处,礼敬和顺,则社会和谐。尊师重道,则学问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气弥漫于宇宙之间,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负责尽职。忠为会意字,一个字,加一个字,一心中正名为忠,心存偏邪则不忠。一念不生名为忠,心存二念则不忠,故知真诚恭敬至极,即是之深义。不忠之人必不诚,表露于外则言行轻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为会意字,一个“人”字, 加一个“言”字,人言,就是人说的话,也就是说凡是人说出的话都要守信。

民无信不立,人若无信,则于社会无立足之地。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马光称:事无不可对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学问之成就,应从不妄语开始。诚实守信,众德之基。

五、礼:礼是人与人往来的法则。曲礼曰:毋不敬。强调为人应能承受委屈,处处尊重他人。传统小学教育即是教导待人接物的规矩。行礼应有节度,过与不及皆不合礼。社会有礼,则秩序井然。《礼记》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即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义:义是求尽义务,不讲权利。言行思虑合情、合理、合法之谓义。真正认识自己所处身分、地位,负责尽职,各守本分。

在社会活动中言行举止合乎正义和公益,无不公正合宜, 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凡见他人所需,无条件尽心竭力提供协助,亦是克尽为人之义务。遵礼守义,则无处不受欢迎。

七、廉:廉是廉洁自律,绝不贪污受贿。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洁有守之人,生活再苦, 也不愿意问人要一分钱。如此为官,无欲则刚,为国为民处事才能公正严明。南宋名将岳飞云: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中国历朝选拔官员,均以孝廉为准则。

八、耻:耻为耻辱,知耻辱、知错误,则能发奋精进。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常怀惭愧,知错能改,自能勇猛精进克服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大业。不知耻,不改过之人,则肆无忌惮,任意而为,是无善根之人,谁都救不了他。

一个民族的强盛,往往崛起于这个民族自知所遭受的耻辱,继而才能勃发图强之力。历史上越王句践,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离五伦中“父子有亲”之“亲爱”,而予以发扬光大。若将此八德落实于现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义精神的基础,“礼义廉耻”为民权主义精神的体现。

我们每一个人如能将八德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定能带来家庭幸福、学业有成、工作顺利,进而推动社会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处,国富民安,和谐发展,世界和平。

【第一个故事】郯①子鹿乳

郯子亲老, 双目皆瞽,入鹿群中,为取鹿乳。

郯子,春秋时期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他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注释】①郯:tán。

【第二个故事】汉文尝药

汉孝文帝, 母病在床, 三载侍疾,汤药亲尝。

汉文帝,姓刘名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折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第三个故事】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郭巨都分给其他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的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溺水而亡。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话,赶紧挖坑。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的儿子,这时看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第四个故事】江革负母

江革避难,负母保身,乱平贫苦,行佣供亲。

东汉江革,字次翁,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他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①养,放他一马。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社会动荡,环境所迫,才沦为盗贼。因此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的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息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②(今江苏睢宁北)居住。因为非常贫穷,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的钱再少,也买最好的东西给母亲,自己破衣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母亲去世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他的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在汉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是不久,他就辞官返乡。皇帝非常敬重江革的为人,决定朝廷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他一生所得的俸禄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的孝行堪与日月争辉,为天下人所共知,他的孝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人人称他为江巨孝

【注释】①赡:shàn,供给人财物。 ②邳:pī

【第五个故事】蔡顺拾椹

蔡顺丧父, 世乱岁荒, 拾椹奉母,赤黑分筐。

西汉末年,河南有个叫蔡顺的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②崇率领的赤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米、谷、牛、羊送给他。但蔡顺明辨是非,不义来的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都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去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家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证明!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①椹:shèn,桑树结的果实,同 ②樊:fán。

【第六个故事】虞①舜耕田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②,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③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注释】①虞:yú ②瞽叟:gǔ ǒu。 ③潸:shān,流泪的样子。

【第七个故事】仲由负米

子路尽力, 负米奉亲, 亲没仕楚,叹不及贫。

仲由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孝敬父母。因为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地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呵口气,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俸禄非常优厚。每天吃的是山珍海味,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他是多么希望父母仍然在世,和他一起过这样的好生活呀!可是即使他想再负米往返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到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职责,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仍然牢记老师的教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的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地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第一个故事】泰伯采药

泰伯让国,曲顺其亲,之荆采药,披发文身。

商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泰伯,是诸侯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大弟叫仲雍,二弟叫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文王生下来的时候,有一双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门户上,表示圣人出世的祥瑞。

周太王看到了季历生儿子时有瑞相,再看到这个小孙子姬昌的确有不凡之才,所以太王有意将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大弟仲雍商量约定,应该如何顺从亲意。这时,刚好周太王生病了,于是泰伯就跟仲雍以采药为名离开周国,到南方荆蛮之地,一是逃避父王派人追查;二是表示自己希望把周国的王位让给季历。

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两个长兄也没有回去奔丧,顺理成章让季历继承王位。当时有许多人到荆蛮寻找泰伯,泰伯为了不被认出来,就披发文身。

季历也是非常仁慈厚道,他看到两个哥哥如此礼让他,就不负众望,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最后把王位传给姬昌,就是历史上很闻名的周文王。

泰伯三以天下让,他成全了父母的心愿;成全了周朝八百年的盛世;成全了整个社会的风气。后来,孔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第二个故事】赵孝争死

赵孝遇饥, 自述体肥, 愿代弟死,两得全归。

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赵孝的人,字常平。他有一个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个人相处得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

这一天,空中乌云密布,天色显得十分昏暗。一阵狂风过后,人们的心头仿佛都有一种不祥之兆。果然,一伙强盗突然占据了宜秋山,开始四处抢掠,百姓们都慌忙逃命,因为在这种严重的饥荒灾区,饥饿已经使强盗们失去了理性,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强盗们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粮食和值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绑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却找不到了弟弟。他心急如焚,四处打听,得知有人亲眼看见赵礼被强盗抓走了。

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他焦急地想:我该怎么办?要是弟弟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对得起父母啊!我这个做哥哥的又怎么能再活在这个世上?弟弟是同胞骨肉,哪怕赔上自己的性命,我也要救出他。想到这里,赵孝就下定了决心,寻着强盗撤离的方向奔了过去。

赵孝救弟弟心切,很快就赶到了强盗那里,见到了被捆绑的弟弟,同时也看到旁边有一锅正呼呼冒着热气的开水。弟弟赵礼见哥哥来了,先是一阵惊喜,随后马上就哀叹起来,埋怨哥哥说:哥哥呀!您怎么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呀!这不是白白送死来了吗?

此时赵孝也顾不上与弟弟搭话,就冲到强盗的面前,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听强盗这样一问,就赶紧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这番话,一下子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天下还有这样甘愿送死的人,相互震惊地对视着。

这时,就听见赵礼在旁边大声地喊:不行!不可以那样做的!边上一个强盗就向赵礼吼道:为什么不行?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听罢此言,赵孝连忙扑到弟弟面前,兄弟相拥在一起互劝对方要让自己去死,情急之下已是泣不成声。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禁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俗话说:兄弟如手足。回想当时的险境,赵氏兄弟能够首先顾及对方的安危,丝毫不顾个人的凶险,足见他们的心中已深深明白,自己的身体与弟兄的身体都是父母身体的一部分,同气连枝,同体相生。

放眼世界,万物虽有类聚群分,实则如兄弟一样,互相之间休戚相关,同体相生。因此,人类要想拥有永久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必须以仁爱之心,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宇宙天地间的一切人、一切事和一切物,而这份仁爱之心的根本,正如《论语》中所云: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第三个故事】许武教弟

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汉朝许武,有三个兄弟,父亲很早就过世了,两个弟弟一个叫许宴,一个叫许普,年纪还非常小。在过去传统的家庭里长兄如父,父亲过世了,身为长兄的许武,必须要肩负家庭的重任,不但要负责生计,更要提携照顾两个弟弟。

许武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白天到田里劳作时,就把弟弟安置在树下荫凉的地方,教两个弟弟学习如何耕种;晚上回家时教两个弟弟读书,非常辛劳。如果两个弟弟不肯受教,他就跑到家庙向祖先禀明,今天我教导不利,所以两个弟弟才不受教。他把所有的责任自己承担下来,在祖先面前告罪,是自己的过失,忏悔自己没有尽心尽力,直到两个弟弟哭泣着来请罪,许武才起立,而且他始终没有严声厉色地对待弟弟。

许武到了壮年还没有娶妻,有人劝他,他回答说:我恐怕找到不适当的人选,反而使兄弟的情感发生嫌隙!

后来许武被推荐为孝廉。为了让两个弟弟也能够成名,跟他一样被举孝廉,就故意把家产分为三份,自己取最好的,让弟弟得到的又少又不好,让所有亲朋好友、邻里都骂这个哥哥贪婪,推崇两个弟弟谦让。等到弟弟在品德、学问和产业上有一点点成就,也被推举为孝廉时,哥哥才把亲朋好友聚集在一块,把他成就两个弟弟的苦心表露了出来。当场的人都非常惊讶,许武竟然是这样的长兄,疼爱他两个弟弟,提拔他两个弟弟,如此地用心良苦!

从此以后,乡里的人都称他孝悌许武。郡守和州刺史推荐许武出来为民服务,并且请他担任议郎的官职。许武的声望非常显赫,不久,他却辞去官职而返回故乡,先为两位弟弟张罗婚事,而后自己才娶妻。兄弟们生活在一起,相处得非常融洽。

【第四个故事】姜肱①大被

姜肱大被,旷世所稀,不言遇掠,盗悔还衣。

汉朝的时候,有个人姓姜名肱。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另一个叫姜季江。他们兄弟三人非常的友爱,情同手足。

兄弟三人天天在一起读书,下课又一起温习功课、玩耍,还一起帮家里做家务事。三个兄弟还缝了一床大棉被每天都睡在一起。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种情形在幼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长大之后不可能,因为已经成家立业了。可是姜肱三兄弟长大之后感情依旧非常的好,好到有时还三个人睡一块,这就真的非常难得。他们三兄弟能同睡一条棉被,这样到成家之后,感情还这么好,就突显他们三兄弟的确是一条心。

有一次姜肱跟他的弟弟一同去京城,结果半夜路遇强盗。月光下,强盗面目狰狞,手里的匕首泛出幽幽寒光,看了直叫人打颤。强盗嚣②张地晃着寒光闪闪的匕首一步步逼进抱在一起的俩兄弟。突然,哥哥推开弟弟,抢上前一步说:我弟弟还小,我是做哥哥的,我可以牺牲,我要挽救我的弟弟,希望你们放他一条生路。这时,后面的弟弟也走上前来说道:不!你不可以伤害我哥哥。哥哥学问、品德很好,是家里的珍宝,是国家的栋梁,我年纪小,能力差,不及长兄,还是杀我吧!兄弟俩都争着让对方活着,想到兄弟就要生离死别,俩人不禁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盗贼也不是铁石心肠,也是因饥寒才起盗心。他深深地被兄弟俩的手足情感动了,说道:我今天终于见到什么叫亲情了。于是抢了一些财物便匆匆离开。

进了京城,有人见到姜肱衣冠不整,穿得很破烂,就问他:出了什么事,你会如此的落魄?但是姜肱用其他种种的言语,来掩饰他被抢的这一段经历,绝口不提被抢的这一段事,因为他深盼盗贼能悔改。

后来事情辗转传到盗贼那里,他听到姜肱被抢而不说,非常感激,悔恨交加。于是就跑去请求拜见姜肱,亲自把所有抢来的衣物还给了姜肱,并表明痛改之意。姜肱可以说仁慈到极点,怎会不感化人?何况盗贼也是人啊。姜肱他这样的仁慈,这样爱人之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兄弟能和睦相处,父母会感到高兴,而兄弟姐妹就好比是手足四肢一样,父母如同身躯,身躯与四肢能互相搭配,这样才是健全。这也就是常形容的骨肉是一体,手足是一体。所以自古以来,兄弟就要彼此相互友爱、相互提携,长大成人之后,更要相互的帮助。

现今我们不用像他们三兄弟一样睡在一起,可是我们兄弟姐妹间也要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我们的一生中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如果一直有个亲人在身边,当遇到困难时,可以帮助你;当你不开心时,可以安慰你;当你拥有喜悦时,可以和你共同分享,那是多么快乐的事!现在社会上有些兄弟姐妹互相猜疑,争夺家产,斗得鱼死网破,这又何必呢!

同样,我们人与人之间也要像姜肱兄弟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让世界成为一个和睦、友善、美好的大家庭。

【注释】①肱:gōng。 ②嚣:xiāo,喧哗。

【第一个故事】比干死争

比干强谏,尽其忠诚,纣王淫泆①,遂以死争。

当殷商灭了夏桀之后,商的开国之君为汤王。汤是一个贤明的国君,以仁道治理天下,他曾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商朝开始非常兴盛,历经二十九个国君,立国五百多年,最后毁于纣王。

据《史记》记载,帝纣天资聪颖,反应灵敏,能说会道,臂力过人,能徒手跟猛兽搏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他人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过错。在大臣面前炫耀才能,在整个天下吹嘘名声。

纣王的叔父叫比干,在纣王身边做少师官,看见纣王这样的荒淫游佚,叹着气说:国君暴虐得这个样子不去劝谏,那就是不忠了;为了怕死不敢说话,那就是不勇敢了,国君有过失就应该去劝谏,做臣子的不用死去力争,那么就对不起天下的百姓。于是比干就到纣王那去强谏。纣王生气地说:听说圣人的心上有七个窍。就剖开比干的胸膛,挖出心脏来观看。贤臣箕②子大为恐惧,于是假装疯癫去做奴隶,纣又把他囚禁起来。太师、少师便携带着祭器、乐器逃奔周国。周武王于是率领诸侯讨伐纣王。纣王兵败,逃回城里,登上鹿台,穿上他那饰有珍珠宝玉的衣服,跳到火中自焚而死。周武王于是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挂在大白旗杆上,又杀死妲己,把箕子从监狱里释放出来,给比干建了坟墓,为后人做榜样。周武王把首都迁到镐③京,建立了周朝。

忠臣为什么不怕死,因为心中有一个字,所以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天下人的生命。比干因为劝谏而死,因此孔子就把微子、箕子、比干同称为三仁。为什么把这三个人称为殷朝的三仁呢?因为:

微子看到纣王无道,就第一个来劝谏,劝谏无效就隐身而退,逃出殷朝这个国家不再回来。孔子说他是人、身、名并全成名。

箕子也劝谏纣王,纣王把他关了起来,箕子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假装疯癫,受尽了屈辱,受尽了折磨,最后能保得自己的生命。孔子说他是人、身成名。比干所选择的是强谏,非常激烈,最后是剖心而死。孔子说他是杀身成名。

孔子称他们为仁人志士,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想解救天下百姓。尽管结果不同,但忠诚是一样的。

【注释】①泆:yì,放纵,同 ②箕:jī  镐:hào。

【第二个故事】张良复仇

张良狙①击,为韩复仇,灭秦假手,从汉依刘。

战国时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势力相当,但是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而六国中最早被消灭的是韩国。张良非常忠于韩国,一心想要复仇。

张良出生在韩国,他家族上面的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秦国灭韩国的时候,他当时二十岁,家里的仆人有二三百人,家境也相当富有。可是国家被秦所灭,国破家亡,张良为了报答深厚的国恩,弟弟死了也不肯多花钱安葬,在匆忙之中把所有家产全部卖掉,来收买刺客刺杀秦始皇,一心想要复仇。他到处去收买打听有没有大力士,可以把秦始皇击毙的。后来得到了一个大力士,暗暗地调查知道秦始皇行程要经过博浪沙,于是在这个地方埋伏,希望能击毙秦始皇,但是没有成功,只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查找谁是凶手,谁是主谋,于是张良便隐姓埋名在下邳(今江苏省宿迁县)隐蔽了很久。

后来张良遇到了汉高祖刘邦,就一心辅佐他,直到灭了秦国,张良就离开了刘邦,回到了韩国,立韩成为王,他当宰相。后来国王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又归于刘邦麾②下,最后刘邦消灭了项羽,一统天下。汉朝建立,张良被封为留侯。但是张良是一个懂得进退之人,知道刘邦对贤士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人,于是就离开了他。在汉朝统一天下后,韩王已经去世,张良就辞官学仙道去了。张良多次为刘邦谋略策划如何统一天下,其实他暗中还是忠于韩国,他假借刘邦来消灭秦始皇和项羽,无非是为韩国复仇。

【注释】①狙:jū,狙击:趁人不备,突然袭击。 ②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第三个故事】纪 信代死

纪信诳楚,假作汉王,易服代死,救主荣阳。

汉朝的将军纪信与汉王刘邦共守在荥阳城里。楚霸王项羽,即将攻破荥阳城,楚汉相争到了危急时刻,汉王无法突击重围。纪信看到这种情景,就请求和汉王换衣服。于是汉王就扮了一个普通的人从西城门逃走了。纪信穿着汉王的衣服,坐着汉王的车子,插着汉王的旗子从东门大声喊叫:我就是刘邦!围在旁的楚兵听了非常高兴,认为汉王出来投降,结果被楚人识破,用火烧死了纪信。后来汉王打下天下,做了汉高祖皇帝以后,就在顺庆(今四川南充)为纪信造了一座庙,叫忠佑庙。汉高祖诰词里面说:以忠殉国,代君任患,实开汉业。

纪信是以忠为国捐躯,代替刘邦来承受杀身之祸的,如果没有他当时的勇敢殉烈,汉朝就没那么容易建立。可谓忠、仁之至矣!

【第四个故事】苏武牧羊

苏武持节,啮雪餐毡,牧羝①海上,一十九年。

两千多年以前的西汉,其版图十分辽阔,活跃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不时地侵犯边疆,而汉朝也经常出兵反击他们。

后来匈奴的单②于派使节向汉朝朝贡,希望能藉此拉拢彼此之间的邦国友谊。于是汉武帝决定派苏武向匈奴回礼,并护送他们的使节回去。

出使的那一天,苏武手中持着长长的汉节,那是邦国之间互相往来的信物,他带领着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和平使团,随着一声威武的号令,庄严而肃穆地启程。他们带着丰厚的礼物,放眼望去,那浩荡的队伍展现出无比的威德,要传达给远方匈奴的是大汉民族对于战争永远不再发生的殷切期望。

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了匈奴内部的一场叛乱。叛变的人和苏武的副使张胜曾经有过密切往来,结果不但张胜被连坐,连苏武也无辜地受到了牵连,被扣押在了匈奴,和平的任务尚未完成,即遭此劫难,让苏武非常痛心。

单于知道苏武为人忠贞爱国,于是想要借机劝他投降,就派遣卫律等人去游说,苏武义正辞严地说:如果我忘恩负义,背叛朝廷,就算是活着,也没有颜面再回到汉朝!说罢,抽出配刀,往自己身上刺了进去。顿时,鲜血喷洒而出,他倒在了血泊之中。卫律大惊失色,赶紧冲上前去救他,医治了半天之久他才苏醒过来。

单于看到苏武的志节这么样地高迈,内心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就想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请他为匈奴效力,但是均被苏武断然回绝了。后来,恼羞成怒的单于把他幽禁到了地牢里,想把他活活地饿死,逼他投降。

在寒气逼人的地洞中,身心交瘁的苏武躺在刺骨的寒冰上,疲惫地昏了过去。不久,难以忍受的饥饿使他苏醒了过来,他爬到雪堆旁,将一把雪塞进了嘴里,又抓起汉节上的一撮毡毛,艰难地咽了下去。奇迹出现了,几天之后,苏武居然没有死。单于被他惊吓坏了,以为他一定是个神人,若是普通人,不早就死了好几回了吗?

后来,单于把苏武流放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只送给他几只公羊,目的是要让他像无法繁殖的公羊那样衰老、绝后、自生自灭,要他等到公羊能够哺乳才可以回来。

苏武拄着汉节,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他常常抚摸着它,就像是见到汉王一样。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节上的毛早就已经脱落了,完成出使匈奴任务的使命感和忠于汉朝的气节,始终在支持着他一定要活着回去。

苏武就凭着这股坚忍不拔的毅力,吃着野鼠、啃着野草,艰难地活下去,希望还有那么一天,能重见曙光,返回大汉的国土。

六年过去了,有一次,单于的弟弟到北海去打猎,惊奇地发现苏武居然还活着。在这种严酷恶劣的环境中,人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他被深深地感动了,默默地送来了一些食物和牲畜,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三年之后单于的弟弟去世,而苏武赖以生存的这些财物却全部被偷走了,又回复到从前那种艰苦不堪的日子。

艰辛的日子又过了五年,单于派李陵来劝苏武投降。李陵是汉朝将军李广的孙子,也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武将,他被俘投降匈奴之后,一直都不敢去拜见苏武,苏武高尚的人格,始终令他感到自责和羞耻。而这次受命于单于,他只好硬着头皮去。

李陵恳切地劝他说:在这种没有人烟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信义可言?有谁见得到你的信和义,忠与贞呢?回到汉朝的希望太遥远、太渺茫了,人生那么短暂,就像朝露一样,你究竟是何苦呢?

苏武长叹了一口气说道:做臣子的忠于他的君王,就如同做儿子的孝顺他的父母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儿子为了报答父母,就算是死了都在所不惜,更不要说这样的一点折磨了。我和父亲受封于朝廷,国家曾经给予我们非常优厚的恩宠,朝廷的深恩大德是我报答不尽的。今天就算是为国家牺牲,赴汤蹈火、我都心甘情愿,请你不要再劝我了。

李陵听了之后百感交集,一时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他赞美苏武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并对自己的苟且偷生悔恨不已。回去之后,他送来了几十头牛羊,希望能改善苏武的生活。

不久之后,汉武帝驾崩了,当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时候,苏武沧桑的脸上乍现出深切的痛苦。他面向南方,扑倒跪地,放声痛哭,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从那以后,他终日悲恸的哭泣,谁都劝不了他。

 数年之后,汉朝跟匈奴开始和亲了,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李陵流着泪,目送他消失在万里黄沙中。十九年前由一百多人组成的声势浩大的使团,现在只剩凄冷的九个人,怀着无尽的伤感,踏上返乡的道路。

他回到长安,奉上太牢,泪流满面地拜谒③了汉武帝的陵墓。朝廷有感于他的志节,给了他非常优厚的待遇,后来宣帝封他为关内侯。苏武把财产全部分送给亲朋、故旧,自己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妻子已经改嫁,儿子因被连坐而死,而他自己也已经白发苍苍了。

苏武八十多岁才去世。天下人对他敬仰不已,不但是在汉朝,在匈奴这样的国家,也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许止净先生说,苏武的忠义精神真的是空前绝后、光耀千古。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生活所需要的衣食住是一无所有,他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呢?可是他不但安然无恙,而且一住就是十九年,这岂不就是因为他的忠诚和节义感动了天地,而得到鬼神冥冥当中的呵护吗?或者说,这种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孔子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注释】①羝:dī,公羊。 ②单:chán。③谒:yè,拜见。

郭伋归早,止于野亭,候期乃入,不欺童龄。

汉朝郭伋,是茂陵(今陕西兴平)人,到并拜州(今山西省)做刺史,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在道路上迎着郭伋拜见他,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能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孩子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郭伋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来。当天那些孩子们都在路上欢迎郭伋的归来。光武帝刘秀称赞他是个贤良太守,后来郭伋活到了八十六岁才去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信之至极!

【注释】①伋:jí 

朱晖信心,以待知己,张堪既亡,赡其妻子。

朱晖是东汉南阳人,在太学读书时,即以人品高尚、尊师爱友受到学友们的尊敬。他很早就没有父亲,可是他为人处事,却很有气节。

他的同乡张堪,潜心儒学,素有学行,曾在太学见到朱晖,内心很欣赏他的为人,与他结为忘年交。有一次,在太学里又见到了朱晖,就把着他的手臂对他说:以后我想把妻儿托付给你照顾。朱晖听了这句话,因为责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对答。

 等到张堪死了,家里妻儿非常穷苦,朱晖就亲自去看望,并且很丰厚地周济他们。朱晖的儿子名叫朱撷②问道:父亲往日不曾和张堪做朋友,为什么忽然这样周济他们呢?朱晖说:张堪曾经说过知己的话,我的心里已经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注释】①堪:kān。 ②撷:xié

张劭信友,必不失期,二年以后,鸡黍②候之。

东汉时期,在京城洛阳读书的张劭和范式是两个很重信义的好朋友,两个人同住在太学里读书。学成离别那天,张劭流着眼泪说: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范式安慰他说: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我会按时赶到你家与你见面,并拜见令尊。两年后,中秋节这一天,张劭杀了鸡,备好了饭,并告知了母亲。他在院子里立了木柱,从木柱的影子来看时间,木柱的影子越来越短。母亲说:他家远在江南,离这里数千里之远,恐怕不会来了,你为什么这样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巨卿是一个讲信义的人,必定不会失约的。正在这时,远处尘土飞扬,一匹快马飞奔而来,马上的人正是范式。

后来张劭将要死的时候,对他的妻子说:范巨卿是可以托付的人。张劭死后,范式接到信还没有赶到,张劭的棺材怎么也放不进事先挖好的坑里,等范式一到,棺材就放了进去。范式替他精心办理丧葬,一直保护他的家人到了归湘地方,同时还非常尽心地照顾他的妻儿。

【注释】①劭:shào。 ②黍:shǔ,碾成米叫黄米。

【第四个故事】陈 实期行

陈实与友,预订行期,日中不至,舍而去之。

东汉的陈实是一个高士。有一次和朋友约定好同走的时间,过了约定的时间,他的朋友还没有到,陈实就不等朋友,独自去了。

 陈实的儿子叫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立在门外,忽然他父亲的朋友来了,就问陈元方:令尊大人在不在家里?陈元方回答:等候尊驾好久不到,已经独自去了。陈实的朋友生了气说:这么做事不是人了,和人家约定好又把人家丢下,独自去了。陈元方道:尊驾和家父约定,是在正午的时候,到了正午不来,这是没有信;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那个朋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惭愧,就谢了罪离开了。

【第一个故事】伯禽趋跪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①,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西周初年,周公有个儿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什么。商子说: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怎么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地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第二个故事】宋桓①罪己

宋桓未立, 深明大体, 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春秋时,宋国遭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国君差人去慰问。宋庄公的公子御说②,即后来的宋恒公,受他父亲之命,对鲁国的使者说:因为我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鲁国国君的慰问。

鲁国的大夫官臧③文仲知道了这一番话,说:宋国将要兴起了。从前夏朝禹王、商朝汤王,每每归罪自己,所以他们都很快地兴起了。亡国的君主,夏朝的桀,殷朝的纣,件件归罪别人,所以他们都亡国了。并且诸侯列国里面,有了凶灾的事情,就自己称孤,这是最合于礼的。言语既然恐惧,称呼又很合礼,所以宋国的兴起是无疑的了。

古人曾说:君子有了过错,就老老实实向人家认错道歉;小人有了过错,向人家解释时就极力掩饰自己的错误。宋桓公遇事能以君子处之,恤民罪己,不愧是一代明主。

【注释】①桓:huán。 ②说:yuè ③臧:zāng。

【第三个故事】锄麑①触槐

锄麑刺盾,奉命而来,不贼恭敬,竟自触槐。

春秋时,晋国有一个人,名叫锄麑,生平勇敢而又懂得礼体。晋灵公是个无道的昏君,他的大臣赵盾(谥号赵宣子)曾劝谏他好几次,晋灵公很讨厌他,就差了锄麑去行刺。可是锄麑去行刺的时间很早,凌晨三点多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这时赵宣子的寝室门却已经开了,端端正正穿好了朝服,然后在那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锄麑见了这样情形很惊讶,就退了出来,叹着一口气,心想:一个人平居时候,都毕恭毕敬,这就是人民的主人翁,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这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失信于天下黎明百姓;假如我不杀他,又失信于君王,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里能够在世上做人呢?最后锄麑就撞树自杀了。

【注释】①麑:ní,小鹿。

孙晷独处,未尝倾斜,穷老告索,欣敬有加。

晋朝时,有个姓孙名晷的人,他孝、悌、为人恭谨、清静俭约,就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幽暗的地方,他的容貌举止也一样端庄,双目观望时不会倾斜一点儿。虽然他的家里已经被封侯,很富有,可是仍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蔬菜,并且亲自在郊野里耕种田地,坚持读书吟诗的功课,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怡然自得。他有几个老年穷苦的亲戚故交,常常到家里来借钱,别人都讨厌并怠慢他们,但是孙晷却格外地欢迎和敬重他们。天冷的时候,同他们一处睡觉;吃饭的时候,就同他们一桌吃着,朝廷里的人和郊野里的人,都一致称赞他的为人。

【注释】①晷:guǐ,时间。

【第五个故事】荣绪拜经

宋臧荣绪,笃爱五经,孔子生日,膜拜典型。

 南北朝时,南朝宋国的臧荣绪,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亲自在园地里种了蔬菜,拿来做祭祀祖宗和供养母亲。后来母亲死了,他就在初一和十五这两天,很恭敬地拜着,有了甜美珍贵的食物,也一定要献供。臧荣绪隐居在京口这个地方,教授着一班学生,当时的读书人,认为他虽然不做官,却是很有学问,所以称他披褐先生。他为人表明大道,笃爱《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五部经。因为孔子是在庚子那一天生的,所以他到了这一天,把这五部经陈列在书桌上,穿了礼服戴了礼帽拜着。他又因为喝酒是要扰乱人的德行,所以常常警诫别人要少喝酒或不喝酒,他平生品行纯正笃实。

宋弘既贵,念及糟糠,不尚公主,大振纲常。

东汉有一个姓宋名弘的人,做司空的时候,正值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光武帝就和湖阳公主谈论朝里的大臣们,去试探她的意思。湖阳公主说:宋公有很威严的容貌,和很有道德的器识,在一班臣子里没有一个能赶上他的。光武帝听了,就去对宋弘说:俗语说,做了官,好把贫贱时候的朋友换过了;有了钱,好把穷苦时候的妻子换过了,人情上不都是这个样子吗?宋弘说: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就是说,凡是贫贱时候交的朋友,是不可以遗忘的,同过甘苦吃着糟糠的妻子,是不可以离异的。光武帝听后,很赞赏他,就对湖阳公主说:这件事情还是算了吧。

【第二个故事】关公秉烛

关公大义,二嫂同居,秉烛达旦,终夜观书。

汉末三国时期,有个名将,姓关,名羽,字云长,蜀汉的先主刘备在打天下的时候,和他像兄弟一样同床而睡。可是关公在许多人的面前,总在先主的旁边整日地立着,跟着先主去周旋一切,无论什么艰难危险,都毫不退避。有一回曹操带了军队,一直向东方进兵,攻破了下邳的城池,关公被俘后,曹操差张辽去劝降。关公就与张辽约定三个条件:降汉不降曹;像原来一样照顾刘备家人;如果有刘备的消息,关羽就要回到刘备身边。这个时候,先主的妻子甘夫人和糜夫人都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就让关公和二位夫人在一个房间里同住。关羽点燃了蜡烛,秉烛立于门外,整夜在读书,直到天明。曹操见此,更加敬服。

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把名将关羽奉为武圣人,至今人们还在供奉他。

祖逖避乱,亲党共之,车载老疾,躬自奔驰。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祖逖的人,天性无拘无束,度量很大,把钱财看得很轻,喜欢做侠义的事情,每每到种田人家去的时候,假称他哥哥的意思,把谷米和绸布分给贫苦的人。京师里发生了战乱,祖逖就带领亲戚和同乡的人,有几百家,到淮泗地方去避难,把自己家所有的车子马匹,都乘载那些老年和生病的人,自己却是步行,所带的药物和衣服粮食,都和那一班人共有。后来元帝叫他做了刺史,祖逖因为国家山河破碎,前途很危险,心中一直存有振兴恢复的志向,后来终于打过长江,恢复了一部分失去的土地。

【第四个故事】公义变俗

慈母公义,欲变岷①俗,与病置厅,拊摩情笃。

隋朝时,有个辛公义,做了岷州(今甘肃岷县)的刺史,可是岷州地方的风俗,每逢家里有人生疫病,全家人都要避开离去,孝义的大道理都没有了,凡是生病的人,因为没有人去服侍,多半就死了。辛公义想要改变这个坏风俗,就下了一个命令:凡是有病的人,都用轿子抬到衙门里大厅上来,再叫医生来给医治,等病好了,辛公义就叫病人的家人和他亲族的人来,对他们说:假若疫病要传染,那么我一定死了。于是那些人很感激地哭了,这个坏风俗因此得以废除。全州的百姓都称呼辛公义叫 “慈母

【注释】①岷:mín。

【第一个故事】稷①母责金

齐田稷母, 其子受金, 责以廉洁,公正存心。

战国时,齐国里有一个叫田稷的人,在宣王手下拜了相,私下收了属下官吏二千四百两金子,他把这金子去送给他的母亲,母亲问这些金子从哪里来的,田稷回答说:是从属下官吏那里得来的。母亲就责备他说:国家设有官爵来待你,用了很厚的俸禄来养你,你不能够很廉洁、很公正来奉君王的命令,那就不是我的儿子了。田稷很惭愧地走了出去,把金子还了属下官吏,自己去请求齐宣王办他的罪。齐宣王很重视他母亲的行为,就仍旧叫他做相国。君子说:田稷的母亲天性既廉洁,又能够教化儿子。

【第二个故事】邓后克己

邓后却贡,禁献珍异,减撤救饥,达旦不寐。

东汉和帝的皇后邓绥①,是太傅邓禹的孙女儿。她时时以制胜私欲为念,所以她的德行在后宫里首屈一指。当册立她做皇后的时候,她推辞避让了多次。这时候,四方诸侯都竭力访求奇珍异宝贡献上来,自从邓绥做了皇后以后,下令禁绝他们上贡,就是到了四节年关,也只准供给一些纸墨罢了。到后来邓绥做了皇太后,天下多灾,不是大水便是大旱,长达十年之久。邓太后一听百姓们受了饥饿,就一夜不睡到天明,自己减除了供奉去救灾困,从此天下仍旧太平,年年有十足的收成。

【注释】①绥:suí

【第三个故事】柳韩和丸

柳韩夫人,绫罗不御①,归乘竹兜,丸熊远虑。

唐朝时节度使柳公绰的妻子韩氏,是宰相韩休的孙女儿,她治理家务严谨庄肃、俭省简约,堪称缙绅家的模范。嫁到柳家以后,三年没有露着牙齿笑过,并且摒弃那些绫、罗、锦、绣的衣服,一概不肯穿着。每当回娘家去探望父母的时候,就坐一乘竹轿子,叫她的两个儿子穿青衣在后面跟着走去。她常常用那些苦参、黄连、熊胆做成丸药,分给她的儿子们,在晚上读书的时候含在口里来激励他们勤奋读书。后来她的儿子名叫柳仲郢②的,官居尚书仆射,她的孙子名叫柳玭③的,当了御史大夫。

【注释】①御:称与皇帝有关的叫御用。 ②郢:yǐng。  ③玭:pín。

【第四个故事】丁香殓①银

丁香主死,付银使逃,仍置棺内,不受分毫。

明朝时有一个叫王瓒②的人,他的丫鬟叫丁香,是陕西省周至县人,当时盗贼四起,无法安居在家。于是丁香就跟王瓒出外避难,强盗要来了,王瓒就拿银子给丁香,叫丁香独自一个人逃走。后来王瓒被强盗们烧死了,丁香就把他的尸首背了回来,并且把王瓒生前付给她的银子仍旧放在他的棺材里,把他殓好后安葬了。

【注释】①殓:liàn,把死人装入棺材里。 ②瓒:zàn。

【第五个故事】彭陈辞姻

陈氏有子,巨商爱之,欲纳为婿,婉言以辞。

明朝时彭鹤祯的妻子陈氏,是广东番禺①县人,很早就守了寡,她抚养孩子守着贞节,并且教子有方,凡是志向所在总要处处符合义理,所以她的儿子受了母亲的教化也很贤明、很能干,并且讲究德行。那时候,有个富商想用几千两银子,叫她儿子去做上门女婿,被陈氏辞谢了。有人劝她说:你把儿子给富商做女婿,那么就可以长久享受富裕的生活,比现在常常处于贫穷的境地,不是好得多吗?陈氏说:骤然得到了钱财,并不是吉祥的事,并且娶媳妇是应当讲德行的,哪里可以讲钱财呢?终于竭力拒绝了。

【第二个故事】班昭女诫

汉室班昭,常惧黜辱,赐①号大家,宫中教督。

东汉有个才女,姓班名昭,是曹世叔的夫人,她是著名学者班彪的女儿,早年守寡,很有节操品行和法度。她的大哥班固作《汉书》,还没有完成就亡故了。汉和帝就下诏书叫班昭继续做完。后来又屡次召她到皇宫里去,那时候邓皇后和宫里的许多贵人们都用事奉先生的礼节对待她,称她一个美号叫曹大家②。她曾经说:我嫁到曹家四十几年,时刻小心恐惧戒谨,常常恐怕有过失,受黜辱,以致丢了爹娘的丑,增加里外的连累。又恐怕几个女儿嫁到人家里去失礼,以致羞辱班家的宗族,于是做女诫七篇。

【注释】①赐:cì,给,指上级给下级或长辈给晚辈。  ②家:gū,同大家是古代对女性长辈的尊称。

【第三个故事】崔卢仕训

崔母卢氏,训子官箴,轻裘肥马,内愧于心。

唐朝时,有一个人叫崔玄暐①,他的母亲卢氏有贤良的操守。有一次,卢氏训诫儿子说:我常常听到有在外做官的,人家说他穷得不能自活,这就是好的信息。若是积蓄的资财很充足,穿着轻软的裘,骑着肥壮的马,这就是不好的消息。倘若能够用做官所得的俸禄奉养双亲,那是可以的。倘若不是这个样子,那么同强盗们有什么分别呢?就算没有很大的过失,难道自己心里,也不知道惭愧吗?你做了官,倘不是忠心廉洁,怎么可以在天地间做人呢?应当牢牢地记着我的话。所以后来崔玄暐有清白的名声。

【注释】①暐:wěi,同

【第四个故事】徐后内 

明徐皇后,愧德弗似,率下佐君,恭以远耻。

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是中山王徐达的大女儿,从小时就很贞静,又喜欢读书。明太祖朱元璋得知她的贤淑行为,就亲自和徐达当面订了婚。等到后来册立为皇后,她常常心里想,自己虽然在中宫里做着皇后,但是很惭愧没有道德,似乎不配做这个统领妃①嫔们的正宫娘娘,因此她对照古训,时时刻刻觉得自己不够做属下的表率?熏又没有好的主意帮助皇帝?熏这样就辱居了皇后的高位?熏每当想到这些事情就觉得很羞耻。她曾经采辑女宪女诫,做二十篇的内训,又分类编辑古人的善书,颁布天下。

【注释】①妃:fē?熏古代皇帝的妾,地位仅次于皇后。

【第五个故事】御妻求去

齐相御妻,窥夫拥盖,意得气扬,羞其骄泰。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子的驾车人给晏子张了伞盖出来,他的妻子在门缝里看到自己的丈夫很洋洋得意的神气。过了一会儿,驾车人回来了,他的妻子就要求丈夫和她离婚。驾车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你为什么要我和你离婚呢?妻子说:晏子身体还不到六尺高,可是在齐国里做了宰相,名誉传遍了天下的诸侯。但是我看他出来的时候,他的态度是那样谦和,常常好像自己不及他人的样子。现在你的身子有八尺高,只是个给人家驾着车的奴仆。但是你出来的时候,趾高气扬,很有得意的神气,你只能做着卑贱的人,因此我要离开你。从此以后,驾车人就很谦恭了。晏子觉察他的行为忽然改了,心里很奇怪,就问他是什么缘故。驾车人把这件事的原委老老实实地告诉了晏子,晏子很称许他能够改过自新,就荐他做了齐国的大夫。

【第六个故事】乐妻婉谏

乐羊子妻,激耻指迷,夫还所拾,姑弃其鸡。

汉朝乐羊子的妻子为人很有操守。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人家遗下的银子,就拿回家来给妻子。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古时候的人,有志气的不肯饮盗泉里的水,就是因为那个泉的名字不好;廉洁的人不肯吃嗟①来之食,就是因为他呼唤得太没有礼貌了。现在你为什么去拾人家遗失的东西,拿来污辱自己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觉得很惭愧,就把拾来的银子丢在田野里。有一天,邻舍人家的鸡走到她家的园里来,婆婆就把这只鸡杀了准备吃掉,乐羊子的妻子对着鸡流着眼泪不肯吃。婆婆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她是什么缘故,乐羊子的妻子回答:我自己悲伤着家里贫苦,不能够做好的菜来供养婆婆,以致婆婆吃着别人家的东西。她的婆婆听了很是惭愧,就把这只鸡丢掉了。

【注释】①嗟:ji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袁天罡的历史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