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算不算劳动教育课程属于什么课程?

作者:王营,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近日,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内容包括:①日常生活劳动-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②生产劳动-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③服务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

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学煮饭、做菜、修家电”等日常生活劳动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禁让人想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先生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主张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他认为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更不是好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新课程方案对劳动教育课程的这一定位,正是这一理念的回归。

首先,做好日常劳动,是对陶行知先生“做中学”理念的最好诠释。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单就做菜而言,孩子们每做一道菜,都要经历选料、加工、烹饪等一系列复杂程序。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既要了解各种蔬菜的属性,又需要掌握油、盐、酱、醋等各种调味品的使用方法,还需要运用统筹方法,熟练掌控整个烹饪流程,这里面既要用到数学知识,也要用到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这样说,孩子们每做一道菜,每煮一次饭,每修一件家具,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综合学习,这就在劳动教育中较好落实了新课程方案倡导的“跨界学习”理念,从而把课本上的“死知识”变成了生活中的“活知识”,而这些“活知识”,正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最终能变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做好日常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参与做饭、做菜、修家电等日常家务劳动,能让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引导孩子热爱生活,懂得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帮父母做,给父母做一顿简单的饭,这不仅是分担劳动,也是从小培养孩子心智美德的关键,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情商,更好地融入未来学校和社会的大环境。

家长与孩子共同做家务劳动,为彼此创造了一个自然而然的交流互动场景。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不仅能培养孩子爱劳动的良好的习惯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一名曾经参与过做菜的学生说:“我做了两道菜就感觉累死啦,想想家人为我做了那么多年的饭,爸妈真是不容易。当吃到自己做的饭菜后,感觉特别香,然后看到爸爸、妈妈吃我做的饭时,觉得挺值得的,很有成就感。”孩子们通过做菜,心灵受到洗礼,正是这项作业的意义所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将幸福与劳动统一在一起,他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渴望幸福,但远非所有的人都愿用劳动去掘深幸福之井,并从中发现新的幸福源泉。”一个家要想幸福和谐,必须每天有烟火气,氤氲出人间的美味。如果孩子从小学生做家务活,未来成家立业后也会很注重营造家的味道,就像家风一样代代相传。饭菜的香味是最好的粘合剂,把一家人的心团聚在一起,这就为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打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这些日常劳动,贴近实际,便于操作,易于检查。前些年,杭州一所小学曾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在家养蚕”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蚕的生活习性,写观察笔记,然而这项作业却遭到家长们的反对,原因是这样的家庭作业不切合实际,不好操作。养蚕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一般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学生也难以独立完成,最后只好由家长代劳,这就失去作业的意义。而家务劳动就不同了,每个家庭几乎天天都在做这些工作,不需要单独准备材料,不用增加额外和经济负担,只需就地取材就能完成,现场操作就能看到孩子的劳动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和实施这项劳动教育课程时,要防止家长包办代替。家长首先要适当示范,但不能去替代学生劳动,替代学生劳动会起到反作用。家长不但要有这种意识,还要为孩子创造劳动机会,提供条件。如果把什么事都包揽了,孩子的劳动机会就会严重缺乏,那么他的自理自立能力、劳动意识等就会大大弱化。

}
学生们在天台农耕园收获满满,也在劳动中全面发展。
学校大力推进“艺术+工艺与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等“学科+”劳动课程。
校内的天台农耕园成为学生种植、劳作、收获的劳动实践基地。

    “原想从天台农耕园中收获一缕春风,劳动教育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学生田宇涵很喜爱植物,麓城外国语小学建好天台农耕园后,他像鱼入大海似的,闲下来就想去天台农耕园劳动。田宇涵原本调皮淘气、成绩中等,劳动教育帮他实现了蝶变。他成长为学校农耕研究所所长,还在学习等领域全面发展。

    正是真心喜爱劳动教育,麓城外国语小学农耕研究所的学生在寒假期间,来到天台农耕园,给春播水稻育苗等。他们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自2015年建校起,麓城外国语小学就以劳动教育带动“五育并举”,在校园开辟“开心农场”,成立天台农耕研究所等,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校以学理研究为根基、以模式建构为核心、以空间联动为合力、以“三全五育”课程体系为途径、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为推手,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创造能力的未来人才。

    2015年,麓城外国语小学刚推行劳动教育时,遇到多重困难。学校场地受限、师资队伍不专业,部分家长存有异议,学校、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各自为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曾一直存在,家校社如何劲儿往一处使?

    “劳动教育是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在新时代,不能再将家庭、学校、社会的劳动教育简单归类为‘不同环境下可以教给学生什么’,而要探索如何以劳动教育为‘轴心’,家校社协同育人。”麓城外国语小学校长邬丽萍表示,学校将家庭、学校、社会实践等领域原本孤立的劳动育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耦合联动的良好机制,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谋定而后动。麓城外国语小学以问题为导向,聘请专家,政、企、学、研多方共建研究团队。学校成立专家智库引领的指导小组和校长牵头推进的实施小组,他们通过政策分析、现状调研、需求分析,根据国家所倡、深圳所特、学校所优,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计划共商、资源共建、课程共教、素养共育、成长共赢,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

    “教育性是劳动教育的首要属性。学校将学生成长成才立于劳动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在探秘万物生长规律中,自然成长、全面发展。”麓城外国语小学副校长马丽娜介绍说,学校用“五育并举”的整体性思维谋划劳动教育行军图,通过创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等,培养学生的“劳动之德、劳动之美、劳动之行、劳动之智”等素养。

    有方向更要有路径。麓城外国语小学螺旋式上升地推进劳动教育。办学前两年,学校在实践中积累劳动教育经验。办学第三到五年,学校在“自理劳动+少年邮局服务+农耕园种植+实践基地实践”劳动教育特色的基础上,组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搭建具备麓城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办学第六年,学校总结、提炼育人模式,家校社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向校外专家、深圳市自然学校教师邱俊杰虚心请教后,麓城外国语小学教师俱于婷,选择向日葵等学生较喜欢又易于成活的植物种子作为课堂奖品。看到学生种出籽粒饱满的向日葵,家长高兴地拍照发给俱于婷老师。植物在生长,爱劳动的“种子”也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

    “要让学生会劳动,教师要先动手学会劳动。学校通过全员培训,引导全体教师自觉将劳动意识、观念融汇到课堂教学。学校工会还积极开展插花、做菜等劳动技能培训。”马丽娜表示,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专项培训、专家引领、师傅帮带等,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还构建劳动教育教师研修实践共同体,通过课题研究、课程观摩、教法研讨、活动研发等方式,提高教师劳动教育专业素养。

    “学校外引内培,努力让校外专家做好引领,校内教师担当中坚,家长成为私人教练,打造爱劳动、会劳动、能劳动的多元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邬丽萍介绍说,麓城外国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包括专家、技术、实施、行政团队。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专家负责理论引领、方向指导,技术团队由柴火创客等专业技术人员构成,学校教师与华为、腾讯、大疆等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学校教师、社团校外辅导教师联合实施课程。

    在深圳市自然学校专家指导下,麓城外国语小学学生们因季节制宜地学习实践“园艺农耕”课程。他们发现动植物生长都有天时,要遵时守位、顺应自然规律。秋季学期,学生们在水稻池中探索营造水稻、鲤鱼共生共养的循环生态环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应需而变地聘请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学校外聘了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博士张寿洲等7位教师,成立了南兆旭自然博物工作室。校内外劳动教育教师动态协同实施劳动教学,校内教师从中提升了专业素养。

    为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同盟军”,近年来,麓城外国语小学开设“家长重塑课程”,开展“万千教师进家庭(社区)”活动,让教师引领家长当好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协助者和监督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言传身教,并给学生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让学生从小就崇尚、热爱劳动。

    麓城外国语小学三年级(2)班学生乔语萱的房间越来越整洁了。她在学校劳动课程与社团活动中,提升了物品整理收纳能力。她学以致用,买来书籍整理架等物品,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原来劳动教育多以活动方式呈现,课程存在内容缺乏系统性、设置不连贯、实施方式不兼容等问题。学校对症下药,注重发挥课程的主阵地作用。”邬丽萍介绍说,麓城外国语小学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精耕细作“三全五育”课程体系。学校以开发、实施“基础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基地课程+跨校协同课程”为抓手,以“稳·和”农耕课程为主课程,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化、系统化、常态化实施。

    2018年,麓城外国语小学开发出“尚美‘乐’劳动”劳动实践基础课程,包含启趣、探美、展能、融善、乐行、创享六个主题,每周至少安排1课时。学校还配套编写了劳动实践指导手册。“稻谷生长历经育苗、拔节、抽穗,育人也要静待花开,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劳动兴趣和技能。”马丽娜具体介绍说,学校低年级段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为主,包括爱护自己、讲卫生等四爱、六会内容。中年级段侧重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高年级段注重引导学生手脑结合,让劳动更具创意和省时省力。

    学校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隐性、显性劳动教育资源,如数学课中的整理房间等活动,努力将劳动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学校实施“学科+”课程,推进“文科+劳动观念与态度的培养”“理科+强化劳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艺术+工艺与产品设计能力的培养”。

    麓城外国语小学学生吴柳梦原来觉得劳动又脏又累。在学校鱼稻共生年级主题教育活动课程中,她在同学带动下,积极下到淤泥田中种空心菜。吴柳梦现在经常帮家人分类厨余垃圾。学校活动课程包括主题教育、快乐成长展能月等。其中年级主题教育活动每学期分年级分主题开展,有收纳整理、厨艺比拼等活动,引导学生强化劳动自立意识。

    实践出真知,田宇涵带领着昆虫组验证发现网上部分关于真菌的说法不准确。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实验验证,为学校植物拉好害虫防护网。麓城外国语小学组建了植物学等社团、实践基地,教师带着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做中学、学中创。2016年,学校植物学社团获评深圳市优秀社团。学校还在2016年成立了少年邮局,学生们设计出33枚宣传戳,送给武警官兵。学生周末到吉华邮局体验小邮差生活,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

    乔语萱加入学校植物社美食组后,劳动热情、做饭技能都大为提升。她用家里的厨余垃圾堆肥,从学校换来新鲜蔬菜,在家里炒出了人生第一盘菜。近年来,麓城外国语小学开设家本课程,为学生分阶段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强化家校共育。学生们回到家中实践在学校学到的劳动技能,将劳动技能与生活技能相互转化。

    “学校与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上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实施。”邬丽萍表示,麓城外国语小学成立家庭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专家、教师、家长共建家庭劳动教育指导团队,推动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

    学生曾逸晨的外公是种黄瓜的“好手”。他推荐外公在班级农耕课程上为同学们示范种植黄瓜。同学们在观摩精湛娴熟的种黄瓜技艺中,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曾逸晨由此发现,专业劳动技能而非顽皮淘气,才能让同学更关注自己。麓城外国语小学每年都开展家长讲师进学校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发挥专长,进校开展劳动教育。这项活动带动更多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学校着力创新家校共学、互学新模式,打造家校发展共同体,让学校劳动教育带动家庭劳动教育。学校还引导家委会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服务性劳动,推动劳动教育从学校辐射到家庭、社区。

    在仙湖植物园张寿洲博士带领下,麓城外国语小学连续4年组织学生们到仙湖植物园,开展给植物园做装饰等劳动实践活动。“学校社团是社会准备课室,家庭社区是准社会课室,社会是真实的社会课室。学校要联通三方劳动教育资源,做好组织和评价。”据马丽娜介绍,麓城外国语小学引来社会资源“活水”,建设社团、社区、社会三层进阶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立体化实践大课堂。

    麓城外国语小学充分利用本地自然环境、产业资源等特色条件,与南方红旗公司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和建设企业基地、社区基地等多元社会劳动教育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学生在华大基因等10多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运用、检验学到的劳动技能。他们通过到福利院做义工等方式奉献社会。麓城外国语小学在家长、社会中赢得了良好口碑。

    麓城外国语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共尝一盘炒红薯叶,大家吃着格外香。这盘红薯叶是他们在学校“开心农场”里的劳动成果。部分挑食的学生在劳动中体悟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逐渐学会珍惜粮食。

    “体验比说教的教育效果更好,学校劳动教育重‘劳’更重‘育’,以劳树德、促智、健体、育美。”邬丽萍介绍说,学校让劳动教育和德育同频共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学校引导学生在流汗劳动、分享收获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勤俭、奋斗、创造、奉献的劳动精神,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的需要、民族的振兴、时代的使命紧密联系。

    如何尽可能提高草莓地的利用率?在导师邱俊杰带领下,学生们小组合作,将勾股定理等数学、科学知识转化为管用实用的实际本领,把田地堆成梯形,合理布局更多草莓秧。学生们在劳动实践中领悟到,学好知识能让劳动创造更大价值,助推国家农业等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

    “学校顺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将劳动教育、学科教育融合成模块化、进阶式的学习体系。学校因年级制宜地推进劳动实践必修课,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提升学习能力,知行合一、学做结合。”马丽娜介绍说,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情境导入、选题分工设计及完善方案、实施方案动手实践、评价与分享”等环节,用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具体任务中,跨学科、创造性地学习运用知识。

    麓城外国语小学六年级(3)班学生汤思瑜精通于交叉等多样缝制方法。教师余海燕让她作为小导师,向其他同学传授不同缝制方法的操作要领。学校完善小导师制,引导获得新知的学生即知即传,教授未识的学生边学边练。学生们通过同伴教育相互促进提升,实现知识从输入到输出。

    如何让拉力车跑得更远?五年级(5)班学生小组相互协作,历经多次失败、探索,他们终于能让气球匀速地给拉力车提供动力,夺得学校拉力车比赛冠军。麓城外国语小学引导学生们在劳动过程中手脑结合,学会发现、解决问题。学生及其作品在深圳市校园博物教育、中小学生自然笔记评比等活动中,夺得多个一等奖。学校在2019年度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遴选、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等活动中,夺得多项荣誉。

    一年级(7)班学生但星辰在“我会洗小衣物”活动中,夺得“劳动小能手”荣誉。家长在他的劳动实践成长档案中表扬说,他以前做家务不积极,而学校用小比赛、表彰等方式,让他进步很大。

    麓城外国语小学每个学生都有专属的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包括劳动的过程性记录和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同伴、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的评价。教师、家长关注和记录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表现、态度、成效、进步和闪光点。学校每月都为积极劳动的学生颁发红领巾劳动奖章。

    “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不但考核学生技能性劳动素养,更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看重劳动习惯、意识等价值性与精神性劳动品质的评价。学校评价体系力争见物更见人、见生产更见教育。”邬丽萍表示,麓城外国语小学通过家校社三方评价、过程与结果性评价、日常记录与定期总结等相结合,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

    麓城外国语小学用成长档案、等级评价、量化打分、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以及协同观察法、作品展评法等6种方法,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为推动劳动教育过程的反馈和改进,学校评价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学校通过过程性激励、劳动积分打卡等方式,引导学生想劳动、愿劳动、爱劳动。

    “非常棒!只要你动手去做、反思改进,就会做得更好。”学生吴泓锐第一次煎鸡蛋,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在家校持续鼓励下,他再接再厉,成长为学校植物学社团美食组组长。麓城外国语小学将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况,纳入学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及时双向地反馈学生的家庭劳动与在校劳动情况。家校联合科学应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与激励等功能,形成良性循环。

    为用绩效考核杠杆提升教师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麓城外国语小学还着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教育。学校业绩考核、评优评先向劳动教育表现突出的教师倾斜。

    深圳市花也能为劳动课程添光彩,麓城外国语小学利用簕杜鹃等深圳特色资源,开设“家乡植物我代言”等劳动教育课程。桃花文化旅游节是西藏林芝的一张名片。林芝市第一小学借鉴好经验,指导学生通过种植桃花等劳动,运用所学为家乡的桃花做好个性化代言。

    作为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近年来,麓城外国语小学基于人工智能建设的农耕劳动园,获批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科技机构项目,被中国教科院授予“STEM种子学校”荣誉称号。学校借助主题论文、课题、研究项目等方式,总结、分享优秀课例、实施经验等劳动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助推更多学校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2020年,广东、广西、云南等地6所共同体学校师生合作,通过线上交流学习、线下种植活动,实施“绿色快乐农耕园”暑假劳动周课程。2019年,麓城外国语小学牵头的“基于大湾区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共同体”,获批广东省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重点项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41所中小学校参与。麓城外国语小学依托共同体等国家、省级劳动教育项目,通过“跨区域、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协同实践,带动多所共同体学校劳动教育“共师、共生、共享、共发展”。

    “推广传播学生的劳动成果,能提升更多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邬丽萍介绍说,麓城外国语小学与深圳、广州及广西地区等多地学校,经常联合开展厨艺线上比赛和展示活动。学校还紧跟物联网等科技、产业发展浪潮,开发物联网创意设计与制作等劳动教育课程。其中“绿色快乐农耕园”课程等精品课程被拍成视频,共享到广东省双创强师工程网站。

    麓城外国语小学经常受邀到省级学术论坛等活动上作报告,学校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过程体验的深入性,广受好评。全国多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相关领导来校参观学习。中央电教馆专题资源部主任曾祥翊就高度评价说:“做法有创新,课程有童趣,整合资源有广度,劳动教育有成效。”学校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实操性、普适性强,已在41所学校生根开花,正引领更多学校提升劳动教育育人质量。

    “你的努力我们替代不了,你的未来更不是我们可以创造的,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完成,去实现!”三年级(4)班学生郑舒涵的家长在女儿叠被子、拖地等劳动中,看到悄悄长大的女儿,看到在阳光下奔跑的女孩。劳动教育如喷薄而出的“星火”,正引导麓城外国语小学和学生创造更闪亮的未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教育课程属于什么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