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铁是ppp项目吗运营ppp竞选时间

8月27日,随着“勇为一号”盾构机刀盘破壁而出,由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的徐州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出入场线盾构区间左线顺利贯通,标志着徐州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首条盾构区间顺利贯通。 [图片] 徐州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出入场线盾构区间左线顺利贯通 徐州地铁3号线二期工程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线路全长约6.5公里,共设车站6座,其中换乘车站2座,是沿城市核心区南北方向发展主轴的轨道交通骨架线路。中铁十八局集团隧道公司承担一个车站、…

}

9月28日,徐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项目正式建成通车,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中首个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徐州地铁1号线是江苏省重点基础设施工程,也是徐州市和苏北地区第一条地铁线,还是国内首条PPP地铁整线。它的建成通车,弥补了徐州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与机场、高架快速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打通城市运转的任督二脉,自此徐州区域核心城市竞争力呈几何式递增,城市交通潜力以井喷式释放,都市活力与自信心将显著增强,淮海经济区1.2亿百姓将共享地铁汇聚的商业繁华。

    徐州地铁1号线,线路紧紧围绕城市空间布局,贯穿徐州市东西发展主轴,联系了老城区、坝山片区和城东新区,如同一条金丝带,串起了绿地之窗、云龙万达、和信广场、苏宁国际、古彭大厦、淮海天地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快速联通铁路徐州站和京沪高铁徐州东站两大综合客运枢纽,是徐州市内公共交通的中轴线路。项目西端起于路窝村站,止于高铁徐州东站。线路全长21.97km,设置车站18座。中国建筑承担项目全线建设任务,合同总额162.78亿元,于2015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实际建设工期55个月。

    地铁建成之后,城市东西方向原先乘坐公交一个小时、驾车四十分钟的郊区与城市中心通行时间缩短为二十分钟,城市主线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尤其是联通了徐州站和徐州东站两大交通动脉,让市民的探亲及公务出行更加便捷。有专家分析,徐州地铁1号线开通后,将直接带动途经的七大商圈蓬勃发展,形成最具含金量的“财富线”,完成从“一站式消费”到“商圈式消费”“商业带式消费”的嬗变,提速现代服务业发展,重构城市产业格局。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人流、信息流的高度聚集,为城市经济带来无限发展活力。

    彭城广场站是徐州1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工程换乘站,同时也是全线最大车站,车站占地面积近12000平方米,基坑最深处达35米,是目前地铁施工领域第一大基坑。车站位于市中心最繁华地带,因此这里的换乘站设置了17个出入口,车站东侧地铁项目地连墙距苏北第一高楼苏宁广场围护桩最近处仅有0.9米。基坑上部2-10米是徐州特有的老城杂填土层,土质疏松易垮塌。基坑下部是灰岩、溶洞等喀斯特地貌,富含承压水,在施工中易造成桩位倾斜,带来隐患,因此该车站建设被业内专家称为“江苏最难、全国罕见” 地铁车站。为攻克这一超级难题,施工单位特邀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以及王梦恕、肖绪文、叶可明、杨秀敏、王景全、陈湘生等7名工程院院士把脉问诊,还同时增加大型设备投入,引进两台国际先进的改良版SR385RC8旋挖钻机,仅机械设备总价值就超过一亿元。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攻关,短短4个月便完成了56幅地连墙、87根格构柱建设,成功解决了彭城广场站格构柱托换、盾构过站、暗挖洞室群施工、地下水超前探测及控制等诸多难题,最终实现车站顺利封顶。

    徐州地铁1号线沿线施工环境十分复杂,建筑物和构筑物多达130多处,基础类型千姿百态,地下空间近接工程繁多,对周边环境的保护挑战严峻。此外,全线富水岩溶混合地层占比突出,具有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随时空域呈复杂变化性三大特点,工程施工包括明挖、暗挖、盖挖、盾构等多种施工工法,其中大断面暗挖、大纵坡掘进、浅覆土始发、小净距隧道、多线路地下换乘等工法转换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单位在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施工,将BIM与项目管理逻辑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智能采集、高效协同管理、数据科学分析,有效契合施工现场需求,解决了多项目群的施工管理难题。截至目前,徐州地铁1号线荣获专利5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7项,获得科学技术奖15项,创新示范工程5项,研发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施工平台3部,获得工法27项, QC成果14项,发表论文60篇,发布著作标准6部,以科技创新的强大实力,助推了地铁项目的高效履约。

    矿山法下穿黄山加油站施工隧道拱顶距离加油站垫层约为7.88m,地下埋设4只直径2.6m,长6.2m卧式埋地油罐,属于二级加油站,油罐基底埋深4.40m,是国内首例近距离穿加油站施工,难度大,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单位多次召开专家讨论会,确定施工方案,采用洞内超前帷幕注浆形成一层混凝土保护壳,将洞内爆破区域与外部渗油区域隔绝,避免爆破作业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同时帷幕注浆对隧道拱部土体的加固能够有效的减少地表沉降及建筑物沉降,避免油罐及输油管路破损泄露的风险,确保施工安全、有序,完美履约。

    如同一条长龙,轨道在地下空间穿梭辗转,经过高架、明挖段、盾构段等复杂环境,是否平顺直接影响了客车的安全性与乘客舒适度,其施工工效及铺设质量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引进了最先进的高铁CPⅢ控制网和轨检小车成套技术,开发成套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及轨道精确定位配套测量工具装置。轨检小车棱镜能实时反映轨道状态,通过调整轨道行位尺寸,将线路设计偏差值控制在±0.1毫米内,提升了列车平顺性和乘客舒适度。

    车辆段相当于地铁的“家”,地铁每天“下班”后要回车辆段进行检修维保。传统轨道铺设是先架设好轨道,再打混凝土固定,而1号线车辆段轨道面高达1.5米,交叉作业多,且地基四周作业面无法满足传统架轨法施工条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项目团队创新工艺流程,倒置施工工序,将传统架轨法改为柱式道床无轨施工,先利用BIM技术精准定位,在保证轨距的前提下打好混凝土,再进行架轨,工效提升了30%以上。

    隧道内,系统机电如一座庞杂的迷宫在狭窄的隧道里兵分四路,保障着列车的运行安全。站在隧道口向前望去,电缆线路延伸至隧道每个角落,各种线路设备敷设前,需对隧道全线进行内部打孔、固定支架。施工单位创新采用隧道扫描+建模的建造模式,通过3D激光扫描抓取隧道区间各施工点坐标,完成区间隧道建模,将区间所需安装支架、设备模拟安装在隧道模型内,并进行精准进行隧道线路设备敷设模拟测试。

    这些“黑科技”怎么够?在徐州地铁1号线里,各种不同深度、不同大小的安装孔共有62万个。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激发了大家的研发热情,一群平均年龄仅29岁的工程师们以一号线为平台,设计研发了“隧道轨行式全向内壁钻孔机器人”。

    黄色的铁甲、活动自如的钢拳,这台钻孔机器人似迷你变形金刚,钢铁底盘负责移送,通过轨道自动纵移到工位后,为接触网、侧壁电缆安装顺次打孔。区别于普通钻孔机器人一次打孔数量有限,项目研发的打孔机器人不但能同时钻更多孔,还具备自动测量布点、找点钻孔等功能,24小时不间断作业,其单孔作业时间小于100秒,打孔效率与人工相比提升约6-10倍,整体技术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徐州地铁1号线项目,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有1000多个。施工单位研发的二维码云上技术进驻工地后,只需手机一扫,项目情况、人员信息、设备安全运行须知、质量控制、施工流程等就可一目了然。

    在施工中,二维码成为每个施工环节的“把关人”,所有详情实时上传,不仅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也实现了阳光施工。施工检查中发现问题后,工作人员就用二维码上传图片,相关负责人看到信息后必须整改修复,形成问题解决的闭合链条,消除扯皮推诿,随时查看,简单高效,提高了管理水平,确保了工程质量。

    如今,二维码已成为项目的“施工日志”和“说明书”,如同“超级大脑”,高效记录着工程项目运行的每一天、反馈施工流程的每一个步骤,让复杂的工地真正成为了“智慧工地”。

    站内你看不见的地方,隐藏着大大小小的前端传感器,它们时刻采集着地铁环境状态并反馈给监控平台,综合监控系统可自动控制站内温度、湿度、照明等,还可对所有接入系统进行故障监控,遇到故障时平台会自动报警,并及时更换维修,保证地铁安全运营。该地铁的综合监控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通过风水电、信号、系统机电等的大集成,实现了地铁运行的自动化智慧管控,让步入地铁后的体验更加舒适便捷。

    戴着防护面具的焊工,火花四溅的焊花,这也许是工地最常见的场景,然而在徐州地铁1号线却难得一见。原来,施工单位将生产一线前移,风管、空调水管等全部采用工厂化预制,一块块零件在加工厂连接完毕并形成模块,再运输到现场“拼积木”般安装,不仅提升了工效,也减少了现场切割和动火作业。

    但是,装配式建造如何避免现场安装不匹配?车站的常规机电全部采用BIM建模进行管线综合排布,通过BIM技术协同设计、虚拟建造,实现工厂精准下料和精细化生产。BIM+装配化施工的模式为常规机电施工节省了两个多月的工期。

    创新管理模式,应用“黑科技”建造,项目成功实现由传统建造模式向智慧建造、绿色建造升级。在这里,施工单位还研发了“中建电子综合监控软件平台”,并取得国家软件著作权。施工单位整合设备厂家资源完成了可用于轨道交通等多个场所的全套安检设备的产品检测注册,并获取由公安部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就像一个练兵场,为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人才提供了广阔平台。

    地铁是城市人民出行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作为乘坐列车必经的地铁站,不仅是一个公共场所,也是一个展示文化和艺术的平台。作为徐州地铁1号线全线设备区、车站公共区的装修及设备区的二次结构的建设方,在对全线车站进行设计、建造过程中,施工单位充分提取“徐州特色建筑”为元素,通过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以灰白为主色调,采用铝板及方通结合灯光艺术的应用,诠释文化主题。不仅做到了全线设计风格统一协调,还通过站厅、站台墙面烤瓷铝板和柱面搪瓷钢板的分割造型、以及地面浅灰色花岗岩的简洁铺设,营造出简约、大气、厚重的文化空间,达到了一线一景,一站一色的效果,让全线都展现出徐州丰富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自然生态、交通区位等特色。

}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潘晓娟;[N];中国经济导报;2019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N];甘肃日报;2019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明娟;[N];甘肃经济日报;2019年
本报记者 李俊如 苟超;[N];巴中日报;2016年
记者 祝嫣然;[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本报实习记者 李慧敏;[N];中国证券报;2017年
叶锋 何欣荣 岳德亮;[N];企业家日报;2017年
记者 徐燕燕;[N];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
记者 董晓鸥 通讯员 沈晓燕;[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7年
戎素梅;[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7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赵超霖;[N];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
记者 蒋虎雄 通讯员 徐良;[N];台州日报;2017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为什么叫停ppp项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