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师瑜伽观修视频是最深的修法?请用教证说明

上师讲经说法数十载,所述法宝,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理事一如、性相不二、显密圆融;故有弟子忧其不得其门而入,问及当从何处下手修行,方能次第分明,脚踏实地,实修澈证,以期早日利益一切如母众生。上师悲悯众生,慈悲摄受弟子,亲自撰写纲要,指示弟子门径,并嘱学人见地行持并重。

师诲曰:学佛修行,首重基础,基础须牢,不牢则信心不固,难免中途退转;次重见地,见地须正,不正则堕邪知邪见,终落外道;再重行持,须依法行持,不行则何异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故学人修行,首重基础、次重见地、再重行持,理可证无上甚深般若之空理,行可具无尽绵密慈悲之万行。切莫口谈玄而心实未明,语高妙而行持放逸。如此依教而行,方可不负佛恩,早日成就菩提,普利群生。以上次第,虽则是三,实则不二。

红尘世间,我们往往事多且忙,本欲精进修行,但因闲杂牵绊,俗务较多,以至心力不足,最终道业难成,荒废余生。

最尊贵的师父无限慈悲,为我等弟子手书修证次第,指引学修门径,内容包括菩提道次第广论,天台小止观,大乘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六妙门……既含佛法基础与见地,又有实修功夫之教授。师父虽法务繁忙,仍对每讲共修进行契理契机的开示,令我们既能次第学习,又能见行并重,由此不断增上,方能尽早归家。

为便诸方大德轻松参与,持之以恒,义工组以每周一讲之进度发起网络共修,并按在线答题,心得分享,共修汇总,师父开示的顺序进行。加入共修的方法:到个人中心注册登录后,点击“加入共修”菜单,按指引提交申请即可。如需咨询,请点击网站底部联系我们以获取协助。

}

藏地著名上师荣索班智达的神通很大。

“有神通很麻烦,”昨天有人说,“这个人的心也知道,那个人的心也知道,知道多了累,不要有神通。”

其实,有没有神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戒定慧——清净戒律、平等住心的禅定、抉择万法的智慧,有了戒定慧,有大德说,这就是真正的神通。

荣索班智达与龙钦巴尊者齐名,根据他的观点,修学密法分五个阶段:依止上师、得受灌顶、守持密乘戒、闻思、到寂静地实修。

我常留意初学者的状态,有还没入门的,有刚入门的,也有入了门又出去的,多数是在门口徘徊。如果我们想有所改变,有所收获,最好遵循这个次第:

依止上师最为重要。从什么时候算依止呢?从你在某位上师那里听过密法、得过灌顶时起,他就成了你的上师,你也就算依止他了。

依止前一定要观察好。就像买东西,是哪个厂出的?过期了没有?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是找对象,对方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昨天我听到两个大学生的谈话,一个人问另一个:“你男朋友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子?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

当时我想:噢,她们对这些这么关心,观察这么仔细,如果依止上师前也这么观察就好了——“这个上师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悲心?有没有传承?有没有清净戒律?”

观察久一点你才会知道,他是不是有资格摄受你。只看广告,“某某上师来了,要灌顶”,比如我要灌顶,你们就来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有点草率了。

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六年或十二年。元帝忽必烈很有佛教学识,他在观察六年后,对八思巴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相信您的确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您为我灌顶吧。”“你观察我六年,”上师说,“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你观察我六年,我观察你六年,十二年就过了。十二年虽然不短,但根据《事师五十颂》来看,这种谨慎对你日后的修行具有大义。事前不观察,依止后才看“这个上师有没有资格”,就没有意义了。

你们都知道密法要保密,但为什么保密?不是因为有过失,是因为珍贵。就像你家里的金银珠宝、银行卡密码,这些你不会公开,公开了,就被人偷走了。同样,了解了生圆次第、大圆满教义的人知道它珍贵,不会公开讲,一旦公开了,就会失去加持。所以,上师们在传授灌顶和窍诀时都非常谨慎。

如此珍贵的密法,当你得到时,修学它的关键在哪儿?就在依止上师。既然依止上师这么重要,那我们对依止前的观察、依止后的依教奉行,就应当重视。

我听说这边有通过广告选择善知识的,这可能不太妥当。广告说有上师来传法,你去看看可以,从他身边人那里或各种渠道了解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行就去他的家乡或寺院,看他在当地是什么人物。

这是需要的。就像很多企业家有了合作意向后,他会飞过去和对方见个面,到厂里看看,见对方真有实力,才会谈判、签合同。佛教的师徒因缘关系到生生世世,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谨慎?

不过现在很多人喜欢冲动,一听说上师来了,以为真是佛来了,匆匆忙忙依止。但依止后又不会观清净心,以致师徒间常常发生矛盾,什么矛盾都有。

所以,依止前一定要好好观察。如果能以这种谨慎态度开始你的修行,一路就比较稳妥了。

观察过后,如果你发现这是一位具德上师——就像《前行》 、《事师五十颂》 里讲的,上师应具的十二或十四个法相中,他至少具足了戒律、慈悲、智慧等部分功德,这时候你就可以依止他。如果连慈悲心都没有,就失去了摄受弟子的条件,不要依止为好。

当然,依止到具相上师以后,我们自己也要有弟子相,比如,至少懂得以恭敬心来依止。

对灌顶我有个比喻:给土里的种子浇水,它才可以生长,我们的佛性,通过灌顶才有成熟的机会。

所以,灌顶是进入密法的仪式,进香港要通行证,学密法要先灌顶。有人说“学密麻烦,还要灌顶”。其实每个宗教都一样,你要经由一定的仪式才能加入。进入密宗殿堂的不共仪式就是灌顶。

灌顶的要求很多,是否得到灌顶不在形式,而在于二因四缘 具足与否。二因四缘有上师方面的,比如念诵、修持圆满,具有灌顶资格等;也有弟子方面的,比如具有信心、智慧等。这些我在讲《前行》时讲过,只有圆满具足二因四缘,才能真正得到灌顶。

灌了顶以后,还远远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很多人喜欢灌顶,今天求一个、明天求一个,但灌顶后既不守誓言,又不闻思佛法,这是如今学密者的一大弱点。你拿着通行证进了香港,会站在那儿不动吗?肯定不会。你一定有事情做,接下来要一步步施行。

灌顶也是如此,它是对你学修密法的开许,是洗涤心灵、启发佛性的仪式。

灌顶后,你就有了守护密乘戒的责任。佛教里大小乘都认为: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也就是说,这戒定慧三学,前者对后者而言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戒又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修定发慧。

我常听有人抱怨学佛不易,“佛教的戒条太多,我守不了。”

事实上,戒是提升自我的行为准则。你要做个好人,必须接受道德的规范;你要修学密法,必须守护《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或者共同的十四条根本戒。所以,守戒不是被束缚了,正相反,它可以维护你的修行。

灌了顶却还不知要守什么戒的人,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出了家的沙弥、比丘,做了居士的在家人,该守什么戒自己要清楚。你们考上理工大学,这里有什么规矩要知道,不能违规,违规了就会被开除。同样,守不好密乘戒律,也就失去了学密的资格。

灌了顶的修行人就是密乘弟子,层次很高,所以戒的要求也严格。否则,你依什么修这么深的密法?

依止上师、得受灌顶、守护密乘戒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密法。要修行,就必须闻思。

遗憾的是,当今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闻思。皈依一二十年的人,只会烧香、拜佛、念经,没有正规系统的闻思。即使遇上了闻思因缘,有些人的热情又像蝌蚪一样“头大尾细”:开头精进得不得了,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什么事都不管;但没过几天就和家里闹僵了,闻思也没了心情,结果一无所成。

还有不少人把密法当成气功或者瑜伽,不了解它的理论体系,也不探究它的修行意义,只是形象上似乎在修法,这种人也容易退失。所以一定要闻思。

闻思有两种层次:一是闻思前行法。像《大圆满前行》或《心性休息》前八品的外内加行,这些道理先要学好。还有《菩提道次第广论》,乾隆皇帝就是在章嘉国师指导下,从这部论典开始修的。还有一种是密宗正行法。像格鲁派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萨迦派的《道果法》,大圆满的《七宝藏》、《三休息》、《四心滴》,以及《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

我认识很多学者也在学密,国内外都有,在座当中就有。他们无一例外喜欢学习,既学前行,也研究密宗理论,同时还在修行,从二十年前到现在一直如此。

我也喜欢学习。尤其喜欢买书,不论到哪儿,不想吃的穿的,只想买些好书。我家里书很多,每间房子都是,虽然没时间一本本地翻,但摆在那儿也觉得舒服。刚才我拎了一下我那个箱子,拎不动,全是书,几所大学的老师同学送的。其他东西我都处理了,但书要带走,有价值的东西,重一点儿没关系。

我不是要炫耀什么,只是希望大家重视知识。如今时代已经变了,人们崇拜金钱,崇拜这个“臭皮囊”,重视心灵教育的人越来越少。然而,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还是会追求古老的智慧,追求前辈大德或智者们留下的思想。长远看,这些比物质重要得多。

如今学这些很方便。你可以到某位上师面前听课,也可以在网上听课。如果安排得好,每年听几门课、看几本佛书,吸收各类有益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不是很有意义吗?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年轻,喜欢奥林匹克,“我要踢球,我要游泳……”,喜欢这些时尚也好,不过当你静心思考一下或许会发现:能为我们一生带来深刻利益的,还是真理。

闻思后一定要实修。没有实修的人,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听者觉得有趣味,但讲完后理论归理论,烦恼一点也没有减少,这就远离佛教的意趣了。佛陀开示教法是让我们实践的,所以要实修。

实修有很严密的次第。前行修法中有四个共同外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其次是不共内五加行: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最后是往生法。

修完前行后,可以进入大圆满的不共正行修法:身加行、语加行、意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上大圆满。这样修行以后,随着一步步深入,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不断净化和升华。

传承上师告诉我们:在一切修法中,密法简单而且直接,可以轻易对治最顽固的贪嗔痴。

如今东西方人都喜欢密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这种实用性。忙碌让现代人在精神追求上变得懒惰,如我在美国看到的,他们不喜欢深奥理论,一是没时间,一是理解不了。他们意识到烦恼是根本性问题,也想对治它,但他们只希求最直接的法,所以选择了密法。

密法的窍诀的确具有不一样的力量。在显宗修法里,如果你生了嗔心,只能调息打坐修习安忍,思维嗔心的过患、安忍的功德,这样一点点瓦解它,让心平静下来。然而在密法修行中,只要你依着上师窍诀,直接观察嗔心的本来面目,它当下就会熄灭。

刚开始可能不一定管用,还不熟练。一旦你掌握了窍诀,不论生起什么烦恼,这么一观,认识它本体时你会发现:原来贪心嗔心这些心念如此可笑,完全是虚妄执著而已,不值得生起。

这种效果让人着迷,而我对密法的信心,也让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此。我常默默感恩我的传承上师们,是他们用信心和实践将这一精神财富完好无损保留下来,我们才得以值遇;而我也庆幸遇到密法,让我这么一个平凡的修行人,在如今的时代里,还可以修持这么一种最简单、最深刻的转化之道。

虽然我对其他宗派有清净心,对其他宗教也有和睦相处的呼唤,但实践让我意识到:我对莲师及其教法的信心,永远也不会退转。

修学密法,超越平凡世界

今天,来此聚会的每一位都是有缘人,既是有缘人,何不进一步了解密法?

如果密法是真理,它肯定经得起推敲,人人可以观察。佛教提倡观察,是为让我们遣除疑惑、树立信心,但即使你想找它的过失,推翻它,也最好下一番功夫学习。不了解密法的人,常因看不惯个别人的行为就诽谤密法,这不明智。道理很简单:密法再清净,也保证不了每个学密的人都清净。显宗不也一样吗?

再说,出家人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出家人好的地方没人说,稍有不对,媒体就放大了宣扬,“这个和尚怎么怎么,那个修行人怎么怎么”,世间有那么多坏人坏事不说,为什么对出家人如此苛刻?

下面我们看看修学密法的功德。

修密有成的大德,当你越亲近时越会发现,他们的智慧不可测度,到哪儿都能宁静自处,和我们的肤浅、浮躁、自私、痛苦不同,在这种佛菩萨才有的境界里,装的只有一种理念:利益众生。即使是一位默默无名的修行人,当你感受到他的自在和全然投入后,也会不禁相信:修学密法,可以超越平凡世界。

谁都会起烦恼的,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间。但是当你的心和法有所相应时,就可以过得平静快乐。“烦恼来了也不会有杀伤力,”像有些大德形容的,“在已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修行人面前,负面东西就像春天的风一样,毫无寒冷气息。”这就是密法的加持。

很不幸,没有修行过的人,生气时谁都劝不了,“那时候我真是疯了,不该说的全都说了,不该做的全做了”,自己静下来想想,也后悔不已。

当密法的加持和传承的力量来到西方,许多人修行后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不过我们知道,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要借由次第——像刚才讲的五种次第,才可以现前。

一旦修行密法有些境界,人就会自动利益众生,因为此时他有一种自内而外的力量,不是三分钟热气。这和口头上“发菩提心”,实际却钻在“自我”的牛角尖里不同,他会力所能及地服务众生,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进而长久地行持佛法。

我们都想超越这个平凡世界,然而先不说超越,面对生老病死的能力,我们有吗?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当衰老和死亡不期而至的时候,你能指望什么?仔细想想,除了佛法,还有什么真的管用呢?

所以,趁着年轻多学一点佛法,多修一点佛法,不要等到白发苍苍了才醒过来。与其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何不早一点清醒?

本次研讨会开到最后,有些非佛教徒的傲慢好像被摧毁了,有点想皈依,又不太好意思,一直观望、犹豫着。有顾虑是正常的,也是因缘未到,我们不勉强、不“抢”人,不是见一个就拉进来。

我们随缘。不过随缘的意思,是随缘度人,该度的还要度,不是什么都不做。为佛教的整体考虑,要维护什么,要争取什么,是要做的。否则,和其他宗教的积极相比,我们太懒惰了。

我们的懒惰,常常体现在过于自我上面。我们不关心佛法在整个人群中的印象,只关心自己那个小团体的利益,这有点狭隘,有时候也让人“烦”。就像那个西方同学说的:“看着有些宗教天天拉人,很烦。”但看着佛教徒不为整体着想,只顾小团体利益,也很烦。

的确,一个佛教徒整天“我的上师、我的宗派”,一听就感觉太自我化了。我们要记得,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共同本师,我们都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佛子。学大乘的人天天维护自己的小宗派、小道场,这种“家庭式”理念的结果是,让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不和睦,让道场和道场之间不团结,让外人不生信心。

我们常说南传佛教是小乘,但我以前去泰国那些国家时,发现所有道场都非常团结,甚至没有你我之分。说到这些我们要反省,我们学大乘尤其是学密乘的,为什么不能团结?我们这边有很多中心,但不管你在哪个中心学习,我们学的都是佛法,佛法是开放的,不是偏袒的自我维护。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由祖师大德传承下来,便形成了宁玛、噶举、禅宗、净土,这些不同的宗派就像一个家族中的十几个孩子,他们的后代子子孙孙仍旧是兄弟姐妹,我们要有这么一个整体的佛教观。

当我们的心量被拓宽,突破了狭隘思想,有了一种融合为一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佛教原本就是包容的。它既可以涵盖其他教义,也可以涵盖天文、地理,乃至涵盖解释宏观、微观的任何一门学问,也就是说,它是最广阔的知识。

这种知识以教法呈现时,既可以有显宗教法,也可以有密宗教法,既可以是这个宗派的,也可以是那个宗派的,既可以在印度弘扬,也可以在美国、英国弘扬……我们要知道,它被如此宽泛地弘扬于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让人们通过修行获得安乐和解脱。

了解到这点,我们尽可以撇开自他的争执,把心思放在利益众生和修行上。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和小团体放在第一,要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不要把生活放在第一,要把修行放在第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师瑜伽观修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