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长大了和父母感情淡薄如何缓解父母分离之苦?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绕不开父母之责

时间:作者:陈宝泉来源:《教育家》杂志12月号

“留守儿童”问题近来频频见诸报端、荧屏。这一问题的形成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近年来出现加速扩大、愈演愈烈的趋势。当下“留守儿童”总数一再攀升,在比例上已不占少数。第一代“留守儿童”已长大成人,诞生了第二代“留守儿童”。数千万未成年人失去父母的护佑,在安全、健康、教育、成长诸方面都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状态对“留守儿童”本身,对他们的家庭、对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社会都造成严重影响。社会是否认识到此一问题的严重性,政府的补救措施是否到位、是否有效,爱心人士、救助组织的帮扶是否做到点子上,媒体的报道是否揭示或者靠近了问题的核心本质?

“留守儿童”与教育息息相关。父母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如何发挥作用?学校和社会如何面对这些严峻的现实?记者就这些问题走访了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教授。

记者:边教授你好。“留守儿童”问题出现已长达二三十年,由主流媒体以“内参”的形式报道出来也有近二十年了。各地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人士也想了不少办法,出手很多措施。作为观察、研究这一问题的专家,你认为问题是否得到了遏止或补救?

边玉芳:“留守儿童”早已不是小问题了。作为研究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学者,我认为这些缺失父母护佑的孩子,从成长环境来说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是特殊的,但是从数量来说早已不是少数。这部分孩子有多少?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留守儿童”的定义不同,是双亲都不在还是父母一方不在身边也没有定论。有说6100万的,有说6400万的,还有说7100万的。总之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量。就像你在直言里说的,不能指望“留守儿童”都能成为“最美孝心少年”,如果不加重视,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可能走向社会边缘,其中部分人还可能走向违法犯罪。这对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家庭、对社会来说都将是不小的悲剧,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刻不容缓。

很多地方政府,特别是人口流出大省,比如中部的河南、安徽,西部的重庆、四川、贵州,当地政府也还重视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让学校老师多关照这些孩子,组织志愿者充当“代理爸爸、代理妈妈”,但据我观察效果有限。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是朝夕相伴。父母亲的作用别人很难取代,一般的志愿者是不能代理的。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环境非常重要。环境因素分为保护性因素与危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发展有利的因素,负面的则是危险性因素。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可能都是保护性因素,但是对于幼小的儿童来说,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比如家庭,是不可或缺的。小孩子健康成长首先需要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只有父母或固定的好的监护人,尤其是妈妈能够给予。对于0~2岁的婴幼儿,充满爱心的抱持,皮肤的爱抚,疼爱的语言,都是孩子正常成长所必需的。有些年轻妈妈生下孩子就交给姥姥或奶奶,甚至关系更远的亲属,就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言传身教作用就越发显得重要。父母是孩子的楷模。在人际交往方面,双亲与孩子的交流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非的判断、习惯的养成,都是以父母为范式的。

记者:这一问题的出现、发展乃至于愈演愈烈,社会的快速转型与发展不足都是原因,但流动人群急于“脱贫致富”,过度追求物质利益也占到相当比重。另外,是否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曾经历过文化的大破坏,传统观念中的纲常伦理被颠覆,而先进文化的引入、新文化的建立没有跟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家庭责任、家庭教育观念淡泊。很多年轻女性不愿意自己带孩子,嫌累、嫌麻烦,生下孩子就交给长辈。这和她们的祖母一代家境不济,子女众多,含辛茹苦也要把所有孩子拉扯大,形成鲜明对照。

边玉芳:我们这一代很多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子女众多。但是在父母的呵护下仍然有相对幸福的童年。有人疼爱,有人保护,有人管教,有很多美好的故事留在记忆中。我们都记得住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记得住母亲勤俭持家的办法,记得住长辈对自己的呵护照顾。我记得小学第一次当选“三好学生”,爸爸给我买了件花上衣,那个高兴劲呀,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小时候清明去给烈士扫墓,队伍前面的同学抬着花圈,后面的紧紧跟着,既是仪式,也是远足。现在的孩子呢,学校生活很单调,课余生活也就是去网吧或是在家看电视。“留守儿童”们没有父母亲在身边,如果不重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精神上、情感上没有被爱的雨露滋润过。这会导致他们的心田干涸,没有美好的故事可忆,也没有人与人情感的共鸣,很多正常情感萌芽后很快枯萎了。有些“留守儿童”在当地并非贫困,有的还比邻居家孩子钱多,但是缺乏关爱,不幸福。我们说人性的特点之一是有感情,正常的喜怒哀乐。比如我们听到看到美好的事物,内心会产生共鸣。这些正常的感情出自健康的心田。有些孩子从小就没有被爱过,长大后也不懂得爱别人。有的孩子从小没有被珍视过、没有被尊重过,长大也不会珍视他人、尊重他人,甚至不知道尊重、珍视他人生命,为了抢几百元上网钱就行凶杀人。在其他方面,据我所知“留守儿童”遭遇危险的比例远高于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比如遭遇交通事故、溺水、女孩被性侵等等。

  • 高度发达的现代通讯,常让人惊喜连连。2020年7月,经在京老乡热心相助,我和当年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已81岁高龄的杨克潜老先生取得了联系。弹指间,48年过去了!激动之情自不待言。

  • 凡是跨入厦大教育研究院的师生,都会晓得潘老师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掌门人”,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保留节目。于我而言,或许是因为更早入“潘门”的缘故,发现潘老师的故事实在太多,而我则把这些“故事”称之为保留节目。

  •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杨周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

  留守儿童需要我们的关爱,面对长期离家的父母,这些儿童究竟该如何健康成长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小编就此写下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文章,希望能让他们更加得到所需的关爱。

  留守儿童问题由来已久,它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与农民工相伴相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人。而在农民工进城打工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超过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与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且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对于这样的结果,人们当然有理由忧心,但这并不意味着把他们标签化,把他们和“问题儿童”混为一谈。事实上,留守儿童的问题说到底还是成长问题,只不过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了社会的发展转型,而各种配套保障和救助措施又没有及时跟上的结果。

  这些孩子在成长中因为缺少父母的关注和呵护,情感丰富而脆弱——依赖性和独立性、冲动性和理智性、自觉性和任性并存,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在她看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家庭教育的缺位,亲情关爱的缺失,是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隔代监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很多家长外出务工后,就把儿童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负责照管孩子的农村老人不仅年迈而且绝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难以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监管重任,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畸形心态,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没有礼貌,没有上进心,集体荣誉感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学习缺乏自觉性、积极性和刻苦精神;由于家庭没有称职监护人,学校、家庭又无法沟通,学生厌学情绪日趋严重,学生就更加难管了。

  (二)、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把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又经常违纪的学生,更是不闻不问,不理不管,而这一部分学生中,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各学校、基层教育部门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

  在知道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共同去享受更美好的明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守儿童长大了和父母感情淡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