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抗美援朝纪念章介绍值钱吗

纪念“毛泽东号”机车命名50周年纪念币、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半世纪前的火车时刻表……这些珍贵的老物件悉数亮相正在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

在铁路文化展区内,澎湃新闻()记者见到了这些藏品的主人——致力于铁路文化收藏37年的“铁杆”收藏家赵联忠。据了解,他也是我国铁路收藏界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第一人。

收藏37年,光站台票就有1万多种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赵联忠讲述了自己和铁路的不解之缘。

赵联忠是河北石家庄人,小时候家就在火车站边上,那时他的愿望是长大后成为一名火车司机。1982年,赵联忠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了石家庄火车站工作,铁路梦续上了,铁路收藏之旅也自此悄然开启。

“那时候我每天接触南来北往的旅客,一开始就是把他们丢弃的火车票、站台票这些小东西收集起来。后来涉猎越来越广,像早期的铁路信号灯、茶水票、铁路职工不同时期的制服肩章、陶瓷茶杯,这些大大小小的物件都被我收入囊中。”赵联忠告诉记者,在他的藏品中,光站台票就有1万多种,不同时代的铁路时刻表有500多种。

一到周末,赵联忠就会去各个古玩市场转转看看,邢台、邯郸、保定、太原这些周边的古玩市场也被他踏了个遍,有时候他甚至还会坐火车去外地“淘宝”。近些年网络发达了,赵联忠又开始在网上寻宝。

藏品日益增多,小小的书房已经放不下了。于是,赵联忠在小区里买了一套3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专门用来存放这些宝贝。赵联忠说,这里的每一样都是他的心血,只要一有空,就要去巡视一圈,欣赏一番。这些年来,也会有不少藏家出高价想买这些藏品,但他哪里舍得割爱,都一一回绝了。

2013年,赵联忠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了个人铁路收藏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专程派人赶来,为他颁发了“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赵联忠也成为铁路收藏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上,各式铁路纪念章、火车钥匙等展出

三十多年下来,赵联忠花在收藏上的钱连他自己都算不清了。虽然平时吃穿都十分节俭,但为了一件心爱的藏品,赵联忠可以花掉半年的工资。“人家都是爱在吃的喝的上花钱,但我就是喜欢这个。”赵联忠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那一年,原铁道部为纪念“毛泽东号”机车命名55周年,按1:48的比例特制了限量仿真机车模型。得到这个消息后,赵联忠心里痒痒的。可那时他每月只有1000多的工资,模型却要6000多块钱。“我犹豫了很久,每次都是看看又算了,盼了很久也没等到它降价。终于有一天,我一咬牙下手了,花掉了我半年的工资啊。” 赵联忠笑笑说道。

“其实我觉得,收藏收的不仅仅是物件本身,更是在记录着过去和现在。比如从列车时刻表里的车次、时间,可以看出这些年火车时速的提升。”赵联忠对记者说,“再比如,从1881年我国第一台龙号机车到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列车和‘复兴号’高铁这些不同机型的模型,也可以看到中国铁路的百年发展。这正是我收藏它们有意思、有意义的地方。”

赵联忠说,如今,收藏已不仅是他的乐趣,更是使命。如今退休了,希望能够尽最大努力把铁路收藏传承下去,通过自己的藏品,完整展现中国铁路辉煌的发展。

}

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

黄冰澈从朝鲜寄给家人的照片。

印有“抗美援朝”字样的上衣。

张斌收藏的《杨家女将》《岳传》系列小人书,后捐给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

2021年,刘道友获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老家的一面奖状墙成了传扬家风的起点。

“我想通过‘传家宝’讲述家里的‘英雄’”“我希望能传递爱,让孩子学会做一个有爱的人”。日前,南方都市报发起“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已陆续收到超过70个家庭提供的“老物件”,有抗美援朝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各类荣誉奖章、经典小人书读物……“传宝人”讲述着各自“传家宝”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历久弥坚的精神品质。此次活动面向广东全省发起,征集承载一代人精神或一个时代良好家风家教的物件,7月25日截止。

曾参与抗美援朝 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一生

“老物件”:光荣证、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老照片、印有“抗美援朝”的上衣

简介:光荣证颁发于1951年12月19日,证明了黄冰澈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归来后,他被授予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抗美援朝期间,他常在照片背面写上文字,寄给家人,抒发爱国与思乡之情。

泛黄的思亲老照片、保存完好的纪念章与证书、印着“抗美援朝”字样的上衣……这些老物件,可以大致复原黄冰澈的生平:生于革命战争年代,1951年11月志愿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在铁路部门奋斗毕生,直至35岁因病去世。这些成了黄茜的传家宝,也是她“认识”爷爷的重要载体。

黄冰澈并非功勋显赫的大人物,却始终是家人眼中的英雄。“英雄不分大小。”黄茜告诉南都记者,爷爷是一名技术工人,把一生都献给了事业,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成了黄家的家风,时刻激励自己在岗位上刻苦勤奋,小人物也可以发光发亮。

他虽不是在前线杀敌的战士,但他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黄冰澈于1950年成功考取衡阳铁路局广州机务段钳工,志愿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年仅26岁,新婚三个月,在清津铁路军管局古茂山机务段任军代检修工长,负责铁路后勤保障工作。1953年9月,待战争胜利后归来,他的儿子已1岁多。

身在朝鲜,黄冰澈常把心里话写在照片背后寄给家人,字里行间倾吐着浓烈的家国情怀。1952年9月20日,他给广州花县岐山村(今广州花都区岐山村)家中的妻子寄回了一张拍摄于朝鲜的照片,背面写着:“给我的爱辉留念,你的冰澈于朝鲜消灭敌人,坚决为民主国家而斗争到底!”

黄茜表示,在爷爷黄冰澈留下的信件里,时常能看到“流最后一滴血”“为未来的生活谋幸福”等充满爱国情怀的字句。

“国家和集体始终是爷爷摆在首位的,他都是最后才考虑自己。当年新婚的爷爷舍小家为大家,毅然选择了抗美援朝,我为他感到骄傲。他虽不是在前线杀敌的战士,但他一定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黄茜说。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黄冰澈回国积极响应国家增产节约号召,长年借调到北京中央铁道部进行科研工作。勤于钻研业务,以图改进党和上级交待的增产节约环节,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发展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奉献了一生。  

爱岗敬业的家风代代相传

黄茜没机会见到爷爷,只能听着长辈讲述爷爷抗美援朝的故事长大。在她心里,爷爷是一种“精神”,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的品质已根植于记忆中,并影响着自己的为人处世。

现在的黄茜就职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广州代办处,初期负责服务窗口的业务受理,后期调到综合部工作。

“尽管岗位普通,但我在工作中严谨细致,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肯定。”黄茜说,自己希望像抗美援朝中的爷爷一样忠于职守,努力完成后勤保障工作,为国家和集体发展贡献力量。

黄茜的儿子皓皓今年14岁,在太公黄冰澈的影响下,对那个年代的故事深感兴趣。每当看到电视上在播放相关影视剧时,皓皓都会兴奋地说:“我的太公也曾参与过这样的战争,他是个英雄!”

因参与抗美援朝,黄冰澈获颁光荣证、中国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等荣誉。如今,这些物件被黄茜完好保存,视作“传家宝”。黄茜希望对外分享这份荣光,或许在别人眼中,爷爷黄冰澈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但在她心里,爷爷拥有可贵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是一家人敬佩的英雄。

家中收藏小人书两千册 从英雄人物中传承“真善美”

简介:这是张斌童年的精神食粮,他从2003年起已收藏小人书达两千册。

小人书,又称连环画,曾风靡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更是那时校园里炙手可热的经典读物。如今的广州市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收藏着700本小人书,灵山中学教师张斌是这些书的捐赠者。

在张斌家里,收藏多年的小人书有两千册。张斌表示,捐给分馆的小人书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英雄保家卫国的事迹,均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他希望通过阅读小人书,引导学生们积极从经典人物身上传承优良品质:像岳飞一样为国尽忠、为家尽孝,像杨家女将一样英勇奋斗、坚贞不屈。

小人书里的英雄人物有着美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小人书承载爱国主义情怀

张斌在广东茂名信宜市长大,小时候家里没电视,看小人书是他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用两三毛钱买上一本,窝在家里一读就是一整天。“这是我童年的精神食粮。在那个年代,小人书既起到宣传教育作用又丰富了课外知识。阅读小人书还激发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年后,张斌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2003年,在广州工作的张斌路过天河购书中心,偶然发现有大量小人书出售,瞬间唤起了他的童年记忆。从那时起,他开始大量收藏各类小人书,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古代名著、武侠英雄传记等,至今已多达两千册。

今年5月20日,南沙区图书馆大岗灵山中学分馆正式对外开放,灵山中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捐书活动,在该校任教的张斌捐赠了700本小人书。“我曾在图书馆看到很多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小人书,尤其是一些阅读长篇著作有困难的学生,会对小人书更感兴趣。因此,我决定把自己收藏的部分小人书捐出来,希望让学生们能看到更多题材丰富、故事性强、教育功能完备的书。”

听闻此次南都“岭南好家风”传家宝征集活动征集展品,灵山中学牵头从张斌捐赠的700本小人书中遴选了30本参展,书单包括《杨门女将》《岳传》《岳家小将》《周恩来》等。张斌表示,此次参展的小人书,共同点在于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英雄保家卫国的事迹,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我的父亲与伯父都是军人出身,爱国情怀一直根植于我的内心。历史、小说人物以通俗读物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宏大的故事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人物就成了我情怀的寄托。”他说。  

小人书成为孩子的“家庭老师”

家中收藏的两千册小人书,是张斌的童年记忆,也是张斌两个儿子的“家庭老师”。小儿子张予畅今年4岁,喜欢听故事,《西游记》是他最爱看的书。日常生活里,张斌常依据《西游记》的小人书给儿子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依然坚定前行的故事,告诉孩子要有目标、不怕困难,努力为自己的人生而奋斗。“小人书里的英雄人物有着美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斌说。

大儿子张驰原是看着《岳传》系列、《岳家小将》系列的小人书成长的。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凝结了报效国家、为国尽力的精神,对大儿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年19岁的张驰原常常和父亲讨论国内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父子俩都会站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张斌在教育中一直想要传递的情感,保有爱国主义精神是张斌最重要的家风。

张斌认为,家风是一种通过阅读优秀名著自然流露的文化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在孩子心中种下优良的传统文化种子。

“奖状墙”记录半生贡献 父亲光荣在党50年以小家传大爱

“老物件”:“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奖状墙

简介:2021年,刘道友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重庆老家的一面墙,贴满了刘道友与子女的各类奖状,这是一家人在山区生活的共同记忆,也是建设家风的起点。

2021年起,经党中央批准,全国多个地方和单位向700余万名健在的、截至2021年7月1日党龄达到50周年的、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年过八旬、曾任重庆开县半坡村基层干部的刘道友就是其中一位。

刘道友的女儿刘大琼说,看到“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览的征集活动,自己首先想到的传家宝就是这枚纪念章。“爸爸在参加基层工作的同年入党,工作上亲力亲为、无私奉献,为重庆山区的基层工作贡献半生,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家风。纪念章便是最好的见证,是我们家‘上新’的传家宝,虽不是老物件,但意义非凡。”

做人要有一身正气、有一颗大爱的心,更要助人为乐。

奖状墙见证家庭变化与成就

刘大琼在重庆开县(今重庆开州区)一个叫半坡的小山村长大,这里也是父亲刘道友作为基层干部奉献半生的地方。他们家中有一面奖状墙,起初墙上贴的是父亲在工作中获得的各类奖状,之后又陆续贴上了自己和两个弟弟在校期间的奖状。这面墙成了他们传扬家风的起点。

墙上的奖状大多已无法取下,但“先进民政干部”“工作成绩显著”等字样仍清晰可见。这些荣誉见证了刘道友基层工作的艰辛,承载着他们一家在山区生活的共同记忆——那段贫穷但充满爱的日子。

1966年,刘道友开始参加基层工作,并于同年8月7日入党,历任村会计、村长,在任期间曾带领全村建设乡村,改善了人多地少的山区困境。“在开展基层工作时,爸爸遇到了不少困难,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经常忙到深夜。有一次回家时,他感到身体疲倦,不小心摔进了稻田里。虽无大碍,但村民知道后非常感动,开始理解和支持爸爸的工作,还相继把自家的劳动力贡献出来。”刘大琼回忆道。

在刘大琼眼里,父亲刘道友是个“拼命三郎”,凡事都亲力亲为、乐善好施,经常帮助村民解决大小纠纷。但刘家家境并不富裕,三姐弟读书成了头等难题。刘大琼告诉记者,也许是出于对父亲的信任,当时不少村民都自愿借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最终,三姐弟的学业一刻也未耽误。

1995年,刘道友的儿子刘大明在四川师范大学上学时当上了班长,他特意写信叮嘱道,“你当上班长,一定要做好班级服务工作。不论什么情况,我们都要有真实、过硬的本领,才能有理想的前途。”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刘大琼这样总结自己的家风:做人要有一身正气、有一颗大爱的心,更要助人为乐。1987年,刘道友正式退休,此时他卧室的一面墙上已贴满奖状,既有自己的,也有子女的,家风就随着一张张奖状更新被传承下来。  

以公益之名传承爱的家风

“我们是在他人的帮助下长大的,因此父亲一直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当我们各自成家以后,都会尽自己所能去回馈社会。”刘大琼说,父亲乐善好施、廉洁无私的工作作风至今仍深刻影响着自己。

2020年国内发生新冠疫情,刘大琼通过武汉大学深圳校友会发出的捐款渠道,以全家的名义参与了两次支援武汉的捐款活动:第一次为武汉疫区医院捐赠了1000元,第二次是“一万盒自热煲仔饭”捐赠项目,为武汉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捐赠了100盒煲仔饭。

“受爸爸的影响,我做公益的心特别明确。疫情时期大家都很困难,如果我们能在有限的条件里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何乐而不为?”刘大琼说。

2008年,刘大琼的三口之家曾获授予广州市天河区天园街道“五好家庭”荣誉证书。2021年7月,刘道友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刘大琼说,这是家里“上新”的传家宝,也是对父亲过往工作最重要的表彰。

“传递爱”也是刘大琼参加此次征集活动想要表达的观念之一。她说,父亲一生乐于奉献、积极乐观、清正廉洁,身上有太多的优良品质,希望通过传家宝以及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领悟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做一个有爱的人。

此次征集活动,南方都市报将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传家宝”,通过深度采访讲述其背后的故事,相关报道内容将在南都线上平台进行展示。 (附征集二维码)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李竹 记者 莫郅骅 图片:受访者提供

}

来源:作者:夏董财 龙 亮 李诗鹤责任编辑:王俊

在武警江西总队抚州支队组织的“家风家训”展评中,宣传干事章宇拿出了姥爷刘晶明当兵时拍摄的老式军装照和获得的纪念章,“这是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纪念章,都是我姥爷留下的”。展评结束后,章宇向记者讲述了更多他姥爷刘晶明的往事。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夏董财 龙 亮 解放军报记者 李诗鹤

五枚略带锈迹的功勋纪念章,浸染了烽火岁月的痕迹。几张泛黄的老照片,展示了老一代官兵永不褪色的青春。在武警江西总队抚州支队组织的“家风家训”展评中,宣传干事章宇拿出了姥爷刘晶明当兵时拍摄的老式军装照和获得的纪念章,“这是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万岁纪念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纪念章,都是我姥爷留下的”。展评结束后,章宇向记者讲述了更多他姥爷刘晶明的往事。

1947年,22岁的刘晶明在天津仁记汽车工厂上班,学会了开汽车。就在这一年,他被国民党傅作义的部队抓了壮丁,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1949年1月,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在国民党军官兵接受和平改编后,刘晶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刘晶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某汽车连的汽车驾驶员。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这样一句话:每一车物资都是人命换的。刘晶明所在的铁道兵团第二师奉命进驻安东,抢建安东鸭绿江便桥。作为一名技术娴熟的汽车驾驶员,刘晶明担负了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白天敌机轮番轰炸,为了及时修通炸毁的铁路,运输物资只能在火力相对较弱的晚上进行。夜色如墨,崎岖的山路上,一辆辆满载物资的卡车缓缓前进。车灯不能打开,因为些许的亮光可能会让整个队伍被狡猾的敌机盯上。路面上的弹坑东一个、西一个,稍不留神,卡车掉进去就很难爬出来。章宇记得姥爷说过,为了防止卡车掉入弹坑,战士们手臂上会扎白毛巾,站在路两旁,无声地指挥着车辆前进。

1951年6月,刘晶明调整到铁道兵团直属桥梁团汽车连。第二年4月,他所在部队担负起高山至平康间的前进抢修任务。情况紧急,除了夜间进行物资运输,白天也要进行。那一天,刘晶明驾驶的卡车突然出现故障。他下车检查后,发现是卡车水箱被流弹打了一个洞,用来降温的水全部流光。紧急修补后,刘晶明跑向附近的小河装水。途中,敌机呼啸而来,投下的一枚炸弹正中姥爷的汽车,留在车上警戒的副驾驶员当场牺牲。敌机轰炸完后,继续吞吐着火舌,向地面猛烈地扫射。装水返回的姥爷连忙寻找各种掩体进行隐藏,最后躲进了一个桥洞才幸免于难。“小时候,我常常听到姥爷哼唱一首歌,一遍接着一遍唱,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章宇说,姥爷哼唱完歌后总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胜利。那一年,刘晶明跟着部队回国。此后,他先后参与了黎湛线铁路、鹰厦线铁路建设。1957年,刘晶明复员回到地方,他的军旅生涯结束。退伍后,刘晶明从事铁路建设的物资运输工作。为了确保物资每次安全地运输到建设一线,汽车的日常维护极其重要。每天不出车的时候,刘晶明就对汽车进行保养。别人都下班了,他还在检修汽车,等到检修完,天已经黑了。正因如此,他在运输过程中没有出过一次差错。

“我出生的时候,姥爷已经退休了,但忙了一辈子的他闲不住,开了一个小小的免费自行车修理铺,扳手、钳子、自制的加油壶,叮叮当当的。只要有人需要修车,姥爷总是第一时间过去维修。”章宇回忆道,有好几次家人正吃着饭,突然门外响起了一声“刘司机,我的自行车坏了,您帮忙修修吧,我下午还有急事要用”。姥爷立马放下手中的碗筷,钻进修车铺操持起他的家伙。刚开始,因为维修技术不好,很多刚被修完的自行车不久又送回来返工。姥爷觉得挺不好意思,没事就钻进修车铺里琢磨修自行车技术。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火车,不看火车晚上就闹得睡不着觉,姥爷大半夜抱着我去铁道边看火车,看到呼啸而过的火车,我很快就睡着了。”章宇记忆中的姥爷,经常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身材偏瘦,背微微有些弯曲。他脸上布满皱纹,精神却很好。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他绝不假手于人。他的衣服都是自己来洗,常穿的那件蓝色工作服被洗得泛白也舍不得丢弃。姥爷常说的一句话是,衣服旧点、破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干净整洁。

1984年,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并入铁道部,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序列。章宇听母亲讲过,那一年,姥爷特意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纪念章拿出来,擦拭了一遍又一遍。

章宇向记者介绍,姥爷生前有一个藏宝箱,里面装着他的“宝贝”,平时都是用一把挂锁锁起来。姥爷去世后,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才有机会打开它。藏宝箱里有一个用碎花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小包,里面装着的就是纪念章和老照片。章宇说,他经常会想,姥爷开着一个免费的修车铺,像老黄牛一样,佝偻着背,埋头苦干,到底是因为什么。等到他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他明白了,那其中蕴含着一位老兵的本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美援朝纪念章介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