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是怎样的?

  200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32集电视连续剧《秦始皇》,尽管是在午夜播放,但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剧中,除了第一主人公秦始皇之外,另一位久违了的、但又被大家所熟知的人物形象也多次在剧中出现,她就是孟姜女。

  当孟姜女的名字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一个久远的疑问同样再次被开启:在中国的历史上果真有孟姜女这个人吗?她哭倒长城的故事难道真的发生过吗?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它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故事说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为防御外敌的入侵,下令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强征无数民夫前去服苦役。新郎范杞梁被征之后,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进长城墙内。他的妻子孟姜女背着做好的棉衣千里迢迢来寻找丈夫。当她得知丈夫已不在人世,便坐在城墙边大哭了三天三夜,八百里长城竟在哭声中倾刻倒塌,露出了丈夫的尸骸。孟姜女重新埋葬了丈夫,独自一人走到大海边,投入了万里海涛。

  后来,人们在传说她投海处的山海关附近建起了姜女庙,海中的两块礁石也被后人形象地称为姜女坟,她的名字世世代代被流传了下来。

  对这个传说故事的来历,我国学术界有着长期的研究,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综合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孟姜女以及哭长城的故事纯属民间传说,绝无其人其事。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个故事的产生并非偶然。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是记载中国春秋时期历史的编年史书,它的取材范围包括王室档案、诸侯国史等,多用事实解释春秋,是儒家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那么,《左传》里对此是怎样说的呢?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庄公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50年,庄公为报六年前平阳战役之仇,亲率大军远道偷袭晋国,因晋国有所防范,无功而返。回军途中,又顺路偷袭莒国,杞梁作为齐军先锋战死于莒国都城且于门下。

  庄公回来,在临淄郊外遇见杞梁之妻,想就地祭吊杞梁。杞梁之妻不以为然,对庄公说道;“如果杞梁有罪,则不必祭吊,如果无罪,则他有家有室,我不能在郊外接受您的祭吊。”庄公认为她说得有道理,就前往她的家里举行了吊唁。

  文章中记述的莒国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省的莒县城,而临淄则是山东省淄博市的一个区,春秋时曾为齐国都城。

  这就是《左传》所记载的所谓孟姜女生活原型杞梁妻的全部内容,从短短百余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齐国将军杞梁的妻子是一位恪守礼法且有着一定身份的女子。然而,人们从这段记述里并没有发现孟姜女的影子,它与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根本不是一回事。

  事实是,杞梁妻演变为孟姜女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顾颉刚先生之所以对孟姜女传说产生研究的兴趣,就是因为他十分惊讶于这个演变的过程。

  根据顾颉刚先生以及我国众多民俗学大家多年的研究,答案基本一致:人物的转换就在于故事的流传中有人添枝加叶、捕风捉影。

  庄公袭莒、杞梁战死是公元前550年的事,这在当时成为了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当然也常有文人把它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过了二百年,到战国的中期,《礼记》中的《檀弓》一文所记曾子的话中也提到了这件事。曾子曰:“齐庄公袭莒于夺,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庄公使人?之。”

  顾颉刚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中说道:这一段话较《左传》所记的没有什么大变动,只增加了“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一语。但这一语是极可注意的。它说明杞梁妻到郊外为的是迎柩,在迎柩的时候哭得很哀伤。《左传》上说的单是礼法,这书上就涂上感情的色彩了。这是很重要的一变,古今无数孟姜女的故事都是在这“哭之哀”三个字上演变出来的。

  曾子的一句“哭之哀”,可能成了最早关于杞梁之妻哭夫的记载,在稍后的《孟子》一书里,又出现了“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样的说法。使得我们知道杞梁妻是一位善哭的人,而当时的齐国人也都喜欢学她的哭调,成了一时的风气。

  哭长城是孟姜女故事的核心内容,一个哭字,拉近了杞梁妻与孟姜女的距离,但至今仍未出现“哭城”和“哭倒城”的说法。所以说杞梁之妻的故事中心,在战国以前是不受郊?,在西汉以前是悲歌哀哭,直到西汉的后期,这个故事的核心终于有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崩城之说出现了。

  第一个提到崩城的人是西汉后期的文学家刘向,他在其.《说苑》的《立节篇》中明确提到“哭城”的故事:“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

  后来,刘向在其《善说篇.》中又一次记录了这位杞梁之妻,同样较为简略。可是到了他的《烈女传》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书中写到:齐庄公袭击莒国时,杞梁不幸阵亡。其妻无子,也无五属之亲,于是枕着丈夫的尸体在城下大哭,过路者无不为之酸鼻。哭了十日,城墙竟然为之崩塌,她因为无亲可投,也赴淄水而死。紧接着,刘向有诗颂道:

  杞梁战死,其妻收桑。

  齐庄道吊,避不敢当。

  哭夫于城,城为之崩。

  自以无亲,赴淄而薨

  从以上演变的故事可以看出,刘向笔下的杞梁妻与《左传》中的杞梁妻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左传》中的杞梁妻可以视为历史的真实记载,而刘向笔下的杞梁妻却变成了文学形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关于杞梁妻故事的演变,越来越接近如今流传的孟姜女的故事,也可以说孟姜女故事的雏形已经显现。

  从西汉末年刘向《烈女传》的问世,直到六朝末年,这段长达600多年的里头,这件故事的中心

}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孟姜女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它被改编为戏剧、歌谣、诗文、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广泛流传,她的故事也是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很简单:说的是秦朝年间,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匈奴,除了派大将蒙恬率军抗击外,还在民间征集八十万民夫修筑万里长城。

  在苏州有个叫万喜良的书生,他和妻子孟姜女刚刚新婚燕尔,正在度蜜月时,万喜良就被官府征发到了北方修筑长城去了。

  岁月一天一天的消逝,丈夫一点音讯也没有。孟姜女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怀着与丈夫相会的美好愿望而跋山涉水北上,历经艰难险阻后来到了长城边上,却得到了丈夫早已在沉重的苦役下死去的消息。

  一瞬间,孟姜女看到长城,想到了丈夫,她放声痛哭,哭声震动了天地,她那悲愤的眼泪飞溅到了长城上,把长城冲塌了一道长长的缺口。

  按照常识,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哭到长城的,那么,孟姜女的故事又是怎样产生、演变、流传的呢?

  有人认为,真实的孟姜女故事发生在齐国。齐国为武王伐纣后分封天下,相国姜太公的封地。在《东周列国志》等书中出现的“x姜”的名字,一般都是齐国人。所以,他们认为,孟姜女传说的雏形是《左传》中记载的孟姜。

  孟姜是齐国大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公元前549年的一场战争中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后,对她表示吊慰。而孟姜却认为在郊野之地不适合吊丧,拒绝接受,于是齐庄公专门赶到她的家里吊唁。

  孟姜除了这一段外还有一则善哭的记载,淳于髡[kūn]曾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这样,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了孟姜哭夫的格调。

  但是,严格地来说,这个时候的孟姜哭夫的故事和后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后来,随着故事的流传,情节进一步增加和完善。西汉时期的刘向在《说苑》中增加了“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情节。刘向在《列女传》中,又增加了“投淄水”的情节。

  这样,杞梁妻孟姜的故事到了汉代,开始接近于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

  到了东汉时期,王充的《论横》、邯郸淳的《酋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说是哭崩了五丈。

  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孟姜哭倒了整个杞城。这就说明到西晋时,杞梁妻孟姜的故事已经脱离了史实,完全演变成文学作品了。

  到了唐代,杞梁妻就更加接近孟姜女的故事了。唐朝末年的僧人贯休在其诗歌《杞梁妻》中,把春秋时期的事情挪到了秦代,并把淄博的事搬到了长城内外,把城墙演化成了长城。

  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了防御被他驱逐到了塞外的蒙元残余势力,而继续征发民夫修筑长城。百姓们对此怨声载道。

  为了发泄对朝廷的不满,人们就化用秦始皇暴政修筑长城,并把“杞梁妻”改为“孟姜女”,把“杞梁”改为“万喜良”,并增加了新婚、夫妻恩爱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除了以上这些故事演变,还有另外一个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原型,根据的是现在山东北部长城铺村的传说。

  故事是这样的,在泰山下,齐鲁两国的交界点,有一个名叫“铺子”的小村庄,里面住着一户姜姓人家,有个女孩名叫孟姜,长大后嫁给了一户万姓人家的男青年名叫万杞梁。

  小夫妻结婚后,十分恩爱,可是在他们结婚后不久,齐国为了加强防御,就开始在国内大力征调壮丁修筑长城,万杞梁也在被征调之列。

  一开始,万杞梁修长城的地方就在铺子村附近的山上,孟姜女孩能经常到山上探望丈夫,并送衣送饭。

  经过几年的艰苦修筑,泰山以西的长城修筑完成,万杞梁又被征调到泰山以东区修筑长城,这一去就是几年,而且音信杳无。

  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孟姜女心疼在外受苦的丈夫,便连夜赶制好棉衣,沿着长城一路向东,为丈夫送寒衣。

  当孟姜女一路颠簸,最后终于在莒国(今山东莒县)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但是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了长城脚下。

  孟姜女悲痛欲绝,她扑在埋葬着丈夫的城墙边上,开始大哭起来。就这样,孟姜女连着哭了十天十夜,最终感动了上天,长城崩塌了一片,万杞梁的尸体也完好地露了出来,孟姜女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又重新埋葬了丈夫。

  这个传说也并非没有任何根据,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齐长城两段早在周灵王十五年(公元前557年)就已经完成。

  但是,这个传说故事,说的也只是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而非秦长城。

  这样看来,无论是杞梁妻,还是齐国的孟姜女,她们无论是真实还是传说,哭的长城可是和秦始皇修筑的长城毫无关联啊,我们是不是把秦始皇误会了两千年?

}

匈奴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居住北方的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战国末年开始强大起来。那时候,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邻近,分别修筑了长城。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赤城县)、东至辽东。赵长城,西起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至代(今河北蔚县)。秦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北经固原,至黄河。这三条三城,彼此不相衔接。

位于河北秦皇岛市的孟姜女庙

孟姜女哭倒长城,本来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很有生命力,长期在群众中口口相传,还被编成各种话本,戏文,歌曲,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前期,包括秦朝时期,农民阶级所受封建压迫,以徭役为最重,而修筑长城又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徭役项目。北齐时,一次修长城九百里,即曾证调民夫一百八十万。隋炀帝时期,征发男丁百余万修长城,十天之中,役死者占十分之五、六。各个朝代几乎都会有自己的孟姜女,而且成千上万。所以,孟姜女的故事,虽然不是历史,但又具有历史真实性。它真实的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封建徭役压迫的朴素要求,因此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感染力。这个故事所发生的劳动人民反抗沉重徭役压迫的呼声,既是指向秦朝,更多的则是指向故事形成时期的各个封建王朝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姜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