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80客机多少个轮子如何判断轮子触地

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美国纽约长岛拉瓜迪亚机场,纽约飞往北卡罗来纳州的1549航班正缓缓起飞。这一天纽约的温度只有零下6℃,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而跟这天气一样冰冷的,还有1549航班的运气。一场飞来横祸,让机组成员和全体乘客陷入了绝望。然而,英勇的机长为所有人重新点燃了希望。

那么,飞机究竟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危急关头,机组成员面临着怎样的抉择?而机长为何选择了一个看似最危险的降落方式——在河面迫降?飞机最后是如何迫降成功的?成功降落后,机上乘客还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事故调查委员会又为何对机长的决定提出质疑呢?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哈德逊河上的奇迹。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20飞机执行1549号航班任务,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前往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机上载有155人,包括正副驾驶和3名乘务人员。下午3时26分,飞机顺利起飞了。

飞机起飞30秒后,突然,一侧的机翼好像碰到了什么东西,飞机不易察觉地晃动了一下,紧接着,飞机的速度好像突然慢了下来。飞机怎么了?

本次航班的机长是切斯利·萨伦伯格,57岁,飞行时数为19663个小时,副驾驶是杰夫·斯基尔斯,49岁,飞行了15643个小时。此时,负责操作的斯基尔斯看见前方有鸟群出现,机长萨伦伯格随即朝外看,前方全是黑褐色的大鸟,萨伦伯格判断,肯定是鸟群撞上了飞机,他随即操纵飞机规避,但为时已晚,又一次撞击发生了,瞬间的响声过后,驾驶舱充满烧焦的味道。

萨伦伯格在快速检查了仪表之后,发现两个发动机全部停止运转,飞行高度只有975米,航速400公里/小时。在这样的速度和高度下,无法留给飞行员充足的时间对飞机的异常情况做出反应。

飞机起飞大约44秒后,纽约塔台值班人员丘奇接到机组报告,飞机两次遭遇鸟群撞击,请求返航。此时,飞机正位于新泽西州上空。这时,机长萨伦伯格看见附近出现了一个机场,他立即向塔台询问:“我们下面是什么机场?” “你们下面……是新泽西的泰特波罗机场。一个小机场,主要用于支线和通勤飞机。你们可以返回拉瓜迪亚机场,也可以前往泰特波罗机场降落。空中交通管制中心给了机长两个选择。

塔台立刻指挥泰特波罗机场为1549航班紧急着陆做好一切准备,所有飞机原地待飞,清理所有跑道。同时,丘奇要求飞机爬升至4500米高度,并告诉机长萨伦伯格,他可以在任一跑道降落。只要飞机飞过哈德逊河,对岸就是泰特波罗机场。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飞机这时其实已经失去了动力。随即,塔台和飞机失去了联系。

根据事件改编的影片《萨利机长》

驾驶舱里,机长萨伦伯格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他认为塔台给出的两种方案都不理想,随即他做出了一个震惊整个航空业乃至世界的决定——在哈德逊河面上迫降。

大型喷气客机水上迫降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数十年来无一例成功。最常见的结果是一侧机翼下发动机首先接触水面,造成机翼折断,然后机身翻滚,折成几段,没有消耗掉的燃油洒落出来引发大火,出现悲剧性的结局。但是,已经别无选择。

机长萨伦伯格立刻降低机头高度,以避免飞机从空中掉落,随后放下飞机的襟翼,在失去动力的情况下,这是他手头为数不多的几种控制飞机飞行姿态的设备。

随着襟翼伸出,飞机正式进入了紧急迫降程序,这时的高度只有76米,飞行速度129千米/小时,副驾驶斯基尔斯逐一报出速度和高度,让机长有足够的注意力操控飞机。因为地面雷达搜寻不到90米以下的目标,雷达屏幕上1549号航班已经消失了。这是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降落。

这时,机长接通了送话器,向机舱内的全体人员发布迫降指令:“蜷起身体,迎接撞击。”

机舱内,恐怖的情绪在蔓延。撞击发生后,机身突然剧烈摇晃,乘客斯蒂芬妮喊道:飞机起火了。果然机翼下左边引擎蹿出火苗,有人在急着找灭火器。有些乘客闻到烟昧,有些闻到机上燃油的呛鼻味。当乘务员告诉大家飞机遭受了飞鸟撞击,情况非常危急,并要求大家立刻按照之前教过的动作:双手抱头,双膝分开,伏低。做好撞击的准备时,所有的人都停止了说话,机舱内顿时像图书馆里一样,一片寂静。

64岁的旅客伊丽莎白,刚刚探望完住在纽约的女儿全家,返回夏洛特。她回忆说:“飞机刚起飞,就听见‘砰’的一声。随后机长广播说,我们要迫降!乘务员大喊准备迫降的口令——双脚踏住地板!头低下!伏在膝盖上!双手抱头!……下面都是居民区,我们能够落在哪里?10年来,我每星期都坐这个航班往返纽约,有时还会想什么时候是最后一次呢?这回真是最后一次了,连与亲人道别的机会都没有……”

坐在23A位置上的比尔只有23岁,他回忆说:“机组广播说我们要迫降,我们都吓坏了,乘务员叫我们抱头……死都要死了,还抱什么头呢?”他没有抱头,与陌生的邻座旅客手挽手,以获得面对死亡的勇气。

女乘客西格匆匆打开手机给丈夫发了一条短信:“我要撞机了。”她还想加一句“我爱你”,但已经来不及了,便急忙蜷起身体抱住了头。

幸运的是,具有四十年飞行经验,曾经是美国战斗机英雄的机长萨伦伯格,同时也是一名滑翔机教练,这意味着他熟悉在无动力情况下驾驶飞机飘降的技巧。

在飞机快要接触水面时,萨伦伯格操纵拉高飞机机头,在一阵剧烈的震动中,机尾首先触水,卸下了部分冲击力,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在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随后飞机缓慢减速。两边机翼始终完美地保持着水平。最后,飞机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飞机奇迹般地安全迫降在哈德逊河上。

苏珊是阿姆斯特丹大街的一位职员,她的办公室在大楼的20层,她正在打电话,忽然间看见一架飞机不寻常沿着宽阔的河床低空飞行,第一反应就是告诉电话那端的朋友:“天呐,有一架民航机要去撞大楼?!”9·11事件之后,不寻常的低飞飞机对每位纽约市民来说都是对敏感神经的拨动。

艾米和芭芭拉是美联社编辑,编辑部位于百老汇大街一幢建筑的42层,他们共同目睹了飞机触水的过程:“滑翔的过程非常完美,仿佛是飘落在纽约机场跑道上,激起了长长的水花。”

飞机落水点位于曼哈顿中心区48大街旁、航船繁忙的曼哈顿轮渡口附近的水面上。机舱内一片欢呼声,可萨伦伯格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等待他们的,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

飞机将在两到三分钟之内沉没,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让一百五十五名机上人员全部离开飞机。而此时正逢严冬季节,河水的温度是零下6℃,人在这样的水温中只能活5—10分钟,如果救援队伍不能及时赶到,他们会在冰冷的河水中冻僵而死,正如近百年前的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那般。

飞机迫降在水面后,不能打开舱门,以免大量进水。正确的程序是打开机翼上方的紧急逃生门,快速将乘客疏散到两边的机翼上。此时舱内共有三名乘务员,两名在客舱前部,一名在客舱尾部。紧急逃生门被打开后,恐慌的乘客纷纷向前涌去,“让女人和孩子先走,”有人大声喊道,大家立刻为妇女和孩子让出通道,人群开始有秩序地撤离。

西格旁边的年轻妈妈受到过度惊吓,西格迅速帮她抱起婴儿,催促她跟着自己来到逃生口,然后将妈妈和婴儿推了出去。

位于尾部的乘务员威尔士,正在努力引导乘客向机舱前部运动。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两名乘客情急之下匆匆冲到后舱,打开了尾部的舱门,冰冷的河水迅速涌了进来。“快,向前跑!”威尔士将两名乘客奋力往前推去,随后,威尔士抓住一件救生衣拼命朝前游,很快水漫过了她的胸部,有一刻甚至到了她脖子的位置,最终她逃离了最危险的地方。后来在医院,她才知道自己的腿上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肌肉都翻了出来,但因为河水冰冷,她已经麻木了,丝毫没有觉察。

很快,所有的人撤离了机舱,整个过程中机长萨伦伯格非常冷静,丝毫没有慌乱,在来回检查了两遍机舱确信没有人后,他最后一个离开了正在下沉的飞机。

救援船纷纷围绕在航班周围

寒风中的哈德逊河面上,出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壮观场面:飞机一面下沉,一面向着下游漂去。乘客们手挽手,瑟瑟发抖地站在两侧的机翼上。互相安慰,等待救援。大部分的妇女和孩子坐在充气橡皮艇上,有的人则不幸落入水中,西格也在其中,她正渐渐失去意识,旁边的一位男子握着她的手,不停地鼓励她。

正行驶在哈德逊河上的纽约水道公司“托马斯—杰斐逊”号渡轮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第一个赶到现场,船上的乘客纷纷将自己的救生衣和船上的绳子扔给落水的人,然后拉动绳子将他们救上来。

不到五分钟,海岸防卫队的106名消防人员赶到,并从冰冷的河水中救起35人。在飞机出事地点附近的4艘大型渡轮和数艘较小船只,也迅速赶往现场施救:较小的船只成功地贴近了飞机。使机翼上的乘客得以直接从飞机跳上小船逃生,不致掉落河里。

150名乘客和5名机组人员全部生还,没有一人受到重大伤害,这条新闻立刻轰动了全世界,被称为美国航空史上最大的奇迹,而这次迫降也被公认为可以写入教科书的完美典范。全世界无数人给机长萨伦伯格发来邮件,对这位英雄的机长表达最深的敬意。

不过,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等待机长的,不仅是鲜花和掌声,还有非议和质疑。

获救的乘客乘坐气垫船离开坠河航班

据美国联邦航空局统计,在美国,1990年到2005年间,共收到65000起鸟类与民用飞行器相撞事故报告,平均每万飞行小时发生一起。

飞机遭遇鸟类撞击经常发生,其损伤程度取决于飞机和飞鸟的相对速度、鸟的大小以及撞击位置等因素。

普通麻雀类,体型较小的鸟伤害不会太大,但体型较大的飞鸟撞击飞机,带来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它们很可能使引擎内部叶片弯曲甚至断裂,这将导致失去动力。

2009年2月12日,负责调查事故的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在第四次信息发布会上公布了最新调查结果:美国史密森学会对事故鸟儿残体的25个样本分析确认,发动机所吸入的鸟是加拿大雁,体重在2.9--4.8千克之间。很显然,这种体型的鸟对飞机的伤害是致命的。

那么,机长萨伦伯格在紧急关头没有选择降落在附近的机场,而是迫降在河面上,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呢?

被称为英雄的机长切斯利·萨伦伯格

事故发生后,有调查委员会成员质疑,飞机遭遇鸟撞后,飞行机组未能全面考虑处理方案。例如,发动机尚未完全停车,液压系统还能操作,纽约塔台可以帮助安排紧急飞行通道,让他们返回机场或在空旷的陆地上着陆。而选择在河面上迫降,危险性更大。

事实是,机组最初确实计划返回纽约机场或迫降在泰特波罗机场,但当时飞机双侧发动机已经失灵,失去了全部动力,只能靠惯性滑翔。以飞机当时的高度已经不可能滑翔到备降的两个机场,况且这两个机场都要经过人口稠密的市区,一旦发生意外,不仅机上人员无法逃生,还会给地面造成大量伤亡,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机长萨伦伯格选择在哈德逊河面迫降。

一线飞行人员也支持机长萨伦伯格的迫降行为,他们认为飞机发动机丧失动力后,应尽可能地减少机动动作,尤其是转弯等大机动的操作,否则速度和高度损失太快,可能诱发其他意外。根据A320飞机的操作手册规定,一台发动机维持飞行所需的转速为最大转速的75%,而当时工作的发动机只达到31%的转速,勉强维系操作襟翼动作所需的液压能源,而没有动力维持飞行。事故发生得如此突然,作为机长,每一个操作都关系到全机155条生命的安危。或许水上迫降的方案不够完美,甚至机组也没有遵守水上迫降的标准操作程序。但是机组实在没时间瞻前顾后,左右权衡。机长当机立断,选择教科书认为风险更大的水上迫降是没有问题的。

结果证明,这次迫降至少保全了所有人的生命,也没有对地面人员和地面财产造成损失。

但其实,在河面迫降的冲击力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能安全迫降也有一部分幸运成分在内。

旅客哈特回忆说,“落水瞬间的撞击力非常惊人,不亚于一次正面碰撞,响如巨雷,撞击力足以把你掀到前排座椅上去。”

巨大的冲击力导致78名旅客不同程度的受伤。航空事故调查专家说,飞机在水上迫降时所受到的冲击力比在陆地上迫降要大得多。例如,这次1549航班飞机的接水速度应在240千米/小时。在这个速度上,由于接水瞬间飞机下沉入水,发动机和机翼与水之间产生剧烈撞击,飞机在顷刻间很容易被拉扯得四分五裂,甚至解体,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

而1549航班飞机在那么快的速度时触水,机体能保持完好,除了幸运的因素之外,更与飞行机组的技术贡献直接相关。

机长萨伦伯格今年57岁,上世纪70年代他作为战斗机飞行员飞过6年的“鬼怪”式战斗机。1980年起加入全美航空公司,先后飞过5种机型,是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航空事故调查专家组成员,自己还开办一家处理危机与安全管理的咨询公司,拥有处理高度危机所需要的资深阅历、丰富经验、综合技能、过人的心理素质以及黄金的干练年纪。

萨伦伯格还是一名优秀的滑翔机飞行教练,在一台发动机停车、另一台发动机只能低速运转的情况下,他充分发挥出他的滑翔飞行特长,顺水触水,减轻水波冲击;在具体的触水点上,他非常有经验地选择了靠近渡口的位置,这无疑为救援创造了有利条件。

1549号航班是不幸的,遭遇了飞来横祸;但机上乘客又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遇到了如此优秀的机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着陆时起落架伸出后不会被压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