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孩子会模仿父母处事方式一切坏毛病吗?

有一天,你辛苦养大的孩子,因为赌气离家出走,一走就是30年。

再回家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是失而复得的激动惊喜,还是高兴又气愤的悲喜交加,最后无一例外地哭成一团...... 

只可惜,这对父母什么都做不了!

因为儿子离家时间太过久远,漫长的30年,久到他们无法亲眼看到儿子的归来。

这个事件,真实发生在山东一个家庭中,男子因赌气离家三十多年,再回来时父母已离世。 

可怜的是,父母离世前,还在心心念念离家出走的儿子。

但他呢,一走30年,杳无音讯,从未想过父母该有多心急如焚、牵肠挂肚......

都说养儿为防老,但一个不懂感恩,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的孩子,却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

而这样的悲哀,却是不少家长,难以挣脱的现实。

或许最近,大家都刷到过这样的新闻,女儿因与母亲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开车撞死妈妈。

事发当日,女儿驾驶黑色轿车,直接撞向站在路边的50多岁妈妈。 

让人浑身战栗的是,轿车碾压一次过后,竟又倒回,继续踩油门,压了第二次。

妈妈被送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

看到这里,大家都感到万分震惊且困惑:

想不通有何深仇大恨,能让一个女儿,对生她养她的妈妈痛下杀手。

是生而不养,是动辄打骂,还是精神上的折磨......

全都不是,事件的起因只是一些简单的小事,引发的惨案。 

种种事例,让人不得不反思:

我们养育出来的孩子,为何没有爱,没有感恩,只有怨恨与彼此折磨呢?

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长大后的一言一行,无一不浸透着父母早期的教育心血。

而你养出来的孩子是否孝顺,主要取决于你们对这三件事的态度。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诚然,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他们便忘记了感恩,忘记了共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

但这样的索取型人格,也与父母的长期的无私奉献、无条件满足有关。

朋友的一个同事,拿着月薪8千的工资,却要给儿子提供奢靡的生活。

自己一件上百元的衣服都不舍得穿,转头给孩子买上千元的球鞋或手办;

坚持白天上班,晚上打零工、送外卖,也要将孩子送进好学校;

只要孩子开口要求,全家人咬着牙都要满足......

在父母的一次次无条件满足之下,成功在男孩心里根植了一个观念:

父母的都是自己的,只要是自己想要的,父母都得满足自己。

殊不知,一个拼命付出,一个不断索取的畸形亲子关系,只会将孩子和家庭一点点推向万丈深渊!

就像河南一名10岁的男孩,在父亲去世后,将父亲的5万元丧葬费打赏给主播。 

全然没有意识到这5万元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还有那个被父母溺爱长大的杨锁,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能力。

最后,在父母相继离世后,只能落个饿死家中的凄惨结局。

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宠溺造成的悲剧? 

俗话说得好,“宠狗上灶,宠儿不孝”,过度宠溺孩子,只会毁了孩子。

另外,在父母无私奉献风气下,我们还得谨防“啃老”现象的盛行。

比如,某成年男子因向母亲索要2万元,遭到拒绝后,竟在大街上抱摔母亲。

还有在抖音火起来的一个老太太,94岁的高龄,还要配合女儿直播卖货。

试想下,正常成年人一天直播几小时,都会精神疲乏,更何论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呢~

作为子女的她,又如何能忍心?

可这个女儿呢,不仅忍心,还自己在旁边休息、喝水,没有顾及到老母亲。

看到这里,很难不心疼这位妈妈,年轻时拼命养活几个子女。

临到老时,还要忍受女儿对自己的索取,何其可悲!

更可悲的是,放眼生活中,类似岁月妈妈这种顶着高龄、弯曲的脊背,仍为孩子奔波忙碌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他们可能是活跃在大城市帮带娃的老漂族,亦或是忙碌在各个岗位的工人......

我们都知道,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而之所以造成子女索取的性格,多半与作为“根”的父母教育有关。

想让孩子取之有度,懂得感恩,那么家长一定要改掉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习惯。

要让孩子明白,吃的一粒一粟,皆来之不易,要心怀感恩,懂得回馈。

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

相对于无条件满足孩子的家长,生活中,还有一类家长,擅长从精神上控制孩子。

他们将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物,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

殊不知,过度的控制,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今年热播剧《亲爱的小孩》中,介入男女主婚姻的第三者朱珠,就长期生活在母亲的掌控下。

因为婚姻遭受到背叛,后又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公司一把手。

种种经历,让母亲坚信女孩只有自身优秀、靠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于是,她将自己的这种观念,凌驾在女儿的意志之上。

将朱珠养成一个乖乖女,任何事都要按照她的要求来,不能追求美,更不能有自己的主张。

朱珠涂抹口红,会被她批评教育“有本事的女孩根本不需要这些”。

慢慢地,朱珠便失去了自信,变得自卑怯弱,成为母亲的一个傀儡。

但有句话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长期的情感压抑,让朱珠急需一个宣泄口去爆发。

而肖路的关心,便成了朱珠的救命稻草。

让她不顾道德伦理,介入肖路的婚姻,成为人人唾弃的第三者。

但仔细想想,朱珠真的爱肖路么?

或许并不是,她只是想要摆脱母亲的禁锢,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婚姻与感情。

母女两人的关系,就像放风筝一样。

一个只想飞,一个拼命拉,然后线越绷越紧,直至断裂。

而且,在父母极端控制下,除了会破坏亲子关系外,也会酿成各种各样的悲剧。

比如演员朱雨辰,他的妈妈将自己人生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他身上。

说是爱,为你好,其实是另一种情感绑架。

干涉儿子的人生,干预他的每一段感情,最后搞得没有人想嫁给朱雨辰。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而精神的死亡,势必会带来的肉体的枯竭。

如果真正爱孩子,家长就要让他们做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惟其如此,你才能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有间的关系,才能得到孩子爱的回馈。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

用在孩子的感恩教育上,亦是如此。

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索取无度、不懂感恩的行为,也是源自对父母的模仿和继承。

晨妈老家有一个亲戚,50多岁的年纪,还要每天操持生计,与老婆干农活。

日子过得苦,他对儿子的怨恨也随之强烈。

不停抱怨儿子白眼狼,从小养到大,现在大城市买了房,也不知道接爸妈过去享享福。

可他却忘了,自己又是如何对待生他养他的父母,如何一次次在孩子面前,抱怨父母无能、没用。

有一次吃饭时,爸爸喝酒上了头,一直数落儿子不孝顺,别家小孩给父母买啥啥。

结果,儿子面子怪不住,直接硬刚父母:

“你也没孝顺爷爷,他死前也得不到你一点东西,还天天惦记他那一点养老钱,凭什么来教训我......”

其实,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才是孩子行为的“风向标”。

自己在生活中,自私自利的言行,不孝顺的举动,也在一点点地塑造孩子的品格。

等到后面反噬到自身后,才懂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何种滋味。

父母子女一场,缘分不易,要珍之重之!

不要让父母花一生的时间等待子女的感恩,与爱的回馈,结果却是一场空。

同样,也想告诉所有父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孩子成为你心中期许的模样,你需用心去浇灌。

在物质上,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要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艰辛;

在精神上,要富养、适当放手,让孩子有更多成长空间;

同时,家长要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

最后希望,所有的父母与孩子都能亲密有间:

父母知进退,有界限,孩子懂感恩,有孝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六岁女孩遭到校园暴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