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关键角色有哪些的角色很重要?

在孩子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个当父母的看重的是情,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也喜欢跟同龄人的孩子攀比,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而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父母们都采取了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们的性格亦或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偏差,那么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呢,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教育交更多的是指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除了字面上的养育之外更多的是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前者主要是由专业的教育机构,比如说学校来承担,而后者更多的则依靠家庭,学校的老师并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才是第一任,这绝对是没有错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孩子们在有了自己的意识之后,父母对于孩子就不仅仅局限于吃喝拉撒睡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孩子们渴望尽可能地探索这个新鲜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未知的,他们听到或者看到一些事物都很好奇,我认为这是很原始的学习过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喜欢的事物,感兴趣的领域,而孩子的是非观念也会在这个阶段中迅速萌芽。作为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更重要的时期,用最科学的方法,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培养孩子正确的观念,在这个阶段中家长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适合不科学的方法,要坚决地放弃。

我们都知道,动物小的时候是靠模仿父母来学习的,其实人类也一样,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初期学习就是靠模仿,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这样来的,最好的教育就是示范,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首先树立很好的榜样,这样孩子才能学习到正确的观念。

讲信用是第一位,不能言而无信,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答应给孩子的承诺从来不当回事,比如说如果孩子成绩考了多少分,答应孩子送他一个礼物,虽然父母说这句话的时候只是为了激励孩子,事实上孩子却把它信以为真,而父母的这些承诺在孩子眼里可能是全部的期待,我们一定不要让孩子感到失望。如果因为客观的因素兑现不了承诺,那么父母也应该对孩子说一声抱歉,并且想其他办法来弥补。

其次是礼貌待人,无论是上下学接送孩子,还是在院子里玩耍,遇到同龄人到时候应该主动打招呼,久而久之这件事就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把这当成了习惯。

最后要告诉孩子节约,不要浪费粮食,能吃多少就盛多少,哪怕多盛一次饭也不要一次盛太多,导致吃不完出现浪费的情况。当然父母也不能倚老卖老,应该尊重孩子,千万不要体罚孩子。

除此之外,良好的家庭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所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成长,所以要维护好家庭的和睦。尽量避免用家长的这个身份去管教或者责备孩子,应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以及换位思考,尝试用孩子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那么很多棘手的无理取闹都可以迎刃而解。对于第一次做家长的父母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自己的学习过程,想要孩子怎么做或不要怎么做,就先让自己做到最好,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

朴素的树、青橙 | 编辑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张 PPT。

是北大教授徐凯文,关于大学生自杀危机的小范围调查:

令人震惊的是,父母职业为教师的高居榜首。

没错,那个最长的蓝条就是教师家庭子女的自杀率,一骑绝尘,是第二名的 4 倍

对老师的美好滤镜,被完全震碎。

记得我上学那会儿,特别羡慕老师的孩子。

他们作业有人辅导,上课有人关照,寒暑假有旅游,补习有学校的名师上门家教……

而我们非教师子女,只有眼馋的份儿。

但这一切,可能只是外人眼中看到的。

真的身在其中,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知乎问题" 身为教师子女,有哪些糟糕体验?"下面,有近 700 条回答。

大部分,都 " 糟糕至极 ":

什么都管,且不许顶嘴,根本没把我当儿子,当她班上那群小学生了;

分科学文还是学理、高考报哪个专业,只要不听我爸的,他绝不会善罢甘休,会咬牙切齿地告诉我:" 不听老教师的话,你会后悔的 ",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是他的资本和骄傲,却是我的噩梦

双教师家庭,天天想怎么死。一直对我严加管教,我除了成绩勉强还行,其他方面一塌糊涂,心理扭曲,内向自卑,没有自我意识……现在天天熬夜,等一个猝死。

当然,不可能每个教师父母,都是孩子的 " 洪水猛兽 "。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比例的教师子女都曾感到,自己的生活,就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教师答疑解惑,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为何自己的孩子,体验却如此 " 不堪 "?

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他们双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高权威父母,和被压抑的孩子

高权威父母三大 bug,

哪个都能让孩子彻底 " 死机 "

有调查显示,教师子女的压力之所以比同龄人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老师,是一个拥有权威的角色。

他们与学生朝夕相处,无论是年龄阅历,专业知识,心理发育水平还是人生经验,学生往往拍马也赶不上老师。

因而,教师很容易被树立成权威。

而一旦习惯了一天 8 小时以上扮演权威,就难免把这种感觉带回家里。

而在亲子关系中,高权威又会衍生出 3 个明显的漏洞。

第一个 BUG,就是缺乏关心。

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在高中教数学,学生家长中有口皆碑。

可朋友却对爸爸颇有怨言,甚至直言 " 为了下一代,不考教师编 "。

问起原因,他满腹委屈:

" 天天 996 不着家就不说了,我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他永远一副不耐烦的嘴脸,还骂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

老师工作强度高,责任压力大,有目共睹。

因此下班回家后,往往把自己的职业倦怠带回家,对孩子批评多,耐心少,无心也无力关照孩子的感受。

可发令枪一响,又要自家的马跑得比别人好。

这就是第二个 BUG:过度期待。

社会上有一种朴素的观念:

你爸妈就是专门做教育的,你从小就是闻着书香味长大的,你的成绩怎么会差?前途怎么会不光明?

很多教师父母自己,也是这种观念的拥护者,认为老师的孩子不可能学习差。

但事实是,高知父母的孩子仍是高知,本就是小概率事件。

作家琼瑶的自传里面,就记述了身为双教师子女的双份压抑。

她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琼瑶在大学联考之前,成绩却始终不见起色,压力大到有抑郁的迹象。

" 我和你爸爸都是做教员的,孩子如果居然连大学都考不上,我和你爸爸都无法抬起头做人!"

" 如果你大学没考好,不是你一个人的失败,而是全家的失败!"

" 收起你的稿纸,不要再写文章了,你记住,我给你指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 你好自为之,千万不要让我们失望!"

琼瑶因此非常忧愁,噩梦里都是大学没考上,全世界耻笑她:" 陈致平(琼瑶父亲的名字)的女儿居然考不上大学!"

在重重压力下,18 岁的琼瑶最终落榜了。

在外人看来,既然父母是教师,子女就没有理由不优秀。

很多教师父母也被这种思维定式困住,进而把自己的面子、成功与否全都和孩子捆绑在一起。

似乎只有孩子的成绩超过别人,自己的价值感才得以实现。

于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可怕 BUG 就来了:习惯比较。

我有个当老师的亲戚,就特别爱拿女儿和教过的学生做比较。

孩子考得不错时,她会说:

" 你就这考好了?满意了?我都不忍心告诉你,你这分在我教的好学生里算什么等级,我怕你受刺激!"

如果孩子没考好,就会被 " 损 " 得更惨:" 我们班家长摆地摊的孩子考得都比你好!你妈我是老师,你考成这样,你今后还让我怎么教学生?"

久而久之,孩子的价值感越来越低,信心也越来越不足,学习积极性大受打击,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以上三点,究其本质,都是 " 高权威 " 造成的。

所谓 " 高权威 ",就是 " 我 " 是主体,我的权力比你大。

就像《1984》中,温斯顿和奥勃良的那段对话:

一个人是怎样对另外一个人发挥权力的?

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

因为我有权力,那么我就可以:

肆意拿你和别人比较,刺激你的自尊、宣泄我的焦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许许多多的中国父母——无论他们的职业是不是教师——在亲子关系中都是 " 高权威父母 "。

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严苛权威。

而仅仅是 " 爸爸 "" 妈妈 ",一个安全、温暖、可依恋的对象。

以 " 全对 " 的姿态生活

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职业,高权威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我永远是对的。

相对应的就是:错的永远是你。

试想一下,如果家里有着永远正确的父母,那孩子的感受,会是怎样的呢?

" 我就有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在她面前,我感觉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做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时候我觉得我连呼吸的方法可能都是错的,她都能挑出毛病来,纠正我。"

她从高中开始一直抑郁,尝试过自杀。

有人建议妈妈带她去接受心理咨询。

但第一次去,场面就很难堪。

原因是咨询师提出了母亲的一些问题,母亲当即又惊又怒,反驳道:" 我是让你给孩子看病的!"

意思就是:我没问题,你赶紧解决孩子的问题。

这个网友说,从那之后,她们再也没去看过心理咨询,因为妈妈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错。

与这位 " 永远正确 " 的母亲一样,无数父母也深深相信:

孩子出现问题,与自己无关;

自己从来没有错,只有仁至义尽;

这样,父母就成了无辜者甚至受害者,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

因为他们永远正确,所以他们永远不需要学习,不需要改变,更不需要反思。

反思意味着 " 向内看 ",意味着自我质疑和自我剖析。

这与他们自认为权威的信念是相悖的。

但如果父母永远正确,永远完美。

那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要去承担那个坏的、令人失望的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 全对 " 的父母,

" 全错 " 的孩子。

心理学认为,人刚出生时," 自我 " 是不存在的。

只有碰到外界,反射回来,才慢慢凝聚成 " 自我 " 的样子。

如果把来自外界的反馈比喻成镜子,那么在所有的镜子里,有一面的影响力最大。

这面镜子,叫做 " 父母 "。

当我们照镜子时,发现镜子里照出的,都是:" 你错了,你又错了,你总是错,你好差劲…… "

于是,自我尚未形成的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认知:" 我不行。"

琼瑶在回忆童年时就说:"自卑感,我觉得这三个字,一直到现在,还常常缠绕着我。"

其次,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 " 与错误相处 " 的榜样。

毕竟,心理学和教育学已经无数次证明了,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地 " 言传 "。

孩子学到的,永远是父母潜意识流露的 " 身教 "。

就像高权威父母的孩子。

虽然总是被要求认错,但他学到的恰恰是 " 我从来没错 ",于是渐渐养成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自己正确的习惯。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看似矛盾的人:

他们内心深处很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干什么都是错的;

但同时,不管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又坚称自己什么都没做错,把做错的羞耻感扔给别人。

内在,反复打架冲突,弄得自己筋疲力竭;

对外,折磨他人,让亲近的人不断受伤。

这样内心挣扎、行为矛盾的人,大概率有一对永远正确的 " 高权威父母 "。

想要消解掉这些影响,往往需要趟过数不清的坑,耗费巨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其他人,却早已轻装前行。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教师,教得好学生,却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因为教别人的孩子,教的是知识;

而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看的是父母的人格水平。

也就是说,孩子什么样,父母的职业不背锅,父母的人格水平才是真正的基石。

人格水平低的父母,在亲子关系中使用的是" 我控制你如我所愿 " 的权力原则;

而人格水平高的父母,则使用的是" 我尊重你如你所是 " 的珍惜原则。

权力在于 " 把别人撕得粉碎,然后按我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黏合起来。"

而珍惜在于,我们彼此之间真情实意,情感流动,互相滋养。

所以,无论你现在是孩子还是父母;你在职场中是不是教师、领导等权威角色。

回到家里,都尝试着做一个有温度、可依恋的人吧。

如果你曾被高权威的父母伤害过,请记得:

你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

你值得被关心和被接纳;

你的每一个举动和每一句话,都有它自己的分量;

你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和权力。

而如果你恰好是父母,请记得:

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着他这个人。

孩子的一生中,能给他学业指导的权威或许很多。

但只有父母,才能让孩子始终如一地感受到:

自己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人。

和所有家长朋友们共勉。

高权威父母的背后,是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挣扎与痛苦。如果你也活在 " 高权威父母 " 的阴影下,总是不自觉地陷入自我怀疑,不妨试一下【1V1 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由壹心理成熟咨询师提供,他们均有海内外高校临床心理专业受训经验、平均 10 年 + 心理行业学习及从业经验、个案时长不低于 1500+ 小时。1 次专业心理评估,协助你确立心理改善目标,帮你走出原生家庭困扰。

点个 " 在看 ",放下权威

}

对于很多的学校来说,校园欺凌是很常见的事情,这是成长的过程中的教育的畸形,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会对受害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会对受害人的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下面八宝网的小编为大家分析校园欺凌,让大家明白校园欺凌是什么,意味着什么,还影响了什么?该如何去解决校园欺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被欺凌7年后,他捅死了那个同学;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而冰冷的案件。它就发生在学校里,它也可能发生在每一个老实乖巧的孩子身上:

直到上小学四年级,在父亲的眼里,王青(化名)一直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但升入青岛的一所初中后,王青变了,变得性格内向,甚至沉默寡言。致使王青有这样变化的原因,就是在其父亲看来不以为然的“孩子间的玩笑打闹”。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二,7年期间,几乎每天王青都生活在的阴影下。从最初的被辱骂、扇耳光,到最后的下跪、群殴,王青的心理与身体遭受了无数的摧残。最终他用一把弹簧刀结束了一切。王青的反击,给他带来了10年的牢狱生活。

这种事情在美国称之为bullying现象,也就是校园霸陵,校园霸凌是指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的攻击性行为,是长期、反复发生的,或者有持续发生的可能性(Bullying Definition),要注意霸凌的核心特征是“权力的不平等”,最有伤害力之处不是打你一下踢你一脚,而是让你觉得自己处于无助的弱势这一点无法改变。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中小学校园。

1.言语文字霸凌:挖苦嘲笑、起外号、说黄段子、威胁等。

2.社交霸凌:有意排斥某人、孤立某人、散播有关某人的谣言、当众给某人难堪等。

3.肢体霸凌:打人、朝某人吐口水、推搡绊倒、破坏某人的东西、做侮辱性手势等。

2017年的中国,9-12岁学生中有20%遭受到校园霸凌;12岁至18岁的学生中有22%。但校园霸凌的恶性影响远远不止于这22%。研究指出,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包括被霸凌的孩子、霸凌别人的孩子以及知情者(The Roles Kids Play)。校园霸凌的发生场所不仅仅是校园及周边地区,目前广受关注的是延伸到网络空间的霸凌,例如朋友圈上受到同学的挖苦欺负。

虽然没有任何因素必然导致一个孩子成为被霸凌者或受害者,但以下人群中受害者比例更高:

1.与众不同的孩子,例如看起来特别胖/瘦、戴眼镜或穿的衣服很特别、插班生、不去做同伴认为“很酷”的事情,等等;

2.公认容易受欺负、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

3.抑郁、焦虑或自信度低的孩子;

4.不那么受欢迎、朋友少的孩子;

5.不合群的孩子,被同伴认为讨人嫌、讨厌。

此外,即使没有以上任何特征的孩子,也可能遭遇霸凌。

第一类:是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孩子,很有社交权力(即容易在社交活动中影响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特别紧张,喜欢主导和控制别人。

第二类:是不太合群的孩子,可能有抑郁或焦虑的困扰,自信心不足,不太参与各类活动,很容易服从同伴压力,或者不能体会他人的情绪、感受。

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中,霸凌行为发生率更高:

1.攻击性强或者容易激怒

2.家庭不和谐或父母疏于管教

霸凌者并不总是那些更强壮的孩子,优势权力可以来自多个与身材无关的渠道——受欢迎程度、力量、智力等等。霸凌的孩子可能占有一项或多项优势权力。

霸凌可以影响受害者的身体健康、学校生活和心理健康。遭受霸凌的孩子通常会体验到:

1. 抑郁和焦虑,深深的悲伤与孤独无助感,甚至影响饮食与睡眠质量、以往感到愉快的活动也不再有趣。这些影响可能延续至成年。

2. 学习成绩下降,学校活动参与度下降。受害者可能会迟到早退、逃课甚至辍学。极个别的受害者甚至会被迫斥诸暴力。据报道指出,年美国发生的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起的凶手曾经受害于校园霸凌。

实施霸凌的孩子可能面临以下影响:

1. 青少年或成年期滥用酒精和药物

2. 参与斗殴打架、破坏财产,甚至辍学

4. 成年后留下违法犯罪案底或违反交通规则记录

5. 成年后虐待恋爱对象、配偶或子女

旁观或知情校园霸凌的孩子则会:

1. 更容易吸烟或吸毒

2. 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包括抑郁与焦虑

面对校园欺凌,学生该怎么做?

一个人遇到突发霸凌状况,要尽快走开。通常施暴者只是借机发泄不快,如果你没有反应,对方往往不会再纠缠。如果对方突然出手或者追逐,立刻向最近的人群奔去。

如果实在不能避开,气势上不能软弱,施暴者总选那些看上去比自己弱的人下手,目光要坚定,保持沉着冷静,腰杆也要挺得笔直,传递出“我也不好惹”的信息,或者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知道了会批评你的”。

如果已经遇到校园霸凌,要勇敢地向老师、学校或权威部门反映。告诉他们施暴者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持续多久了?对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扰?当你觉得霸凌已经威胁到你的人生安全,那你必须说出来!

如果相关部门迟迟没有回复,试着向其他权威机构求助。这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坚持不懈,问题就能解决。

向父母倾诉。或许你会担心他们反应过激,但是他们依旧是最愿意帮助你的人。

       遭遇霸凌并且克服它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一桩简单的事情,所以如何摆脱校园暴力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每一个受害者都需要面对的困境。

       尽量尝试着表现的和平常一样,自嘲或幽默地调侃会减弱不安的情绪,或者跟自己信任的人积极交流。要把注意力放在个人和情绪管理身上,罗列出积极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它们。这样带来的成就感会增加你的底气。

面对校园欺凌,老师该怎么做?

① 在暴力事件未发生前进行预防

       不论我们的应对措施是有多么的到位、多么的成功,都不如将校园霸凌事件预防在萌芽状态。日常教学应对给孩子们讲述校园霸凌的危害,让可能成为施暴者的学生得到警示,使可能成为受害者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

② 预防手段可以采取多样化

建议各位教师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要重视,不要以为自己的学生不会做出那么恐怖的事情。可以带孩子们去参观少教所,可以让他们观看校园暴力事件的案例视频之类的。

③ 班级确定多名班情联络员

       教师不可能将全部时间都和自己的学生们进行相处,要想避免校园暴力事件,还是需要学生群体中有人监督、观察可能存在发生暴力事件的现象,及时跟老师汇报。或者在暴力事件发生后这部分班情联络员能够第一时间告知教师具体情况。

④ 多了解班级情况,鼓励学生们团结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霸凌事件,和班级的团结与否有很大关系,教师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孩子们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⑤ 当暴力事件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程序走,切勿隐瞒

       很多教师怕暴力事件一旦报告了,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问题。正是教师的这种态度让施暴方肆无忌惮,让受害方倍感屈辱。当暴力事件严重的时候如果教师故意隐瞒还涉嫌违法,如果被媒体曝光了更是容易饭碗不保。所以,不论站在何种角度上,按程序走才是最正确的。

面对校园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首先,一定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许多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在第一时间会自我怀疑,认为真的是自己不好,才会受到欺负,这会让校园霸凌的情况持续存在。实际上,校园霸凌尤其容易发生在一些低自尊、遭受欺负而不反抗的孩子身上。很多情况是,有些家长在家中打压孩子的自尊,要求孩子一味顺从,这样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所以,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霸凌勇敢面对、保护自己。家长在孩子被欺负时需要亲自出面,采取行动,联系老师,要求老师和学校有所作为,教育惩戒欺凌孩子的学生,而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孩子遭受伤害。

其次,帮助孩子学习识别和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对抗人际孤立和欺凌。另一类容易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是那些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和同伴建立善意、支持性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孩子遭受欺凌,而仍然能和班里的一些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对校园霸凌的影响产生很大的缓冲作用。家长也需要和孩子解释,某个同学的孤立和排挤可能是出于嫉妒或其他动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和其他同学建立好的关系,让孩子对同伴关系抱有合理的预期和期望。

最后,家长们要多带孩子参加一些亲友间的社交活动,营造环境提供机会让孩子参与同伴社交,耳濡目染,会对孩子上学后的人际适应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察觉孩子性格有些孤僻,缺少有意义的同伴关系,一定要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长最重要的关键角色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