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年轮主要讲了什么故事里的故事?


原标题:【课程故事】藏在幼儿园里的“树洞精灵”——绿洲园区大二班课程故事
疫情时期,幼儿园的工作逐渐转移到了线上。在长时间的停课期间,幼儿不光需要线上丰富的活动,也需要心理情绪上的疏导。特别是返校复学后,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被重视。
当遇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如难过、愤怒、委屈、伤心等,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及时抒发,调整自己的状态。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公众号上创设了“绿洲树洞”的版块,幼儿和家长可以通过线上提交文字、图片、视频,来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烦恼。
将幼儿的心事收集起来,通过推送公众号来分享彼此的心情,为幼儿排忧解难。同时,在文章的最后,有“今日推荐”和“今日互动”,为幼儿和家长推荐一些情绪类或者有趣的绘本,留一些互动的话题。
在复学后,孩子们对于长时间的停课和疫情都充满了疑惑。为了让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疫情下的幼儿园生活,在园本课程背景下,从儿童视角出发,同时,也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绿洲幼的老师们以绿洲树洞为主体,制作了生动有趣的绘本《“绿洲游戏”绘·玩丛书——绿洲树洞》。
1
寻找树洞
重返校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幼儿在树洞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大班的幼儿想要给真正的树洞精灵写一封信,来表达自己快要离开幼儿园的不舍,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的憧憬……
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只在“线上树洞”分享自己的心事,于是提出了“要在幼儿园里找到一个真正的树洞”的想法,可供自己倾诉心事、分享心情,发泄情绪……来满足自己对于树洞的一些想象和需要。
那么,这样的树洞去哪里找呢?孩子们在校园里找,去森林氧吧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找……
在寻找树洞的过程中,孩子们将自己观察和联想到的树洞的样子记录下来。
咚咚
“树洞是一个黑黑的洞。”
笑笑
“树洞好像房子一样长在树上。”
萌萌
“树洞是小动物的家。”
潇潇
“树洞长在树里面。”
前期,大班幼儿开展过《一封信的友谊》项目活动,根据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开始喜欢把心里想说的话、小秘密用前书写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像成人将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一样。随着项目活动的开展,幼儿学会了用寄信的方式和同伴进行沟通、交流,并将信件投递进对方的信箱里。
然而,有的时候,心里面的想法不知道要说给谁听,写好的信也不知道该寄给谁,他们就想到了树洞精灵。于是,大家产生了要给真正的树洞精灵写信的想法。
1
树洞来了
树洞里面真的有精灵吗?怎样才能给真正的树洞精灵写信呢?孩子们在校园里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树洞,只找到一些长得很像树洞的年轮。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做一棵树。
大家开始讨论制作树洞需要用到的材料,并自行收集了这些材料。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幼儿园二楼的转角处设有一张小桌板,另一头挂着一根树枝。平日里,孩子们会在这个角落,记录一些心事和想法。
植树节那天,他们给小树写了一封信,祝小树快快长大;学雷锋日,他们给雷锋叔叔写信,表示要向雷锋学习;还有的孩子和小伙伴闹矛盾了,他们就把自己的不开心记录在纸上……这些信没有办法寄出,他们就把信都挂在了树枝上。
有孩子提议,可以把树洞搬到这个角落,写好的信就能直接寄给树洞精灵了。大家根据自己“要给树洞精灵写信”的需求,参照班里开展过的关于“信箱”的项目活动,将“纸箱堆成的树”改造成可以寄信的样子,又把原来二楼转角处用于挂信的树枝,插进树干里。
在制作树洞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专注、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共同寻找制作树洞的材料,和同伴保持良好的合作,遇到问题协商解决,并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做出积极的回应。这些是大班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能力方面的一大进步。
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树干歪掉了——用双面胶和胶枪也不顶用——用泡沫胶固定——用什么颜色刷树干——刷了颜色又褪色等问题,他们也乐意大胆地操作,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做法。不断悦纳身边的事物,和同伴分享的过程,也是悦纳同伴的过程。
1
树洞畅想
活动后的谈话中,当问到:“除了可以给树洞精灵写信,你还想在树洞里做什么呢?”孩子们也对树洞展开了一系列的畅想......
咚咚
“可以把心事写成一封信,寄给树洞精灵。”
“可以把写好的信挂在树枝上,好像风铃一串串的很好看。”
乐乐
玉儿
“我看到我爸爸工作的时候,他生气了会把写错的纸揉成球扔到地上,我可以叫他把纸团扔进树洞里。”
羊羊
“可不可以给树洞精灵打电话?把不开心的事告诉它。”
“我们可以对着树洞大喊,说不定里面还有回声呢。”
潇潇
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对树洞进行改造和装饰。他们到处找来材料,在树洞上安装传声筒,将树洞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面对树洞,孩子们产生了很多联想。他们从绘本故事中、视频里,了解过有关树洞的故事。他们发挥想象,认为树洞不仅可以作为信箱的作用存在。他们知道,对着树洞喊话能够传出回声,就产生了对着树洞大声呼喊的想法;他们想象着,树洞中住着一个精灵,于是又想给树洞精灵打电话了......
这是孩子们关注到自己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发泄和表达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很多客观的条件会对幼儿造成约束和限制,比如成人不允许孩子大喊大叫,生活中缺少发泄的平台等。这些因素会导致幼儿容易产生压抑、紧张等不良的心理情绪。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出一个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树洞,利用这样活动,可以有效排解和舒缓幼儿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1
我与树洞的故事
平日里,孩子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会有心事想说与他人听。由于树洞精灵就在大班教室楼下的转角处,孩子们每天都能走过路过,他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要去寻找树洞精灵来倾诉心事。
“妈妈说我要去读育才小学,或者是长寿桥小学,我好纠结,不知道要去哪个学校。”
咚咚
笑笑
“我好讨厌最近一直下雨,都不能去外面玩了。”
“母亲节就要到了,我要送妈妈什么礼物呢?”
羊羊
孩子们将自己的心事记录在纸上,投递进了树洞精灵的信箱中。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大班幼儿面对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突如其来的课外辅导班、不允许看电视的要求等,也有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将这些不满的情绪记录下来,揉成纸团,用力地扔进树洞里。将烦恼丢弃的同时,也通过“投掷”这一大肌肉动作,将自己负面的情绪发泄出来。
在生气、难过的时候,他们还会通过传声筒,向树洞精灵呐喊,将烦心事都大声地喊了出来。
通过树洞精灵,孩子们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这是一种倾诉和发泄的途径。然而,表达过后,心理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下次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进行心理疏导,让树洞精灵也做出“回应”,真正地和孩子互动起来呢?
讨论中,大家商量着,定期从树洞里将情绪垃圾清理出来。大家围坐在一起,或者好朋友之间三三两两的结伴,相互看一看彼此的心事,讨论解决问题、缓解坏情绪的办法。
他们还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小玩意,挂在树枝上。孩子们说,看到喜欢的东西,心情也会好一些。这些小玩意不仅让人赏心悦目,也让孩子在发泄情绪后,获得一个小礼物,就像树洞精灵挥动魔法棒,送给他们的小惊喜。
1
弟弟妹妹的树洞
一个小班的妹妹哭哭啼啼地把一个毛绒玩具塞进了树洞里,被路过的大班哥哥看到了,问妹妹:“你为什么要把毛绒玩具塞进树洞呀?”
妹妹说:“因为他找不到妈妈了,他很害怕,所以要在树洞里躲起来。”一边说着,一边擦了擦眼泪。原来,是小班老师刚给他们讲了《小花狗找妈妈》的绘本故事。
绘本《树洞里的家》中,小兔的家被洪水毁掉了,小兔找了一个树洞当做自己的家。受绘本故事的启发,有人提议,可以把树洞做的大一些,让弟弟妹妹像小兔一样把树洞当做自己的家,待在里面。大家都很赞同这样的想法。
他们从操场上找来拱门,用颜料将布涂成树洞的颜色,还做了一些特别的记号,盖在拱门上。他们做了一个很大的树洞,很满意地将树洞搬到弟弟妹妹每天上下楼梯必经的转角处。
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了解到小班幼儿的需求,知道了他们会在不开心、生气、难过、想念、想哭的时候,想要躲进树洞里寻求安慰。
“除了发泄情绪,还能在树洞里做其他让自己开心的事吗?”
有人说:“我想在树洞里找到小精灵陪我说说话。”有人说:“我想在树洞里和小朋友玩捉迷藏,这样我就开心了。”有人说:“如果树洞里有我喜欢的玩具陪着我就好啦。”
孩子们从家里收集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物品,将树洞周围布置成温馨的场面。一个个玩具就像树洞精灵一样,陪伴着孩子,安慰着他们,在孩子寻求心理安慰时给予回应。
小班幼儿听到绘本故事里讲述小动物找不到妈妈的情节,他们很容易迁移到自己的身上,从而产生共情的情绪。
然而,小班孩子不会写信,他们更多的是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伤心、难过、生气、不满等。那么,怎样才能让树洞迎合小班幼儿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也通过树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呢?
幼儿通过绘本故事,设想可以将绘本情节延伸到自己的树洞故事。在开展“小班幼儿与树洞”的活动中,考虑到小班幼儿的实际需求,关注低龄段幼儿的心理需要。
1
结语
我园的园本课程——“悦纳”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悦人”的理念,旨在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引导幼儿愉快地接受自我,接纳他人。
这与“情绪树洞”心理课程活动开展的初心是一致的。因此,在园方的支持下,从“幼儿想在园内寻找一个真正的树洞”这一兴趣点出发,师幼一起探索关于树洞的秘密。
结合不同年龄段心理上的主要需求,大班——表达、中班——倾诉、小班——宣泄,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在“树洞”里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办法,以及通过“树洞”来调整自己、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以此建构良好的心理素质。
图文:大二班
编辑:兰灿
审核:胡芬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轮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