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内结婚生孩子有什么不好能提高出生率吗?


出生率跌破1%,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1-11-23 15:17 来源:中国报道
刚刚过去的周末,“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创17年来新低”的话题相继登上微博热搜。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年》。根据年鉴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8.52‰,跌破10‰的整数关口,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两项指标均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2020年结婚登记数为814.33万对,创下自2003年以来近17年的新低。
人口学中的多个重要指标均打破历史记录,突显我国人口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
人口负增长会提前吗?
△一名护士在为新生儿按脚印。
“我国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口统计研究室主任王广州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其实出生率早在今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也有披露,但在当时,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育率上——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
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是2.1,即育龄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学界认为其低于这一数字时即触碰到了低生育率的门槛。
王广州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讲,总和生育率更能显示人口问题的实质,出生率是一个比较粗的指标。“但总体上,10‰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对应的信号是出生规模和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他同时表示,通过研究我国过去10年、20年间的人口变化趋势发现,跌破10‰并非没有端倪。以黑龙江为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31万人相比,2020年人口减少646万,下降16.87%,年平均增长率为-1.83%。
“这里早就是人口负增长,我国的情况是不均衡的,年鉴显示的平均数据不足以覆盖那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王广州说。
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202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是否预示着全国层面将加速迎来人口负增长?
判断全国人口是否进入负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数是否小于死亡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至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43‰、10.94‰、10.48‰、8.52‰,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接近2‰。王广州指出,对照这一趋势,今年的出生率可能会下降到7‰以内。
从死亡人口数来看,随着老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的人口死亡数均保持在990万人左右的高位,2020年的死亡率为7.07‰。“今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在7‰以上。一升一降,意味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人口负增长可能会提前来临。”王广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则指出,从长期来看,人口出生率在维持低位时,人口死亡率往往也会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维持在低位。仅凭2020年这一年人口出生数据,现在还很难说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提前来临。
疫情增添不确定性
2020年4月8日凌晨,武汉“解封”后,车辆通过武汉西高速收费站(无人机照片)。
人口数据的下行主要受到生育观念变化、生育养育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但新冠肺炎疫情也增添了更多外在的不确定性。
婚姻登记对数常被视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风向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介绍,疫情进一步压低了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2020年的婚姻对数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时,2020年初婚登记人数创近年来新低。初婚人数减少直接导致短期内潜在的一孩生育人群规模更加收缩。
张翠玲表示,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王广州则认为,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跟疫情有一定关系,但构不成因果关系。
他分析称,去年的出生率更多来自疫情尚未大规模流行的2019年,即便育龄妇女在2020年1月份怀孕,也只会带来当年最后两、三个月的出生率下降,不足以影响全年。“相较而言,今年的出生率则会比较大地受到疫情的影响。”
放开“三孩”难抵下降趋势
为了减缓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我国在今年正式放开“三孩”。
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生育“三孩”辅助政策。
与此同时,各个省份也陆续以发放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等措施推进相关工作,鼓励人们将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实践。
全面“二孩”的效果曾在2016年和2017年短暂体现,出生人口数量比放开前分别增长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当时抵住了一点下降趋势,但到了2018年之后,数据不升反降,又回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在王广州看来,通过放开“三孩”解决人口问题不太现实。
根据他前几年的调研,乡村地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达到80%左右、城市为40%左右,二者综合起来50%,而有“三孩”生育意愿的不到10%。王广州认为,以往所积累的限制生育的政策和现在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会产生惯性和加速度,最终导致“少生”,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数量。
“‘三孩’政策可能会使2022年的新增人口数出现一个小幅回升,但至少不会对今年有影响,长期来看也很难抵挡人口数量下降的大趋势。”王广州表示,现阶段,“三孩”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守住“一孩”“二孩”基本盘。
就业人口构成“红利”来源
△2020年毕业季,求职者寻找岗位。
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首次超过0~15岁人口数,发生在2018年,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发展到现在,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8.7%,我国进入到低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出生率持续走低、年龄结构老化,实际上会作为一个长周期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给人口红利、养老金、养老照料等方面带来持续性的挑战。
冯文猛表示,从长期来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二是创造条件推进延迟退休等政策改革,鼓励中老年人更好发挥作用;三是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挖掘人才红利。
王广州对此表示认同,他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人口机会窗口依然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虽然人口红利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从整体看人口红利仍处于水平较高的阶段。
同时他也指出,人口红利是由就业人口创造的,从人口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只有就业人口才能创造价值,构成“红利”来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人口机会窗口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人口红利的深入挖掘。”
在王广州看来,目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有一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这个群体也包括青年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5.4%、4.2%。“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达到了20%多。”
“在校受教育比重提高,必然带来青年劳动力人口就业率下降,但人们理解的‘躺平’也好,‘啃老’也好,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王广州坦言。
此前,国新办召开的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当前仍要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优化就业服务,扩大就业容量,巩固就业稳定的态势。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柴晶晶
}

2023-01-110
次浏览来源:网络
(鼓励在校硕博结婚生娃?博士愁:月补贴1500元,学业重,适龄婚育难)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郑栩彤齐鑫
  在读硕士、博士生应该尽早结婚生娃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不断提升,学业发展对婚育产生了挤压。而毕业后女性为抓住职业发展关键期,也进一步推迟了女性的生育年龄。”周燕芳表示。
  周燕芳建议,在校女硕士和博士享受法定产假,博士在产假期间可正常领取补助,同时增加学制弹性,根据产假时长适当延长毕业期限。
  “我很关注人大代表的建议,但想了想,就算有鼓励和保障政策,对我也没什么影响。”李思颖(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思颖是国内某头部高校的硕士生,目前她已通过博士生考试、即将硕士毕业。3月8日,李思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影响结婚生育年龄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生规划,与鼓励政策并不太大关系。
  “我们是文科硕士,毕业要求不高,平时不太忙,除非有升学意愿。但即便有准备结婚的时间,班里47人中多数还在谈恋爱,只有一个已结婚。就算有鼓励政策,我暂时也不考虑结婚。”李思颖说。
  眼下,人口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相应鼓励政策真能有效提升硕博在校生结婚生育意愿吗?
  单身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
  硕士生不着急结婚生育有多种原因。李思颖今年25岁,并不着急成家。还没有男朋友的她,不愿将就。经济上,没有收入来源,使结婚生子这一选项显得不符实际。与她相似,班上的同学多数单身或在谈恋爱,没有结婚的想法。
  “硕士三年制,修学分的压力比本科小,要达到毕业要求,只需要在普通的期刊发表论文即可。多数准备就业的同学前两年不太忙碌,到研三才忙着实习和就业。只要不准备读博,研究生学业压力不大。”李思颖认为,学业压力并非影响结婚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若研究生有成家打算,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再结婚更合理。
  从广州某高校理科专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洪盟(化名),和女友谈了多年恋爱,仍未结婚成家。这既是因为“观念上不着急”,也因为现实生活压力。
  “从小就被教育读书和谈恋爱要分开,大学的时候觉得要先完成学业,所以没有考虑过结婚。”3月8日,洪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毕业以后,他在一线城市工作,跟女朋友两地分居,因为经济压力,两人都优先考虑事业发展,待有了买房积蓄后才考虑结婚生育。
  在洪盟的研究生班上,50个同学也还没有结婚生育。“单身、未婚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他总结称。
  据问卷网《2021中国单身硕博婚恋意向报告》,73.5%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但自己不愿将就,18.9%的单身硕博结婚或谈恋爱的意愿不强,只有7.6%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且愿意在必要时降低择偶要求。即便是渴望迈入婚姻的单身硕博,也未期待早结婚,多数人希望在30岁前成家。
  论文才是博士的“孩子”
  相比硕士,在读博士年龄更大,结婚生娃成为一件需要开始着急的事。但与此同时,学业、经济等压力也相应增大。对不少博士生而言,生孩子不是一个必要选项,“生出”一篇篇论文才是硬性要求。
  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三年级在读博士高雯(化名)今年28岁,单身,其所在专业36名学生,仅4名在读博前已为人父母。洪盟此前所在实验室,9名博士生中,也仅有1名有工作经历的50岁博士生已婚,其余未婚未育博士生在26岁左右。
  “我觉得老师不会希望学生在这个时候生孩子。”高雯表示。博士生学业压力大,她必须在就读期间发表一篇C类刊物论文、一篇普通刊物论文并提交一份硕士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若结婚生子,时间安排是个不小挑战。
  即便是男博士生,全日制在读期间结婚生育也不容易。
  洪盟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其实验室博士生需要在A类刊物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导师会要求博士生探索实验室以前未接触的领域,增加了博士生发论文难度,有的博士生读了三年,还发不出一篇论文。毕业成了难题,延毕风险无法忽视,一不小心无法完成学业,可能辜负自己多年的努力。
  除此之外,接触异性机会少、经济收入水平低和生活节奏难安排,也使结婚生育成为小概率事件。
  “博士的圈子很小,不会像本科、硕士时那样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我们每天只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人。收入也不高,每个月1500元补助和每年不足两万元奖学金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高雯表示。
  如选择结婚生子,将给高雯的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寝室“上床下桌”结构不方便孕妇行动、家人难以照料,以及回家养胎违反全日制在校规定。
  对不少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未婚未育还不足以造成太大压力,毕业以后何时结婚生育,可能才是难题。
  李思颖观察到,学校5年前进来一批刚毕业的博士生,去年从导师纷纷晋升为副教授后才纷纷结婚怀孕,目前这批教师约35岁。“之前老师还没晋升时,说他们非常忙。我猜测,晋升后工作更稳定,孩子就读大学附小、附中也更有保障,这个时候结婚生子压力应该会小很多。”
  鼓励政策能否有效?
  在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问题背后,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国内人口出生率8.52‰,为历年最低,结婚登记814.33万对,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多年递减。与此同时,高学历人群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招收硕博研究生达117.65万人。
  周燕芳认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问题关乎社会发展,需综合施策,根源提升女性生育意愿。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社会友好的政策体系,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现实情况是,多数硕士生毕业年龄约25岁,毕业前并非被催婚的年纪。而年龄更大的博士生在面对结婚生育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重的学业和经济压力。“适龄结婚”并不容易。
  “在读硕士普遍年龄偏小,在读博士虽年龄较合适,但学校生活条件与步入社会后不同,收入也偏低。这种背景下,在读硕博士结婚意愿较低。受收入和其他硬性条件影响,通过增加学制、给予法定产假等措施鼓励生育,作用也比较有限。”3月8日,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李思颖的规划中,博士毕业后,她也会做高校教师。是否跟随以上教师结婚生育的人生轨迹,需要考虑未来的学业、生活压力和自己的适婚适育年龄。
上一篇:上海人才引进:同样是满足条件你为什么不能顺利落户?下一篇:大学毕业想在上海就业落户,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文:莜衍
6月3日消息,日本官方统计显示,2021年日本出生的婴儿数(出生数)为811604人,跌至开始统计以来的新低,与上年相比减少29231人。婚姻登记数为501116对,创战后最低,比上年减少24391对。
有分析指出,在育龄女性人口减少的背景下,疫情加剧了人们的“恐婚恐育”心理,并且高昂的生育成本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日本民众不愿生育的首要原因。近年来,为刺激人口增长,从根本上解决低生育率问题,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
当然,日本并不是唯一面临少子化老龄化问题的国家。根据《2021年世界人口报告》,韩国的总和生育率为1.1,连续两年排名倒数第一。与此同时,韩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6.6%,在19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2位。与日本一样,韩国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相关措施,试图缓解低生育现象,但收效甚微。
而很多网友看到其他国家后,很多人都在谈论国内的情况。因为我国新生儿的数量似乎超过千万,但出生率并不比日本高多少。据了解,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062万,仅从出生人数来看,中国确实比日本多很多,但中国有14.126亿人口,出生率是7.52‰,只比日本高1‰左右。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的死亡人口为1014万,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正在无限接近。
要知道,我国2021年的新出生人数比2020年减少了140万左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锐减,我国今年的死亡人数与去年持平,那么2022年将发生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为了解决当前的人口问题,我国也不断出台一些促进生育的政策,比如放开此前较为严格的生育政策,但这一措施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而且严峻的生育率形势并没有得到改善。
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更不用说生养子女了。“不结婚不生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共识。如果这种情况任其发展,生育率继续下降,那么最后谁的利益会受到影响?对这些方面有研究的人发声,其实背后的真相非常现实。
根据民政局数据,2016年至2020年,我国婚姻登记数分别为1142.82万对、1063.1万对、1013.9万对、927.3万对和813.1万对。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数为763.6万对,跌破800万对大关,还创下1986年以来新低。
为什么结婚数越来越少?
当前,中国人口结构处于不平衡发展状态,男性的数量远多于女性,在年轻一代群体这个比例尤其明显。其实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很多人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儿子也可以传宗接代。此外,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人数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男人要想娶到老婆,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条件。
尤其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方家庭对男方家庭的结婚要求更高,大多数女方家庭会要求男方家庭结婚时买车买房,还要拿出高价彩礼。虽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限制彩礼的政策,但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其实深究下来不难发现,主要原因是我国性别比例失衡,女性人口太少。
加之疫情后,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不少企业也面临破产的发展困境,部分年轻人也面临失业的境遇。在这种艰难的社会生活环境下,他们自然也放弃了结婚的念头。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选择结婚,就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承担更多的家庭开支,但现阶段做不到,失业的情况下,自己的温饱都是问题。
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主要原因之一是当今的年轻人承担着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与父辈相比,年轻人的生活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他们却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动辄几百万的房子,几十万的车子,让年轻人压力很大。结婚生子意味着责任,这会让他们承受更大的压力。
除了结婚和养育孩子会让年轻人的压力加大之外,造成年轻人拒绝结婚生子的原因之一是思想的转变。如今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与父辈不同,他们不再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结婚生子,这会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年轻时赚钱,老了住在养老院,一生无忧无虑,倒也乐得自在。
年轻人不婚不育到底损害了谁的利益?这背后的真相非常现实!
首先,损害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房子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婚姻挂钩,为了顺利结婚,很多人都会想尽办法买房。如此一来,房地产商就可以把房子卖掉,然后赚钱。但是,如果年轻人不打算结婚,那么买房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这样一来房地产商的利益就会受损。
其次,损害了婚庆公司的利益。现在人们的结婚成本越来越高。据发布的《2021中国结婚消费新常态用户行为洞察报告》显示,现在平均结婚成本已达23.1万元,近五年增长3.7倍。线上结婚服务平台正面临着3万亿的巨大消费市场。婚庆公司负责结婚的各种事情,但年轻人放弃婚嫁,自然也就失去了直接的生意来源。
最后,损害了婴幼儿产品市场的利益。很多人放弃结婚,自然也不会生育小孩。这样一来,母婴产品的市场需求就会大打折扣。但归根结底,年轻人是否结婚生子也是他们自己的事,国家为什么要出台各种政策进行干预?事实上,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造成的这一后果是最严重的。
如果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中国的出生率将继续下降。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问题。当老龄化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不仅会加重年轻人的负担,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降低我国综合国力,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但都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因此,国家也可以适当出台一些福利政策来鼓励生育。例如发展公共托幼服务,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消除年轻人生孩子的后顾之忧,让二孩政策、三孩政策更好的落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内结婚生孩子有什么不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