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博山王母池的传说井里现在能取水吗?有水吗?


首页
史藏
地理
泰山道里记-清-聂鈫
泰山道里记-清-聂鈫
  贰
  东为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石渠夹径,建以桥栏。庵前有飞鸾泉,又东跨涧,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渭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上为飞虬岭。宋焘《泰山纪事》曰:“昔吕公题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复至,挥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因名飞虬云。”按《岱史》:“吕公于绍圣、政和间,题诗二首于王母池。”即此。其遗刻在今府署南关帝庙壁。岭上旧有岩岩亭,金知州姚建荣建,并自为记。明成化间,参政张盛移建于水帘洞东,亦亡。洞北为虬在湾,即《岱史》所谓王母池,一名瑶池。《水经注》“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是也。按宋李谔记称:“昔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其说荒远不可稽.然老君堂双碑载唐人题名,有“拜访瑶池”之语,知其久也。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圮。以中溪经流绕府城东南,遂名梳洗河。《山海经》所谓“环水”也,有环水桥,明举人张虎建。又南过封祀坛东,则河淤伏流,至木头沟复见,入泮归汶,总名中溪也。
  虬在湾北,石厂森阴,澳水澴(营),《泰山纪胜》谓之“小蓬莱”,为工人采石所毁。崖西犹有巡山李元英等及巡山孙明叔等题名,皆无朝号。又唐双碑内,刻宋人题名有“巡山供奉何怀智,巡山侍禁李安”二官名,并存考。飞虬岭东为虎山,其上有东眼光殿,雍正八年建,遥与西眼光殿对峙。
  玉皇阁北为关帝庙,康熙、乾隆间相继拓修。今上额曰“神威巨镇”。庙东有憩亭及露井。
  北为一天门坊,明参政龙光题。康熙五十六年巡抚李树德重建。自岱宗坊至此四里,是入盘道之始。凡坊皆跨道,游者经其下也。
  北一坊,明罗洪先题曰“孔子登临处”。孔子登泰山见于《孟子》、《列子》,而其驻足之地,则谁其见而识之者乎?西为合云亭,雍正三年知州吴曙建,有今上赐亭额。
  北为天阶坊,明巡按高应芳题。
  北为元君庙。元君有上中下三庙,此其中庙也。旁有且止亭,明天启六年僧兴旺拓建,知州于可久记。康熙间建红门坊于前,额曰“瞻岩初步”,为登岱者众路之会。
  北为观音阁,旧名飞云,今上额曰“普门园应”。东为更衣事,凡士夫登岱者,至是易便服以行,今改弥勒院。其南别构一亭。东北为黑石埠,草木森蔚,溪内片石如几,曰小洞天。下有湾,曰柳条、饮马、石峡,各随地命名,大涧皆然。汉枚乘谓“泰山之()穿石”是也。东为箭竿峪,水南流经虎山北,又东南绕明尚书萧大亨先茔侧,汇水为石马湾,过岱道村吕仙桥,入梳洗河。村中有吕仙祠,万历间建,宋寿记碑。
  元君庙西北为大藏岭,自东趾至巅有石屋各一,其南丹壁悬崖,则所谓“红门”也。西为垂刀山,宋时得天书于此。西为酆都峪,俗名鬼儿峪,水南流经金山北,又西南入(奈)河。
  观音阁北跨道为万仙楼,旧称“望仙”,明万历四十八年建。上祀王母,配以列仙,中为元君,今上额曰“景会群真”。下为隐真洞。其东涧水潆纡,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古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今可见者,惟此与普照寺、岳东北竹子园耳。
  北为桃源峪,或谓之桃花涧,前人题刻纷纷,惜唐代题名已鑱毁,犹有“时十月张炼师因拜岳,大历八年”十数字可识。
  北为蕴亭,顺治十六年建,为游人憩息之所圮。
  北为斗母宫,古龙泉观也。明嘉靖二十一年德藩重建,济南陈輖记。
  北为高老桥坊,自一天门坊至此五里。北即高老桥,古有高老创开此道,故名。有嘉靖三十九年副使高捷重修桥碑。其旁有龙泉水,从西北山峡经此东注中溪。
  桥北山势突起,明置人祖殿,今改三官庙。东北里许有漱玉桥,圮。为砲高岭。为石经峪,宋陈国瑞题名“石经谷”。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明王世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所指实。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是“经”或亦子椿书耶?隆庆间侍郎万恭云:“近人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今佚。汪坦刻《诗般》一章在焉。北为水帘,崖多题识。稍西石壁中分,曰仙峡石,又名试剑石;万恭磨壁为记,并建石亭,额曰“高山流水”。亭西上旧有听雨轩。转而东为龙泉峰,又曰栲栳崮,石经峪水出焉。上接三叉沟,绕峰后又西南注中溪。
  三官庙北为水帘洞坊。自高老桥至此三里,一涧深广,有桥跨之,曰住水流桥。西北一里为天绅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帘洞,危壁飞瀑,名日水帘泉,东注中溪。
  水帘洞北为登仙桥,东折而上为歇马崖,亦曰马棚崖,言崖可屋马也。《岱史》云:“向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灭,传为吕仙迹,故又名三字崖。”大学士、郡人赵国麟诗曰:“一涧空中落,双崖势欲连。”崖忽倾落,赵复题云:“高岸巳夷陵谷变,后来休笑画图虚。”西北为云头埠,峰峦崛起,烟云中望之若人立,或若兽蹲。其南有地,名曰白杨坊,多白杨树,石厂幽杳,额曰“白杨洞”,祀弥勒石像。有洑池;水西南流,经凌汉峰后而下,汇为碧油湾——水碧于油也,俗呼香油湾,入西溪。
  歇马崖北有圣水泉,跨道殿阁巨丽,即明嘉靖升仙阁址。乾隆十二年拓建,改为壶天阁。今上驻跸于此。有御书阁额及御制《壶天阁》诗三首,勒东北崖。西偏为倚山亭,对阁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琼霄珠照”。
  北为玉皇庙,今上额曰“紫垣凝命”。其上盘岩叠嶂,为回马岭,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凡七里,过此马不能登矣。有御制《回马岭》诗三首,东西勒崖。岭迤西为九峰山,,转而东为十峰岭,《岱史》称“古云岩”。下为雁石沟,旁有一石似雁也。水南流会石经峪。
  东转而上为金星亭,西折为三大士殿,西北过步天桥有十二连盘。
  北为黄岘岭,土色黄亦异他处,又名中溪山。迤东有环水南流,中溪发源于此。西折旧有黄岘岭坊,今圮。再上为二天门坊。自回马岭坊至此五里,峰回路转,是为登岱之半。有庙祀黑虎,俗呼二虎庙。旁为虎埠石,巨石蹲跗如虎。西南可览傲来。北有倒三盘。
  北为快活三,路凡三里,差不磊崅,行者快之,一名快活山。旁有玉液泉,石穴迸水。北为跨虹桥。
  自北而西为增福庙,为元君殿。西北旧有迎天坊,圮。北为龙文石,文理盘旋若龙,一名蛟龙石。北为回龙桥。
  北为小龙峪坊,圮。其西即小龙峪,石峡飞泉,势若龙喷。东屋两石谽(谷牙),中喷清泉,曰小龙口。西北为拦住山,以叠嶂横抵谷口也。其上为弄月岩,有半山亭故址。下为潜龙涧,水西南流入黄西河。
  又北而西过雪花桥,再上为三蹬崖,平处三里,至此又复嵌崎。侧一石,镌明徐用检《祷雨灵应歌》。东为御帐坪,片石坦豁,为宋其宗驻跸处,有石窍存焉。前为飞瀑岩,瀑水悬流若溅花铺玉,而下曰护驾泉,又名银河。圣祖仁皇帝御制《百丈崖观瀑》诗即此。
  坪北旧有五大夫松。《史记》:“秦始皇登泰山,中坂遇暴风雨,休大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汉书》但云大树不云松也。《初学记》引《汉宫仪》及《泰山记》云:“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现在。”盖汉人实见其松也。《泰山纪事》:“松旧有二株,苍秀参天,四围碧石,栏根无土,蟠于石上。万历三十年,泰山起蛟;遂失松所在,以为化龙去。”按:五大夫树,唐陆贽称为五株。今新栽五松,有坊额曰“五大夫”,皆好事者为之。坊即小天门,《岱史》称“诚意门”。自二天门坊至此五里。坊侧巨石屹立,相传万历二十一年夏,自山巅坠此,因名“飞来”,有柯绍皋题识。西崖勒今上御制《飞来石》诗。《岱史》云:“诚意门西为公署,东为五松亭,又各憩客亭,明人重建,题曰‘御帐’。”遗迹今俱亡。东有望驾石,如人拱立。又东一山曰老人寨,有朗然子洞,元初刘朗然修道处。下为三叉沟,会双沟而西南流。五松北为单仙亭,圮。明人篆亭名于崖。两崖夹径,勒今上御制《五大夫松》诗二首。
  西上为朝阳洞坊,自五大夫坊至此一里。
  北上为凌虚阁,圮。西为振衣亭址。乾隆十二年改建驻跸亭於此。有御书“胜览方舆”额。迤东别构望松亭,寻圮。
  北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灵府慈光”。
  北即朝阳洞,深广如巨屋,南辟向日,旧名迎阳,亦曰云阳,朱衡更名朝阳。东为御风岩,磨勒今上御制《朝阳洞》诗,因名万丈碑,字径三尺。又诗二首刻于洞东石壁。洞北一松,独挺山崖,曰处士松。有明方元焕题识,涂泽民碣曰“独立大夫”。治中、州人萧协中《泰山小史》云:“万历三十一年,一夕风雨,失其树,惟碣存焉。其曰处士,曰独立,羞秦封也。”按:此一大夫,孰为封欤?
  北为对松山坊。自朝阳洞坊至此四里,两峰夹路对峙,苍松韧焉,日对松山,亦曰万松山。松厄于石不能大,雨不常及,以云气沾湿而生,且茂,枝皆作蛟虬状,风谡谡清人牌。过圣水桥,东崖勒今上御制诗二首。诗云:“岱岳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稍北,旧有大悲殿。今上额曰“莲界慈航”。西有乾坤楼,明洪朝选建,圮。近改新盘,于桥西高阜上,或谓之云门。
  北为龙门坊,旧额“大龙峪坊”。自对松山坊至此四里,坊东即大龙峪。众水归峡,飞泉若泻。旧有龙王庙,上有金母殿址。北曰鸡冠峰,片石悬立于上,翔凤岭南岩也。转而东为新盘口,有渡天桥,明万历间参政吕坤建,令登岱者,上从东而下从西,无相践蹂。盖仁人之用心如此。并圮。
  南有雁翎峰,尖峰峭出,莲花峰下址也。北上崖缝吐水,曰大龙口。宋邵伯温所谓“龙口泉,大石有罅,如龙哆其口,水自中出也”。
  北为西壁峪,两山竦削壁立。东曰飞龙岩,西曰翔凤岭,中为十八盘。有升仙坊,自龙门坊至此三里。攀跻直上,天门忽辟,其相距一里余。按《后汉书》注:应劭《汉官马第伯封禅仪记》曰:“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劭所述极登陟之状,后易以铁索,而盘皆密级,不必十余步一休矣。有今上御制《登岱麓》诗一首、《度十八盘》诗二首勒东岩。
  十八盘尽处为南天门,旧称三天门。劭所谓“天门”也。其上有阁,曰摩空,自是朝天有路矣。门外西侧有自然碑,高六尺三寸,宽四尺八寸。不加磨砻,因石勒元《天门铭》,杜仁杰撰,严忠范正书。字径二寸,铭辞古雅,书法端严,一佳刻也。今即其地筑台,而是碑遂瘗。门内旧为三灵侯祠,《通志》称:“周谏宫唐宸、葛雍、周武也。宋真宗东封泰山见三神人于天门,因加封建祀。”后改置于凤凰山,圮。遂移凤凰山之关帝庙于此。今上额曰“乾坤正气”。应劭曰:“早食上,晡后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形状如钟,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即封禅具也。”杜仁杰《天门铭序》曰:“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布册张炼师为之经构,累岁乃成,可谓破天荒者也。”按:张志纯,号天倪子,隐布山,在今治西南八十里许。
  南天门西为月观峰,西偏怪石攒簇,即《汉宫仪》及《泰山记》所谓“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也。两石环立如扉,名曰西天门。下为上桃峪,桃花峪源也。西注混源池中,一石卓立,为君子峰。又南为西神霄山,或谓之两蜂岩,双蜂峻特,峡口有卧马峰。渠水南流至对松山,东注龙峪。
  叁
  关帝庙东北有石坊,明人题曰“升中”,今废。
  东为天街,庐而市者可三十家。劭所谓:“东上一里,得木申。木甲者,武帝时神也。”是其地矣。
  迤北为行宫,乾隆十二年建,有御书“云巢”额,今圮。按:此地旧称五贤堂,祀孟、荀、杨、文、韩五子,相传为苏源明读书处。又有肩吾轩、石林馆,皆其故址也。西为万福泉。《泰山小史》云:“石穴涌流,甘冽异凡,时中贵汲以羞上,赐名万福。游人掬之洗目,谓可却病。”稍北为避人厂,幽辟可栖。
  自天街北为凤凰山,其前旧有蓬元坊,明人建。按《名山洞天福地记》:“第二洞东岳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此坊之所取名也。南有白云洞坊,万历间巡抚李戴建,圮。西为象山,为锁云岩,又名云窝,即白云洞,有今上御制诗勒壁。然洞顶东北坦处,有亭有轩,皆额“白云”,李戴记石,并亡。洞南深谷陡峻,或称百丈崖。水西南流入石壁峪,转而东为砧子石。南为莲花峰,五峰攒簇如莲花,花靥宽平,亦绝类莲实。迤东危崖万仞,《岱史)所谓“五花崖”仰视不见绝巅,崖蔽之也。登之视盘道中人往来杂()如蚁,俗又呼望人峰。峰顶有试心石,二石钩连于上,登之动摇,或云惟心诚则不动。迤南有神泉,马第伯记云“饮之清美利人”。沟水南流达于涤虑溪,经对松山而西注龙峪。}
关注泰山王母池道观,古称群玉庵,位于泰山南麓,山、城结合部的中溪谷口,座落于飞虬岭下,东傍梳洗河,北临虎山水库,属于泰山名胜带“丽区”。清人聂剑光在《泰山道里记》中记载: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庵前……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谓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说点什么吧...
商户相关评价
美团网友快去看看王母池景点吧,,,, ,,,,,,,,2019年7月21日古称“瑶池”。王母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全真教的祖师。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的诗句,唐李白则有“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阙”的吟咏,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王母池分前后两院,前院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洌;后院为七真殿,殿内泥塑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东为观瀑亭,西有老君堂,曾陈列有唐代的“鸳鸯碑”(现移至泰安岱庙)2019年2月1日现在正在修建,旁边有口井,每天都有人来打水!大众点评新人领最高188元红包大众点评 App内打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博山王母池的传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