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收养后会寻找亲生父母对抱养的和亲生的一样吗吗?


  范玮玮(前排)带着儿子和通城的养父母(后排左一二)团聚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詹钘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毅
  3月15日,坐在从武汉到咸宁通城的车上,笑容就没有从范玮玮脸上消失。她要回家了,回到那个已经离别了26年的家。
  1997年,范玮玮在武汉街头走失,被送到武昌花园山的慈济福利院收养,最终被河北一户人家收养。2021年她开始寻亲,近日在多方帮助下,得知自己来自湖北通城。让她意外的是,通城的父母也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原来她出生就遭遗弃,不久被通城这对夫妻抱养,后来又在武汉走丢(本报3月14日曾报道)。
  身世之谜虽然没有完全解开,但范玮玮依旧为找到通城的家而高兴。她说,不管是河北还是通城的养父母,她都会孝敬。
  夫妻俩跪拜通城养父母
  15日上午8时30分,范玮玮和丈夫、儿子乘车从武汉小东门出发前往通城,这是她期盼了26年的旅程。一路上,范玮玮笑声就没停过,笑容始终挂在脸上。两天前,丈夫张岩特意请假,带着孩子从河北赶到武汉,一起去见范玮玮在通城的养父母。
  “每隔几小时就醒一次。”范玮玮说自己前一晚因为太激动没睡好,当天上午6时再也睡不着,于是精心打扮起来,还特意为养父母买了一捧火红的花。从武汉到通城全程近3个小时,范玮玮一直把花捧着,没有放下。
  随车的还有帮助范玮玮的志愿者,和闻讯而来的记者。范玮玮说,当年她是跟着表哥去游戏厅玩走丢的,此前曾到通城见到了表哥,表哥多年来一直为此事内疚,见面之后竟给她跪下了,“我也不怪表哥,如果当时我多待一会,表哥也就找到我了。好在现在我找到了家,找到了养父母,一切都好了。”
  在通城沙堆镇瑶泉村,范玮玮的亲友早在路口迎接,火红横幅上写着“欢迎星星回家”。星星,是范玮玮走失前的小名,而今她的家人终于盼回了“星星”。
  在亲友搀扶下,养父卢方恩、养母杜先金与范玮玮见面、相拥,泪水瞬间从三人的眼眶中迸出。“不哭,大喜的日子不哭。”亲友一边劝解,一边簇拥着这一家人往家里走。
  家人早已为范玮玮收拾好房间,范玮玮的哥哥将房间腾出来给妹妹。为了迎接范玮玮,家人提前几天开始打扫、布置。崭新的被褥和墙上,都挂着范玮玮小时候的照片,仿佛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家。
  在堂屋,范玮玮夫妻双双跪下,给养父母磕了头。这一刻,一家人等了26年。
  养父母从未放弃寻找
  在范玮玮从武汉出发前,卢方恩老两口早已起床为女儿的回家做准备。天刚蒙蒙亮,养父卢方恩在院子里用柴火烧开水。
  “今天至少要烧三壶水,把开水瓶都灌满。”卢方恩添柴的间隙,做酒席的师傅骑着三轮车,带着一摞蒸屉等物件到了他家。为了庆祝女儿回来,他打算摆12桌酒席宴请亲友。
  “星星小时候,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卢方恩说,2018年,国家按照政策给家里重新修了房子,一家人住上了新房。这么多年,他一直盼望能找到“星星”,接她回家。
  卢方恩今年74岁,以务农为生,“星星”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名字。他回忆说,“星星”刚到家时,脐带都没处理好,身体也非常虚弱,他每隔几天就要走10多公里路为“星星”买奶粉,“一包奶粉吃2天,因为家里条件不好,我每次只能买两三包。等‘星星’8个月时,只能忍痛断了奶粉,给她喂米糊。”
  在通城这个家里,“星星”还有个哥哥,今年41岁。因为患小儿麻痹症,10岁后无法正常行走,也无法和人正常交流。目前,一家三口拿低保和政府补贴生活。
  68岁的养母杜先金至今记得,“星星”是在1997年4月29日走丢的。那天上午,杜先金在武汉的弟弟家做客,“星星”本来在自己怀里快睡着了,但看到小表哥要出去玩,就闹着要一起去。谁知这一去,就是26年。
  “我们那时在武汉发传单,找了一个多月,没有任何消息。”回到通城后,杜先金整整半个月都无法安心睡觉。几年前,养父卢方恩还托家里的年轻人在网上寻人,也没有消息。
  分别26年终于再团聚
  两老后来又想着,将“星星”小时候的照片发在网上寻人。今年3月,杜先金的弟弟杜跃先在网上发布了视频和“星星”小时候的照片,被网友发现,这才促成了星星和养父母的相认。
  这名网友叫“小果冻”,此前范玮玮发视频寻亲,正好关注了范玮玮。15日上午,她也来到了认亲的现场。“小果冻”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她是通城当地人,嫁到邻县崇阳。在家里做饭时,她刷到了杜跃先发布的视频及照片。“当时就觉得照片中的孩子跟范玮玮长得太像了。”她马上私信范玮玮,并多次在评论区喊话,粘贴那张照片。
  最终,视频发出不到两个小时,范玮玮就联系上了舅舅。当天下午,就有志愿者赶到了通城,与范玮玮的养父母、舅舅见了第一次面。
  “不止‘小果冻’,很多人都帮助了我。”范玮玮说,其实从开始寻亲到最终找到家人,有很多志愿者帮忙,这让她感觉到武汉是一座有爱的城市。
  “游戏厅都不知道找了多少个。”武汉的寻亲志愿者“香林曲径”介绍,去年得知范玮玮寻亲后,多地的志愿者就开始行动,有人翻出了当年的老地图、老报纸,根据范玮玮的回忆进行排查,武汉的志愿者则是划片实地探访询问周边可能的知情人。
  “祝愿天下的孩子早日回家,所有寻亲的家庭早日团圆。”接风的宴席结束,范玮玮在家门口说出了自己的希望。
  是否还要继续找寻亲生父母?“随缘吧!”范玮玮说,通城的父母养育了她,在她走失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她也很感谢河北的父母,领养自己并教育成人,对自己有再造之恩。两份恩情都无以为报,自己一定会好好孝顺他们。 
}
2023-03-07 09:05--阅读 · --喜欢 · --评论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1694位真人故事
我是Kαrinα,丹麦人,纯中国血统,中文名余安兰,现住在丹麦的第二大城市奥胡斯。
在我10个月大时,丹麦的养父母,从中国江西一家孤儿院里领养了我。自此我从一个弃儿,拥有了正常家庭,也得到了父母姐姐的疼爱,在丹麦开启了幸福人生。
上大学时,我特意选了中文专业,希望以后有机会去中国,好好看看这个生我的国家。
(我在奥胡斯的博物馆内)
2000年1月20日,我生于中国,可能是江西人。我的养父母,在我10月大时,从江西一家孤儿院领养了我。
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是一名工程师,他们是丹麦人。我还有一个大4岁的姐姐,她也是从中国领养的。我俩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却都流着中国人的血液。
在我们的印象中,从小到大,父母都待我们如亲生的,从来没有对我们大喊大叫过。
哪怕有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也没有责备过我们,反而会帮我们找失败的原因,鼓励我们再试一次。
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下,我们姐妹俩特别阳光自信,从不因肤色与人不同而感到自卑。
父母对我们的管教很开明,不会强迫我们做什么,总是温柔地告诉我们,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幸福的一家四口)
我12岁那年,父母才告诉我是从中国领养的,是中国人。他们还说,如果我想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也会理解并支持。
其实,我早已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此时我已懂事了,没有失落,反而非常感激他们把我养大。
为了让我了解出生地,父母在2012年暑假,带我到中国参观小时候生活过的孤儿院。
父母专门前告诉我,因为他们和我肤色不同,当地人很可能会盯着我们看,让我不要害怕,他们会一直陪在我身边。
来到孤儿院,我看到这里的孩子与我肤色相同,但是他们都没有父母,而且以女孩居多。我想,如果不是丹麦父母领养我,我也会跟孤儿院里的孩子一样,没有父母,没有人疼。
(我和姐姐在纽约,右边是我)
后来,父母还带着我去了上海、北京、合肥去看了看。
那时候的上海已经很繁华,放眼望去好多摩天大楼,而且当地很多外国人,可见它当时已经非常开放。
到了北京,发现那里跟上海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参观故宫时,感觉那儿好古老,我也渐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
后来,我们又去了江西和安徽的农村。那儿的条件和上海、北京比起来,真是有着天壤之别。不像北京和上海那么繁华,也没有那么多人。但是当地人对我们充满了好奇,一直围着我们看,还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其实那一次,我对中国,以及我生活过的孤儿院,都没有什么感觉。虽说我是被领养的孩子,但父母给了我很多爱,所以我根本没有其他想法。
(我和妈妈在一起)
丹麦是一个平等的国家,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经济条件十分优越,我从小在此长大,早已习惯了。
可这里小孩上幼儿园的费用却不低,而且每月还会上涨200-300克朗。好在小学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但也会看学习成绩,如果成绩不错,还可以申请一笔不菲的奖学金。
虽说是免费教育,学校之间也没有激烈的竞争,但要想考好,也必须努力才行,而且也有一套考核体制。
丹麦有自已的语言丹麦语,但大多数学校也学习其它语言,在我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学习英语,七年级时又开始学习德语。
(父母、姐姐和我)
丹麦是个多元化的国家,也有很多其它肤色的人,所以同学们都没有对我另眼想看。在他们眼中,我们都是一样的,学校生活很快乐。
而且在丹麦,收养孩子很常见,我就认识很多被领养的人。当年父母去中国领养我时,还是和别的家庭组团去的。这么多年,我们之间都还有联系。
但因为肤色,我也经常会被问“你来自哪里?”我只得一次次解释,我来自中国,现在是丹麦籍人。
丹麦学校每年假期比较多,每到放假时,家人就带着我和姐姐去其他国家游玩。
我去过很多国家,像瑞典、西班牙、英国等都去过,到目前为止,一共去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有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也确实让我增长了很多见识。
(这就是我,一个有中国血统的丹麦女孩)
发现每个国家都有不一样的地方,包括各种习俗和文化。丹麦和德国接壤,在丹麦我们可以称呼老师名字,但在德国就不行,必须用姓氏称呼他们,否则会被视为不尊敬。
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德国的高速公路,竟然没有速度限制,有人真会一路狂飙。
有一次,坐德国朋友的车,他那天时速开到了240公里,把我吓坏了。而丹麦的最高时速只有130公里,我哪受得了这刺激,只得喊朋友开慢点。
在丹麦,大多数人都会在高中毕业后休假一年,有些人甚至会休假三年。因为他们不知道高中毕业后想做什么,他们要么工作要么旅行,去寻找自己未来的道路。
(我去过很多国家)
2020年,高中毕业后我直接上了大学。因为那会我心里有了中国梦,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想了解中国,想学习中文。
父母知道我准备上大学,并学习中文专业时,他们也很支持我,觉得中国越来越发达,学中文是很好的选择,何况我也是中国人。
之前没有接触过中文,所以要先上一年实验课,好比是中文水平测试,只有达到标准,才能继续往下学。如果觉得太难坚持不下去,也可以退学。
中文真的太难了,特别是发音,同一个字,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意思就不同。而且越到后面,难度越大。班里一开始有34名同学,到现在只有16名同学坚持了下来。
但是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氛围很轻松,所以我想坚持下去。
(特别阳光开朗的我)
大学生活,除了上课以外,也有很多社交活动,比如相约去喝酒。
丹麦人喜欢喝酒,16岁就允许购买度数较低的酒,比如啤酒。满18岁后,就没有要求了,随便喝。
而且除了开车不能喝酒以外,其他大多数场所都能喝酒,包括火车上、地铁上,都是允许的。
学校每周五有个“星期五的酒吧”,我们都会来这里畅饮。我和男朋友就是在酒吧聚会上认识的,当时是导师介绍的,我们聊得不错,就顺其自然成为了男女朋友。
他是德国丹麦少数民族,也会说丹麦语,现在在学日语。但他也对中文非常感兴趣,还想着以后有机会,跟我一道去中国。
(我和男朋友在一起)
在丹麦生活久了,觉得丹麦是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几乎没有犯罪,这可能是跟国家补贴有关。
失业期间,人人都可以领取一笔不菲的失业补助,即便一直不工作,也能领到,还有住房补贴。靠着这笔钱,他们依旧能很好地生活,但容易养出“懒人”。
我生活的奥胡斯是丹麦第二大城市,物价不低,这儿的平均工资每月约为3万元,所以一斤猪肉50元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丹麦不光教育免费,只要是公立医院,都免费。但是有一个前提,得提前预约,除非是急诊。不过排队一个月也是有可能的,等不及找私人医生的话,费用就会非常贵。
我今年23岁了,很感恩从来没有被区别对待,虽然我看起来“与众不同”。
(一有时间,就出去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
现在我能运用所学的丹麦语、德语、英语,还有中文,与世界各地的人顺利交流,因此结识了很多新朋友。
经常有人问我,想不想去中国寻找亲生父母,其实我不想。中国有句古话:“养恩大于生恩”,我更感激我的养父母。再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他们对我来说,跟陌生人没有区别。
但有时我还是很想知道他们长什么样,我和他们长得像吗?
很感谢丹麦的父母能收养我,如果没有他们,我不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也没有机会去到世界各地。
虽说我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么多年都在丹麦,我早已习惯了。
(和同学们在一起)
但我对中国的文化和环境,真得感到很好奇,学习中文也是为了去了解中国。
23年以来,我仅仅去过一次中国,但这几年,随着到世界各地游走,也从别人嘴里了解过中国,所以对中国越来越向往,向往那里的美景、美食与人文。
一想到中国,就会想到了红色的五星红旗(也是我最喜欢的颜色)、茶、乒乓球、烟花和太极。也许这有点老套,但这是很多丹麦人立马会想到的。
中国丰富的文化、各种传统节日听起来也很有趣,我对此充满了好奇。
如今,我读大学已经三年了,2024年大学毕业以后,我会能找一份跟中国有关的工作,也很想去中国工作一段时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再次踏进生我的中国,做一名连接丹麦和中国友谊的民间使者。
【口述:Kαrinα】
【编辑:梦希望】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对抱养的和亲生的一样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