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北京2035人口目标人口负增长

  常住人口2170.7万,自2000年以来首现负增长;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今年房价预计保持平稳  新京报讯 (记者沙璐)昨日,2017年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去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8万亿元,同比增长6.7%;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自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新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32.4%  经初步核算,2017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增速略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0.5亿元,下降6.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10.6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9.3亿元,增长7.3%。  值得注意的,全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9.8%,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为32.4%。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6387.3亿元,增长9.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531.3亿元,增长10.6%(二者有交叉)。  “总体上看,2017年全市经济运行平稳,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表示,6.7%既是平稳的增长,也是有质量的增长。2016年以来,全市各个季度的GDP累计增速一直是保持6.7%-6.9%的区间,走势平稳。同时,动能、市场活力都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旧动能也是加快转换,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庞江倩认为,随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经济还是能够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去年食品价格下降0.6%  2017年,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持平,服务价格上涨4.7%。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0.5%,居住类价格上涨3.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6%,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0.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2.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7.4%,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2.7%;衣着类价格下降2.2%。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总队长、新闻发言人邬春仙介绍,2017年CPI全年上涨1.9,处于五年来的中位。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价格稳中有降,2017年食品价格下降了0.6%,这是200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  她认为,综合来看,今年北京市CPI将继续处于总体平稳,温和上涨的状态。  焦点1  北京常住人口17年来首降  2017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稳中有降。去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2万人,下降0.1%。  从年龄构成看,0-14岁常住人口226.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4%;15-59岁常住人口1586.1万人,占73.1%;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58.2万人,占16.5%。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人口1876.6万人,乡村人口294.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  2000年以来,北京常住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庞江倩表示,“十二五”以来,北京市常住人口呈现了增速、增量双下降的态势,且下降的幅度越来越大,此次变化符合北京市人口发展变动的趋势。  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有多方面。庞江倩分析,一是近几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逐年减少;二是人口向特大城市流动的速度在放缓,部分省市区出现了流出人口放缓和人口回流的趋势;三是北京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就业人口增长放缓,从而影响人口总量放缓;四是去年自然增加的人口有所减少。据其介绍,2017年自然增加人口为8.2万人,比2016年减少7000人,主要是由于去年北京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5000人,而死亡人口比上年增多2000人。  焦点2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  2017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30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比GDP增速快了0.2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06元,增长9.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40元,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0%和6.7%。  “基本上实现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的目标。” 邬春仙表示,能够实现这么好的居民收入,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本面的支撑。在2017年全市经济总体向好,经济发展、就业面都是基本稳定的,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政策性作用。2017年北京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特别是人力社保部门发布了各项社会保障标准的上调政策,保证了居民的转移净收入及时到位。  三是新动力的注入。居民财产净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势头,去年居民出租房屋的收入增幅达到14.2%,人均红利收入增速达到20.5%。“我们预计2018年我市居民收入水平有望继续稳步增长。”  焦点3  今年房价预计保持平稳态势  从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和销售两方面数据来看,去年均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  建设方面,2017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45.9亿元,比上年下降7.4%;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为247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商品房竣工面积为146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8.5%。  销售方面,2017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8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612.8万平方米,下降38.3%;写字楼为108.3万平方米,下降73.9%;商业、非公益用房及其他为153.9万平方米,下降42.2%。  对此,邬春仙表示,2017年北京市住宅销售市场以“3·17新政”为分水岭,新政发布后明显出现了住宅市场量价齐跌,或者叫量减价跌。我们对2017年新建住宅的销售做了一个统计,全年住宅销售是4.29万套,同比下降49.3%,月均销售3474套,不足上年的一半;对5-12月的价格的统计发现,在新建商品住宅方面,这八个月的环比价格是四降四平,基本上没有上升的情况。  “2017年,我市房价快速回落,表明我市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购房者的市场预期也回归理性和冷静。”邬春仙预计,2018年,随着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和长期租赁房建设的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调控从单一的控制性政策转向多措并举的长效机制,将为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奠定基础。房价将保持平稳的运行态势,房地产市场也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背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常住人口长期控制在2300万以内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提出,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16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2.9万人。}

2023年01月17日 23: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专家解读: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  作者
李纯 李京泽 马帅莎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应当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相关领域多位专家当天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口相关问题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包括更有效实施生育支持政策等措施。  人口增长遵循何种规律?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人口监测预警课题组经过多情景人口预测分析,‘十四五’期间出生人口数据还会出现波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许颖认为,人口负增长不能简单以好坏来形容,对于14亿人口的国家人口负增长,需要客观看待、主动适应、积极应对。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姜全保表示,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一个规律,目前一些国家已经进入负增长。人口变化由出生、死亡、迁移三个因素构成,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不同,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压力也存在差异。  其实,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低于更替水平2.1,近年来出生人口数量也呈连续下降趋势。  姜全保表示,对于中国来说,人口死亡有其客观规律、波动很小,在不考虑国际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生育率下降、出生数量减少,伴随老龄化加剧、人口死亡率上升引起的。“简单地说就是出生少了,死亡多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彦也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出现生育率和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总量正在转向负增长、少子老龄化不断加重的局面。“人口负增长下的少子高龄化”正在取代“过高生育率下的过快人口增长”,成为中国人口发展面对的首要矛盾。  如何看待人口负增长?  “人口作为基础因素,出现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也是一个长期非线性的过程,简单推演可能有失偏颇。”张许颖说。  有关专家指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张许颖认为,中国的人口禀赋优势依然明显,年度新增劳动力在2035年之前仍然是增加的。同时,高等教育人口比例提升,劳动力相对年轻,城镇化高速发展,人口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新聚集会形成新的增长极。  “人口进入低生育水平,并不等于人口会立刻停止增长,这是由于过去高生育率积累的人口正增长惯性还在起作用。”茅倬彦说。  这位专家指出,人口事件是长周期事件,但人口变动遵循人口自身发展规律,可以预见其后果。人口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当前人口出生和死亡水平既会影响当前人口增长或减少,也会影响未来的年龄结构与人口增长。  如何应对人口负增长?  “人口负增长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和发展趋势,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人口学系主任杨凡说。  姜全保介绍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部分国家面对人口负增长都会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比如鼓励生育、吸纳国际移民、发展教育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  出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和托育服务供给,推动发展“银发经济”……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中,实施更加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增加全社会的投入,重视家庭发展,促进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努力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也是各位受访专家均强调的重要内容。提振生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  杨凡提到,提升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力,让生育率和人口规模的变动尽可能平缓。张许颖也指出,提高生育率涉及人口治理体系的完善,包括法律、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社会各方多元参与,以多元改革适应长期挑战。  姜全保认为,还需要更多的优惠措施以鼓励生育。茅倬彦也表示,要及早进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战略布局,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包括更有效实施各类生育支持政策,为育龄家庭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更多扶持。(完)【编辑:周驰】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国内新闻国内新闻精选:换一批}
京津人口持续下降请听我回答: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2022年全国人口减少85万"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数据变化尤为引人关注。在已公布的23个省份中,浙江以净增37万人位列第一,因"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尚未披露数据,其能否蝉联"人口增量冠军"还有待确认;湖北、安徽以净增14万人并列第二,江西则以10.58万增量排在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江苏、广西净增人口也突破两位数,达到10万人。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已有6个省份实现两位数人口增长,在不算上广东的情况下,已追平2021年。但锐减的增量数据,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压力--一方面,2021的增量"佼佼者"纷纷被调减。除浙江增量接近减半外,湖北、江苏、福建人口增量分别减少40.74万、18.1万、25万,广西减少得最少,增量从18万回落至10万。同时,从区域来看,回调趋势同样明显。其中,长三角2022年常住人口增量十年间首次跌破100万人,实际仅增加47.46万人。而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减少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42.3万人。按照学界的观点,人口负增长一旦开始,将会持续较长时期。这意味着,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将是接下来地方竞速的发力重点,而继2017年"抢人大战"推动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口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后,新一轮"抢人大战"是时候开始了。长三角:增量跌破50万截至目前,23个披露数据的省份中已有16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中,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首次由"正"转"负",北京则是在2003年短暂出现负增长后,20年间第二次负增长。对比来看,2021年人口自然负增长省份一共是13个。当然,越来越多省份开启"负增长"状态,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所言,当生育更替水平低于2.1,"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走向负增长"。自然增长乏力,机械增长成为地方"稳人口"的主要办法--通过吸引外来人口,实现人口净增长。上述研究员提到,上海、江苏等地虽然此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通过大量吸引外来人口,在人口规模上一直表现不俗。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分别为-0.92‰、-1.12‰,浙江、安徽保持正增长,但也只有1‰、0.05‰。在这样"紧平衡"的状态下,长三角全年净增人口达到109.21万人。二、到了2022年,安徽也转入自然负增长,"-0.93‰"对应减少5.7万人,而浙江自然增长率也已逼近临界线,自然增加人口仅0.3万人。也就是说,在浙江、安徽全年净增人口中,分别有36.7万、19.7万是"受吸引而来"。需要强调的是,长三角作为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区,长期保有较高的人口吸引力,过去十年间,区域内常住人口增量规模一直保持在100万人以上。但2022年三省一市净增人口仅47.46万,创历史新低。其中,上海人口减少13.54万人,为10年间人口减少最多的一次。三、京津冀:减量超40万人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2021年负增长29.84万人后,2022年人口流失规模扩大至42.3万人。具体来看,北京已连续六年常住人口"温和"负增长,2022年人口减少最多,为4.3万人;天津则连续两年净减少人口规模在10万水平;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河北身上,继2021年减少15.84万人后,2022年流失规模接近翻倍,达到28万人。从增长构成来看,京津冀2021年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96‰、-0.93‰、-0.43‰,2022年北京也转负(-0.05‰),天津尚未公布相关数据,河北则进一步扩大至-1.71%。由此计算,在河北去年减少的28万人中,自然负增长12.7万人,意味着还有15.3万人净流出;北京自然减少0.1万人,人口净流出规模则达到4.2万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受访时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国大盘中经济份额减小,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口流动。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占全国GDP比重为8.29%,而2012年这一份额为9.5%,十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对比来看,同期长三角占全国GDP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12年为23.7%,2022年为24%。有观点认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吸纳人口的主力,2014年开始主动"减量发展"后,常住人口减少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河北"兜不住底"--除了就业岗位,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品质,都会影响普通人"用脚投票"的选择,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人口规模。此前,在以"动批"为代表的北京商贸服务业外迁过程中,河北承接了大量人口,2014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2万人。但其中一些产业远离了北京又很难存活,打工人"往就业岗位多的地方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一位人口学专家也提到,京津冀的经济分布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很不一样,除北京外,其他两个省份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北京又更倾向于"高精尖",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但从人口结构看,"现在流入流出的人口中,高端人才毕竟是少数。"他提醒道。五、江西贵州由负转正从2022年各地常住人口的变化中,还可以看到,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些地方"扭亏为盈"的主要筹码。以江西为例,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1.46万人转变为2022年10.58万人,这里面,自然增长仅1.1万,机械增长达到9.48万人。内蒙古的情况相似,常住人口增量由2021年的-2.8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1.17万人,不同的是,其自然增长人口仍然为负,减少5.4万人,通过吸引6.57万外来人口,方才实现"转正"。陈耀表示,江西这两年"涨势"不错,把稀土、锂矿等战略性资源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在培育新能源产业上有不错表现,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内蒙古除了畜牧业外,能源基地建设、"东数西算"工程等布局,都为其吸引外来人口提供了支撑点。不过,另外两个"转正"的省份,形势仍颇为严峻。其中,贵州常住人口增量虽然由2021年的-6万人转变为2022年的4万人,但具体来看,其人口自然增长就有14.3万人--是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自然增长量最多的一个,也就是说,贵州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下"自己人"。六、而甘肃2022年净增2万人,其中包括机械增长人口2.1万,但在陈耀看来,甘肃尚未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动能,产业上缺乏亮点,还将面临比较困难的人口外流局面,"一个年度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显然,经济和人口是联动的。数据显示,贵州人均GDP曾长期排名全国最末,在2015年、2017年、2018年连续超越甘肃、黑龙江和广西,排名升至倒数第四,而甘肃在被贵州超越后,至今排在最后一位,2022年人均GDP仅4.5万元,约等于浙江人均GDP的38%。该拿什么吸引人口?长三角是不是在"虹吸"京津冀的人口?目前披露的数据还不能直接证明这一点,但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下,细分行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比如,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数据,杭州日前放话"吸走"了北京和上海的人才,而流入杭州的人才中,有近三成进入了"IT\互联网\游戏"行业--杭州的优势领域。(猜你想看:《"虹吸"京沪?杭州离一线还有多远》)在陈耀看来,区域格局中,产业分工和岗位多寡是影响就业人口转移的关键。他强调说,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品质。特别是随着Z世代走向社会,地方政府更需要研究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供给。七、按照受访专家的观点,鼓励支持生育的效果并不能很快显现,在2017年那一轮"抢人大战"拉平了绝大多数城市的落户门槛后,接下来应该拿什么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是考验,也是机遇。1.早上看了一个数据,北京这几年持续赶人,导致了整个京津冀地区人口都在暴跌。2、为啥大家不去北京,连环京和天津也不去了呢? 也不复杂,之前环京和天津的人口,也都是北京溢出的,也就是年轻人去了北京,后来混不下去,于是改在了天津安家。3、 现在由于北京赶人,落户极其困难,既然根本留不下来,大家也就不去北京了,去了上海和珠三角。4、如果在上海和深圳呆不下去,大概率会去浙江等地安家,再也不回北方了,效果就是北方人口持续南流,经济占比进一步下降。5、事实上经济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京津冀这些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占比,都在持续下跌。6.这是一件大事。因为不光影响到北京以后的发展运脉,而且会影响到至少天津以及河北地区的发展前景。所以这件事也上了国外的新闻媒体,我就是在国外媒体上先看到这条新闻。7.迄今为止,个人还没有去过一次北京,因为觉得北京的生活压力可能要比上海比南方的广州深圳还要大,就没太有必要非得去北京。8.北京可以虹吸周围的县市,但是它也可以向周边的地区辐射年轻劳动力。如果更多的年轻人连北京都不去了,那么周边的就更没有必要去了。现在南方都在提大湾区,还有长三角。从远景的发展来看,工资更高,没有那么潜规则的南方城市,应该是年轻人很不错的选择。9.京津冀吸纳了大量东北人口,如今东三省人口已经流无可流了。那么紧邻东北的河北北部是首当其冲,比如,唐山张家口等。这样,北部东三省和河北一部分地区已没有为京津继续供应人口的能力了。其实经济发展是共生共荣的,环京津的河北不能为其输送人口,其实反过来讲就是京津两地不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周边没发展,而京津两地本身就是吸收周边地区,最早环京津周边地区就是贫困带,只输送人口,不能带动经济,后来大概二十年来,京津两地城市大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一定程度的发展,主要周边地区为两地解决了人口居住问题,以及一些加工制造业发展,同时服务配套两地的产业发展。然而京津两地发展扩张受制于地域限制,能力已达极限,没有吸纳人口的能力。同时也没有带动周边经济能力,周边的河北自然水落船低!这或许才是问题的关键!以上就是关于【京津冀人口持续下跌说明什么问题】话题热搜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2035人口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