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腰椎4和5膨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腰椎退行性疾病在老龄人群中很常见,并且是导致残疾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退变节段的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式,融合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去除病变的椎间盘活动功能,并固定责任节段从而大幅度降低伤害性负荷。
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
因为融合术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和预后,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目前主要采用的融合技术有三种,即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fusionPLF)、和腰椎间融合手术(Lumbarinterbodyfusion,LIF)和椎间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360度融合)。
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功能曲线不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对邻近节段的退变产生影响。
对于腰椎手术来说,恢复矢状功能曲线的关键在于恢复腰椎前凸角,从而去适应脊柱的整体平衡。而腰椎前凸角的恢复,主要通过手术节段的重建完成,包括椎弓根螺钉的位置、钛棒的弧度以及椎间高度的恢复。
这些操作都受术者习惯、经验的影响。患者年龄,性别,退变程度等因素也影响手术的决策,无法做到个体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术中应改善腰椎前凸角(LL)去适应PI,使得LL与PI相匹配(PI-LL≤10°),研究腰4-5单节段融合术中椎间角对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的影响,建议根据不同的病人去选择不同的腰椎融合角度。
在手术中恢复椎间角的有效方法是恢复椎间高度,恢复椎间高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椎间融合装置的置入完成,包括融合器的置入和植骨块的放置。融合器的大小、放置的位置以及融合器的形状都对腰椎前凸角有显著的影响,特别是融合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椎间高度恢复的程度。
然而,在以往的工作中选择融合器的大小主要根据术者经验和手术节段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来预估,很难做到个体化。衡量椎间高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前后椎间高度法、平均椎间高度法和盘椎比值法。这些方法都容易受到患者身高、体重、体位等个体化因素的影响。
椎间高度指数(椎间高度指数=(前椎间隙高度+后椎间高度)/(椎间隙上位椎体宽度+椎间隙下位椎体宽度)),可以很好的个体化反映椎间高度的变化,并且测量了影像学正常人椎间高度和椎间高度指数,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腰4-5椎间高度及椎间高度指数的恢复对临床疗效和矢状序列参数有显著的影响,TLIF中,恢复腰4-5椎间高度指数可以减少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是哪种手术方式可以更好地恢复椎间高度指数,不同融合手术中椎间高度指数对影像学参数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还没有研究。
前期的工作都是研究L4-5单节段融合术椎间高度指数的变化,在其他常见节段中,比如L3-4、L5-S1节段中椎间高度指数变化对影像学参数以及ASD的影响也没有研究;
在多节段融合术中,不同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指数对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参数以及ASD的影响也还未研究,特别是在多节段融合术中,涉及多节段椎间隙和多节段融合器的置入,椎间高度指数到底该恢复多少,是否每个节段都需要恢复至正常参考值范围也未曾研究。
研究一:不同腰椎融合术中恢复椎间高度指数对影像学参数及对相邻节段退变(ASD)的影响;
研究二:不同节段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中恢复椎间高度指数对影像学参数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研究三:多节段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中恢复椎间高度指数对影像学参数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进展
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松解受压的神经、恢复和重建脊柱正常序列。相对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手术,是否需要进行融合重建一直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饱受争议的问题。
瑞典腰椎研究小组(TheSwedishLumbarSpineStudyGroup,SLSSG)提供了第一个系统的研究证据,表明与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减压相比,融合治疗可产生更好的疗效。研究团队发现手术组腰痛VAS评分降低了33%、ODI评分降低了25%;而非手术组的疼痛和ODI评分分别降低了7%和3%,手术组的总经济成本较低。
进行融合手术后,近两倍的患者恢复了工作,带来的效益不仅仅限于功能的恢复。同样,诸多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也支持融合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可显著缓解背痛并改善功能。当合并大范围减压、合并局部不稳,或者脊柱序列失衡时,进行腰椎融合手术是必要的。
融合手术的基本原理是去除病变的椎间盘活动功能,并固定责任节段从而大幅度降低伤害性负荷,因为融合术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和预后,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
手术方式有:后外侧和椎间融合手术,还有椎间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360度融合)。常见腰椎间融合手术如图1所示。常见的融合术各自都有优缺点。
后外侧融合术(PLF)仅针对腰椎后部结构。经后背中线做皮肤切口,通过后侧入路或分离双侧肌肉筋膜进入,切除双侧小关节和横突。在后外侧结构进行植骨以促进融合。最早后外侧融合术无内固定器械固定,但是由于不融合率、假关节发生率较高、如今使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已成为标准术式。
有研究发现,PLF有着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很好的优势。从临床疗效来看,短期和中远期临床疗效都与其他融合手术无明显差异。由于其不处理椎间隙,很难恢复椎间高度,对于矢状序列的影响有限。并且由于未切除椎间盘,对于椎间盘源性的退行性疾病也有限。
为了寻求更好的结果,脊柱外科医生将目光投向了椎间盘,Weatherley等研究后路融合术后持续性下腰痛的患者时发现病变的椎间盘是下腰痛的发病因素,且进行椎间盘次全清除术联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这一发现证实了椎间盘清除术和椎间融合术的重要性。因此椎间融合术应运而生。
PLIF是LIF的原始方法之一。应用PLIF技术,手术可从患者后方进入椎间盘。手术开始前患者俯卧于Andrews或Jackson手术台上,采用开放式中线入路合并双侧肌肉剥离术或微创正中Wiltse肌肉分离术进入椎体后柱。
确定责任节段之后经椎板间隙进入椎管内,行神经根和硬脊膜减压后,将硬脑膜及神经根挡回以暴露椎间盘,准备处理终板和椎间隙内容物以便做椎间融合。PLIF手术有几个优点。首先,PLIF可以得到广泛开展;其次可以充分显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使减压得到充分,还可以恢复合适的椎间高度,使脊柱前路得到支撑。但是也有缺点,外科医生在行PLIF手术时应警惕。
首先,由于对神经根的牵拉,术后发生神经根牵拉的并发症较多,长时间的肌肉牵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椎旁医源性损伤。使用这种技术,可能难以纠正冠状失衡,对矢状位的纠正也有限。与前路融合术相比,植骨终板的准备可能比较困难。
TLIF是另一种后路融合术式,该术式直接从单侧进入椎间孔,可以减少对重要解剖结构如神经根、硬膜和黄韧带的损害。像其他融合术式一样,TLIF可以通过开放切口或采用较小切口并借助显微镜的微创技术进行。
行TLIF手术时,患者全身麻醉后置于俯卧位。在中线或双侧中旁做微型开放切口,通过切除单侧椎板和小关节进入椎管,建立椎间植骨融合通道。与传统的PLIF相比,TLIF保留了后方韧带复合体有助于保持责任节段和相邻结构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TLIF中,单个单侧切口能够提供双侧前柱支撑。
使用微创切口和显微设备(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手术可进一步减少与手术相关的肌肉损伤,最大程度地减少出血并改善术后恢复。但该术式的缺点是,与PLIF一样,严重的椎旁医源性损伤可造成肌肉挛缩。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可以用在治疗包括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腰椎退行性疾病。使用该术式时,患者保持仰卧位。手术切口和入路包括正中位、旁正中位(所有节段)和经腹膜后牵拉并解剖血管的Mini-Pfannenstiel(L5/S1)切口。由于血管解剖结构,ALIF术式主要适用于L4/L5和L5/S1。L2/3和L3/4应用较少。
ALIF术式具有几个优势:首先,该术式可以直接观察到椎间盘的腹侧面,并可以对椎体进行广泛地侧面显露,从而可以通过快速进行终极准备,有效清理椎间盘,制备植骨床。
此外,前入路可实现融合器尺寸和表面积的最大化,从而有利于恢复脊柱前凸和恢复椎间孔高度,充分制备植骨床可以提高融合率。
ALIF还可以保留脊柱后部肌肉和前腰大肌,从而可以减轻术后腰背部的疼痛和残疾。ALIF技术的缺点主要跟手术入路相关,例如逆行射精、内脏和血管损伤。
腰椎矢状功能曲线、椎间高度对腰椎术后的影响人类从爬行变成直立动物之后,脊柱矢状曲线就发生了变化,为适应和维持站立姿势,脊柱形成了颈椎前凸、胸椎后凸以及腰椎前凸为特点的矢状曲线。
颈胸腰三个部位不同方向的曲度维持了整个脊柱矢状位的平衡。在腰椎来说,腰椎前凸是人类特有的结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腰椎功能曲线,Roussouly将腰椎曲线分为四类。
根据国人腰椎曲线与欧美的差异,对国人的腰椎功能曲线进一步细化了分类,亚洲人群PI较小,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一个较小的LL。腰椎功能曲线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腰椎局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便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病因以及预后。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I-LL不仅与腰椎术后临床症状显著相关,还影响脊柱局部及整体的平衡,从而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如交界性后凸、邻近节段退变等。SchwabF等研究PI与LL的相互变化的关系,并建议腰椎融合术中LL=PI+9°(±9°),特别是在多节段腰椎手术和脊柱矫形过程中。
可以预估术后理想的,从而更加精细的术前设计。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在PI-LL的范围值也不尽相同。近期的研究也表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PI-LL也参与了重要的角色,对临床症状和脊柱矢状面的平衡同样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但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有局限性。PI-LL易于计算,但很难评估,因为它还需要适应每个患者的骨盆形态。
据报道,所谓的小PI的患者需要的LL超过他们的PI(LL=PI+10°),而大PI的患者需要的LL小于他们的PI(LL=PI-10°)。然而,小PI和大PI的阈值具体是多少不得而知,因此,随意使用PI+10或PI-10来预测LL使术前计划的可重复性差,使得术前计划复杂化,不能具体指导手术操作。
因此有学者将腰椎前凸进行细化,将腰椎分为上下半圆,这一分型都是基于腰椎功能曲线的上下半圆来划分,根据腰椎前凸顶点为界,腰椎前凸由上下半圆构成,由于上下半圆半径不同,局部相同高度和相同曲度改变之后可能会引起整体LL不同的变化。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下腰椎在脊柱矢状面矫形和改善长远期临床疗效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研究提出相对前凸分布指数(LDI)来评估腰椎LL的分布特点,认为LDI被视为脊柱整体平衡的关键组成部分,以便分析脊柱骨盆序列并预测成人脊柱畸形手术后的机械并发症。郑国全等也认为PLIF术后LDI异常的患者比术后LDI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ASD。
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LDI低的患者比术后LDI高的患者发生ASD的风险更大。众多文献报道了下半圆在腰椎前凸和脊柱重建中的重要作用,与PI-LL相比,LDI匹配可能有更助于降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长期HRQOL。Ohba等也得出结论:术后LDI在预防TK过度后凸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节段椎间高度指数部分恢复组ASD发生情况分析
在前面的论述中,多节段融合术后完全恢复椎间高度指数可以减少ASD的发生,但我们发现,113例多节段病例中,完全恢复仅42例,而部分恢复组占到62例,部分恢复组的rASD发生率也显著低于未恢复组,提示部分恢复椎间高度指数也可以减少ASD的发生,具体哪些节段需要恢复呢?
理想的腰椎前凸的大小根据PI来估计,Schwab等人强调PI-LL的重要性,建议PI-LL<10°代表令人满意的脊柱骨盆序列,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预测指标,但这种简单的方法也有局限性。PI-LL易于计算,但很难评估,因为它还需要适应每个患者的骨盆形态。
据报道,所谓的小PI的患者需要的LL超过他们的PI(LL=PI+10°),而大PI的患者需要的LL小于他们的PI(LL=PI-10°)。然而,小PI和大PI的阈值具体是多少不得而知,因此,随意使用PI+10或PI-10来预测LL使术前计划的可重复性差,使得术前计划复杂化,不能具体指导手术操作。
因此有学者提出相对前凸分布指数(LDI)来评估腰椎LL的分布特点,认为LDI被视为关键组成部分,以便分析脊柱骨盆序列并预测成人脊柱畸形手术后的机械并发症。认为PLIF术后LDI异常的患者比术后LDI正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ASD。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术后LDI低的患者比术后LDI高的患者发生ASD的风险更大。
多节段TLIF中,恢复下半圆的椎间高度指数可以减少ASD的发生,可以减少术后PI-LL不匹配占比,而是否恢复上半圆椎间高度指数对ASD的影响不大。提示在多节段手术中,根据正常值参考范围来恢复下半圆椎间高度指数对预防ASD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LIF、TLIF、PLF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腰4-5单节段退行性疾病中具有相似的远期临床疗效。ALIF组术后ASD发生率最低,PLF组最高,PLF术后发生PI-LL不匹配的概率更大。不同手术方式中恢复椎间高度指数至正常值范围可以更好的改善SL、LL,减少术后PI-LL不匹配占比,减少ASD的发生。
腰椎融合术因为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和预后,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的“金标准”。目前主要采用的融合技术有三种,即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fusionPLF)、和腰椎间融合手术(Lumbarinterbodyfusion,LIF)和椎间融合联合后外侧融合(360度融合)。
融合术中恢复脊柱正常的矢状功能曲线不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还可以对邻近节段的退变产生影响。对于腰椎手术来说,恢复矢状功能曲线的关键在于恢复腰椎前凸角,从而去适应脊柱的整体平衡。
而腰椎前凸角的恢复,主要通过手术节段的重建完成,包括椎弓根螺钉的位置、钛棒的弧度以及椎间高度的恢复,其中恢复椎间高度较为关键。恢复椎间高度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椎间融合装置的置入完成,包括融合器的置入和植骨块的放置。
融合器的大小、放置的位置以及融合器的形状都对腰椎前凸角有显著的影响,特别的是融合器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椎间高度恢复的程度。然而,在以往的工作中选择融合器的大小主要根据术者经验和手术节段邻近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来预估,很难做到个体化。
椎间高度指数可以很好的个体化反映椎间高度的变化,并且测量了影像学正常人椎间高度和椎间高度指数参考值范围,为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
腰4-5椎间高度及椎间高度指数的恢复对临床疗效和矢状序列参数有显著的影响,恢复腰4-5椎间高度指数可以减少术后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腰椎间盘突出日常怎么保健 腰椎间盘突出日常6方面要做好由于腰间盘突出给患者个人的生活以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甚至腰间盘突出很容易导致下肢瘫痪的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不能等到腰间盘疾病加重的时候再来进行治疗,在前期有腰间盘突出的现象时,通过日常的保健就能及时控制问题。腰间盘突出患者如果要进行日常生活保健,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进行。接下来,我们就深入的了解一下这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卧床休息,因为只有通过充分的休息,才能保证患者个人的身体状况恢复正常。第二个重点就是注意保暖防寒,在季节交替,尤其是春天和冬天过度的时候,气温的转换速度特别快。所以,要做好保暖防寒的准备工作,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第三点可以在生活中睡硬板床,硬板床可以减少腰间盘突出的现象,睡觉过程中姿势的选择也是特别重要的。第四点是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的过程中,日常生活也可以做一些专业的锻炼,远离疾病的话,就需要通过基本的锻炼方式,才能够彻底避免这些不利性问题的发生。第五点是在生活中千万不要搬重物,不要弯腰,应该屈膝,避免过度扭转或者是用力过猛给腰椎部位带来的严重影响性问题。第六点是每天定时的站立,因为每天定时站立的良好习惯,是改善腰间盘突出最为关键的方法,必要的时候可以在白天带一个腰围就是腰部的护带,这样有利于腰椎的健康。关于腰间盘突出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六个方面,基本上就是以上这些,日常生活的保健工作特别重要,患者家属应该做好监督的工作,和患者一起努力,共同战胜疾病,相信腰间盘突出在患者的努力之下,用不了多长时间,问题就能彻底解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4和5膨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