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小时候有阴影长大了会怎么样会伴随孩子一生吗?

我做过一个线上调研:你觉得自己原生家庭不幸吗?有大概75%的人,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我在想,为什么这么大的比例?我担心,这么多人是否真的会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先说原因,总结思考如下:一、底层人缺的不仅是钱,更缺爱。爱是更高阶的能力,它需要物质、情绪、行为更多维度的付出。底层人很难集齐这些必要条件。这导致他们的“爱”很有限,只能优先爱自己。二、人总是惯性地向最亲的人要爱,不管他们有没有。人年幼时又总是执着于“对”的事。父母是最爱孩子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这些都是“对”的,是”本应该”的,书上是这么写的,电视是这么放的,老师是这么教的,可它们并不确保发生。三、人对自己缺项总是耿耿于怀。儿时没买的玩具,可能记到成年以后;儿时的满天繁星,要不是现在见不着了,也会和阳光、氧气一样,纵然美好,不被察觉。再说治愈问题:会不会相随一生?当然会。每晚都是让男朋友先去洗澡,他洗完我才洗。直到最近,他问我:你为什么不能先洗澡呢?我很自然地回答:因为男孩子干净,女孩子脏,所以要男孩子先洗。男朋友用万分惊愕的表情看着我,问:谁跟你讲的?我不带犹豫:从小到大我妈都这么跟我讲的,所以总是我哥洗完澡我才能洗澡。男朋友表情立刻变得严肃,郑重其事地跟我说:不是这样的,宝贝儿,你很干净,我们一样的干净,谁先洗澡都是可以的。我顿住了,然后赶忙去洗澡,因为我不想夺眶而出的眼泪被男朋友瞧见。如此反智的常识,竟到了29岁我才发现不对。这么多年的无数细枝末节的委屈,一股脑涌上心头。我想起瘦肉总是给哥哥,鸡腿总是给哥哥;想起去商店买东西的总是我,我一问为什么不让哥哥去,妈妈总是回答:你让他去还不如让我去!想起哥哥可以去复读班,一年花费一万多,而我连辅导书都没买过一本……这些细碎的小事太不起眼,经年累月也已形成习惯。我不去争执,也没想过倾诉。只是在快30岁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你很干净可以先洗澡”时,我竟再也无法承受,借着洗澡水哗哗的掩护,让眼泪肆意流淌。这是我的另一个回答。我惯性地认为女孩子不能先洗澡,坚持到了29岁。如果不是男朋友察觉指出,这个观念很可能伴随我一生,甚至遗传给下一代。这个观念很反智,所以有的人质疑真实性,有的人质疑我的学历。其实这跟学历无关,之所以一直没有察觉,是因为这是所有不公平里最不值得被察觉的了。比起先洗澡,我更想过年能买个芭比娃娃,而不是玩旧了的玩具手枪;我更想上个好学校,而不是免除一切费用的学校;我更想上大学的第一天像哥哥一样,有母亲帮着铺床铺、整理衣裳……面对刀劈斧砍的时候,针扎进肉里是不疼的。发生在我们身上的故事,塑造着我们,影响我们的一生。所以,我会比较容易察觉男女性的社会差异,比较理解孩子这个角色的无奈,也经常刻意剥离情感去看待亲子关系。对待此类问题的敏感,也直接导致我在此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但,童年阴影会不会毁掉一生?不会。前提是你要坚定地相信不会。不要把自己放在条条框框里,比如原生家庭论,比如什么样的童年,会怎样怎样。我们不是别人写好的结果,不要接受那种心理暗示。你相信的就是真理,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自证。你觉得童年毁一生,你就失去了希望,而颓下来的你又会证明你的观点多么正确。你觉得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你就会按你自己的想法活,离你想要的生活越来越近,你就更相信没啥框框限制你。不要复习。不要楚楚可怜的站在原来的伤心地。如果要跟它们绑在一起就会重复不幸。要和它们分割开来,只想当下,现在的生活是真实的。人其实是容易复习痛苦的,因为痛苦中包含着缺失、未完成或者失误,我们通常会用情景回忆的方式,去思考如果是这样(家庭幸福、灾难没发生或者自己做得更好),或许就能纠正不幸。这是一种无用但正常的代偿行为。它只会加深痛苦记忆,拖垮你对生活的信心。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的远离它。物理上的远离,离事发地远一些,离伤害你的人远一些。尽可能多地切断联想诱因。心理上的远离,放弃“本应该”,放弃纠正。你最亲的人应该给你最深的爱,理论上没错,可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也许也没被爱过,纠缠于此,会演变成数族谱的闹剧。你就不要像儿时一样执着对错,像个成年人一样,接受这世上的大多数原则上都要被打破,这世上的道理,只在教科书里被遵守。不要去纠正任何一个成年人,除了你自己。成年人唯有自我觉醒,教育成本太高,还很容易适得其反。 不要可怜自己。这种情绪其实有害无益。当你发现自己在可怜自己的时候,主动打断它。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你可以因此奖励自己、爱惜自己,但不要可怜自己。对自己的付出、隐忍,要树立正向的心理反馈机制。你累了,说明有长进,可以奖励;你低落了,说明该休息,可以见缝插针地躺平。正向机制才能不断产生正向的情绪;负面机制只能逼近深渊。 关于爱。你要被人爱,那个爱你的人又有谁爱他呢?不管是父母的爱,还是伴侣的爱,都不应当成为人生追求。爱本该是相互的,自然而然的,不该扭曲成苦苦寻觅,去要,去找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仅不去索要别人的爱,能好好地爱自己,还有余力爱别人。(去爱那些值得你爱的人,正如最亲的人不一定是最爱你的人一样,最值得你爱的人不一定是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当你内心的爱富足到可以给别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填满爱的方式,不是敛取,也不是哀求,而是给予。淋过雨的孩子,长大了。有的总抱怨父母没有给伞;有的看见有伞的人就凑过去,不管对方能给自己撑多久;有的嫉妒没淋过雨的人,给人泼水;有的抢了别人的伞自己打;还有的,撑起帐篷拉开长檐,自己带家人进去,路人檐下暂避。你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他们都说:因为小时候淋过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时候有阴影长大了会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