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利俄斯和阿波罗有故事,有人知道吗?

就像父母给孩子取名字一样,一个汽车品牌为自己推出的新车取名也会考虑诸多因素,很多时候都是绞尽脑汁,无论甲方还是乙方的创意团队应该都被深深“毒害”过。 既要便于记忆、朗朗上口,更要新颖夺目、高端大气,当然还与车型的定位、调性相吻合,最好能达到一闻其名便会让消费者在脑中闪现车型的魅力所在。再加上中文的博大精深,寓意丰富,取一个高逼格的中文名,哪怕是译名,都不是一个轻松活。 但如果我们真要刨根问底地去剖析一些汽车名,其实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当然关键看你怎么解读。 这会是一个系列专题,咱就从家喻户晓的大众开始唠起吧。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世界都在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盛大的俄罗斯红场阅兵刚刚落下帷幕。 大众汽车的家乡就是当时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德国,“大众”这个名字,也与法西斯恶魔希特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6年,时任德国元首的希特勒提出一个设想,要生产一种廉价的“大众汽车”,让每个德国人,至少是每个德国职工都拥有自己的汽车。1937年,大众公司的前身Gesellschaft 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宣告成立,1938年更名为“Volkswagenwerk GmbH”,在德语中,Volks意为“国民”,Wagen意为“汽车”,连起来就是“国民大众使用的汽车”,十分亲民务实。 如今的大众公司早已跟法西斯没有半点关系。为补偿二战期间的过失,大众还成立了一项人道主义基金,帮助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们。现在的大众汽车制造公司是世界四大汽车生产商之一,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公司之首,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生产厂。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六年后,一汽大众成立,大众汽车全面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广受消费者喜爱。 回到正题,我们来看看大众汽车的取名: 速腾(Sagitar): 本意为射手座,我怎么想到《断箭》了呢? “速”代表速度、动感;“腾”代表腾飞、激情。意味着此车兼顾速度与爆发力,体现驾驶者对动感激情的无限追求,对成功的不断超越。 Sagitar音译念做“索吉特”,单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sagitta是“箭”的意思,Sagitar意为“持箭的人”,也就是“射手座”。而射手座的拉丁文全称为“Sagittarius”,对车名来说有点长,不如Sagitar简洁。 射手座也叫半人马座。半人马族在希腊神话中是有着马的身体,人的躯干和头颅的族群,他们强壮凶猛、博古通今、知识渊博。在希腊传说中,大力神海格力斯贪饮人马族的美酒,酒醉撒泼,拿出神弓追杀人马族人,一箭射死人马族的智者喀戎。宙斯为了纪念无辜的喀戎,将他变成天上的星座射手座。射手座也是黄道十二宫的第九宫,每年公历11月23日至12月21日出生的人就是射手座。 射手座是勇敢、热情、崇尚自由的星座,守护神是希腊神话的众神之王宙斯。速腾用射手座作为名字,希望它带有古神的庇佑,也满足驾车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的愿望。可在我印象中,一汽大众对速腾的营销战术里,好像并没有针对射手座的同学进行推广,比如将射手座的气质和速腾的性能、操控进行结合,说不定能吸引世界上十二分之一的消费者呢。 据说前一代的速腾,操控品质挺不错,不过到了后面这一代,差评就有些多了起来,特别是去年的“断轴”事件,给速腾带来不小的打击。当年吴宇森执导一部大片名叫《断箭》,而速腾又有“箭”又有“断轴”,真是一种巧合。 迈腾(Magotan): 成功的车型,成功的命名 同样作为腾字辈的车还有迈腾。迈腾,其Magotan原名来源于拉丁文词根magnus,意思是出众的、高贵的、权威的和受人尊敬的,按照读音应该念“迈戈坦”。 一汽大众将其音译为迈腾有很好的寓意,“迈”意味着自信、果决、动感,“腾”寓意腾飞、超越、激情。可见公司对这款车的殷切期待和良苦用心。 迈腾的设计源自德国大众的帕萨特FutureB6,是帕萨特品牌汽车的第六代车型。Future在英文中是指未来,将来,代表德国大众坚信帕萨特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而“迈腾”寓意在“光明未来”的基础上更加“出众”,展示其不断超越自我的期望。 作为中国最最畅销的中级车,迈腾这个好名字估计也起了不少作用吧?迈上成功路,大步向前,多么的积极正面,腾,飞黄腾达,多么迎合大家渴望成功有地位的心理,所以迈腾是一个大气又“俗气”的名字,也是中国人喜欢又好记的名字。 辉腾(Phaeton): 低调的神二代! 大众辉腾是在2002年正式量产上市的顶级豪华轿车。大众给此车起名为辉腾借鉴了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儿子法厄同的名字就是Phaeton(也写作Phaethon)。 一提到太阳神,大家很容易想到阿波罗。实际上阿波罗是光明与光辉神以及艺术之神,真正的太阳神是赫利俄斯(Helius),法厄同就是赫利俄斯与海洋女神克吕墨涅(Clymene)的儿子,也是光明之神。 在希腊语中,Phaethon是“熊熊燃烧”的意思。跟《饥饿游戏》里身披黑色烧火装“凸造型”的“大表姐”不一样,法厄同因为“熊熊燃烧”要了性命。 传说太阳神赫利俄斯有一架太阳战车,每天他会头戴光芒万丈的太阳帽,驱使口喷火焰的神马,驾车在天空翱翔,给人间带来光明。这天,年轻的法厄同执意向父亲要求独自驾驶太阳战车,但因为他缺乏经验,神马不听使唤,战车也偏离轨道,导致他全身剧烈燃烧,像一团火球一样从天空跌落而死。法厄同的失误也给地面带来了干旱和火灾,宙斯为了惩罚太阳神赫利俄斯的用人失察,剥夺了他驾驭太阳战车的权利,任命自己的儿子阿波罗担当重任。从此就是阿波罗为人间送来太阳光,所以才会让大家误认为阿波罗才是太阳神。 要说phaeton的英式发音为['feitn],读音为“飞忒恩”,美式发音为['fei?t?n]],读音是“飞厄忒恩”,勉强可以叫“飞腾”,跟“辉”字一点关系都没有,但细想之下会发现“飞”字没有“辉”字亮眼。“飞”仅能给人以速度感觉,而“辉”字更能体现此车的豪华气质。进一步说,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都说福建是拼音以H开头的省份,那phaeton被念成辉腾也不那么难理解了。 不过,似乎冥冥之中暗合了“英年早逝”的法厄同之命运,辉腾这款被公认为最低调的豪华车在人们印象中却真没有半点光辉的成分,辉腾成了卖不出去的好车的典型,一个个关于辉腾被误认为帕萨特的段子流传得有鼻子有眼,真是可惜了辉腾豪华的配置和神二代的名字。 帕萨特(Passat): 哪有这么稳重刻板的“猛男”? 帕萨特是大众出品的一款经典车型,于1973年在欧洲上市并取得成功,进入中国后成为上海大众的旗舰车款,市场销量和受欢迎度相当不错。 Passat是德国大众早在1970年代就取好的车名,来自于德语中一股季风的名字。这股风每年从大西洋南部吹向赤道方向,均匀而稳定。大众用这一恒久不变的自然现象为旗下汽车起名,代表公司的汽车品质也像季风一样,千万年如一日,坚固耐用。 Passat作为德文名仅在欧洲市场上流行,到了其他国家也要入乡随俗改为当地名称。例如在中国直接按照读音叫做“帕萨特”,丝毫看不出来其原来“季风”的本意。在北美地区也将这“风一样的名字”改为英文名“Dasher”。Dash原意为猛冲、猛撞、冲击,Dasher是指猛冲猛撞的人、冲击者等,有的地方将其意译为“猛男”。可能在当时,第一代帕萨特的1.5升85匹马力四缸顶置凸轮轴发动机可以在12秒内让车速提升到100公里/小时,算是非常喜人的成绩。但是在汽车性能进展发达的今天,各种凶猛的的发动机比比皆是,帕萨特的性能指标也不再有突出之处。帕萨特再被叫做“猛男”就有点勉强了。 相比迈腾,帕萨特的字面意思就有点奇怪了。本来迈腾的样子都还有点中庸,而帕萨特看起来好像更稳(LAO)重(QI),完全一副公职人员的打扮,难怪大部分被用作政务商务用途。所以,帕萨特也不可能叫“猛男”,它看上去怎么都像陈道明多一些,不可能像林丹,哪有这么稳重刻板的猛男? 凌渡(Lamando): 人家不是“辣馒头”,哼!
除了甲壳虫和尚酷,大众终于推出了一款不中庸,有个性的漂亮车车,那就是凌渡。虽然前脸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套娃。 上海大众lamando赞助了浙江卫视的娱乐大戏“奔跑吧 兄弟”第一季,随着该节目的热播,这款“奢适宽体轿跑”也进入大家的视线。每到周五晚,无数观众都守在电视机前期待自己喜欢的明星乘着凌渡款款而来。 lamando这个名字源自西班牙语“Mandar”,意思是“引领与启示”,同时也是西班牙短语“LA MUNDO”的变形,原意为世界。而lamando也可以解读为“Let A Man Do”,做男人该做的。彰显该车型目标人群的气魄和胸怀。 大众有几款车都是用西班牙语而不是英语为旗下的汽车起名,例如朗逸LAVIDA,在西班牙语中是指生命和生活、希望的意思。 虽然lamando是大众自创的英文,但它还有一首同名歌曲,由新加坡歌手JJ林俊杰演唱,收录进他的第11张个人专辑《新地球GENESIS》中。 这首歌走的是电子风,稳定的节奏感,高亢的电声听着特别带劲。歌词这样唱“Lamando Lamando 去追逐……海 空 陆地都被征服 完胜战 挡不住……Lamando 是赢的速度……披上荣耀 披上骄傲 披上魅力的战袍”。是不是感觉很有汽车轰鸣、风驰电掣的快感?当然这首歌也是凌渡的广告主题曲。 虽然厂商按照读音译为“凌渡”,但也有很多人也按照拼音直接读成“拉曼斗”,更有不少人调(E)皮(GAO)地称它为“辣馒头”,让人不禁回想起在上大学时,晚上食堂关门,饿了用冷馒头蘸老干妈辣酱果腹的窘境。 因为大众品牌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凌渡这一车型的名字连同“奢适宽体轿跑”的称谓也被很多网友所嘲笑,我对车不太懂,也不知道凌渡的性能和品质如何,但感官上我觉得这是一款漂亮高档的小轿车,也比以往很多大众的车子要时尚有腔调,当然说是奢适宽体轿跑肯定有些过了,但叫辣馒头确实显得屌丝了一些。 其实凌渡这个中文名字挺好的,有古典气息,能传递汉语的意境。自小熟读武侠小说的我,不经意就联想到了《神雕侠侣》里的章节——夜话风陵渡。 甲壳虫(Beetle): 有形有意,大众最经典的命名
“甲壳虫”是一款经典的万人迷小车,它的英文原名叫Beetle。如果按照“帕萨特”等音译的方式,应该叫“披头”、“碧头”,再不行跟“速腾”“迈腾”排个辈叫“碧腾”或“必腾”也好。可是大众偏偏给这款外形独特的车子外文名直接翻译过来叫甲壳虫,关键是长得也像甲壳虫,矮胖的体型,圆圆的脑袋,一看就是个蹲在叶片上的“花姑娘”(七星瓢虫),真是名副其实。 Beetle的原意是甲虫,不仅仅是瓢虫,而是泛指所有甲虫,例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以及……屎壳郎等,但这些虫虫都不如瓢虫看起来讨喜。想想2014年法国的3D动画电影巨制《昆虫总动员》?Minuscul—La vallée des fourmis perdues?,主角就是一只勇敢、乐观、坚强、善良的小瓢虫,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帮助黑蚂蚁群守卫家园。小瓢虫那黑豆豆的小眼睛,萌萌哒的半球形身材征服了各国观众。再看看大众“甲壳虫”,立马让人想起电影里那只小瓢虫,多可爱,多让人心情愉快。 说到Beetle就不得不提经典的英国“披头士”乐队,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至今都是很多文艺青年、摇滚青年的心中男神。他们乐队的英文名是“The Beatles”,翻译成中文就是“这群甲壳虫”或者“甲壳虫们”,是不是有点“继承者们”的调调。可惜四位老大叔不像韩国偶吧那样靠长腿和颜值吸引粉丝,而是靠才华和嗓音。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奥运圣火点燃以后,镜头对准了一个坐在钢琴前自弹自唱的红头发老大叔,老大叔满脸褶子,眼神坚定,一字一句唱着“Hey Jude,don't make it bad……”全场响起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和鼓掌声。这位老大叔就是“披头士”的成员之一——保罗·麦卡特尼。如果不了解那段历史,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乃至世界民众对“Hey Jude”这首歌和“披头士”乐队这么着迷。1968年,约翰·列侬与妻子辛西亚·列侬离婚,与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相爱,保罗·麦卡特尼为约翰与辛西亚的儿子朱利安辛西亚列侬写了这首歌,希望他走出父母分离的悲伤,振作起来,“嘿,朱。别沮丧,唱首悲伤的歌曲,来舒缓自己的心情……”这首歌曲后来也成为“披头士”的代表作,在美国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蝉联9周,被多名专业乐评人评为史上最伟大的歌曲之一。 “披头士”乐队也经常被译为“甲壳虫”乐队,却没有听说大众“甲壳虫”被称为大众“披头”,可能是不想沾乐队的光,也可能是“披头”这个名字实在没办法让人把它与车子联想起来,还是叫“甲壳虫”比较形象。 尚酷(Scirocco): 热热的沙风在脸上胡乱地拍
尚酷也是一款轿跑,而且是“大众汽车有史以来最具动感”的双门轿跑,我觉得尚酷的外形比凌渡更让人影响深刻。与传统的大众车一本正经的外形完全不同,尚酷双开门、小翘臀,确实十分“时尚”也很“酷”。年轻人通常喜欢外观犀利的跑车,很多女性车主也选择尚酷作为座驾。不知道这是不是大众的销售策略,用偏男性的中文名和偏女性的英文名同时吸引两个阵营的消费者。 Scirocco的英文原名当然不叫尚酷,其英式发音是[s?'r?k??]“丝若蔻”,美式发音为[s?'rɑ:ko?]“丝如蔻”,怎么听怎么觉得跟“兰蔻”“施华蔻”是一家,透着那么一股媚眼如丝、豆蔻年华美女的味道。而“尚酷”一看就让人联想到时尚、炫酷,妥妥是个男生的名字。 Scirocco是从非洲吹向南欧一带的一股热风。要说大众的故乡德国属于中欧西部,这股“丝如蔻”的热风从非洲吹来,经过南欧希腊、意大利、马其顿、罗马尼亚诸国,不一定能吹到德国去。但是大众还是采用这股来自沙漠的热风为此车命名,用当时具有前瞻性的楔形造型与大众首次采用的前驱设计席卷跑车界。 想象一下,一股从非洲吹来的热风夹杂粗糙的沙粒“在脸上胡乱地拍”,仿佛眼前就是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立马就想发动引擎,猛踩油门,体验“尚酷”跑车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宝来(bora):一股清新的冷风 大众就是跟风干上了。如果尚酷是一股热风,宝来就是一股冷风。 宝来汽车是一款经久不衰的经典车型,从2000年至今一直火到现在。 宝来的英文原名叫bora,英式和美式发音都是 ['b?r?],念做“波惹”,这个发音感觉跟佛教很有渊源。佛经里常说的“般若”就念做“波惹”(bō rě),可不是念“搬弱”(ban ruo)。这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妙智慧,微妙智慧”,有别于一般的智慧,是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微妙智慧”。我们常听到的“般若波罗蜜”可不是指一种有智慧的热带水果,而是指“用大智慧到达彼岸”。不过大众可没有用这么富有禅意和佛性的名字给车子起名,而是变了音,用喜庆又吉祥的“宝来”作为车名,颇有过年时候,门上张贴“招财进宝”贴花的感觉。 Bora是一股吹拂亚德里亚海沿岸的季节性东北冷风,亚德里亚海东临巴尔干半岛,西侧是意大利,与大众的家乡德国还有段距离。到了秋冬季节,“宝来”这股风从巴尔干半岛出发,经过亚德里亚海吹向意大利,给这个浪漫的国家增添一股凉意。 再看看宝来车,外形确实不像尚酷那么热辣,而是传统的四门,大脑门方方正正,线条硬朗传统,像是一张冷峻,一本正经的脸孔,让人感觉一股凉意从背后升起。如果“宝来”的空调系统再强大一些,就算在三伏天进入车内都有如沐亚德里亚海冷季风的感觉,它就与“bora”的名号更加契合了。 高尔夫(Golf):
走,开“高尔夫”打“高尔夫”去 大众高尔夫纵横车市40多年,仍然是大众汽车公司生产最多的品种、最畅销的车型,那受欢迎的程度可不是盖的。 高尔夫也是音译,Golf是一种风靡世界的运动,起源于苏格兰。传说一位苏格兰牧羊人在牧羊时百无聊赖,将手中的牧羊棍反持,用棍子的扶手部分把脚边一颗圆石子击打出去,刚好落入遍布草原的一个兔子洞中。后来大家都觉得这项运动很好玩,逐渐完善规则和流程,成了如今家喻户晓的高尔夫球运动。 要说高尔夫真的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即高贵又平民。高贵的是打高尔夫需要足够宽阔的场地,复杂的地形,比如海风吹成的沙洼,漫布着楠属植物的沙丘,蜿蜒曲折的溪流等。在小小的场馆里,用人造草皮模拟果岭可不是高尔夫的真谛。说它平民是因为它的起源就来自普通的牧羊人,并且在大自然环境中,变幻莫测的天气对打高尔夫的人可是严峻考验。如果打球过程中突然狂风大作、雨雹袭来,可是跑半天也找不到个躲避的地方。 大众高尔夫目标家庭用户,外形小巧,虽然只有两厢,但掀背的设计扩充了后备箱的容量,就算要放一整套高尔夫球工具也是可以的。想象一下,一家三口坐着大众“高尔夫”,到市郊的“高尔夫”球场打一场“高尔夫”球赛,感觉马上要说上绕口令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大众高尔夫改名叫Rabbit(美国是高尔夫Mk1,加拿大是Mk5),就是兔子的意思。顾名思义,兔子身形小巧,速度奇快,连托尔金老爷爷笔下的《霍比特人》中出场的褐袍巫师瑞达加斯特运用战兔拉的雪橇都能跑赢半兽人胯下的刚达巴座狼,那速度是相当了得。而在墨西哥地区,高尔夫不叫兔子,而叫Caribe,是水虎鱼的意思,水虎鱼是南美洲的一种食人鱼,嗜血食肉,虽然也是小身板,可比兔子凶猛多了,可以在瞬息之间将一头活牛啃得只剩骨架。所以开着“高尔夫水虎鱼”的车手一定要控制车速,注意安全。 类似于徐志摩将“佛罗伦萨”称为“翡冷翠”,港台地区将“迈克尔杰克逊”称作“米高积逊”。在中国,“高尔夫”也被昵称为“狗夫”。因为golf念[g?lf],听起来“狗夫”比“高尔夫”更接近原音。只是把车称为“狗”,车主愿意,车企就不大乐意了。 朗逸(LAVIDA): 混血暖男最好命 近期,热门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3》的嘉宾名单揭晓,刘烨、胡军等星爸纷纷上榜,据说还有一位来自台湾的加拿大籍艺人夏克立,将带着自己的混血女儿加入节目。很多网友预测,刘烨的儿子刘诺一和夏克立的女儿Poppy很可能像第一季里张亮的儿子张悦轩(天天)和田亮的女儿田雨橙那样,成为国民CP。而诺一和Poppy更受大家期待,因为他们俩都是超高颜值的混血宝宝。 高颜值的刘烨一家 在传统印象中,不同种族的人结合,生出的混血儿更加漂亮。那么在汽车界是否如此呢? 2008年上市的朗逸就是一个“混血儿”,技术源自德国,由中国上海大众公司自主研发,融合中国设计元素,制造出更符合中国本土需求的汽车。 虽然生于中国,但上海大众给朗逸起了一个西班牙名字——LAVIDA,意思是生活、生命、希望。1998年世界杯开幕式上,瑞奇马丁(Ricky Martin)演唱的歌曲“生命之杯”脍炙人口,大街小巷都能听见“Go, go, go! Ale, Ale, Ale!”的音乐,这首歌的西班牙原文就叫La Copa De La Vida。还有西班牙大帅哥安立奎·伊格莱希亚斯唱的一首歌“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原文是“Para Que La Vida”。当然在这两首歌里La Vida不念朗逸,而念“拉 维达”。 如果大众按照外文读音给车子取名“拉 维达”,很可能会影响销售。谁愿意自己的车叫这么个古怪的名字呢,又要“拉”,又要“维达”,这是要去卫生间“释放自我”的节奏吗? 还有的车友将此车戏称为“腊味大”,在我的记忆中,一闻到腊味,就快到过年了,那种温暖,夹杂着柏枝、花生壳、松木屑与肉的香气,在寒冷的冬天扑鼻而来,挑动人们的味觉神经。可是模样正经的朗逸,怎么看也不像腊肠、腊肉啊。于是跳出谐音的框框,公司给车子取名“朗逸”,“朗”代表明朗,意思是车子的外观和内在都让人眼前一亮;“逸”代表飘逸,意味着车子的良好性能让驾驶人有洒脱飘逸的感受。又明朗又飘逸,分明是言情小说里男一号的气质。 只是朗逸的外形十分地“大众”,采用了大众家族传统的进气格栅和U字型前脸造型,除了大灯组合和保险杠造型以外,没有太多改变,作为言情小说男主有点牵强,毕竟现在流行鬼魅狂狷的霸道总裁,温情内敛的暖男大都只能作为男2号存在。但是在生活中,暖男更受姑娘们欢迎。不信你看湖南卫视大热的军旅题材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中,那位英朗温柔的班长王金武比明星战士们收获了更多女粉丝。 朗行 到底“行”不“行”? 由于朗逸在中国市场的火爆,上海大众顺水推舟,推出了他的兄弟款——朗行。 “朗行”的“朗”字延续了“朗逸”,“行”代表年轻亦理智的心态,追逐无限可能的勇气,及体验未知生活的期待,以及汽车与人不断向前的决心。而“朗行”也延续了“朗逸”的取名风格,跟其外文名基本没关系。 “朗行”的外文名是“Gran LAVIDA”,发音类似“格阮 拉维达”,(既不“朗”,也不“行”)。 Gran是Grand的简写,意思是“宏大的”,那么从字面上理解,“Gran LAVIDA”意为宏大的生活、生命,也可以看作是“朗逸”的放大版。 事实上,“朗行”作为“朗逸”的升级版,两兄弟前脸长得一模一样,只是朗行的尾部造型横向扩展,将三箱变为“大两厢”, 有那么一点休旅车的范儿,就是这点休旅车的范儿,让它比朗行有意思多了,难怪很多年轻人喜欢。 朗境 跨界是个什么境界? 和朗行一样,朗境也是朗逸的衍生版。如果朗逸是大哥,朗行是二哥,朗境就是三弟。 朗境的外文名是“Cross Lavida”,取名方法与朗行如出一辙。Cross的英文本意是交叉、十字架、杂交等。在汽车设计理念中,cross是指跨界,意为综合了单纯的轿车、SUV等多个汽车品类的特点,跨平台或跨功能地开发。
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就是一位跨界天后,她学习古典音乐出身,却在音乐剧、歌舞剧、流行歌曲等多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还多次演唱奥运会开幕式歌曲。 朗境作为跨界车,无论是外形还是内饰,都比朗逸和朗行两个哥哥更加野性。比两个哥哥更高的底盘走烂路会更厉害,看外观也可以唬唬人,自称一下“SUV”。
途观(Tiguan) 开着途观,边走边看 途观是上海大众出品的首款国产SUV,比跨界的“朗境”更加纯正。 途观原名叫Tiguan,不是英文也不是西班牙文,甚至不是任何一国的文字。其实这是两个德文单词tiger和iguana拼凑起来,意为老虎和蜥蜴。因为是个自创单词,没有正确的发音,念起来Tiguan比较类似“泰观”,跟“途观”也相差不远,而“途”字更有“在路上”的感觉,让人一下就从冰冷的写字楼到了原野山林——热爱自驾的朋友不管身在哪里,心永远在路上。而“观”字一语道出驾驶的情怀——观天下——世界怎么那么大,我真的很想去看看。 据说当年上海大众为这款车取了很多名字,有Namib、Rockton、Liger、Samun、Nanuk等,经过车友们投票,最终选择了Tiguan这个名字。可能大家认为老虎和蜥蜴带给大家野性与王者的感觉。也可能车友们希望这款车既像老虎一样霸气,驰骋山林无敌手,又能像蜥蜴一样,攀爬大角度的斜坡无压力。当然,要想车子像蜥蜴一样贴在垂直的玻璃上,甚至倒置在天花板上还能行走,那也是不可能的。 就取名来讲,途观和它的市场表现一样,都是相当成功的。 途锐(Touareg) 豪华的游牧民族
如果途观是大众SUV里的平民,那么途锐就是他的土豪哥哥。 途锐的定位是豪华越野SUV,由德国大众生产,不仅空间比途观大,性能比途观优越,价格比途观也翻了一番甚至更多。 途锐的原名是Touareg,源自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中部和西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图瓦雷克族(Tuareg['twɑ:reg])。因为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图瓦雷克族人十分强壮,生存能力极强,能在干旱的沙漠中找到水源和食物自由地生活。图瓦雷克族还有一个特殊的传统,就是超过25岁的成年男子要在脸上缠上长达5米的紫蓝色面纱,遮住全部脸庞,只露出双眼,即使在女性家人的面前也不能拿下,传说他们的信仰认为这样的面纱可以挡住邪灵。但普遍认为他们佩带面纱是为了抵御沙漠地区强大的风暴。在途锐的一则平面广告上,设计师用蓝紫色的布将途锐车层层包裹,只露出LOGO和两盏车灯,眼神锐利,像极了在沙漠中与大自然斗其乐无穷的图瓦雷克族人。
广告中过着面纱的途锐与图瓦雷克族人一样,成为“沙漠中的蓝人” 如果大众将Touareg直译为图瓦雷克,宣传效果将大打折扣。一则中国消费者普遍不了解在遥远非洲的那么一个沙漠民族的情况,二则这个又长又拗口的名字也不那么容易记忆。因此大众在引入中国时,通过谐音为车子起名为“途锐”,不仅与小哥哥“途观”攀上亲戚——毕竟两者都是SUV车型,还与车子想表达的理念十分贴切——途行天下的我们锐不可当。 途安(Touran)
要说途家兄弟,除了途观、途锐,还有途安。途安诞生于2003年,比途观早7年,与途锐同年,但途锐在2004年才引进中国,算起来途安才是大哥。 途安主打多功能轿车(MPS)概念,具备轿车的舒适性、厢式货车的功能性和旅行车的包容性,可谓功能多多。他的名字也体现了这一概念——Touran——这也是一个生造的单词,来源于Tour和an。按照音标可以念做“涛尔安”,没有“途安”好听,也不及“途安”吉利。“途安”——旅途安全——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是每一个驾乘人员的心愿。 Touran 的单词中,Tour是英文“旅行”的意思,an代表多用途。名副其实的旅行多用途车。事实上也是如此,途安圆润的外形,5-7座的载客量,超大的后备箱储物空间,把后排座椅拆掉后,居然可以在后面空间撑开一张折叠桌打麻将,据说这款车在四川特别受欢迎。 一家人坐着途安,喝着“峨眉雪芽”绿茶,打着“血战到底”麻将,唱着“太阳出来啰喂”民歌,我们向目的地出发咯。
(文/梁庆沙) —————————— 一个充满情怀的自媒体,旨在让你变得更懂车!微信公众号:车辙(cartracks)将每天持续生产高质内容,可扫下面的二维码直接订阅: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之一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这看似简单、人人会背的诗句中,却包含着诗人王维极为饱满、丰富的生命体验。正是这些生命体验才让这首唐诗可以穿过1400年的历史尘封,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本文作者路也认为:读诗的人可带着个人的生命经验,通过诗页留白,进入诗人的生命经验。在诗的内部,用自己的体验去填补这些诗页空白,这就是读诗的过程。下文中,他正是以自己的生命经验为出发点,亲身感受大漠中的阳关、比较分析美国诗人庞德对王维的英文翻译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他也分析了由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所衍生的曲词《阳关三叠》,进而指出,这篇辞藻华丽的曲词,其实远远不及原诗。在他看来,王维这首看似“清新”的七言绝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反而是它诗句下隐含的苍凉与命运感:“当大风从这一切之上吹过时,则叫作苍凉……这一切,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正是他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在置身阳关的那一刻,调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所真切领悟到的。本文摘自《写在诗页空白处》,经出品方授权推荐。庞德译《渭城曲》文
路也1. 真正读懂这首诗,是人到中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全中国人民都知道的一首诗。过去我觉得自己很明白这首诗,不过就是送别友人嘛。在这首诗里,诗人与送行的人都没有置身安西和阳关,而是同在安西和阳关之外的其他地方,是在京都长安附近的渭城。这首诗并没有直接写阳关,但“阳关”一词携带了太强烈的文化意味。这两字刚一出现,茫茫大漠和国境线就已经在读者脑海里浮现。阳关及出了阳关之后安西都护府所辖的西域诸国,是蛮荒之地,又像永远那么远,命运感随即产生……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和具体地写到阳关,却仿佛已经直接而具体地写过了,竟生动得如在眼前。这很像李白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广陵就是扬州,李白和孟浩然并没有置身扬州,二人都在武汉的黄鹤楼,而扬州还在黄鹤楼以东很远的下游呢;其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句写的也不是扬州,“烟花三月”就像王维诗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样,只是用来交代送别地点、送别时刻的季节及天气情况。而“烟花三月”之于扬州,正如“西出”之于“阳关”,一个是带有描绘性质的季节性交代,另一个是大致的方向性交代,二者却同样激发出了巨大的空间想象力,从渭城小旅店和黄鹤楼头直接指向了友人将要去的那个远方,那个目的地在这个想象的距离之中,竟无比真切起来。于是,就像李白的诗未写扬州却胜似写了扬州一样,王维这首诗也有着未写阳关却胜似写了阳关的奇妙效果。而真正读懂这首诗,是人到中年,是待到我自己真正置身于大漠之中的阳关时。那时我才发现,过去我只是在理性上和头脑中理解了这首诗,而不是真正懂得了它。只有到达阳关,而且必须是一个人到达阳关,独自身处荒漠之中,看着沙丘起伏,看着大风吹拂虚无,突然产生出想哭的冲动之时,人的生命里原本就有的苍凉感才会被唤醒,才会一下子从情感深度、从灵魂深处真正地懂得这首诗。这首诗写的分明是生离死别!我乘坐当今人类最先进的飞行器飞了四五个小时,又乘汽车迎着地平线开了很久才到达那里,而古人当年走这路途会如何?可以想象,长年累月地走在艰险的路上,风餐露宿,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返回长安或中原。或者说,这就是永诀了!只有在置身茫茫戈壁滩的那一刻,我才真的懂得了这首诗,尤其懂得了最后一句。而且,我还知道了当王维写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那一刻,他自己一定已是双泪长流!茫茫大漠之中的阳关,是中国汉代至唐代的重要“海关”。西出阳关,当年从这里往西去,沿着古丝绸之路,就出了国境,去往西域诸国了。阳关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何止是苍茫,更是苍凉。这里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不同于北美洲的中西部——那里三面都离海洋不远,一边是太平洋一边是大西洋,中间还有一个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有海洋暖流经过。那里是湿润的,也不够寒冷,所以只是“苍茫”而已。而亚欧大陆的中部、中国的大西北,往哪一个方向上看去,都最大限度地远离海洋;背靠着整整一片浩瀚的西伯利亚,既寒冷又干燥,地理面貌广阔而空茫,生存条件恶劣,应该用“苍凉”来形容才恰当。2.被翻译成英文的《送元二使安西》,把“元二”搞丢了庞德曾经根据《送元二使安西》的日语版把这首诗翻译成英文,最末两句译出来之后的语气怪怪的,我每次念给学生们听,他们都要笑。我想庞德的生命经验及他所处的文化背景里面大概没有一个类似“阳关”这样的人文地理概念,所以他很难把这层意思翻译好。庞德的英文译文是这样的:A Poem of Departure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这首诗从汉语译成了日语,又从日语译成了英语。看一下最终翻译成英文之后的样子吧,别提“苍凉”之感,就连“苍茫”的意味都谈不上了。如果从来不知道这首诗在汉语里的本来模样,只是根据现在英译版的字面样子再把这首诗重新翻译成汉语,便成了这样:起程之诗轻轻的雨落在轻轻的尘土上小旅馆院子里的柳树将要变得越来越绿先生您啊,在出发之前,最好把这杯酒喝了吧一旦走过那些通关之门您就再也没有朋友了先从外部和整体来对比一下。庞德并没有将原诗标题中的具体内容都翻译过去,而只是笼统地把这首诗的大概性质翻译出来了,点明这是一首起程之诗或者离别之诗。另外,这首中国古诗的格律并没有相应地转换成英文里的格律。译成英文之后,句首是不押韵的,句尾也是不押韵的,同时还从原来的四行变成了六行,完全成了自由体式,较散文化,很像一首现代汉语新诗了。再从内部和局部来对比。原诗里面出现了三个地名:起程地点“渭城”、目的地“安西”,以及一个必经的叫作“阳关”的重要关隘。当时,渭城就在京城长安附近;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龟兹城,遗址在今天的新疆库车;而阳关,作为那时的海关要塞,在这里几乎相当于“遥远”和“转折点”的代名词。除了上面这三个地名,诗里还出现了诗人送别的那个朋友的名字,叫“元二”。这三个地名和一个人名的出现,使得这场送别显得非常具体生动,也像日记那样具有了记住和备忘录的意味,并且这三个地名和一个人名还携带着浓厚的时代特点及中国文化色彩。然而,庞德并没有把它们都翻译出来。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1972年11月1日),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阳关”之意,庞德似乎翻译了又似乎没有翻译。他把它译成the gates of Go,这里Go的首字母虽然使用了大写形式,有特指的意味,但最终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一无二且不可替代的“关隘”来译,而且gates竟然还匪夷所思地使用了名词复数形式。那么,这里的这个关隘或关口除了可以理解成“阳关”,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玉门关”“嘉峪关”,甚至“雁门关”和“山海关”了。庞德作为意象派诗人,在翻译这首诗时,确实抓住了“雨”和“柳树”这两个重要的意象,却没有很好地把握住“阳关”这个涉及文化地理学的中国意象,这应该跟他缺乏类似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直接关系吧。继续问,原诗标题中的“元二”真的可有可无,真的可以不翻译出来吗?按照庞德的翻译理论,翻译其实是某种创造性的改写,没必要亦步亦趋,只要把诗的本质译出来就可以了。听上去,这个理念相当不错。按照这个理念,大量将具体名字嵌入标题和内文的中国古诗,所有人名都可以完全忽略,都可以不翻译出来。那些由于传播学诸因素而没有变得家喻户晓的“运气不佳”的诗歌,即使嵌入了具体人名,除了专门研究者也少有人知,我们可以不必去理会它们。我们只关注广泛传播以至妇孺皆知的诗篇吧。以此类推,李白《赠汪伦》中的“汪伦”也可以不译出来,高适《别董大》中的“董大”也可以不译出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淅》中的“辛渐”也可以不译出来,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中的“黄四娘”及《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李龟年”也可以不译出来……那么,这些名字就只在汉语世界流传,而无法传播到汉语之外的国度去了。元二、汪伦、董大、辛渐、黄四娘、李龟年如今可是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人不晓的人物了。这些人物自己并不从事文学创作,跟那些削尖脑袋想钻进文学史的人相比,他们在文学上全无野心,原本不过是路人甲、路人乙而已,却完全莫名其妙地被某个大诗人一时兴起将名字写进了诗中,恰逢此诗在空间和时间上传诵甚广,故他们跟着诗作一起进入了文学史。这些人物真是一不留神就稀里糊涂地“掉”进了文学史,像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倒恰好从地上捡了钱那样偶然和幸运。他们从此就在文学史里稳稳地安居,想出都出不来了,属于使劲儿往外拽都拽不出来的那种。如果这些名字在翻译过程中都被省略,那么,元二这趟边疆远门就白出了,辛渐受托捎给“洛阳亲友”的一席话白捎了,董大的胡笳白吹了,黄四娘的花白种了,李龟年的歌也白唱了,作为李白的“超级崇拜者”的汪伦损失最惨重。汪伦,一个胖子,一个退休县令,居住在安徽泾县的一个村庄里——十里之外有渡口,叫桃花渡,还有一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馆,叫“万家酒店”——他在书信里耍小聪明,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等字眼巧妙地把李白这个大诗人给骗了去,让大诗人好吃好喝地住了几天,临别时以好礼相赠,又集合全村人来到江边,踏地为节,边歌边舞地送别诗人,于是诗人作了一首诗,把他的名字镶嵌进一首七言绝句里。汪伦就被钉进那首诗里,再也出不来了,名垂青史……如果在将这首诗翻译成外文时,竟把其名字省略掉,那么,汪伦的信也白写了,酒也白送了,全村人的歌舞也白费了,全都白忙活了。我知道有一所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大半生研究汪伦,以汪伦的家谱为研究对象申报了课题,发论文、出专著,靠汪伦评上了教授。如果这首诗在从汉语被翻译成其他语种的过程中,由于译者认为“汪伦”这个名字可有可无,把它给译丢了,让这位汪伦研究专家情何以堪?按照庞德的这种理念和做法,那么,在将T.S.艾略特的《荒原》翻译成汉语时,也完全可以把原文小序中的那句“献给埃兹拉·庞德/高明的匠师”两行删去——可有可无嘛。请问,果真这样做,艾略特可愿意?庞德可愿意?另外,王维的原诗是具有方向性的:向西。这个西去的方向性既体现在三个具体地名上,也体现在末句“西出”一词的运用上,再跟原诗中第三行那有着情感诚挚力度的“劝”“更”二字联合起来,于是诗中的国土版图就由东向西延伸,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铺展开来,半个亚欧大陆在诗中呈现,形成了一种内在的扩张力。这既是地理概念上的扩张,也是诗人经验的扩张,还是在特定场景下情绪的扩张。庞德的英译版本则失去了“西去”的这种方向性,同时也相应地失去了地理、经验和情绪上的张力。读到“But you, Sir”,我忍不住就笑了。“劝君”被翻译成“先生您啊”;Sir作为一个直接的称呼,突然出现在了句子当中。一想起穿长衫的古人互称Sir,就没法不笑。我不禁想起了美国好莱坞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根据赛珍珠的小说改编成剧本,拍摄时角色全部由白人扮演,纯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电影——《大地》《龙子》里的那些场景和对白。我看过这两部电影,看到一群白种人穿上中国农民的服装,为生存而卖命地劳作,还打日本鬼子,也几乎都开口闭口彼此称Sir。一开始觉得好笑又好玩,但由于演员们的演技实在太好,随着剧情深入,我竟渐渐地忘记了他们的白种人身份,真的把他们当成地地道道的中国百姓,并被电影打动了。可是这首诗在被庞德翻译成英文之后,却并没有出现好莱坞电影里那样具有说服力的人物角色及其演绎出的神奇效果,而是变得平面化了。这首诗经庞德之手,一场包含着普遍性、特定性的送别,演变成了一场只在某种特定场景下、普遍性的送别。外延扩大的同时,内涵明显地缩小了。同时,原诗中那对“别时容易见时难”和身世飘零的感喟也被大大削弱,同时还减少了原诗中所隐含的守护边疆的使命感和气魄。但是,这样的译文又让人觉得非常有趣。在拿英文译本跟汉语原文对比的过程之中,让两个版本以对方为镜子来映照彼此,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原诗究竟好在哪里,意识到原诗中所携带的文化因子,同时清楚地看明白它朝向另一种语言文化转化的全过程及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什么又增添了什么。电影《大地》(1937)剧照3.《渭城曲》谱上何种曲子都是多余当年讲唐代文学的老师讲到王维,讲到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时,还把大约明朝时期的人给这首诗添加了很多字句段落后谱成的古琴曲词《阳关三叠》读给我们听。坐在教室里,窗外正是春天,我那颗青春而文学的心被那篇盛宴般的文字所感染。当时没有网络,课后我跑向老师,向她要这篇《阳关三叠》的原文。下次上课时,老师带来了用湖蓝色钢笔墨水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蓝色横条格子资料卡片上的全文。半年前搬家整理旧物时,我还见到过这张已经泛黄的二十多年前的卡片: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度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饮心已先醇。载驰骃,载驰骃,何日言旋轩辚。能酌几多巡,千巡有尽,寸衷难泯。无穷的伤悲,楚天湘水隔远津,期早托鸿鳞。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频申,如相亲,如相亲。噫,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闻雁来宾。年轻时,我看完上面这个被改编添加之后的版本中的绮词丽句,着迷得不行。人到中年之后,再读之,竟觉得年少时的自己,眼光实在很成问题。这首在王维原诗基础上填充之后的《阳关三叠》,怎么可以这样镂金错彩甚至雕梁画栋?《送元二使安西》只有那四句,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写得多么青春啊,像唐朝一样青春,像李白一样青春。而后两句,又是多么苍凉和悲壮。后面这两句诗,还会使人联想到当年和亲的公主走到阳关的时候,也应该是悲壮的。出了阳关,就是出了海关,真正地离开故国了,在当年的条件下,这百分之九十以上就意味着永别了,实在类似“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情形,女主人公一定不会像朱湘《昭君出塞》里写的那样,竟哭哭啼啼扭扭捏捏。朱湘在诗中是这样写的: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趁着如今人马不喧哗,只听得蹄声答答,我想凭着切肤的指甲,弹出心里的嗟呀。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也没有花枝低桠;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琵琶呀伴我的琵琶:我不敢瞧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不能为我传达一句话到烟霭外的人家。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记得当初被选入京华,常对着南天悲咤;哪知道如今去朝远嫁,望昭阳又是天涯。琵琶呀伴我的琵琶:你瞧太阳落下了平沙,夜风在荒野上发,与一片马嘶声相应答,远方响动了胡笳。诗人用新诗写古典情怀,这首诗的音乐感是很好的。然而,在我看来,这首诗从情调上来看,写得太幽怨了。流行的说法是,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才被雪藏宫中多年。据说她曾经用蓬头垢面的自损方式来反抗被迫寂寞终老的不公,于是后来机会来临时,她竟主动请缨。毕竟是从发达的汉族地区去往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无论表面多么激昂,昭君的心底应该是有一些幽怨情绪的,但是,这幽怨一定不是她情感的主色调。在命运大概率的无奈之中,在那个时代,她毕竟是一个相当罕见的、发挥自由意志进行了自我选择的女子。若说她由此摆脱了单方面的等待和被Alpha Male(阿尔法男)选择并被物化的可怜境遇,从而获得自由和解放,可能多少被现代化地夸大了。但是我认为,她心底跟命运赌博的悲壮和豪迈成分,一定是大于所谓幽怨的。皇帝是世界上最大的Alpha Male,也就是某个团体之中那个最大的雄性领袖,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所有人为了生存都必须讨好这个雄性总裁。对于昭君来说,与其等候由这个Alpha Male给自己带来莫须有的宠幸和荣光,倒不如离开他,出走僻远之地,开辟一个自我的新天地。这未必不是命运的转机,即使这转机中还包含着很多未知和不确定。电视剧《王昭君》(2007)剧照好吧,昭君,那就赌一把。于是,这个女子真正踏上了征程,并且正如朱湘在这首诗中所写的那样,已经走到了“敕勒川前,燕支山下”。敕勒川,当为如今山西和内蒙古一带;燕支山就是焉支山,属于祁连山脉,位于现在河西走廊的中部。昭君显然已经进入今天的甘肃境内。昭君正在走向阳关,接下来就要离开汉朝关塞,越过国境,进入胡地。这时候即使仍有一些幽怨,这幽怨也一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路走来,越走越荒凉。人处在命运的孤绝境地,又映衬着大漠戈壁这样一个辽阔而荒寂的自然背景,而且是走到了阳关这样生死攸关的咽喉之处,哪还来得及抒发幽幽怨怨的小情小调,弄成一副闲愁最苦的模样?朱湘的诗里不是没有写到沙漠戈壁风光,“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太阳落下了平沙;/夜风在荒野上发”,足够苍茫和苍凉。昭君虽为女性,而处于如此特殊的此时、此刻、此地、此境,也只能选择壮烈。大风吹乱了头发,衣衫飞舞,抱定永诀如同抱定必死的决心,实在唯有荆轲可与之一比。朱湘把赌彩一掷的王昭君写成那个委委屈屈的模样,大约因为朱湘自己就是那样一个幽怨之人吧。这首诗虽然使用了让昭君自己来倾诉的口吻,但里面的“嗟呀”“悲咤”在相当程度上其实是诗人朱湘把他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了昭君身上。诗人是怀才不遇和贫苦的,所以才幽怨,昭君也就只好跟着幽怨起来。也许我不该这样说人家朱湘。这个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实在是一个苦孩子,性格敏感内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撞上现实的南墙,最终又在二十九岁时从轮船甲板上纵身一跃跳入长江——这又属于朱湘的苍凉和悲壮。这跳江行为本身已够英勇,而我等则未必敢于赴死。昭君走到阳关,最后回首遥望了一下故土和青春,然后心一横,回过身,义无反顾地向更加荒凉的大漠深处走去,向时间的纵深之处走去。那个样子像不像一个女英雄?这里的地理背景是相当重要的,它对人的情感有时候起着直接的诱导作用。同样的道理,人到中年之后,我在冬末春初,游走至阳关及其周边,在只长着隔年的骆驼刺和红柳的茫茫戈壁滩上,才渐渐体味到《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苍凉意味。那情境对于我,就是在空茫的天地之间,只悬着一句口语化了的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连王昭君在漫漫时间里已经远去、已经模糊了的背影,都是不得见的。回过头来继续说《阳关三叠》。在我看来,《阳关三叠》的作者跟朱湘一样,也是没能从骨子里理解戈壁和阳关究竟意味着什么,没能把握与此相关的人物身上的命运感。于是,《阳关三叠》添词句加段落的结果,是往王维那四句诗里面加入了很坏的成分,在文字上弄得繁复甚至花团锦簇,还有很多生僻字夹杂其中。最严重的是,竟把一种属于中国江南的苏州园林式的小格局的伤感情调掺杂进去了。这里写的可是阳关,即使不是一个此时此刻的地点而只是一个将要进发而去的地点,毕竟也是阳关啊。那里是茫茫的沙漠和戈壁,在如此一个把“少”和“无”作为主格调的地理环境之中,使用这么琐屑复杂的辞藻和笔画,是写不出苍凉之感的,而只能把人带入一种腻歪和小家子气里面罢了。现在看来,有王维这四行诗就足够了,已是千古绝唱。像《阳关三叠》这样添字词加段落的改编,无论谱上何种曲子,都纯属多余,甚至是对原作的歪曲和误解。4.中国文化中苍凉的一面,基因里从来就是有的中国文化中苍凉的一面,基因里从来就是有的,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后的朝代,当然更应该有。《诗经》里就有,屈原那里有,汉乐府里有,古诗十九首里有,曹操的诗里有,曹植的诗里有,嵇康身上有,唐诗里当然有,元曲里也有,谭嗣同身上有,秋瑾有,鲁迅有……王昭君是汉代女子。在我的阅读视野里,相较于中国封建时期的其他朝代,汉代似乎比较开放,甚至奔放。女子所受的拘束不多,没有被模板完全驯化,大都敢爱敢恨,在情感上自主意识也挺强。不管文学史的研究资料中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在我的主观臆想中,我很愿意将汉乐府中的《上邪》和《有所思》的作者想象成同一个人,当然都是女子。我愿意把它们看成同一个女子在爱情不同阶段的表达。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民歌《上邪》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汉乐府诗《有所思》《上邪》是第一阶段,是热恋中绝对化的誓言,用五种大自然的变异现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起誓自己永不变心。《有所思》则是第二阶段,是遭遇男子对自己的背叛之后,这个女子采取了义无反顾的弃绝态度,她把因爱而生出的恨发泄在可能是信物的玳瑁簪上。“拉杂摧烧之”,“当风扬其灰”,这里出现一系列动词,都是大幅度的不留余地的动作,要让对方从自己的生命里完全消失,将过往的爱情格式化,真是惊心动魄。后来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都比不上这里的一系列动作更极端和决绝,这里真是一点儿退路都没有留。杜十娘的动作里绝望占了上风,而这位汉代女子的表达在程度上相当严重,她追求彻底和纯粹,她简直是在革命,同时还有宣言发表——那宣言从物质上来看,就是信物被挫骨扬灰之后,正在空气中渐渐飘散着;从语言上来看,就是“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是的,如果把这两首诗中的女子当作同一位女子来考察,我们会发现,她在爱情不同阶段的表现都是那么自信、独立、高调、勇敢、率性,从来都将自己放置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上。我来决定,我想要你;我说了算,我不要你了;我决定放弃,一个人收拾残局,独自重整河山……态度鲜明,掷地有声,简直是一朵铿锵开放的玫瑰!电影《杜十娘》(1981) 剧照这些诗,大约是由于在其所处的汉代,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尚未来得及健全和完善,加上它们采自民间乡野,所以充满了原始的活力。假定把这两首汉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拼凑在一起得来一个完整的女性形象,那她简直就是东方版的美狄亚。她爱的时候,毫无保留,没给自己留退路,而一旦遭遇背叛,她只给有二心的男人一条路走,就是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而绝不给他“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机会。美狄亚不愧为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孙女。她的身上有着极端的激情和原始的野性。她在与伊阿宋一见钟情后,帮他盗得自己国家的金羊毛,并不惜杀死自己的亲兄弟。伊阿宋与她海誓山盟永不变心,两人婚后过了十年幸福生活,生了两个孩子。可是伊阿宋后来又爱上了别的女人,并打算将美狄亚和孩子驱逐出境,于是美狄亚决定复仇。她献上有毒的金袍、金冠,置情敌于死地,又强忍悲痛亲手杀死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免他们落入敌人手中受折磨。最终她逼使伊阿宋于绝望中拔剑自刎,而她坐上早已备好的龙车向着空中远去。美狄亚身上反抗的烈焰是那样耀眼,恨不得将那个一夫多妻制的世界烧毁。她将女人充满自我意识的智慧、任性和爱恨情仇挥洒得那么淋漓尽致,令那个以男人为主人、以女人为奴隶的社会瞠目结舌。她一出场就满怀痛苦地说出了那段话:“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中间,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首先我们得用重金争购一个丈夫,他反而变成我们的主人……”这简直就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女权宣言。在美狄亚身上有着孤注一掷的魅力,她为正义而敢于赴汤蹈火,不自由毋宁死,绝不委曲求全。她在爱情的第一阶段上演了一出《上邪》,在爱情的第二阶段上演的是《有所思》。她不仅毁掉了信物,更用血腥祭奠了她的爱情。与这位汉代女子相比,与美狄亚相比,后世的女人们则表现出了更多的苟且和无奈,有了太多的欲擒故纵和待价而沽,给了渣男们太多回头的机会。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自欺,或者视若无睹地许可与放纵,结果使自己的人生越来越被动了。以致到了今天,在两性关系中,有越来越多的男人和女人同时沦为机会主义者,像按照最合适的汇率兑换外币那样兑换人生。这些人的生命里没有苍凉,逃避苍凉,承担不起苍凉。即使有了苍凉,他们也不敢认领,到头来只要那个社会意义上的面子——里子都没有了,要面子有何用?当然他们最终要的还是舒服和划算,可是舒服和划算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将是更大的代价,是人的尊严的丧失。美狄亚虽然这两首汉乐府里的汉代女子和美狄亚分属不同的文化族群,但她们作为女性,在对待爱情的方式上却极为相似,并令人感佩。这至少说明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的差异曾经不像后来那么大,同时也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学——正如T.S.艾略特所言,应该是“强烈的地方色彩与无意识的普遍性相结合”。进一步联想,我很不明白张艺谋先生为何在导演涉外的晚会或节目时,总拎出那首《好一朵茉莉花》——曲调哼哼唧唧,听上去像害牙疼;至于歌词,“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如此扭捏,能代表中华民族吗?还不如来一曲马头琴更带劲。你爱戴不戴,想戴就戴嘛。一个人在天地之间,风情万种,别人的目光算得了什么?在夏威夷,无论男女老幼,都恨不得在鬓角别上一朵鸡蛋花,谁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好一朵茉莉花》这首歌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已经完全社会化并且道德伦理化的女子,缺少了对世界的原初的好奇,缺少了对大自然之风物的共情,完全是停留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平行层面折腾。单从人类生存的实用角度来看,中国虽然面积很大,但是,那占据了三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大西北,尤其是那大漠戈壁,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在那个被称作阳关的地方,大风吹着那座现已风化了一半以上的公元前的烽燧和一大片空荡荡的荒漠、戈壁,其间有一条还能看得出些许眉目来的东西方向的道路,就是古丝绸之路。雪山横在远处,这里的“少”和“无”,使得诗意更加简洁有力。当大风从这一切之上吹过时,则叫作苍凉……这一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切,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存在,更是精神意义上的存在,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怎么能够在中国文化中忽然消失不见,而只剩下江南的那一朵开得羞羞答答的茉莉花?!《送元二使安西》又被称为《渭城曲》。庞德对于这首诗的翻译收在他那本包含十九首中国古诗的英译本《华夏集》中,据说是以费诺罗萨的日语学习笔记为蓝本的。他们两个人不知究竟是谁把这首诗中的苍凉感给翻译丢了,甚至把“阳关”也译丢了一半。庞德认为,诗歌翻译的目标是诗而不是词典上的文字定义。可是,在这首诗中,“阳关”这两个汉字在词典的文字定义里面就已经包含了诗本身,至少是诗本身的一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部分。当然,不能责怪热爱东方文化并宣称喜欢中国儒家文化的庞德。我作为一个汉语诗人,人到中年,直至置身阳关的那一时刻,才恍然读懂这首诗中的苍凉感和命运感,又有什么理由硬要求一个美国人懂得呢?本文选自《写在诗页空白处》作者:路也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品方:捧读文化出版年:2022-4-1原标题:《人到中年,才读懂“西出阳关无故人”》阅读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赫利俄斯和阿波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