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儿童具有吸收心智“吸收性心智”的含义?

2018-08-12 14:20
来源:
幼学林儿童之家
导读:
孩子不经意的模仿,其实是源自他们具有“吸收性心智”。孩子在婴儿时期的这种吸收是完全无意识无选择的“全盘吸收”,而且他们就是在这个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心理个性。所以,你想让孩子在吸收性心智时期吸收到什么?为了家长了解蒙台梭利的知识,了解我们的教学运作模式。 我们为您解读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关于儿童教育的基础理论——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写道“儿童有一种天生的能量,促使他通过吸收性心智适应当下的时代与文化。这就是人类漫长童年存在的意义。”
1939年-1946年,蒙台梭利博士在印度观察了很多儿童,希望能够发现是否世界各地所有的儿童都是一样的。在印度,她对6岁以上的儿童和6岁以下的儿童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在一开始,只是观察到他们学习方式有区别,但不确定区别在哪里。因此,在描述6岁以下孩子不同的学习方式时,用“那种特别的心智运作方式”来称呼,并观察到“那种特别的心智运作方式”只在生命中的前6年,很快就消失不见了,这种特别的运作方式可以运作一切元素,让孩子毫不费力的学习一切东西。
孩子做到这一切,是瞬间的工作,不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这种吸收完全忠实于环境,精确的将他原模原样的吸收到他内部,无论如何,吸收的东西都会永远伴随他。
我们知道,孩子出生时有一个生理的身体,并且知道,完全有潜力让他发展成为一个充分的人。这种充分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充分的互动完成的,而它能完成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吸收性心智的运作。吸收性心智可以将周围的环境“肉身化”,因此,蒙台梭利博士将这个过程称为精神和肉体的建构,这是一个两者同时发生,相互结合,是通过环境肉身化完成,所以她把这段时间叫“精神胚胎期”(Psychic Embryo)。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人类有两次胚胎期,一次是生理的,一次是精神的。身体形成要经过受精卵期、胚胎期和胎儿期,这是生理胚胎期。
精神胚胎期则是指精神器官形成的时期。精神器官指的是能够让人在这个世界上正常运作的器官,包括语言、动作、智力、意志力和情绪。在生理胚胎期中,胎儿通过脐带、胎盘从母体获取营养,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就像胎盘一样,吸收环境中的营养,建构精神器官。
如果母亲的身体很好,营养全面,胎儿就会吸收到好的营养,如果母亲抽烟、吃药,胎儿就会吸收到不好的东西,同样道理,周围的环境也如同母亲的身体一样(环境可视为“外面的子宫”), 吸收性心智 会同时吸收很好的和很差的,吸收过程会很快,吸收的东西会伴随终身。
1
吸收性心智就像一块海绵
在儿童生命的前几年,他们通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如同海绵汲水般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各种信息,不仅与世界建立联系,而且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和行为模式。
儿童的学习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大量的信息。
儿童生活的经历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印象,在未来的认知过程中儿童再将这些印象进行分类和重组。
这些经历在儿童生理(身体的体验)和心理(大脑的工作)之间持续地相互影响,成为儿童心智成长的基础。蒙台梭利把儿童的这一特点叫作“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用两种东西比喻吸收性心智,海绵和胶片相机。海绵的特质是不加区别的西吸收任何东西,并且无法通过挤压使其恢复。吸收性心智使孩子无论吸收到什么,都会伴随孩子终生,他无法驱除,不能回到以前的状态。这种与生俱来的潜力,叫做星云(NEBULAE)。
照相机只要轻轻一按,所有的细节都会记录下来。但是,当时你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孩子也是这样,他走到哪里,就照到哪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呈现。另外,想要拍下丰富的画面,需要有丰富的对象,对与孩子也一样,需要面对环境“照像”,无论美好丑陋,他们不带任何偏见、先入之见来摄取,只是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一个精确的描述。相对与这样的吸收性心智,6岁以后的“逻辑性心智”就像是一个画家的创作,照相机只需要咔嚓一声,即使发丝样细小的细节都会记录下来。一个画家要画一幅画,好像要用掉的一生的时间,当也不会像相机一样完美。
吸收性心智都吸收什么
吸收性心智是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是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以形成人格的能力,不仅如此,它同时也吸收当地的语言习惯、气候风土,将自己塑造成具有适应体质的原动力。
心理的这种吸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促成了一个人的成长,并且让他适应了当地的社会秩序、气候、风俗习惯等。
1、物质的形象(多给孩子呈现美好的事物)
2、各种关系
3、态度、情绪、偏见(个性、品质)
4、爱国主义、宗教、社会习惯、文化(价值观)
5、通过感官吸收到各种物质的特性(社会认知)
6、语言,只吸收人的语言(语言启蒙)
7、行为动作:慢、细致、精确(优雅与礼仪最佳教育时期,教具演示要慢一点、细致一点,给孩子精确的概念和认知。)
吸收性心智很重要,我们要利用它,否则被浪费是极其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准备充分的环境,不能有丰富感官经验,吸收性心智就不能帮助孩子充分发展。
2
吸收性心智两个阶段
“吸收性心智”,这是一种让孩子吸收和内化生活体验从而得到成长的心智。6岁以下的儿童有这种天赋,但是这种特别的运作模式在0-3岁和3-6岁之间是不同的。
0-3岁,是无意识的,(叫做无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6岁,是有意识的,(叫做有意识的吸收性心智),3-6岁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什么,直到自己会写、会读。但是当孩子不能和环境互动时,吸收性心智的能量就得不到应用,孩子就不能从环境中的到所需的营养,建构自己精神层面的实体。吸收性心智从出生到3岁时无意识的,在3~6岁逐渐变成有意识地吸收。
>>>>0-3岁无意识阶段
0~3岁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三岁,是儿童无意识的成长与吸收的阶段。“在0~3岁阶段,成年人无法了解儿童的心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直接对儿童施加任何影响。”
儿童是依靠敏感期和吸收性心智的作用,逐步建立了精神的内在结构。儿童的各种能力得到独立的发展,如语言、手和腿的运动等等,一些感觉能力也逐渐形成,心理的各种控制能力也各自独立发展出来。
儿童在出生后的两三年,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如果他在这一期间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也就是说,如果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障碍,他的性格就会不正常。
如果儿童能够自由发展,他的性格就会正常。如果我们在受孕、妊娠、出生和出生后这一时期,都能够采取科学的方法,那么儿童在3岁时就会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人。
人生的最初两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婴儿有很大的心理潜能,成人对此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儿童心理非常敏感,成人一点点的粗鲁行为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1岁半是教育的一个转折点。
儿童在1岁半时,在肢体上已为上肢与下肢的协调做好了准备,他可以独立行走了,不再完全依赖成人,个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他已经开始努力表达自己的思想了。
2岁“语言爆炸”期的到来。
儿童将会达到一个真正的完全发展期,这将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具有建设性工作的时期,成人必须做好准备对这种努力提供帮助,了解儿童,给儿童自由,特别注意不要打乱生命的自然规律。这一年龄儿童的特征是:他们会尽最大努力地做完一件事情。
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秩序、微小事物、语言、感觉、动作等敏感期的高峰期。
3岁意识出现并开始发挥作用。
儿童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个阶段似乎有一个明显的界限。3岁之前,是各种功能的建立阶段,各个器官一直是独立发展的,儿童是一个无意识状态下的创造者。
3岁之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阶段,在大脑的指导下手开始进行工作,使得前一时期独立发展的器官成为一个整体。各个器官协同工作,为个体服务,儿童则变成了一个有意识状态下的劳动者。
>>>>3-6岁有意识阶段
儿童从3~6岁的这个过程,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环境进行研究了,他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和建设阶段。
儿童在前一阶段创造的潜在能力,已经开始渐渐地展现出来,这有赖于儿童有意识的经验。他开始用那双受智慧支配的双手从事人类特有的活动。
3~6岁是一个通过行为进行自我“建设性完善”的时期,儿童现在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加强自己对环境中行为的意识,而另一种则是完善已经形成的各种能力。
蒙台梭利曾深刻地指出,“任何高等教育都无法抹掉婴儿在0~3岁时期形成的东西。由此可见,0~3岁阶段内教育的重要性。如果儿童在3岁之前遇到的一些障碍,导致了他人格的偏离,那么在3~6岁这一时期还可以进行补救,因为这一时期是大自然对儿童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
至此,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中国的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知老”的道理了。因为儿童 “在6岁以前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会伴随他们终生,他们的走路和做事的方式都会定型,心理发展模式得以建立,独立、自信、专注、责任等诸多优秀品质得以形成,并会成为他们性格的永久特征。这些东西会决定他们属于底层社会还是上层社会,因为不同社会阶层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就像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来区别不同的民族一样。”
人类有能力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无论是热带、两极,还是贫瘠的高山,无论在那里,孩子出生下来都带有自己的潜力,具有自己“星云”。他们的潜力是相似的,由于和环境的互动,不同地方的人就适应了所在地的环境。我们必须要了解吸收性心智的运作,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孩子没有足够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发展。孩子会不带偏见的吸收环境中所有的东西,也同样吸收我们所做的期模范作用的东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出儿童具有吸收心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