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懂啊!有被江西省懂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惊艳到,之前只是以为菜好吃,为什么水都很甜啊?

台州临海。东湖公园远眺揽胜门推荐它,并不只因为它是我的家乡,更因为那里有许多地道的美食,被很多吃货们验证过。譬如和 @巴黎情书 三月份在杭州愉快的面基,她告诉我,下一站正的台州临海,去朝圣新荣记。顺便安利了一波家乡的各种美食。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这次五一小长假,我也回了趟老家,寻找家乡的味道记忆。美味的推广名声在外的新荣记讲到台州美食,必须要讲讲新荣记。台州菜好吃,却缺乏积淀。从默默无名到被广大食客熟知,少不了新荣记的功劳。台州既靠山又靠海,独特的地形地貌,形成当地食材的独特风味——食材品质够好,不需要太多调料去掩盖食材本身的鲜味——这也形成了台州菜讲究原汁原味的特点。从小排挡到连锁品牌集团,米其林三星的新荣记,在菜式上愈发丰富。有人评价,菜式有点像粤菜,大约两者都是靠食材本身的味道取胜。作为一名台州人,我总能在新荣记的菜单上,找到成长的味道记忆。黄鱼、带鱼、小梅鱼,以及沙蒜、蛏子……这些小海鲜,还原的是从前的家常味道。那种熟悉中透着亲切,像老友的久别重逢。黄鱼年糕黄鱼年糕黄鱼年糕应该是靠海地区最有国民度的家常菜,台州有,宁波也有。美味的秘诀在黄鱼足够新鲜,年糕足够软糯。汤汁里都是黄鱼的鲜,年糕蘸满汤汁,真个叫鲜甜软糯。方言形容美食常常用“鲜甜”,诚不欺我。鲜的极致,是带着些些甜味的——无论是新鲜的鱼肉,还是水磨年糕带着点点淀粉特有的甜味。乱入的雪菜黄鱼(非新荣记出品)其实我们还喜欢用雪菜烧黄鱼,雪菜腌的时间不久,那种经过腌制特有的咸鲜,与鱼肉的鲜甜混搭一起,那种奇妙的口感,也是很值得推荐。乱入的雪菜黄鱼面,基本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一般每碗面里有三条小黄鱼。来台州旅行的朋友,不妨试试雪菜黄鱼面,最好是小芝产的米面。在面条和米面之间,我更偏好米面,细米面。吸饱了汤汁的鲜,尤其美味。黄金脆带鱼黄金脆带鱼黄金脆带鱼也是每次去新荣记必点的一道菜。同样是带鱼,新荣记的做法是选取鲜带鱼最肥美的部分,去边刺,炸至酥脆——食材处理和火候控制是这道菜美味的关键。我还喜欢用它来沾米醋,醋与油炸的口味碰撞,亦是台州“万物皆可配醋碟”神奇搭配的演绎。沙蒜烧豆面沙蒜烧豆面沙蒜烧豆面也是一对好CP。沙蒜是一种海葵,味极鲜美,常常被拿来煮汤或者炒面。豆面是台州的特产,需得用临海东塍的豆面。虽然叫豆面,实际上它是用番薯粉做的,入口爽滑,久煮不糊。临海还有道很受欢迎的小吃“豆面碎”,用 就是同款豆面。新荣记的沙蒜烧豆面,看起来虽然有点“黑暗料理”,实际上却是咸鲜入味,沙蒜弹牙,豆面爽滑……每次点这道菜总是光盘。……新荣记的美食还有很多,这里介绍的几道,都是带着本地人记忆的家常美味,却百吃不厌。“糯叽叽”or“重度碳水爱好者”天堂其实相比较突然走红的“糯叽叽天堂”这个称呼,我一直觉得,“重度碳水爱好者天堂”可能更适合台州。因为这里不只有糯叽叽的乌饭麻糍、嵌糕、炊圆等糯米美食,还有香甜的梅花糕、糖糕、泡虾,以及大名鼎鼎的“三麦(麦饼、麦虾、麦油脂)”……台州小吃虽然美味,奈何大部分都是碳水,很顶,奈何胃容量有限!乌饭麻糍紫阳街上的乌饭麻糍店这次回临海,乌饭麻糍正当季(这个时节的乌饭叶正鲜嫩)。中国人讲求的“不时不食”,常常和时令习俗交织一起。今年因为闰二月的缘故,四月初二未到,乌饭叶却先应季了!临海有农历四月初二吃乌饭麻糍的习俗,据说这天是牛的生日,乌饭麻糍是用来犒劳耕牛的。那日在紫阳街,看到人们排起了长队,好奇上前一问,是在等乌饭麻糍——其实这个季节,鲜嫩的乌饭叶做成的乌饭麻糍,路边随处可见。无论哪一家都美味。金黄的松花粉裹着深紫到乌的麻糍,咬一口,松花混合着乌饭叶特有的清香,是视觉、嗅觉与味觉的充分满足!嵌糕嵌糕嵌糕从血统上讲,其实应该是温岭小吃。但这几十年,交通的发达、人口的流动,各地美食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嵌糕也成了临海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吃了。嵌糕其实就是用年糕做成一张饼皮,包上各色菜肴。糯米饼皮版的麦油脂,这个称呼似乎更适合一些。炊圆炊圆,顶上可封口、可开口,不变的是,它一定是咸口的炊圆却是纯正的临海小吃。临海人把在蒸笼上蒸叫做“炊”,炊圆是蒸糯米团子,炊饭就是蒸糯米饭了(里面要夹上馅,可甜可盐)。台州对美味的包容度很高,豆浆、粽子之类的鲜甜之争,这里是没有的。我们选择all in,任君选择。包括汤圆也有甜咸口味可选。但在炊圆的味道上,却非常有默契——它一定是咸口的。里面裹着瘦肉、豆腐干、虾皮、鲜笋等。要一笼炊圆,来一碗豆面碎,就是很丰盛的一餐了。记得,一定不要少台州人的灵魂蘸料,醋碟。豆面碎也值得疯狂加醋,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我们像爱吃姜一样爱吃醋。豆面碎讲到这里,就给你看看值得疯狂加醋的豆面碎吧。豆面碎,需用熬煮好几个钟头的大骨汤为汤底,简朴版的用虾皮、海带、榨菜丁和葱花,奢侈版的有牛肉、千张包(方言叫“面结”)、小肉圆等等。很鲜。这次回去,看初中学校边上的“大人豆面碎”还开着。从前晚自习放学了,会和同学一起吃上一碗,暖暖的走在路上,格外满足。PS:这次见到二十多年没见的初中同学,也是当时的饭搭子。老友见面,我绷住了“相见时的泪光”。亏得那天还约了两位男同学,好歹偶像包袱还是要的!相见,回味不尽……少了隔几十年时光再约一次“大人豆面碎”。“长人早餐店”也是可以的。小城的店铺名字,都那么朴实无华。再讲讲台州“三麦”。说到台州美食,最著名的“三麦”,直的是麦虾、麦饼和麦油脂。麦虾麦虾麦虾不是虾,是面疙瘩。麦虾是“割”出来的。盛着调好粉浆的碗略微倾斜着托在手上,用刀或竹片沿着碗口割,一条条细长的麦虾就割好了。台州的麦虾店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双平麦虾。临近紫阳街,在白塔桥饭店的对面。这家只做牛肉麦虾(没有别家种类丰富),有大碗、小碗两种规格。味道几十年如一日。却称合了我这颗找寻记忆味道的心。双平麦虾的鲜美在汤和辣油。汤是煮牛肉的汤,吸足了牛肉的鲜。自制辣油是一碗碗冻成块状的牛油,加了辣椒,是一种特别的橙红色,看上去特别让人有食欲(双平的牛油不很辣,也没放花椒,更适合我的台州味道)。吃的时候,依个人口味挖几勺辣油加到汤里。辣油慢慢融化成一汪黄澄澄的油,随着筷子的搅动化在了汤里。碗上铺着那层切得碎碎的牛肉粒也随之散在了汤里。牛油配牛肉,叠加出奇妙的口感。而作为配料的蔬菜,让整碗麦虾多了一种清鲜。配料应时而变,萝卜、蒲瓜,大多是脆脆的瓜果,也许取其与牛肉的口感差异。我个人最偏好蒲瓜丝,待机时间长,可以从春末一直吃到深秋。麦饼冷饭咸菜,是临海麦饼馅料的官配。爱吃肉的,可以加上肉末。碳水配碳水的组合,如此令人着迷。好吃的麦饼一定得吃出那种米饭的颗粒感。麦饼在台州,是很神奇的存在。它可以是早餐,一张麦饼配清粥,饱腹感可以持续到午后。也可以是正餐。还在临海念书的时候,中午不想在路上耽搁时间,就会来一张麦饼,配碗粥,或是豆面碎,就是心满意足的一餐了。每次去小姨家,麦饼又成了待客的点心。麦饼的馅有很多种,丰俭由人。官配却是冷饭咸菜。台州的麦饼总是摊得又大又薄,里面满满地填着馅料。冷饭咸菜麦饼,这种碳水配碳水的组合,虽然罪恶,却如此让人着迷。米饭大约和咸菜混在一起调得久了,饭粒里吸饱了油和咸菜的咸香,不硬,却依旧颗粒分明。非常独特的口感——好吃的麦饼一定得吃出那种颗粒感。麦油脂平底锅里正在烙的麦油脂。台州各地都有这种传统小吃,以饼皮裹上各种菜蔬,像一个放大版的春卷。它在温岭、椒江叫食饼筒,在三门叫麦饺,在天台被称作交饼筒。但在临海,它叫麦油脂。在临海,万物皆可麦油脂。丰俭由人。这大约是台州人民“海纳百川”性格的投射。如果台州朋友邀请你去家里吃麦油脂,要做好自己动手的心理准备。大大小小的菜碟摆了一桌,才是台州人民真正的家常烟火。裹麦油脂时,就是这样把各色菜蔬搛到饼皮里,裹好。吃麦油脂,强调的是参与感。各色菜蔬(讲究一点的会多达20几种)炒好了,和饼皮一起,摆在桌上。吃得时候,根据个人喜好,挑自己喜欢的菜蔬裹在饼皮里,大有1+1>3的效果。麦油脂可以烙得两面焦黄了吃。也可以直接拿手上吃。在年节,如果有台州朋友邀请你去他家包麦油脂,恭喜你,可以体验到参与感与情绪价值拉满的一餐。一边裹着麦油脂,一边聊着天。也是我记忆里对年节最深刻的印象!泡虾刚刚出锅的泡虾泡虾也不是虾,是面粉糊裹上肉馅、虾仁,在油里炸熟的一种小吃。很罪恶,奈何人家好吃呀!来都来了,至少得尝一下再走吧!梅花糕刚刚出炉的梅花糕梅花糕梅花糕是妥妥的童年回忆。从前卖梅花糕,都是三轮车上架一只煤饼炉。都不需要吆喝,香味是最好的招牌。面粉的焦香里混着红糖的甜香,还要在上面洒上芝麻。一炉梅花糕到底数量有限,大约十来个。大伙也不急,按先来后到排队,一改“浙J”牌照在路上飞车的风风火火。大约大伙都公认,美味是值得等待的。烧饼/火烧饼台州的火烧饼台州的烧饼和杭州的烧饼不同。总体讲,杭州烧饼是又薄又脆的,吃起来有酥脆感。台州的烧饼则会厚实一些,满满的都是料。台州的烧饼分咸甜口。咸的是梅菜肉,分全肉、肥瘦相间两种,甜的是红糖芝麻的。我偏好咸口,肥瘦相间的,更香。台州扁食台州扁食台州扁食,形似大馄饨。它的馅通常是炒熟了再包的。也是传统点心。我最爱包揽包扁食的美差,借口尝尝味道,或者是不小心馅料放多了不能浪费,总是扁食没包完,早吃了个小肚溜圆。这里的面其实很不错台州姜汤面台州姜汤面,官配是三鲜面+姜汁,冬天暖暖的一碗落肚,胜过金丝羽绒被。台州人民对于姜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吃海鲜要配姜,煮面要浇上姜汁,月子里的产妇恢复元气也少不了吃姜汤面和炖姜汁。如果你能吃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台州特色的姜汤面。和台州各式各样的美食一样,姜汤面的搭配亦有许多种,官配是三鲜面上加姜汁。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组合。推荐一个黄金搭配公式:姜汁+米面(我个人更喜欢米面,比面条口感更好)+任意的配料。无论哪家面馆,都能烧出令你惊艳的味道。芋头咸肉面芋头咸肉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咸肉芋头面也成了临海的街头招牌面。我只记得以前有一家叫“雷氏”的,味道很好。大约是在大桥边上。可惜这次没找到。路边随意找了家小面馆,味道不错。其他店大约也差不到哪里去。毕竟,用我杭州的同事形容——“台州连榨菜肉丝汤也是如此的美味”。对于吃,我们一直是很认真的。三鲜面三鲜面三鲜面,在全国俨然有多个版本。但我心心念念的,依旧是这碗台州口味的三鲜面。里面通常有一个荷包蛋、几荚蛏子或者是花蛤、几只对虾,满满地铺在碗上,再加上几片青菜,那种食物丰盛带来的满足感,是记忆里幸福的味道。面皮拔面皮是台州家常的面食做法。面皮靠“拔”,边扯边下锅,可以拔出一两米长也不会断。拔好的面皮,煮开差不多是这样的麦虾靠“割”,面皮却要靠“拔”。拔面皮是台州家常的面食做法。不同于手擀面条要把面擀开、擀薄,面皮一般擀至5mm左右的厚度就可以了。待锅里水开了,把面皮切成约两指宽,就可以边扯边下锅了。我们方言里叫作“拔面皮”。面条韧韧的,可以拔出一两米长也不会断。面皮通常是浇头做法——拔好的面皮入清水锅煮。一边另起一锅炒浇头,调汤料。配料并不讲究,各种蔬菜、肉,有什么用什么。但一般总会加蛋丝和煮过肉汤的黄花菜。出锅时,舀半碗汤、面皮,再把浇头满满地浇头满满地浇上去,面顿时仿佛注入了灵魂一般活色生香了!点心和小吃蛋清羊尾蛋清羊尾,是用蛋清打发后,裹上豆沙馅,在油里煎炸。吃的时候,再洒上一层绵白糖。吃起来甜而不腻,绵软轻盈。临海有道甜点,蛋清羊尾。是用蛋清打发后,裹上豆沙馅,在油里煎炸。吃的时候,再洒上一层绵白糖。吃起来甜而不腻,绵软轻盈。可惜在杭州却见不到。在东北餐厅,找了类似的“雪衣豆沙”,“衣”的面粉感略重,不及记忆里蛋清羊尾的绵软。好在这次回老家,终于吃到了。烤姜汁烤姜汁嗜姜如命的台州人,除了姜汤面,还发明出姜汁这样的甜品。姜汁可烤可炖。炖-密封容器隔水炖,最大限度保持原汁原味。烤-传统做法是用垫瓦片的方式,不加一滴水。也可以用烤箱替代。我更偏好烤姜汁,浇在表皮的红糖水可以烤出焦糖,极香甜。为了找到最符合记忆里的姜汁味道,这次回台州,我连续吃了三天的烤姜汁。发掘了一家宝藏小店,也……华丽丽的……上火了!这家烤姜汁,用的是铁锅垫瓦片的传统做法。老板娘允许我去后厨观摩,还特意给我做了加辣版的姜汁,吃的很是过瘾。配料除了姜汁、鸡蛋和黄酒,还有核桃碎和肉末。老底子认为,加了肉末的姜汁更补。其实从前我还吃不惯,现在却格外珍惜这一口纯正的台州老味道。有什么食物是一开始你非常拒绝但吃完还想再吃的美味?↑戳这里可以看我和姜汁不得不说的故事。可惜这家店没有放芝麻——烤姜汁出锅前洒芝麻,就和很多菜出锅前放葱花一样,不仅可以增香,更能拉高颜值。小肠卷台州小肠卷最后,让我以这道看似有些重口味的小肠卷收尾。这道台州随处可见的街头小吃,伴随着“豆腐干、小肠卷、小猪肚”的经典吆喝,是我的童年记忆。当时只道是寻常。离了台州,却很少见到。杭州“松毛汤包”里的“套肠”和它有些类似,卤汁偏甜,盖住了小肠卷本身微苦的味道,风味也打了折扣。小肠卷在台州,做法很多,可卤、可煮、可炒着吃,也可蘸酱料或者椒盐吃。随便找一家都不会踩雷。处理地很清爽的小肠卷,吃起来口感素净(对比脆皮大肠虽然在油里炸过,油脂感依旧会比它重)。尤其本身的那种微苦,配上台州的灵魂蘸料“醋”。是味蕾极大的满足。深厚的人文底蕴虽然台州临海这些年因为美食而出圈,其实我们除了美食,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蕴。想到从前在高速路上看到的宣传图“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说的很贴切。台州府城墙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古城墙始建于东晋,经历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清代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揽胜门揽胜门,是台州府城墙最险峻的一段。与东湖公园相邻。揽胜门俯瞰东湖公园揽胜门,是台州府城墙最险峻的一段。198级台阶爬到腿软。揽胜门与东湖公园相邻。改造后的东湖公园,巧妙的借景揽胜门(见首图),却也是关于临海最经典的画面了。崇和门崇和门原是台州府城墙的一部分。随着城市的变迁,渐渐成了街道的一部分。现在回浦路和东湖路交叉口,在马路中间辟出了一块绿地,原址复原了古城门。它既有交通绿地的功能作用(类似大转盘),又展示了一段历史遗迹。不知道日日从边上经过的人们,有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一种野生版的沉浸式体验。临海,古崇和门城楼东湖公园东湖公园全景湖心景区,半勾亭、湖心亭和连接的九曲桥,保留了原貌,正是我记忆里的东湖东湖公园位于临海古城东侧,开凿于北宋年间,原为水军舶船屯兵之所。东湖总面积为280亩,分为三大景区:湖东景区,湖心景区、后湖景区。湖东景区由:依水山庄、荣兴堂、临海历史博物馆、东湖碑林组成。湖心景区由: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逢源亭、樵夫祠遗址组成。后湖景区由:琪水园、小鉴湖、海礁苑组成。对我而言,东湖公园不只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公共园林,更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后湖景区原先是儿童公园,野生版的空中飞船、碰碰车,是童年的我乐此不疲的游戏。湖心景区,在修复骆临海祠之前,是一组建筑群。主要有些什么功能,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不时有诸如“花瓶姑娘”等浮夸的马戏表演(90年代初),终究是难觅踪迹了。如今的东湖公园——巧于因借,妙在经营。大约有苏州园林院主持重新修建的缘故——掇山、理水、花木和建筑,以及造园中的借景、框景、漏景……都无可挑剔。我却如此怀念记忆里稍微有些粗放的东湖公园,那种天真质朴之美。清代文学家俞樾赞誉其为“小西湖”。东湖西望——也种下我对杭州的向往,终于寓居在了西湖边。宋氏婚礼水上表演巾山远眺巾山巾山,又称巾子山,位于临海古城区东南隅。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双峰,分东峰、西峰,两峰相距五、六十米,为巾山的最高点,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标志。双峰于唐代始建双塔。南宋临海人陈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记载:“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巾山因状如帢帻,而得名。华胥洞、南山殿、三元宫、文昌阁等人文古迹散点期间。故有“双峰直上与天参,僧共白云栖一庵。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之题咏。街巷紫阳街有临海第一老街之称的紫阳街,全长1080米,串起了古城人民的市井生活……关于紫阳街:以前并没有街名,而是按照古迹、人名、地名而称呼这条街的所在地。当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紫阳老街印象食在紫阳街。林立的食铺,是临海人的味道记忆。大名鼎鼎的白塔桥饭店相比较名声在外的新荣记,白塔桥饭店却是家常,地道的临海味道。白塔桥。是地名(白塔桥头),也是店名。这家不起眼的小饭店,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老底子临海人“下馆子”的代名词。白塔桥做得的是家常菜,依旧保留了火烧饼、馄饨、蛋清羊尾、酒酿蛋等传统小吃,丰俭由人。当年的我和同学经过白塔桥,也会一起凑份子来份蛋清羊尾、一碗糟羹,也是最早下馆子的记忆了。三楼,全名应该是三楼饭店。离白塔桥头不远。从前老爹单位聚餐,总喜欢选在这里。这一次带老爹重游紫阳街,常常三楼的老味道,不知道是不是也让他品到了回忆?从前紫阳街还有太白祥、安乐天和跃进等老饭店,可惜如今却踪迹难寻了!卖糖巷从前在这条小巷住过。时光仿佛在这里按下慢速键,数十年时光,除了偶见断壁残垣,依旧是记忆里那条家家户户莳花弄草的小巷。断壁残垣里的老建筑——这样“洞开”的方式,很有博物馆“解剖”建筑的意味盛开的花,与陈旧的木门相映成趣继光街戚继光在台州抗倭寇,留下了太多故事。桃渚的石头城墙和他有关,元宵过正月十四、不吃汤圆吃糟羹的习俗和他有关,连太婆家村口(上峰村)的“太尉殿”也是为了纪念他的儿子戚印……传说戚太尉立功心切,贸然出击,导致小部分倭寇漏网。戚将军按军法挥泪斩子……也因此有了这条用“继光”命名的街道。继光街1号,蓝色的信箱很有年份感散布在街巷间的院落,充满生活气息爬满院墙的月季花赵巷@知乎美食 @知乎旅行 我是窈慕颜,爱美食的景观设计师。还没看过瘾?这里还有更多关于台州的美食介绍为什么很多食物小时候觉得很好吃,长大后却不那么喜欢了?立春除了吃春饼,在你的家乡还有什么值得品尝的特色美食?过年在你的家乡,有什么具有当地特色的面条做法?过年除了米饭馒头,你家还有哪些常吃的主食?在这个充满年味的腊月,你的家乡都喜欢准备些什么「腊味美食」?现在热受追捧的“围炉煮茶”,是刚需还是情调?冬天来了,怎样的早餐可以让人感到活力满满?有什么水果加热后反而更好吃?水果加热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味道差异?年夜饭中的哪道菜,让你一看到它就会想到满满的「年味儿」?你家在元宵节时一般都吃什么?南北方元宵节中饮食的差异有多大?元宵节到底是吃汤圆还是吃元宵?两者有哪些区别?春暖花开又到了吃花的季节,你的家乡有哪些可以食用的鲜花?你的家乡有哪些奇葩的美食,去了外地再也没见过?关注我,带你发掘更多的美味故事。}
结婚第一天,高岭之花老公问我。「你喜欢桃子味还是草莓味?」啊?「都试一次吧。」我:!!!等等,这还是我那清冷禁欲不食人间烟火的对象吗?一、我觊觎法学院的高岭之花段云声多年。终于在毕业前顺利让他成为了我的男朋友。但我高估了一位法律人的正直以及……不解风情。恋爱两年,我始终没能近他的身。前段时间,我和段云声出去旅游。我特意买了件黑色束腰吊带小睡裙。将自己全身上下的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出来时,段云声正靠在床头看自己的法律书。他抬眸看过来。那一刻我没错过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惊艳。不必多说。我对我自己还是相当自信的。就在我同样自信地走过去时。段云声皱眉了。「你怎么穿成这样?」我:「……」男人,这叫情趣!「不好看吗?」我反问。「好看。」段云声说。但视线压根没往我身上落。在我准备走近他的时候。他甚至还放下了手里的书。「我今天还有个案子要复盘,你先睡。」我:「……」不是,良辰美景,红酒美人,哪个不比他的案子好看。我拉住他的手。在他回头茫然的视线中,尽量声音柔和。「我陪你吧?」段云声思考了一下,点头同意了。我起身前他还不忘找了个小毛毯披我身上。「冷,你多穿点。」谢谢您嘞。说出来你们可能不大相信。我和段云声第一次旅游的美好夜晚,是在复盘案件中度过的。案子估计是有些复杂。段云声盯着电脑屏幕,神情严肃。我抱着他的手,都能察觉到他因太入迷案件而紧绷的肌肉感。「段云声,你不困吗?」「不困。」「……」二、这件事情被我的闺蜜季白白知道了。她毫不留情地嘲笑了我。算了,谁让我爱的就是他身上那该死的清冷禁欲感呢。我叹气感慨。段云声给我打来了电话。「中午有空吗?一起吃饭。」「有!」我瞬间精神抖擞。季白白鄙视地看了我一眼。见我满心欢喜地收拾东西。她拉住我的手。「见面吃个饭而已,还这么高兴?」「当然,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多喜欢他。」我笑得没心没肺。季白白说:「段云声看着,可没那么喜欢你啊。」我愣了一下。才发现季白白忽然变认真了。「你和段云声也认识五六年了,他喜不喜欢你,你真的不知道吗?」我:「……」「我得到消息,段云声出国的前女友要回来了。」我:!!!三、我心情一下子down了下来。直到听见对面段云声的声音。「没胃口?」我回神。看了他一眼,又看了我碗里的辣炒猪肝一眼。在一起两年了,段云声怎么还不记得我不喜欢吃猪肝?我的心情更down了。「段云声,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啊?」我盯着碗里的猪肝闷声开口。好半晌没听见回答。抬头对上段云声视线。他目光清冷又疑惑,轻轻皱眉看着我。「怎么忽然问这个?」「是还是不是?」「不是。」「那我们结婚吧!」我撑着手臂探向段云声,一鼓作气。段云声被我的话刺激得咳嗽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呛辣了,他脖子根一块迅速涨红。「你脑瓜子一天天想什么呢?」「想你啊。」撩人的情话我张口就来。段云声更红了。他喝了口水压惊。我急了。「我认真的,你看看你都快三十了……」我企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段云声往我这夹了一筷子猪肝,堵住我的嘴。「吃饭。」我:「……」算了,不愿意就不愿意呗。我没继续这个话题。扒拉着碗里的猪肝。真难吃。果然,不喜欢的食物再怎么忍受还是吃不下去。四、我郁闷了几天。故意赌气没找段云声。没想到他竟然也不来找我。生气归生气。下课了转到段云声律所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站在门口等。过了半个小时果然看见段云声出来了。我正准备朝他招手。忽然便看见他旁边一头波浪型卷发,妩媚耀眼的女人。沈姝棠?!那一刻,我脑海中突然响起季白白的话。「段云声出国的前女友要回来了。」真回来了呀。五、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听说了段云声和沈姝棠的名号。他们的名字,从我入学起就挂在了学校的荣誉榜上。法学院的金童玉女,实力相当的才子佳人。谁看见了那都得说一声:配!那时候我还因为段云声有了女朋友失落了一段时间。后来沈姝棠出国。我天天跑到他们学院去偶遇段云声。时间一久,段云声的同门都看出我的心思了。一见我出现,就「呦」一声起哄,然后挤眉弄眼地离开。但段云声这人不解风情。满心满眼都是他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我屁颠屁颠跟在他身后追了两年。临近毕业眼看希望全无。没想到峰回路转。段云声居然答应了我的追求。那个时候他已经取得了律师资格和职业证书。靠着一起跨国并购案在律师界声名大噪。律所庆功宴结束后。我去接的段云声。昏暗静谧的车厢,他靠在我的肩头,轻声说。「宋幼宁,我们在一起吧。」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去看他,发现他闭着眼睛睡着了。想来那时他只是无心之言。但我还真当真了。第二天一下课,我就笑眯眯地出现段云声下班的地方。段云声看着我愣了好久。直到我挽着他的手臂说出「男朋友」这三个字。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天晚上出国的沈姝棠发了结婚请帖过来。六、段云声看见了我。他跟随行的同事打了声招呼就走向了我。「你怎么来了?」还我怎么来了?我们都四五天没见面了。我生气不说话,让段云声猜。沈姝棠走了过来。「云声,这位是……」云声~叫得可真亲切。我眯起眼睛,摆出防御姿态。段云声忽然牵住我的手。「我女朋友,宋幼宁。」哎~~~他叫我女朋友耶!段云声撇我一眼。眼尾微微垂了垂。沈姝棠愣了下,目光落在我身上,似观察了我几眼。我挺起胸膛。主打气势不输。沈姝棠忽然笑了下。「我们要去吃饭,你要一起吗?」她朝我发出邀请。我看了一眼她身后律所众人。看向段云声。段云声问我:「吃饭没?」我摇摇头。「一起去吧。」好呀好呀。我反握住段云声的手。在他低眸看过来时朝他露出笑。段云声怔了怔,倒是没松开。七、吃饭时段云声又点了猪肝。并且第一筷子夹给了我。我:「……」沈姝棠:「妹妹不喜欢吃猪肝?」妹妹?我们有这么熟吗?我抬起头。很可惜,我没从她眼底看出一丝故意。她甚至笑起来整个人眉眼明媚。和蔼可亲极了。这不会是一个高级绿茶吧?我警惕地盯着沈姝棠。沈姝棠居然递碗过来。「我喜欢吃,不如给我吧。」「不用!」「不用!」我和段云声的声音同时响起。一个着急反驳。一个清冷拒绝。我看了一眼段云声。他睨了我一眼,似命令般。「吃完。」我:「……」可恶,他是把我当替身在养吗?!我就是不喜欢吃猪肝。可刚刚那句话说出去。我欲哭无泪,自食恶果。八、吃完饭又说要去喝酒。包厢里,我吃多了猪肝有些反胃。正忍受着。突然就听见沈姝棠的声音。「那我的案子,就拜托你了。」案子?什么案子。我耳朵尖。一下子就听出来沈姝棠拜托段云声打官司。不管什么官司。那两个人岂不是就有交集啦?我再次警惕起来。又听见沈姝棠妩媚动听的声音。「这件事,交给你我才安心。」「放心。」我听见段云声的回答。放什么心?!他都没对我说过这么放心的话?!我瞪向段云声的方向。眼神太犀利,引得正在交谈的两个人齐刷刷看向我。「妹妹怎么了?」「我……呕!」我捂住嘴冲向洗手间。段云声和沈姝棠从座位上站起。「我去看看。」沈姝棠说。她紧跟在我身后进了洗手间。「没事吧?」她递给我手帕纸。我没空搭理她,整个人难受得眼泪都出来了。沈姝棠看了我许久。突然发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你不会是……有了吧?」「……」不,我只是吃猪肝吃多了。我想反驳。脑子不知怎的一转。我红着眼睛含着泪看着沈姝棠。倔强又隐忍般。「……嗯。」「……」沈姝棠皱眉。而就在此时,段云声出现在了门口。「好点了吗?」见我没回答,段云声略过沈姝棠走向我。「怎么吐了?」「我……」「她怀孕了!」沈姝棠一脸正义愤慨。她瞪着段云声,那眼神明晃晃的「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段云声:???我:(ΩДΩ)!!!姐姐!你嘴这么快的吗?!(球球了!!!!点个赞吧!!!)}
转载一篇江西副省级领导的文章。由刘上洋(前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写的《江西老表》,深度剖析了江西人六大性格特点。这篇文章曾有一段时间在江西文坛和政坛很受推崇,多个媒体号发布都10w+,感觉写的“精辟”,给大家看看。刘上洋一每当到外地出差,总有些热心者问我哪里人。我回答是江西老表。对方先是点头一笑说:“是革命老区来的,你们那里山好水好人好。”话语之中既有赞美之意,但也暗含着另外一层不便表露的潜台词。讲过之后,他们又会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为什么大家都称你们江西人为老表呢?”惊奇中带着一种迷惑不解。是的,在许多外地人看来,把江西人称为老表,似乎是一种贬义,是瞧不起江西人,因为“老表”这两个字很土气,很下里巴人,就像上海人把所有的外地人叫做阿乡一样,是在用一种特殊的称呼骂人。尤其使人纳闷的是,不仅外地人称江西人为老表,江西人也自称为老表。世界上哪有这样自己贬损自己的?其实,江西老表这个称呼不含有丝毫的讥蔑之意。在中国传统的亲属关系中,兄弟姐妹的子女之间互称老表,年龄大的叫表哥、表姐,年龄小的叫表弟、表妹。表亲之间,虽不是直系亲属,但也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南昌的早晨(图源网络,侵权必删)把江西人称为老表,流传最广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始于明朝初年。为了争夺天下,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了激战。当时,碧波荡漾的八百里湖面到处闪动着刀光剑影。有一次,朱元璋打了败仗,被陈友谅在后面紧追不放。正当朱元璋走投无路之际,一位善良的渔民出现了,他把朱元璋领到船上藏了起来,然后摇着橹向湖心扬长而去。朱元璋得以安全脱险了。在离开的时候,他含着眼泪对这位渔民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如果以后我打下江山做了皇帝,你就去京城找我。臣子和卫兵如不让见,你就说是我的亲戚江西老表来了。”过了几年,朱元璋终于战胜了陈友谅,在南京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皇袍。这位渔民带着几个同乡去看望当今的天子,果然,他们在皇宫内外不论遇到什么人,只要说一声“我们是皇上的亲戚江西老表”,就一路绿灯,畅通无阻。江西老表也就从此叫开了。江西老表,皇帝的亲戚,可见这个称呼是多么的高贵且令人羡慕。另一种是始于同湖南的关系。江西同湖南,不仅山川地貌极为相似,而且地相连,人相亲。据统计,现在湖南的六千多万人中,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祖籍是江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历史的亲缘关系。加上两省长达近千公里边界人家的长期相互通婚,他们的后代便以表亲相称。表亲者,血亲也。由于江西是祖上所在地,湖南人也就渐渐尊称江西人为老表哥,久而久之,干脆把“哥”字省去叫老表。于是老表也就成了江西人的代称。可以说,在一个有着四千四百多万人口的省份,老表这个唯一统一称呼只要一讲出来就知道是哪里人的,在全国恐怕也只有江西。江西人也以有老表这样一个称呼而感到非常自豪。无论海角天涯,无论素昧平生,相互之间只要听到“我是老表”,马上就像久别重逢的亲戚一样。江西老表,一个洋溢着浓郁亲情的名字。二在中国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江西老表虽然广为人知,但对江西老表的性格却很少论及。即使论及,也是寥寥几笔一带而过。有人说得更直白,江西老表没有什么给人印象深刻的突出特点。所以,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江西老表的性格一直处在被忽略的地位。不过,没有鲜明的特点也许就是江西老表最大的特点。你看,在人声嘈杂、杯盘交响的餐馆里,江西老表有着自己的“吃文化”。他们也吃辣,但不像湖南人那样猛烈,可以把一只干辣椒放在嘴里嚼得眼泪鼻涕一大把;他们也吃甜,但不像江浙人那样每菜必糖,甜腻得使人不愿动筷子;他们也吃鲜,但不像广东人那样讲究配料烹饪,一定要让人吃得津津有味直咂嘴;他们的口味也偏咸,但不像北方人那样上桌就是一盘盘卤菜,来个大碗吃肉,大杯喝酒。江西老表这种“不太辣、不太甜、不太鲜、不太咸”的饮食风格,在全国就没有什么鲜明特点,所以赣菜的牌子也就始终响不起来。八一起义纪念馆(带辣的江西红)同样,在其他方面,江西老表的特点也不很明显。人们在谈论文化时,讲到北京就知道是官文化,讲到上海就知道是商文化,讲到苏浙就知道是水文化,讲到内蒙就知道是草原文化,讲到西藏就知道是佛文化,讲到香港就知道是殖民文化,而讲到江西,就不知道是什么文化了。还有语言也是如此,从吴越软语到闽粤鸟语,从东北话到四川话,从河南话到陕西话,各自都有其鲜明的特征。但江西话就不是这样,“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差别非常大,互相讲话都很难听得懂。这里不由得想到前些时候流行过的一个段子,说的是假如有一个外星人掉到地球上,中国各地人的不同反应:北京人首先问他是哪个级别的干部,上海人马上将他进行展览赚钱,温州人立即请他吃饭并合伙到外星球做生意,广东人先将他洗干净然后决定怎么吃,四川人邀他上茶楼打麻将,河南人立马复制几个卖向全世界。这里没有提到江西人会怎样对待。这绝不是有意的遗漏和疏忽,而是江西老表缺乏突出的个性特点,实在是难以概括。江西老表这种没有显著特点的性格的形成,同江西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就分属于吴国和楚国,故有“吴头楚尾”之称。以柔甘为主的吴文化和以悍辣为主的楚文化在这里交汇和碰撞,并融合为介乎两者之间的另外一种文化。特别是隋炀帝开挖京杭大运河和唐代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梅关驿道之后,江西成了连接南北的大通道;加上万里长江又流经赣北,江西同时又是承东启西的大门户。正是这种特殊的交通枢纽地位,客观上使江西成了人们南来北往、东行西走的主要驿站。尤其是每当北方陷于烽火连天、战乱不息的时候,江西更是成了逃避乱世的“桃花源”。最突出的是“五胡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三个时期,北方的大批移民潮水般地涌向江西,他们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这就使江西老表的性格之中又渗进了北方人的一些气质。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江西老表的性格是东西南北性格的一种大杂烩,江西文化也是东西南北文化的一种大杂交。各种性格和文化的交汇,既有利于取长补短,以至产生一种新的性格和文化,但同时也容易毁掉自己原有的性格和文化特点。博采众长的结果最终往往是失去了自己的所长。这也许就是江西老表的性格没有突出特点的深层原因。三如果人们认真想一想,江西老表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江西老表的第一个特点,就是温和守矩而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江西老表的温和守矩,首先表现在做人做事的低调上,他们不善张扬,不善自我标榜,也不善唱高调。有了成绩不沾沾自喜,挨了批评也不暴跳如雷;得理时不盛气凌人,失利时也不怨天尤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同时,他们也不喜欢挑头,不轻易越雷池一步。凡是遇到重大的事情,他们会格外谨慎,先是站在远远的地方,斜睨着观察一下动静,心里盘算一下利弊,然后再决定是否行动。江西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安定和经济繁荣,主要得益于江西老表的这种温和守矩的性格。江西老表的温和守矩,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服从大局的意识很强。每当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局部支持全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江西老表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上前线打仗杀敌,一曲《送郎当红军》至今唱来仍然那么荡气回肠。人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在五十年前人民共和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一些地方百姓的饥荒问题,周恩来总理飞赴南昌,要江西紧急支援一亿斤粮食。江西老表二话没说,宁可自己勒紧裤带,忍饥挨饿,硬是一斤不少地把粮食交给了国家。危难之时见境界。江西老表的这种服从大局的意识,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其本身,而上升为一种自觉的奉献精神了。但是,正像有些群体的某一性格既是突出的优点但同时又是突出的缺点一样,江西老表温和守矩的性格,在另一方面又暴露了它的负面和不足,这就是缺乏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由于不敢闯不敢冒,江西老表在前行的路途中总是显得小心翼翼,顾虑重重,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时刻,他们更是求稳怕乱,畏缩不前,既不敢去英勇地挺立于历史的潮头,又不敢去大胆地领导历史的潮流,而只能跟随着历史的潮流走,或者被历史的潮流夹裹着被动前行。因此,在江西老表身上,既很难看到那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决绝和无畏,也很难看到那种“吾可取而代之”的雄心和壮志。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历史上江西老表很少有带头造反者,很难出现气吞山河、号令天下的第一号人物,江西也就从来没有出过一个皇帝,哪怕是一个偏安于一隅的小皇帝。江西老表的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古代,而且一直延续至现代。翻开中国革命史册,江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总共约有三十多万人参加红军,是人数最多的省份。但是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江西虽然有三百二十五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位列全国第一,但是却没有一位元帅,也没有一位大将。而相邻的湖南,不仅出了毛泽东这样叱咤风云的最高领袖,出了刘少奇、任弼时这样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人,而且元帅就出了三位。这充分说明湖南人的军事禀赋和领导才干比江西老表要高出一筹。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表面反映,在骨子里却还是江西老表没有湖南人那样具有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由此可见,不能敢为人先、勇当第一的江西老表,也就永远不能处于决定全局的中心地位。他们中的佼佼者,最合适的岗位就是宰辅、将军一类。他们统治不了江山,但他们可以很好地辅佐江山,成为杰出的名臣良将。这也许就是江西老表性格的必然归宿。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江西老表的历史再次印证了这个论断的正确性。四江西老表性格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不排外,但会搞内耗。一般地说,移民地区都不排外。因为大家都是从外地移居来的,倘若排外岂不把自己也给排挤掉了。也许因为江西是古代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风雨,但江西老表的不排外却随着他们滚烫的血脉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这样,不排外也就成了江西老表最优秀的品格之一。每逢有外地官员到赣任职,江西老表总是以一种特殊的大度予以欢迎。尽管开始时他们的心里也打着问号,脑子里也有些疑虑,但是背后不会指指戳戳,更不会去抱成一团做一些抵制之类的小动作。相反还会主动地支持外来官员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差额选举时,宁可本地官员选不上,也要保证外来官员高票当选。倘若有哪个外来官员人品出众,才能非凡,做出了显著的政绩,那江西老表更是会奔走相告,广为传颂,以至成为其忠实的崇拜者。所以凡是到江西工作的外地官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很容易融入当地,没有陌生感,没有孤立感,没有隔阂感,没有一堵无形的墙堵着他们,因而工作起来也就十分的舒心和顺利。同样,由于这样那样的需要,从过去至现在,不断地有一批又一批的外地人来到江西定居,不论他们是大学毕业的学生,还是从部队转业的军人;不论他们是从沿海省市随工厂整体搬迁而来的工人,还是因水库建设而移居来的农民;不论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从上海下放而来的知识青年,还是从外地来赣的大量技术和务工人员,江西老表都像对待自家人那样,给这些不断出现的新面孔以温暖关心、以支持帮助,使他们很快地安心下来,成为了新的“进口老表”。江西老表不排外,使赣鄱大地这方令人陶醉的青山绿水显得更加的多彩和大气。但是,在江西老表内部,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无处不在的内耗,简直让人触目惊心。倘若你到一个大家庭里去就会发现,同为一个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之间,不是情同手足、和睦相处,而是相互之间像乌眼鸡似的,你盯着我,我盯着你,生怕自己吃亏别人占便宜,有时甚至为了一点利益方面的小事,相互大开恶口,大打出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结果是亲人变成了仇人。倘若你到一个村庄里去就会发现,村民之间不时会出现种种摩擦和纠纷。如果这个村庄是同一个姓的,那每一个家族便会自动地结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并以此来对抗其他的家族。如果这个村庄是多姓的,那人口最多的姓就处于一种主导地位,无论是选村干部还是利益分配,常常是独占先手,这样就引起其他姓氏的不满,直至发生严重的冲突。这种因宗族和姓氏产生的内耗,使不少农村常常处于不和谐不稳定的状态。倘若你到一个单位里去就会发现,表面上大家都笑容可掬,客客气气,然而在风平浪静的下面,却是暗流涌动,旋涡翻滚。有时为了一个职位或职称,互相钩心斗角,你争我夺,背地里使绊子,设障碍;有时为了在领导面前争宠,不惜拨弄是非,打“小报告”,使“离间计”,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还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别人成功了,他拼命嫉妒;别人失败了,他到处讥笑。所以,在不少单位,一个平庸者,对其的阻拦者往往很少;而一个出众者,对其的阻拦者却往往很多。这样,随之出现的也就不是优胜劣汰,而是劣胜优汰,平庸者不断得到升迁,出众者却很难出人头地。在江西的官场上,流传着一种“出生入死”的说法,其含义为,凡是调出到外地工作的江西干部都有如蛟龙入海,大展才华,因此被委以重任;而留在本地工作的江西干部,即使德才兼备政绩突出也难以提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江西干部的内耗。在有些省份,本地干部有一种“抱团”精神,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维护。而江西的干部却不是这样,不仅“以人划线”,搞“小圈圈”,而且对不是属于“自己的人”百般排挤,甚至打压。由于相互内斗,江西也就很难出干部。大家不是都慨叹如今在中央和国家各部委以及外省市任职的江西籍领导干部太少么?这并不是江西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不行,而是江西干部太会搞内耗。内耗,耗掉了江西老表的元气,耗掉了江西老表的精力,耗掉了江西老表的自信,使江西老表始终构不成一种整体的合力。江西老表的不排外和内耗,看起来似乎很矛盾,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排外是表象,内耗是根源。因为内部不能平衡,谁也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因而相互制约,相互拆台。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唯有外面来人,各方都感到自己没有吃亏,都感到对自己没有威胁,所以也就一致地拥护和接受。因此,江西老表的不排外,并不表现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真正包容,而只是一种以不损害自身狭隘利益的被动容忍。五江西老表性格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有小聪明,但缺乏大视野。有一首歌曾经唱遍大江南北:“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怡人的灵山秀水,哺育了一代代聪明的江西老表。从古至今,江西老表虽也不乏大聪明,但从整体上来说都属于小聪明。青花瓷精于各种各样的智巧技艺,是江西老表的一大特长。景德镇的瓷器,以其“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而誉满天下;萍乡万载的爆竹烟花,在古老的神州大地绽放着喜庆的声音和吉祥的图案;樟树的药材,在中国古代中药加工技术方面独领风骚;宜春的夏布,在华夏的纺织技术方面独树一帜。在许多村庄,一方方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令人拍案叫绝;在城乡的每个角落,一个个从事堪舆和星相的江西老表身影充满着高深和神秘。应该说,诸如此类的工艺技术,虽不要大智慧,但却离不开心灵手巧的小聪明。江西老表在这方面似乎有独到的才能。江西老表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善于经营小生意。“一个包袱一把伞,跑遍全国做老板。”明清时期的江右商帮,不仅将生意做到了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而且在江浙和北京,他们的生意也很活跃。遍布在许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万寿宫和江西会馆,就是江右商帮的活动场所。有一则资料这样告诉我们,从明至清,全国各地的万寿宫共有一千多座,而在北京的江西会馆则从明初的十四所增加至清光绪年间的五十一所,五百多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的榜首。江右商帮以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创造了小农和自然经济时代商业的辉煌,被称为与徽商、晋商齐名的全国三大商帮之一。然而,使人遗憾的是,江右商帮的生意无论怎样也难以做大,既没有出现像徽商那样坐拥巨资、堪与王侯相比的富商大贾,也没有形成像晋商那样经营票号行业的垄断巨头。这不能不是江西老表的一个悲哀。其实,岂止是在古代,就是在现在,江西老表的生意都始终在“小”字上打转转。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当改革开放刚刚兴起的时候,江西老表在不少方面开创了全国“第一”:第一辆摩托车是江西造,第一台电风扇是江西造,而且汽车和电视机的生产也遥遥领先于一些兄弟省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看到江西汽车飞奔在大江南北,赣新电视辉映在千家万户,江西老表的心里该有多么的自豪!而那时,安徽的奇瑞汽车和四川的长虹电视还不知道在哪里。但此后仅仅过去了十几年,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奇瑞汽车以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迅猛发展,一举驰骋于国内外市场,并成为我国唯一具有发动机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长虹电视也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了全国销量和品牌的霸主,并出口到世界各地。反观我们江西,曾经为全国第一的摩托车和电风扇不见了,曾经为抢手宠儿的赣新电视机消失了,江西的汽车也因几次错失良机被远远地甩在了同行业的后面。历史的车轮从来就是这样的滚滚无情。好的幼苗却长不成参天大树,领先的产品却发展缓慢以至被淘汰,这不能不是江西老表心上永远的伤与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因为江西老表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这也许有一定道理,但绝不是事情的本质。根本的原因在于江西老表的视野不宽。缺乏大的视野,眼光就看不远,生意就做不大,往往会小富即安、小进即止,这样不仅会导致已有的东西渐渐丧失掉,而更为严重的是会因看不清发展前景而坐失壮大自己的良机。有一则故事令人啼笑皆非:1970年,国家决定在江西建设第二汽车制造厂,这本来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呀!但江西却婉拒了,理由是有了这么一个几十万人的厂子每天要供给大量的粮食蔬菜而抬高物价。这个“小算盘”打得也太精明了。于是,该厂改在湖北的襄樊落户了。江西老表就这样因为自己的小聪明而失去了一个关系全省长远发展的大企业,可见小聪明一旦失去大视野会产生多么可怕的后果。江西老表的视野不宽还和江西的地形有着某种关联。江西地形图打开江西地图,人们就会发现其形状就像一个大盆地,四周几乎都被高山包围着。东面的武夷山隔断了通往闽浙的商道,南面的大庾岭阻挡了广东吹来的海风,西面的罗霄山挡住了三湘的英武之气,东北面的怀玉山和西北面的幕阜山则像两只钳脚一样夹峙着,仅给江西的北部留下了一个小小的豁口。而全省中北部的地势却比较低,从南向北贯穿全境的最大河流赣江以及抚河、信江、修水、饶河,犹如五条巨龙,不仅从不同的方向汇集成了浩瀚无际的鄱阳湖,而且在赣中北部冲积成了一片广阔的平原。人首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也许正是这种盆地地形,使江西老表不知不觉地产生了“盆地意识”。由于被四围高山遮住了视线,江西老表也就陶醉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盆地生活之中。看不见外面的精世界,江西老表的视野怎么能大起来呢?胸怀怎么能宽起来呢?六江西老表性格的第四个特点,就是会读书,但缺乏创造力。有一组数字足以说明江西老表具有超乎寻常的读书天赋。自从隋朝创办科举制度直至清代末期的一千三百多年间,全国共考录进士约十万人,其中江西就达一万人,占全部进士的十分之一。在江西吉安、临川等地,曾经出现“一门三进士,五里十状元”的盛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一门五人同登进士科,祖孙六代有三十八人考中进士。白鹿洞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书院诞生在江西,这就是唐代德安陈氏宗族创办的东佳书院;第一个在全国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书院也在江西,这就是庐山白鹿洞书院。遥想当年的赣鄱大地,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在数以万计的私塾里,在遍布各地的书院里,多少学子正襟危坐,在老先生严厉目光的监视下,诵读着四书五经。每当考试来临,学子们又纷纷告别书斋,穿上长衫,不辞辛苦,跋山涉水,行色匆匆地奔走在通往城里考场的乡间小道上。特别是参加殿试,从江西到京城,那可是几千里之遥,一走就是几个月,途中要经受多少风雨,历尽多少艰险!为了中榜,多少人从青丝熬成了白发,从耳聪目明熬成了老眼昏花。读书奔科举,构成了江西历史上一道最为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如果说历史的辉煌已经暗淡了的话,那么今天的江西老表是不是还喜好读书呢?答案是肯定的。岂不是么?近三十多年来,尽管江西的经济仍欠发达,但是在历届高考中,江西的录取分数线都是比较高的,而且比一些发达地区要高得多。同样的分数,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的考生可以上重点大学,而江西的考生却只能读一般本科院校。于是,在前些年大学录取比例较低时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江西读书,到外地高考”的“飞地升学”的怪现象。特别是那个被誉为“才子摇篮”的临川中学,更是以其不同凡响的教学质量和名列全国前茅的升学率,吸引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求学者。这里,每年都有许多优秀的学子源源不断地走向北大、清华等一流的高等学府。也许就是因为江西老表会读书,所以在中国文学和学术的灿烂星空中,出现了一连串闪闪发光的江西人名字: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晏殊、朱熹、陆九渊、文天祥、汤显祖、八大山人……江西老表会读书,关键在于有一个代代相沿重视读书的传统。无论是在偏僻山区的土屋里,还是在江湖平原的农舍里,不管什么人家,哪怕穷得锅里没有一粒米,也要想方设法养上一头猪,以供养孩子上学读书。对于许多人家来说,有了猪,就有了孩子的学费;有了猪,就有了孩子的前途。正是养猪,使一些处于贫困和社会底层的子弟有钱读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少父母也通过养猪实现了望子成龙的愿望。在人们的心目中,猪是愚蠢的象征,想不到江西老表却用它铺就了一条长长的通向聪明之路。所以,很多人对此深有感触地说:“江西老表,一会养猪,二会读书。”按一般逻辑,读书好坏同创造力的大小是呈正比的。读书好的人创造力相对比较强,读书差的人创造力相对比较弱。如此看来,江西老表会读书,他们的创造力也一定非常强。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江西老表所缺少的恰恰就是创造力。江西老表创造力的缺乏,集中体现在创新精神不强上。他们读书,大多只是一味地啃书本,而不是把书本作为启迪智慧的钥匙;他们读书,只是一味地相信书本上的答案,而不是去有所怀疑,有所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从古至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些极需要创造力的领域,江西老表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所作为。在长达几千年的古代,江西几乎没有出过什么有影响的发明家,也几乎没有出过什么革故鼎新的思想家。就是在近现代,江西也极少出过什么具有杰出开创性贡献的大科学家、大政治家和大学者。江西老表创造力的缺乏,是封建文化和科举制度结出的恶果。江西是宋明理学和心学的发端地和传播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根绝人的一切欲望。陆九渊的“心即理”,认为“心”和“理”是永恒的,一切封建的道德教条都是人心固有的,也是永不变化的。几百年来,这两种学说就像两块巨大的石头,首当其冲地压在了江西老表的心头,使他们动弹不得,久而久之也就变得麻木起来。试想,一个没有欲望冲动的群体,一个深被封建道德教条禁锢的群体,他们怎么会有生机勃勃的创造力呢?当然,导致江西老表创造力缺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长期八股科举制中形成的与书本知识趋同的思维定式,一切顺着书本思考,一切照着八股作文。江西老表的这种顺向思维定式通常所产生的就是缺乏创造力的“高分低能”。可见读书既可以为人类的进步插上飞翔的翅膀,同时也可以使人类的创造失去想象的天空。江西老表,什么时候能把“会读书”真正转化为“会有创造力”呢?七江西老表性格的第五个特点,就是有着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而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不论走到赣鄱大地的哪一个角落,人们都会产生一个相同的感受,这就是江西老表“官崇拜”的情结非常浓厚。在一座座姓氏宗祠里,祖先中谁的官最大谁的牌位就最显眼。在一本本厚重的家谱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为官进士者的名字。在一个个古老的村庄里,最使村里人自豪的是那些陈旧斑驳的官邸、官牌和官匾。在一次次茶余饭后,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当官。特别是那些业余组织部长,更是趁机发布有关干部的“新闻”,什么某某人要到哪任职了,某某人要提拔重用了,某某人是一匹“黑马”,讲得绘声绘色,听得大家直瞪眼。在一个家庭,不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儿子儿媳,或是女儿女婿,只要有人提拔当官了全家都会情不自禁地举杯相庆。倘若长期没有人升迁,就会悲观丧气,尤其是男性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感到抬不起头来。同样,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单位,一个人如果提拔得快,官做得大,大家都会赞他有本事并刮目相看。反之,一个人如果提拔得慢,或者久未得到任用,大家就会说他能力差,甚至投以鄙视的目光。怪不得在全省的每个地方和单位,都以出了大官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一切以是否当官为尺度,一切以官职大小来衡量,这就是深深浸透在江西老表血液里的官本位意识。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官本位意识,在江西老表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官磁场”。许多人对做官趋之若鹜,有的人甚至为了捞个一官半职,不惜跑门子、拉关系,使出浑身解数,甚至无所不用其极。也许是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官场上,所以江西老表不太懂得市场,不太会搞市场经济。不像浙江人那样可以把小商品做成大产业,不像江苏人那样可以把小企业做成大公司,不像广东人那样勇于渡船出海下南洋做商贸,不像上海人那样敞开胸襟打造国际商埠,江西老表似乎对商品和市场表现得非常迟钝。他们就像一个迈着八字方步的老先生和缠裹着厚厚臭布的小脚女人,或好奇地在市场经济的岸边观望,或小心地在市场经济的岸边徘徊。所以,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偌大的一个江西省,除了清朝晚期开办的安源煤矿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工商企业。省会南昌只有为数很少的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就是在一百多年前被英国人辟为“五口通商”且有“小上海”之称的九江,也仅有几家规模很小的纱厂。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江西老表市场经济观念的缺乏,是因为没有受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影响。这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这样令人心痛的几幕:当西方列强在十九世纪中叶从海上用炮舰轰开中国市场大门的时候,江西老表却还沉迷在心性命理学的清谈中。当沿海地区的工商贸易蓬勃发展的时候,江西老表却还沉迷在自己的那一片田园风光中。当邻省的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江西老表却还沉迷在农耕田粮应是全省头等大事的旧式思维中。可以说,在市场经济面前,江西老表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样他们也就不可能有什么市场经济意识。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曾记得温州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市场意识是恶劣的自然环境逼出来的,因为人多地少无法生存,所以只得出外做生意谋生。由此反观江西老表,也许正是因为自然条件过于优越,到处山清水秀,土肥水美,使得他们坐享天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世世代代在这种舒适惬意的自然经济生活中打发着时光。由此观之,江西老表缺乏商品和市场经济观念,与其说是官本位意识太强和没有受过市场经济熏陶造成的,不如说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既给他们带来了大自然的巨大恩赐,但又使他们丧失了生存的压力;既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又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个没有生存压力而又有着沉重包袱的群体,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是难免要沉沦和被淘汰的。八江西老表性格的第六个特点,就是朴实热情,但缺乏勤劳刻苦精神。在一般人眼里,都觉得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刻苦,北方人比南方人朴实热情,但作为彻头彻尾南方人的江西老表好像是个另类。江西老表的朴实厚道,可以说在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他们对人对事,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好就好,是坏就坏,不会忽悠人,也不会耍心眼。而且缺乏灵活性,遇到问题不会随机应变,遇到困难不会伸手,老实得简直有些可爱。正如国家一些部委的同志所说的,江西老表从来就是不叫不到,不吵不闹,不给不要。江西婺源江西老表的热情好客,也是远近闻名的。有人讲上海人不大喜欢请客,不喜欢别人到家里做客,不喜欢连续几天陪着一位外地朋友玩。而江西老表却不是这样,每当“有朋自远方来”,他们可是“不亦乐乎”,不仅把客人请到家里,拿出珍藏多年的好酒,烧上一桌具有当地风味的佳肴,尽情地让客人品尝。倘若客人要到什么地方走走时,他们会主动陪同,不管花上多长时间也在所不惜。江西老表对待客人的情意,就像自家门前奔流不息的小河,清澈而又悠长。如果说江西老表待人朴实热情的话,那么他们对待自己则容易满足。容易满足的结果,一方面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勤劳刻苦精神的缺失。在江西老表中广为流传的“白米饭,木炭火,神仙不如我”,就是一种最典型最形象的写照。为什么江西的百姓创业经济不发达?诚然,江西老表身上缺乏商品经济的细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但同时与江西老表缺乏勤劳刻苦的精神也是分不开的。在奉行丛林法则的生意场上,他们没有浙江人的那种“跑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想遍千方百计,说遍千言万语”的勤奋与顽强,没有浙江人的那种“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吃常人所吃不了的苦,赚常人所赚不了的钱”的刻苦与执著,而是一遇到艰难困苦就灰心动摇甚至败下阵来。所以,浙江人可以把生意做到全中国,做到全世界,江西人只能在本地小打小闹,很难把企业做大做强。这不由得又使人联想到另一种浙江人。他们就是移民江西的浙江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新安江水电站的兴建,大批的浙江人离开故土迁移到江西。当时,他们安家落户的地方都是荒山贫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如今这些地方都变成了全省最富裕最美丽的新庄园,而江西老表世代居住耕作的家园,尽管条件要好得多,但因为他们不愿付出过多的汗水而大大落在了后面。勤劳刻苦精神的欠缺,既是江西老表人格方面的一个缺陷,也是江西老表精神层面的一个缺陷。如果说这种缺陷表现在个体身上时还不至于构成大的危害的话,那么当它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缺陷时就是灾难性的了。历史反复证明,勤劳刻苦精神永远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哪个地方的人勤劳刻苦,哪个地方的发展就快;反之,发展就慢,甚至停滞不前。九从唐代至清代中期,是江西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宋代,更是江西老表辉煌灿烂的时期。但是到了近现代,江西却在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明显地落伍了。可以说,现在的江西老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江西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本来这是一块令人向往和崇敬的红土地,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区却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江西是中国中部的一个省份,曾几何时,由于既不能享受中国东部的大开放政策,又不能享受中国西部的大开发政策,江西老表这种不东不西的处境,被人戏称为“不是东西”。也许是因为经济发展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不断拉大的缘故,一段时期,江西老表到外地开会总是不声不响坐在最后一排,有些人甚至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是江西人。江西老表有些被自卑感压得喘不过气来。有人曾把江西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交通。毋庸讳言,交通兴则江西兴,交通衰则江西衰。自从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京汉和汉粤铁路的建成,南北交通的重心西移,江西的交通枢纽优势便丧失殆尽,江西因而也就急剧地衰弱下来。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根本上来说,是江西老表的观念和性格导致了江西的落后。由于思想观念的陈旧和性格的劣根性,因而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中华民族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并逐步迈向市场经济时代之际,江西老表却显得非常的不适应,显得非常的困惑和彷徨。江西老表明显地感觉到了自身的陋习,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身的窝囊。他们也想迈开大步向前进,但步履总是那样沉重,甚至有些踉跄。他们也想扬帆出海闯世界,但总是觉得自己水性不熟,甚至有些惧怕惊涛骇浪。他们也想开拓创新续辉煌,但总是觉得自己功底不深,甚至有些瞻前顾后。所以,江西老表要在中国的版图上重新崛起,就必须彻底冲破传统观念的牢笼,彻底改造自己性格的劣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对江西老表整体人格结构的一种改造和重塑。无疑,这是一个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痛苦过程,因为这需要解剖自我、否定自我,没有足够的勇气是决然不行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不断锤炼和养成的长期过程,这就不仅需要一定的历史时间,更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搏风击浪,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江西老表正在改造和重塑自己人格结构的征途上奋勇地前进,一个新时代江西老表的新形象正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可以肯定,江西老表人格结构和重塑完成之日,也就是江西老表重新创造历史的辉煌之时。江西老表,人们期待你们!江西老表,人们相信你们!ps:作为一个江西人,在这红土地长大、读书、工作,从我的角度而言这篇文章还是很中肯的。不吹不黑,文章剖析了江西人一部分特点,但不止江西人有,或许别的地方的人都有、每个人都有。我总结了一下,就这以下六点:一、温和守矩而缺乏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二、不排外,但会搞内耗。三、有小聪明,但缺乏大视野。四、会读书,但缺乏创造力。五、有着强烈的官本位意识而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六、朴实热情,但缺乏勤劳刻苦精神。最后说一句,我是江西人,我爱江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省懂爱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