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培实验接种百合鳞片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设计训操作结果记录该怎么写?

繁殖管理论文第1篇
关键词:草莓;组织培养;组培因子;变异
中图分类号:S6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50—2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后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 ,近年来草莓种植发展很快 ,世界总产量在浆果类水果中已经跃居第二位。成熟浆果鲜红艳丽,柔软,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据测定,草莓浆果含糖6%~12%,各种有机酸1%~1.5%,蛋白质0.4%~0.8%,每100g果实中含维生素C50~100mg,比苹果,葡萄等高10倍以上。还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如对胃肠病、贫血病有一定的疗效。草莓结果快,是一年中成熟最早的水果,在春末夏初即可采收投放市场,弥补了水果供应的淡季。草莓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酱、果汁、果酒、饮料、果糕、果脯及各种食品。因此,发展草莓生产,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而且对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振兴地方经济,出口创汇都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生长周期短、进入结果期早、产量高上市早、适应性强和栽培管理容易等特点。使草莓成为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在世界各国小浆果栽培中一直处于首位。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草莓品种为全明星脱毒苗,脱毒苗经过组织培养分化成苗后移入供试培养基中,试验在白城果树场草莓试验园进行。
1.2 试验方法
参照《草莓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赵密珍,2006)进行性状调查,研究的指标为草莓刚展开叶片的叶面积(以下简称“叶面积”)、叶柄长度、株高、植株冠径等对这些性状进行调查,每7 d调查1次,每个处理调查15个单株。
1.3 试验设计
1.3.1 草莓外植体分化方式 按照接种茎尖的分化方式不同(定芽和不定芽)分为2个处理:(1)由茎尖直接分化形成植株;(2)由茎尖分生组织诱导的不定芽分化形成的植株。
此外,按照培养过程中是否经过叶片离体再生不定芽过程,将植株分为试管苗叶片再生植株和通过腋芽萌发途径增殖继代的植株两种类型。
1.3.2 继代次数 在继代过程(每45 d继代1次)中,依据继代的次数不同,设3个处理,分别为:继代4次、继代6次、继代8次。
1.3.3 继代培养基中6—BA浓度 依据继代培养基中6—BA的浓度不同,设4个处理,分别为:Ⅰ:0、0.2、0.4、0.8 mg/L 6—BA。试管苗在含不同浓度6—BA的继代培养基上,每45 d继代1次,共继代4次。调查不同处理试管苗的生长速度及植株外部形态变化(叶片数量、株高等)。
1.3.4 试管苗生根方式 选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Ⅰ:1/2MS;Ⅱ:1/2MS+ IBA 0.02mg/L; Ⅲ:MS+ 6—BA 0.2mg/L + GA 0.1 mg/L + IBA 0.02mg/L。其中Ⅲ为正常的继代培养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分化方式草莓微繁殖苗的植物学性状
将‘全明星’草莓微繁殖苗移栽9周后,完全展开的叶片达3片以上时,对微繁殖苗的植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由图1可知,在三月初至四月初茎尖组培微繁殖苗的株高大于不定芽微繁殖苗的株高,然而到了四月中旬茎尖组培微繁殖苗株高小于不定芽微繁殖苗的株高,到四月末有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调查前期表现为:茎尖分化出的微繁殖苗株高生长势下降,不定芽分化出的微繁殖苗低于茎尖分化出的微繁殖苗,在叶柄长和叶面积方面,均表现为:茎尖分化出的微繁殖苗高于不定芽分化出的微繁殖苗。
2.2 草莓叶片再生植株的植物学性状
‘全明星’的两处理在叶面积和植株冠径上,均低于正常继代培养的微繁殖苗。在调查前期‘全明星’再生植株叶柄长要明显高于正常继代培养的微繁殖苗,但4月中旬后,正常继代培养的微繁殖苗的叶柄长增长趋势明显加强,逐渐超过了再生植株。另外,‘全明星’两处理在株高方面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
2.3 不同继代次数草莓微繁殖苗的植株学性状
通过对微繁殖苗的观察,继代次数不同,移栽到温室后,微繁殖苗在植物学性状上表现出差异。从图3中看出,‘全明星’的三个处理在叶面积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植株冠径上有一些变化。
2.4 不同浓度6—BA处理的草莓微繁殖苗的植株学性状
通过试验表明‘全明星’微繁殖苗的植物学性状,对不同6—BA浓度处理的微繁殖苗移栽初期的植物学性状进行的调查,该处理在株高和植株冠径等性状上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由图4叶柄长的调查中发现,含6—BA 0.8mg/L浓度继代培养的微繁殖苗,在移栽后的第11周和12周,叶柄长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后期逐渐与其他处理接近。
图4 不同浓度6—BA处理的草莓微繁殖苗植株学性状的比较
2.5 不同生根方式草莓微繁殖苗的植株学性状
对不同生根方式的‘全明星’微繁殖苗进行了植物学性状的比较,从图5中可看出,在4月24日时,在叶面积、叶柄长、株高和植株冠径等方面表现为:不附加任何激素的生根培养基(Ⅰ)大于同时附加6—BA和IBA的生根培养基(Ⅲ)大于只附加IBA的生根培养基(Ⅱ);从4月中旬开始,处理Ⅲ的生长势明显加强;至4月下旬,处理Ⅲ在各植物学性状上明显大于Ⅰ和Ⅱ,处理Ⅱ除了叶柄长大于处理Ⅰ外,其他性状都处于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1.1 接种外植体种类和分化方式对草莓微繁殖苗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通过本试验可以发现,由不定芽(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及叶片再生获得)分化出的草莓微繁殖苗与茎尖直接分化出的微繁殖苗在叶面积、叶柄长、株高和植株冠径上有所差异,茎尖直接分化出的微繁殖苗的生长势强于不定芽(茎尖分生组织诱导及叶片再生获得)分化出的草莓微繁殖苗,这说明不定芽的发生常会引起植株发生体细胞的变异。
3.1.2 继代次数对草莓微繁殖苗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本试验调查了不同继代次数的‘全明星’微繁殖苗,结果表明各处理在叶面积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有继代6次的微繁殖苗植株冠径较大,其他三个处理无显著差别。说明继代培养时间会引起的体细胞变异。一般来讲,继代时间越长、继代次数越多,细胞的变异频率就越高。
3.1.3 激素浓度和种类对草莓微繁殖苗植物学性状的影响
激素浓度和种类不同对‘全明星’微繁殖苗在植物学性状上有影响。本研究中,两个品种草莓在6—BA浓度为0.8 mg/L时,其微繁殖苗在叶面积和叶柄长上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3.2 结论
在草莓微繁殖苗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生产苗的变异率,应尽量使用茎尖分生组织,并且避免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发生。相反,在品种改良和选育上,可以充分利用诱导不定芽这一途径,进行体细胞突变体的筛选。草莓的继代次数要限制在10次以下才能满足生产上的要求,一般续代次数以5~10次为宜。当6—BA浓度增加时,其微繁殖苗在叶面积和叶柄长上的生长势也减弱,这可能是由于6—BA激素浓度越高,正常细胞数目越少,越容易引起较高的变异率,导致微繁殖苗植株生长势衰弱。
参考文献
[1] 高遐红,李梅,王有年.草莓三高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2] 米建梅,张志宏,李贺,等.草莓微繁殖苗移栽后开花结果的研究.果树学报,2007,24(4):472—476.
[3] 吉前华,任正隆.小麦组织培养能力在栽培品种间的变异.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1):6—9
[4] 邓秀新,刘功弼,章文才.柑桔愈伤组织染色体变异研究.中国柑桔, 1985,(3):4—7.
[5] 黄志刚,陈兆平,文方德等.非洲菊耐热变异离体筛选体系的研究.亚热带植物科学,2003,32(4):25—29.繁殖管理论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良种繁育;对策;方法
1 、良种繁育圃的建立
对于园林树木优良品种的推广,主要是通过良种繁育圃的建立,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手段,在保证优良品种质量的前提下,加速繁殖数量。良种繁育圃包括良种母本园、砧木母本园和育苗圃(也可进行草本花卉专业化生产)。
1.1 良种母本园
良种母本园的任务在于提供苗圃繁育良种过程中所需要的大量优良品种的接穗、插条、枝芽以及实生繁殖的种子。前者来自无性繁殖良种母本园,后者 来自种子繁殖良种母本园。母本园的建立,通常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进行选址,或选择条件较好、栽培水平较高的苗圃,通过选择母树,改造当作母本园。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对其中个别优良单株可以采取特殊管理和保护对策,当作采种母树,进行单系繁殖。
1.2 砧木母本园
由于嫁接苗所选用的砧木差异很大,对于接穗品种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使优良品种种性表现出差异或引起退化,有时甚至因采用不适当的砧木而由于亲 合性不强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在园林树木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繁殖的同时,还应关注砧木品种、树龄的选育和建立良好的砧木母本园。
1.3 育苗圃
育苗圃的任务是繁育品种纯正和高质量的苗木。当今科学的发展,使良种繁育走向具有人工模拟自然条件,电脑控制,有排灌设施,能适应机械化操作,无严重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大型、高质量育苗圃。国内育苗单位也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育苗经验和设备,逐步创造条件向生产育苗的专业化方向迈 进。
2、园林植物品种混杂退化分析
优良品种投入生产使用后,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发生混入同种植物的其它品种种子,或失掉原有的优良遗传性状,即为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品种混杂、退化后,不仅丧失了原品种的特征、特性,而且产量降低、品质变质。品种混杂退化的根本原因便是缺乏完善的良种繁育制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机械混杂。在生产的有些作业过程中,如种苗处理、播种、收获、运输、脱粒、贮藏等,由于不严格遵守操作,人为地造成机械混杂。此外,不 同品种连作时,前茬自然落地的种子又萌发,或使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中带有的种子又萌发,都可以造成机械混杂。机械混杂后,还容易造成生物学混杂。
2.2生物学混杂。有性繁殖植物在开花期间,由于不同品种间或种间发生了天然杂交,造成的混杂,称为生物学混杂。生物学混杂使别的品种基因混 杂到该品种中,即常说的"串花"。生物学混杂使得品种变异,品种种性改变,造成品种退化。
2.3自然突变和品种遗传性变异。在自然条件下,各种植物都会发生自然突变,包括选择性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自然突变中多数是不利的,从而 造成品种退化。另外,一个品种,尤其是杂交育成的品种,其基因型不可能是绝对纯合的,这样的后代也会发生基因重组产生变异。
3 、提高良种繁育技术
3.1 培育无病毒苗
无病毒苗木的繁殖已受到国内、外园林育种家、单位、企业的关注。在国外,象德国、荷兰、英国等国家有些科研机构与企业,生产性苗圃合作,对园 林花卉有些品种采取茎尖组织离体培养,生产出的花卉商品,如月季、唐菖蒲、郁金香等,花大、色艳、无病毒,赢得了国际花卉市场,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有些城市的科研机构在香石竹、非洲菊、月季等园林花卉上进行试验,效果良好。
3.2 快速育苗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园林植物育苗中。如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来加大繁殖系数,利用温室或温床装上电子翼装置, 能自动喷雾,有些还可自控温度,采用弥雾扦插,使过去难于扦插成活的苗木提高了成活率,采用容器育苗,也是使良种繁育走上种苗物理特性和营养特性标准化的 途径,不但节省了空间,而且成活率高。
4 、提高良种繁育系数
4.1 提高种子繁殖系数
种子繁殖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在短期内获得众多的个体数,因此被广泛采用。通常l、2 年生草本植物常以种子繁殖方法加以繁殖。良种繁殖首先要保证种子的质量。用于繁殖的种子要保证良种的遗传特性,具备发芽力高的特点,在种植时,要适当扩大各单株的营养面积,使植株营养体得以充分生长。同时,根据需要和生长时期,施以氮、磷、钾肥,保证种子的有效利用率。抗寒性较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以适当早播,延长生长期的营养生长。
4.2 提高通常营养繁殖器官的紫殖系数
园林植物除用自然营养繁殖器官进行繁殖外,大多数园林植物可用根、茎、叶、腋茅、萌蘖等进行人工营养繁殖,充分利用园林植物的再生能力,提高 繁殖系数,如竹类可用竹鞭扦插,大岩桐,蟆叶秋海棠可用叶插法繁殖。此外,通过利用温床、扦插床以及温室等设备,几乎终年可进行扦插、分栋、嫁接等无性繁 殖于段,延长繁殖时间,提高繁殖系数。
4.3 提高自然营养繁殖
(1)球茎分割法。对球茎花来说,提高良种繁育系数即提高球茎营养器官的繁殖能力,多数球茎花卉除可利用自然形成的子球繁殖外,都可利用分割的方法来增加繁殖的数量。如将唐菖蒲切割成几块,让每一小块上都带有一个芽眼,这样一个密菖蒲球就可以栽培成几株植物。番红花等植物可在球根的底部切下一部分扦插,让它发根长成子球。球根花卉在种植时,可采用深栽,大株行距等对策,来提高种球产量。
(2)鳞片扦插。百合、番红花等球根花卉,均可用鳞片扦插法繁殖。做法如百合开花后,从母球上剥取鳞片进行扦插,即可从基部长出新根,形成新球,用此新球可再行繁殖。
(3)擦伤法。采用擦伤法繁殖的有风信子等植物。夏天,掘取鳞茎,选用较大球,擦伤底部,从擦伤底部形成的愈伤组织上长出不定芽,形成子球,并将子球在秋天再种植培育,长成鳞茎。至于擦伤的程度,因种类、品种不同而异。
4.4 组织培养
利用园林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及种子的胚,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能快速而大量地得到新的植物体,所以组织培养也是提高良种繁育系数的重要途径。
结 语
综上所述,良种繁育是科研全生产推广中重要一环,优良品种大量繁育,迅速投入生产应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城市园林美化的良种来源。本文就园林植物良种繁育的对策和方法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顾业荣.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分析[J].现代园艺.2011.(9)
[2]韦秀春.关于园林施工与养护的相关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2.(1)
[3]林启荣.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经常忽视的问题[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9.(5)
[4]任红瑛.浅谈园林施工与养护的管理问题[J].现代园艺.2011.(4)繁殖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南高丛蓝莓;组培再生技术;诱导;驯化;激素;基质
中图分类号 S663.9;Q81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119-02
蓝莓(Blueberry)又名越橘,属杜鹃花科越桔属多年生浆果类灌木。喜土质通气、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湿润的酸性沙壤土、沙土或草炭土[1-3]。蓝莓常规繁殖的速度较慢,品种容易退化,利用组培快繁技术,既可加快繁殖速度,又能保持品种种性[4-6],因此本试验对南高丛蓝莓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南高丛蓝莓品种。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灭菌剂对灭菌效果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0.1%升汞浸泡5 min(A1)、10 min(A2)、15 min(A3);5%次氯酸钠浸泡10 min(A4)、20 min(A5)、30 min(A6)。试验以当年生的南高丛蓝莓绿枝枝条作为外植体,流水冲洗2 h后备用。每个处理在升汞浸泡前用75%酒精浸泡30 s,升汞浸泡后用无菌水冲洗5次。
1.2.2 培养条件。以WPM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蔗糖20 g/L,琼脂粉6.0 g/L,pH值5.2~5.4,培养基在121 ℃、131 kPa的条件下灭菌20 min。培养室温度25 ℃,光照强度2 000~3 000 lx,光周期为16 h光照/8 h黑暗。
1.2.3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蓝莓芽诱导的影响试验。设7个处理,分别为:6-BA 2 mg/L+NAA 0.2 mg/L(B1);ZT 1 mg/L(B2)、2 mg/L(B3)、3 mg/L(B4);6-BA 1 mg/L(B5)、2 mg/L(B6)、3 mg/L(B7)。按照各试验设计处理蓝莓茎段,培养45 d后观察正常芽增殖倍数和萌芽外植体数。
1.2.4 不同IBA浓度对试管苗生根诱导的影响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IBA 0.1 mg/L(C1)、0.3 mg/L(C2)、0.5 mg/L(C3)。在1/2 WPM培养基上添加试验设计的不同浓度的IBA,接入试管苗嫩茎的新梢和中段,先遮光培养7 d,后转入光培养28 d后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1.2.5 不同基质处理对试管苗驯化的影响试验。试管苗的驯化选择3种基质:进口泥炭(D1)、泥炭∶黄泥=3∶2(D2)、苔藓(D3),观察试管苗驯化苗生长情况。
1.2.6 组培苗试管外生根试验。由于蓝莓组培试管苗培养时生根慢且生根率低,可采用试管外组培苗生根的方法节约生产成本,以拓展蓝莓试管苗生根途径。在瓶外生根前将继代45 d左右的组培苗移到与驯化相似环境中炼苗7 d左右。扦插前洗净组培苗根部附着的培养基,将组培苗剪成1.5~2.0 cm的茎段,在绿维康系列强力生根A号稀释液中浸5 s后捞出,扦插于苔藓基质苗床上,并立即扣拱棚保湿,20 d后逐渐揭膜通风,40 d后统计生根成活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灭菌剂对灭菌效果的影响
由表1可知,处理A1、处理A4、处理A5灭菌不充分,污染数超过85%;处理A3、处理A6灭菌过度,尽管污染数少,但已经影响到苗的正常生长;处理A2污染率为20.0%,同时萌发的正常芽率也达67.5%,为适宜的灭菌方法。
2.2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蓝莓芽诱导的影响
由表2、图1可知,处理B2效果较好,培养10 d后在外植体基部产生黄绿色愈伤组织,在节处有丛芽生长,培养30 d后,增殖芽数可达5.86倍,且主枝芽多,丛芽粗壮,利于作为生根苗培养;而处理B3尽管增殖芽倍数高,但侧枝芽偏细,以侧枝芽增殖为主,且基部愈伤块大,为褐色;若以处理B2与处理B3交替使用较为理想,既保证增殖苗的质量,又可达到较大的增殖效果;处理B4产生透明状愈伤组织,易形成玻璃苗;处理B5、处理B6、处理B7培养45 d后观察,外植体生长处于停滞状,既不萌芽生长,也未褐化死亡。
2.3 不同IBA浓度对试管苗生根诱导的影响
由表3可知,IBA可有效地促进蓝莓试管苗的生根,其中处理C2有效生根率最佳,新梢生根率可达59%,合计生根率达55.38%,且上部叶片绿色,植株生长健壮,根粗壮而长;随着激素浓度的升高,试管苗基部愈伤组织团越明显,有效生根率下降,根组织疏松。
2.4 不同基质处理对试管苗驯化的影响
由表4、图2可知,处理D1 pH值6.5,驯化苗成活率仅为31.9%;处理D2 pH值5.1,驯化苗成活率达69.3%;处理D3 pH值5.1,驯化苗成活率高达85.2%。驯化60 d后观察,处理D1根系生长差,叶片发黄,苗停止生长;处理D2根系生长中等,驯化苗生长缓慢,生长势不强;处理D3根系粗壮,根群已形成,植株长势良好,苗生长势强,有新生枝叶生成,苗高8~10 cm。
2.5 蓝莓组培苗试管外生根结果
蓝莓组培苗试管外生根试验中,40 d后统计生根成活率为75.3%。瓶外生根1株组培苗可以切成2~3段,扩大了繁殖基数,结合生根成活率,瓶外生根的繁殖速率是瓶内生根的1.7~2.6倍,增加了繁殖系数,加大了繁殖速率。试管外生根情况见图3。
3 结论与讨论
以蓝莓绿枝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消毒与诱导可获得无菌苗,组培苗的继代培养以附加ZT 1 mg/L与ZT 2 mg/L的WPM培养基交替使用为宜,增殖率可达10~15倍,同时也避免长期高浓度激素的累积而产生玻璃苗。试验结果表明,蓝莓试管苗瓶外生根的繁殖速率是瓶内生根的1.7~2.6倍,通过WPM培养基附加适量玉米素获取高增殖倍率的组培苗,结合试管苗瓶外生根,减少组培苗瓶内生根过程,组成了南高丛蓝莓品种高效离体繁殖体系,利于优质蓝莓种苗的工厂化生产。蓝莓是比较难生根的植物,笔者在试验中发现组培苗瓶内生根嫩梢的生根率明显大于中段或基部茎段,即木质化程度越高,组培苗瓶内生根率越低。蓝莓适宜生长的土壤pH值是4.5~5.5,从试验结果看,pH值是试管苗驯化成活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正常生长的组培驯化苗关键在于基质的透气性与保水性,苔藓是有机基质,具有保湿、透气、pH值适宜、使用方便等优点,其自身具有活性因子,利于诱发根系,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根群,并促进其生长。但苔藓也存在含水量大、固定植株力弱、水分易蒸发等缺点,在定植及水分管理上应倍加注意[7]。应保持基质的湿润,合理的温度、湿度和光照调控,苔藓中生长的根系活力强,形成根系群快,能得到优质种苗[8]。优质蓝莓种苗的标准是:植株长势良好,有新生枝叶生成,高5~8 cm,根群发育好,根长2~3 cm,无病虫害。
4 参考文献
[1] 孙阳,魏海蓉,程淑云,等.蓝莓组培苗玻璃化及恢复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3):61-63.
[2] 吴文勇.蓝莓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8(2):50-51.
[3] 张慧琴,谢鸣,梁英龙,等.我国蓝莓研发现状及产业化发展潜在优势[J].浙江农业科学,2009(3):444-447.
[4] 聂飞,韦吉梅,方品武.蓝莓引种试验及筛选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14):16-18.
[5] 范梦婕,文光琴,聂飞,等.蓝莓组培苗配套移栽培育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29.
[6] 文光琴,聂飞,朱忠荣.蓝莓组织培养苗木质量调控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7):14919-14921.繁殖管理论文第4篇
[关键词] 母羊 繁殖障碍 影响因素 处理
[中图分类号] S858.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37-01
引言
作为新疆地区重要的家畜品种,羊无论是在经济性还是在食用性方面都表现出色,经过多年的繁育以及推广,已经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畜牧品种。掌握母羊繁殖过程中的养殖特性,明确母羊繁殖饲养管理技术要点,针对母羊繁殖障碍的因素进行有效的处理,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地区羊群的整体质量,繁育出更多优质的羊群。
1 引起母羊繁殖障碍的因素
1.1 环境气候性不育
母羊的繁殖机能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等环境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会造成母羊繁殖障碍。环境温度对于母羊的繁殖往往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作用,对于繁殖母羊来说,最佳温度是10-15摄氏度,母羊分娩的适宜温度为 7- 24 ℃。如果在此过程中温度波动较大,那么就会造成热应激或冷应激,引起母羊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影响胚胎的发育以及成长。而对于新疆地区来说,昼夜温差以及冬夏温差大,夏天温度最高可以38-40°C,夜晚温度15-20°C,冬季温度可达到-25°C,温度波动极大,这对于母羊的繁殖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1.2 管理利用性不育
母羊管理利用性不育多与饲料总量匮乏、质量不足、营养成分以及矿物质严重不均衡等因素有关。如果母羊在妊娠期不能摄入足够的营养,那么势必会造成胚胎发育不良,导致出生羊羔的初生重偏小和免疫力低下,易患病。同时也会造成母羊的奶水不足,促乳素分泌过多,导致其在使血液中水平较高,影响母羊产后的正常。同时羊圈以及母羊的定期清洁工作也极为重要,如果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对羊圈以及母羊进行清洁、消毒,那么势必会造成寄生虫、病菌等滋生,对于母羊的繁殖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1.3 繁殖技术性不育
对于羊品种来说,由于母羊的症状不如其他家畜表现那么明显,如果养殖户不能及时准确地挑选出母羊而错过母羊的周期,那么势必会造成漏配和错配,导致母羊的不育。对母羊进行人工授精时候,如果育种员输精操作技术不规范、公羊的处理(采精、验精和输精)环节不当、配种器械的清洗和消毒不彻底等,上述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使母羊空胎。以上都是造成母羊繁殖技术性不育的因素。
2 解决母羊繁殖障碍的有效措施
2.1 科学饲养,精心管理
良好的饲养环境是有效降低母羊繁殖障碍的重要措施。应该做到羊舍的清洁舒适与通风良好,在冬季做好保温防寒,夏季做好降温防暑,有效克服新疆地区温差变化较大对于母羊繁殖造成的影响。在气候较低的环境下,可以在羊圈周围搭上塑料大棚或者是有条件的可以通土暖气,进而保证圈舍的温度不至于过低,同时在大棚的顶端开设排气孔,以提升圈舍内部的空气质量。圈舍应该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干燥、采光良好的地区,且该地区应该远离高压电线、公路、铁路以及人口密集的地区。在圈舍采光较好的侧面预留10m2左右的通风、采光以及排水良好的空间。母羊在妊娠后期要加强管理,防止拥挤,并且保证母羊的营养摄入。
2.2 按规程进行饲养
对于母羊繁殖过程中饲养来说,应该采取少量多次的饲养方式,保证母羊始终处于最佳的生理状态。每天应该喂养3-4次,喂养间隔时间以4-5小时为最佳。饲喂青贮饲料要采取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方式,不断提升母羊的采食量,有效提升草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出草料的作用。新鲜的草料要及时喂食,从而避免其大量堆积在一起产生异味或者变质,造成母羊的厌食。在冬季的时候,普通草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质较难满足母羊的生长需求,需将精料与切碎的块根饲料搅拌均匀后作为草料对母羊进行补饲,同时也可以在草料中加入维生素以及矿物质。
2.3 提高母羊繁殖技术水平
根据母羊繁殖实际,严格制定母羊的鉴定、妊娠检查以及配种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母羊繁殖技术操作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做好妊娠后期母羊的接产、助产准备,及时对产后母羊的病情进行治疗。畜牧部门大力宣传母羊繁殖的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先进的母羊繁殖技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准确地对母羊进行鉴定,配种时机把握恰当,在母羊的盛期进行输精配种,避免漏配、错配等现象的发生,进而提高母羊的繁殖率。
2.4 加强疫病防制工作
为了有效避免母羊繁殖少患疾病,应该每天定期进行消毒。要求有兽医防疫人员,每隔10-12小时按时对于羊圈舍进行消毒清理,从而及时杀灭羊圈中残留的各类病菌。对于圈舍进行系统的通风、消毒。注重对于母羊圈舍的饲槽、水槽进行消毒,最后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消毒,要求不低于三天一次的频度进行消毒。做好疫病的防控,可以将各类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鑫发.解决母羊繁殖障碍的有效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3,(12).繁殖管理论文第5篇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根据“动物繁殖”课程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岗位为核心,企业要求为导向,让学生不仅具备繁殖岗位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宽口径和较强专业素养,可以和企业零距离接轨的技术型人才。本文通过岗位设计要求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并以课程设计为基础探讨实训基地的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
畜牧兽医;动物繁殖;实训基地
动物繁殖是主要研究动物繁殖生理,满足家畜繁殖工岗位要求,通过学习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满足集约化、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任务。基于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职业性和岗位性为目标人才,所以在课程设计上以满足岗位任务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就业前的职业能力,以实训基地为实训场地,让学生参与猪的生产、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互对接的形式,为企业输送人才。
一、课程设计
“动物繁殖”课程设计的理念是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所需的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本着教学环节与生产岗位相吻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以繁殖基本知识为基础,关键技术为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着猪场采精员、品质鉴定工、配种员、接产员、各功能区技术员等工作岗位,课程内容上设计种公畜的选择,公猪的调教和采精;围绕着品质鉴定工,课程内容上设计了稀释液的配制,的稀释,的密度检查,畸形率检查,的保存与运输;对于配种员的岗位,设计了母猪的鉴定与配种,种母畜的选择等;接产员设计了母猪的妊娠诊断,母猪的接产助产及新生仔猪的护理,母猪舍的体况管理(BCS),育成育肥舍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的标准与选择等课程。并结合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实际,将疫苗免疫程序,生物安全,以及各个生产单元的饲养管理流程融入课程的实训中。
二、课程目标
通过实训基地与教学合作,融合并带动繁殖专业的人才培养,推动动物繁殖专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等基地,健全实训合作办学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发学院办学活动。“动物繁殖”的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繁殖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等繁殖技术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各畜禽养殖场、育种场及相关部门繁殖工的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方法,教师通过网络学术平台查找动物繁殖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补充到教案中去,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国内外动物繁殖专业的研究动向,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收集相关的动物繁殖实际操作的教学视频,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演示实验操作流程,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学习有很实际的价值。注重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建设,其中包括对课程简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新闻动态、远程链接、实践教学和在线答疑等模块。其中“远程链接”可以直接和实训基地链接,在上课的同时就能让上课的学生和实训基地的内容直接链接,学生和老师可以直接对话,实现现场交流的高效率教学效果。“新闻动态”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动物繁殖知识动态。“在线答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即讯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我学习。
四、课程实施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理论学习后,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训基地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中学”,在各个岗位中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重点是母畜的鉴定与输精方法;公畜的采精方法及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填鸭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以往的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总是先讲解试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改革后教师针对试验先设计试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再审查学生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通过,学生则按照方案要求来操作。如以“猪的颗粒冻精”为例,教师只对颗粒冻精解冻后的成活率达标作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过程,要求最后结果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果不达标,则要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以“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实施,要求学生按岗位分组,按照养殖场的规定作息时间,完成填写实训记录,使学生能够学到企业所要求的技术,经过训练学生能够毕业后在养殖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在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猪的人工授精,品质检查,手握法采精,鉴定与妊娠诊断,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积极接纳毕业生实习,将基地建成“教学的课堂、实习的车间”。
五、实习成绩的评分标准
实习期间的成绩不仅要查看学生个人的实习报告,还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实结,以小组长实习汇报的形式给予评价分数。在实习之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并设小组长。根据各组在实习期间的动手能力、实习报告认真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通过分组制评定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投资兴建的产学研及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位于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内,总占地面积1km2。示范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保持了里下河地区风光特色,遵循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律,以牧为主,农林牧渔相得益彰。产学研区由种猪、水禽、宠物这三大产业组成。养猪教学实训主要集中于部级姜曲海种猪场完成,该猪场是江苏省首批农业资源保种场之一,2008年由农业部正式授牌,成为首批部级种质资源保种场。目前种猪场有专兼职人员21人,硕士、博士构成的专家顾问5名。学生在猪场顶岗实训一个月,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种和优质瘦肉猪研发工作。猪场采用全封闭、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成内设采精室、品质检查室。这两个实训室可以让学生完成公猪的采精,品质的检查,的分装,的稀释,的保存与运输工作。猪场设有母猪舍、产房、配种舍、公猪舍、保育育肥舍、公猪运动场、种猪性能测定站等设施。在配种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期的生理特征的识别、最佳配种时机的判断、传统的子宫颈人工授精、最新的子宫内深度人工授精、初期妊娠诊断的判定等操作;在母猪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妊娠各个阶段的体况进行饲料调节,以及妊娠阶段不同时期的疫苗接种工作。在产房内对产后母猪以及哺乳仔猪的各项管理操作,包括母猪产后的饲料渐进性的加量饲养管理方法,母猪分娩时的各种助产手段,新生仔猪的看护管理,以及产房内母猪以及仔猪的疫苗接种方法以及正确操作。在公猪舍内可以完成种公畜的选择、饲养、护理调教、采精等工作。在保育舍进行断奶仔猪期减少应激反应的各项管理操作以及防疫流程。在育成/育肥舍进行种猪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标准的培训。
七、实训课程的建设
示范园作为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学生在养殖场定岗实习期间,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讲师和技术导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握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当中手把手教会学生养殖技术,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零距离就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工学研融合”“双元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前店后校”为主体的多样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者:陈静波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响英,等.农业高职院校“动物繁殖”课程岗位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通讯,2014,(3):64-67.繁殖管理论文第6篇
关键词: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死亡率;繁殖率;蜕皮率
中图分类号:S4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0-239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0.022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外来植物入侵对中国的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严重的危害[1]。同时因为化学农药具有稳定性强且不易降解等特性,导致其容易通过食物链富集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以及容易在环境中大量积累对环境造成污染[2]。目前,已有学者着手研究利用外来入侵植物开发有利用价值的生物农药[3]。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常见的外来入侵植物,能够迅速蔓延并覆盖当地植物,通过覆盖作用竞争光照、水分及营养,从而使当地植物受到危害甚至死亡[4]。近年来的研究除了如何防控薇甘菊之外还主要集中在植物化感作用以及抗虫抗菌方面[5]。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生长旺盛,种群中很少有其他杂草且很少遭受病虫害,所以一直被作为植物化感作用[6,7]以及植物抗菌性研究[8]的对象。抗虫研究已证明,三裂叶蟛蜞菊的提取物对蚜虫成虫具有一定的趋避作用与触杀作用[9,10]。本文以薇甘菊与三裂叶蟛蜞菊的粗提液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被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内吸后对莴苣指管蚜(Uroleucon formosanum)的影响,以期为利用外来入侵植物资源进行生物农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2014年2~5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植物学实验室进行。
1.2 试验材料
薇甘菊、三裂叶蟛蜞菊、黄鹌菜、莴苣指管蚜均采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植物营养液使用简化后的霍格兰式[11]植物营养液,配制方法如表1所示。各成分混合后,取原液1份,加去离子水3份进行稀释即为所需的植物营养液。
1.3 材料处理
将采集到的三裂叶蟛蜞菊和薇甘菊洗净、晾干后剪碎于研磨皿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充分研磨后,用纱布包裹挤压得到粗提液,抽滤后配制成2.5%、5.0%、7.5%浓度的溶液保存于4 ℃冰箱备用;将植物营养液加入1%琼脂配成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凝固。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采用植物内吸作用[12]保证粗提液在黄鹌菜茎中被蚜虫取食。再把茎插入含植物营养液的琼脂中维持茎的生存。
试验I:将截短约为5 cm的黄鹌菜嫩茎,分别浸泡在2.5%、5.0%、7.5%的薇甘菊粗提液和清水中8~10 s,取出后用吸水纸吸除茎缘液滴,晾干后45°斜插于含霍格兰式植物营养液的琼脂中。
每个培养皿随机挑选大小基本一致的莴苣指管蚜成虫10只,置于黄鹌菜嫩茎上。盖上保鲜膜,用针在保鲜膜上扎出透气孔,标记后放置在25 ℃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各浓度处理和清水对照均设5次重复,共20个培养皿。
试验II:将截短约为5 cm的黄鹌菜嫩茎,分别浸泡在2.5%、5.0%、7.5%的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和清水中8~10 s,取出后用吸水纸吸除茎缘液滴,晾干后45°斜插于含霍格兰式植物营养液的琼脂中。
选取10只1~4 d大小相同的莴苣指管蚜幼虫,置于黄鹌菜嫩茎上。盖上保鲜膜,用针在保鲜膜上扎出透气孔,标记后放置在25 ℃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各浓度处理和清水对照均设5次重复,共20个培养皿。
1.5 数据记录与处理
试验I:每隔24 h观察一次,记录成虫死亡数、新生蚜虫数、幼虫死亡数,直至所有蚜虫死亡。
试验II:每隔24 h观察一次,记录幼虫死亡数、幼虫蜕皮数,直至7.5%浓度处理蚜虫全部死亡。
采用Excel软件处理数据、SPSS 19.0软件分析幼虫蜕皮率的差异显著性。死亡率、繁殖率和蜕皮率计算公式如下:
死亡率=■×100%
繁殖率=■ ×100%
幼虫蜕皮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薇甘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成虫死亡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第1天,未发现有蚜虫死亡。第2天开始,莴苣指管蚜成虫出现死亡,第2到第6天内任意一天,各浓度处理蚜虫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0.0%),其中5.0%和7.5%处理蚜虫的死亡率均高于2.5%,但5.0%比7.5%高,浓度为5.0%时蚜虫的死亡率达到最高值,第7天开始莴苣指管蚜成虫全部死亡。第2天到第6天,各个浓度死亡率依次为:5.0%>7.5%>2.5%>对照。
2.2 薇甘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死亡率的影响
由图2可知,0到第2天,未发现有莴苣指管蚜幼虫死亡。第3天开始,莴苣指管蚜幼虫出现死亡,第3到第7天内任意一天,各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均高于对照(0.0%),其中5.0%和7.5%处理的幼虫死亡率均高于2.5%。其中,浓度为5.0%处理的死亡率高于7.5%,达到最高值。第8天开始,莴苣指管蚜幼虫全部死亡。第3天到第7天,各个浓度死亡率依次为:5.0%>7.5%>2.5%>对照。
2.3 薇甘菊提取液对莴苣指管蚜成虫繁殖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第1天开始,蚜虫开始繁殖,第1到天第3天,对照(0.0%)和2.5%处理的成虫繁殖率基本相当,5.0%和7.5%处理的成虫繁殖率基本相当,对照和2.5%处理的成虫繁殖率均高于5.0%、7.5%。第3天开始,5.0%和7.0%处理的蚜虫停止繁殖,对照和2.5%处理的蚜虫继续繁殖,第4天开始,对照和2.5%处理的蚜虫停止繁殖。浓度为5.0%时,蚜虫在繁殖期内繁殖率最低。从第1天到第3天,各浓度繁殖率依次为:对照>2.5%>7.5%>5.0%。
2.4 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死亡率的影响
由图4可知,0至第3天对照(0.0%)未出现死亡,到第4天才出现少量死亡。但第0天开始3个处理浓度均出现死亡,其中7.5%的死亡率最高,在第5天全部死亡。第0到第3天2.5%比5.0%死亡率略高,第4到第5天5.0%死亡率超过2.5%。综合5天的结果,各个浓度的死亡率依次为:7.5%>5.0%>2.5%>对照。
2.5 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蜕皮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对照(0.0%)蜕皮率略高于2.5%处理,低于5.0%和7.5%。综合5 d的蜕皮率,各浓度蜕皮率依次为:7.5%>5.0%>对照>2.5%。但是显著性检验显示各个浓度蜕皮率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分析
为了探索薇甘菊的生物防治潜力,已有试验进行了薇甘菊的抗虫研究,并已经证实薇甘菊提取物对许多害虫有触杀和趋避作用,但是目前试验尚没有涉及对蚜虫影响的研究。由试验Ⅰ可知,薇甘菊粗提液具有控制蚜虫种群数量的作用,表现为莴苣指管蚜成虫和幼虫死亡率上升,成虫繁殖率下降,本试验结论扩充了薇甘菊的抗虫范围。试验结果显示,7.5%比5.0%浓度死亡率低,7.5%比5.0%繁殖率高,推测高浓度粗提液可能会引起蚜虫的拒食效应。冯惠玲等[13]人研究发现菜青虫(Pierisrapae Linne)、小菜蛾(Plutella xyllostella)幼虫均对薇甘菊乙醇提取物有显著拒食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三裂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蚜虫成虫具有触杀和趋避作用,但是尚没有涉及对蚜虫幼虫影响的研究。蜕皮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昆虫通过蜕皮来满足生长需要与适应新的环境[14]。观察蚜虫的蜕皮率变化可以推测蚜虫幼虫生长的变化。由试验Ⅱ可知,三裂叶蟛蜞菊粗提液对莴苣指管蚜幼虫具有胃毒作用,高浓度的粗提液会使蚜虫幼虫死亡率上升,但蜕皮率上升不显著。试验中,2.5%前期死亡率比5.0%高的现象,推测高浓度粗提取液会引起蚜虫的拒食效应,周琼等[10]研究发现蚜虫对三裂叶蟛蜞菊乙醇提取物有拒食作用。
本试验未确定两种植物粗提液中对蚜虫影响的主要化学成分,但是根据已有试验[5,15]可知两种植物主要抗虫成分为生物碱、甾体和萜类。由于内吸物质在植物体内代谢较为复杂[16,17],为了为内吸农药提供更完整的参考,还需要在完整植株上进行内吸试验,以明确各有效成分间有无协同、增效、拮抗作用,以及对植物、动物有无不利影响。本试验使用的蚜虫为南方常见的莴苣指管蚜,过于单一,为了形成更为完整的理论,还需通过不同植物对多种害虫进行试验。
参考文献:
[1] 李振宇,解 焱.中国外来入侵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88.
[2] 宋仲容,高志强,何家洪,等.农药研究现状及应用评述[J].农机化研究,2007(7):10-13.
[3] 缪绅裕,李冬梅.广东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危害与防治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5):414-418.
[4] 黄忠良,曹洪麟,梁晓东,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31-138.
[5] 王志远,莫 男,田先娇,等.外来植物薇甘菊的开发利用前景[J].杂草科学,2013,31(3):8-11
[6] 陈少熊,江贵波,黄丹莹,等.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对蔬菜的化感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9):77-78.
[7] 江贵波,陈少雄,黄丹莹,等.几种植物水提液对杂草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0,26(2):292-295.
[8] 江贵波,陈 实,曾任森,等.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905-908.
[9] 陈泽坦,符悦冠,骆焱平.蟛蜞菊抽提物对花生蚜忌避及毒杀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3,24(3):51-53.
[10] 周 琼,梁广文,曾 玲,等.多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桃蚜和萝卜蚜试验种群的控制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56-1360.
[11] 刘树生.介绍一种饲养蚜虫的方法――新的叶子圆片法[J].昆虫知识,1987,24(2):113-115.
[12] 曹 骥.内吸杀虫剂[J].昆虫知识,1956(2):61-63.
[13] 冯惠玲,杨长举,张 兴,等.薇甘菊对昆虫和病原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4):82-85.
[14] 许 可,唐 明,沈璐辉,等.昆虫蜕皮行为的生理生化行为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01,44(2):244-251.
[15] 林碧芬.蟛蜞菊活性成分分离及抑菌作用研究[D].福州:福建林业大学,2010.繁殖管理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 分株是将带有根系的幼苗进行移栽繁育的过程;扦插是利用枝条或无根分蘖、腋芽通过扦插培育种苗的技术;组织培养是利用培养基大量繁殖种苗。特介绍利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繁育方法进行芦荟种苗繁育的技术关键。
芦荟由于雌雄花开放时间不一致,授粉不亲和,故而结籽少,发芽低,甚至不结籽,因而种子繁殖很困难且繁殖速度慢。生产上常用分株、扦插和组织培养等方法进行繁殖。
1分株繁殖
芦荟产生分芽或分蘖主要在春、夏、秋三季,最佳分株期是4~6月份。一般待小苗长到2~3片叶时,就应及时进行分株移栽,分苗时注意不伤母株,小苗尽量多带土带根。在分株繁殖过程中,具体操作技术可分2种。
1.1剥离幼株,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
将带有幼根的幼株直接从母体剥离下来,移栽到苗圃或生产田中。刚移栽的幼苗,由于脱离了母株,营养供应来源发生了变化,自生根尚未扎入土壤,会出现一个营养不足的“饥饿时期”。如受到烈日照射,苗色呈红褐色,外叶干缩,这是芦荟移栽后的“缓苗现象”。此时的技术关键是采用适当遮荫,这样可缩短缓苗时间,促进芦荟恢复生长。有些地区先将芦荟幼苗从母株上剥离出来,然后摊在地上,在通风处干燥数日,使其剥离伤口完全愈合后再作定植,这样可以促进植株发根和缓苗,缩短缓苗期,减少芦荟幼苗死株。
1.2幼株与母株分离但不分开
用分株刀将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但不要,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15d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达到完全自养状态,再将幼苗带根带土移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一遍定植水。此法基本上无缓苗期。芦荟幼苗生长快,在春秋夏季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比较费工。
2扦插繁殖
2.1茎穗扦插
在芦荟生长期采用生长充实的主茎或侧枝,剪取顶端短茎10~15cm作为扦插材料,或用采收芦荟叶片后形成的“秃杆”老龄植株断茎后扦插。为避免枝条切口被杂菌感染和促进生根,扦插枝条取下后,置于通风干燥处使伤口愈合收干,然后进行扦插,插入深度为6~8cm,扦条经过25d左右就会生根。插入土壤后决不能浇水,因为扦插早期的水分供应靠自身,直至水分将要用竭时,才开始根端发根。出根前,叶子会因水分消耗失去绿色变成茶色,而且枯萎翻卷,但当根长出后,叶子又会再度返青。通过观察叶色变化可了解根部的生长情况。根长出后开始浇水,过早浇水会使土温下降,影响发展,甚至造成根部腐烂 。
2.2分蘖、分芽扦插
用未形成根的分蘖、分芽扦插繁殖是芦荟繁殖的一种主要方法。此方法成本低,繁殖较快,成活率基本上达到100%,由苗期到成株时间周期短。技术关键:①扦插基质。用蛭石加珍珠岩(2∶1)或蛭石加珍珠岩加草碳(1∶1∶1)或河沙等作扦插基质。②扦插条件。温度15~28℃,湿度75%~85%为最适宜。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5℃,高温不能超过38℃以上,否则不适合生根,甚至出现烂苗。春夏秋季均需遮荫,夏季遮光率70%~80%,并且要经常喷雾降温。③扦插方法。将无根的分蘖和叶腋处的分芽放在阴凉处进行晾放处理,夏季0.5~1d,春秋季2~3d,待伤口稍干后扦插,或用生根剂处理后扦插。④扦插管理。扦插后要喷透水,以后见干见湿。生根后,可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在苗床上培育2个月左右即可出圃定植。
3组织培养
3.1材料准备
取嫩茎尖部分作为外植体,在清水中冲洗数次,再用洗 涤剂漂清,进入接种室。先用70%的酒精浸30min,然后用10%的漂白粉溶液消毒10~15min,再用无菌水洗6~7次,即可作为接种材料。
3.2接种
将接种材料切成0.5~1cm的小段,在超净台上的火焰控制范围内,将其接种在已准备好的培养基上(MS+BA2+IAB 0.1)。
3.3试管增殖
在温度25℃、光照12h的恒温室中培养,经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将已分化出芽的材料通过继代培养而大量增殖。20d为1个周期,1个周期可达到10倍以上的增殖量。
3.4生根培养
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以上,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小苗和基部愈伤组织,15~20d可生根。不足2cm的小苗连同愈伤组织转接在增殖培养基上,继续增殖。繁殖管理论文第8篇
摘要介绍了提高后备母猪生产效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后备母猪的培育、繁殖母猪选择和精细化饲养管理、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母猪繁殖周期,以为提高母猪生产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技术措施
母猪年生产力是指繁殖母猪头均每年提供出栏肉猪数,或头均每年提供育成仔猪数。母猪繁殖力是繁殖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这是一项综合性指标,需通过提高良种覆盖率、母猪群体质量、配种受胎率、产仔数、育成率、仔猪断奶重、育肥日增重等一系列指标来实现[1-3]。繁殖母猪生产效率是决定养猪场(户)经济效益的基础,培育后备母猪、选择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繁殖母猪、饲养哺乳仔猪、建立高产母猪群和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是提高繁殖母猪生产效率、实现繁殖母猪高产高效养殖的技术关键。
1后备母猪培育
断奶时选留下来的后备母猪,可按生长育肥猪进行饲养管理,不需要专用后备母猪饲料,不限制饲养,让其自由采食至180日龄,体重80kg左右。180日龄以上,体重80kg以上的后备母猪可适当限制饲养和补充一部分青绿饲料,以锻炼猪的胃肠消化功能,防止母猪过肥而引起不发情、不孕症。饲养方式采用群体饲养,每群4~6头,平均每头猪有2m2的活动面积,可以进行诱情刺激。210~240日龄,体重在100kg以上的后备母猪,经鉴定符合种用者可在第2次发情时配种。
2繁殖母猪选择
已配种受孕的后备母猪在1岁龄左右产第1胎,根据第1胎的产仔性能初步选出种用的繁殖母猪,到产第2胎后,再依据母猪年繁殖力选出生产力高的繁殖母猪作种用,淘汰生产力低的繁殖母猪[4]。
3繁殖母猪精细化饲养管理
繁殖母猪的饲养水平和哺乳期对仔猪的初生重、断奶窝重、成活率、肥育日增重以及母猪连续生产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母猪的繁殖周期分空怀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至发情配种间隔期四部分,其中妊娠期时间最长,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75%左右,哺乳期次之,约占母猪繁殖周期的15%左右。因此,做好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的精细化饲养管理,对提高繁殖母猪年生产效率尤为重要。
3.1妊娠母猪饲养管理
妊娠期标准日粮供给量只占哺乳期的1/2,要遵循“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原则。
3.1.1妊娠前期。配种后1~30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保胎。要供给妊娠前期母猪专用饲料,日粮饲喂量控制在1.8~2.0kg之间,每天适当喂给优质青绿饲料,以增加母猪的饱腹感,补充部分维生素。
3.1.2妊娠中期。配种后31~90d要调整好母猪的体况,饲料继续供给妊娠前期母猪饲料,日粮喂给量控制在2.0kg左右,但可以多饲喂一些优质青绿饲料,除增加母猪饱腹感外,还可以补充更多的维生素,防止便秘、无乳症。有条件的可每日安排母猪自由运动1h,达到增强体质、减少难产的目的,对母猪不要大声吆喊、鞭打、追赶等。
3.1.3妊娠后期。配种后91d到产前3d,饲养管理的重点是提高仔猪初生重和减少母猪产后体失重。饲料由妊娠前期调换成妊娠后期饲料,日粮可根据母猪体况每日增0.5~1.0kg饲喂量或每日补喂200~250g动物脂肪,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乳脂率和仔猪的成活率。母猪应单圈饲养,防止因机械挤压引起流产,但可以适当驱赶运动,减少难产[5]。粪便干燥的母猪可在饮水中或日粮中加适量的轻泻剂。
3.2临产母猪饲养管理
做好母猪产前、产后监护工作,防止母猪难产,缩短产程,减少仔猪不必要的死亡,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在母猪分娩前7d将产房、产床、饲槽及仔猪保温室冲洗干净并作严格消毒,使产床干燥、卫生、保温,检查饮水器是否完好,并将管内存积的脏水放掉。分娩前5d把母猪赶入专门设置分娩的产床舍,使母猪适应新的环境。母猪在分娩前3d应将母猪腹部、阴部清洗干净并作消毒,饲料喂量减少一半并在饮水中添加适量轻泻剂,以防母猪因胃肠容物过多和便秘压迫子宫引起早产、难产。接近预产期时要做好接产所需用具准备工作,如酒精、碘酒、装仔猪箱子、保温设备、抹布、剪刀、钳子、催产素、助产器械等。母猪分娩时要做好接产工作,防止母猪、新生仔猪发生意外,减少不必要的死亡。对新生仔猪要做好“掏、擦、理、剪、烤”5个环节的护理。小猪出生后立即用抹布将嘴、鼻中的黏液掏出;再将仔猪身上的黏液尽快擦干,使仔猪得以正常呼吸,促进血液循环,让其早吃到初乳;若遇到脐带不脱离母体时,双手配合慢慢将脐带理出,将脐带内的血液向仔猪腹部方向挤压,然后在离腹部三指宽(4cm)处把脐带剪断或用手指扭断,断处用碘酒消毒,若断脐时出血过多,可用手指捏住断头,直至不出血为止;用小钳子剪掉仔猪嘴中四颗犬牙,防止咬伤母猪乳头,发生乳腺炎;最后将新生仔猪置于红外线灯下或保温箱中,防止仔猪在寒冷季节被冻死。若遇母猪难产,可注射催产素,对催产素无效者,采取手术助产,以尽量减少仔猪的死亡。母猪分娩结束后肌注氯前列烯醇,使子宫内胎衣碎片彻底排出,对母猪断奶后再发情十分有利。在产后2d内,每日肌注一次抗生素可预防母猪子宫炎的发生。
3.3泌乳期母猪饲养管理
母猪产后不要急于饲喂,待休息1~2h后先喂给一些加少量食盐的热麸皮水,直至体力得到一定恢复后,再开始喂哺乳期母猪专用饲料。泌乳期则可充分饲喂,根据产后母猪的采食量、泌乳量逐渐增加饲料,直至哺乳期结束前的2~3d开始减料,喂量为哺乳期的1/3~1/2。断奶当天母猪停喂饲料,避免发生乳腺炎,然后恢复空怀期的限量饲养。一般情况下母猪断奶后3~5d发情,发情后即行配种。
4哺乳仔猪饲养管理
4.1 固定乳头,早吃初乳
仔猪生下来掏净嘴、鼻中黏液,擦干被毛,断脐,断犬牙后应立即哺乳,待母猪分娩结束时,全窝仔猪都应吃过足够的初乳。初乳营养丰富,且含有抗体免疫球蛋白,可增强仔猪的抵抗力。母猪不同位次乳头其泌乳量不同,所以全窝仔猪降生后即可训练固定乳头,将弱小仔猪固定吃中、前部乳头,强壮仔猪固定吃后边的乳头,坚持人工辅助训练2d,一旦仔猪认定相应乳头后,在整个哺乳期便不会改变,以使仔猪生长较均匀。
4.2保温、防冻,确保成活率
新生仔猪的组织器官和机能尚未成熟,体内含大量水分(80%以上),脂肪含量极少(1%~2%),皮下脂肪层薄且多为结缔组织,被毛稀少,抗寒能力弱,若无保温措施,直接裸露在低温外界环境中,仔猪散发大量体热,往往发生低血糖,很容易被冻僵甚至冻死,所以在严寒季节产仔时,除迅速擦干被毛外,还需及时放入保温箱或创造新生仔猪适宜温度的环境条件。仔猪适宜的环境温度为:初生后6h内为35℃,2~4日龄为30~32℃,5~7日龄为28~30℃,8日龄以后22~25℃。防寒保温的措施方法很多,各地可根据当地母猪产房的条件进行,但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必须达到不同日龄仔猪所需的适宜温度条件。
4.3补铁制剂,防贫血症
初生仔猪每天平均需要7~11mg铁,由于母乳中铁含量低和缺少造血元素(铜、铁、钴),维持不了仔猪血液中血蛋白、肌红蛋白的正常水平,红细胞数量随之减少,致使仔猪因缺铁而常表现贫血症状,生长快的仔猪常因缺氧而突然死亡或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诱食困难,易并发白痢、肺炎,所以对新生仔猪补铁,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措施。补铁的方法很多,但常用且效果明显的则是在仔猪出生后2日龄肌注1mL含铁100mg并含有VA、VD、VE等复合成份的铁制剂,如右旋糖酐注射液等。大量生产实践证明,哺乳仔猪2次补铁与1次补铁效果无明显差异,所以只需补1次即可。
4.4强制补饲,提早断奶
早期断奶后的仔猪直接利用饲料中的营养,比通过母猪更为经济。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仔猪断奶前若能累计采食500g以上饲料,断奶后就能减轻由于饲粮抗原过敏反应引起的小肠绒毛萎缩、损伤。母猪产后不早于21d断奶,就不会导致以后的繁殖障碍。仔猪满21日龄,体重不小于5kg,生长发育正常,有一定抵抗力,人工培育不会有多大困难,所以仔猪一般适宜在21~35日龄断奶。哺乳期20日龄内的仔猪一般在母乳供给良好的情况下无自动采食饲料的愿望,若要21~35日龄早期断奶的仔猪在哺乳期采食500g以上饲料,仔猪在8日龄就必须采取人工强制补饲饲养,其方法可用适量乳猪料加少量开胃诱食精和水拌湿后,采用人工强制的方法糊于仔猪口腔上腭,让其慢慢咀咽,每日3次,连续3~5d后仔猪便可自由采食,此期间要注重仔猪的保健工作。
5建立高产母猪群
调整优化猪场母猪的胎次结构,是建立高产母猪群的基础。母猪群中合理的胎次结构以产仔猪相对较少的第1~2胎青年母猪占30%~35%,产仔猪相对较多的3~6胎母猪占60%,产仔猪逐渐减少的7胎以上的母猪占5%~10%为宜。根据各猪场母猪品种的繁殖性能、饲养水平,对繁殖力强的高胎母猪可适当增加数量。
6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母猪的繁殖周期由妊娠期、哺乳期、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组成,其妊娠期平均114d是相对稳定的,而哺乳期长短则可以改变,推行仔猪早期断奶(一般以21~35d为宜),可缩短母猪的哺乳期,使母猪早发情早配种,是缩短母猪繁殖周期的关键。做好哺乳母猪饲养、保健,保持母猪断奶后具有良好的体况,断奶后体失重减少(控制在15kg以内),可缩短母猪断奶后至配种间隔期,有利于下一繁殖周期配种。一般母猪断奶后3~5d就会发情,7d内可配上种。
7参考文献
[1] 张明海.提高母猪繁殖效率的技术措施[J]中国猪业,2009,33(3):40-41.
[2] 朱乃洲.提高母猪生产效率的特效方[J].农村百事通,2008(14):48.
[3] 郁富慧.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J].河南畜牧兽医,2009(10):21-22.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