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总觉得别人的解决孩子厌学比自己的好,该怎么办?

2019-02-09 19:49
来源:
老梁讲育儿
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聪明?作为家长,我们做到这5件事了吗
宝宝智商的决定性因素主要由于遗传或者后天的刺激因素,遗传的问题我们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只能够通过后天来培养,后天的教育比遗传因素更加重要。
想要提升宝宝的智商,我们可以做这5件事:
1.先了解智力有分别呢?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能够背一些唐诗或者英语单词,就代表孩子很聪明。其实这种方式仅仅只能够提升孩子的记忆力而已,记忆力只是智力的一部分,智力还包括想象力、理解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开发孩子的智商应该要从多方面入手,均衡培养,才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智力。
2.发展孩子的动作
可以培养孩子手脑的协调能力,比如说让孩子拆卸玩具,再组装在一起。还可以让孩子养一些小动物,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爱心,还能够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3岁之前的孩子,我们可以先给孩子不同质感的东西,让孩子触摸,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皮层的运动神经是一致的。
可以多让孩子拿一些小东西,有的孩子比较闹腾一些,喜欢在地上摸爬滚打,大家可能会觉得地上太脏了,会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这些行为其实都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提升孩子的智商。像我们小时候,也会在泥地或者土堆上玩耍,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所以,这方面的卫生问题,大家可以不用担心。只不过在孩子玩耍之后,要记得清洁卫生就好了。
3.语言发展
父母还需要不断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多让孩子跟自己年龄大的和同龄人多进行交流。对于同龄人来说,跟孩子比较有共同的语言,让孩子跟年龄大的人玩,对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提升。
4.阅读和交流
阅读也是培养孩子智力的关键因素,因为阅读能力越高的孩子,他们所学的东西比较快。而且在婴幼儿时期,他的词汇量越丰富,他所学的知识就越多。
所以,我们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的时候,就应该多和多进行一些交流,不管孩子能够能够听得懂,就是塑造出这种交流的氛围。
5.母乳喂养
在国外有一个研究机构,针对一百多名全母乳和半吃母乳半奶粉孩子进行了调查,发现用母乳喂养出来的宝宝更聪明。如果说实在没有办法,母乳不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在孩子1岁内,多给孩子补贴。
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如果孩子长期缺铁的话,孩子等到10岁之后,孩子的运动神经和认知能力会比同龄的孩子低一些。
以上5种提升孩子智力的方法你学会了吗?培养孩子的智力,要从娃娃开始抓起。
最后,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欢迎关注老梁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为什么家长总忍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究竟给家庭教育带来了什么?天下苦“别人家的孩子”久矣!你一定对以下对话不陌生:“你瞧人家某某某,为什么你就不成?!”“为什么总是别人家的孩子好?”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总是乐此不疲地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比,或者把孩子当成自己炫耀的对象。当孩子表现优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胜同龄人时,家长便满心欣喜,到处吹嘘,但只要一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便免不了要数落孩子的不是。对于那些从小被比到大的孩子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决定自己得到表扬还是批评的标尺,是始终笼罩在他们头顶的乌云。为什么作为家长总忍不住拿别人家的孩子当参照?利用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究竟能否给自家孩子带来积极的改变?本文将围绕与“别人家孩子”相关的教育问题展开讨论,对家长发出的疑问逐一作出解答。“我并不想否定孩子,只是希望用这样的方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励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有错吗?”社会比较未必对孩子有利无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考试,还是几千人报一岗的求职应聘,要想不在激烈的竞争中落败,就必须时刻衡量自己与对手的相对高低,以确保自己的优势,这种以他人作为比较尺度进行自我评价的过程,也被称为社会比较。相比心智稚嫩的孩子,家长往往对于孩子与同龄人的竞争更加敏感,对于别人家孩子的时刻关注,同样是在进行着社会比较。家长希望将社会比较的结果呈现给孩子,鼓励孩子向好的榜样学习,也许初心是好的,但这种比较不仅未必能达到鞭策孩子进步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需要、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当这三种基本需要被满足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强大的自驱力,推动人不断完善自我。将别人家孩子拿来与自家孩子对比的父母,有可能忽视了对孩子这三种需求的满足,因此非但对孩子无利,甚至可能有害。1.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影响亲子关系——违背归属需要家长在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时,往往很难做到心平气和,语气中有意无意会表露出指责、抱怨等消极情绪,孩子听了自然会感到委屈:明明我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只会一味地夸奖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我的努力、我的优点他们永远看不到?社会比较批评会让孩子压力剧增,失去安全感与价值感。另一方面,若家长持续处于不满、焦躁等糟糕情绪中,动不动就发脾气,势必会波及配偶和孩子,影响到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应该是温暖安全的港湾,而不是硝烟四起的战场。久而久之,孩子会讨厌父母,甚至选择逃离这样的家庭环境。2.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违背胜任需要那些称赞别人家孩子的话语背后,其实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号: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就不行?人无完人,孩子总会有不如别人之处,长期面对父母无休止的比较和否定,孩子只会不断在挫败中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产生自卑、逃避的想法——“我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不然还是不要尝试了吧,反正也会失败”,甚至是自暴自弃——“既然无论我怎么做都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那我干脆什么都不做了”。这也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也就是说,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有能力胜任、能够取得成功的,因此干脆放弃一切努力尝试和表现自己的机会。3.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参照,限制孩子自由发展——违背自主需要自主需要是自我决定理论中激发内在行为动机最关键的一种需要。所谓自主,指的是个人依据自己的真实意愿,以自我调控的方式决定该作出何种行动,而不是被动接受指挥。家长在以别人家的孩子为模范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其实就等同于在向他们灌输“这样做是好的,你不这样做就是差的”“你应该成为这样的人”等以家长为中心的价值观,作为孩子只能被迫向父母的主观意愿靠拢,否则就是不听话、不让人省心的。其实,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可能百分之百朝着家长期望的方向发展,更不可能被复刻成为“别人家的孩子”的样子,若真是那样的话,孩子将不再是他自己,而是一台没有思想的定制机器人了。“我知道不应该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但我一看到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就忍不住想唠叨几句,这是为什么呢?”警惕自我投射的暗中操纵家长通过社会比较批评来教育孩子的行为,除了可能来自在成长过程中从父辈那里习得的教育模式,还可能是家长内心的自我投射在起作用。投射效应指的是个体错误地把自己的情感、想法、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所形成的认知偏差,当个体处于不利境地时,作为自我防御机制的投射行为更容易出现并发挥作用。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出类拔萃、不负众望,将自家孩子远远甩在身后时,家长的内心除了高度焦虑,恐怕还有挫败与不甘。这样的家长不仅不想承认自己的孩子天资不如别人,更害怕承认自己是不成功、不优秀的父母,害怕承认自己的教育是错误甚至是失败的,因此只能把受到的否定与打击投射到孩子身上,指责孩子不如别人努力用功,给孩子报更多的培训班、布置更多的任务,最终家长心累,孩子更累,结果只能是火上浇油、两败俱伤。除了投射焦虑与好胜心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还会将自己的期望和价值观投射到孩子身上。将孩子看作自己生命延伸的他们,会期望孩子能代替自己实现未竟的理想和抱负,只要孩子成功,便等于自己成功。这只是家长的期望,未必是孩子愿意达成并为之努力的目标,一方面孩子会觉得家长处处代替自己做决定,自己永远不能也不愿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另一方面当孩子未能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时,家长也不可避免会感到深深的沮丧与失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投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代替孩子真实的感受和需求,造成亲子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当作为家长的你发现自己喋喋不休地在家里述说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么好的时候,请暂时冷静下来,尝试去识别在不停夸奖别人家孩子的背后是否实则隐藏了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平衡。请放下心中的胜负欲,不再把孩子当作实现自我成就价值的工具,而是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不仅看到孩子的优点,也接受孩子的不足和普通,平和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紧张的关系才能够缓解,孩子也能因为收获一位可靠的盟友而在成长之路上行得更远。“别人家的孩子就完全提不得吗,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法呢?”想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先从成为“别人家的家长”做起家长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对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只有拔尖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才能确保孩子在这个内卷之风盛行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样样比自家孩子强,自然心中着急。只有选择科学明智的教育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那些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迎头赶上,或是想激发孩子前进动力的家长,不妨考虑这么做——1.调整期待,平和地与孩子沟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也必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家长希望子女能在方方面面领先于同龄人显然是不现实的。家长可以适度放低期待,基于对孩子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给予孩子进步的时间。如果无法控制被迫面对比较结果时焦躁的情绪,也可以选择远离传播焦虑的社交平台,或其他诸如此类容易引发社会比较的情境。当家长对孩子呈现出积极的态度时,相信孩子也能够接收到这一正向信号,以更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与生活。2.向上同化,让孩子看见进步空间对于子女与别人家孩子之间的差距,家长需要客观冷静看待,一味强调差异与落后并不能起到正向的引导作用,反倒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导致孩子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出现自我设障的行为。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注意到自己与比较对象相同的优秀品质,帮助孩子找到自信,明确前进的方向,比如“妈妈觉得你的数学成绩一点也不比年级前列的同学差,只要把语文上的短板补上来,一定能有很大的进步”。这种向上同化能让孩子看见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更加有信心通过努力取得成就。3.鼓励强化,逐步成为更好的自己根据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ed Value Theory),动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对成功可能性大小的估计,以及成功换取的回报具备多大的价值。单纯要求孩子长成“别人家孩子”的样子显然难以实现,并且也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自然无法激发孩子的动力。因此,在给孩子设定目标时不可急功近利,不要将眼光放得太高,可以将总目标划分为一个个循序渐进、合理可行的小目标,每达成一个阶段的目标并加以巩固后,再转向下一个目标,这能给孩子增加胜任感和成就感。对于孩子哪怕微小的进步,家长都要及时给予反馈并真诚鼓励赞美孩子,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哪怕在暂时的失败中,也同样要能看见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2022-08-09 08:35
来源:
儿科鲍奶奶发布于:北京市
后台有位妈妈说,女儿到同学家里玩,看到同学的芭比娃娃爱不释手,回来后也吵着让妈妈给自己买。可家里的芭比娃娃已经几个箱子都装不下了,于是这位妈妈就拒绝了。结果女儿大哭大闹,还说妈妈不爱自己了。
这让妈妈很是难过,平时对女儿的要求都是有求必应,但女儿一看到别人有什么,就会露出羡慕的眼神,也吵着要,但家里同类的东西其实已经很多了。妈妈很是担心孩子这是不是“爱慕虚荣”。
不少父母都遇到过相同的情景,也跟这位妈妈一样,觉得孩子这种行为是爱慕虚荣的表现。其实,这背后的原因真的没那么简单。
在小宝宝在出生时,就拥有怕、怒、爱三个原始情绪。随着宝宝的成长,他们的情绪也是逐渐地丰富起来。大约在宝宝6个月左右,宝宝开始会出现害怕、讨厌等情绪。宝宝在2岁至5岁期间,情绪会进一步分化出羞耻、失望、羡慕等类似成人的情绪。所以,羡慕其实是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
羡慕,本质上是一个人希望像别人一样,拥有自己目前没有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当孩子看到新鲜的玩意儿,在内心的好奇心驱使下,就会萌发想要的欲望。
但是,如果孩子经常表现出羡慕别人家东西的状况,父母可能要问问自己,平时是否有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从而造成孩子物质上的匮乏感。
比如,小李在女儿刚上一年级时,为了让女儿能专心读书,就把女儿所有的玩具都送人了。女儿为此难过了好久。之后,每次去朋友家玩时,女儿总是对别人家的玩具羡慕不已,经常玩得舍不得回家。甚至还会偷偷地把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玩。这就是由于孩子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引起的。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父母虽然都会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由于这些东西都不是孩子自己挑选的,而是父母依照自己的喜好买的。当孩子看到别人家拥有他内心喜欢的东西时,也会心生羡慕。
虽说孩子羡慕别人家的东西是人之常情。但是,家长如果引导不当,不仅会错失让孩子学习的机会,还可能引发孩子产生其它的负面情绪。
当看到孩子羡慕别人家的东西时,许多父母会有以下四种错误的应对方式。
①贬低孩子喜欢的物品
这种父母,一般会告诉孩子,别人家的玩具这不好、那也不好,还没有自家的玩具好。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需求没有被父母理解。今后孩子也不再愿意跟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
②别人有的,我们也必须有
这类父母,生怕自家的孩子不如别人,只要孩子想要,他们就会想尽办法满足孩子。这种过度的满足,会让孩子没有合理的界限感。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只要自己想要的,就一定可以得到。
③批评指责孩子
这类父母,觉得羡慕别人是丢脸面的行为,容易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会指责孩子不可以有这种想法。这会让孩子认为,羡慕别人是可耻的行为。
④跟孩子哭穷
有些父母,会直接跟孩子说,我们家没有人家家里有钱,没钱买。这样的回答,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可见,父母的这些处理方法,都是不合适的。
首先,我们可以先同理孩子,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情,问问孩子羡慕的那个玩具有哪些特点。
比如,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位妈妈,女儿很喜欢同学的芭比娃娃。妈妈可以这么跟女儿说:“没有这样的芭比娃娃,你感到很难过。你可以先跟我说说,同学家的芭比娃娃跟我们家里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女儿可能会说:“同学的芭比娃娃裙子是蕾丝的,颜色是粉色的,比我们家的更好看。”妈妈可以接着说:“哇,怪不得你这么喜欢!”
这么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把羡慕的情绪释放出来,为情绪找到出口,还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
接着,引导孩子思考羡慕的这个东西,属于需要的还是想要的。
这个需要我们平时就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哪些东西是需要,哪些东西属于想要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如食物、衣服、水,这些都是属于需要的东西。想要的,就是指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也可以照样生活,比如、零食、玩具等。
父母平时带孩子去超市前,就可以跟孩子做区分需要和想要的小游戏。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个购物清单,然后再对购物清单中的物品按需要和想要进行分类。
当孩子学会区分哪些东西属于需要,哪些东西属于想要后,也就学会如何合理地消费了。
最后,父母可以教导孩子正确表达需求。
我们可以教导孩子,跟对方说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当孩子羡慕小姐姐的布娃娃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主动跟对方说:“姐姐,你这布娃娃好可爱呀!可以借我抱一抱吗?”也可以和对方交换玩具玩。
如果对方拒绝了孩子的请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喜欢没有错,但喜欢不一定要占有。别人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我们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总之,孩子羡慕别人家的东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只要家长正确引导,孩子就能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孩子厌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