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十大传媒公司,有哪些影视企业在影视业界有影响力?


2023-06-17 22:30
来源:
青苹果记录生活发布于:山西省
第十五届海峡影视季携手两岸影视业界,对接两岸影视资源,首次重点打造影视对接项目推介会。搭建两岸影视产业项目对接推介平台,融通两岸最新影视项目资讯、共享两岸创意资源、发现两岸影视创新力量,促进两岸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共创两岸影视发展新未来。
6月17日,第十五届海峡论坛·海峡影视季影视对接项目推介会在厦门举行。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燕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张玲,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炎铭,广东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施燕峰,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秘书长李少彦,福建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协会会长胡永新,福建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林贵,台湾艺术创生文化基金会董事长李永萍,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中华演艺总工会陈桓浩,台北市影音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林湘评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业界嘉宾和媒体代表共同出席。
推介会以“携手向未来 共创新光影”为主题,面向两岸影视机构、播出平台、导演、制片人、高校影视专业青年征集近百个拟于2023—2025年间投拍、制作或执行的两岸题材影视项目。组委会组织专家推选“追光项目”和“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并在推介会上作重点推介,其中多位项目代表在现场与嘉宾、媒体分享创作初衷与项目特色。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燕旎在致辞中表示,本届海峡影视季创新举办影视对接项目推介会,为融通两岸资讯、共享创意资源、展示两岸影视创新力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入围本次推介会的20个项目来自两岸不同平台、制作机构和个人,虽然作品题材、类型各不形同,但讲述的都是两岸同文同种的中国故事,都饱含一样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这充分说明两岸同胞文化同根,历史同源,血脉相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希望借助影视对接项目推介会这一平台,好创意得以成功分享,好项目得到充分展示,进而促进更多数量与更高质量的两岸视听作品与项目合作,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贡献更大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港澳台办公室 副主任燕旎
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则十分乐见海峡影视季在疫情之后两岸影视交流复苏之际,率先构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为新的征程敲响了第一声锣,也为未来合作铺垫了更稳定的基础,值此之际,唯有两岸影视同仁尽快携手合作,才能振兴中华影视文化,同时也期盼两岸影视合作的春天到来,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多甜蜜的果实。
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汪威江
近年来,两岸影视合作越发呈现良好态势。东风已至、扬帆起航、游子当归,在台湾著名编剧、导演黄朝亮看来,电视剧《东风吹起正当归》恰逢其时,从2009年第一届海峡影视季至今,他见证了两岸影视业界共享共融的光辉历程,这部讲述两岸同胞共同抗日史的故事,就是为了唤醒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铭记两岸中国人抵御外敌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先后四次去过台湾,第二次的时间是1913年。著名编剧章家瑞创作的电影《台湾一九一三》讲述的正是这段少有人知的历史,这也是首部反映孙中山呼唤台湾回归祖国并付诸行动的电影作品。考虑到电影结构和节奏的需要,集合了两岸众多优秀从业者的主创团队将孙中山四次去台的内容加以提炼,浓缩至1913年台湾的七个日日夜夜,围绕孙中山“来台七日,一日一险”的设计而展开,节奏紧凑、高潮迭起。
如何在时空阻隔之下连结个人、家族、民族的情感和记忆?很长一段时间里,书信都是最好的载体。纪录片《两岸家书》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制作,导演则是台湾著名纪录片导演张钊维,他认为家书记录和传递的是亲情、爱情、人性的故事,一封封辗转千万里也要回家的信,涵盖台湾发展轴线上不同阶段,纪录片将通过寻访和讲述发掘信件细节和重构时代氛围,展现两岸血脉情缘和家国情怀。
除了优秀项目主创代表,《扳手阿发》的原型,台商张家献也来到现场,并带来一份特殊的文件——广州市劳动局的批文。这张看似普通但事实上来之不易的批文,见证了30年来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帮助扶持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在陆台商如何走出初来乍到的困境、事业渐渐走上轨道的往事,“你在大陆,我在台湾,但是树远根连,我们始终是在一起。”
正是无数普通人的努力和坚持,汇聚成如今两岸交流的繁荣盛景,把普通人的故事搬上大小银幕,是星河影视共创平台创立的初衷,项目负责人曾苍松希望能通过这个平台让普通人的影像故事被世界看见,重新定义个体价值、重构商业价值链,连接你我、点亮世界。
此外,《刺桐花开》《我在非洲当教练的730天》《天天成长记》(第五季)《海里长出一片林》的主创代表也在现场分享了创作初衷,从他们的讲述中,两岸影视业蓬勃向上的活力清晰可见。
十五载光影辉煌,海峡两岸共同的感情与记忆因光影而绵密缝接,铺开成锦,未来也将携手共赴新的光影之约。
来源: 福建省广播电视局
新媒体编辑:张锡帅
初审:张锡帅
复审:李增祥
终审:黄春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2023-11-06 10:23
来源:
国际在线发布于:北京市
原标题:金鸡奖落户五年来,我市大力推动以节促产以节促城,城市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持续提升——金鸡唱响厦门文化影视产业强音
办好一个节,搞活一座城。金鸡奖落户以来,厦门文化影视产业发展显著提速。(金鸡官拍团队 供图)
金鸡唱响,白鹭和鸣。随着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的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圆满落下帷幕。据悉,今年电影节期间,我市共达成126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落地,签约总金额达280.5亿元,其中有10个十亿级重大项目、76个亿级项目。项目涉及实体影视、文旅融合、AI应用、影视科技教育、元宇宙等多元业态。电影节的举办不仅促成项目落地,更是有力推动了厦门文化影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生动展现了“以节促产、以节促城”的效力。
五年前,金鸡奖与厦门结缘,这座文艺清新的海岛城市,与影视产业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金鸡”的到来为厦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营商环境提升以及涵养培植电影文化注入动能——从“天然摄影棚”到“全域影棚”,以及不断完善的全流程产业链,“金鸡”为产业赋能成效显著。
办好一个节,搞活一座城。借助“金鸡”展开的双翼,厦门陆续出台系列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并迭代升级配套服务,极大地优化了城市营商环境。厦门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也由此不断增强,配套的影视文化活动也已成为我市影视产业及相关行业招商引资的招牌之一。与此同时,“以节促城”的良性推动,“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理念的践行,不断提升着城市的电影氛围,让电影文化融入厦门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中,持续散发与众不同的魅力。
市电影局表示,今年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行动,厦门将以举办电影节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为广大电影人和影视企业搭建更好的平台,不断扩大“金鸡”效应,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注入发展活水 金鸡为厦门影视产业赋能
厦门出品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获得第36届金鸡奖评委会四项提名,而在今年的暑期档中,电影《消失的她》《我爱你!》,以及动画《长安三万里》均有厦企参与。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在电影备案企业所在地数量、票房前50名影片的出品企业等方面,厦门均居全国前列。随着厦门影视产业链的日益完善,“厦门制作”“厦门出品”“厦门发行”的电影不断增多。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金鸡”为厦门影视产业发展注入的新活力、带来的新动能。
五年来,在“金鸡”的加持下,厦门影视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最新数据显示,共有近2400家影视企业在厦发展,覆盖拍摄服务、后期制作、软件开发、宣传发行、艺人经纪等影视产业链核心业务,其中80%以上的企业都是2019年金鸡奖之后落户厦门。同时,剧组来厦拍摄需求旺盛,每年都有100多个影视剧组来厦取景拍摄。不仅剧组多,影视作品备案也呈现出量多质高的特点。2019年以来,厦门影视企业备案的电影作品中,已有25部取得公映许可证,备案电视剧中已有14部取得发行许可证,在全省占比均超六成。
可以说,厦门影视企业、影视作品、来厦剧组数量的增多,是“金鸡”赋能厦门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绝佳例证。但“金鸡”产生的能量绝不仅止于此,在推进完善厦门影视产业链上,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厦门影视拍摄基地负责人、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基地事业部副总经理杨松峰认为,金鸡落户厦门以来,持续强化政策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成功吸引了一大批文化影视企业、项目落地,形成集摄制、后期、特效、动画、音乐等业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今年,厦门修订出台了促进文化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政策,更加突出项目带动、数字赋能、产业链覆盖,助推文化影视产业加速腾飞,将进一步放大厦门文化影视产业‘强磁场’,吸引更多机构、企业、人才聚厦同行,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杨松峰说。截至2023年9月底,厦门影视拍摄基地累计引进影视企业979家入驻,实现产值88.76亿元。自基地建成至今,累计接待服务《开端》《我们的翻译官》《向风而行》《以家人之名》《对手》《执行局》等影视剧组客户123个(电视剧15个)。
事实上,越来越多影视企业搭上了“金鸡”这趟快车,在加速成为具有行业影响力企业的同时,也促进着我市影视产业上下游配套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全产业链集群效应。市电影局表示,目前厦门已经建成了一批影视拍摄基地、影视文创园区,其中规格各异、功能完善的摄影棚达20个,培育了一批以影视服务业为主的专业服务团队,为厦门影视产业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软硬件基础。
据悉,五年来,厦门文化影视产业企业、机构数量年均增长10.2%,营收年均增长17.8%,去年已达2018亿元,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5%,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服务加码升级 金鸡助力优化厦门营商环境
去年,“厦门制造”的革命历史题材网络剧《血战松毛岭》惊艳亮相,该剧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精品网络视听节目推荐作品”,得到福建省广电局重点扶持并授予“(闽)网剧审字第001号”。作品背后的主投资方、第一出品方慈文传媒正是通过有鱼有饭(厦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平台招商渠道落地的。
据有鱼有饭负责人陈奕雍介绍,能招到这么优质的企业,就是充分利用政府搭好的台子“唱好戏”。近期,在厦门举办的一个影视产业论坛上,陈奕雍就遇到很多新锐企业,其中不乏微短剧赛道上的佼佼者,他们一拍即合,好几个项目现在已经进入落地执行阶段。事实上,这正是厦门市有效创新招商模式,成功吸引优质企业落户的一个生动缩影。
同时,在招商服务的背后,各种影视政策和一站式服务,以及不断升级的保障机制,对影视企业形成了极大吸引力。厦门忻时代影视产业运营平台总经理朱闪闪对厦门的影视行业政策兑现速度赞不绝口。她说,正是得益于政策高效兑现、服务无微不至,他们得以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在厦门,我们能大量对接行业资源,能与政府有效交流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享受政策扶持。”
“金鸡”助力厦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提升,进而推动了我市影视产业的繁荣。市电影局介绍,五年来,在“金鸡”的加持和推动下,我市不断优化影视拍摄服务,依托国企成立市级影视产业服务平台,为剧组提供政策咨询、招商服务、拍摄协调、设施设备租赁等专业服务,各区同时建立招商服务平台。城市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连续四年电影节期间,住宿餐饮、旅游、零售、交通运输等经济贡献增长率达20%左右。
“金鸡”还不断促进影视产业政策完善升级。今年,根据我市文化影视产业发展需要,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厦门市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而且是作为今年厦门市政府第1、第2号文件出台,新政策更有针对性、含金量,且兑现更为简便。政策从创作、拍摄、制作、宣发等全链条给予支持,从技术、服务、人才等全要素给予保障,同时涵盖首映、节展等活动和全周期一站式专业服务。与此同时,厦门还配套建立多层次影视人才培养体系,厦门大学电影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影视传播学院以及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影视职业技能专业等一批影视高等教育项目,陆续在这几年成立,形成良好的人才培育机制。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第一出品方厦门恒业影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荣说,从2019年“金鸡”落户厦门以来,厦门的影视拍摄服务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个产业环境从硬件到软件都更加吸引剧组。事实上,这句话折射的,正是厦门市委市政府借“金鸡”东风,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结出了甜美“果实”。
营造影城浓厚氛围 金鸡涵养厦门影视文化底蕴
天风海韵,日夜共美。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厦门早在上个世纪初便与电影结缘。1905年12月,一位写真技师在鼓浪屿放映皮影戏,吸引众人蜂拥围观。从那时起,电影文化的基因便悄无声息地在厦门人身上播下。而17年后,中华戏院(原名为“中华茶园”)率先在厦门岛内放电影,厦门人热衷观看电影的氛围逐渐形成。
毫无疑问,厦门人对电影的热爱,源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开放包容的城市秉性,让他们热衷于接纳“电影”这种像万花筒般极具吸引力的舶来品。时代前行,20世纪20年代后,众多华侨兴办戏院,让越来越多土生土长的厦门人接受到电影文化的熏陶。电影,已经悄无声息地在厦门落地生根。
电影不仅是一种工业文化,更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生活品味。今年6月,由市电影局指导的第六届胶片电影露天放映大会,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今年的影视文化大餐,再次收到市民的点赞。在一场胶片电影露天放映结束后,市民陈先生不禁感慨:“电影放映就像一个盒子,我们要进入这个盒子里才能了解盒子里的故事。而露天胶片电影放映就像把盒子打开了,我们在看电影的同时还可以仰望星空、聆听虫鸣,这一切和电影交相辉映,让我们在观影中体验到了自然的旋律。”而在其他胶片电影播放点,不少市民生出同样的感受:露天胶片电影放映一下就把他们带回了童年。正是在这充满人情味的光影交错之中,通过经典胶片电影与市民的互动,不但满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也让传统胶片电影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事实上,自“金鸡”落户厦门以来,厦门市以办好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为契机,探索实施“以节促产、以节促城”电影发展路径,每年策划“全年金鸡、全城金鸡”系列活动20余项,累计举办超过2200场电影文化活动,引进国际和港澳台优秀电影近200部,展映国产经典电影200余部,活动范围覆盖全市影院、广场、社区、农村等地,力争月月有活动,不断提升城市电影氛围,促进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与厦门城市深度融合,推动电影文化惠及全市各类群体。为此,厦门观众观影热情持续高涨,截至7月,全市票房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票房收入。截至10月20日,总票房达3.72亿元、879.5万人次观影,电影文化已成为厦门重要的城市文化内容之一。
除了推进电影进基层,为市民送上经典影视作品,在“金鸡”的带动下,厦门市还以提升市民群众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为目标,以影为媒,助力广大市民提高电影鉴赏水平。今年7月,国产古风动画《长安三万里》上映首日,相关部门便组织影片主创团队与现场观众面对面交流,引起市民群众追捧、热议。而在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作品展映时,更是邀请知名电影学者、监制、制片人和剧作家焦雄屏导赏,与影迷互动,上座率超过60%,电影和厦门人再次实现双向奔赴。(厦门日报记者 邬秀君 陆晓凤 庄筱婧 应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十大传媒公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