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收到两个桔子,一个别人给你发红包收还是不收,什么意思?

【导语】“win1550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广西过年年俗礼仪,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广西过年年俗礼仪,欢迎阅读与借鉴!篇1:广西过年年俗礼仪过年的风俗1、贴春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2、拜年。拜年可不是随便说个吉祥话,客套几句就可以的,那可是得真刀真枪来拜的。简单来说就是磕头,这不是是开玩笑,是真磕。3、吃饺子。饺子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4、压岁钱。春节在过年期间,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5、放烟花。这一行为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年俗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桂林-柳州-河池一带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桂平-玉林-梧州一带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炮、香纸蜡烛等;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带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每年过年的时候,不少地方的农村都杀猪过年。春节习俗壮族同胞的春节准备是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本是过了腊月十五才开始轰轰烈烈的准备的。在腊月二十三前后这个时候你会感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打扫卫生,办年货,置办新衣服,做米酒,年糕,糍粑等等,各种春节美食,当然也少不了的就是杀猪宰牛,我们都知道南方气温普遍都比较高,所以为了保证肉食的新鲜,宰杀猪宰牛的时间也相对比较晚,大概是腊月二十六才开始。跟我们汉族的人家不一样,我们是春节吃饺子,而汉中市春节忙着包粽子我们是在端午才吃粽子,而壮族过年是吃粽子,而且会用粽子来祭祀祖先,招待客人,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但是壮族人家年夜饭是不吃粽子的,虽然已经准备好了粽子,但是他们年夜饭却不吃,要等到初一初二客人来了才吃。春节时的粽子比较大,大概有半斤左右大粽子,有好几斤重,还有种一二十斤的。所以这么大的粽子,只能人多才能吃完。到了年三十这一天,人们开始杀鸡宰鸭,贴上春联,放鞭炮。晚上家里会点燃很大的木头,火不能熄,在吃饭前要祭拜先祖和神灵,祭拜完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吃年夜饭,有种吃篝火晚宴的感觉。年夜饭的米饭要做的比较多,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吃不完才行。这才能象征着年年有余,来年有个好收成。吃完年夜饭,全家要围在火塘旁边,载歌载舞,谈天说地。一起守岁等新年的到来,非常热闹,非常温馨。篇2:安徽过年年俗礼仪安徽过年习俗(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清闲初一朝”的说法安徽过年习俗延伸阅读——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饮食在宣城的一些县城,有把年夜饭称为“十碗八”的说法。“十碗八”就是指十个热菜,八个冷菜。每道菜都有特别的寓意,其中的讲究也非常多。“十碗”中第一道菜必须是鸡,而且是清炖整鸡,鸡头要对着家长,寓意大吉大利。最后一道菜上的是红烧鱼,也必须是整条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最重要的是,在饭桌上必备自家人才喝的酒,把酒言欢,年味十足~合肥人传统年夜饭,有几道菜不可少,“和气菜”、“安乐菜”、“八宝菜”、蛋皮饺子、鸡、鱼这几样。其中年夜饭第一道菜就是“和气菜”。“和气菜”做法简单,豆腐果切丝,再加上肉丝、黄花菜、木耳等一起炒,寓意和和美美,一团和气。春节禁忌1、初一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2、为祈求年年益寿,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3、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孙〞;糖莲子表示〝连生贵子〞;糖莲藕寓意〝年年都有〞。4、大年初一禁吃稀饭,传说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5、初一严禁洒扫与倒垃圾,否则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6、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7、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篇3:闽南过年年俗礼仪春节习俗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据闽南语研究专家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最高潮在元宵“初一早”就是这天要起大早,穿戴一新,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这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因为这一天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都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开心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甩陀螺、玩游戏、看社戏,别提多开心了;而大人们虽然没有红包可拿,但是却可聚在一起饮酒畅叙,也是平时难得的欢畅。过年美食金橘糖搜索小时候,每逢春节,果盘里总会有金橘糖的影子,这是因为闽南语中“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为了讨个好彩头,金橘糖自然成了待客佳品。金橘的味道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后,再加以白糖腌制熬煮成金橘糖,依旧保留了橙黄的色泽和金橘特有的馨香。只有半颗花生仁那么大的金橘,外面裹着一层白糖,闻之沁入肺腑,入口鲜嫩清甜,食后醇香回逆,余味无穷。酥糖搜索说起“酥糖”,兴许一时半会想不起来是什么糕点,但如果说“隔壁响”的话,也许有些人马上就能浮现出花生仁与糖浆混合在一起的那一小块春糖。过年时,孩子们经常趁着大人不注意,抓几块偷偷藏在小口袋里,殊不知,满口袋鼓鼓囊囊的却早已出卖了自己。一口酥,二口留香。所谓“酥”说的是麦芽糖做成的糖,松脆甘甜,入口即溶,松而不散,回味油润。所谓“香”,即花生、麦芽糖的清香扑鼻而来,唇齿留香。酥糖的配料以白糖为主,饴糖适量,甜而不腻,且经八十孔筛子筛过,采用传统工艺碾制,入口细腻而爽口。“寸枣”搜索糖房街一家食品店的老板拿出了两包寸枣,“寸枣是闽南必备的新年零食之一,我们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寸枣。”她说,春节期间家里的小孩总是争着吃寸枣,虽然寸枣好吃,但是吃多了会上火。用植物油、精面粉、芝麻、白砂糖制成的寸枣,有香、酥、脆、甜四大特点。小小的寸枣,外面裹着一层糖衣,也可用黑色的芝麻点缀,看上去像一根根小“金条”, 香香脆脆,咬起来“咔呲咔呲”响,似在诉说着来年的兴旺。“生仁糖”搜索说起生仁糖,糖房街的许大爷轻轻上扬了嘴角。白色的糖衣、红色的糖衣,裹着糖衣的花生仁是春节时经典的茶点。一口香茗、一粒生仁糖,亲朋好友笑语不断,却不知哪里伸出一只小手,抓了一把生仁糖,把小嘴塞得满满的,滑稽的样子逗乐了全家。生仁糖由白砂糖、麦芽饴糖、糯米粉、花生、野山柑等原料精制而成,在手工捏制下,呈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不规则形状。生仁糖以其口感滑爽,香甜可口,富有弹性,极耐咀嚼等特点备受人们的喜爱。逢年过节,人们都要购买生仁糖作为节庆之物,象征吉祥喜气,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佳甜品。“麻枣”搜索“香甜可口,入口酥脆松软,甜而不腻,好嚼劲,且不沾牙。”推销起自家店里的麻枣,蔡老板可谓是滔滔不绝,“不信你尝尝,吃完之后,嘴里还留着香味,让人回味无穷。”说罢便拿了一根麻枣递过来。麻枣以上等糯米、角棕芋、白糖、饴糖、花生油、白麻等为原料,分三道工序精制而成。第一道工序,先把角棕芋加工成粉末状,拌以糯米粉,制成麻枣心。第二道工序,把麻枣心用花生油炸至膨胀,迅速捞出。第三道工序是将饴糖置于大锅加热煮化,麻枣心炸过之后下锅蘸取,将白芝麻铺于簸箕,捞出混合糖浆的麻枣心滚以白麻,至均匀即成麻枣。年俗活动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蒸碗糕“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贴春联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敬天公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开正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团拜所谓“团拜”,即使村民一起到村里最大的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点的时候开始。团拜的由来与村民的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祠堂敬拜天公时,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仪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闽南以及台湾一带盛行,也叫“博杯”、“掷筊”。篇4: 过年的年俗作文过年的年俗作文红彤彤的对联、喜艳艳的门神、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人们刚刚度过了十年一遇的冰天雪地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重要的一天,还蕴涵着许多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文化。春节有许多年俗:日、贴春联、贴年画、剪窗花、放炮竹……其中“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里面有蕴涵着什么故事?带着疑问,我跑去问奶奶,奶奶告诉我:倒贴“福”的习俗来源于清代恭新王府。一到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恭亲王的欢心,就写了许多个“福”字叫人贴在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个家人因为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很恼火,大管家解释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现在,大福真的到(倒)了,表示吉庆之兆。”恭亲王听了之后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所以,他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大管家和他的家人。事后,倒“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入各家的老百姓。所以,倒贴“福”字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听完奶奶的讲述之后,我才知道年俗也很有趣!篇5:安徽过年风俗礼仪风俗1、左右联勿贴错上联(右边)仄声(3、4声)字结尾结尾,下联(左边)平声(12声)结尾。从右向左念。2、贴春联的时间最好是早上6点到中午12点前,去年春联撕掉,代表除旧迎好运气。3、福字不可随意贴大门的福字要正贴(“迎福”“纳福”之意,庄重恭敬之地,故应正贴。)屋里要倒贴的(福气来到)其他还有哪些呢:1、除夕夜全家齐聚,围炉吃团圆饭,而且吃得愈晚愈好。2、水饺形似元宝,馅中包上硬币。传说咬到硬币的人,好运旺财一整年。3、记得在入夜前洗澡,并把衣服洗晾完成,不能湿过年。4、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信徒们会蜂拥挤进庙堂烧香拜佛。据说赢得头香的人,在新的一年能获得好运。5、除夕夜吃鱼,象征年年有余;吃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丸子代表合家团圆;吃年糕意味着〝步步高升〞。安徽春节饮食习俗春节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 谐音) ;吃[蚶]与[胖]谐音 ,取其发福之意 ;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春节吃饺子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春节吃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安徽春节禁忌1、初一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2、为祈求年年益寿,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3、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孙〞;糖莲子表示〝连生贵子〞;糖莲藕寓意〝年年都有〞。4、大年初一禁吃稀饭,传说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5、初一严禁洒扫与倒垃圾,否则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6、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7、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篇6:安徽过年风俗习惯礼仪习俗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3.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4.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5.初一这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春节禁忌1、初一穿新衣新鞋,代表万象更新。2、为祈求年年益寿,神坛上的香烛必须终日明亮。3、吃瓜子,象征〝多子多孙〞;糖莲子表示〝连生贵子〞;糖莲藕寓意〝年年都有〞。4、大年初一禁吃稀饭,传说这天若吃稀饭,这一年外出会被雨淋,甚至大雨会将田土冲垮。此外,吃稀饭是贫穷的象征,初一吃稀饭,恐怕之后都得过着穷困生活。5、初一严禁洒扫与倒垃圾,否则会把家里的福气财运扫光光;若真要动扫帚,记得由外往内扫。6、尽量不动刀剪针线,一旦有差错,会招致破败等不吉利的事;也有可能把财路剪断。7、初一打破碗碟杯盘,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饮食习俗春节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样菜都要吃一口。有几道菜肴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饭中是不可少的,如:[长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从头吃到尾,年首才能长长久久;[菜头]表示好彩头;[全鸡]象征全家福([鸡]与[家] 谐音) ;吃[蚶]与[胖]谐音 ,取其发福之意 ;吃鱼丸、虾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状元、会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鱼不能吃,表示[年年有余]之意。春节吃饺子正月初一吃饺子,在我国北方,几乎家家如此。这一顿饺子与一年中的其他饺子不一样。这顿饺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点开始吃。吃饺子就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原来“交子”的谐音便演变为“饺子”。初一破晓,北方人家家户户吃饺子,为了讨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币、糖、花生仁、枣子和栗子等和肉馅一起包进新年的饺子里。吃到硬币的人,象征新年发财;吃到糖的人表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征健康长寿等。春节吃年糕全国各地几乎都用江米面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节吃的食物大部分是节前准备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馒头。南方是头几天淘米,名叫“万年粮米”,意思是年年有余粮。年糕也是汉族过新年的必备食物。做年糕的谷物有多种,各地作法不尽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为着名。北方则吃白糕或黄米黏糕,西南少数民族习惯吃糯米粑粑。篇7:福建过年习俗礼仪福建过年的风俗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年俗活动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过年习俗每年正月初六开始,莆仙地区就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天的“狂欢节”:村村轮流闹元宵,一直闹到正月二十九妈祖宫举行“尾夜元宵”才结束。农历二月,许多村庄还要举行庙会出游。过了二月,这个年在百姓心中才算真正过完了。在福建莆田农村丰富多彩的庙会中,最刺激眼球、震憾人心的就是“僮身”。“僮身”是人神相互沟通的一种形式、一个代言人。上堂后他是神,所以其行为举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姿势和神情,偶尔的言语间传递出神的旨意;退堂后他是人,一样要为生计奔波。这种介乎人神之间的“僮身”,通过各种庙会的娱神表演达到了娱人的目的。“僮身”上堂,不同的自然村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大致有打铁球、穿银针、爬刀梯、摆棕轿等项目,在对火的祭祀中内容就更丰富了,有走火、跳火、踢火、吃火、撞火等。这种原始的散落在民间的民俗祭祀庙会,通过这些“僮身”超乎寻常的表演,让人们感受到通往远古的脉络依然存活,还有它存在的地壤和空间。篇8:湖南过年风俗礼仪过年的风俗除夕与团年饭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吃团年饭多在大年三十晚上,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吃团年饭,全家大小围坐一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同时桌上的菜多是有意思的。比如:鱼圆(丸)、肉圆象征团圆,萝卜意为好彩头,全鸡寓意“食鸡起家”,一些油炸食物,因为经过油煎火炸,以示“家运兴旺”。株洲、衡阳等地民间吃团年饭,蔬菜不用刀切碎,随便用手撕一下即可,吃时也不咬断,而是慢慢地吃进去,意为祝父母长寿;邵阳、怀化等地吃团年饭时,不吃白菜,忌讳“一年白过了”;益阳地区,大年三十的鱼不能吃完,还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此外,五月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一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春节与贴春联春节是我国最大传统节日,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五代时开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春联的习惯。拜年与压岁钱在长沙、常德等地,“初一不出行,初二丈母娘,初三以后村里村外互来往”。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拜年时,大家都会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而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食俗吃香喝辣团年肘子湖南人热衷放鞭炮,据说这是因为浏阳鞭炮是湖南的特产之一,当年开国大典上燃放的便是浏阳鞭炮。基于此,湖南过年时简直就是满城响声震耳。一条1公斤的大鲤鱼,一个3公斤左右的大肘子——这是湖南地区过年的必备年菜,俗称“团年鱼”和“团年肘子”,而“团年”,顾名思义,也就是“团团圆圆又一年,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湘人嗜辣,在民间,基本上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几串风干红辣椒,方便主人每餐烹饪时,好洒上几个辣椒,满足味蕾对“辣”的需求。而这也同样延续到了农历新年的饭桌上。他们说,这是吃香喝辣过好年。辣椒满盆红红火火肘子之外,除夕夜还一定会吃鸡、肉、鱼等,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清炖,顺便加些党参、枸杞、天麻之类的药材,要选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辣椒当然代表的就是红红火火了;有的家里还会出现鸡爪子,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此外还有当地日渐盛行的大羊肉火锅,图的便是个热闹;至于凉菜、炒菜和点心,特色其实已经并不明显了。凉菜和烧菜,脱不了的还是个“辣”字:拿红辣椒和剁辣椒炒腊肉、腊肠、圆子、腊牛肉,拿香菜和辣椒拌腊鱼肉、猪耳朵,再加上几种蔬菜——必有青菜,寓意全家人新年和和气气,事业欣欣向荣。这满满当当地拼成一桌,湖南人的年夜饭也就准备得差不多了。强烈的祈丰年目的表达对新年美好的祝福与愿望,这大概是所有地区春节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湖南春节也有着明显的祈丰年功能,如清代醴陵县有在春节期间为“田禾人畜祈祜神庙”的习俗(光绪二年《醴陵县志》),在善化县(今长沙一带)则有在元宵日舞龙灯以禳虫的习俗(光绪三年《善化县志》),而安仁县农村在每年正月初七日要“游灯田塍以祈丰年”(同治八年《安仁县志》),茶陵亦然(嘉庆二十四年《茶陵州志》)。春节“祈丰年”的目的还体现在人们喜欢在春节期间占晴雨、占农业丰歉等方面。在古代,湖南人喜欢根据春节某个时日的气候来占验当年的收成,如长沙人喜欢在正月初一“占风之方向,以验岁之丰耗,北主丰,南主歉”(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而醴陵则是在立春日占卜,其根据是当日天气的晴与雨,晴则丰,雨则歉(同治九年《醴陵县志》)。与“祈丰年”求吉祥相对应的是春节期间民间还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驱邪、禳灾活动。这主要是通过行傩来达到。南宋咸淳十年(1274),文天祥在衡阳与当地百姓一起欢度上元节,事后作《衡州上元记》一文详细记载了正月十五日“衡州张灯火,合乐宴宪僚于庭。州之仕女,倾城来观,或累数舍,竭蹶而至。凡公府供张所在,听其往来,一无所禁,盖习俗然也。咸淳十年,吏部宋候主是州,予适忝陈臬事,常平以王事诣长沙,会改除。于是候与予为客主礼。是晚,予从城南竟城东,夹道观者如堵……及献酬,州民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焉,极其俚野,以为乐……”的盛况。其中的“为百戏之舞,击鼓吹笛,斑斓而前,或蒙倛焉”就是百姓戴着面具表演傩(傩戏、傩舞);又如茶陵一带,元夕之夜“少年朱裳鬼面而戏”(嘉庆二十四年《茶陵州志》),其“少年朱裳鬼面而戏”显系《周礼》“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的衍变。篇9:潮州过年风俗礼仪1、吃团年饭。潮州市人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2、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州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3、拜年。初一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4、掼春盛。春节期间,潮州的的另一个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 ”(春,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5、腊月二十四后,家家户户要蒸年糕,主要是为了敬神,这两天家里老老少少都聚在一起做年糕,潮汕地区叫“粿”这天也是孩子最高兴的一天。篇10:大同过年风俗礼仪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而在山西大同地区,每到腊月二十三,人们必定会回家吃饭,与家人团聚,因为据说这天“灶王爷”要点家里的人数。大同人在这一天祭祀灶君火神祝融,送他上天述职,但到了除夕夜,还要把他再接回来安置好。据大同当地民俗学者介绍,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云中郡志》有“供汤饼酒果,祀灶神,以求福庇”的记载。大同地区的城乡居民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两侧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为“一家之主”的对联。老大同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各家都会在灶神前供饴糖以祭灶。民俗学者指出,大同的饴糖用小米熬制,称麻糖,并有坨糖、棍糖、空心麻糖、灌馅麻糖、擦酥麻糖、栈板麻糖等种类。供灶时,还要供些黑豆、清水和草料,以给灶神坐骑饮食。祭灶敬香表时,有的人嘴里还念叨:“好话多说,赖话少说,无话甭说”,并再三叮嘱灶王爷高抬贵手。而一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便开始忙着买鸡买肉,准备年货,直至除夕。民俗学者说,老大同人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一般多吃饺子。篇11:潮州过年风俗礼仪关于春联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伺工之妙。吃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 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1、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2、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3、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关于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春节食俗饶平县北部山区一带,有“正月头”(指农历正月)吃“鸡碗”的礼俗。山里人好客,“正月头”吃“鸡碗”,一是亲友相聚庆贺丰收;二是客人往来以礼相待。春节前一两天,家家户户大宰鸡、鹅、鸭,大买鱼和肉。经过煮熟后,浸泡在“红糟”里。“红糟”的配料是糯米饭加适量红 和少许食盐,搅烂后贮藏于酒坛里,让其酿出香喷喷的酒味,名之曰“甜糟”。两天后,把肉类放进“甜糟”。经过酒渍腌制的食物,色泽鲜红、味道醇香,既美观又可口,谓之“甜糟肉”。所谓“鸡碗”,就是取鸡头、鸡尾和两个鸡翅,在圆碗四边摆成“四点金”,鸡脚按首末平放于碗底。这摆法意为一只大红的红鸡在桌子上展翅长鸣,迎接来客,大吉大利。“四点金”的中间则填上切块的鸡肉,鸡肉即要摆得好看。不管鸡肉多或少,都同样算是“鸡碗”。请客的时候,八仙桌的四个角端放上装着豉油的四个碟子。桌上的菜式有六个就算是礼数了。如果是多于六个,就应该凑成双数,或八或十或十二、十六……这叫“好事成双”。这“鸡碗”的位置一定要摆在桌子上方的中间,鸡头朝向客人,以示礼重。客人吃“鸡碗”时,“糟肉”可以酌情地吃,“四点金”不得搅动。倘若来的客人多了,就要增添桌子,不论两桌还是三桌,每一桌都要有“鸡碗”。请客进席时,要按辈份从大到小逐一安排入座。如果客人有多门亲眷关系的,可先在一户人家吃“鸡碗”,再到他户人家吃“鸡碗”;抑或由一户人家当“东道主”,他户人家送来的“鸡碗”(有时还送来菜碗和米酒)伴客一同吃喝。有的时候来的客人亲眷有好几户,为求方便起见,在一户人家的桌上摆上好几个“鸡碗”(这是亲眷送来的),宾主同坐一席,主人家们争着给客人送鸡肉,你一块我一块,推推递递,欢声笑语,十分热闹。★ 五年级春节年俗作文★ 广西高考作文★ 年俗文化的作文700字★ 关于广西景点导游词★ 广西公务员管理条例★ 广西公路法实施细则★ 广西阳朔导游词★ 广西矿产资源管理条例★ 关于广西的导游词精选★ 神秘的年俗之旅初中作文30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别人给你发红包收还是不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